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双重血浆置换

双重血浆置换

双重血浆置换

双重血浆置换

适应症:急性胰腺炎、脂肪肝

用物准备:①大、小管路、废液袋②P?(一级膜)、EC-50W(二级膜)、二级管路、回浆管路③输血器一付、无菌注射用水空瓶子

模式:CVVH

装管路同CVVH 不同点:①加温囊不放入加温器内②不连接废液袋③置换液0.9%NS3000

预冲膜内

膜外P?膜外预冲至黄色接头端按STOP→废液接口端连接二级红色管路后按START排气→分别连接EC50W、二级蓝色管路夹闭夹子、回浆管路(EC50W的侧孔)→排

气→回浆管路接静脉壶上端,断开后稀释接口连接废液袋,二级蓝色管路连接有调

节器的输血管一段,末端置于无菌注射用水空瓶内

连接病人引血同CVVH相同,同时外周输血浆,2小时输完

①置换液速度1800ml/h②关温度③肝素首剂10ml,维持量3ml/h

20分钟后开放废浆调节器(速度与回浆速度一样,如果回浆管路有空气或者血液,应减慢放废浆速度或者先夹闭,等回浆管路排走空气或者血液后再

调废浆速度)

下机:夹闭回浆管路后按CVVH下机流程

如果以上机就跨膜压TMP高的话就夹闭废液压力传感器,置换液速度调1200,血流速度调100,转换至换袋模式等压力下降后再退出换袋界面

血浆置换

血浆置换 血浆置换(plasma exchange, PE)是一种用来清除血液中大分子物质的血液净化疗法。其基本过程是将患者血液经血泵引出,经过血浆分离器,分离血浆和细胞成份,去除致病血浆或选择性地去除血浆中的某些致病因子,然后将细胞成份、净化后血浆及所需补充的置换液输回体内。血浆置换包括单重血浆置换,双重血浆置换(double filtration plasmapheresis,DFPP)。单重血浆置换是利用离心或膜分离技术分离并丢弃体内含有高浓度致病因子的血浆,同时补充同等体积的新鲜冰冻血浆或新鲜冰冻血浆加少量白蛋白溶液。双重血浆置换是使血浆分离器分离出来的血浆再通过膜孔径更小的血浆成份分离器,将患者血浆中相对分子质量远远大于白蛋白的致病因子,如免疫球蛋白、免疫复合物、脂蛋白等丢弃,将含有大量白蛋白的血浆成份回输至体内,它可以利用不同孔径的血浆成份分离器来控制血浆蛋白的除去范围。DFPP能迅速清除患者血浆中的免疫复合物、抗体、抗原等致病因子,调节免疫系统,清除封闭性抗体,恢复细胞免疫功能及网状内皮细胞吞噬功能,使病情得到缓解。 适应证 1、风湿免疫性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尤其是狼疮性脑病)、难治性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硬化症、抗磷脂抗体综合征等。 2、免疫性神经系统疾病重症肌无力、急性炎症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病(Guillain-Barrè syndrome)、Lambert-Eaton肌无力综合征、多发性硬化病、慢性炎症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病等。 3、消化系统疾病重症肝炎、严重肝衰竭、肝性脑病、胆汁淤积性肝病、高胆红素血症等。 4、血液系统疾病多发性骨髓瘤、高γ–球蛋白血症、冷球蛋白血症、高粘滞综合征(巨球蛋白血症)、血栓性微血管病[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溶血性尿毒

中日医院血浆置换标准操作规程

中日友好医院 血浆置换标准操作规程 一、定义及概述 血浆置换(plasma exchange, PE)是一种用来清除血液中大分子物质的血液净化疗法。其基本过程是将患者血液经血泵引出,经过血浆分离器,分离血浆和细胞成份,去除致病血浆或选择性地去除血浆中的某些致病因子,然后将细胞成份、净化后血浆及所需补充的置换液输回体内。血浆置换包括单重血浆置换,双重血浆置换(doublefiltrationplasmapheresis,DFPP)。单重血浆置换是利用离心或膜分离技术分离并丢弃体内含有高浓度致病因子的血浆,同时补充同等体积的新鲜冰冻血浆或新鲜冰冻血浆加少量白蛋白溶液。双重血浆置换是使血浆分离器分离出来的血浆再通过膜孔径更小的血浆成份分离器,将患者血浆中相对分子质量远远大于白蛋白的致病因子,如免疫球蛋白、免疫复合物、脂蛋白等丢弃,将含有大量白蛋白的血浆成份回输至体内,它可以利用不同孔径的血浆成份分离器来控制血浆蛋白的除去范围。DFPP能迅速清除患者血浆中的免疫复合物、抗体、抗原等致病因子,调节免疫系统,清除封闭性抗体,恢复细胞免疫功能及网状内皮细胞吞噬功能,使病情得到缓解。 二、适应证和禁忌症 (一)适应证 1、风湿免疫性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尤其是狼疮性脑病)、难治性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硬化症、抗磷脂抗体综合征等。 2、免疫性神经系统疾病重症肌无力、急性炎症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病变(Guillain-Barrè syndrome)、Lambert-Eaton肌无力综合征、多发性硬化病、慢性炎症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病等。 3、消化系统疾病重症肝炎、严重肝衰竭、肝性脑病、胆汁淤积性肝病、高胆红素血症等。 4、血液系统疾病多发性骨髓瘤、高γ–球蛋白血症、冷球蛋白血症、高粘滞综合征(巨球蛋白血症)、血栓性微血管病[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溶血性尿毒

血浆置换术的护理常规

血浆置换术的护理常规 发表时间:2018-06-27T14:13:35.513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18年第5期作者:苟敏[导读] 血浆置换术是一项高风险操作,采用时术前、术中、术后的观察及护理尤为重要,以下进行探讨和总结经验。 苟敏(绵阳市中心医院血液科,四川绵阳 621000) [ 摘要 ] 目的:血浆置换术是一项高风险操作,采用时术前、术中、术后的观察及护理尤为重要,以下进行探讨和总结经验。 [ 关键词 ] 血浆置换;护理常规 血浆置换术:是通过体外血液净化技术,将血浆中诸如自身抗体、免疫复合物、毒物等大分子物质清除,以减轻此类物质对机体伤害,逆转病理过程的一种方法。其目的是减少或去除血浆中的毒性或病理性物质;例如: 生物毒素, 免疫球蛋白, 脂肪。适应症:广泛用于100多种疾病的治疗;对于致病因子或毒性物质广泛存在于血浆中的各种疾病均适用;主要针对中毒性、代谢性、自身免疫病及肝脏疾病(尤其是肝衰竭)等。1992年美国TPE临床应用指南(表)血浆置换是首选的标准治疗方案,它能够逆转疾病的发展,降低器官衰竭率和机体病死率,提高治愈率。某些疾病还是急诊血浆置换的适应证,例如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伴有神经系统和肾脏并发症者。术前: 要全面评估患者的身体状况。如红细胞压积,凝血功能,电解质,以及生命体征等,查看评估患者的血管状况,尤其是询问有无输血史及过敏史。 术中:过敏反应:通常出现在血浆输注过程中,主要表现为寒战、皮疹、发热和低血压,喉头水肿与心肺功能衰竭少见。在血浆置换之前,应用抗过敏药物如皮质类固醇、异丙嗪、肾上腺素等,可降低严重程度和发生率。在膜式血浆分离中,也有对膜分离器消毒剂过敏的报道。此时在置换前多进行预防性应用抗过敏药,术中降低全血流速或停止分离,术中予地塞米松等抗过敏药。血容量不足,心功能不全时调节液体平衡。 低钙血症:主要表现为口唇与远端肢体皮肤麻木,严重者有肌肉痉挛及心律失常。预防和治疗措施为在开始治疗后15~20分钟静脉注射10%葡萄糖酸钙或氯化钙10~20ml(注射时间超过15分钟),每1小时可重复1次。另一类不良反应发生在肾功能不全的患者,枸橼酸代谢物碳酸氢盐不能从肾脏排出,引起代谢性碱中毒。 低钾血症:采用白蛋白溶液进行置换时,白蛋白中不含钾离子,对有低钾的患者更应引起注意,每1个血浆量置换后血钾浓度大约可降低25%,低钾血症偶尔会并发心律紊乱,因此每升白蛋白溶液中加入4mmol的钾将有助于减少此类并发症药物同时被清除:血浆置换理论上能够降低血药浓度,如环磷酰胺、泼尼松、地高辛及万古霉素等,所以对使用这些药物的患者,最好是在置换术后进行输注。 术后: 血浆置换术后,尤其是多次血浆置换,采用白蛋白作为置换液时,低免疫球蛋白血症总是存在,而且会持续几周时间,如果在此阶段同时合用免疫抑制剂,特别是出现白细胞减少时,感染机会大大提高,病毒等的感染也会接踵而至,此时大剂量免疫球蛋白(100~400mg/kg)静脉注射可能有利于感染的控制。 在血浆置换术中,严密监测、严格操作、细心护理,防止并发症的发生,是治疗成败的关键,没有科学的措施,常会有各种并发症的发生,所以要求操作人员必须具备敏锐的观察力和判断力,不断探索,不断积累经验,才能降低并发症的负面作用,提高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1] 王文娟.《透析与人工器官》2006年第12卷4期,38-39 [2] 龚方.血浆置换术的心里护理[J]透析与人工器官,2006,17(4):63-73

双重血浆置换治疗吉兰巴雷综合征

双重血浆置换治疗吉兰巴雷综合征 作者:刘学东,万琪,田英然,王津存,李晓宁 【关键词】双重血浆置换 【Abstract】AIM: To observe the effects of acute Guillain-Barre syndrome treated with double filtration plasmapheresis (DFPP). METHOD Six cases of acute Guillain-Barre syndrome were treated with DFPP. The change of neurological functions was observed before and after the treatment. The immunoglobulin and complement in blood were measured before and after therapy and in the discarded plasma. RESULTS: Two cases of the 6 were fully recovered and three cases were improved. Both immunoglobulin and complement in blood greatly decreased and both immunoglobulin and complement in discarded plasma were higher than those in blood. CONCLUSION: DFPP is effective in treating acute severe Guillain-Barre syndrome probably by lowering immunoglobulin and complement in blood. 【Keywords】double filtration plasmapheresis; GuillainBarre syndrome; immunoglobulin; complement 【摘要】目的:观察双重血浆置换(double filtration plasmapheresis, DFPP)对吉兰巴雷综合征(GuillainBarre syndrome,

室内给水设备安装工艺标准(gps-04)

网 w w w . z h u l o n g . c o m 室内给水设备安装工艺标准 1、适用范围: 本标准适用于一般工业与民用建筑中的给水设备安装。 2、施工准备: 2.1 主材: 2.1.1 泵的型号、规格应符合设计要求,并有出厂合格证和厂家提供的技术手册,检测报告,设备配件齐全,无缺损等。 2.1.2 水箱的规格、材质、外形尺寸、各接口等应符合设计要求,水箱应有卫生检测报告、试验记录、合格证。 2.1.3 稳压罐的型号、规格应符合设计要求,有厂家合格证、技术手册和产品检测报告。 2.2辅材: 型钢、圆钢、保温材料、垫铁、过滤网、管材、阀门等 2.3机具: 2.3.1 机械;切割机、套丝机、电气焊等。 2.3.2 工具:倒链、滑轮、活扳手、绳索、水平尺,钢卷尺、线坠、塞尺 2.3 作业条件: 2.3.1 施工现场的环境,除机房内部装修和地面未完外,作业面具备安装条件。 2.3.2 设备安装时应按照设计要求进行,应编制施工方案、进行技术交底。 2.3.3设备基础的尺寸、位置符合设计图纸,设备的实物与基础符合设计要求。 2.3.4作业面照明条件符合安装要求。 2.3.5配有设备搬运起重工,设专人指挥,使用的工具符合安全要求。 3、操作工艺: 3.1 工艺流程: 3.2 操作方法: 3.2.1设备开箱验收: 3.2.1.1设备进场后,开箱检查设备的规格、型号是否符合设计要求,装箱清单、设备技术文件是否齐全,并做好相关记录 3.2.1.2按装箱清单和设备技术文件,检查设备所带备件、配件是否齐全有效,设备所带的资料和产品合格证应完备、准确。设备的表面是否有缺损、损坏、锈蚀、受潮等现象。 3.2.2设备基础验收: 3.2.2.1 基础混凝土强度等级符合设计要求。 3.2.2.2 核对基础的几何尺寸、坐标、标高、预留孔洞是否符合设计要求,并做好相关质量记录。

双重血浆置换操作规程(ACH-10)

双重血浆置换操作规程(ACH-10) 一、接通电源后自检约十五秒: 二、选择治疗模式:在菜单的“状态”里选择“其它”治疗模式 三、准备用物:血浆分离器1个、血浆成分分离器1个、ACH-10的DFPP管路1套 0.9%生理盐水3000ml 1袋、0.9%生理盐水500ml 1袋、红桶一个等必要品。 四、安装管路: 1.血液管路: ①动脉管路安装,把血泵泵管按标记安装到血泵上,把泵管上红色部分安装到血泵带标记的入口。把动脉壶安装到右侧的动脉壶固定器上。连接动脉压力传感器和安装液枕。把液枕完全装入血液不足检测器内,旋转调节旋钮,让检测部突起部分充分顶住液枕,动脉预冲针与生理盐水连接,把置换液空检测器安装在生理盐水管路上,(壶的上部) ②静脉管路安装,把静脉壶安装在左侧静脉壶固定器上。连接静脉压力传感器和气泡检测器。静脉出口固定到管路固定器上,动脉入口也固定到管路固定器上,不要污染。 ③安装血浆分离器,连接动脉端和静脉端(按颜色连接)。血浆分离器的动脉端向下。(有利预冲时的排气) 2.分浆管路:(注:以下称废液泵为分浆泵、置换液泵为补液泵、透析液泵为弃浆泵) ①把分浆管路安装在废液泵上,按颜色标记。 ②把管路只安装在漏血检测器上。 ③血浆压管路:(以下废液压称为分浆压)为分浆器与分浆压压力检测口连接。 ④把血浆入口压与二级膜压力检测口连接。 ⑤把分浆管旁路与一级膜膜外连接,按颜色标记。 ⑥把血浆成分分离器安装在二级膜夹持器上(不分上下)。

⑦把分浆管路(黄色标记)与血浆成分分离器下方接口连接。 4.弃浆回路:把弃浆回路与血浆成分分离器上方连接,弃浆出口与废液桶连接。 5.返浆回路:将返浆泵管安装在置换液泵上,返浆回路的与血浆成分分离器膜外连接,大气压夹子关闭。同时连接加温器(注:加温器管路河置换液管路之间的所有夹子都是开放)。 6.补液回路:补液回路和生理盐水500ml连接 7.安装完计测袋后把“重量计保护罩”安装好。 注意:须注意各压力口必须安装传感器保护罩。在手动状态下液空检测不工作。 分离泵管路、返浆泵管路的安装要领如同血泵管路。将泵的转子按箭头方向旋转安装。四、预冲管路:(选择手动预冲) 1.利用重力预冲动脉前端,选择手动状态开血泵预冲血液侧,排净血浆分离器内空气,提升动、静脉小壶液面。(在启动血泵之前首先提高动脉壶的液面,开始血泵后注意观察液面勿走空液面。以便膜内气体的排出!) 2.血液侧预冲结束后,打开返浆泵、分浆泵、弃浆泵: 设置:分浆与返浆值一致。例如:分浆泵1.5L/h,返浆泵1.5 L/h,弃浆泵0.15 L/h。 3.注意排净血浆成分分离器内的空气,以免造成DFPP过程中血浆成分分离器发生堵塞。 五、引血: ①连接动、静脉管路 ②开血泵,调节到医嘱的设定流量,等到动静脉管路充满血液后再开始治疗。 六、治疗: 1.按医嘱设定机器参数,遵医嘱给药。 2.核对医嘱。 3.观察病人生命体征,每30分钟记录各项参数。 七、回水: 1.按常规回水 2.打开二级膜膜外管路上夹子,打开二级膜血浆入口压监测器,开分浆泵、返浆泵、一级膜外血浆回完后关分浆泵。 八、收机: 在关闭电源之前把所有管路拆掉,拆除管路后用小毛巾将机器擦洗干净。请注意一定要将采血不足检测器放松后将小液枕拿出。拆重量袋时动作轻柔不得拉拽。以免将平衡称上的小挂钩拽出导致丢失。 注意:收机后请将重量计保护罩归位。

血浆置换原理与应用

血浆置换原理与应用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庄海舟 血浆置换是一种通过体外血液净化技术,将血浆中的一些大分子物质,诸如自身抗体、免疫复合物、毒物等进行清除,以减轻此类物质对机体的伤害,从而达到逆转病理过程的一种临床治疗方法。 一、血浆置换的原理 血浆置换的主要作用在于可以快速去除一些特殊的致病物质,这些物质包括:尿毒症毒素;各种毒物; IgG 和 IgM 类自身抗体,相对分子质量分别为 15 万 D 和 97 万 D ;循环免疫复合物,相对分子质量 50 万 D ~ 300 万 D ;过量的低密度脂蛋白,相对分子质量 240 万 D ;各种异型蛋白,包括轻链、重链及免疫球蛋白。 ( ppt5 )图片显示的是血浆置换的一个简单模式图。可以看出,血液从患者的体内引出,经由血管通路的动脉端引入模式分离器,将血浆从全血中分离出来,然后补充等量的置换液,以清除体内的毒素和致病因子。补充置换液之后的血液又由血管通路的静脉端流回体内。 二、血浆置换的技术要求 (一)血浆置换技术的发展:放血疗法是最早的血浆置换。 1914 年由 Abel 首创提出血浆清除法; 60 年代开始出现离心式血浆分离器; 70 年代出现膜式血浆分离器,利用血细胞的不同分子量,通过不同的膜孔径分离出来。近年来,新技术如冷滤过法,双重滤过法等不断涌现并应用于临床。 目前在临床中,最常用的是膜式血浆分离器。膜式血浆分离器是由生物相容性好的高分子材料制成,主要是中空纤维滤器。其膜孔径大约在 0.2-0.6 μ m ,其滤过的分子量为6 ~ 600 万的范围,可以进行非选择性或者选择性的分离。 (二)血浆置换的技术要求:

血 液 成 分 介 绍

血液成分介绍 悬浮红细胞(亦称添加剂红细胞、红细胞悬液) 通过离心以去除全血中尽可能多的血浆,并代以红细胞添加剂所制成的红细胞成分血。添加剂中包含有含葡萄糖的化合物、腺嘌呤、氯化钠,还有磷酸盐或甘露醇等。保存期随添加剂配方不同而异,一般可保存21~42天,常用的添加剂可保存35天。悬浮红细胞的红细胞比容为0.50-0.65。该制品具有保存期长、输注顺畅的优点,适用于临床各科的输血。一般成人输注2单位悬浮红细胞理论上可升高Hb10g/L。 洗涤红细胞 在无菌条件下将保存期内的全血、浓缩红细胞、红细胞悬液离心去除上层血浆或液体,用注射用的生理盐水反复洗涤3~6次(常规3次),将洗涤后的红细胞悬浮在0.9%的生理盐水中所制成的红细胞制品称为洗涤红细胞。该制品已去除了98%以上的血浆蛋白和80%以上的白细胞,保留了至少70%的红细胞。在洗涤中同时去除了钾、氨、乳酸、抗凝剂、血小板和微小凝块,可显著降低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该制品适用于有输血过敏史、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高钾血症及肝肾功能障碍需要输血的病人和因反复输血已产生白细胞或血小板抗体引起输血发热反应的病人等。一般成人输注3单位洗涤红细胞理论上可升高Hb10g/L。 辐照血液(包括辐照悬浮红细胞、辐照洗涤红细胞和辐照滤白单采血小板) 用25~30Gyγ射线(辐射源来自Co-60或Cs-137)照射灭活血液制品中的淋巴细胞,以预防输血相关性移植物抗宿主病(TA-GVHD)的发生。该制品主要适用于临床上免疫功能障碍的患者,特别是如白血病、淋巴瘤、再生障碍性贫血、接受大剂量化疗或放射治疗的患者,此外还有早产儿、低体重新生儿等免疫功能尚未发育完善者以及亲属之间的输血。 冰冻解冻去甘油红细胞 采用物理方法在无菌条件下将保存时间为6天内的全血中红细胞分离出来,然后给红细胞添加甘油作为防冻剂并于-80℃或更低的温度中冷冻保存,冰冻红细胞可以储存10年。在使用

血浆置换适应症_及禁忌症

血浆置换 血浆置换(PE)是一种用来清除血液中大分子物质的血液净化疗法。其基本过程是将患者血液经血泵引出,经过血浆分离器,分离血浆和细胞成份,去除致病血浆或选择性地去除血浆中的某些致病因子,然后将细胞成份、净化后血浆及所需补充的置换液输回体内。 血浆置换包括单重血浆置换,双重血浆置换 单重血浆置换是利用离心或膜分离技术分离并丢弃体内含有高浓度致病因子的血浆,同时补充同等体积的新鲜冰冻血浆或新鲜冰冻血浆加少量白蛋白溶液 双重血浆置换是使血浆分离器分离出来的血浆再通过膜孔径更小的血浆成份分离器,将患者血浆中相对分子质量远远大于白蛋白的致病因子,如免疫球蛋白、免疫复合物、脂蛋白等丢弃,将含有大量白蛋白的血浆成份回输至体内,它可以利用不同孔径的血浆成份分离器来控制血浆蛋白的除去范围。DFPP能迅速清除患者血浆中的免疫复合物、抗体、抗原等致病因子,调节免疫系统,清除封闭性抗体,恢复细胞免疫功能及网状内皮细胞吞噬功能,使病情得到缓解。 血浆置换适应症 1、各种原因引起的中毒 毒蕈碱中毒、毒蘑菇中毒、有机磷农药中毒、急性药物中毒、毒鼠强中毒、急性重金属中毒(如砷化氢中毒)、毒蛇咬伤中毒以及食物中毒等。出现上述情况,只要临床诊断明确,就应尽快行血浆置换,

以便迅速清除患者体内的毒素。不论毒素是与蛋白质、血脂结合,还是溶解在患者的血浆中,血浆置换都可以直接将毒素清除,尤其是与蛋白质、血脂结合的毒素,效果更佳。 2、肾脏疾病 肺出血肾炎综合征、狼疮性肾炎、紫癜性肾炎、IgA肾病、膜增殖性肾炎及移植肾的急性排斥反应。上述疾病在用激素或其他免疫抑制剂不能完全控制时,可采用血浆置换治疗,能很好改善临床症状,保护肾功能。 3、自身免疫性疾病(俗称风湿性疾病) 系统性红斑狼疮、结节性多动脉炎、皮肌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等。这类患者体内大多存在自身抗体,以及免疫复合物。血浆置换疗法能去除各种自身抗体和免疫复合物。尤其是患病早期,患者体内存在大量抗体,但尚未引起组织、器官损伤时,应尽早进行血浆置换,以减少组织、器官的损伤,改善症状。对那些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效果不好且危及生命的重症患者,血浆置换与免疫抑制剂(如环磷酰胺)合用,可控制病情发展,改善症状。 4、血液系统疾病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溶血性尿毒症综合征等,利用血浆置换可以迅速清除患者体内的抗红细胞抗体,减轻溶血的发生;对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浆置换是目前最有效的方法,它可以迅速清除患者体内的微小血栓,挽救患者的生命。高黏血综合征患者经血浆置换后,可以清除体内多余的蛋白质和血脂,改善症状。

血浆置换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血浆置换机项目 可行性研究报告 xxx科技发展公司

血浆置换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目录 第一章基本信息 第二章项目背景、必要性 第三章产业研究分析 第四章产品规划方案 第五章选址可行性分析 第六章土建方案说明 第七章工艺可行性分析 第八章项目环境分析 第九章项目安全规范管理 第十章项目风险说明 第十一章节能方案 第十二章项目实施方案 第十三章项目投资方案 第十四章经济效益评估 第十五章招标方案 第十六章评价结论

第一章基本信息 一、项目承办单位基本情况 (一)公司名称 xxx科技发展公司 (二)公司简介 公司在发展中始终坚持以创新为源动力,不断投入巨资引入先进研发设备,更新思想观念,依托优秀的人才、完善的信息、现代科技技术等优势,不断加大新产品的研发力度,以实现公司的永续经营和品牌发展。 公司根据自身发展的需要,拟在项目建设地建设项目,同时,为公司后期产品的研制开发预留发展余地,项目建成投产后,不仅大幅度提升项目承办单位项目产品产业化水平,为新产品研发打下良好基础,有力促进公司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提高,将带动区域内相关行业发展,形成配套的产业集群,为当地经济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公司坚持精益化、规模化、品牌化、国际化的战略,充分发挥渠道优势、技术优势、品牌优势、产品质量优势、规模化生产优势,为客户提供高附加值、高质量的产品。公司将不断改善治理结构,持续提高公司的自主研发能力,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 (三)公司经济效益分析

上一年度,xxx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0054.61万元,同比增长11.69%(1052.19万元)。其中,主营业业务血浆置换机生产及销售收入为9253.42万元,占营业总收入的92.03%。 根据初步统计测算,公司实现利润总额2168.74万元,较去年同期相比增长409.81万元,增长率23.30%;实现净利润1626.55万元,较去年同期相比增长299.20万元,增长率22.54%。 上年度主要经济指标

血浆置换治疗儿童溶血尿毒综合征专家共识解读(完整版)

血浆置换治疗儿童溶血尿毒综合征专家共识解读(完整版) 溶血尿毒综合征(hemolytic uremic syndrome,HUS)是一类以微血管性溶血性贫血、血小板减少和急性肾衰竭三联征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按病因可分为典型HUS和非典型HUS。典型HUS又称腹泻相关性HUS,主要是志贺毒素大肠杆菌引起的HUS(STEC-HUS);非典型HUS(atypical hemolytic uremic syndrome,aHUS)是指补体旁路调节蛋白的异常。补体调控蛋白包括H因子、I因子、B因子、C3、膜辅蛋白(membrane cofactor protein,MCP)及血栓调节蛋白(thrombomodulin, THBD)等。分为先天性及获得性。随着近几年对HUS 发病的认识,对于病因的治疗大大改善了患儿的预后。 目前国际上陆续发布了HUS治疗的指南和共识[1,2,3],我国于2017年发布了中国儿童非典型HUS的诊治专家共识[4],但目前国际上对于血浆置换(plasma exchange,PE)治疗典型及非典型HUS尚存在一定争议,为规范我国儿科医师对HUS的PE治疗,本课题组查阅了文献,结合我国HUS治疗的现状,单就PE治疗儿童HUS制定了共识。现就共识解读如下。 1 关于典型HUS的PE的解读 典型HUS常有腹痛、呕吐及腹泻(脓血便)病史,与大肠杆菌O157型产生的志贺毒素有关。近些年也发现除O157型大肠杆菌感染外,其他病原也可分泌志贺毒素产生HUS表现[5]。志贺毒素可引起血管内皮细胞分

泌过度的VW因子,促进血小板的凝集及黏附。体内及体外实验证实志贺毒素也可诱导补体旁路途径过度活化[6]。 PE可降低升高的VW因子及志贺毒素,抑制补体旁路的过度激活,理论上具有可行性。但目前的研究显示,STEC-HUS患者血中未检测到游离的志贺毒素,也无足够证据表明PE治疗可使STEC-HUS患者获益。在2011年德国爆发的STEC-HUS中,PE被用来治疗251例患者,但未观察到明显的获益[7]。在2013年及以前的美国血浆置换治疗学会(American Society for Apheresis,ASFA)颁布的指南[8,9]上,PE治疗STEC-HUS的推荐等级均为Ⅳ级。但近年有研究显示,PE对典型HUS 的严重神经系统症状改善具有积极作用[10,11]。在2016年ASFA颁布的新版指南进行了调整,将伴有严重神经系统症状的STEC-HUS推荐等级列为Ⅲ级[12]。但若不伴有严重神经系统症状的STEC-HUS,仍不推荐应用。 2 关于aHUS的PE的解读 主要是指由补体旁路途径调节蛋白的异常导致的aHUS,如H因子、I 因子、MCP等基因缺陷或自身抗体的产生,约60%的患者可以检测出补体调节蛋白基因的缺陷[13,14]。血浆治疗包括PE和血浆输注(plasma infusion,PI)。PE可以有效地清除抗体及功能异常的补体调节因子,同时补充缺乏的正常补体调节蛋白。但需要指出的是,不同的补体调节蛋白异常因其分布、作用机制存在差异,对PE治疗反应不同,应该区分对待。 H因子是aHUS的重要调控因子,CFH基因突变在先天性aHUS占比最高,为20%~30%[15]。而获得性aHUS被认为与抗H因子抗体相关,

血浆置换适应症_及禁忌症

血浆置换 血浆置换(PE)就是一种用来清除血液中大分子物质的血液净化疗法。其基本过程就是将患者血液经血泵引出,经过血浆分离器,分离血浆与细胞成份,去除致病血浆或选择性地去除血浆中的某些致病因子,然后将细胞成份、净化后血浆及所需补充的置换液输回体内。 血浆置换包括单重血浆置换,双重血浆置换 单重血浆置换就是利用离心或膜分离技术分离并丢弃体内含有高浓度致病因子的血浆,同时补充同等体积的新鲜冰冻血浆或新鲜冰冻血浆加少量白蛋白溶液 双重血浆置换就是使血浆分离器分离出来的血浆再通过膜孔径更小的血浆成份分离器,将患者血浆中相对分子质量远远大于白蛋白的致病因子,如免疫球蛋白、免疫复合物、脂蛋白等丢弃,将含有大量白蛋白的血浆成份回输至体内,它可以利用不同孔径的血浆成份分离器来控制血浆蛋白的除去范围。DFPP能迅速清除患者血浆中的免疫复合物、抗体、抗原等致病因子,调节免疫系统,清除封闭性抗体,恢复细胞免疫功能及网状内皮细胞吞噬功能,使病情得到缓解。 血浆置换适应症 1、各种原因引起的中毒 毒蕈碱中毒、毒蘑菇中毒、有机磷农药中毒、急性药物中毒、毒鼠强中毒、急性重金属中毒(如砷化氢中毒)、毒蛇咬伤中毒以及食物中毒等。出现上述情况,只要临床诊断明确,就应尽快行血浆置换,以便迅速清除患者体内的毒素。不论毒素就是与蛋白质、血脂结合,还

就是溶解在患者的血浆中,血浆置换都可以直接将毒素清除,尤其就是与蛋白质、血脂结合的毒素,效果更佳。 2、肾脏疾病 肺出血肾炎综合征、狼疮性肾炎、紫癜性肾炎、IgA肾病、膜增殖性肾炎及移植肾的急性排斥反应。上述疾病在用激素或其她免疫抑制剂不能完全控制时,可采用血浆置换治疗,能很好改善临床症状,保护肾功能。 3、自身免疫性疾病(俗称风湿性疾病) 系统性红斑狼疮、结节性多动脉炎、皮肌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等。这类患者体内大多存在自身抗体,以及免疫复合物。血浆置换疗法能去除各种自身抗体与免疫复合物。尤其就是患病早期,患者体内存在大量抗体,但尚未引起组织、器官损伤时,应尽早进行血浆置换,以减少组织、器官的损伤,改善症状。对那些用激素与免疫抑制剂效果不好且危及生命的重症患者,血浆置换与免疫抑制剂(如环磷酰胺)合用,可控制病情发展,改善症状。 4、血液系统疾病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溶血性尿毒症综合征等,利用血浆置换可以迅速清除患者体内的抗红细胞抗体,减轻溶血的发生;对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浆置换就是目前最有效的方法,它可以迅速清除患者体内的微小血栓,挽救患者的生命。高黏血综合征患者经血浆置换后,可以清除体内多余的蛋白质与血脂,改善症状。 5、神经系统疾病

血液净化相关知识

血液净化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它为透析。它的涵义是:把患者的血液引出身体外并通过一种净化装置,除去其中某些致病物质,净化血液,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血液净化应包括:血液透析、血液滤过、血液灌流、血浆置换、免疫吸附等。腹膜透析虽然没有将血液引出体外,但其原理都是一样的。血液透析只是治疗慢性肾衰的方法之一。 一血液透析 血液透析,是血液净化中应用最普遍的方法,简称血透,是临床是救治急慢性肾功能衰竭的有效措施,其利用半透膜原理,将患者血液与透析液同时引进透析器,进行弥散,对流,吸附,来清除血液中的毒素和体内潴留的水分,同时补充人体需要的物质,纠正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以此来替代肾脏的部分排泄功能。 1.基本原理 血液透析包括溶质的清除和水分的清除,溶质的清除主要通过扩散和对流,此外还有吸附和分离等。扩散是指半透膜两侧溶液中溶质从化学浓度高侧向低侧转运。这些作用使血液中的代谢废物和过多的电解质向透析液中弥散,透析液中的钙离子、碱基等向血液中扩散。水清除统称为超滤,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半透膜两侧溶液的水可由渗透压低侧向渗透压高侧移动,成为渗透:而另一种,液体根据压差移动,液体由静水压力高侧向压力低侧移动(通过在一侧施加正压或在另一侧施加负压)。 2.血液透析装置 血液透析装置主要由透析器,透析液和透析机三部分组成。①透析器是溶质和水交换的场所,是透析治疗的核心部分,目前常用的透析器是空心纤维透析器,空心纤维捆为一束,外有透明的封装外壳,透析器上下各有四个管口,分别是血液和透析液的进口和出口。②透析用水要求清除所有对人体有害的物质,影响透析液电解质浓度的物质和对透析机造成损坏的物质。透析液其成分与人体细胞外液成分相似,主要有钠、钾、钙、镁四种阳离子,氯和碱基两种阴离子,大多透析液有葡萄糖,透析液电解质浓度与正常血浆相近,并可根据患者病情调整。③血液透析机按其功能可分为透析液供给系统,血循环控制系统和超滤控制系统三个部分。 3. 血液透析适应症 (一)急性肾衰竭 出现下列任何一种情况即可进行透析:(1)急性肺水肿,对利尿剂无反应;(2)高钾血症,血钾≥6.5mmol/L;(3)高分解代谢状态;(4)无高分解代谢状态,但无尿两天或少尿四天以上;(5)血尿素氮≥28mmo1/L,血肌酐≥530μmo1/L;(6)内生肌酐清除率小于l0ml/min;(7)血HCO3-浓度小于12 mmo1/L;(8)少尿两天以上,并伴有下列状况之一:体液过多,持续呕吐,烦躁或嗜睡,心电图有高钾血症表现,血钾≥6mmol/L (9)当存在严重高钾血症,即血钾≥7.2mmol/L或严重代谢性酸中毒,即动脉血PH〈7.2时应立即进行透析。 (二)慢性肾衰竭 慢性肾衰竭的透析指证的决定应考虑残余肾功能状态和临床表现状况。血液

血浆置换

血浆置换(Pladma exchange,PE)是将人体内的致病物质或毒素从血浆分离弃去或将异常血浆分离后,经免疫吸附或冷却滤过除去其中的抗原或抗体,再将余下的血液有形成分加入置换液回输的一种技术。1956年血浆分离设备问世,1959年Waldenstrom应用于治疗疾病。 一、PE原理 人体循环中的致病因子在一些疾病发病机制中起着重要作用,它可导致器官功能的损害,这些致病因子包括: (1)自身免疫性疾病中的自身抗体,如IgG、IgM; (2)沉积组织引起组织损伤的免疫复合物; (3)过量的低密度脂蛋白; (4)各种副蛋白,如冷球蛋白及游离的轻链或重链等。 (5)循环毒素,包括过量的药物以及外源性和内源性毒性物质等。 PE作用机制归纳如下:(1)PE可以及时迅速有效地清除疾病相关性因子,如抗体、免疫复合物、同种异体抗原或改变抗原、抗体之间量的比例。这是PE 治疗的主要机制。PE对致病因子的清除要较口服或静脉内使用免疫抑制剂迅速而有效。 (2)PE有非特异性的治疗作用,可降低血浆中炎性介质如补体产物、纤维蛋白原的浓度,改善相关症状。 (3)增加吞噬细胞的吞噬功能和网状内皮系统清除功能。 (4)可从置换液中补充机体所需物质。应该说明的是,PE治疗不属于病因治疗,因而不影响疾病的基本病理过程。针对病因的处理不可忽视。 PE包括两部分,即血浆分离和补充置换液。血浆分离又可分为膜式血浆分离和离心式血浆分离。 二、PE方法及技术要求 (一)离心式血浆分离法。 1、间断性离心式血浆分离。 2、持续性离心分离。 (二)膜式血浆分离

目前已生产出各种类型血浆膜式分离器,它是采用高分子材料制成,膜孔径为0.2-0.4U,除血液的有形成份外都可以通过该膜,膜式血浆分离操作规程条件: (1)血流量100 ml/min左右。 (2)跨膜压<50mmHg。 (3)血浆分离速度30-50ml/min。 (3)血浆分离速度30-50ml/min。 (4)必须在血滤机上进行。 1、膜式单滤器血浆分离 目前商业上有不少血浆置换装置及膜分离器可供使用,国内有些单位使用GambroAK-10血液透析机进行PE,临床上大部分血浆置换即是单滤器膜式血浆分离的一种;若合并肾功能衰竭,可将血浆分离器与透析器串联使用。 2、膜式双滤器血浆分离(级联滤过) 由于PE需要大量的白蛋白或其他血浆制品,因而提高了治疗费用,同时输入大量血浆也带来了上些副作用,故提出了双滤器血浆分离,这套装置需要经过二个膜滤器。 3、血浆冷却膜分离(冷冻滤过分离法) 用分离器将血浆分离出,立即冷冻至4℃便形成冷冻沉淀(冷凝胨),其中含有冷球蛋白、免疫复合物、补体、内毒素、纤维蛋白原等,这些大分子物质因不能通过滤过膜而被弃掉,而白蛋白及其它低分子量蛋白经37℃溶解后(复温后)可回输体内,由于冷冻滤过分离法不需要补充白蛋白,因次每次治疗可处理达10L血浆,并可获得明显疗效。 4、膜式血浆分离与特异性免疫吸附偶联。 5、其他分离方法: (1)膜式分离与离心分离偶联; (2)自身动脉-静脉PE。 (三)PE具体操作方法(以我院为例) 1、准备用物:AK-10单泵血透机、膜式血浆分离器、血路管、穿刺针等。

血浆置换的操作流程

血浆置换的操作流程 (一)评估和观察要点 1评估中心静脉留置导管管路通畅情况 2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的变化,记录血压,脉搏,血氧饱和度及各种治疗参数 3观察患者的各项压力指标包括动脉压,静脉压,跨膜压,血浆压,血浆入口压等。 (一)操作要点 血浆置换分为单重血浆置换和双重血浆置换 1单重血浆置换 (1)洗手,戴口罩,戴清洁手套,遵医嘱备齐用物。 (2)核对患者姓名,核对血浆分离器的型号及有效期,置换液及置换方式 (3)开机自检,按照机器要求进行管理连接,预冲管路及血浆分离器 (4)遵医嘱设置血浆置换参数,报警参数,连接体外循

环。 (5)血浆置换治疗开始时,全血液速度宜慢,观察2-5/min,无反应后再以正常速度运行。 (6)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和机器运行情况,包括全血流速,血浆流速,动脉压,静脉压,跨膜压变化等。 (7)置换量达到目标量后回血,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记录病情变化及血浆置换治疗参数和结果。 2双重置换 (1)洗手,戴口罩,戴清洁手套,遵医嘱备齐用物 (2)核对患者姓名,核对血浆分离器的型号及有效期,置换液及置换方式 (3)开机自检,按照机器要求进行管理连接,预冲管路及血浆分离器 (4)遵医嘱设置血浆置换参数,报警参数,如血浆置换目标量,各个泵的流速或血浆分离流量与血流量比率,弃浆量和分离血浆比率等。 (5)血浆置换治疗开始时,全血液速度宜慢,观察2-5/min,无反应后再以正常速度运行。通常血浆分离器的血流速为80-120ml/min,血浆成分分离器的速度为25-30ml/min.

(6)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和机器运行情况,包括全血流速,血浆流速,动脉压,静脉压,跨膜压变化等。 (7)血浆置换量达到目标量后回血,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记录病情变化及血浆置换治疗参数和结果。 (三)指导要点 1告知患者血浆置换的原理和意义,以及如何配合的技巧。 2告知患者血浆置换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嘱患者如有不适及时汇报。 (四)注意事项 1置换中出现低血压,可将分浆速度减慢,加快补浆速度使血压回升,症状不缓解可停止分浆。 2操作过程中动作轻柔,及时调整各种参数。 3血浆置换液应干式加湿,经加温后输入。 4治疗完毕后测量生命体征,嘱咐患者卧床休息30min,下床使动作缓慢勿用力过猛。

2018儿童血浆置换临床应用专家共识

·标准·方案·指南·儿童血浆置换临床应用专家共识 中国医师协会儿科医师分会血液净化专业委员会 通信作者:吴玉斌,Email:wuyb001@https://www.doczj.com/doc/5414849278.html,;沈颖,Email:ying_116sh@https://www.doczj.com/doc/5414849278.html, DOI:10.3760/cma.j.issn.2095-428X.2018.15.003 Expert consensus documents on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plasma exchange in pediatrics  Blood Purification Specialist Committee of Pediatric Association in Chinese Medical Doctor Association Corresponding author:Wu Yubin,Email:wuyb001@https://www.doczj.com/doc/5414849278.html,;Shen Ying,Email:ying_116sh@https://www.doczj.com/doc/5414849278.html, 血浆置换(plasma exchange,PE)是重要的血液净化方法之一,通过置换原理,弃掉致病因子,同时补充新鲜 血浆或人血白蛋白等物质。1914年Abel等[1]首次提出 PE这一术语的概念,20世纪60年代晚期,离心式PE分离器推出,1978年Tamai等[2]首次提出使用膜式分离 法,1981年Martini首次报道PE用于治疗1例8岁肺出血肾炎综合征患儿。随着疾病发生机制的不断阐明,生物材料、技术的革新及临床实践,PE治疗疾病的适应证逐渐扩大,1986年美国血浆置换协会(American Society for Apheresis,ASFA)第1版特刊对疾病进行了分类,提出PE可用于治疗的疾病;随着研究逐渐增多,证据等级 的提高,在2016年ASFA的PE指南[3]中,PE已被应用于87种疾病,适应证179个,如系统性红斑狼疮(sys- 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一种疾病对应重症狼疮和狼疮性肾炎2个适应证,尤其在非典型溶血尿毒综合 征(atypical hemolytic uremic syndrome,aHUS)、中重度重症肌无力(myasthenia gravis,MG)、吉兰-巴雷综合征(Guillain-Barre syndrome,GBS)、透析依赖的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anti-neutrophil cytoplasmic antibodies, ANCA)相关急进性肾炎等疾病中作为一线辅助治疗手段,可以挽救生命。 迄今为止,国内外所发表的PE指南均针对成人制定,并无儿童PE临床应用指南或共识;我国儿童PE技术存在地区不均衡、治疗不足及过度应用共存的问题。为进一步规范PE在儿童中的应用,中国医师协会儿科医师分会血液净化专业委员会于2016年10月正式启动制定儿童PE临床应用共识,筛选12种疾病并在全国开展PE应用情况调查,根据流行病学结果及现有的循证医学证据,专业委员会共经过6次讨论,最终选择9种疾病制定此共识。 1 PE的原理 PE本质上是对流,溶剂是血浆,溶质是电解质、氨选系数,系数为1,表示溶质完全可以通过滤过膜进入到废液袋。以金宝TPE2000血浆分离器为例,白蛋白的筛选系数为0.97,总蛋白为0.92,小分子如钾、肌酐、碳酸氢盐的筛选系数为1,因此PE疗法不仅可以清除体内中、小分子的物质,更重要的是清除大分子蛋白、免疫复合物等大分子物质,但小分子的清除远不及血液透析(hemodialysis,HD)和血液滤过(hemofiltration,HF),对水负荷过重的情况也无改善作用。是否采用PE来清除致病性物质,需要考虑拟清除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大小、与蛋白的结合率、分布容积,还需考虑是否有更好的药物治疗(如C5单抗治疗aHUS)、治疗花费及患者意愿。 PE只能清除或补充血循环中的物质,不能清除固相中的物质,如膜辅助蛋白(membrane cofactor protein, MCP)是表达于细胞表面的跨膜蛋白,PE不能补充正常的MCP,也不能清除异常的MCP[4]。 2 儿童PE的临床应用  2.1 ANCA相关性血管炎(ANCA-associated vascu-litis,AAV)  2.1.1 概述 血管炎是指以血管壁的炎症和纤维素样坏死为病理特征的一组异质性疾病,可累及各系统、器 官的大动脉、中动脉、小动脉、毛细支气管及小静脉,临床表现复杂多样,且可交叉重叠,常累及的部位为皮肤、肾脏、肺、神经系统等。目前仍无非常明确的诊断标准,血清ANCA阳性是临床疑似AAV的血清学诊断标准。显微镜下型多血管炎(microscopicpolyangitis,MPA)、肉芽肿性血管炎(granulomatosis with polyangiitis,GPA,既往称韦格纳肉芽肿)、嗜酸性肉芽肿性血管炎(eosino-philic granulomatosis with polyangiitis,EGPA,既往称 Churg-Strauss综合征),这3种疾病的病理改变及临床特点相似,且血清ANCA阳性,因此这3种血管炎合称 为AAV。 2.1.2 2016European ·8211·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8年8月第33卷第15期 Chin J Appl Clin Pediatr,August2018,Vol.33,No.15

急性坏死出血性脑脊髓炎,急性坏死出血性脑脊髓炎的症状,急性坏死出血性脑脊髓炎治疗【专业知识】

本文极具参考价值,如若有用请打赏支持我们!不胜感激!急性坏死出血性脑脊髓炎,急性坏死出血性脑脊髓炎的症状,急性坏死出血性脑脊髓 炎治疗【专业知识】 疾病简介 急性坏死出血性脑脊髓炎,又称Weston Hut急性出血性白质脑炎,这是一种主要侵犯青年和儿童,最为凶险的一型脱髓鞘疾病。有人认为本病是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的暴发型。 疾病病因 一、发病原因急性坏死出血性脑脊髓炎的病因尚不清,但与其他脱髓鞘病变有相似性。 二、发病机制 本病与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组织学上的改变相似,支持这两种相关的疾病有相同的基本病理过程。Behan等发现,感染后脑脊髓炎患者和急性坏死出血性脑炎患者的淋巴细胞都可对纯脑源性髓鞘碱性蛋白反应而转化为原始淋巴细胞,这一事实进一步支持两种疾病的发病机制 可能为迟发性过敏反应。Waksman和Adams已证明实验性过敏反应性脑脊髓炎的血管病损,可以通过诱发Schwantzman反应(静脉注射脑膜炎双球菌毒素)转化为坏死性脑脊髓炎的血管病损。少数从典型的坏死性脑炎恢复的患者后来发展成典型的MS。 病理学发现有独特之处。在大脑切片上,可见一侧或两侧大脑半球白质被破坏至几乎液化的程度,主要影响双侧额叶。受累组织呈粉红色或灰黄色夹杂多发性小出血斑点。相同的改变也常见于脑干和小脑臂,偶见于脊髓。组织学检查发现广泛的小血管和血管周围脑组织坏死,伴有大量细胞浸润、多发性小灶出血和不同程度的脑膜炎性反应。病损分布于血管周围的病理特点与播散性脑脊髓炎相似,不同之处是增加了广泛坏死和大脑半球内病损倾向形成大的病灶。血管的病灶导致纤维蛋白渗出至血管壁和周围组织。 同样的坏死性病损可发生于脊髓,而表现为暴发性脊髓炎是完全可能的,但这一推测难以得到病理学的证实。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