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诗歌鉴赏专题
- 格式:ppt
- 大小:2.34 MB
- 文档页数:49
苏轼纵笔三首诗歌鉴赏一、原诗呈现。
寂寂东坡一病翁,白须萧散满霜风。
小儿误喜朱颜在,一笑那知是酒红。
父老争看乌角巾,应缘曾现宰官身。
溪边古路三叉口,独立斜阳数过人。
北船不到米如珠,醉饱萧条半月无。
明日东家知祀灶,只鸡斗酒定膰吾。
二、其一赏析。
1. 人物形象刻画。
- 首句“寂寂东坡一病翁”,上来就给我们描绘出一个孤寂、患病的老者形象。
“寂寂”这个词啊,就好像把苏轼一个人扔在一个冷冷清清的角落,他又生病,感觉很是可怜呢。
“白须萧散满霜风”,你看,他那白胡子乱乱地在风中飘着,就像被霜打过一样,这画面感一下子就出来了,一个风烛残年的老人形象跃然纸上。
2. 幽默的转折。
- 后面“小儿误喜朱颜在,一笑那知是酒红”就特别有趣。
小孩子看到苏轼的脸红红的,还以为他脸色红润有精神呢,高兴得很。
结果苏轼自己心里清楚啊,这哪是什么健康的脸色,不过是喝酒喝得脸红罢了。
这就像一个小玩笑,本来前面的氛围有点压抑和凄凉,这么一来,就有了一种诙谐的感觉。
就好像苏轼在自嘲,自己都这么病恹恹的了,还被小孩子误会身体好呢。
三、其二赏析。
1. 身份与关注。
- “父老争看乌角巾,应缘曾现宰官身。
”这里说村里的老人们都争着来看苏轼戴着的乌角巾,为啥呢?大概是因为他曾经做过官呗。
你想啊,在古代,一个村子里能出个当官的那可不得了,虽然苏轼现在被贬了,但他以前当官的光环还在呢。
就像现在一个小村子里出了个大明星或者大官,大家肯定都好奇地围上去看。
2. 孤独的姿态。
- “溪边古路三叉口,独立斜阳数过人。
”这一句画面感超强。
苏轼站在溪边古路的三叉口,在夕阳下一个人站着数路过的人。
他就这么孤零零地站着,感觉有点被边缘化。
他曾经是个有身份的人,现在却只能这样无所事事地站着看路人,有一种淡淡的落寞和寂寥。
这和前面老人们看他的热闹场景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热闹是别人的,他只有自己的孤独。
四、其三赏析。
1. 生活的窘迫。
- “北船不到米如珠,醉饱萧条半月无。
”这里说北方来的船不到,米就像珍珠一样珍贵。
苏轼作品专练渔家傲苏轼金陵赏心亭送王胜之【注】龙图。
王守金陵,视事一日移都。
千古龙蟠并虎踞,从公一吊兴亡处。
渺渺斜风吹细雨。
芳草渡,江南父老留公住。
公驾飞车凌彩雾,红鸾骖乘青鸾驭。
却讶此洲名白鹭。
非吾侣,翩然欲下还飞去。
【注】王胜之:为官清廉,颇有声望。
元丰七年,苏轼自黄州赴汝州途中,经过金陵,恰逢王胜之调任,因作此词。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千古”两句点明金陵作为虎踞龙盘之地,见证了朝代兴衰,诗人以历史的沧桑感为送别友人蓄势。
B.“渺渺”三句写老百姓不顾斜风细雨,在芳草渡口挽留友人,既渲染了别情,也突显了王胜之的声望。
C.“公驾”两句虚实结合,写朋友离开时,由青鸾驾车、红鸾陪乘越过彩雾,想象奇特,极具浪漫色彩。
D.“非吾侣,翩然欲下还飞去”写词人想象友人翩然未歇、便飞向别处,以此为全词作结,充满了意趣。
2.本词表达了词人对友人的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诗歌的能力。
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考生解答时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2)本题考查把握诗歌情感态度的能力。
答情感题,不仅要借助诗词的字、词、句和所用意象来分析诗歌的感情,还要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准确理解所用典故等,进行综合解读。
【解答】(1)C.“‘公驾’两句虚实结合”错误,“公驾飞车凌彩雾,红鸾骖乘青鸾驭”,联想想象的手法,写王胜之离去乘飞车,凌彩雾,以青鸾驾驶,有红鸾陪乘。
(2)上片写到细雨蒙蒙,斜风习习,景中弥漫着愁绪。
“芳草渡,江南父老留公住”,说江南父老在芳草渡口殷勤地把你挽留。
这里采用侧面描写的手法,通过写父老挽留友人来间接写自己对友人的不舍。
友人能让百姓殷切挽留,从侧面展现了他一心为民的精神。
苏轼定风波诗词鉴赏题诗歌鉴赏阅读下面诗歌,完成题定风波苏轼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1)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______A.上阕前两句写作者在铺天盖地的骤雨袭击下,是那样安详自若。
“莫听”“何妨”,表现了他无所畏惧、把风雨置之度外的精神风貌。
B.上阕后几句承上文继续写将风雨置之度外的精神风貌。
C.下阕前三句,表面看来是写天气变化之迅速,实际则是在暗示生活中的人事反复不定。
D.下阕后三句是说,回望刚刚走过的风雨萧瑟之外,既已云消雾散,斜阳也收敛了光辉。
(2)“一蓑烟雨任平生”,表现出作者怎样的形象?请加以分析。
答案解析B本题考查把握诗歌词句含义的能力。
一般来说,理解词语在诗中的含义往往要把词语带到句子中去,再从该句的关键性词语入手,并联系本句中的其他词语,明确它们之间的关系,或联系上下文,有时还要联系诗歌之外的有关因素(如时代背景、人物经历等),经过分析综合推断,就可理解或阐发词语的含义。
B项,上阕后几句主要表现作者经历挫折后的一种旷达的人生态度。
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分析诗歌情感的基本能力。
“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表层意思是:一身蓑衣任凭风吹雨打,照样过我的一生。
作者借此表达自己面对人生风雨,不害怕,不逃避,泰然处之,潇洒从容的态度。
答案:(1)B(2)表现了作者是一个在人生道路上履险如夷、泰然自若、胸襟广阔、性格倔强的形象。
译文:三月七日,在沙湖道上赶上了下雨,拿着雨具的仆人先前离开了,同行的人都觉得很狼狈,只有我不这么觉得。
过了一会儿天晴了,就做了这首词。
不要害怕树林中风雨的声音,何妨放开喉咙吟唱从容而行。
拄竹杖曳草鞋轻便胜过骑马,这都是小事情又有什么可怕?披一蓑衣任凭湖海中度平生。
料峭的春风把我的酒意吹醒,身上略略微微感到一些寒冷,看山头上斜阳已露出了笑脸,回首来程风雨潇潇的情景,归去不管它是风雨还是放晴。
(精华版)《苏轼水调歌头》古诗鉴赏选择题集锦1.下列对诗歌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这是化用杜甫《把酒问月》中“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的两句诗意。
B.“我欲乘风归云,又恐琼楼玉宇”,“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这几句设想,暗示了中秋之夜月色的明丽,夜气的清寒,但不能透露作者对人间终不忍弃绝的复杂心情。
C.下阕写词人望月怀人,由感伤离别转为对离人的祝福。
在词人眼里,月圆人团圆是一种自然常理。
D.“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明情意的相通不受时空阻隔,这是对一切经受离别之苦的人们的祝福。
词人终于以理遣情,希望从共赏明月中互致慰藉,离别之憾可以从兄弟友爱中获得补偿,这样也就能做到“不应有恨”了。
2.对这首词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上阕写词人把酒问月,萌生了“乘风归去”的奇想,而天上的高寒使他转向对人间的喜爱。
B、下阕写词人望月怀人,由感伤离别转为对离人的祝福。
在词人眼里,月圆人团圆是一种自然常理。
C、“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明情意的相通不受时空阻隔,这是对一切经受离别之苦的人们的祝福。
D、全词以“明月”贯穿,咏月兼怀亲人,表达了词人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
3.对这首词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 这首词上阕写词人对天上宫阙的向往和对人间生活的热爱,下阕写词人在月下对亲人的怀念和祝福,自始至终洋溢着乐观向上、积极奋进的情绪。
B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这一句,抒发思念亲人的.感情。
表面看来,好像是对月有怨恨之意,其实是写亲人不能团聚的惆怅。
C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句话从人到月,从古到今,对自然和社会作了高度概括,很有哲理意味。
D 全诗情景交融,意境豪放阔大,描写虚实结合,充满了丰富的想像和浪漫的情致,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4.下面对于本首词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起舞弄清影”是作者与自己的清影为伴,一起舞蹈嬉戏的意思。
B.词中“我欲”、“又恐”、“何似”之间的矛盾转折,显示了作者感情的波澜起伏。
苏轼诗鉴赏一、原文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二、创作背景三、诗句解析1.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 这两句描述了从不同角度看庐山呈现出不同的景象。
从横着看,庐山是连绵的山岭;从侧面看,则是高耸的山峰。
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的形态也各自有别。
这体现了庐山的雄伟壮观和姿态万千,也反映了观察者所处的位置和角度对观察结果的影响。
2.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 这两句是全诗的主旨所在。
诗人说之所以不能认清庐山的真正面目,只是因为自己身处庐山之中。
它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告诉人们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四、艺术特色1. 观察细致,描写生动- 诗人通过细致的观察,准确地描绘出庐山在不同视角下的形态,如“横看成岭侧成峰”,简单的七个字就将庐山的轮廓勾勒得十分清晰,让读者仿佛能够看到庐山那起伏的山岭和高耸的山峰。
2. 哲理深刻,深入浅出- 诗的后两句将哲理蕴含在形象的描述之中。
没有直接说教,而是通过庐山景象引出对认识事物的思考,使读者在欣赏庐山美景的同时,能够深刻地领悟到其中的哲理。
这种深入浅出的表达方式,使诗歌既具有艺术感染力,又富有思想启迪性。
3. 语言简洁,节奏明快- 全诗二十八个字,语言简洁明了,没有多余的修饰。
同时,诗句的节奏明快,读起来朗朗上口,易于记忆和传诵。
五、思想意义1. 哲学层面- 它提醒人们要全面、客观地看待事物。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因为自身的局限而对事物产生片面的认识,这首诗就像一个警钟,促使人们不断拓展自己的视野,从多个角度去分析和理解事物。
2. 人生态度方面- 也启示人们要有超越自我、超越局部的胸怀。
当我们陷入困境或者对某件事情困惑不解时,要学会跳出固有的思维模式和所处的环境,以一种更宏观、更客观的态度去对待。
高考语文必考题型之诗歌鉴赏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含答案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阅读及赏析《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苏轼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语文必考题型之诗歌鉴赏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含答案【阅读问题及答案】1.这首词开篇发问,起笔不凡。
画横线的句子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思?(2分)答:中秋对月,抒发了强烈的思亲之情,对明月的向往之情和对人生的感慨。
2.这首词,历来被认为是中秋词里最好的一首,《苕溪渔隐丛话》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你认为这首词为什么会获得如此高的评价?(3分)答:(1)词人借与明月的对话,探讨人生的意义(抒发人生感慨),富有哲理;(2)诗的意境豪放而阔大;(3)情怀乐观而旷达;(4)想象丰富,富有浪漫色彩;(5)语言如行云流水。
(意思相近即可,以上五点答对其中三点即给3分。
)3.下列对《水调歌头》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A.这首词上阕写词人对天上宫阙的向往和对人间生活的热爰,下阙写词人在月下对亲人的怀念和祝福,自始至终洋溢着乐观向上、积极奋进的情绪。
B.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这一句,抒发思念亲人的感情,表面看来,好像是对月有怨恨之意,其实是写亲人不能团聚的惆怅。
C.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句话从人到月,从古到今,对自然和社会作了高度概括,很有哲理意味。
D.全词情景交融,意境豪放阔大,描写虚实结合,充满了丰富的想象和浪漫的情致,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4.谈谈你对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情圆缺,此事古难全一句的认识。
(2分)答案:世界上不可能有永远圆满的事情,人生有欢聚,也必然有离别为;正与月亮有圆时,也总有缺时一样,原本是自然的规律。
苏轼代表诗词赏析————————————————————————————————作者:————————————————————————————————日期:苏轼词作欣赏苏轼,又名苏东坡。
史书记载苏轼“身长八尺三寸有余,苏轼为人宽大如海”。
苏轼是苏洵的次子(长子夭折),嘉祐二年(1057年),与弟苏辙同登进士。
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
熙宁二年(1069年),父亲丧守制期满还朝,为判官告院。
因与宰相王安石政见不合,反对推行新法(并非完全不同意,还是有部分认可的,前期反对,后期深入民间,了解到新法的好处,转而赞成新法好的方面。
),自请外任,出为杭州通判。
再迁至密州(今山东诸城),移至徐州。
元丰二年(1079年),罹“乌台诗案”,责授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本州安置,不得签署公文。
哲宗立,高太后临朝,复为朝奉郎知登州(今山东蓬莱)。
4个月后,迁为礼部郎中,任未旬日,除起居舍人,迁中书舍人,又迁翰林学士知制诰(二品),知礼部贡举。
元祐四年(1089年)出知杭州,后改知颍州,知扬州、定州。
元祐八年(1093年),哲宗亲政,被远贬惠州(今广东惠州市区),再贬昌化军(今海南儋州市)。
徽宗即位,遇赦北归,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卒于常州(今属江苏),葬于汝州郏城县(今河南郏县),享年六十六岁,御赐谥号文忠(公)。
他与他的父亲苏洵(1009年—1066年)、弟弟苏辙(1039年—1112年)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与汉末“三曹父子”(曹操、曹丕、曹植)齐名。
“三苏”为“唐宋八大家”中的三位【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时期八大散文代表作家的合称,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分为唐二家和宋六家)】。
作为杰出的词人,苏轼开辟了豪放词风,同杰出词人辛弃疾并称为“苏辛”。
在诗歌上,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苏轼的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前赤壁赋》与《后赤壁赋》等。
政治倾向上,苏轼属以司马光为领袖的旧党。
苏轼的诗歌赏析5篇_苏轼代表作鉴赏苏轼的作品在当时就驰名遐迩,在辽国、高丽等地都广受欢迎。
北宋末年,朝廷一度禁止苏轼作品的流传,但是禁愈严而传愈广。
到了南宋党禁解弛,苏轼的集子又以多种版本广为流传,以后历代翻刻不绝。
下面就是本店铺给大家带来的苏轼的诗歌赏析,希望能帮助到大家!赤壁赋朝代:宋朝|作者:苏轼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举酒属(zhǔ)客,诵明月之诗,歌窈(yǎo)窕(tiǎo)之章。
少(shǎo)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dǒu)牛之间。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浩浩乎如冯(píng)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
歌曰:“桂棹(zhào)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
渺渺兮予(yú)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hè)之。
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lí)妇。
苏子愀(qiǎo)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山川相缪(liáo),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zhú)舻(lú)千里,旌(jīng)旗蔽空,酾(shī)酒临江,横槊(shuò)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mí)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páo)樽以相属(zhǔ)。
寄蜉(fú)蝣(yóu)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sù)。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fú)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zhǎng)也。
苏轼古诗词鉴赏练习试题及答案汇编海棠(宋)苏轼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注]崇光:美艳的光彩。
惜牡丹花(唐)白居易惆怅阶前红牡丹,晚来唯有两枝残。
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
(1)苏轼《海棠》诗的前二句描写了海棠花的哪些特点?后二句抒写情感时使用了什么手法?(4分)(2)苏轼的《海棠》与白居易的《惜牡丹花》同样写夜里赏花,二者所抒发的感情有何不同?(2分)【参考答案】:(1)前二句描写了光彩正艳、香气正浓的海棠花在春风中、月色下的朦胧美;后二句用了拟人手法,以花比人。
(2)苏诗爱花之盛开,白诗惜花之将谢。
2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6分)齐安郡中偶题杜牧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
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暮热游荷池上杨万里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
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1)(1)这两首诗描写的都是________时刻的景色,均以荷与_________为诗歌的主要意象。
(2分)(2)这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刻画荷的形象?请指出两首诗中荷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情感特点,并作简要分析。
(4分)【参考答案】:(1)傍晚西风(2分)(2)拟人表现手法。
(1分)前一首的“绿荷”有“恨”而“背西风”,含有诗人之恨,表露了伤感不平之情,基调凄怨低沉。
(2分)后一首的“荷花”被西风吹动而躲藏于荷叶之中,似是“愁热”,却呈现娇羞之态,表露了作者的怜爱喜悦之情,基调活泼有趣。
(2分)3.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东坡①苏轼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②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注]①此诗为苏轼贬官黄州时所作。
东坡,是苏轼在黄州居住与躬耕之所。
②荦确:山多大石。
(1)第一句在全诗中有何作用?请简要赏析。
(3分)(2)请结合全诗赏析“铿然”一词的妙用。
(5分)【参考答案】:(1)第一句是全诗的铺垫,描绘出一幅雨后东坡月夜图,营造了一种清明幽静的气氛,以映衬作者心灵明澈的精神境界。
东坡苏轼古诗鉴赏
苏轼的《东坡》是一首表现个人情感和自然之美的诗歌。
这首诗中,苏轼通过描绘雨后东坡的景色,表达了自己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
诗中一开始便描绘了东坡的清景,雨后的月色皎洁,月光透过无尘的碧空,洒在万物上,展现出一种澄明的境界。
这种景象不仅令人感到清爽舒适,而且也表现出苏轼对自然的热爱和敬畏。
然后,苏轼通过对比市人和野人来表达自己的生活态度。
市人为财利所驱使,只能在喧嚣的尘市中奔波,而野人则自足于怀,享受幽静的生活。
苏轼显然更倾向于野人的生活方式,他欣赏那些能够坚守自己志向的人,而他自己也是这种生活方式的实践者。
最后,苏轼通过“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表达了自己的人生态度。
他并不嫌弃那些坎坷不平的道路,反而喜欢这种挑战和冒险。
这种态度表现出苏轼坚韧不拔的精神和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总的来说,《东坡》是一首表现个人情感和自然之美的诗歌,通过描绘雨后东坡的景色和对比市人和野人来表达自己的生活态度。
这首诗不仅展示了苏轼高超的文学才华,也表现出他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苏轼作品诗词鉴赏苏轼诗词鉴赏(一)前赤壁赋作者:苏轼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
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
渺渺兮于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客有吹洞萧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糜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而天地曾不能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于我皆无尽也。
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
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
取之无禁,用之不竭。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藉。
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赏析:第1段,写夜游赤壁的情景。
作者“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投入大自然怀抱之中,尽情领略其间的清风、白露、高山、流水、月色、天光之美。
兴之所至,信口吟诵《诗经·月出》首章“月出皎兮,佼人僚兮。
舒窈纠兮,劳心悄兮。
”把明月比喻成体态娇好的美人,期盼着她的冉冉升起。
与《月出》诗相回应,“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苏轼的诗歌鉴赏
哎呀,说起苏轼,那可真是文学史上一颗璀璨的明星!你想想,他
的诗歌就像夜空中绚丽的烟火,绽放出无尽的魅力。
就拿来说吧,“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一句难道不让你感受
到那种对亲人深深的思念和美好的祝愿吗?这就好比在漆黑的夜晚,
一轮明月照亮了你回家的路,给你带来温暖和希望。
还有那,“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不就像我们在生
活中,有时候深陷其中,反而看不清事情的真相吗?就好像在迷宫里
打转,怎么也找不到出口。
苏轼和朋友的互动也很有意思。
有一次,他和好友相聚,饮酒作诗,朋友感叹人生苦短,苏轼却大笑道:“莫负今朝好时光,且把忧愁抛一旁!”
苏轼的诗歌,有的豪放洒脱,像奔腾的江水;有的细腻婉约,像轻
柔的微风。
他能在困境中写出豁达之语,在欢乐时抒发真情实感。
我觉得苏轼的诗歌就像一座宝库,每一次品读都能有新的收获和感悟。
我们真应该好好去欣赏,去品味,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一代文豪-------苏轼【诗词赏析】《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不。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鬃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赏析】苏轼十九岁与同郡王弗结婚,嗣后出蜀入仕,夫妻琴瑟调和,甘苦与共。
十年后王弗亡故,归葬于家乡的祖莹。
这首词是苏轼在密州一次梦见王弗后写的,距王弗之卒又是十年了。
生者与死者虽然幽明永隔,感情的纽带却结而不解,始终存在。
一片深情,情深到归于寂静无声。
十年生死相隔,十年苦苦追忆,十年相思,十年孤寂,十年辛酸和着泪一滴一滴积攒,和着泪一行一行流淌。
无语相对处,字字沥血,柔肠才寸断。
梦境之中,已是如此;清辉松影之下,一人独对芳魂时,又是何等彻骨的凄凉!《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
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
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赏析】本词中,苏轼通过对残红退尽、春意阑珊的暮春景色的描写和远行途中的失意心境的描绘,借惜春伤情之名,表达出对韶光流逝的惋惜、宦海沉浮的悲叹和浮生颠沛的无可奈何。
这首词将伤春之情表达得既深情缠绵又空灵蕴藉,情景交融,哀婉动人。
《卜算子》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赏析】这首词是苏轼因“乌台诗案”入狱,释放后被贬谪黄州时所作。
词作动、传神地描绘了孤雁的形象,它孤傲、自甘寂寞,正反映了作者幽愤寂苦的心情。
黄庭坚称其“语意高妙”、“笔下无一点尘俗气”。
《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已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帐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
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赏析】这首词是词人贬居黄州时所作。
上片记事,下片抒怀。
夜饮醒而复醉,醉后归来恍惚已近三更。
苏轼的诗歌鉴赏1000字1、《江城子密州出猫》“老夫聊发少年狂。
左牵黄。
右李苍。
锦帽留破,干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翻胸胆尚开张。
三微。
又何妨。
持节云中,何日冯唐。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老夫聊发少年狂”,“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英雄豪气干云,让我大滴口水。
陆游云:“试取东坡诸乐府歌之,曲终,觉天风海雨逼人”,信然!“自东坡以浩瀚之气引之,遂开蒙放一派”,苏轼国此与辛奔疾并称“苏辛”。
苏轼对此词也额为得意,特令全体东州社士,“抵掌顿足而款之,吹笛击鼓以为节”,大呼过痛。
2、《洞仙歌冰肌玉,自清凉无汗》“冰肌玉骨,自清凉无汗。
水殿风来暗香满。
绣帘开、一点明月宪人,人未哀、款枕汉横盖乱。
起来携素手,庭户无声,时见疏星渡河汉。
试问夜如何,夜已三更,金波淡、玉绳低转。
但屈指、西风几时来,又不道、流年暗中偷换。
”“水殿风来暗香满”,孟泥与花蕊夫人纳凉的摩河池,简直就是一个不食人间烟火的仙境!刘黑载说:“东坡词具神仙出世之姿”,“自是天仙化人之笔”,黄庭坚称劳轼与李白为“两谪仙”。
此词只应天上有,人间难得几回唱,让我们再喊一次:“坡仙,谢谢您了!值得注意的是,花蕊夫人本是孟超的宠妃,后蜀灭亡之后,花蕊入宋,以“十四万人齐解甲,更无一人是男儿”的诗句令赵匡胤大为绝倒。
不久,孟泥暴亡,花蕊成了太祖的妃,据说跟太宗赵光义也有瓜葛。
对这样一个与三个皇帝有绯闻的“亡国之妃”,苏轼坦然地把她刻画得几近仙女,且毫不避请地写她与孟的爱情。
此词在宋朝广为传唱,还没有一个道学家那出来说三道四。
3、《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邮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香。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蒙杰。
运想公连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桔檐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江月。
”王国维之言:“东城之词旷”,即说“旷达”是苏词的主要风格。
苏轼写的诗歌鉴赏大全苏轼写的诗歌鉴赏11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苏轼〔宋代〕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何似一作:何时;又恐一作:惟/ 唯恐)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长向一作:偏向)此篇是苏词代表作之一。
从艺术成就上看,它构思奇拔,畦径独辟,极富浪漫主义色彩,是历来公认的中秋词中的绝唱。
从表现方面来说,词的前半纵写,后半横叙。
上片高屋建瓴,下片峰回路转。
前半是对历代神话的推陈出新,也是对魏晋六朝仙诗的递嬗发展。
后半纯用白描,人月双及。
2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宋代〕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穿空一作:崩云)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樯橹一作:强虏)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人生一作:人间;尊同:樽)此词怀古抒情,写自己消磨壮心殆尽,转而以旷达之心关注历史和人生。
上阕以描写赤壁矶风起浪涌的自然风景为主,意境开阔博大,感慨隐约深沉。
起笔凌云健举,包举有力。
将浩荡江流与千古人事并收笔下。
苏轼写的诗歌鉴赏21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苏轼〔宋代〕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肠断一作:断肠)这首词运用分合顿挫,虚实结合以及叙述白描等多种艺术的表现方法,来表达怀念亡妻的思想感情,在对亡妻的哀思中又糅进自己的身世感慨,因而将夫妻之间的情感表达得深婉而挚着,使人读后无不为之动情而感叹哀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