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交际中“中国味”英语
- 格式:doc
- 大小:29.50 KB
- 文档页数:9
从跨文化交际角度看中国菜名英译、引言中国饮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誉。
中国人的饮食,不仅仅是一日三餐,解渴充饥,它往往蕴含着中国人认知事物的哲理。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外交流的日益增多,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开始对中国饮食感兴趣,中国饮食文化也成为外国友人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窗口。
中国菜能不能有一个恰当的英译名称,不仅关系到外国用餐者的便利,而且还关系到中国饮食文化的传播。
二、中国菜名蕴含的文化意义中国菜不仅色、香、味俱全,而且菜名讲究文雅、含蓄和吉利。
有些菜名体现菜的原料与烹饪方法,有的包含着文化内涵, 比如创始人、发源地等,反映出国人的风俗习惯、价值观念以及思维方式,以激发品尝者的食欲和对中国饮食文化的探求欲。
因此,中国菜名具有信息传递功能、审美功能和文化交流功能。
中国菜的命名方式归纳起来有以下三种:一是以原料和刀工命名,例如:松仁玉米、平菇肉丝、银耳藕片等等;二是以菜肴发源地或是创始人命名,例如:北京烤鸭、西湖醋鱼、麻婆豆腐、宫保鸡丁、东坡肉等;三是用具有文化内涵的词语命名,这类菜名追求“形美、音美、意美”。
又可作如下细分为:(一)以数字命名的菜名:双式大明虾、凉拌三丝、五香大虾、八宝冬瓜汤等。
数字在汉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有着丰富 的文化内涵。
人们认为有些数词能给人带来幸福和财富。
数词“三”自古就代表生发、吉祥之意,老子的《道德经》中 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认宇宙乾坤是由三维构成, 化中,有“五行”之说,“五”被赋予无所不包之意,因而成为人民崇拜的数字。
数词“八”是“二”和“四”的倍数, 是成双 成对的偶数,“八”和“发”谐音,有发财之意,因而人们也常 将数字“八”用到菜肴的命名当中。
(二)以中国民族喜闻乐见的动植物命名:龙凤呈祥、芙蓉鸡片、翡翠鲈鱼卷等。
命名时一般将鱼、虾等原料称为“龙”, 鸡鸭等食品原料称为“凤”,“芙蓉”指蛋清,“翡翠”指青菜。
比如“龙凤呈祥”这道广东菜是以凤爪和虾球为原料,在古人的 心中,龙是充满神奇力量的吉祥物,它可上天入地、兴风降雨,中国人把龙看作是中华民族品格与精神的象征。
accent 跨文化例子
"Accent" 在跨文化交流中通常指的是语言或方言的口音。
以下是一些关于
跨文化交流中口音的例子:
1. 方言和普通话:在中国,普通话是官方语言,但各个地区都有自己的方言。
当一个说方言的人试图用普通话与来自其他地区的人交流时,他们可能会注意到对方的口音。
例如,南方人可能会觉得北方人的普通话有"儿化音",而北方人可能会觉得南方人的普通话有"平翘舌"不分的问题。
2. 英语作为全球语言:英语是一种全球语言,但世界各地的英语口音各不相同。
例如,英式英语、美式英语、澳大利亚英语、印度英语等。
当一个英国人试图与一个美国人交流时,他们可能会注意到对方的口音。
同样地,当一个美国人去澳大利亚或印度时,他们也可能注意到当地人的英语口音。
3. 语言障碍和文化误解:有时候,口音可能引起误解或不被理解。
例如,一些地区的方言可能很难被其他地区的人理解,这可能导致交流困难。
此外,一些口音可能被视为"不专业"或"低级",这可能导致社会偏见和歧视。
总之,在跨文化交流中,口音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它可以影响人们的理解和沟通。
理解和尊重不同的口音和文化背景是建立良好跨文化关系的关键。
从语用移情角度看具有“中国味儿”政治词汇的翻译摘要:随着中国在国际政治舞台的地位不断攀升,具有“中国味儿”的政治词汇正在为西方世界广泛关注。
语用移情理论要求在翻译中译者和读者设身处地尊重双方的文化背景、历史、习俗、信仰、价值观念、社会规范及话语,在跨文化交际中找到一个恰当的磨合点。
文章从语用移情的概念着手,分析具有“中国味儿”政治词汇(“三个代表”、“三农”、“小康社会”)翻译中的语用移情现象,并列举两项过度移情的实例,提出在跨文化交际中应该以一种宽容的态度适度运用语用移情。
关键词:语用移情;具有“中国味儿”的政治词汇;翻译;跨文化交际中图分类号:h3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12-0-02一、引言在学术界,“移情说”首先是德国的罗勃特?费肖尔在“视觉形式感”(1873)一文中首先明确使用的美学概念(顾嘉祖2000:218),后经朱光潜先生翻译、介绍到中国。
“移情”主要是指直观与情感直接结合从而使知觉表象与情感相融合的过程(朱光潜1992)。
“移情”不仅应用在美学上,同时它也是心理学上一个重要概念。
心理学中的移情又叫感情移入,是一个人设身处地想象他人,并从中识别、体验别人的情绪,它直接影响人的行为,产生移情行为(朱智贤1989)。
日本语言学家库诺(kuno)最早把移情的概念移植到了语言学领域,他把移情定义为观察事物的角度或点。
而在国内语用学领域,最早引入“移情”概念的学者是何自然教授,他在1991年“言语交际中的语用移情”一文中指出:“移情(emphathy)在语用学上指言语交际双方情感相通,能设想和理解对方用意(何自然1991)。
”何教授所提的“语用移情”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语用—语言问题,二是社会—语用问题,其中的第二点涉及跨文化的言语交际。
于是,近些年来许多专家和学者都对“语用移情(pragmatic empathy)”现象进行过专门研究,例如,俞森林(2006)、冉永平(2007)、唐文生(2008)、冯展极、鞠晶(2010)、刘心爽(2011)以及黄相会(2011)等分别就“语用移情”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应用,在外语学习中的应用,对文学翻译的启示以及“语用移情”怎样解决翻译中文化意象的取舍等方面著文评述,但几乎无人从“语用移情”的视角探讨具有“中国味儿”政治词汇的翻译问题。
向外国人介绍中国美食文化英语作文Title: A Gourmet"s Delight: An Introduction to Chinese Culinary CultureAs an integral part of the rich and diverse Chinese culture, culinary arts have been cherished and refined over thousands of years.Chinese cuisine, renowned for its variety and flavors, is a harmonious blend of ingredients, techniques, and traditions.中国美食文化,作为中华文化丰富多彩的一部分,数千年来一直被珍视和精炼。
以多元和风味著称的中餐,是将食材、技艺和传统和谐融合的佳肴。
From the bold and spicy dishes of Sichuan to the light and savory flavors of Cantonese cuisine, each region boasts its unique culinary style.The art of Chinese cooking lies in the balance of flavors, achieved through the skillful combination of the five basic tastes: sweet, sour, bitter, spicy, and salty.从麻辣的川菜到清淡可口的粤菜,每个地区都有其独特的烹饪风格。
中餐烹饪的艺术在于味道的平衡,通过巧妙地融合五味——甜、酸、苦、辣、咸来实现。
Symbolism plays a significant role in Chinese culinary culture.Certain dishes are prepared for specific occasions, such as dumplings for Chinese New Year, symbolizing wealth and prosperity.The sharing of food also reflects the importance of unity and harmony within the family and society.象征意义在中国美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
跨文化交际中的“中国味”英语摘要:随着社会的进步,中国与世界各国的联系越来越密切。
中国人民早已将英语这一国际语言作为第一外语进行学习,并用它与其他国家的人民进行交流。
在中国人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因受到母语迁移、思维模式、文化背景等因素的影响,不自觉地将汉语的模式套用在英语上,形成了具有“中国味”的中式英语。
中式英语在语音、词汇、句法、语篇和语义等方面深受汉语的影响,带有明显的“中国味”,与标准英语相差甚远。
在中英跨文化交际中,“中国味”英语常常导致交际双方产生误解,甚至导致交际失败。
因此,众多学者建议修正甚至摒弃中式英语。
然而,也有不少中式英语拥护者,其中不乏英语母语者认为中式英语的“中国味”反应了中华民族的智慧与幽默,在一定限度内应该被接受。
本文将对跨文化交际中的“中国味”英语作一简要分析。
坚信中式英语会在宽容客观地氛围中扬长避短,自然发展。
关键词:中式英语中国味跨文化交际1 引言15世纪末,英帝国在世界上殖民主义的扩张使英语得以全球性传播。
而后,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英语的全球性渗透越演越烈。
如今,由于英国、美国在国际事务上的影响,英语已经成为唯一的国际语言,并在国际政治、经济、科技、教育等领域的交流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全球各个国家掀起一股“英语热”,中国也不例外。
然而,英语传播到各个国家后,不可避免地受到本国母语迁移的影响,导致了英语的“本土化”。
因此,现代英语被贴上了不同国家的标签,产生了印度英语、日本英语、黑人英语等变体。
中国人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也不自觉地将母语的规则应用于英语中,这种带有浓厚“中国味”的英语被语言学界称为中式英语。
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国与世界各国的联系与交流越来越密切。
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尝试用英语这一国际语言与其他国家的人民进行交流。
中国人所讲的“中国味”英语帮助中国人能与外国人交流,促进了中国与其它国家的跨文化交际,但这种英语的“中国味”,在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跨文化交际的正常开展。
跨文化交际中的“中国味”英语摘要:随着社会的进步,中国与世界各国的联系越来越密切。
中国人民早已将英语这一国际语言作为第一外语进行学习,并用它与其他国家的人民进行交流。
在中国人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因受到母语迁移、思维模式、文化背景等因素的影响,不自觉地将汉语的模式套用在英语上,形成了具有“中国味”的中式英语。
中式英语在语音、词汇、句法、语篇和语义等方面深受汉语的影响,带有明显的“中国味”,与标准英语相差甚远。
在中英跨文化交际中,“中国味”英语常常导致交际双方产生误解,甚至导致交际失败。
因此,众多学者建议修正甚至摒弃中式英语。
然而,也有不少中式英语拥护者,其中不乏英语母语者认为中式英语的“中国味”反应了中华民族的智慧与幽默,在一定限度内应该被接受。
本文将对跨文化交际中的“中国味”英语作一简要分析。
坚信中式英语会在宽容客观地氛围中扬长避短,自然发展。
关键词:中式英语中国味跨文化交际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3-0030-021 引言15世纪末,英帝国在世界上殖民主义的扩张使英语得以全球性传播。
而后,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英语的全球性渗透越演越烈。
如今,由于英国、美国在国际事务上的影响,英语已经成为唯一的国际语言,并在国际政治、经济、科技、教育等领域的交流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全球各个国家掀起一股“英语热”,中国也不例外。
然而,英语传播到各个国家后,不可避免地受到本国母语迁移的影响,导致了英语的“本土化”。
因此,现代英语被贴上了不同国家的标签,产生了印度英语、日本英语、黑人英语等变体。
中国人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也不自觉地将母语的规则应用于英语中,这种带有浓厚“中国味”的英语被语言学界称为中式英语。
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国与世界各国的联系与交流越来越密切。
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尝试用英语这一国际语言与其他国家的人民进行交流。
中国人所讲的“中国味”英语帮助中国人能与外国人交流,促进了中国与其它国家的跨文化交际,但这种英语的“中国味”,在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跨文化交际的正常开展。
基于这种情况,本文将对“中国味”英语在跨文化交际中的运用进行简单描述,以期待“中国味”英语能够得到更加全面、客观的认识。
2 “中国味”英语的起源与发展语言学界至今未能找出中式英语起源的确切时期及背景,但多数语言学家们认为中式英语的历史可以追溯至17世纪初中式皮钦语出现之时。
所谓皮钦语,是指说不同语言的人由于贸易或移民等原因聚集在一起而形成的一种混合语。
中式皮钦语始于17世纪三十年代中英两国贸易蓬勃发展之时。
那个时期,欧洲资本主义已高度发展,许多国家竞相寻找海外市场,英国对中国这片未被探索的广阔土地觊觎已久。
1630年代初,英国商船敲开了中国广州的大门。
中英两国贸易蓬勃发展。
为了能更好地与英国商贩沟通,许多国人尝试讲英语。
由于并未经过系统学习,他们所说的英语带有明显中国腔调和特征。
比如,车夫问英国商人“需不需要车”,他们会说“want car no car?”;很多人用“the sky is raining”来表达“天在下雨”。
诸如此类的例子还有很多,如“开黄腔”是“open yellow gun”,“好久不见”是“long time no see”,“one dollar”是“温大拿”。
人们说的这种照搬汉语模式、甚至不能被称为英语的中式皮钦语常常令对方不解其意,然而借助夸张的肢体语言与面部表情,双方最终又能相互理解。
因此,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式皮钦语都被用作中国人与英国商贩的沟通工具。
此时的中式皮钦语被视为中式英语的雏形。
然而到了19世纪,中国开始在普通学校及教会学校中讲授标准英语,皮钦语的地位逐渐没落,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学习标准英语。
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式将英语作为第一外语在各个院校中进行讲授。
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股“英语热”。
然而,尽管学习英语几乎成了中国的全民运动,因受到母语迁移的影响,中国人在习得与使用英语时仍会不自觉地套用汉语规则,他们无法像英语母语者一样讲英语。
中国人讲的英语仍然带有明显的汉语特征。
语言学界将这种“中国味”英语命名为中式英语,并一直沿用至今。
3 “中国味”英语的特征正如语言学家medgyes曾经说过,“对于第二语言习得者来说,无论他付出多少努力,都无法象母语者一样说这种语言”,学习英语的中国人尽管花了大量的精力和时间来学习英语,但仍然无法掌握标准英语。
他们所讲的英语在语音、词汇、句法、语篇、语义等各方面都无不带有汉语特征。
3.1语音特征由于所属语系的不同,汉语和英语的语音特征也各不相同。
汉语属于汉藏语系,属孤立语,音节封闭,因此汉语的音节间没有连音;而英语属于印欧语系,音节不封闭,组成音节的音素仍保持自己的发音特征,整个音节的发音是一个拼合过程。
除此之外,汉语属于声调语言,一个音节一个音调;而英语属于语调语言,强调重音。
由于上诉语音差异,中国人在讲英语时没有英语应有的拼合过程,相反,受到汉语语音特征的影响,他们讲的英语像是一个一个单词蹦出来的,声调没有起伏,重音不明显。
因此听起来“中国味”十足。
3.2 词汇特征中式英语的“中国味”主要体现在词汇方面。
由于受中式思维及汉语结构的影响,中式英语的词汇具有词义重复、形近词混淆、搭配不当和内涵意义外延意义不清等特征。
例如,“i can’t afford to buy an apartment right now.”在这句话中,“afford to”已经含有“能承担,买得起某物”的意思,因此“buy”就与“afford to”词义重复了。
又如“a highly respectful hero”,该词组中的“respectful”的中文解释是“尊敬的”,但它的英文含义是“对别人表现出尊重”,显然“respectful”用在这里不正确,应替换为它的形近词“respectable”,意思是“受人尊敬的”。
再如,“receive the telephone”明显是按照汉语意思生硬翻译,它的意思不再是“接电话”而是“收到电话机”,如此不当搭配常令英语母语者无法理解。
最后,在“a cleaver boy”中“cleaver”的中文解释是“聪明的”,但它的内涵意义带有贬义色彩,常指“狡猾的,投机的”,因此正确的说法应是“a smart boy”。
如此种种,都显示出中式英语的词汇“中国味”十足,有的甚至不能被另一方所理解。
3.3 句法特征所谓句法,是指组织句子的规则。
汉语与英语的组句规则差异颇大,中式英语的句子带有明显的汉语句法特征,主要表现为顺序颠倒,成分重复,省略不当等。
例如,“yesterday, i bought a book in a local book store.”从某种程度上说,该句不能被看作是错句,只是不那么标准而已。
英语母语者习惯将表达时间的状语放在句末,因此更地道的表达应为“i bought a book in a local book store yesterday.”又如,“in order to promo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na and america, china needs to know america better and america also needs to know china better.”该句中“china”和“america”有相同的行为,无需再重复讲述,因此标准的说法应是“in order to promo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na and america, china needs to know america better and vise versa.”再如,“hope you can come and have dinner with us.”该句中省略掉了主语,成了无主句,显然不符合英语句法规则。
3.4 语篇特征众所周知,来自不同文化的人的思维模式各不相同,这种思维模式的差异又直接体现在语篇之中。
汉语语篇呈迂回式(circular),而英语语篇呈亚里士多德的线条式(aristotelian-linear)。
因而,无论何种体裁、内容,汉语语篇多以“起、承、转、合”为基本框架,以典型的螺旋式将主题展开;而英语的线式语篇通常由“开头、主体、结尾”三部曲组成,各个部分的衔接手段如同旅途中的路标一样,直接将读者导向作者的意图。
3.5 语义特征由于东西文化巨大的差异,人们在对事物的理解与表达上也会出现分歧。
比如,“four dragons of asia”和“as timid as a mouse”。
这两个词组的中文意思分别是“亚洲四小龙”和“胆小如鼠”。
然而,在西方文化中,“dragon”是一种邪恶的动物,“tiger”才是力量与权力的象征;提到“胆小”时西方人想到的是兔子“hare”,而不是老鼠“mouse”。
因此正确的表达应为“four tigers of asia”和“as timid as a hare”综上所述,中式英语各个层面的特征即是它的“中国味”所在。
这种“中国味”英语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帮助中国学习者表达自己的意思,但也会造成诸多误解。
4 “中国味”英语在跨文化交际中的运用所谓“跨文化交际”,是指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也指任何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
在中国与英语国家的跨文化交际中,中式英语是主要交流工具,它的“中国味”无时不在,无处不在,覆盖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如餐饮、旅游、教育、新闻、经济等。
比如,许多初来中国生活的外国人很难理解中国人口中的“child slave”(孩奴),他们猜想这个词组想表达的是“child slavery”(儿童奴役制),事实上“child slave”是中国的一种新名称,指因为孩子的生育和养育成本而感到经济压力的父母,也可用来概括父母一生都在为子女忙碌、赚钱,而失去了自己的生活。
外国人不了解中国的某些特殊现象,自然无法理解这些“中国味”十足的英语。
又如,外国人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发现一些令人啼笑皆非的英文翻译。
比如存取款一体机上印有“cash recycling machine”,让人有“钞票回收机”的误解;残疾人厕所被翻译为“deformed man toilet”,意思是“变型人厕所”;还有驾照上性别一栏翻译为“male & female”,意思是雌雄同体,正确的翻译应为“male/female”或“gender”。
由此可见,“中国味”英语渗透于跨文化交际之中,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跨文化交际的开展,但也让对方更充分地理解中国人的思维与民情。
5 结语中式英语是中国人在学习英语过程中受母语文化等因素影响不可避免的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