政府主导型经济增长模式的反思及其调整研究

  • 格式:doc
  • 大小:41.50 KB
  • 文档页数:5

下载文档原格式

  / 5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政府主导型经济增长模式的反思及其调整研究

2013年11月19日16:29 来源:《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年3期作者:吉粉华字号

打印纠错分享推荐浏览量 122

作者简介:吉粉华,博士,扬州大学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产业经济学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作为后发国家,在经济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功。中国经济增长模式最重要特点是政府在经济增长中起到了主导作用。各级政府通过行政控制和行政干预手段配置资源,进行大规模投资,使得中国保持了30年左右的经济高增长。然而,政府主导型经济增长模式追求GDP总量的最大而不是经济质量的提高,使得经济增长粗放的问题依然十分严重。随着我国人口红利的逐渐消失,生产要素低成本优势开始削弱,出口增长面临的风险越来越大,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接近极限,不计成本和代价的政府主导型经济增长模式不可能再持续下去。对政府主导型经济增长模式进行反思,剖析政府主导型经济增长模式不断强化的体制性原因和理论原因,对于推动政府经济职能的调整,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彻底转变具有重要意义。

一、有关文献综述

国内学者普遍认为,政府主导型经济增长方式尽管在中国经济起飞中扮演过重要角色,但它不利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甚至变成了阻碍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困难的根本原因。

杜传忠认为,粗放型增长方式得以形成和延续的体制基础是传统的政府经济管理体制,政府职能转变成为增长方式转变的关键。只有转变政府职能,才能塑造集约型增长方式的微观载体,塑造效率主导型投资机制。王一鸣和张卓元等认为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政府配置资源的权力过多过大,土地、资源、环境的压力没有通过价格信号充分传递给市场主体,使得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难以实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在于真正推进政府主导型经济增长模式的改革。吴敬琏则指出由于地方政府在经济发展上急功近利,过度强调“赶超”和“跨越式发展”,往往通过政府投资和巨额信贷拉动经济增长,使得能源资源消耗严重,环境污染成本巨大。并且,地方政府依靠垄断和行政权力对资源配置及微观经济活动的干预,造成寻租环境扩大,并导致腐败蔓延,制约了整个经济的健康发展,客观上延缓了增长方式转变进程。沈坤荣进一步指出由于支撑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制度基础不健全,行政性财政分权、地方政府主导与路径依赖导致经济增长方式难以转变。

综上所述,学者们普遍认为政府主导型经济增长模式已经成为阻碍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因素。近年来,政府主导型经济增长模式不但没有弱化,反而进一步被强化。本文认为,剖析政府主导型经济增长模式不断强化的原因并进行相应的改革,对于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彻底转变具有重要意义。

二、政府主导型经济增长模式是阻碍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根本原因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保持了30多年的经济高增长,被称为世界经济增长的奇迹。由于各级政府主导的投资在经济增长中长期占据着重要地位和作用,这样的增长模式也被视为政府主导型经济增长模式。政府主导型经济增长模式的显著特点是“地方竞争”。地方政府之间通过相互之间的竞争,改善本地区基础设施建设,进行各种制度创新降低交易成本,吸引国内外要素在本地区的聚集,从而拉动了本地区经济的高速增长。然而,正如“诺斯悖论”指出的,政府的存在既是经济增长的关键,又是经济衰退的根源。我

国政府在创造高增长的同时,也内生了诸多结构性不平衡,包含了不容忽视的低效率和风险隐患,成为阻碍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因素。

首先,从需求结构看,由于政府主导的投资占据了重要地位,客观上造成了对消费和民间投资的“挤出效应”,不断加剧投资和消费比例的失衡,导致社会总需求不足,使经济发展缺乏内生动力。

其次,从供给结构看,政府主导型经济增长方式造成了经济结构的扭曲。由于各级地方政府热衷于招商引资,把主要精力放在资本密集型的项目投资上,导致工业发展较为迅速,服务业发展缓慢,三次产业发展不平衡;产业结构扭曲又导致收入分配向资本倾斜,客观上造成了劳动者报酬偏低,居民收入增长慢于GDP增长和国家财政收入的增长,导致居民消费水平无法提升。

第三,在政府主导型经济增长模式下,各级政府深度介入资源配置,实际控制要素市场价格。具体而言,中央政府和国有企业控制了资金要素,压制了民企的生存空间;地方政府则控制了土地要素,抬高了土地价格;而在各级政府的实际控制之下,外资企业、民营企业又压低了劳动力要素价格。要素价格的扭曲使得地方政府依靠出口红利、人口红利及资源红利大力发展低附加值产业,促进出口,使得产业结构固化在产业链低端,陷入“比较优势陷阱”,导致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更加困难。

第四,由于信息不对称、制度设计不完全以及监督不到位等现象的存在,政府干预经济时,会出现“政府失灵”,导致资源配置效率低下。我国政府主导的经济增长模式也不例外。各级政府强势介入经济生活的过程中,产生了官僚资本主义倾向。官僚资本主义拥有过度的政治和行政权力,从事盈利性经济活动,通过行政垄断、特殊法规、监管政策、产业政策等,让国有企业拥有稀缺资源,压制了其他经济主体特别是民企创业与创新的积极性,阻碍技了技术进步、产业结构调整与经济转型。

三、政府主导型的中国经济增长模式不断强化的原因

近年来,我国政府主导型经济增长模式不断强化,成为阻碍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制约因素。各级政府之所以能在经济生活中保持强势地位,一方面缘于国内特殊的体制性因素和路径“锁定”,另一方面则缘于宏观经济政策制定依据的理论基础。

1.政府主导型经济增长模式不断强化的体制性原因

第一,国有产权占主导的产权制度为政府干预和主导经济提供了重要的微观基础,成为阻碍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体制性根源之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说到底就是要转变资源配置方式,让市场而不是权力在资源配置中起主导作用。只有通过市场配置资源,才能保证各类市场主体在市场竞争中的平等地位,才能通过平等竞争,优胜劣汰,实现资源向优势企业的集中,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要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就要培育健康的市场经济微观主体。国企的过度强势,使得国企获取了超经济权利的特权。政府通过任命国企管理者的行政级别,作为政府控制国企的主要手段,使得国企行为趋向行政化和政治化。国有企业打着维护国有经济为主导的旗号,凭借着“公众利益”与“国家利益”的名义,集行政垄断、市场垄断和自然垄断于一身,影响了各类企业平等竞争的格局,损害了全社会的竞争效率和发展活力,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

改革开放以来,国有经济比重虽然曾有过下降趋势,近几年来却不断上升。特别是2008年全球性金融危机以来,国企进行了大扩张,大肆进入民营企业领域,改变了原来国企和民营企业两个部门相对平衡的状态,大大挤压了中小企业的生存空间。国有垄断部门利益的存在,已经成为深化经济改革的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