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子植物4大分类系统
- 格式:docx
- 大小:16.80 KB
- 文档页数:3
被子植物4大分类系统1、克朗奎斯特分类法是由美国学者阿瑟·克朗奎斯特(1919年—1992年)最早于1958年发表的一种对有花植物进行分类的体系,1981年在他的著作《有花植物的综合分类系统》中最终完善。
包括64个目和383个科,现在还有许多植物学家仍然使用这种分类体系,但大部分科学家都倾向于最新的APG II 分类法。
目录木兰纲Magnoliopsida1. 木兰亚纲Magnoliidae2. 金缕梅亚纲Hamamelidae Hamamelididae3. 石竹亚纲Caryophyllidae4. 五桠果亚纲Dilleniidae5. 蔷薇亚纲Rosidae6. 菊亚纲Asteridae百合纲Liliopsida1. 泽泻亚纲Alismatidae2. 槟榔亚纲Arecidae3. 鸭跖草亚纲Commelinidae4. 姜亚纲Zingiberidae5. 百合亚纲Liliidae克朗奎斯特分类法将被子植物分为两大纲:2、哈钦松系统这是英国植物学家哈钦松(J.Hutchinson)于1926 年和1934年在其《有花植物科志》I、II中所建立的系统。
在1973年修订的第三版中,共有111目,411科,其中双子叶植物82目,342科,单子叶植物29 目,69科。
目录主要特点实际应用哈钦松系统认为多心皮的木兰目、毛茛目是被子植物的原始类群,但过分强调了木本和草本两个来源,认为木本植物均由木兰目演化而来,草本植物均由毛茛目演化而来,结果使得亲缘关系很近的一些科在系统位置上都相隔很远,如草本的伞形科和木本的山茱萸科、五加科;草本的唇形科和木本的马鞭草科等,这种观点亦受到现代多数分类学家所反对。
主要特点a.两性花比单性花原始,花部分离,多数,螺旋状排列的比花各部合生、定数、轮生的进化,虫媒比风媒原始。
在现代被子植物中,多心皮类包括木兰目和毛茛目是最原始的。
b.单被花和无被花是次生的,来源于双被花类;柔荑花序类群较进化,起源于金缕梅目。
被子植物的分类系统类型及其特点对被子植物进行分类,是在植物亲缘关系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分类,进而对分类系统进行监理,以阐述被子植物之间的演化关系[1]。
自19世纪50年代以后,许多植物分类工作者根据各自对被子植物系统发育相关理论,对被子植物系统提出了不同的见解,但是由于被子植物起源、演化等方面知识和证据的不足[2],截至目前,被子植物的分类尚无完美的分类系统,当前应用较为普遍的主要有以下几种[3-5]。
1被子植物的主要分类系统类型1.1恩格勒分类系统恩格勒系统是1897年德国植物学家恩格勒(Engler)和柏兰特(Prantl)提出的,其在《植物自然分科志》一书中有所描述,是被子植物分类史上第1个较为完整的自然分类系统。
该系统的提出是在假说的基础上,认为被子植物的原始特征是单性、无花瓣、风媒传粉、木本等,而其进化特征有两性、花瓣、虫媒传粉等,为此,恩格勒认为最原始的被子植物类型为葇荑花序类植物,而较为进化的类型为毛茛、木兰等科。
上述假说是在艾希勒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的,很多植物学家认为该理论不合理。
因此,经过对恩格勒系统的多次修订,在1964年出版的第12版《植物分科志要》上,认为单子叶植物比双子叶植物要原始的理论是错误的,并进行了修改,仍将双子叶植物分为合瓣花亚纲和古生花被亚纲,基本系统大纲内仍将植物界划为17门,并未作多大改变,其中被子植物独立成被子植物门,共包括2纲,62目,344科。
1.2哈钦松分类系统该系统是1926年英国植物学家哈钦松提出的,其在《有花植物科志》一书中对该系统进行了初步描述,1973年相应地做了修订,将被子植物的分类科数增加了,由原来的332科增加到411科。
哈钦松系统认为与单性花相比,两性花更为原始;多数、各部分分离的花,比定数、连合的花更为原始;与轮状排列的花相比,各部分螺旋状排列的花更为原始;与草本植物相比,木本更为原始。
该系统还认为被子植物为单元起源,双子叶植物的起点是毛茛目与木兰目,该系统认为毛茛目与木兰目这2支是平行发展的:一支木本植物从木兰目中演化出,一支草本植物从毛茛目种演化出;在被子植物的后来演化过程中,单花被、无被花逐渐蜕化而成;从金缕梅目中逐渐分出葇荑花序类各科。
被子植物的分类系统较多,尚无完全统一的看法和比较完美的分类系统。
在当前,影响较大的分类系统,主要有以下四个(1999年,Judd 等人在《Plant Systematics》一书中发表了一个维管植物新分类系统,还有待认可):一、恩格勒系统德国植物学家恩格勒(A.Engler)于1892年编制的一个分类系统。
在他与普兰特(K. Prantl)合著的《植物自然分科志》(1897)和他自己所著的《植物自然分科纲要》中均应用了他的系统。
该系统的要点如下:1、赞成假花学说,认为葇荑花序类植物,特别是轮生目、杨柳目最为原始。
2、花的演化规律是:由简单到复杂;由无被花到有被花;由单被花到双被花;由离瓣花到合瓣花;花由单性到两性;花部由少数到多数;由风媒到虫媒。
3、认为被子植物是二元起源的;双子叶植物和单子叶植物是平行发展的两支;在他所著《植物自然分科纲要》一书中,将单子叶植物排在双子叶植物前面,同书1964年的第12版,由迈启耳(Melchior)修订,已将双子叶植物排在单子叶植物前面。
4、恩格勒系统包括整个植物界,将植物界分为13门,1~12门为隐花植物,第13门为种子植物门。
种子植物门分为裸子植物亚门和被子植物亚门。
裸子植物亚门分为6个纲;被子植物亚门分为单子叶植物纲和双子叶植物纲。
整个被子植物分为39目,280科。
但1964年经Melchior 修订,分被子植物为62目,344科。
5、恩格勒系统图是将被子植物由渐进到复杂化而排列的,不是由一个目进化到另一个目的排列方法,而是按花的构造、果实种子发育情况,有时按解剖知识,在进化理论指导下作出了合理的自然分类系统。
恩格勒系统是被子植物分类学史上第一个比较完善的分类系统。
到目前为止,世界上除英法以外,大部分国家都应用该系统。
我国的《中国植物志》,多数地方植物志和植物标本室,都曾采用该系统,它在传统分类学中影响很大。
然而,该系统虽经Melchior 修订,但仍存在某些缺陷。
一、恩格勒被子植物分类系统(1897):原生被子植物:1单子叶植物1.1无被花类1.1.1颖花目1.1.2霉草目1.1.3沼生目1.1.4露兜树目1.2同被花类1.2.1百合目1.2.2粉状胚乳目1.2.3佛焰花目1.2.4棕榈目1.2.5合花目1.3异被花类1.3.1微子目1.3.2姜目2双子叶植物2.1无被花类2.1.1杨梅目2.1.2杨柳目2.1.3木麻黄目2.2同被花类原始花被亚纲2.2.1中子目2.2.2蓼目2.2.3檀香目2.2.4山龙眼目2.2.5荨麻目2.2.6壳斗目2.2.7胡桃目2.2.8银毛木目2.2.9假栎树目2.3异被花类2.3.1鼠李目2.3.2无患子目2.3.3牻牛儿苗目2.3.4蔷薇目2.3.5瓶子草目2.3.6罂粟目2.3.7毛茛目2.4后生花被亚纲(含瓣花类)2.4.1伞形目2.4.2桃金娘目2.4.3仙人掌目2.4.4侧膜胎座目2.4.5锦葵目2.4.6桔梗目2.4.7茜草目2.4.8车前目2.4.9管花目2.4.10龙胆目2.4.11杮树目2.4.12报春花目2.4.13杜鹃花目二、哈钦松被子植物分类系统(1926)原始被子植物双子叶类1木兰目(木本支)1.1樟目1.2五桠果目1.2.1蔷薇目1.2.1.1豆目1.2.1.2绣球目1.2.1.2.1野茉莉目1.2.1.2.2五加目1.2.1.3杨柳目1.2.1.4金缕梅目1.2.1.4.1杨梅目1.2.1.4.2壳斗目1.2.1.4.2.1胡桃目1.2.1.4.2.2木麻黄目1.2.1.4.2.3荨麻目1.2.2茶目1.2.2.1杜鹃花目1.2.3红木目1.2.3.1海桐花目1.2.3.1.1白花菜目1.2.3.1.1.1柽柳目1.2.3.1.1.2堇菜目1.2.3.1.1.2.1远志目1.2.3.2金丝桃目1.2.3.2.1桃金娘目1.2.3.3椴树目1.2.3.3.1卫矛目1.2.3.3.1.1檀香目1.2.3.3.2锦葵目1.2.3.3.2.1无患子目1.2.3.3.2.2马钱目1.2.3.3.2.2.1茜草目1.2.3.3.2.2.2夹竹桃目1.2.3.3.2.2.3马鞭草目1.2.3.3.2.2.4紫葳目1.2.3.3.2.3鼠李目1.2.3.3.2.3.1紫金牛目1.2.3.3.2.3.1.1杮树目1.2.3.3.2.4大戟目1.2.3.4西番莲目1.2.3.4.1葫芦目1.2.3.4.2仙人掌目1.2.3.5檀香目1.2.3.5.1山龙眼目1.3番荔枝目2毛茛目(草本支)2.1小檗目2.1.1马兜铃目2.1.2胡椒目2.2石竹目2.2.1蓼目2.2.2藜目2.2.3龙胆目2.2.3.1报春花目2.2.3.1.1车前目2.2.4千屈菜目2.3虎耳草目2.3.1伞形目2.3.2桔梗目2.3.2.1败酱目2.3.2.2菊目2.3.3茄目2.3.3.1玄参目2.4牻牛儿苗目2.4.1花荵目2.4.1.1紫草目2.4.1.1.1唇形目2.5罂粟目2.5.1十字花目2.6单子叶类2.6.1泽泻目2.6.1.1眼子菜目2.6.1.2水麦冬目2.6.1.2.1水蕹目2.6.1.2.1.1茨藻目2.6.1.3鸭跖草目2.6.1.3.1凤梨目2.6.1.3.1.1姜目2.6.1.3.2谷精草目2.6.2花蔺目2.6.2.1百合目2.6.2.1.1棕榈目2.6.2.1.1.1露兜树目2.6.2.1.2水玉簪目2.6.2.1.2.1兰目2.6.2.1.3天南星目2.6.2.1.4香蒲目2.6.2.1.5鸢尾目2.6.2.1.6石蒜目2.6.2.1.7薯蓣目2.6.2.1.8灯心草目2.6.2.1.8.1禾本目2.6.2.1.8.2莎草目三、塔赫他间被子植物分类系统(1980)1金缕梅亚纲1.1昆栏树超目1.1.1杜仲超目1.1.2金缕梅超目1.1.2.1胡桃超目2木兰亚纲2.1莲超目2.2大花草超目2.3睡莲超目3毛茛亚纲3.1毛茛超目4石竹亚纲4.1石竹超目4.1.1蓼超目4.1.2白花丹超目5五桠果亚纲5.1山茶超目5.1.1杜鹃花超目5.1.2Sarracemanae5.1.3玉蕊超目5.2堇菜超目5.2.1锦葵超目5.2.1.1荨麻超目6蔷薇亚纲6.1蔷薇超目6.1.1桃金娘超目6.1.2豆超目6.1.3芸香超目6.1.4卫矛超目6.1.4.1鼠李超目6.1.5山龙眼超目6.1.6葡萄超目6.1.7山茱萸超目7唇形亚纲7.1龙胆超目7.1.1刺莲花超目7.1.2茄超目7.1.3唇形超目8菊亚纲8.1桔梗超目8.1.1菊超目9泽泻亚纲9.1花蔺超目9.1.1泽泻超目9.1.2茨藻超目10霉草亚纲10.1霉草超目11百合亚纲11.1百合超目11.1.1灯心草超目11.1.2Hydatellanae11.1.3鸭跖草超目11.1.4姜超目11.1.5凤梨超目11.1.6雨久花超目12棕榈亚纲12.1天南星超目12.2香蒲超目12.3露兜树超目12.4环花超目12.5棕榈超目四、克朗奎斯特被子植物分类系统(1981)1金缕梅亚纲1.1昆栏树目1.2金缕梅目1.2.2杨梅目1.2.3壳斗目1.2.4木麻黄目1.2.5杜仲目1.2.6荨麻目1.2.7Didymelales1.2.8交让木目1.2.9Leitneriales 2木兰亚纲2.1木兰目2.1.1樟目2.1.2胡椒目2.1.3马兜铃目2.1.4八角目2.1.5毛茛目2.1.5.1罂粟目2.1.6睡莲目3石竹亚纲3.1蓝雪目3.2蓼目3.3石竹目4五桠果亚纲4.1山茶目4.1.1锦葵目4.1.2玉蕊目4.1.3猪笼草目4.1.4堇菜目4.1.5杨柳目4.1.6白花菜目4.1.7Batales4.1.8杜鹃花目4.1.9岩梅目4.1.10杮树目4.1.11报春花目5蔷薇亚纲5.1蔷薇目5.1.1无患子目5.1.1.1伞形目5.1.2远志目5.1.3亚麻目5.1.4鼠李目5.1.5卫矛目5.1.5.1大戟目5.1.6大花草目5.1.7檀香目5.1.8山茱萸目5.1.9红树目5.1.10桃金娘目5.1.11小二仙草目5.1.12川苔草目5.1.13山龙眼目5.1.14豆目6菊亚纲6.1龙胆目6.1.1唇形目6.1.2茄目6.1.3玄参目6.1.3.1车前目6.1.3.2水马齿目6.1.4桔梗目6.1.5茜草目6.1.5.1菊目6.1.5.2川续断目6.1.5.2.1Calycarales 7泽泻亚纲7.1泽泻目7.1.1茨藻目7.1.2水鳖目7.2霉草目8棕榈亚纲8.1棕榈目8.1.1环花目8.2露兜树目8.3天南星目9鸭跖草亚纲9.1鸭跖草目9.1.1谷精草目9.1.2香蒲目9.1.3莎草目9.1.4灯心草目9.1.5帚灯草目10姜亚纲10.1姜目10.2凤梨目11百合亚纲11.1兰目11.2百合目参考文献:强胜.植物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3(2011.12重印)ISBN 978-7-04-018763-2。
恩格勒被子植物分类系统(1964)Ⅰ、双子叶植物纲(I)原始花被亚纲1.木麻黄目:木麻黄科2.胡桃目:杨梅科,胡桃科3.Balanopales:Balanopaceae4.Leitneriales:Leitneriaceae,Didymelaceae5.杨柳目:杨柳科6.壳斗目:桦木科,壳斗科7.荨麻目:马尾树科,榆科,杜仲科,桑科,荨麻科8.山龙眼目:山龙眼科9.檀香目:铁青树科,十齿花科,山柚子科,GrubbiaceaeGrubbiaceae,,檀香科,Misodendraceae,桑寄生科10.蛇菰目:蛇菰科11.田字药目:田字药科12.蓼目:蓼科13.中央子目:商陆科,紫茉莉科,AchatocarpaceaeAchatocarpaceae,,粟米草科,番杏科马齿苋科,落葵科,石竹科,DysphaniaceaeDysphaniaceae,,藜科,苋科,Didiereaceae14.仙人掌目:仙人掌科15.木兰目:木兰科,单心木兰科,莽草科,番荔枝科,EupomatiaceaeEupomatiaceae,,肉豆蔻科,Canellaceae,五味子科,八角茴香科,AustrobaileyaceaeAustrobaileyaceae,,Trimeniaceae,AmborellaceaeAmborellaceae,, Monimiaceae,腊梅科,GomortegaceaeGomortegaceae,,樟科,莲叶桐科,水青树科,昆栏树科,领春木科,连香树科16.毛茛目:毛茛科,小檗科,大血藤科,木通科,防己科,睡莲科,金鱼藻科17.胡椒目:三白草科,胡椒科,金粟兰科,Larctoridaceae18.马兜铃目:马兜铃科,大花草科,Hydnoraceae19.藤黄目:第伦桃科,芍药科,CrossosomataceaeCrossosomataceae,, EucryphiaceaeEucryphiaceae,,MedusagynaceaeMedusagynaceae,,猕猴桃科,金莲木科, DionophyllaceaeDionophyllaceae,,StrasburgeriaceaeStrasburgeriaceae,,龙脑香科,山茶科, CaryocaraceaeCaryocaraceae,,MarcgraviaceaeMarcgraviaceae,,QuiinaceaeQuiinaceae,,藤黄科,钩枝藤科20.瓶子草目:瓶子草科,猪笼草科,茅膏菜科21.罂粟目:罂粟科,白花菜科,十字花科,Tovariaceae,木犀草科,辣木科22.Batales:Bataceae23.蔷薇目:悬铃木科,金缕梅科,Myrothamnaceae,景天科,澳洲瓶子草科,虎耳草科,BrunelliaceaeBrunelliaceae,,CunoniaceaeCunoniaceae,, Davidsoniaceae,海桐花科,Byblidaceae,Roridulaceae, Bruniaceae,蔷薇科,Neuradaceae,Chrysobalanaceae,牛栓藤科,豆科,Krameriaceae24.水穗草目:水穗草科25.河苔草目:河苔草科26.牛儿苗目:Limnanthaceae,酢浆草科,牛儿苗科,旱金莲科,蒺藜科,亚麻科,古柯科,大戟科,交让木科27.芸香目:芸香科,Cneoraceae,苦木科,Picrodendraceae,橄榄科,楝科,Akaniaceae,金虎尾科,Trigoniaceae, Vochysiaceae,Tremandraceae,远志科28.无患子目:马桑科,漆树科,槭树科,钟萼木科,无患子科,七叶树科,清风藤科,Melianthaceae,Aextoxicaceae,凤仙花科29.Julianiales:Julianiaceae30.卫矛目:Cryillaceae,五列木科,冬青科,Corynocarpaceae,Pandaceae,卫矛科,省沽油科,Stackhousiaceae,翅子藤科,刺茉莉科,黄杨科,茶茱萸科,心翼果科31.鼠李目:鼠李科,葡萄科,火筒树科32.锦葵目:杜英科,Sarcolaenaceae,锦葵科,椴树科,木棉科,梧桐科,Scytopetalaceae33.瑞香目:Geissolomataceae,Penaeaceae,毒鼠子科,瑞香科,胡颓子科34.堇菜目:大风子科,Perdiscaceae,堇菜科,旌节花科,Scyphostegiaceae,Turneraceae,Malesherbiaceae,西番莲科,Achariaceae,半日花科,红木科,Sphaerosepalaceae, Cochlospermaceae,柽柳科,瓣鳞花科,沟繁缕科,番木瓜科,Losaceae,四数木科,秋海棠科35.葫芦目:葫芦科36.桃金娘目:千屈菜科,菱科,隐翼科,桃金娘科,Dialypetalanthaceae,海桑科,石榴科,玉蕊科,野牡丹科,红树科,使君子科,柳叶菜科,Oliniaceae,小二仙草科,假繁缕科,杉叶藻科,锁阳科37.伞形目:八角枫科,蓝果树科,珙桐科,山茱萸科,Garryaceae,五加科,伞形科(II)合瓣花亚纲38.岩梅目:岩梅科39.杜鹃花目:山柳科,鹿蹄草科,杜鹃花科,岩高兰科,Epacridaceae40.报春花目:Theophrastaceae,紫金牛科,报春花科41.蓝雪目:蓝雪科42.柿树目:山榄科,肉实树科,柿树科,安息香科,Lissocarpaceae,山矾科,Hoplestigmataceae43.木犀目:木犀科44.龙胆目:马钱科,Desfontainiaceae,龙胆科,睡菜科,夹竹桃科,萝摩科,茜草科45.管花目:花忍科,Fouquieriaceae,旋花科,田基麻科,紫草科,Lennoaceae,马鞭草科,水马齿科,唇形科,Nolanaceae,茄科,Duckeodendraceae,Buddlejaceae,玄参科, Globulariaceae,紫葳科,Henriqueziaceae,爵床科,胡麻科,角胡麻科,苦苣苔科,Columelliaceae,列当科,狸藻科,苦槛蓝科,透骨草科46.车前目:车前草科47.川续断目:忍冬科,五福花科,败酱科,川续断科48.桔梗目:桔梗科,Sphenocleaceae,Pentaphragmataceae,草海桐科,Brunoniaceae,花柱草科,Calyceraceae,菊科Ⅱ.单子叶植物纲49.沼生目:泽泻科,花蔺科,水鳖科,Scheuchzeriaceae,水蕹科,水麦冬科,眼子菜科,Zannichelliaceae,茨藻科50.霉草目:霉草科51.百合目:百合科,Xanthorrhoeaceae,百部科,龙舌兰科,仙茅科,Cyanastraceae,石蒜科,Hypoxidaceae,VelloziaceaeVelloziaceae,,箭根薯科,薯蓣科,雨久花科,鸢尾科,Geosiridaceae,水玉簪科,Corsiaceae,田葱科52.灯芯草目:灯芯草科,Thurniaceae53.凤梨目:凤梨科54.鸭跖草目:鸭跖草科,Mayacaceae,黄谷精草科,Rapateaceae,谷精草科,帚灯草科,刺鳞草科,须叶藤科55.禾本目:禾本科56.棕榈目:棕榈科57.Synanthae:Cyclanthaceae58.佛焰花目:天南星科,浮萍科59.露兜树目:露兜树科,黑三棱科,香蒲科60.莎草目:莎草科61.姜目:芭蕉科,姜科,美人蕉科,竹芋科,兰花蕉科62.兰目:兰科重点:66科;对比了解科:约96科。
十五被子植物的分类系统和起源1.被子植物的主要分类系统恩格勒系统:以假花说为理论基础,认为柔荑花序类为被子植物的原始类群;被子植物演化的原则是由简单到复杂,由单性花到两性花,花部由少数到多数,由风媒到虫媒。
哈钦松系统:以真花学说为理论基础,认为离生心皮类是被子植物的原始类群;认为两性花、虫媒花、双被花、离生心皮是原始的形状,而单性花、风媒花、单被花是次生的形状;单元论,认为被子植物是单元起源的,被子植物的祖先来自已经绝灭的裸子植物本内苏铁。
塔赫他间系统:以真花学说和单元论为理论基础,认为被子植物的祖先来自已经绝灭的裸子植物种子蕨;认为两性花、虫媒花、双被花是原始的形状;认为木兰目是最原始的被子植物代表,由木兰月发展出毛茛目及睡莲目,单子叶植物起源于原始的水生双子叶植物的具舟形花粉的睡莲目,柔荑花序类各自起源于金缕梅目。
克郎奎斯特系统:以真花学说和单元论为理论基础,认为被子植物的祖先来自已经绝灭的裸子植物种子蕨;现代所有生活的被子植物各亚纲,都不可能是从现存的其他亚纲的植物进化而来的;木兰亚纲是有花植物基部的复合群,木兰目是被子植物的原始类群,柔荑花序类各目起源于金缕梅目,单子叶植物来源于类似现代睡莲目的祖先,并认为泽泻亚纲是百合亚纲进化树上近基部的一个侧枝。
2.被子植物的起源对于被子植物的起源一般从发生时期、可能的祖先、发源地、相关的学说以及双子叶植物和单子叶植物的关系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1)发生时期:到目前为止,还不能准确地确定被子植物出现的时间。
最古老的被子植物的花粉、果实、叶和木材等化石新近发现于白垩纪早期,多为较进化的化石,代表的化石如早白垩纪的“喙柱始木兰”花化石以及“加州洞核”果化石。
晚侏罗纪的地层中发现了被子植物辽宁古果的植株、果实、种子和花粉的化石,证实了被子植物在晚侏罗纪就已经出现。
(2)可能的祖先:现代多数植物学家认为被子植物是单元起源的。
哈钦松、塔赫他间、克朗奎斯特等为单元论的主要代表,认为现代被子植物来自前被子植物,多心皮类的木兰目有可能是被子植物的直接后裔。
APG 4分类法什么是APG 4分类法?APG(Angiosperm Phylogeny Group)是一个国际植物分类学团体,由一群植物学家组成。
他们的目标是制定一个能够准确反映植物亲缘关系的分类系统。
APG 4分类法是他们在2016年提出的最新版本。
APG 4分类法基于分子系统学数据和形态特征,将被子植物分为四个主要类群:单子叶植物、毛茛目、真莲目和菊目。
这个分类系统的推出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研究。
APG 4分类法的特点1.基于分子数据:APG 4分类法主要依据DNA序列等分子数据进行分类。
这种方法可以更准确地反映植物的亲缘关系,避免了传统形态学特征可能带来的误导。
2.简化了旧有的系统:相对于传统的植物分类系统,APG 4分类法简化了大量高级类群和属级别。
这样做可以更清晰地展示不同类群之间的关系。
3.突出了进化关系:APG 4分类法强调了进化关系的重要性。
它试图根据植物的进化历史来划分分类群,使得分类系统更加符合植物的演化规律。
4.提高了可比性和稳定性:通过使用统一的分类标准和命名规则,APG 4分类法提高了不同研究者之间的可比性,并且为今后的研究提供了更稳定的基础。
APG 4分类法的四个类群1. 单子叶植物(Monocots)单子叶植物是被子植物中最大的一个类群,包括约6万种植物。
它们具有以下特征:•叶片通常为平行脉络;•花瓣数目通常为3或3的倍数;•种子一般只有一个子叶。
单子叶植物包括了许多重要的经济作物,如小麦、水稻、玉米等。
2. 毛茛目(Ranunculales)毛茛目是一个多样化和广泛分布的类群,包含大约2600种植物。
它们具有以下特征:•花萼和花瓣没有明显区分;•多数种类具有多数雄蕊和多数子房室。
毛茛目包括了许多著名的花卉植物,如毛茛、草本樱桃等。
3. 真莲目(Nymphaeales)真莲目是一个小型类群,包含约70种水生植物。
它们具有以下特征:•花瓣通常为多数;•子房位于花的基部。
被子植物分类系统2009年10月30日星期五上午10:07一、恩格勒系统德国植物学家恩格勒(A.Engler)于1892年编制的一个分类系统。
在他与普兰特(K. Prantl)合著的《植物自然分科志》(1897)和他自己所著的《植物自然分科纲要》中均应用了他的系统。
该系统的要点如下:1.赞成假花学说,认为葇荑花序类植物,特别是轮生目、杨柳目最为原始。
2.花的演化规律是:由简单到复杂;由无被花到有被花;由单被花到双被花;由离瓣花到合瓣花;花由单性到两性;花部由少数到多数;由风媒到虫媒。
3.认为被子植物是二元起源的;双子叶植物和单子叶植物是平行发展的两支;在他所著《植物自然分科纲要》一书中,将单子叶植物排在双子叶植物前面,同书1964年的第12版,由迈启耳(Melchior)修订,已将双子叶植物排在单子叶植物前面。
4.恩格勒系统包括整个植物界,将植物界分为13门,1—12门为隐花植物,第13门为种子植物门。
种子植物门分为裸子植物亚门和被子植物亚门。
裸子植物亚门分为6个纲;被子植物亚门分为单子叶植物纲和双子叶植物纲。
整个被子植物分为39目,280科。
但1964年经Melchior修订,分被子植物为62目,344科。
5.恩格勒系统图是将被子植物由渐进到复杂化而排列的,不是由一个目进化到另一个目的排列方法,而是按花的构造、果实种子发育情况,有时按解剖知识,在进化理论指导下作出了合理的自然分类系统。
恩格勒系统是被子植物分类学史上第一个比较完善的分类系统。
到目前为止,世界上除英法以外,大部分国家都应用该系统。
我国的《中国植物志》,多数地方植物志和植物标本室,都曾采用该系统,它在传统分类学中影响很大。
然而,该系统虽经Melchior修订,但仍存在某些缺陷。
如将葇荑花序类作为最原始的被子植物,把多心皮类看作较为进化的类群等,这种观点,现在赞成的人已经不多了。
图1 恩格勒被子植物分类系统图(1897)哈钦松(J.Hutchinson),英国著名植物分类学家。
被子植物Angiospermae一、被子植物的特征1. 习性多样化,有乔木、灌木、藤本、草本2. 木质部常具导管和管胞,稀无导管,韧皮部具筛管和伴胞。
3. 单叶或复叶,网状脉或平行脉。
4. 具典型花,雌蕊由一至多数心皮构成,胚珠生于子房中。
5. 双受精现象。
6. 种子有胚乳或无,子叶2或1。
二、被子植物的起源1. 起源时间两个观点:(1)古生代起源说(2)白垩纪(或晚侏罗纪)起源说2. 起源于何种植物?两个学说:(1)真花说(Euanthium Theory)认为两性花原始,单性花是由两性花演变来的。
(2)假花说(Pseudo-anthium Theory)认为单性花原始,两性花是由单性花演变来的。
3. 起源的地点两个观点:(1)高纬度起源说——北极或南极起源(2)中、低纬度起源说——热带或亚热带起源三、被子植物的分类原则26条原则四、被子植物的主要分类系统1. 恩格勒分类系统德国植物学家恩格勒(A. Engler)和帕兰特(Prantl)于1897年在《植物自然分科志》一书中发表,是分类史上第一个比较完整的自然分类系统2. 哈钦松被子植物分类系统英国植物学家哈钦松(J. Hutchinson)于1926年在《有花植物科志》一书中提出,1973年做了修改。
3. 塔赫他间被子植物分类系统1954年公布4. 克郎奎斯特被子植物分类系统1958年发表五、被子植物的分类(主要按哈钦松系统)根据子叶的数目,被子植物分为双子叶植物和单子叶植物两大类,其主要区别如下表所示:双子叶植物和单子叶植物区别表附:裸子植物与被子植物的区别双子叶植物Dicotyledones344科,约20万种。
我国204科,约2万种,木本植物约8000种。
木兰科Magnoliaceae一、特征:(1)习性:乔木或灌木,落叶或常绿;(2)叶:单叶互生,全缘;托叶大,包被顶芽,脱落后于枝上留有环状托叶痕。
(3)花:大,单生,两性,稀单性,萼片和花瓣常相似,排成数轮,覆瓦状,花托柱状,下部着生萼片和花瓣(统称为花被),依次向上为雄蕊群和雌蕊群。
根据植物的亲缘关系进行被子植物的分类,并建立分类系统,用以说明被子植物间的演化关系,是分类学家长期以来所寻求的目标。
但由于有关植物演化的知识和证据不足,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完善的被子植物分类系统。
现介绍几个常用的分类系统。
一、恩格勒系统这一系统是德国植物学家恩格勒(Engler)和柏兰特(Prantl)于1887年在<<植物自然分科志>>中发表的,是分类学史上第一个比较完整的自然分类系统。
恩格勒系统认为无瓣花、单性、木本、风媒传粉等为原始的性状,而有瓣花、两性、草本、虫媒传粉等是进化的性状。
为此,他们把柔荑花序植物(如杨柳科、桦木科)看作被子植物中最原始的类型,而把木兰科、毛茛科等看作是较为进化的类型,同时把单子叶植物放在双子叶植物之前。
被子植物计48目,280科,1964年修订为62目,344科。
二、哈钦松系统本系统是英国植物学家哈钦松(Hutchinson)于1926年在<<有花植物科志>>中提出的,1973年作了修订,从原来的332科增加到411科。
哈钦松认为两性花比单性花原始,花各部分分离、多数的比连合、定数的较为原始;花各部螺旋状排列的比轮状排列的较为原始等。
他还认为,被子植物是单元起源的;双子叶植物以木兰目和毛茛目为起点,从木兰目演化出一支木本植物,从毛茛目演化出一支草本植物,且这两支是平行发展的;无被花和有被花是后来演化过程中蜕化而成的;单子叶植物起源于双子叶植物的毛茛目。
三、塔赫他间系统这系统是1954年公布的,自1959年起进行了多次修订,在1980年发表的分类系统中,把被子植物分为木兰纲(双子叶植物纲)和百合纲(单子叶植物纲),总计92目,410科。
塔赫他间(Takhtajan)认为,被子植物起源于种子蕨,草本植物是由木本植物演化出来的,单子叶植物起源于原始的水生双子叶植物的具单沟舟形花粉的睡莲莼菜科。
他主张单元起源,由木兰目发展出毛茛目及睡莲目,全部单子叶植物都出自睡莲目,木本单子叶植物则由木兰目演化而来,柔荑花序类各目起源于金缕梅目。
被子植物4大分类系统
1、克朗奎斯特分类法
是由美国学者阿瑟·克朗奎斯特(1919年—1992年)最早于1958年发表的一种对有花植物进行分类的体系,1981年在他的著作《有花植物的综合分类系统》中最终完善。
包括64个目和383个科,现在还有许多植物学家仍然使用这种分类体系,但大部分科学家都倾向于最新的APG II 分类法。
目录
木兰纲Magnoliopsida
1. 木兰亚纲Magnoliidae
2. 金缕梅亚纲Hamamelidae Hamamelididae
3. 石竹亚纲Caryophyllidae
4. 五桠果亚纲Dilleniidae
5. 蔷薇亚纲Rosidae
6. 菊亚纲Asteridae
百合纲Liliopsida
1. 泽泻亚纲Alismatidae
2. 槟榔亚纲Arecidae
3. 鸭跖草亚纲Commelinidae
4. 姜亚纲Zingiberidae
5. 百合亚纲Liliidae
克朗奎斯特分类法将被子植物分为两大纲:
2、哈钦松系统
这是英国植物学家哈钦松(J.Hutchinson)于1926 年和1934年在其《有花植物科志》I、II中所建立的系统。
在1973年修订的第三版中,共有111目,411科,其中双子叶植物82目,342科,单子叶植物29 目,69科。
目录
主要特点
实际应用
哈钦松系统认为多心皮的木兰目、毛茛目是被子植物的原始类群,但过分强调
了木本和草本两个来源,认为木本植物均由木兰目演化而来,草本植物均由毛茛目演化而来,结果使得亲缘关系很近的一些科在系统位置上都相隔很远,如草本的伞形科和木本的山茱萸科、五加科;草本的唇形科和木本的马鞭草科等,这种观点亦受到现代多数分类学家所反对。
主要特点
a.两性花比单性花原始,花部分离,多数,螺旋状排列的比花各部合生、定数、轮生的进化,虫媒比风媒原始。
在现代被子植物中,多心皮类包括木兰目和毛茛目是最原始的。
b.单被花和无被花是次生的,来源于双被花类;柔荑花序类群较进化,起源于金缕梅目。
c.单子叶植物和双子叶植物有共同的起源,木本植物起源于木兰目,草本植物起源于毛茛目。
哈钦松系统分科比较小,较易运用和掌握,被子植物在最后修正的系统里有411科。
目前在我国,建立较晚的标本室,如中科院昆明植物所、华南植物所、广西植物所、福建、贵州的经济植物标本室,多用哈钦松系统。
南方的高等院校植物标本室也多采用哈钦松系统排列标本。
有人认为1973年版比原版更不好用,比如有些双子叶植物科本来关系较接近,如唇形目与马鞭草目用草本支、木本支为标准在系统树很早被分开,但实际上关系很近,五加科与伞形科亦是如此。
人们宁可用旧版而不用它的新版系统,认为新版加重二元思想的色彩。
a.两性花比单性花原始,花部分离,多数,螺旋状排列的比花各部合生、定数、轮生的进化,虫媒比风媒原始。
在现代被子植物中,多心皮类包括木兰目和毛茛目是最原始的。
b.单被花和无被花是次生的,来源于双被花类;柔荑花序类群较进化,起源于金缕梅目。
c.单子叶植物和双子叶植物有共同的起源,木本植物起源于木兰目,草本植物起源于毛茛目。
实际应用
哈钦松系统分科比较小,较易运用和掌握,被子植物在最后修正的系统里有
411科。
目前在我国,建立较晚的标本室,如中科院昆明植物所、华南植物所、广西植物所、福建、贵州的经济植物标本室,多用哈钦松系统。
南方的高等院校植物标本室也多采用哈钦松系统排列标本。
有人认为1973年版比原版更不好用,比如有些双子叶植物科本来关系较接近,如唇形目与马鞭草目用草本支、木本支为标准在系统树很早被分开,但实际上关系很近,五加科与伞形科亦是如此。
人们宁可用旧版而不用它的新版系统,认为新版加重二元思想的色彩。
3、恩格勒系统
这是德国分类学家恩格勒(A.Engler)和勃兰特(K.PrantI)于1897年在其《植物自然分科志》巨著中所使用的系统,它是分类学史上第一个比较完整的系统,它将植物界分13门,第13门为种子植物门,再分为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两个亚门,被子植物亚门包括单子叶植物和双子叶植物两个纲,并将双子叶植物纲分为离瓣花亚纲(古生花被亚纲)和合瓣花亚纲(后生花被亚纲)。
恩格勒系统将单子叶植物放在双子叶植物之前,将合瓣花植物归并一类,认为是进化的一群植物,将柔荑花序植物作为双子叶植物中最原始的类群,而把木兰目、毛茛目等认为是较为进化的类群,这些观点为现代许多分类学家所不赞同。
思格勒系统几经修订,在1964年出版的《植物分科志要》第十二版中,已把双子叶植物放在单子叶植物之前。
共有62目,344科,其中双子叶植物48目,290科,单子叶植物14目,54科。
药用植物学教材被子植物分类部分采用修订的思格勒系统,但有的内容有变动。
4、塔赫他间系统
这是前苏联植物学家塔赫他间(A.Takhtajan)于1954年在其《被子植物起源》一书中公布的系统,他首先打破了传统把双子叶植物分为离瓣花亚纲和合瓣花亚纲的分类;在分类等级上增设了“超目”一级分类单元。
他将原属毛茛科的芍药属独立成芍药科等,都和当今植物解剖学、孢粉学、植物细胞分类学和化学分类学的发展相吻合,在国际上得到共识。
塔赫他间系统经过多次修订,在1980年修订版中,共有28超目,92目,416科,其中双子叶植物(木兰纲)20超目,71目333科,单子叶植物(百合纲)8超目,21目,77科,显得较繁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