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处理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 格式:doc
- 大小:25.50 KB
- 文档页数:3
谈小学数学教学中预设和生成的关系教师课前的教学设计即预设,实际教学过程中的发生即生成。
随着新课改的逐步推进、教学理念的不断更新,小学数学教学中生成性课堂的构建越来越受到重视。
这就要求教师要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正确把握预设与生成的关系,灵活地选择乃至突破教学预设,使生成更加精彩。
一、精心预设,有效生成预设是生成的基础,生成是预设的升华,没有预设时的全面考虑,就不会有课堂上的动态生成。
精彩的动态生成来源于课前的精心预设,教师要认真解读新课程标准,深入钻研教材,并针对实际情况精心设计教案。
精心预设并不是按照教案一成不变,而是为了更好地促进有效生成。
例如,在“可能性”一课教学时,我预设将学生分成5组,先将黄、白两种不同颜色的乒乓球放入5个箱子内,其中1个箱子里全放白球,1个箱子里全放黄球,其余三个箱子黄、白球混放。
课堂上,让每组学生分别从各自箱子里摸球,比较摸出黄球的情况。
当学生摸完后发现,其中一组根本摸不出黄球,而其中另一组则全是黄球。
这时,教师说明放球的情况,因势引导。
师:在只放了黄球的箱子里去摸会怎样?学生十分肯定:只能摸出黄球。
师:能摸出白球吗学生异口同声:不可能。
师:在只放了白球的箱子里去摸又会怎样呢?学生根据前面的做法得出:在只放了白球的箱子里去摸只能摸出白球,不可能摸出黄球。
接着,我将黄球、白球混合后重新分别放到5个箱子里。
师:这时再去摸,猜猜看结果会怎样?学生非常肯定:可能摸出黄球,也可能摸出白球。
通过摸球活动,让学生熟悉了“一定”、“不可能”和“可能”的概念。
[教学心得]没有高质量的预设,就不可能有有效的课堂生成。
进行教学预设时,精心但环节不要太多,要便于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有多向的交流互动,要在预设中体现教师的匠心。
二、灵活预设,优化生成教学中教师不但要预设学生的“已知”,还应该注重预设学生的“未知”,尽可能多地了解学生、预测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和解题的思路。
在教学方案设计中,在准确预设的基础上更要注重灵活预设,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为学生的主动参与留出时间与空间。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预设与生成广西贺州地区昭平县五将镇河井小学李荣娇关键字:精心预设动态生成摘要: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的生命历程,课堂教学应当焕发生命的活力。
在教学过程中,一个具有生命力的课堂总是在动态中生成。
如何促使课堂教学有效生成?本文从预设与生成的关系、精心预设和动态生成三方面展开论述。
一、预设与生成的关系预设与生成是辩证的对立统一体,课堂教学既需要预设,也需要生成,预设与生成是课堂教学的两翼,缺一不可。
预设体现对文本的尊重,生成体现对学生的尊重;预设体现教学的计划性和封闭性,生成体现教学的动态性和开放性,两者具有互补性。
教学既要重视知识学习的逻辑和效率,又要注重生命体验的过程和质量。
为此,要认真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使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二、精心预设,酝酿生成所谓“预设”,简而言之就是“预先设定、计划”。
没有预设的课堂教学往往是盲目的、低效的,更谈不上生成性。
教师只有在课前深入解读教材,并根据学生的知识与生活经验,细致地分析学情,才能充分预见到学生进入新知学习过程中生长因素产生的可能性。
经历研究教材和学情过程也就形成了一个线条清晰的教学思维轮廓。
教学预设有层次和可能性,教师才能在数学课堂上得心应手地施教,挥洒自如地引导学生自主参与学习,提高教与学的实效性。
在备课中我们可从以下几方面做好预设工作以突显生成性:1、分析学习目标,重点、难点。
2、深刻思考所教知识与旧知识的联系及其新的发展对后继知识的生成有何影响,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及联系。
3、分析学生先前经验和认知过程,预测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确定最近发展区。
4、设计问题情境,设计让学生交流、探究学习的方式。
5、选择迁移问题,设计巩固、综合、应用、拓展性作业。
6、分析学生可能出现的“生成”,可预设多大的空间?当学生出现无效生成时,又采取怎么样的对策等。
三、动态生成,关注价值预设好的教学预案,是为了在课堂中得到完美展现,但“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
飞塔如何处理好数学课堂教学中预设和生成的关系在新课程中,学生获取的知识主要是由四方面知识构成的:一是由教材提供的知识;二是教师充分挖掘课程资源和个人的教学经验产生的知识;三是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四是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生成的知识。
这说明知识的生成,不是惟一传授的。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大胆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生成教材文本中没有展示出来的新知识。
在传统的教学中,往往以“环环相扣”、“滴水不漏”等标准来形容一堂好课。
其实这样的课只是教师按部就班地将教案完整演示出来,课堂上教师同时承担着“编剧”、“导演”、“演员”的角色,而学生没有自由和选择的权力。
这样的预设限制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不符合新课程的要求。
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而“发展”是一个动态的生成过程。
一方面是教师课前的教学设计,即“预设”;一方面是实际教学过程的发生、发展与变化,即“生成”。
如何正确处理好课堂教学中预设和生成的关系,成了我们教师面临的新课题。
两者看似一对矛盾,实质上相辅相成,只有使“预设”与“生成”达到平衡,才能较好地落实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这应该是现代课堂教学的一种境界,更是一种教学艺术。
以下谈谈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寻求“预设”与“生成”的平衡。
一、准确预设有效生成兵家言:知已知彼,百战百胜。
教师讲:只有了解学生,才能教好学生。
预设是生成的基础,生成是预设的升华。
教师在课前解读课标,钻研教材,并针对的实际情况要来设计教案。
教师要预想课堂中的种种可能,教学时才能相机行事,灵活选择有效的预设,使教学富有灵性,彰显智慧。
如:教学“圆锥的体积”时,学生认为圆锥体积一定是圆柱体积的1/3,教师立即要求学生分组作实验来验证:通过圆锥圆柱(等底不等高,等高不等底,不等底不等高,等底等高)四种情况,验证出只有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积一才是圆柱体积的1/3。
正是因为教师了解这一结论的前提条件学生学生容易忽视,才产生让学生动手验证这一精心的预设,也正是因为有了这一预设,才有了课堂上精彩的生成,我想,经历过这节课学习的学生一定会对“等底等高”念念不忘,这样教师教学的目标也自然达成了。
如何在小学数学中使“预设”与“生成”相辅相成所谓“预设”,可简称之为“教学预案”,指的是对课堂教学的规划、设计、假设、安排;所谓“生成”,是指教学过程中,由于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和思想碰撞所突然萌生的一些“闪念”,比如:迷惑、质疑、异议、分歧、争论、新解等。
这些超出教学预案的、意外发生的教学情境,常常引发教师对原有教学预案的调整或变更,这种调整与变更相对于教学预设而言,可谓“生成”。
课前的预设是课堂生成的基础,没有预设的生成是盲目无序的;而课堂的动态生成又是课前预设的升华,缺少了生成的预设是刻板低效的。
因此,教学需要预设,也需要生成。
那么,如何才能使“预设”与“生成”和谐相融、相辅相成呢?一、课前精心“预设”,为“生成”开渠引流任何事情都是“预则立,不预则废”的,数学教学活动亦然。
如果课前不做精心预设,课堂教学将无法有序进行,更谈不上实现教学目标,而生成离不开科学的预设;预设,是为了更好地生成。
要想课堂演绎得更生动、更精彩,那就得弹好它的“前奏”——精心做好课前预设,让生成有备而来。
1.准确把握教材,为“生成”开发有效的资源。
教材是落实教学大纲、实现教学计划的重要载体,也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这就要求教师认真钻研教材,准确把握教材进,而驾驭教材。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材只能作为教课的依据,要教得好,使学生受益,还要靠教师善于应用。
”可见,教材只是提供了最基本的教学内容,教师要想教得好,在准确把握教材的同时,还要重视活用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这是进行教学预设的重点,也是走向动态生成的起点。
鉴于此,教师在进行预设时,除了合理地运用教材所提供的教学材料外,还要科学地开发和整合资源。
一方面,教师要积极开发和利用教学资源,对教材上的素材可大胆挖掘,尽情延伸;可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合理重组;也可改变教材的内容或呈现方式,使教学内容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已有的生活经验。
另一方面,教师还要充分发挥指导作用,指导学生通过各种渠道查找与学习内容相关的资料,从而优化预设,收获生成。
如何处理数学教学中的预设和生成的问题数学教学中,预设和生成的关系是我们一直关注的问题。
在以前的教学中是老师按照教案进行教学,这样将学生的思维都束缚了;当今的教学提倡尊重学生主体地位追求生成式课堂教学就是要求教师对课本内容融会贯通,对学生课堂出现的各种可能情况都能够有敏锐的洞察力并能科学的解决。
所以说预设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必须的。
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首先,要利用教案进行精心设计,促进生成。
当代理念教学下的预设是一种能够促进教师和学生共享教学的预设,这不仅融入了教师高水平的思维和智力加工,而且还包含了教师积极的情绪体现和情感高峰;其次要善于捕捉,放大生成瞬间。
课堂教学中,学生可能涌现出许多新问题,新思维,不管是否估计,预料到。
这都是来源于学生实际的,都是学生迫切想知道的内容,我们应想学生所想,急学生所急。
及时捕捉课堂教学中的闪光点,随机应变,因势利导,优化课堂教学中的每一个过程,为学生学习注入新的血液。
这不仅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而且还弥补了教师教学中的漏洞和不足;最关键的就是如何把握非预设生成,非预设生成是课堂中最不稳定的因素,它会给课堂带来意外的感受,或是精彩,或是尴尬。
这是考验老师应变能力的时候,如果学生提供的非预设生成能给学生带来探究的冲动或能够引起学生的争论,不妨就临时组织探究和讨论。
在生成的教学中,有效的课堂调控尤显重要。
面对不同的学生,教师把握课堂的水平就是一种教学的艺术。
最后要激励评价,营造生成空间。
课堂要动态生成,下课前学生的自由发挥至关重要。
我们坚信,生成性的教学观将使我们的教学更好的达到师生互动,教学相长的目的,有效的激发师生的生命潜力,焕发生命激情。
精品资料浅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浅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新的课程理念更加关注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和思维方式的多样化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中寻求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体验探索知识解决问题的感受。
那么在新课程背景下作为数学教师怎样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把新的理念带进课堂优化学生的学习过程笔者认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必须正确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使课堂教学既动态生成也预设成功。
一、课前精心预设教案预设一个高质量的教案既是教师经验的积累也是教学机智的展现。
预设教案的成功可以更好地发挥教师的主导、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教学效益。
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前去挖掘教材拓展教材超越教材。
随着社会和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教材的部分内容会出现滞后现象这就要求我们在备课时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征选择学生身边熟悉的、喜欢的、感兴趣的事物或内容作为学习素材激发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培养学生的数感。
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呈现教学内容可以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我们知道教材不是圣书它只是提供最基本的教学内容。
因此在预设教案时一定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从学生实际出发重新组合教学内容安排最佳的呈现方式。
如教学“分数的意义”时教者可以根据学生原有知识和生活经验与本节课要讨论的问题之间的距离适当改变教材内容的呈现方式把用一个实物、一个图形、一个计量单位表示的单位“1”与用多个物体为整体表示的单位“1”的内容相对比让学生在活动中主动参与解决问题。
这样学生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主动探究理解单位“1”的含义并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合作、交流、成功、愉悦的情感体验。
新教材中的准备题其内容一般是与本节课新知识密切相关的旧知识目的是使学生的思维迅速进入新知境界。
然而从新的教学理念看有时它恰恰限制了学生的自主性缩小了探索的空间加之教材中的有些例题在提供答案的同时也提供了思考过程既约束了教师的思维又扼杀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如何处理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所谓“预设”,就是指课堂教学前的一个预案,是指“教师根据课堂中的互动状态及时地调整教学思路和教学行为的教学形态”。
所谓“生成”,即在课堂教学实施中学生所出现的各种情况。
“生成”对应于“预设”,因预设而精彩。
在当前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效把控教学预设,引发智慧生成,正确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是值得每一位教师深入思考的话题。
在课堂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的关键。
学生的参与充满变数,课堂上可能发生各种情况,如何把握时机,巧妙利用好动态生成是教师教学机智的体现。
我认为,在课堂教学中,出现了“节外生枝”的现象,只要是有利于促使学生对生活对知识的理解与感悟,就要抓住契机,及时调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甚至可以改变教学内容,而不必担心预设的进程“失控”。
我记得在教学中有过这样的一个例子:三年级的《可能性》,在教学设计中,一般通过“抛硬币”、“摸彩球”等一系列活动,帮助学生明确“可能、一定、不可能”等词的含义。
同学们在玩中学,学中玩,乐在其中,课堂上洋溢着和谐愉悦的气息。
而为了使学生进一步体验到可能性有大有小,我设计了“分组摸球”的活动?每个小组的袋子里都有8个球,分为黄白两色,但黄球、白球的个数不同。
小组活动完毕,各小组争相汇报活动情况,开始我很满意地在黑板上作着记录。
到第5小组汇报时,却出现了颇富戏剧性的局面:他们小组的袋里有5个黄球,3个白球,结果他们摸到白球的次数反而比黄球的多了几次!并且他们组有个学生“坚决”不同意袋里边什么颜色的球多,摸到这种颜色球的可能性就大。
尽管事先已经考虑到有可能出现这种概率很小的情况,但当学生提到它时,还是免不了一愣。
一愣之后,迅速调整了自己的上课思路:这是个比较棘手的问题,跳过去,不好!那怎样来引导他呢?对,先了解他是怎么想的然后再对症下药。
当学生“固执己见”时,选择逃避或强制都只是下策,积极面对才是解决问题的最佳策略。
浅析小学数学课堂的预设与生成小学数学课堂是培养学生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阵地,而教师的预设和生成对课堂的效果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预设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观设想和期待,生成则是指教师在实际教学中通过不断调整和完善所达到的效果。
本文将浅析小学数学课堂的预设与生成,探讨教师如何在教学中进行有效的预设和生成,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一、预设的重要性1. 促进教学目标的明确预设对于明确教学目标非常重要。
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之前,需要清晰地明确教学目标,包括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三个层面的目标。
只有明确了目标,教师才能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活动,使学生达到预期目标。
2. 引导教学活动的设计预设可以引导教师设计教学活动。
在进行预设时,教师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特点,结合教材内容,设计出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使学生能够主动参与,提高学习效果。
3. 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预设有助于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通过不断反思和调整预设,教师可以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增强教学自信。
1. 及时调整教学策略生成对于及时调整教学策略非常重要。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反应和表现,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使教学更加灵活有效。
2. 提高教学质量生成对于提高教学质量至关重要。
通过生成,教师可以不断总结和完善教学经验,提高教学方法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3. 促进学生的积极参与生成可以促进学生的积极参与。
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可以根据学生的反馈和需求,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提高学习效果。
三、教师如何进行有效的预设和生成1. 充分了解学生教师在进行预设和生成时,需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特点,包括学习水平、学习方式、兴趣爱好等,确保教学活动有针对性。
3. 灵活运用教学方法4. 不断反思和总结教师在进行预设和生成时,需要不断反思和总结,保持教学理念和策略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
简析小学数学教学中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如何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把新的理念带进课堂,优化学生的学习过程,通过自己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必须正确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使课堂教学既动态生成,也预设成功。
一、强化课前的预设教案所谓预设成功,主要指教师在课前解读课程标准,钻研教材,依据学生的情况来设计教案,并较顺利地完成教学计划,达成教育目标。
预设教案,正如杜威所说,每一位老师带着自己的哲学思想走向课堂,愈是优秀的教师,设计教案的水平与质量就愈高。
预设一个高质量的教案既是教师经验的积累,也是教学机智的展现,其间蕴含着教师的教育教学智慧。
预设教案的成功,可以更好地发挥教师的主导、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教学效益。
这就要求教者,在深入钻研教材、把握教材精髓、尊重教材价值取向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生活经验和时代发展,尽可能地预计和考虑学生学习活动的各种可能性,去挖掘和追求教材的延伸义、拓展义,超越教材。
1.注意选择现实的、有意义的素材随着社会和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教材的部分内容会出现滞后现象,教者备课时,在基本不改变教材的编排意图的同时,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征,选择学生身边熟悉的、喜欢的、感兴趣的事物或内容作为学习素材。
这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才会乐于参与,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例如,在教学“归总应用题”时,教材先是通过准备题总结出“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的数量关系式,然后出示例题。
这样的课,用以前的眼光来看是无可非议的,就现在来讲,逻辑思维也是很好的,但是,今天的学生所接触的事物与教材内容就不一样了,他们可能对“3小时抽水420吨,5小时抽水多少吨”不会感兴趣。
教者可以预设这样的问题:“老师想了解一下,昨天晚上我们班50人一分钟共做多少题?”并让学生根据自己做题的情况编一道数学题,在小组讨论中说说是怎样计算的。
由于题目是学生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的事实建构的,所以,对例题的结构、数量关系及解题思路也就容易掌握。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学是预设与生成、封闭与开放的矛盾统一体。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预设”和“生成”这两个相互对立的概念已融入到了我们的教学实践中。
很多教师总觉得它俩难以处理:主观预设多了,动态生成就少了;动态生成的多了,主观预设的就没用了。
如何处理好“预设”与“生成”之间的关系,使它们和谐共生呢?一、精心预设,有效生成“预设”经常被人认为给学生挖一个陷阱,等着孩子往里跳,筐住了学生的思维。
其实这是对预设的一种误解,没有预设时的全面考虑与周密设计,哪有课堂上的有效互动与动态生成;没有上课前的胸有成竹,哪有课堂上的游刃有余。
因此,我们的教学设计,有必要对课堂可能发生的情况进行充分的预设,对结果要了然于胸,对过程要多作假设:学生会怎么说?该如何引导?不妨多模拟些情景,多估计些情况。
这样教师才能从容不迫地面对学生,才能胸有成竹地进行对话,也才有可能收获许多预设的精彩。
如在教学《小数的近似数》一课时,我创设这样一个情景:昨天老师到超市购物,付款时电脑显示98.47元。
你猜收银员收了我多少钱,说说为什么?我预设了学生可能会出现的情况:(1)收98.5元。
用四舍五入法,精确到角。
因为现在“分”不太用。
(2)收98.4元。
用去尾法,精确到角。
因为“7分”不收的可能性较大。
(3)收98元。
用四舍五入法,精确到元。
如果来个讨价还价,砍到98元不是没可能。
(4)99元。
用进一法,精确到元。
因为这节课的学习目标是:用四舍五入法求小数的近似数。
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认为收98.4元的可能性大(用去尾法求得小数的近似数),如何将学生引导到新课中来呢?我预设了这样的导语:“收银员要我付我99元,我可不肯。
可我付98元收银员又不愿意。
为了使双方都不觉得吃亏,你觉得付多少比较合理?”通过交流讨论,学生兴趣盎然地进入新课的学习。
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有在充分预设的基础上,才能做到心中有数,才能面对“可能”或“意外”作出独特而睿智的应答,达到教师所预想的成功。
如何正确处理数学课堂上学生生成和教师预设的关系摘要:实施教学方案,是把“预设”转化为实际的教学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师生双方的互动往往会“生成”一些新的教学资源。
那么,如何正确处理好学生生成和教师预设的关系显得尤为重要。
现在,我以《儿童乐园》教学片段来引发自己的三点思考,谈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正确处理的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关键词:学生;教师;关系一、形成教学方案,全面预设1. 理解钻研教材《儿童乐园》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二课时,实际上就是乘法的初步认识。
本节课在上一节“数一数”的基础上,结合“儿童乐园”的情境不仅让学生经历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的过程,更重要的是要在解决问题的?^程中,在计算相同加数连加的情境中抽象出乘法算式,体会乘法运算的意义,并掌握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本教材已经取消了被乘数与乘数的区别。
但是学生必须结合具体情境理解乘法算式的意义。
2. 注重分析学情乘法的初步认识它是建立在学生已经学过加法、减法,是学生学习乘法的开始,由于学生没有乘法的概念,加之这个概念又难以建立,在这种情况下,我从生活经验出发,明确以下教学目标:(1)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经历把相同加数的连加算式抽象为乘法算式的过程,初步体会乘法的意义,体会乘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会把相同加数连加的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掌握乘法各部分的名称和读法。
结合情境,知道算式中每个数的意思,能运用加法计算简单的乘法算式的结果。
3. 合理选择素材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要求选择贴切的教学素材和教学流程,落实教学目标,突破重难点,准确地体现基本理念和课程内容规定的要求。
为落实以上教学目标,我设置了如下教学环节:(一)情境导入。
(二)探索新知。
1. 发现信息,提出问题。
2. 解决问题。
(1)解决4架飞机、6架飞机、8架飞机、30架飞机分别坐了多少人通过解决4架飞机、6架飞机、8架飞机和30架飞机上有多少人,让学生感受到相同数连加用乘法算式表示比较简便,从而突出学习乘法的必要性。
在数学教学中怎样处理好预设和生成的关系所谓“预设”:就是指课堂教学前的一个预案,是指“教师根据课堂中的互动状态及时地调整教学思路和教学行为的教学形态”。
所谓“生成”,即在课堂教学实施中学生所出现的各种情况。
“生成”对应于“预设”,因预设而精彩。
在当前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既要注重预设,也要注重生成。
这就需要教师,一方面要不断地增加专业知识,开阔视野,认真备好每一节课;另一方面,要不断地在教学实践中积累经验,把平时的观察、思考记下来,并做归类、比较、反思、推断与联想。
从而使自己的应变举措与教学目的和学生的心理特点达到完美的统一。
对课堂突发事件能妥善处理,使生成的新资源能为教学服务。
那么,在教学中怎样处理好预设和生成的关系,我个人认为有以下几点策略:1.顺势引导,注重学生个性。
在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些生成需要教师顺势引导,点燃智慧的火花。
由于教学时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再精心的预设也无法预知整个课堂的全部细节。
在实际课堂的教学中,难免会发生诸多的意外,一旦出现“不速之客”,教师要有心理准备,灵活应对,而不能一味拘泥于课前准备的教案,可以巧妙利用意外的“生成”,也许它将会成为教师课堂教学中的一个预料之外的精彩。
2.捕捉误区,合理开发错误资源。
教学过程是预设活动和生成活动共同构成的。
教师要在课堂对话中及时发现学生认知的误区,将其变成教学的切入点和知识的生长点。
通过有针对性的情境体验帮助学生纠正错误,这比生硬的讲解要奏效得多。
课堂教学应当允许学生犯错,错误往往也会是宝贵的教学资源。
只有珍视并合理开发日常教学中的错误资源,给学生“知错”和“纠错”的机会,才能化“错”为“对”,激活教学,引领学生走向创造和成功。
3.乘胜追击,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成功的课堂教学,目的不仅仅是解决学生进入课堂前的一些问题,更重要的是引发学生形成许多新的问题,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因此,教师应善于抓住那些稍纵即逝的问题,引导学生不断去探索。
正确把握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牛头崖小学安洪杰
所谓“预设”,简而言之就是“预先设定、计划”。
生成”指事物的发生、发展形成的结果。
预设和生成仿佛是一对孪生的姐妹,预设是生成的基础,生成是预设的升华。
预设和生成对学生的发展具有同等的价值,两者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辅相成的整体。
预设与生成又是相互依存的,没有预设的生成往往是盲目的,而没有生成的预设又往往是低效的。
因此,在新课程背景下,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关键所在。
预设是教学的基本要求。
可以这么说,预设得越充分,生成的就越精彩。
因为我们在备课时,准备得越充分,设计得越到位,考虑得越全面,就越容易抓住课堂中生成的问题。
课堂上精彩的“生成”,确实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亮点,但教学前的预设是非常必要的。
因为我们的教学是集体教学,是在课程标准指引下利用现有的教材而进行的一个有目标、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
教师必须在课前对自己的教学任务有一个理性的、清晰的思考与安排,否则课堂上的生成价值不高。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孩子。
”因而我们应站在“生成”的制高点来优化预设,使我们的预设具有高屋建翎的眼光,使预设成为学生生成与发展的“指南针”。
小学数学课堂中“预设”与“生成”关系的处理摘要教学是预设与生成、封闭与开放的矛盾统一体。
“预设”是“生成”的基础,“生成”是“预设”的提高,二者是相辅相成的,是矛盾的统一体。
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发起者、组织者,要针对小学生认知特点和学科知识特点,预设教学问题,在教学活动中面对“生成性问题”因势利导,及时调整教学预案,促进课堂和谐发展。
关键词预设与生成探究规律课堂教学教学资源“预设”是指课前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清晰、理性的超时空的设想与安排,具有弹性和留白。
“生成”是指充分重视师生生命活动的多样性和教学环境的复杂性,把每节课都视作是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的综合生成过程。
下面根据教学实践,就如何正确把握预设与生成的关系谈谈自己的见解。
一、精心“预设”,游刃有余地应对“生成”学生产生许多“生成性问题”的原因是对知识点不理解或理解有偏差形成的。
因此,教师首先应吃透知识,把握好教材;其次要备好学生,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实际和思维特点。
如果不“吃透教材、备好学生”,不认真钻研知识,不考虑学生在学习探究的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在面对课堂中的“生成”时,就可能会出现让学生牵着鼻子走、偏离主题等情况。
教师不可能在课前完全作好规划,但要尽可能多的考虑学生对知识的把握程度以及学生思想上的疑点。
“预设”是“生成”的基础,“生成”是“预设”的升华。
教师只有在课前考虑充分,胸有成竹,教学的时候才能“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才能在“预设”中关注“生成”,在“生成”中结合“预设”,让课堂教学平衡于两者之中。
二、“预设”自然,巧妙处理“生成”吃透教材知识,备好学生很重要,但学生的思想丰富多彩,学生的实际也各不相同,教师不可能去预设好课堂的每一个环节。
“生成”就是学生在教师预设之外有疑问。
解决预设外的问题,必须遵循学生探究的规律,需要教师机智、巧妙地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探索,而不是按照预设的步骤和环节去授课,按照教师备课的思路去教学。
因此在师生互动的教学情境中,如遇到学生突如其来的提问、与众不同的声音,遇到错误的认知,教师要善于捕捉课堂具有价值的“生成”,使其变成宝贵的教学资源,与学生产生共鸣与碰撞,让课堂更精彩。
如何正确处理好课堂教学中预设和生成的关系1如何正确处理好课堂教学中预设和生成的关系如何正确处理好课堂教学中预设和生成的关系,成了我们教师面临的新课题。
两者看似一对矛盾,实质上相辅相成,只有使“预设”与“生成”达到平衡,才能较好地落实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这应该是现代课堂教学的一种境界,更是一种教学艺术。
下面谈谈我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寻求“预设”与“生成”的平衡。
一、精心“预设”1、准确把握教材。
教材是“大纲”或“标准”的具体体现,也是学生学习的基本材料。
因此我们教师在分析教材进行教学预设时,应在深入理解教材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实际和本人的教学风格对教材进行适当的重组。
这样的预设既不违背教材的理念,也能够很好地为学生的学习服务。
例如:我在进行《商不变的规律》教学时,教材首先以表格的形式呈现了一组把100÷20的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数的算式,我引导学生“先按要求算一算、填一填,再比较算出的结果”,初步发现这些算式的被除数和除数都变化了,但商没有变化。
接着,启发学生进一步观察和比较表中的算式,讨论被除数和除数怎样变化,商有没有变化,并在讨论和交流中发现:在除法算式中,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一个相同的数,商不变;被除数和除数同时除以一个相同的数,商也不变。
进而提出“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一个相同的数,商不变”的猜想。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己找一些例子,算一算、比一比,看商有没有变化,”以此验证提出的猜想。
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首先发现自己任意举出的例子都是符合猜想的。
然后又在与同学的交流中,发现大家任意举出的例子也都是符合猜想的。
这时得出的结论自然有水到渠成的效果。
2、“生成”留白。
传统的预设中,我们教师为了追求课的“完美”,甚至会设计好课堂上要说的每一句话,并且在上课过程中决不容许“节外生枝”。
在这样的课堂上,教师很少用心、耐心地倾听学生真实的想法,而是一味地把学生的回答生拉硬扯到预设的答案上去。
小学数学课堂“预设”与“生成”的和谐统一“预设”与“生成”是一对辩证的对立统一体,它们是课堂教学的两翼,缺一不可。
两者既具有互补性又具有对立性。
预设是基础,生成是在预设的基础上,对预设的丰富、拓展、重建,但两者体现的教学理念和价值追求不一样。
预设过度必然导致对生成的忽视,生成过度必然影响预设目标的实现以及教学计划的落实。
如何准确理解两者之间辩证统一的关系,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科学地把握、艺术地处理这种关系,是教师迫切需要关注和研究的重要问题。
一、课前精心预设1.研究教材是精心预设的前提教材是学习内容的主要载体。
首先,挖掘知识的内涵。
追本溯源,探求核心知识,从整体上把握知识的纵向延伸和横向衍生,思考学生可能生成的问题与教材知识的前因后果关系,设想联系的方法与途径。
其次,拓展知识的“外延”。
教材作为一种课程资源,其提供的范例或情境可能很经典,但有可能在生活中有着更丰富的学生所熟知的情境。
同时,教材里展示的方法可能仅是解决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可能很简洁,但也有可能在学生思维深处有着更多样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因此,教师对教材的内涵与外延的理解越深广,预设越丰富。
2.了解学生是做好预设的保证学生是具有个性的活生生的人,他们的年龄特征、个性特点、知识经验和生活环境的复杂多样,决定了教学行为的生成性,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预设时必须全面深入理解学生,考虑不同的学生会有哪些不同的思考,可能会出现哪些解决方法,各种方法展现后怎样促进学生与课程各因素的交互作用,帮助学生生成新经验,即我们要把单线型备课变成多线型备课,这也就要求我们心中要有多一份对教学路径的预设、多一份对教学的动态生成。
3.预设要给生成留有足够的空间萧伯纳曾经这样说过:“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我们互相交换之后,每人仍然只有一个苹果;然而,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彼此交换之后,就能产生很多种思想。
”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他们有不同的思想和不同的感受,在课堂上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学生个体自主交流、展示自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随时捕捉学生的疑问、想法、创见等精彩瞬间,才能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促进更精彩的课堂生成。
教学中如何处理预设与生成关系随着《课标》的深入实施,人们对数学教育的价值观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数学教学不再是以“传授数学知识”为目的,而是更加关注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和培养思维的多样化,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中,寻求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体验探索知识解决问题的感受,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
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把新的理念带进课堂,优化学生的学习过程?笔者认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必须正确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使课堂教学既动态生成,也预设成功。
案例描述:1、“老师,我会算!”一位教师在执教北师大版第一册《加法》第一课时,让学生用小图片摆一摆1+2、3+2、4+1、5+3并说出得数。
这时,一位学生大声喊:“老师,我会算!”老师说:“你真能干!”就没再理会这孩子。
2、“洗车就需很多水才能洗干净。
”一位教师在执教人教版第九册《节约能源》这一课时,当教师让学生在小组议一议如何节约用水用电,小组议后,汇报。
一位学生说:“洗车用水很多很浪费。
”而另一位学生却说:“洗车就需要用很多水才能洗干净。
”老师说:“很好。
”没有再追问那位学生,继续让学生汇报。
3、“老师,不用研究,我已知道了。
”下面是我在观摩“三角形三条边之间的关系”的片段实录师:“同学们,三角形三个角之间的关系我们已知道了,三角形三条边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呢?下面我们就进行研究。
”正当老师准备布置学生采用量一量、算一算、摆一摆的方法来研究时,突然有位学生站起来说:“老师,不用研究,我已知道了。
”师:“哦,你知道什么?”生:“我知道三角形任意两条边的长度和大于第三条边。
”师:“你是怎么知道?”生1:“有一次,我跟爸爸到公园去玩,爸爸告诉我直走一边,比走两条边近。
”生2:“我也同意他的说法。
”(另一个学生又站起来说。
)师直接问这位学生:“你为什么同意他的意见?”生:“书上就是这么说的,再说两点间线段最短,两边之和不是两点之间的线段,是两点之间的折线,所以应大于第三边。
如何处理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所谓“预设”,就是指课堂教学前的一个预案,是指“教师根据课堂中的互动状态及时地调整教学思路和教学行为的教学形态”。
所谓“生成”,即在课堂教学实施中学生所出现的各种情况。
“生成”对应于“预设”,因预设而精彩。
在当前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效把控教学预设,引发智慧生成,正确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是值得每一位教师深入思考的话题。
在课堂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的关键。
学生的参与充满变数,课堂上可能发生各种情况,如何把握时机,巧妙利用好动态生成是教师教学机智的体现。
我认为,在课堂教学中,出现了“节外生枝”的现象,只要是有利于促使学生对生活对知识的理解与感悟,就要抓住契机,及时调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甚至可以改变教学内容,而不必担心预设的进程“失控”。
我记得在教学中有过这样的一个例子:三年级的《可能性》,在教学设计中,一般通过“抛硬币”、“摸彩球”等一系列活动,帮助学生明确“可能、一定、不可能”等词的含义。
同学们在玩中学,学中玩,乐在其中,课堂上洋溢着和谐愉悦的气息。
而为了使学生进一步体验到可能性有大有小,我设计了“分组摸球”的活动?每个小组的袋子里都有8个球,分为黄白两色,但黄球、白球的个数不同。
小组活动完毕,各小组争相汇报活动情况,开始我很满意地在黑板上作着记录。
到第5小组汇报时,却出现了颇富戏剧性的局面:他们小组的袋里有5个黄球,3个白球,结果他们摸到白球的次数反而比黄球
的多了几次!并且他们组有个学生“坚决”不同意袋里边什么颜色的球多,摸到这种颜色球的可能性就大。
尽管事先已经考虑到有可能出现这种概率很小的情况,但当学生提到它时,还是免不了一愣。
一愣之后,迅速调整了自己的上课思路:这是个比较棘手的问题,跳过去,不好!那怎样来引导他呢?对,先了解他是怎么想的然后再对症下药。
当学生“固执己见”时,选择逃避或强制都只是下策,积极面对才是解决问题的最佳策略。
怎样才算是积极面对呢?首先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看法,并努力想办法弄清楚学生的真实想法;其次要对症下药,相机引导,本着平等对话的态度与学生共同协商解决问题。
教师在和个别学生对话时,一定要注意吸引其他大多数同学也参与其中,把说服个别学生的过程转化成促进全班学生共同发展的过程。
遇到这种比较棘手的情况时,教师头脑中的教学理念将决定事态发展的走向。
事实上,这种“意外”情况的出现,是十分难得的课程资源,只要处理得当,很可能转化成为本节课最大的“亮点”,从而有效促进学生的发展。
这也正要求教师要不断增强自己的课程资源意识,抓住课堂中这些不期而遇的资源,让我们的数学课堂因为“意外”而更显精彩!
课堂是生成的过程,在生成的内容中,有的一石激起千层浪,立刻引起大家的共鸣;有的则如迷途羔羊,与文本渐行渐远。
作为教师,在面对动态生成时,更要学会把握生成,避免过度发挥。
所以,每一次的意料不到都在督促我,惟有不断钻研,及时反思,扬长避短,才能使预设与生成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作为教师只有尊重学生,为
学生学习服务,课堂才能呈现预约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