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河中石兽原文知识整理
- 格式:doc
- 大小:22.94 KB
- 文档页数:9
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知识点第二十五课《河中石兽》一、作者介绍作者纪昀,字晓岚,直隶献县(今河北献县)人。
清代文学家。
乾隆十九年(1754)进士。
学识渊博,曾任翰林院编修、侍读学士。
因获罪遣戍乌鲁木齐,释放回京后,任《四库全书》总纂官,代表作有《阅微草堂笔记》等。
本文选自《阅微草堂笔记》,是以笔记形式写成的志怪小说,内容以记述狐鬼故事、奇特见闻为主。
二、重点字词解释和句子翻译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①临:靠近②干:gān,岸、边③圮:倒塌④并:一起【译文】沧州南边有一座寺庙就在河岸上,寺院的大门倒塌在河中,(门前)两只石兽一起陷入水中。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①阅:经历②余:多③岁:年④募:募集⑤求:寻找⑥于:在⑦竟:到底,终于【译文】过了十多年,僧人募集资金重新修缮寺庙,在水中寻找石兽,竟然无法找到以为顺流下矣。
①以为:认为【译文】就认为石兽顺着河水流到下游去了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①棹:名词作动词,划船②数:几③曳:拖着④迹:踪迹【译文】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耙,往下游找了十几里地,不见石兽的踪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
”①设帐:讲学,教书②闻:听说③尔辈:你们④究:推究⑤屋里:事物的道理【译文】一位教书先生在寺中开设学馆教学,听说这件事笑着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
”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①是:这②非:不是③木杮:削下的木片④岂:怎么⑤为:被⑥暴涨:(水位)急剧上升,这里指洪水⑦携:带【译文】这两尊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够被洪水携带走呢?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①乃:是②坚重:坚硬沉重③松浮:松散轻浮④湮:埋没⑤耳:语气词,罢了【译文】只不过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子的性质疏松漂浮,石兽埋没在沙中,逐渐沉到深处罢了。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①之:代词,指石兽②颠:通“癫”,疯狂【译文】顺着河水寻找它们,不也太荒唐了吗?众服为确论。
人教版初一上语文《河中石兽》知识点导语:知识点对朋友们的学习非常重要,大家一定要认真掌握,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人教版初一上语文《河中石兽》知识点,欢迎大家参考!一、读准字音河干(gān ) 圮( pǐ ) 棹(zhào ) 曳(yè ) 铁钯(pá ) 木杮(fèi )湮( yān ) 啮(niè ) 坎穴( xué )溯流( sù ) 臆( yì )断欤( yú )二、原文与译文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pǐ)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译文:沧州南边有一座寺庙就在河岸上,寺院的大门倒塌在河中,(门前)两只石兽一起陷入水中。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
译文:过了十多年,僧人募集资金重新修缮寺庙,在水中寻找石兽,竟然无法找到,就认为石兽顺着河水流到下游去了。
棹(zhào)数小舟,曳(yè)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译文: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耙,往下游找了十几里地,不见石兽的踪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
是非木杮(fèi),译文:一位教书先生在寺中开设学馆教学,听了这件事笑着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客观事物的道理。
这两尊石兽不是木片,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译文:怎么能够被洪水携带走呢? 只不过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子的性质疏松漂浮,湮(yān)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众服为确论。
译文:石兽埋没在沙中,逐渐沉到深处罢了。
顺着河水寻找它们,不是弄颠倒了吗?”大家信服,认为是确定不移的道理。
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译文:一位镇守河防的老兵听到了这件事,又笑着说:“凡是河水中丢失的石头,应当到上游去寻找。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译文:正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子的性质疏松漂浮,(所以)河水不能冲走石头,它相反的冲刷力量,一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冲走沙子形成陷坑。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24课《河中石兽》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24课《河中石兽》课文原文阅十作者纪昀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以为顺流下矣,棹(zhào)数小舟,曳(yè)铁钯(pá),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fèi),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yān)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傎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niè)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再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傎;求之地中,不更傎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yì)断欤(yù)?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24课《河中石兽》知识点纪昀(1724~1805),字晓岚,直隶献县(今河北献县)人,清代学者、文学家,著有《阅微草堂笔记》等。
《阅微草堂笔记》是纪昀晚年所作的一部文言笔记小说集,取法六朝笔记小说而又有所发展变化。
他主持编纂的《四库全书》被称为文化的“万里长城”,对保存中国文化有很大贡献。
二、故事背景纪晓岚作为盛清时期的饱学之士、一代文学宗师、《四库全书》的总编辑,却没有为后人留下一篇有哲学思想内涵的著作。
作为为满清皇朝服务的汉人,他没有成为顾炎武、王夫之、黄宗羲等哲学家的条件,特别在动辄用“文字狱”“伺候”汉人知识分子的乾隆朝,纪晓岚的处境就像伺候猫的老鼠,不能有丝毫差错,特别是言论。
作为饱学之儒,他又不想把他的深刻思想永远带入坟墓。
于是,他最终采取了“测鬼神之情状,发人间之幽微,托狐鬼以抒己见”的方式来表达他观察当时社会的思想。
故在生命的最后十年间,他完成了一部志怪小说式的著作《阅微草堂笔记》。
河中石复要点:一、字解::凑近。
河干:河。
圮:倒塌。
并:一起。
焉;于此,在那处。
:,了。
募;募集。
竟:于,终究。
以:。
棹:船,里是划船。
曳:拖。
:听。
:你。
是:。
:怎么,:被。
暴:洪水。
去:走开。
乃;是。
湮:淹没。
:“ ” 狂。
服:佩服。
:。
确:精当确实的言。
凡;凡是。
盖;因。
其;它。
:侵、冲刷。
:成。
;摔倒。
如是;像。
已:停止。
固:固然、自然。
如:依照。
然;既然,那么。
但:只。
臆断:主地判断。
欤句末气,,呢。
一多能暴携之去(介,被)必于石下迎水外沙坎穴(,成)众服确(,是)一老河兵之(代,指”“求之地中” 种点)之其反激之力(构助,的)活用棹数小舟(名用,划船)暴(用作名,洪水)句式1.被句2.倒装句能暴携之去当求之于上流(⋯⋯⋯⋯,表被,可“被”)(状后置,状“于上流”放在“求”的后面)3.省略句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得”的后边省略了“之”)二、句子翻:原文:十余,僧募金重修,求二石于水中,竟不能得,以流下矣。
文:了十多年,和尚募集金重修寺,在河中找两个石,竟然没找到,以它流而下了。
原文:“ 不能够究物理。
是非木杮,能暴携之去?文:“你些人不能够推究事物的道理。
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走呢?原文:乃石性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沉深耳。
文:石的性又硬又重,沙的性又松又,埋在沙里,越沉越深。
原文:沿河求之,不亦乎?”众服确。
文:沿着河找它,不也荒谬?”大家佩服地()是精当确实的言。
原文: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够冲石,其反击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译文:原因是石头的性质又硬又重,沙的性质又松又轻,水冲不走石头,它的反作用力,必然在石头下面迎面冲击石前的沙子形成坑穴。
原文: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译文:越冲越深,到一半的地步,石头必然掉在坑穴里。
原文: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译文:像这样冲击,石头再翻转。
不停地翻转,于是反而逆流而上了。
原文: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译文:到下游搜寻石头,固然荒谬;在原地搜寻它们,不是更荒谬吗?” 原文:但是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两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译文: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一方面,不知另一方面的例子好多,能够依照(一个方面的)道理就主观臆断吗?三、课文理解问答题:(答案见教参)1、在搜寻石兽的问题上,寺僧和讲学家犯了什么错误?为什么只有老河兵是正确的?寺僧高估了水流的推力,忽视了“石性深重,沙性松浮”;讲学家只注意了“石性深重,沙性松浮”,却忽视了水流的运动规律;老河兵经验丰富,将石性、沙性、水流的因素全面综合考虑,所以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
《河中石兽》知识点《河中石兽》知识点【原文】:沧州南,一寺/临河干(gān),山门/圮(pǐ)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开端:交代故事发生的地点、起因。
】【重点字解释】:临:靠近。
河:河流,指黄河。
干:岸边。
山门:寺庙的大门。
圮:倒塌。
于:到。
并:一起。
沉:沉没。
焉:相当于“于是”或“于之”,在那里。
【译文】:沧州南面,一座寺庙靠近河岸,寺庙的大门倒塌在了河中,两个石兽一起沉入河底。
【原文】: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以为顺流下矣,棹(zhào)数小舟,曳(yè)铁钯(pá),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fèi),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yān)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故事的发展:写僧人寻找石兽未找到,一讲学家提出建议。
】【赏析:“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神态描写、细节描写、语言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讲学家自以为是、自负而又轻蔑的样子,为下文反衬老河兵的正确判断作铺垫。
】【重点字解释】:阅:经历。
岁:年。
余:多。
募:募集、募捐。
求:寻找。
于:从。
竟:竟然;最终。
得:找到。
以为:认为。
顺:顺着、沿着。
流:河流、水流。
下:往下移动。
棹:船桨,这里作动词用,划船。
曳:拉、牵引。
钯:同“耙”,钉耙。
寻:寻找。
迹:踪迹、痕迹。
设:设立。
帐:纱帐。
设帐:设馆授徒、讲课。
闻:听说。
之:这件事。
尔辈:你们。
究:推究、探究、探求。
物理:事物的常理、内在的规律。
是:这。
非:不是。
木柿:木片。
岂:怎么,能:能够。
为:被。
暴:突然。
涨:上涨的河水。
携:带。
之:它、它们,指二石兽。
去:离开。
湮:埋没。
于:在。
渐:逐渐、渐渐。
耳:而已,罢了。
沿:沿着,顺着。
求:寻找。
之:它、它们。
颠:颠倒、错误。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知识点汇总第24课《河中石兽》——清代纪昀【原文】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转转一作:再转)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原文注释】①沧州南,一寺临【临:靠近。
】河干(gān)【干:岸边。
】,山门【山门:寺庙的大门】圮(pǐ)【圮:倒塌。
】于河,二石兽并【并:一起】沉焉【于之,在河里】。
阅【阅:经历】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以为顺流下矣,棹(zhào)【棹:船桨。
这里作动词用,划船。
】数小舟,曳(yè)铁钯(pá),寻十余里,无迹。
②一讲学家设帐【设帐:讲学,教书。
】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究:推究。
】物理【物理:事物的道理。
】,是【是:这】非木杮(fèi)【木杮:木片。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去:离开】?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yān)【湮:埋没。
】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颠:同“癫”,疯狂。
】乎?”众服为确论。
③一老河兵【河兵:巡河、守河的士兵。
】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盖:原来是。
发语词,连接上句或上段,表原因】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niè)【啮:本意是"咬".这里是侵蚀、冲刷的意思。
《河中石兽》知识梳理【原文】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一、文学常识1.作者纪昀,字晓岚,清代(朝代)文学家。
2.本文选自《阅微草堂笔记》,是以记述狐鬼故事、奇特见闻为主,是以笔记形式写成的志怪小说。
二、解释加点字的含义【1】临:靠近。
【2】河干:河岸。
【3】圮:倒塌。
【4】阅:经过、经历。
【5】求:寻找。
【6】竟:终了,最后。
【7】棹:划船。
【8】曳:拖。
【9】尔辈:你们这些人。
【10】究:研究、探求。
【11】物理:事物的道理、规律。
【12】是.非木杮:这。
【13】湮:埋没。
【14】颠:颠倒、错乱。
【15】啮:咬,这里是侵蚀、冲刷。
【16】为.坎穴:形成。
【17】如是:像这样。
【18】转转不已.:停止。
【19】溯流:逆流。
【20】臆断:主观地判断。
【21】如.其言:按照。
【22】固.颠:固然。
【23】遂:于是。
【24】然则:既然这样,那么。
【25】确论:正确的言论。
三、翻译句子1.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按照他的话去寻找,果然在上游的几里处找到了石兽。
2.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浮动,水流不能冲走石头,河水的反冲力,一定在石头下面迎面冲击石前的沙子形成坑洞。
人教版初一上语文《xx中石兽》知识点导语:知识点对朋友们的学习非常重要,大家一定要认真掌握,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人教版初一上语文《河中石兽》知识点,欢迎大家参考!一、读准字音河干(gān ) 圮( pǐ ) 棹(zhào ) 曳(yè ) 铁钯(pá ) 木杮(fèi )湮( yān ) 啮(niè ) 坎穴( xué )溯流( sù ) 臆( yì )断欤( yú )二、原文与译文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pǐ)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译文:沧州南边有一座寺庙就在河岸上,寺院的大门倒塌在河中,(门前)两只石兽一起陷入水中。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
译文:过了十多年,僧人募集资金重新修缮寺庙,在水中寻找石兽,竟然无法找到,就认为石兽顺着河水流到下游去了。
棹(zhào)数小舟,曳(yè)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译文: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耙,往下游找了十几里地,不见石兽的踪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
是非木杮(fèi),译文:一位教书先生在寺中开设学馆教学,听了这件事笑着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客观事物的道理。
这两尊石兽不是木片,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译文:怎么能够被洪水携带走呢?只不过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子的性质疏松漂浮,湮(yān)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译文:石兽埋没在沙中,逐渐沉到深处罢了。
顺着河水寻找它们,不是弄颠倒了吗?”大家信服,认为是确定不移的道理。
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译文:一位镇守河防的老兵听到了这件事,又笑着说:“凡是河水中丢失的石头,应当到上游去寻找。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译文:正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子的性质疏松漂浮,(所以)河水不能冲走石头,它相反的冲刷力量,一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冲走沙子形成陷坑。
《河中石兽》知识梳理一、作者作品。
《河中石兽》选自,作者:,字,代文学家。
以记述狐鬼故事、奇特见闻为主,是以形式写成的小说。
二、内容概说。
本文选自清代著名学者纪昀的名著《阅微草堂笔记》,是一则充满传奇色彩的民间故事。
全文共四段,第一段是故事的缘起,写寺庙门前石兽沉入河中十余年,寺僧乘舟曳铁钯,寻之下游而不可得。
第二段是“讲学家”的观点,认为石兽会“渐沉渐深”,当原地深求,众人以为高论。
第三段是“老河兵”的看法,认为水会“啮沙为坎穴”,石兽会不断倒向上游。
按照他的说法,果然在上游几里之外的河中找到了石兽。
第四段是作者的感慨,由这一故事推及天下之事,强调“但知其一,不知其二”、主观臆断的危害,引人深思。
三、字音字形河干( ) 圮( ) 棹( ) 曳( ) 铁钯( ) 木杮( )湮 ( ) 啮( ) 坎穴( ) 溯流( sù ) 臆( )断欤( )四、词语汇总(一)重点词语:1.临:2.干:3.山门:4.圮:5.并:6.阅:7.棹:8.设帐:9.究:10.物理:11.木柿:12.湮:13.颠:14.河兵:15.啮:16.坎穴:17.如:18.臆断:(二)通假字:(1)不亦颠乎(2)曳铁钯(三)词类活用(1)棹数小舟(四)古今异义(1)一寺临河干(古义:;今义::)(2)阅十余岁(古义:;今义::)(3)阅十余岁(古义:;今义::)(4)是非木杮(古义:;今义::)(5)如其言(古义:;今义::)(6)尔辈不能究物理(古义:;今义::)(五)一词多义为:(1)以为顺流下矣(2)岂能为暴涨携之去(3)众服为确论(4)啮沙为坎穴(六)虚词用法。
于:(1)山门圮(pǐ)于河(2)求石兽于水中(3)湮(yān)于沙上(4)当求之于上流(5)必于石下迎水处(6)果得于数里外其:(1)其反激之力:(2)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之:(1)闻之笑曰(2)岂能为暴涨携之去(3)其反激之力五、特殊句式1.省略句:果得于数里外。
人教版初一上语文《河中石兽》知识点导语:知识点对朋友们的学习非常重要,大家一定要认真掌握,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人教版初一上语文《河中石兽》知识点,欢迎大家参考!一、读准字音河干(gān ) 圮( pǐ ) 棹(zhào ) 曳(yè ) 铁钯(pá ) 木杮(fèi )湮( yān ) 啮(niè ) 坎穴( xué )溯流( sù ) 臆( yì )断欤( yú )二、原文与译文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pǐ)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译文:沧州南边有一座寺庙就在河岸上,寺院的大门倒塌在河中,(门前)两只石兽一起陷入水中。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
译文:过了十多年,僧人募集资金重新修缮寺庙,在水中寻找石兽,竟然无法找到,就认为石兽顺着河水流到下游去了。
棹(zhào)数小舟,曳(yè)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译文: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耙,往下游找了十几里地,不见石兽的踪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
是非木杮(fèi),译文:一位教书先生在寺中开设学馆教学,听了这件事笑着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客观事物的道理。
这两尊石兽不是木片,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译文:怎么能够被洪水携带走呢? 只不过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子的性质疏松漂浮,湮(yān)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众服为确论。
译文:石兽埋没在沙中,逐渐沉到深处罢了。
顺着河水寻找它们,不是弄颠倒了吗?”大家信服,认为是确定不移的道理。
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译文:一位镇守河防的老兵听到了这件事,又笑着说:“凡是河水中丢失的石头,应当到上游去寻找。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译文:正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子的性质疏松漂浮,(所以)河水不能冲走石头,它相反的冲刷力量,一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冲走沙子形成陷坑。
七下文言文复习《河中石兽》纪昀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一、文学常识1、出处:《阅微草堂笔记》2、作者:纪昀 jǐ yún,字晓岚,一字春帆,晚号石云,道号观弈道人。
清代著名学者、文学家。
生性诙谐风趣。
历雍正、乾隆、嘉庆三朝,享年八十二岁。
因其“敏而好学可为文,授之以政无不达”(嘉庆帝御赐碑文),故卒后谥号文达,乡里世称文达公。
(聪敏好学可写文章,让他处理政事没有做不好的。
) 纪昀任《四库全书》(文化史上的“万里长城”)。
总纂官,著有《阅微草堂笔记》等。
《阅微草堂笔记》是纪昀晚年所作的一部文言笔记小说,题材以妖怪鬼狐为主,但于人事异闻、名物典故等也有记述,内容相当广泛分古今图书为经、史、子、集四档,总名为“四库全书”。
二、注释(1)沧州:地名,今河北省沧州市。
(2)临:靠近。
也有“面对”之意。
(3)河干:河岸。
(4)山门:佛寺的外门。
(5)圮:倒塌。
(6)并:一起。
(7)沉焉:沉没在这条河里。
焉,兼词,于此,在那里。
(8)阅:经过,经历。
(9)十余岁:十多年。
岁:年。
(10)棹:划船。
(11)求,寻找。
(12)竟:终了,最后。
(13)曳:拖。
(14)铁钯:农具,用于除草平土。
(15)设帐:设馆教书。
(16)究,研究、探求,物理:事物的道理、规律。
河中石复要点:一、字解::靠近。
河干:河。
圮:倒塌。
并:一起。
焉;于此,在那里。
:,了。
募;募集。
竟:于,到底。
以:。
棹:船,里是划船。
曳:拖。
:听。
:你。
是:。
:怎么,:被。
暴:洪水。
去:离开。
乃;是。
湮:埋没。
:“ ” 狂。
服:信服。
:。
确:精当确切的言。
凡;凡是。
盖;因。
其;它。
:侵、冲刷。
:成。
;摔倒。
如是;像。
已:停止。
固:固然、当然。
如:按照。
然;既然,那么。
但:只。
臆断:主地判断。
欤句末气,,呢。
一多能暴携之去(介,被)必于石下迎水外沙坎穴(,成)众服确(,是)一老河兵之(代,指”“求之地中” 种点)之其反激之力(构助,的)活用棹数小舟(名用,划船)暴(用作名,洪水)句式1.被句2.倒装句能暴携之去当求之于上流(⋯⋯⋯⋯,表被,可“被”)(状后置,状“于上流”放在“求”的后面)3.省略句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得”的后面省略了“之”)二、句子翻:原文:十余,僧募金重修,求二石于水中,竟不可得,以流下矣。
文:了十多年,和尚募集金重修寺,在河中找两个石,竟然没找到,以它流而下了。
原文:“ 不能究物理。
是非木杮,能暴携之去?文:“你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
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走呢?原文:乃石性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沉深耳。
文:石的性又硬又重,沙的性又松又,埋在沙里,越沉越深。
原文:沿河求之,不亦乎?”众服确。
文:沿着河找它,不也荒唐?”大家信服地()是精当确切的言。
原文: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击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译文:原因是石头的性质又硬又重,沙的性质又松又轻,水冲不走石头,它的反作用力,一定在石头下面迎面冲击石前的沙子形成坑穴。
原文: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译文:越冲越深,到一半的地步,石头必定掉在坑穴里。
原文: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译文:像这样冲击,石头再翻转。
不停地翻转,于是反而逆流而上了。
原文: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译文:到下游寻找石头,固然荒唐;在原地寻找它们,不是更荒唐吗?”原文: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译文: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一方面,不知另一方面的例子很多,可以根据(一个方面的)道理就主观臆断吗?三、课文理解问答题:(答案见教参)1、在寻找石兽的问题上,寺僧和讲学家犯了什么错误?为什么只有老河兵是正确的?寺僧高估了水流的推力,忽视了“石性沉重,沙性松浮”;讲学家只注意了“石性沉重,沙性松浮”,却忽视了水流的运动规律;老河兵经验丰富,将石性、沙性、水流的因素全面综合考虑,所以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
《河中石兽》重点字注音及翻译注释《河中石兽》重点字注音及翻译注释揭示了一个道理:任何事物都不可只知道事物的表面现象,更不可主观臆断,而是要知道它是这样的原因。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河中石兽》的重点字注音及翻译注释,供大家查看!《河中石兽》重点字注音及翻译注释篇1原文:沧州南,一寺临河干(gān),山门圮(pǐ)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以为顺流下矣,棹(zhào)数小舟,曳(yè)铁钯(pá),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fèi),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yān)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傎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niè)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zhuǎn),再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yì)断欤(yú)?译文:沧州的南面,有一座寺庙靠近河岸,寺庙的大门倒塌在了河水里,两个石兽一起沉没了。
经历十多年,和尚们募集金钱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两个石兽,最终没找到。
和尚们认为石兽顺着水流流到下游。
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敞弗搬煌植号邦铜鲍扩拉着铁耙,寻找了十多里,没有任何石兽的踪迹。
一位学者在寺庙里设立了学馆讲学,听了这件事嘲笑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探究事物的道理。
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浮动,石兽埋没于沙上,越沉越深罢了。
顺着河流寻找石兽,不是疯了吗?”大家都很佩服,认为是正确的结论。
一个年老的河兵听说了这个观点,又嘲笑说:“凡是丢失在河里的石头,都应当到河的上游寻找。
《河中石兽》知识点汇总讲解+专题训练一、原文及翻译原文: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
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
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译文:沧州的南面有一座靠近河岸的寺庙,寺庙的大门倒塌在了河里,门前的两只石兽也一起沉没在此河中。
过了十多年,僧人们募集金钱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两只石兽,到底还是没找到,僧人们认为石兽顺着水流流到下游了。
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钯,向下游寻找了十多里,没有找到石兽的踪迹。
一位讲学家在寺庙中教书,听说了这件事笑着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
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暴涨的洪水带走呢?石头的特点坚硬沉重,泥沙的特点松软浮动,石兽埋没在沙里,越沉越深罢了。
顺着河流寻找石兽,不是颠倒了吗?”大家信服,认为是正确的言论。
一位老河兵听说了讲学家的观点,又笑着说:“凡是落入河中的石头,都应当在河的上游寻找它。
正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轻浮,水流不能冲走石头,水流反冲的力量,一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侵蚀沙子形成坑洞,越激越深,当坑洞延伸到石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倾倒在坑洞中。
像这样再冲刷,石头又会再次转动。
像这样不停地转动,于是反而逆流朝相反方向到上游去了。
到河的下游寻找石兽,本来就显得很荒唐;在石兽沉没的地方寻找它们,不是显得更荒唐了吗?”。
结果依照他的话去寻找,果然在上游的几里外寻到了石兽。
一、《河中石兽》原文①沧 州南一寺临河干(g ān ),山门圮(p ǐ)于河,二石兽并沉焉(y ān)。
阅十余岁,僧(s ēng)募(m ù)金重(ch óng)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以为顺流下矣(y ǐ),棹(zh ào )数(sh ù)小舟,曳(y è)铁钯(p á),寻十余里无迹。
②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ěr)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f èi),岂能为暴涨(zh ǎng)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y ān)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③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ni è)沙为坎(k ǎn)穴(xu é),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zh ì)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溯(s ù)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sh ù)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y ì)断欤(y ú)? 二、课文翻译沧州的南面有一座寺庙靠近河岸,佛寺的外门倒塌在了河水里,两个石兽一起沉没河底。
过了十多年,僧人募集钱款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两个石兽,最终没找到,(僧人)认为石兽顺着水流流到下游了。
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耙,寻找了十多里,没有石兽的踪迹。
一位学者在寺庙里设馆教书,听了这件事嘲笑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
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凶猛的河水带走呢?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浮动,(石兽)埋没在沙下,越沉越深罢了。
顺着河流寻找石兽,不也颠倒吗?”大家很信服,认为它是正确的言论。
一个老河兵听说了这个观点,又嘲笑说:“凡是丢失在河里的石头,应当到河的上游寻找。
《河中石兽河中石兽原文知识整理》是纪昀的一篇文章,选自《阅微草堂笔记》卷十六《姑妄听之》,主要内 容是河里掉了石兽,因为水的冲力和石兽本身重量的原因,所以找石兽转,再转 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下面是河中石兽原文知识整理,欢迎参考阅读!一、文学常识:1、选自《阅微草堂笔记》(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0 年版)。
题目是编者加的。
《阅微草堂笔记》以记述狐鬼故事、奇特见闻为主,是以笔记形式写成的志怪小说。
2、纪(jǐ)昀(yún)(1724-1805),字晓岚,直隶献县(今河北献县)人。
清代文学家。
二、文白对译:原文: ①沧(cāng)州南一寺临河干(gān),山门圮(pǐ)于河,二石兽并沉焉(yān)。
阅十余岁,僧(sēng)募(mù)金重(chóng)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以为顺 流下矣(yǐ),棹(zhào)数(shù)小舟,曳(ya)铁钯(pá),寻十余里,无迹。
②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ěr)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fai), 岂能为暴涨 (zhǎng)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yān)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 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③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 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nia)沙为坎(kǎn)穴(xu?), 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zhì)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 遂反溯(sù)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 于数(shù)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yì)断 欤(yú)?译文: ①沧州南部的一座寺庙靠近河岸,寺庙正门倒塌在河中,门前的两只石兽一 起沉入了河中。
过了十多年,僧人募集钱款重修寺庙,并在河中寻找石兽,到底 没能找到。
人们认为石兽顺流而下了。
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钯,向下游找 了十多里,没找到它们的踪迹。
②一位学者在寺庙里讲学,听了这件事笑着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 的道理。
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洪水带走呢?应该是石头的特点是又硬又重, 河沙的特点是又松又轻,石兽埋在沙里,越沉越深罢了。
顺流而下去寻找两只石 兽,不也是疯狂的吗?”大家信服地认为这话是精当确切的言论。
③一位老河兵听了这话,也笑着说:“凡是沉在河中的石头,应当从上游寻 找它们。
因为石头的特点是又硬又重,河沙的特点是又松又轻,水不能冲走石头, (但是)水流的反冲力,一定会将石头底下迎着水流的地方冲刷成坑洞,石下的 沙坑越冲越深,延伸到石头底面的一半时,石头一定会栽倒在坑穴里。
照这样再 次冲刷,石头又会再次向前翻转,不停地翻转,于是石头反而逆流而上了。
到下 游寻找石兽,固然疯狂;在原地寻找它们,不是更疯狂的吗?”人们依照他的说 法去做,果然在上游的几里开外找到了石兽。
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了解 其一,不了解其二的情况太多了,怎么能只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地判断呢? 三、文言词语:1、课下注释: 【沧州】:地名,今河北沧州。
【河干】:河边。
【圮】:倒塌。
【并】: 一起。
【阅】:经过,过了。
【求石兽于水中】:在河中寻找石兽。
求:寻找。
【竟】: 终于,到底。
【棹】:划船。
【铁钯】:农具,用于除草、平土。
【设帐】:讲学, 教书。
【尔辈不能究物理】: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
尔辈:你们。
物理: 事物的道理、规律。
【是非木柿】:这不是木片。
是:这。
木杮:削下的木片。
【湮】:埋没。
【耳】:语气词,表示“罢了”。
【颠】:通“癫”,疯狂。
【众服为确论】:大家信服地认为(这话)是精当确切的言论。
【河兵】: 巡河、守河的士兵。
【失石】:丢失的石兽,这里指落入水中的石兽。
【啮】:这里是侵蚀、 冲刷的意思。
【坎穴】:坑洞。
【不已】:不停止。
【遂】:于是。
【溯流】:逆 流。
【如其言】:依照他的话(去做)。
【但】:只。
【据理臆断】: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
臆断:主观地推断。
2、通假字: 不亦颠乎(“颠”通“癫”,疯狂。
) . 3、词类活用: 棹数小舟(棹:名词用作动词,划船。
) .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暴涨:动词用作名词,洪水。
) .. 4、古今异义: (1)渐沉渐深耳(耳:古义:罢了。
今义:五官之一,用来听声音。
) . (2)尔辈不能究物理(物理:古义:事物的道理,规律。
今义:一种学科。
物理学。
) .. (3)二石兽并沉焉(并:古义:一起。
今义:并列。
) . (4)阅十余岁(阅:古义:经过,过了。
今义:阅读) . (5)是非木柿(是:代词,这。
今义:表肯定判断的动词。
) . (6)盖石性坚重(盖:古义:发语词,因为。
今义:器物上有遮蔽作用的 东西。
) . (7)但知其一(但:古义:只。
今义:表转折,但是。
) . (8)求石兽于水中(求:古义:寻找。
今义:请求、要求。
) . (9)转转不已(已:古义:停止。
今义:已经。
) . (10)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干:古义:水边,河岸。
今义:跟“湿” 相对。
) . 5、一词多义: (1)为:①以为顺流下矣(认为)②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被)③必于石下 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成...为) (2)之:①闻之笑曰(代词,代顺流而下寻找石兽这件事)②沿河求之; 当求之于上流;求之....下流;求之地中(代词,代石兽。
)③一老河兵闻 之(代词,代讲学家所说的话。
)④其反激之力;...至石之半;然则天下之 事(结构助词,的。
) .. 四、特殊句式:1、省略句:(1)一讲学家设帐(于)寺中 (2)求之(于)地中(3)(僧)棹数小舟(4)如其言,果得(之)于数里外2、倒装句:(1)求石兽于水中(状语后置)(2)当求之于上流(状语后置)3、被动句: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为”表被动)五、整体感知:这篇文言文选自清代文学家纪昀的《阅微草堂笔记》。
两只落入水中的石兽,既未被河水冲到下游,也未原地不动沉入河沙,居然逆流而上,到了数里外的上 游。
作者以简洁的语言,记叙了人们寻找石兽的经过及其令人惊讶的结局,而且 从中悟到了天下大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不可“据理臆断”的道理。
文章是按照事情发生、发展的顺序来写的。
第 1 段先写石兽落水,再写数十 年后寺僧准备打捞。
先从哪里找起呢?按照常规思维,人们从山门倒塌的位置找 起,结果却一无所获。
再接下来,人们又根据水流的情况作了推测---“以为顺 流下矣”,结果还是“寻十余里,无迹”。
第 2 段写讲学家的分析。
他的“笑”,显然是在嘲笑庙僧“不能究物理”, 什么是他所认为的“物理”呢?即“石性坚重,沙性松浮”,因此石兽自然也应 当是“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这一论断,符合人们的直觉,看似很有道理, 因此“众服为确论”。
然而不然。
第 3 段写了老河兵的“笑”,“笑”的对象则变成了讲学家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他首先根据实际经验指出“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继而解释了其中原因。
原来是水流受 阻产生的强大反冲力,将石兽身下的河沙掏空,石兽就会往前倒,经年累月如此, 就将石兽神奇地“搬运”到上游去了。
作者最后写了结果:果然在上游数里外找到了石兽。
看来,寺僧过高估计了 水流的推力而忽视了“石性坚重,沙性松浮”;讲学家则只注意到“石性坚重, 沙性松浮”,却忽视了水流的运动规律。
只有老河兵根据实际经验,将石性、沙 性、水流运动等因素全面地综合起来考虑,而做出了正确推断。
作者由此感叹道: “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这篇文章的写作特点是: 1、语言平易,风格简淡。
作者吸取了先秦记事散文的优点,叙述精到明快,没有多余的修饰。
例如第 1 段写打捞石兽,连用 “棹”“曳”“寻”等动词领起三个短句,简述事情经过,以“无迹”交代结果, 简洁之至,又很生动。
2、善于在叙述中制造节奏波澜,平而不板。
作者先写打捞石兽无果,再写 讲学家的议论令“众服为确论”---岂止众人,连读者曳几乎以为这就是定论了, 谁知作者又引出了老河兵的“又笑曰“,谜底这才揭晓!3、寓意于事,立意高远。
作者的兴趣所在,不是渲染寻找石兽的神奇过程, 而是引出最后的深层思考。
六、阅读探究:1、阅读理解全文后填空: 对于河中石兽的位置,寺僧先判断其在原地水中, 结果是“竟不可得”;后判断其在河的下游,依据是“顺流下矣”,结果“寻十 余里,无迹”;讲学家判断其埋没在河沙下(地中),依据是“石性坚重,沙性松浮”,结果失败;老河兵则判断其在河的上游,依据是“石性坚重,沙性松浮, 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 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结果 “果得于数里外”。
2、寺僧、讲学家、老河兵寻找石兽,为什么只有老河兵的方法是对的? 寺僧:原先没考虑流水、石兽、泥沙的关系;后来只考虑了流水,没考虑石 兽、泥沙。
讲学家:考虑了石兽和泥沙的关系,忽略了流水。
老河兵:既有理论又有实践,准确把握了三者的性质及相互关系。
3、在寻找石兽的问题上,庙僧和讲学家犯了什么错误?为什么只有老河兵 提出了正确的办法? 庙僧和讲学家都犯了脱离实际、主观臆断的错误。
老河兵则从实际经验出发, 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因此能提出正确看法。
4、文章中写到了两次“笑”,你怎么理解其中的意味? 讲学家的“笑”,是自以为懂得“物理”,笑别人不具备这方面的知识。
老 河兵的“笑”,则是因为富于实际经验,笑讲学家主观臆断。
5、如何理解庙僧、讲学家、老河兵这三个人物形象? 在打捞石兽一事上,庙僧显得考虑不周,忽而原地打捞,忽而沿河而下,代 表的是不深思熟虑而盲目行动的态度;讲学家空谈事理,不切合实际,代表的正 式“据理臆断”的态度;唯有老河兵能综合考虑各种现实因素,提出符合实际的 结论,代表的是实事求是的作风。
6、 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找出文中说明这个道理的原句。
道理:遇到问题,如果不从实际出发,而是主观臆断,就容易得出错误的结 论。
原句: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7、为什么“学者”的结论是荒唐的,而“老河兵”的结论是正确的?请根 据文意,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
因为学者只是拘泥于一般的道理;而“老河兵”则根据石性、沙性和流水反 激力等物理属性,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作出正确的判断。
8、你从文中得到什么启示? 示例:(1)不能片面地理解,而要全面深入地调查探究事物的特性;更不 能主观臆断,而应当遵循客观事物的规律。
(2)生活或学习中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不可做空头理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