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运输和民俗特点
- 格式:ppt
- 大小:9.48 MB
- 文档页数:53
上编第1章概述1.1 复习笔记一、民俗与民俗学(一)民俗1 .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2.民俗的起源:民俗起源于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需要,在特定的民族、时代和地域中不断形成、扩布和演变,为民众的日常生活服务。
3.民问:是指民众中间。
它对应官方而言。
即除统治集团机构以外,都可称作民间。
4.民间的组成部分:直接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广大中、下层民众。
5.风俗(lore):指人民群众在社会生活中世代传承、相沿成习的生活模式,它是一个社会群体在语言、行为和心理上的集体习惯。
6.“民俗”概念的四种狭义理解( 1)文化遗留物说。
是英国早期文化进化学派的观点。
(2)精神文化说。
是英国学者们的观点。
(3)民间文学说。
主要流行于美国和苏联。
(4)传统文化说。
是西方普遍流行的观点。
7.民俗的广义理解:民俗是人民大众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8.民俗的范围:民俗是中、下层民间文化的一部分。
9.民俗事象的分类( 1)物质民俗①含义:物质民俗指人民在创造和消费物质财富过程中所不断重复的、带有模式性的活动,以及由这种活动所产生的带有类型性的产品形式。
②主要包括:生产民俗、商贸民俗、饮食民俗、服饰民俗、居住民俗、交通民俗和医药保健民俗等等。
(2)社会民俗①含义:亦称社会组织及制度民俗,指人们在特定条件下所结成的社会关系的惯制,它所关涉的是从个人到家庭、家族、乡里、民族、国家乃至国际社会在结合、交往过程中使用并传承的集体行为方式。
②主要包括:社会组织民俗、社会制度民俗、岁时节日民俗和民间娱乐习俗等等。
(3)精神民俗①含义:指在物质文化与制度文化基础上形成的有关意识形态方面的民俗。
②主要包括:民间信仰、民间巫术、民间哲学伦理观念以及民间艺术等等。
(4)语言民俗①含义:指通过口语约定俗成、集体传承的信息交流系统。
②主要包括:民俗语言与民间文学。
a.民俗语言广义:语言是一种文化载体,各个民族、各个地区都有特定的语言,即民族语言和方言。
浅谈中国近代交通民俗学校:新疆师范大学学院:历史与民族学学院班级:历史系08-10学号:20080307141025学生:闫雅晴浅谈中国近代交通民俗摘要:交通工具狭义上指一切人造的用于人类代步或运输的装置。
交通工具如:自行车,汽车,摩托车,火车,船只及飞行器等。
其中也包括马车,牛车等动物驱动的移动设备,从这一点来说,黄包车、轿子也可以算是交通工具。
随着科技的发展,交通工具也在不断变化关键词:交通工具、发展、科技如果说在“衣”、“食”、“住”、“行”习俗的变迁中,人们总是或多或少地保留了传统的民族形式的话,那么,在“行”的问题上,只要经济条件许可,人们对现代科学技术的产物总是来者不拒,欣然接受,对旧有的交通方式并无多少留恋之情。
不过,在一些边远的区,交通方式并无多大变化。
在早些时候,人类还没有“交通工具”这一代名词,那时,人们主要是靠步行来相互走访联系的。
所以,那时候的科技、政治、经济等等都很不发达,毕竟相对距离较远的两地无法很好的沟通,人们不能相互交流融合,发展也极其缓慢。
后来,在人们的智力水平有了显著提高后,有了马车等畜力交通工具,也算是交通工具史的一个“巨大”的飞跃了,这也相对的促进了部落间、朝野间的交流,形成小范围内的良性循环,之后不久,水上的交通工具也逐渐成型。
交通工具的变革对世界历史影响极其深远,正如西方史学著作《全球通史》所指出的,19世纪,随着交通工具的新发明,整个世界都能感受到史蒂芬孙的机车、富尔顿的汽船……的影响。
①辛亥革命后,孙中山对中国交通建设情有独钟,他曾说:“交通为实业之母,国家贫富,可以由交通定之。
”可见,交通关乎民生国计。
在中国,传统的交通运输工具,因地区而异。
南方多水路,船是主要运输工具;北方多旱路,人们以乘坐马车为主。
此外,平民若想外出,多为步行。
新式公共交通在中国兴起,经过了人力车到电车、公共汽车的发展历程。
近代以前,中国处于典型的“步行城市”时代,城市空间和人口规模比较小,交通运输主要是依靠人力或畜力,人们出行除了步行以外,主要靠轿子、畜力车、骡马、舟楫等,与这些交通运输工具相对应的城市交通设施,包括市内道路、桥梁以及道路的附属物也都相对落后。
物质生产民俗•物质生产民俗•物质生产民俗,是一个国家、民族的特定地区、社会群体中的民众,在一定生态环境中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物质文化事象,它包括:农业民俗,狩猎、游牧和渔业民俗,工匠民俗,商业和交通民俗等,它贯穿人类生产实践活动的全过程。
•物质生产民俗主要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
•物质生产民俗的特征:•地域性:人民大众进行物质生产所形成的风俗习惯,依附于不同生态环境的自然条件。
•季节性:人与自然斗争,受自然现象的规律制约,形成随天体季节性和周期性。
•功能性:物质生产民俗首先是为了满足物质生活的需求。
脱离这个需求的物质生产民俗是不存在的。
它具有直接的功能作用。
•科学性:物质生活民俗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生产实践过程中,对生产对象及其规律的长期观察、感受和思考的结果,具有一定的科学意义。
•农业民俗(中心地位)•农业民俗,是伴随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生活而产生的文化现象。
•它具有农业生产的季节性和周期性特点。
•它是农民在长期的观察和生产实践活动中逐步形成的文化产物。
•它既是生产经验的总结,又是指导生产的手段,具有明显的传承性。
•农业耕作的时许、节令习俗•农历二十四节气•占天象、测农事的习俗•对农业生产起指导作用。
•卜农事丰歉、祈福、禳灾的习俗•反映的民俗心理是共同的•人们通过这类习俗,希望借助超自然的神灵的庇佑,获得幸福;或对危害人类的自然灾害的恶神,予以禳解或消除。
这是在我国农业经济条件下所产生的民俗文化的基本内涵,也是我国农业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农业禁忌、祭祀习俗・农业禁忌习俗・农民不能充分认识自然界规律的反映・农业生产经验的积累・祭田神、先农和社神的习俗・人们期望通过这类原始宗教信仰和仪式活动,满足生产和生活上的需求。
・这类习俗、信仰的产生和形成,主要原因是农业科学技术落后,战胜自然灾害的能力有限,其局限性也表现在这里。
・农业生产过程习俗・这类习俗包括农业生产工具的制作和使用,以及具体的生产程序等。
・既可以起到传授农业生产技术知识等作用;又成为农村精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民族或地区的民众所创造、享用、传承、相沿已久的社会风尚、风俗习惯。
民俗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靠口头和行为传承的文化模式。
是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相结合的产物,在人们的精神生活方面,民俗的信仰心理占重要地位。
民俗学:民俗学(folklore)是一门针对信仰、风俗、口传文学、传统文化及思考模式进行研究,来阐明这些民俗现象在时空中流变意义的学科。
民俗学是研究人们在日常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中,通过语言和行为传承的各种民俗事象的学问。
目前,其研究领域包括物质民俗,精神民俗、社会民俗和心理民俗。
以民间风俗习惯为研究对象的人文科学。
人文科学:是指以人的社会存在、人的社会性为研究对象的科学,以揭示人的本质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为目的民俗事象:一个特定民族(主体)在特定地域(空间)、特定历史阶段(时间)的民俗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带有标志性、典型性的现象,它体现在生产、生活各个方面。
包括物质民俗、社会民俗、精神民俗、语言民俗。
1、物质民俗:指民众在创造和消费物质财富过程中不断重复的、带有模式性的活动,以及由这种活动所产生的带有类型性的新产品形式主要包括:生产民俗<农业民俗、狩猎游牧和渔业民俗、工匠民俗>、商贸民俗、饮食民俗、服饰民俗、居住建筑民俗、交通民俗、医药保健民俗,等等2、社会民俗:也叫社会组织及制度民俗。
指人们在特定条件下所结成的社会关系的惯制,它所关涉的是从个人到家庭、家族、乡里、民族、国家及至国际社会在结合、交往过程中使用并传承的集体行为方式。
主要包括社会组织民俗、社会制度民俗(如习惯法、人生仪礼等)、岁时节日民俗以及民间娱乐习俗,等等3. 精神民俗:是指在生产与生活中形成的有关意识形态方面的民俗它是人类在认识和改造自然与社会过程中形成的心理经验,这种经验一旦成为集体的心理习惯,并表现为特定的行为方式并世代传承,就成为精神民俗。
主要包括民间信仰、民间巫术、民间哲学伦理观念以及民间艺术等等4. 语言民俗:指通过口语进行信息交流的行为过程中约定俗成、集体传承的习俗惯制,即语言方面形成的风俗习惯。
民俗学概论第一章绪论第一节民俗与民俗学一、民俗的定义与分类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文化生活。
二、民俗学定义的分歧西方的《民俗·神话与传说的标准辞典》大致可分为七类:1.民俗是旧时的残余遗风,完整的阐述是民俗学标准辞典的两则定义:“古时候大众信仰、风俗、及传统的整个本体(Entirebody),它在文明社会内受教育较少的分子中一直残留到现在。
”“民俗是不愿死的一种活化石。
”2.民俗是俗民文化的传统部分,包括原始民族及文明民族的传统创造,或专指说不出确实可信的发明人或造作人而一代一代传下来的那些东西。
3.民俗指含意广泛的传统现象。
它们比其它的文化现象或社会现象更可表现出传统的任务,内容“包括舞蹈、歌谣、故事、传说和传统、信仰和迷信,以及任何地方的民族的谚语”。
还包括一个民族传统的风俗、信仰、以及文学。
4.民俗是退化的宗教。
认为民俗是还模模糊糊地残存在文盲和乡下人生活中的古代宗教仪式。
一种民间宗教的残余物。
5.民俗仅指民间故事。
一种范围界说不明确,而且和神话分别不明显的故事。
同时,这些故事的内容和用意在原先传诵人心目中也不够严格和清晰.6.民俗是一种主要由口头流传的大众文学。
即口传的民间故事、神话、传说、谚语及其它文学方式的东西。
7.民俗是俗民文化。
换言之,民俗是文明文化中庶民的文化表现,或者说是民间传承的生活文化现象。
三、民俗学定义分歧的原因一、不同学者受到各国不同政治制度、生活环境、不同时代、学术观点与研究目的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与制约;二、由于各国、各民族、各地区所拥有的民俗事象千差万别,民俗学者对民俗概念的界定自然有着截然不同之处。
三、这门学科是一门新兴学科,人们对其还没有形成一个较为清晰和共同的认识,对民俗一词内涵与外延的认识还处于有待深化的过程之中。
四、分歧中所达成的共识一、民俗存在于民众之中,民众既是民俗的承受者和创造者,又是民俗的载体;二、俗是被民众传承的一种文化现象;三、民俗的核心在于传承。
【民俗学概论】复习资料一、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是民间文化中带有集体性、传承性模式性的现象,它主要以口耳相传、行为示范和心理影响的方式扩布和传承.是不死的活化石。
一切民俗都属于民间文化,但不是一切民间文化都是民俗。
分为经济民俗,社会民俗,信仰民俗,游艺民俗。
二、民俗学:以民间风俗为研究对象的人文科学。
三、民俗学的性质:1、、由于研究范围广,故有交叉学科的性质。
与历史学,考古学,语言学等交叉。
2、是一门其他学科无法代替的科学,故有独立的学科性质。
四、民俗学的任务:1、以科学的态度,对历史与当代的民俗事象,进行调查、收集、整理、描述、分析和论证,探求它的本质结构、特点与社会功能,揭示其发生、发展、传承、演变、消亡的规律,为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服务,2、当前任务,建立独立的学科体系,使这门年轻的学科获得更为广泛的认可,并在大学里独立发展。
3、帮助我们认识民族历史与文化传统,解释和改造现实社会生活。
五、民俗的基本特征:1、集体性,是指民俗在产生、流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基本特征,也是民俗的本质特征。
2、模式性,也称为类型性或社会性,是指民俗的内容和形式方面的彼此相似性.3、传承性,是民俗文化在时间上的纵向延续过程,体现了某一民俗的历史发展。
4、扩布性,是民俗文化在空间上的横向传播过程,也指民俗文化在空间伸展上的蔓延性5、稳定性,指民俗一旦产生,就会随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的稳定而相对地固定下来,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6、变异性,是指民俗文化在传承和扩布过程中引起内容和形式上的变化.又称为模式性7、规范性,协调生活,调整观念和行为8、服务性,服务社会生产和生活实践活动,协调民众心理满足其审美的需要六、民俗的社会功能:民俗的功能是指它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作用。
1、教化功能,是指民俗在个人行为过程中的教育和潜移默化的作用。
2、规范功能,是指民俗对社会成员的行为方式所具有的约束和控制作用。
南北方民族的交通民俗谚云:“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
地缘广大的中国使居住在不同地域的民族各有其迥异的文化特征。
民间谚语作为各民族的口承文化形式,记录了各地方风土人情,汇聚了久远传承下来的社会生活中的伦常法度、信仰观念等,民间谚语所反映的民俗事像,构成了不同民族社会形态的独特类型,谚语是人们社会、生活经验的总结,言简而意丰,对民俗而言极有研究价值。
古谚“南船北马”源于何时无从考证,但早在西汉时期的《淮南子·齐俗训》中已经有了“胡人便于马,越人便于舟”的记载。
作为流传千年的民间谚语,“南船北马”简洁生动地描述了南北民族极有特色的交通运输民俗,以及由此反映出来的不同文化心态。
船马在各自群体中的重要地位1.生产中的交通工具交通运输是人类生活方式的重要内容,但受到生产状况和自然地理条件的制约,自然地理环境不同,生产内容和生产形式不同,交通运输民俗也不相同。
我国地貌的两大分疆——河谷与草原,界定了南方农耕民族文化和北方游牧民族文化的区域。
从历史上看,我国农耕文明的发祥地主要在黄河流域,逐渐向南扩展到荆楚、吴越、巴属,跨五岭直达南海。
我国南方各民族的地理位置多江河湖海,古人的交通往来主要靠河海提供舟楫之便,船的产生由来已久,是人类最早使用的生产工具和交通工具之一。
《周易·系辞》记载黄帝时“刳木为舟,剡木为楫,舟楫之利,以济不通。
”由此可知,最迟在商代前期,船已是人们常用的水上工具了。
后来则是用木板造船,船越来越大,是南方民族的主要交通工具。
考古工作者在距今六七千年的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发掘出了六只木浆,这六只木浆做工细致,有柄部和叶部,说明当时南方吴越的先民不仅用船普遍,而且已经有了相当的造船水平。
在南方水乡,船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工具,靠它渔猎而食,运输代步。
《吴越春秋》中形容吴越之人“以船为家,以辑为马”。
《春秋大事表》则说吴人“不能一日而废舟楫之用”。
由此可知船在古南方民族中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民俗学名词解释复习资料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民族或地区的民众所创造、享用、传承、相沿已久的社会风尚、风俗习惯。
民俗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靠口头和行为传承的文化模式。
是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相结合的产物,在人们的精神生活方面,民俗的信仰心理占重要地位。
民俗学:民俗学(folklore)是一门针对信仰、风俗、口传文学、传统文化及思考模式进行研究,来阐明这些民俗现象在时空中流变意义的学科。
民俗学是研究人们在日常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中,通过语言和行为传承的各种民俗事象的学问。
目前,其研究领域包括物质民俗,精神民俗、社会民俗和心理民俗。
以民间风俗习惯为研究对象的人文科学。
人文科学:是指以人的社会存在、人的社会性为研究对象的科学,以揭示人的本质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为目的民俗事象:一个特定民族(主体)在特定地域(空间)、特定历史阶段(时间)的民俗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带有标志性、典型性的现象,它体现在生产、生活各个方面。
包括物质民俗、社会民俗、精神民俗、语言民俗。
1、物质民俗:指民众在创造和消费物质财富过程中不断重复的、带有模式性的活动,以及由这种活动所产生的带有类型性的新产品形式主要包括:生产民俗<农业民俗、狩猎游牧和渔业民俗、工匠民俗>、商贸民俗、饮食民俗、服饰民俗、居住建筑民俗、交通民俗、医药保健民俗,等等2、社会民俗:也叫社会组织及制度民俗。
指人们在特定条件下所结成的社会关系的惯制,它所关涉的是从个人到家庭、家族、乡里、民族、国家及至国际社会在结合、交往过程中使用并传承的集体行为方式。
主要包括社会组织民俗、社会制度民俗(如习惯法、人生仪礼等)、岁时节日民俗以及民间娱乐习俗,等等3. 精神民俗:是指在生产与生活中形成的有关意识形态方面的民俗它是人类在认识和改造自然与社会过程中形成的心理经验,这种经验一旦成为集体的心理习惯,并表现为特定的行为方式并世代传承,就成为精神民俗。
主要包括民间信仰、民间巫术、民间哲学伦理观念以及民间艺术等等4. 语言民俗:指通过口语进行信息交流的行为过程中约定俗成、集体传承的习俗惯制,即语言方面形成的风俗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