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储血室标准操作规程

1.储血室标准操作规程

1.储血室标准操作规程
1.储血室标准操作规程

东莞清溪友华医院

储血室标准操作规程

(SOP文件)

文件编号:QXYH-CXS-SOP-01

版本:2016版

生效日期:2016年10月06日

页数:共 152 页

目录

1.临床输血标准操作流程 (1)

2. 临床输血技术标准操作规程 (13)

3. 临床输血技术规范 (44)

4. 储血室管理制度 (50)

5. 临床用血申请、登记制度 (68)

6. 输血不良反应处理及回报制度 (70)

7. 输血反应应急预案及流程 (72)

8. 输血核对核查制度 (73)

9. 医院安全输血操作规程 (76)

10. 血液输注技术规范 (78)

11. 临床输血质量管理 (103)

12. 成分输血 (106)

13. 《临床输血技术规范》附件 (122)

14. 交叉配血(凝聚胺法)操作规程 (138)

15. ABO血型正定型操作规程 (141)

16. ABO血型反定型操作规程 (143)

17. 标准血清及红细胞制备操作规程 (144)

18. 不规则抗体筛选操作规程 (149)

19. RH血型鉴定操作规程……………………………………………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试行)、《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和《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制定本规范。

第二条血液资源必须加以保护、安全有效应用,避免浪费,杜绝不必要的临床输血。

第二章输血申请流程

第三条临床经治医师应严格掌握输血适应证,正确应用成熟的临床输血技术和血液保护技术,包括成分输血、自体输血和血液治疗等,对病人实施临床输血疗法。

第四条决定输血治疗前,经治医师应向病人或其直系亲属履行告知义务:第一款经治医师应向病人或其直系亲属说明输注同种异体血的不良反应

和经血液传播相关性疾病的可能性,征得病人或其直系属的同意,并在《临床输血治疗同意书》上全名签字。

第二款病人《临床输血治疗同意书》入病历保存。

第三款无直系亲属与相关人员签字的无自主意识患者的紧急输血,应报医院职能部门或主管领导同意、备案,并记入病历保存。

第五条申请输血应由临床经治医师逐项填写《临床输血申请单》内容。

第一款《临床输血申请单》内容包括:

1.病人姓名、年龄、性别、民族、门诊号(住院号)、科别、病区、床号;

2.疾病诊断、输血史、妊娠史、输血反应史;

3.相关检验(Hb、HCT、PLT、HBsAg、Anti-HBs、HBeAg、Anti-HBe、 Anti-HBc、Anti- HCV、Anti-HIV1/2、梅毒等);

4.输血成分与输血量、血型(已有红细胞ABO血型与RhD血型必须填写备查);

5.申请日期、输血日期、输血地点、申请医师全名签字等。

第二款《临床输血申请单》必须由主治医师核准全名签字,连同病人血样于预定输血日期前送交输血科(血库)备血。

第三款输血科(血库)医师或工作人员可根据病人病情与输血目的选择最合适的血液制品种类进行配发血。

第三章病人血样采集与送检流程

第六条确定病人输血后,医护人员(必须至少有一名注册护士)持《临床输血

申请单》在病床旁核对病人有关信息后,采集血样。

第一款采集血样时,如病人意识清楚可要求病人回答自己的姓名、性别、年龄、门诊号(住院号)、科别、病区、床号、血型(已知红细胞ABO血型与RhD血型)等确认其身份;如病人意识不清式,通过询问病人的亲属或其他护理人员,确认其身份。

第二款将《临床输血申请单》号码标签贴在无任何抗凝剂一次性真空试管上。

第三款病人血样成人5~10ml不抗凝的血液,儿童至少2ml,新生儿至少1ml。

第四款采集病人血样后,采血医护人员必须在《临床输血申请单》上全名签字。

第五款在采集血样时必须避免下列情况:

1.防止血样溶血,溶血的血样不能使用,必须重新采集血样;

2.如病人正在输液,不允许从输液管中抽取血样;

3.如病人已用肝素治疗,采出的血样不凝集,可向血样中加入适量的鱼精蛋白对抗;

4.如病人需应用右旋醣酐或/和白蛋白或/和脂肪乳剂等药物治疗时,应在输注药物前采集血样备用。

第七条由医护人员或经培训专门人员将病人血样与《临床输血申请单》送交输血科(血库)。

第四章血型鉴定与交叉配血流程

第八条血样审核

第一款由医护人员或经培训专门人员持病人血样与《临床输血申请单》与输血科(血库)工作人员双方逐项核对正确无误后,并双方全名签字。对不符合要求的血样应一律退回。

第二款病人交叉配血试验的血样必须是输血前3天之内的。对下列之一者交叉配血试验的血样必须是输血前24小时之内的:

1.有输血史

2.有妊娠史

3.抗体筛选与鉴定阳性

4.大量输血的病人,

第九条输血科(血库)在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试验前必须逐项核对《临床输血申请单》内容、病人和供血者血样。

第十条试剂标准

第一款输血科(血库)所用检测试剂应具有国家认可试剂证明(国家暂无认可的检测试剂除外)。试管法所用血型鉴定试剂购入日与使用前必须进行特异性、亲合力与效价的检测。

抗-A血清与A1红细胞凝集4+,效价128、亲合力15秒。

抗-B血清与B红细胞凝集4+,效价128、亲合力30秒。

抗-D血清与红细胞凝集4+,效价128、亲合力15秒。

第二款输血科(血库)必须认真作好试剂的质量控制。血型鉴定试剂每日检测抗体效价;交叉配血试验检查IgG血型抗体试剂每日进行检测。

第三款记录检测结果,资料保存两年。

第十一条结果判断标准:血型鉴定、交叉配血结果必须在离心后立即观察结果。

第一款试管法或玻片法观察凝集结果采用轻摇或/和旋转拖拉的方式,出现凝集颗粒或凝集块为阳性结果,未出现凝集的则为阴性结果。

第二款玻璃或凝胶柱卡式法反应管阳性反应表示反应体系中有相应特异性的抗原抗体,反应强度以4+至1+依次减弱。4+红细胞复合物位于胶表面,1+表示位于胶中近底部;可疑阳性反应(+)可将其与在同一卡中,同时孵育离心的阴性质控管中结果对照,如与阴性结果有差别,判断可为+,为弱阳性反应;如同阴性结果一致,可判断其为阴性;阴性反应(-)离心后,红细胞沉淀在微柱凝胶管尖底部。

第十二条血型鉴定

第一款输血科(血库)对病人红细胞ABO血型鉴定必须包括正定型(即用抗A、抗B作红细胞定型)和反定型(即用A、B、O标准红细胞做反定型);以及红细胞Rh(D)血型鉴定(急诊抢救紧急输血时Rh(D)血型鉴定可除外)。出生3个月内的婴儿红细胞ABO血型鉴定只做正定型,可不做反定型。

第二款血型鉴定结果报告应复核后必须由输血科(血库)两人核对全名签字;节假日或夜间一人值班时,血型鉴定后自己复核全名签字。

第三款血型鉴定结果必须记录在专用登记本上,并保存十年。

第十三条交叉配血试验前进行相关检查。

第一款应用交叉配血试验的血样作抗体筛选试验(急诊输血除外)。如病人48小时内多次输血,应重新做抗体筛选试验。抗体筛选试验结果阳性应进行抗体的特异性鉴定。

第二款应用交叉配血试验的血样作HBsAg、Anti-HBs、HBeAg、Anti-HBe、Anti-HBc、Anti-HCV、Anti-HIV1/2、梅毒项目检测。

第二款复查病人ABO血型(正、反定型)和Rh(D)血型。

第三款复查供血者ABO血型和Rh(D)血型,:全血、浓缩红细胞、红细胞悬液、洗涤红细胞、冰冻红细胞、少白细胞红细胞、浓缩白细胞、手工分离浓缩血小板等血液制品复查ABO血型(正、反定型)和Rh(D)血型,单采血小板、普通冰冻血浆、新鲜冰冻血浆、冷沉淀等血液制品复查ABO血型(反定型)和Rh(D)血型。

第十四条交叉配合试验保证病人血液制品输注为相容性输注,包括:第一款交叉配合试验应包括主次侧:病人血清与供血者红细胞之间反应为主侧,病人红细胞与供血者血浆之间反应为次侧。

第二款交叉配血试验必须在盐水相试验基础上,加做检查IgG血型抗体非盐水相试验(如间接抗人球蛋白法、酶法、聚凝胺法、玻璃珠法和凝胶法等)。

第三款交叉配血试验应由输血科(血库)两名互相核对全名签字:一名操作并查对病人与血液制品相关信息,另一名再次复核病人与血液制品相关信息;节假日或夜间一人值班时,操作完毕后由操作者填写配血试验试验结果自己复核后全名签字。

第四款交叉配合试验结果必须记录在专用登记本上,并保存十年。

第十五条平时情况下血液制品输注应遵循原则:

第一款全血、浓缩红细胞、红细胞悬液、洗涤红细胞、冰冻红细胞、少白细胞红细胞、浓缩白细胞、手工分离浓缩血小板、单采血小板、普通冰冻血浆、新鲜冰冻血浆、冷沉淀等输注应ABO和Rh(D)血型同型输注和必须进行交叉配合试验。

第二款普通冰冻血浆、新鲜冰冻血浆、冷沉淀等输注应ABO和Rh(D)血型同型输注。

第十六条特殊情况下血液制品输注应遵循原则:

第一款在危及生命且无ABO同型血液制品供应的紧急情况下,或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出现不能同型输注的情况下(例如:造血干细胞移植等)可遵循血液输注相关性原则进行血液制品相合性输注。

第二款在输注血液制品时,原则上应Rh(D)血型同型输注。

1.Rh(D)阴性病人在Rh(D)阴性血液制品紧缺的情况下,为了挽救病人生命可输注Rh(D)阳性的全血、血液制品,尽量一次性足量输注。

2.一旦有Rh(D)阴性血液制品供应,应输注Rh(D)阴性血液制品供应。

3.对有输血史或/和有妊娠史或/和大量输血史的病人,应输注前进行抗(D)抗体或/和效价监测。

第三款在温抗体或冷抗体干扰的情况下,难以找到相容性血液制品输注,应遵循原则:

1.温性抗体存在时,应选择多份ABO血型相同的血液作配合性试验,采用病人血清与供血者红细胞反应最弱的血液制品给病人输注。输注时必须严密观查病人的情况。

2.冷抗体存在时,交叉配血试验应严格在37℃条件下进行。

3.如果ABO血型一时难以确定,病人病情又十分危急,需要紧急输血挽救病人的生命,此时可给予O型洗涤红细胞输注。一旦血型确定应输注同型血液制品。

第四款特殊情况输血时必须履行下列程序:病人意识清楚时,经治医师与输血科(血库)必须共同告知病人与直系亲属血液制品相合性输注利弊;病人意识不清楚时,必须告知直系亲属与相关陪同人员。在征得病人或/和直系亲属同意在病程录上签字,上报医院医疗管理部门备案签署同意后方可实施。

第五章血液制品入库、核对、贮存流程

第十七条血液制品来源须符合卫生行政部门要求,未经批准,严禁擅自采血(自体输血除外)。

第一款输血科(血库)须有指定工作人员负责全血、血液制品收领工作。

第二款血液制品入库前要认真核对验收。

1.核对验收内容包括:运输条件、物理外观、血袋封闭及包装是否合格,标签填写是否清楚齐全(供血机构名称及其许可证号、供血者姓名或条型码编号和血型、血液品种、容量、采血日期、血液成分的制备日期及时间,有效期及时间、血袋编号/条形码,储存条件)等。

2.收、发血液双方确认合格后登记全名签字。

3.不符合要求的血液制品拒绝应入库立即退回供血机构。

第三款输血科(血库)可根据《采供血机构标准》对入库血液制品质量可进行1-2%抽检,对不符合质量要求血液制品应及时与供血机构联系,退回供血机构。

第四款储存式自身输血血液的储存:

1.输血科(血库)在实施储存式自身输血时,采集血液后工作人员必须在血袋立即注明病人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门急诊号、科室、病室、床号、采血量、采血日期、采血者。

2.病人意识清楚时,病人在采集血液的血袋上全名签字;病人意识不清楚时,直系亲属与相关陪同人员在采集血液的血袋上全名签字。

3.入库储存时,必须与供血机构的血液制品严格分开按血型储存。

第十八条输血科(血库)要认真做好血液制品出入库、核对、领发的登记,相关资料需保存十年。

第十九条贮存的血液制品必须按A、B、O、AB血型与品种、规格、日期分别贮存于血库专用冰箱不同层内或不同专用冰箱内,并有明显的标识。

第二十条血液制品保存温度和保存期如下:

第二十一条融化后未能及时输注的新鲜冰冻血浆或普通冰冻血浆,可在4℃贮血专用冰箱暂时保存,但不得超过24小时,不可再冰冻保存。冷沉淀不宜在室温与4℃贮血专用冰箱保存,更不宜再冷冻。

第二十二条血液制品从输血科(血库) 贮血专用冰箱取出后应在30分钟以内输注;如周围环境温度(室温)超过25℃时或血液制品预计可能在30分钟后才开始输注时,应将血液制品保存于温度维持在2℃~6℃隔热携带式血液制品运转箱或贮血专用冰箱中。

第二十三条输血科(血库)贮血专用冰箱:

第一款保存血液制品贮血专用冰箱温度报警装置(声、光报警)须完好,并有备用电源。当贮血专用冰箱的温度自动控制记录和报警装置发出报警信号时,要立即检查原因,及时解决并记录。

第二款 4℃贮血专用冰箱应每周擦拭后消毒1次;低温贮血专用冰箱每月化霜1次。贮血专用冰箱内空气培养每月一次,无霉菌生长或培养皿(90㎜)细菌生长菌落<8CFU/10分钟或<200CFU/M3合格。

第三款输血科(血库)工作人员每6小时准确地记录贮血冰箱温度。

第四款贮血专用冰箱温度、消毒、空气培养记录结果保存二年备查。

第五款贮血专用冰箱内严禁存放其他物品,包括:血型鉴定试剂、交叉配血试验试剂等。

第六章血液制品提取与发放流程

第二十四条医护人员或经过专门培训人员携带血液制品保温器材与血液制品领取单到输血科(血库)取血。提取储存式自身输血病人血液时,医护人员须再携带病人病历,以便双方确认。

第二十五条取血者与发血者双方必须共同查对病人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门急诊号、科别、病室、床号、ABO血型与Rh(D)血型、供血者编号(血袋编号)、血液有效期、交叉配血试验结果,以及血液制品的外观等,准确无误时,双方共同全名签字后方可取发。

第二十六条血液制品与血袋有下列情况之一的,一律不得取发应作报废处理:

1.标签遗失、破损、字迹不清;

2.血袋有破损、漏血;

3.血液中有明显凝块;

4.血浆呈乳糜状或暗灰色;

5.血浆中有明显气泡、絮状物或粗大颗粒、有细菌或真菌生长;

6.未摇动时血浆层与红细胞的界面不清或交界面上出现溶血;

7.红细胞层呈紫红色;

8.超过保存期或其他须查证的情况。

第二十七条血液制品报废应由输血科(血库)专人负责管理,必须履行下列程序:

1.由相关人员填写血液制品报废申请单,包括:血液制品种类、数量、血袋编号、采血日期、报废日期、报废原因等。

2.由输血科(血库)主任或负责人分析原因做好登记并签字,报医院医疗管理部门备案后实施。

3.凡由供血机构所致均有供血机构负责。

4.血液制品报废须严格控制在1%以下。

5.报废血液制品应按三废要求消毒处理。

第二十八条血液制品发出后,病人和供血者的血样保存于2~6°C冰箱,至少7天,以便病人出现输血不良反应和相关性疾病时查找原因。

第二十九条血液制品发出后一律不得退回。

第七章血液制品输注过程流程

第三十条输血开始前,

第一款由两名注册护士核对交叉配血报告单及血袋标签各项内容,检查血袋有无破损渗漏,血液制品颜色是否正常。准确无误方可输血。

第二款应告知病人或/和亲属一旦出现寒战、颜面潮热、呼吸短促或烦躁不安等症状,应立即通知医护人员。

第三十一条取回的血液制品应尽快给病人输注,不得自行贮血。输注前将血袋内的血液成分轻轻混匀,避免剧烈震荡。除浓缩红细胞可应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稀释外,其他血液制品内不得加入任何药物。

第三十二条输血时再核对,

第一款由两名注册护士携带病历共同到病人床旁核对病人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门急诊号、科室、病室、床号、血型等,确认与配血报告相符,再次核对血液制品袋血型与编码、有效期无误后全名签字才能进行输血。

第二款如病人意识清楚时,应要求病人回答自己的姓名、年龄或其他相关内容;如病人意识不清,请病人亲属说明病人的身份,再次确认其身份。

第三十三条输血操作时,

第一款应用符合标准的输血器进行输血。

第二款输血前后应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冲洗输血管道。

第三款连续输注不同供血者的血液制品时,前一袋血输尽后,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冲洗输血器,再接下一袋血液制品继续输注。

第三十四条输血时要遵循先慢后快的原则,输血开始前15分钟要慢(2ml/min)并严密观察病情变化,若无不良反应,再根据病情和年龄调整输注速度,并严密观察病人症状与体征。

第三十五条通常在输血速度不快的情况下血液制品不需要加温的。

第一款如遇下列情况可进行血液制品加温:

1.大量快速输血:成人>50ml/kg.h;儿童>15ml/kg.h;

2.新生儿与婴幼儿换血

3.患者体内存在具有临床意义的冷凝集素。

第二款血液制品加温必须由输血科(血库)专人在专用血液加温器负责操作并严密观察。

第三款加温时需注意:水温必须控制在38℃以下。

第四款加温后的血液制品必须尽快输注,不得再保存。

第三十六条医护人员应在输血开始前、输血开始时、输血后15分钟、以及输血过程中每半小时一次、输血结束后4小时对病人一般表现、体温、脉搏、血压、呼吸频率、液体出入量等进行监测记录:并需记录输血开始时间、结束时间、输注制品的种类和容量。如怀疑输血不良反应与相关性疾病需及时处理并详细记录。记录结果随病历保存备查。

第八章输血不良反应与相关性疾病处理流程

第三十七条出现输血不良反应与相关性疾病时应及时处理:

1.减慢或停止输血,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维持静脉通路;

2. 及时报告值班医师及上级医师、输血科(血库)值班人员与医院相关部门,及时检查、治疗和抢救,并查找原因,做好记录。

第三十八条疑诊病人输血不良反应应该做以下核对检查。

第一款 ABO与Rh(D)血型溶血性输血反应:

1.二人或以上医护人员共同核对病人《临床输血申请单》、血袋标签、交叉配血试验记录及病史各项内容;

2. 输血科(血库)两名工作人员共同核对病人及供血者ABO血型、Rh(D)血型。各自单独应用保存于冰箱中的病人与供血者血样、新采集的病人血样、血袋中血样,重新检测ABO血型、Rh(D)血型、不规则抗体筛选及交叉配血试验(包括盐水相和非盐水相试验);

3.立即抽取病人血液加肝素抗凝剂,分离血浆,观察血浆颜色,测定血浆游离血红蛋白含量;

4.立即抽取病人血液,检测血清间接胆红素含量、血浆结合珠蛋白含量、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并检测相关抗体效价,如发现特殊抗体,应作进一步鉴定;严密观察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变化情况。

5.记录病人出入量,严密观察尿液颜色变化,尽早检测血常规、尿常规及尿血红蛋白;

6.必要时,溶血反应发生后5~7小时测血清间接胆红素含量。

第二款细菌污染性输血反应:

1.每半小时一次共2次,抽取病人血液做细菌学检测;

2.由输血科(血库)通知供血机构;

3.在病人或/和直系亲属、医院、供血机构三方共同在场的情况下,抽取血袋中血液做细菌学检验。

第三十九条输血完毕,

第一款《临床输血记录单(交叉配血报告单)》随病历保存备查。

第二款医护人员对有或无输血反应与相关性疾病的病人均应在病历中详

细描述,包括:输血时间、发生时间、输血量、症状与体征、诊断与治疗等;

第三款病人有输血反应与相关性疾病,医护人员再一式两份逐项填写《输血反应回报单》,一份随病历保存;一份返还输血科(血库)保存,并由输血科(血库)每月统计上报医院医疗管理部门。

第四十条输血完毕后,

第一款血袋至少在2-6℃冰箱中保存一天。输血器材毁形后应用规定浓度含氯的溶液浸泡后,统一无害化处理。

第二款在血袋保存、毁形、浸泡等环节中必须有签收记录,记录结果保存两年备查。

交叉配血操作规程

1.目的:检查受血者与献血者的抗原及抗体成分是否相容,以保证安全输血。 2.要求: 要求全科人员能够熟练掌握原理及操作。 3.原理: 交叉配血试验分“主侧”交叉配血试验即病人血清与献血者红细胞相容性试验;“次侧”交叉配血试验即献血者血清与病人红细胞的相容性试验。只用盐水介质进行交叉配血是有危险性,因为不完全抗体(多是IgG类不规则的血型抗体),所导致的受血者和献血员血型不相容,只是用盐水交叉配血试验检测不出来,而临床中遇到的这类血型不完全抗体所导致的血型不相容输血反应,可能是严重的甚至是致死性的,在临床交叉配血试验中,必须常规地应用能够检测出这类抗体的方法,如聚凝胺;抗人球蛋白等方法。 4.仪器试剂和材料 4.1 抗A、抗B、抗D血清 4.2 病人血样,供血者血样 4.3 聚凝胺试剂 4.4 抗人球蛋白试剂 5.操作方法 5.1 首先查看输血申请单,核对姓名、科室、床号等内容,无误后方可进行配血。★ 5.2盐水介质配血法 (1)首先对患者血样充分离心后,吸出血清于另一试管中并标记。 (2)取试管12支,分别标记患者细胞、患者抗A、抗B、抗D、A C、BC、O C、主侧、次侧、献血者抗A、抗B、献血者细胞管。对患者血样进行ABO血型(正反定性)和Rh血型检定,主侧管加受血者血清2滴,献血者2%~5%红细胞悬液1滴;次侧管加献血者血清2滴,受血者2%~5%红细胞悬液1滴,对献血者血辫进行ABO血型

复查,以1000g离心15秒,观察结果

6.结果判断 ABO同型配血,主侧和次侧均无凝集及溶血现象。为盐水介质配血结果阴性,可将原标本接着做聚凝胺法或抗人球蛋白法配血。 6.1聚凝胺法:具体方法见聚凝胺法。 6.2 抗人球蛋白法:具体方法见抗人球法。 7.附注 7.1冬季室温较低,应将试管保温以防止冷凝集引起的凝集反应。 7.2献血者血型因初复检已确定,可只做正定型,但务必要做。 7.3患者血清中纤维蛋白没完全析出时,要放置到37℃水浴箱中15分钟,然后再离心。以防未完全析出的纤维蛋白影响判断结果。 7.4 交叉配血试验中发现不配合时,首先应考虑受血者和献血者的ABO定型是否错误,必要时进行抗体筛选,注意有无特异性同种抗体。或者病人的血清在室温,37℃或抗人球蛋白血清中凝集所有的其它红细胞,造成交叉配血的困难,应进一步作有关试验进行鉴定。 7.5 在每次输血之后,受血者和献血者样本应在2℃~6℃保存10天。如果病人在输血中发生不良反应或在输血后数天内发生迟发性溶血性反应时,保存的病人和献血员的血样就有可能要重新或追加试验,必要时从发生溶血性输血反应的病人重新采取血样与输血前病人血样同时检查以资比较。 7.6 各医院前来配血时,要有输血申请单方可配血。 8.相关文件 8.1《中国输血技术操作规程》 9.相关表单 9.1 CB—004血型参比室实验记录单 9.2 CB—005青海省血液中心交叉配血报告单

最新血液透析室基本标准

一、血液透析室分区布局 布局和流程应当满足工作需要,应设置①功能区:透析治疗室(设立普通治疗区和/或隔离治疗区)和治疗准备室;②辅助功能区:水处理间、清洁库房、污物间、洁具间以及接诊室/区、患者更衣室等;③医护人员办公室和生活区。有条件可在功能区设置专用手术室/操作室,使用集中供液系统的透析室应在辅助功能区设置配液间,开展透析器复用的透析室应在辅助功能区设置透析器复用间和复用后透析器储存间。 布局和流程应当符合医院感染管理要求,洁污分区明确、标识清晰、流程合理。其中,治疗准备室、水处理间、清洁库房、配液间、复用后透析器储存间及医护人员办公室和生活区为清洁区域,透析治疗室、专用手术室/操作室、接诊室/区及患者更衣室为潜在感染风险区域,透析器复用间、污物处理室及洁具间为污染区域,不同洁净度区域内的功能用房遵循相对集中安置的原则。 二、人员 (一)至少配备2名执业医师,其中至少1名具有肾脏病学专业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二)配置10台以上透析机的血液透析室至少配备6名执业护士。不足10台透析机的,每台透析机至少配备0.4名护士。 (三)应至少配备1名工程师/技师。 (四)医师、护士和工程师/技师都应具有3个月及以上三级医院血液透析工作经历或培训经历。医疗和护理组负责人必须具备肾脏病学和透析专业知识,具备1年以上血液透析工作经历。 (五)应根据需要配置一定数量的保洁人员,保洁人员应经规范化培训后上岗,并定期培训考核。 三、房屋、设施 (一)每个血液透析单元由一台血液透析机和一张透析床(椅)组成,床(椅)间距不少于1.0米;每一个透析单元应当有电源插座组及其安全装置、反渗水供给接口、透析废液排水接口。 (二)透析治疗区内,根据规模及布局应设置1个或多个能够观察覆盖全部患者的医护工作站。 (三)水处理间使用面积不少于水处理机占地面积1.5倍。

血液透析技术操作规程

血液透析技术操作规程 一次性透析器预冲程序 (一)物品准备:血液透析滤过器、血液透析滤过管路、安全导管(补液装置)、穿刺针、无菌治疗巾、生理盐水、消毒物品、止血带、一次性手套、透析液等。 (二)开机冲洗自检 1 2、打开机器电源总开关。 3、按照要求进行机器自检。 (三)血液透析滤过器和管路的安装 1 2 3、按照无菌原则进行操作。 4、安装管路顺序按照体外循环的血流方向依次安装。 5、置换液连接管安装按照置换液流向顺序安装。 (四)预冲操作步骤 1、开机; 2、按cleaning键冲洗16分钟; 3、将A、B吸管放于A、B液中,按Test键自检; 4、将透析器固定在支架上,V端向上; 5、预冲A端管路(重力冲泵前血路管,开泵冲泵后血路管); 6、将A、V血路管连接到透析器上(注意不要将空气引入空心纤维和

血路管); 7、开泵,用1000ml生理盐水以80—100ml/min速度冲洗空心纤维和血路管,排尽透析器中空气;生理盐水流向为动脉端→透析器→静脉端,不得逆向预冲。 8、接旁路,透析液以500ml/min速度排净透析器膜外气体,冲洗约5分钟; 9、调节静脉壶液面,接静脉测压管,夹血线; 10、将A、V端相连,用肝素水密闭式循环15分钟; 11、选择透析模式,设置参数,(超滤量、透析时间、肝素量和时间、透析液流速、透析液温度) 等待上机。

瘘HD上机操作程序 1; 2、解释透析目的、注意事项,评估患者病情及瘘(有无红肿,渗血,硬结;并摸清血管走向和搏动) 3、选择静脉穿刺点,消毒穿刺部位,扎止血带; 4、穿刺静脉,见回血再顺静脉进针少许,松开止血带,用2根胶布固定针柄,穿刺点覆盖无菌纱布; 5、选择动脉穿刺点,消毒穿刺部位,沿离心或者近心行穿刺,用2根胶布固定针柄,穿刺点覆盖无菌纱布; 6 7、降低血流量、关泵、关泵前补液夹子,连接动脉端管路; 8、打开动脉端2个夹子,开泵引血; 9、血引至肝素小管时注入首剂肝素量;(使用低分子肝素作为抗凝剂时,应根据医嘱在上机前静脉一次性注射) 10、遵医嘱用上维持肝素量,并设置好各参数; 11、血引至静脉血路管时关静脉端夹子、关泵,连接静脉穿刺针; 12、打开静脉端端2个夹子,开泵; 13、①打开静脉压监测夹子、肝素夹子;②调节血流量;③按Start 键、打开UF开关;④夹血线;⑤固定管道、将A端向上并用无菌巾覆盖穿刺部位;⑥开始肝素推注,按肝素模块中的Start/Stop键、 并核对各参数。

S交叉配血试验标准化操作规程盐水法

落石出

交叉配血试验标准化操作规程(盐水法) 一、目的 为保证临床输血的相容性,确保临床输血安全,对全血、红细胞悬液、洗涤红细胞、浓缩红细胞、少白细胞红细胞、冰冻红细胞、机采浓缩白细胞悬液等血液成分进行交叉配血试验。 二、方法 采用盐水介质试管法; 三、原理 交叉配血试验也称配合性试验,只是检查不配合性,使受、供者血液间没有可测的不相配合的抗原、抗体成分。盐水介质交叉配血试验常称立即离心配血试验,将人红细胞血型抗原与相应的抗体发生的凝集反应在盐水介质中进行,只有在任何步骤中不产生溶液血或凝集时方可将供血者的血液或血液成分给受血者输注。试验通常包括:主侧交叉配血试验:受血者血清对供血者红细胞,是检测受血者血清中是否存在与供血者红细胞发生反应的抗体; 次侧交叉配血试验:受血者红细胞对供血者血清,是检测供血者血清中是否存在与受血者红细胞发生反应的抗体; 自身对照试验:受血者红细胞对受血者血清,是检测受血者血清中是否存在抗自身红细胞抗体、直接抗球蛋白试验阳性及红细胞缗钱状假阳性的存在。 四、适用范围 适用于输血前需进行交叉配血试验的血液及血液成分。

五、仪器设备 普通离心机;血型专用离心机; 六、试剂 1、试剂名称:0.9%氯化钠注射液 2、试剂生产厂家:湖南科伦制药有限公司; 3、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5006143020455; 4、包装规格:500ml/瓶; 5、贮藏条件;18-25℃避光保存。 6、有效期:自检定合格之日起二年; 七、检测样本要求 1、标本类型:静脉血(EDTA抗凝剂:血液=1:10)。 2、标本采集:见输血科标本管理标准化操作规程。 3、标本储存和运输:新鲜血2~8℃贮存时间不超过72小时。 4、标本拒收状态:标识不准确、标本稀释、细菌污染,严重溶血等不能测定。 八、操作步骤 1、将受血者与献血者的红细胞血清分离; 2、分别配制受血者与献血者红细胞配成2%盐水悬液; 3、取洁净小试管(10mmx60mm)2支,1支标明主侧:受血者血清(PS)+供血者细胞(DC);另1支标明次侧:供血者血清(DS)+受血者细胞(PC)。 4、按标记主侧管加受血者血清1滴和供血者红细胞悬液1滴。次侧

交叉配血试验

交叉配血试验 交叉配血试验交叉配血是确定能否输血的重要依据,两侧均不凝集可输血。将献血人的红细胞和血清分别与受血人的血清和红细胞混合,观察有无凝集反应,这一试验称为交叉配血试验。 用交叉配血是确定能否输血的重要依据,两侧均不凝集可输血。若献血人红细胞与受血人血清(主侧)发生凝集应禁止输血;主侧不凝集,次侧(献血人血清与受血者红细胞)凝集,必要时可少量、慢速输血。 交叉配血不能只进行盐水介质交叉配血,在条件差的实验室也应该进行胶体介质配血,以尽量消除不完全抗体存在的危害,减少输血引起的不良反应。 在血型鉴定的基础上,通过交叉配血试验进一步证实受血者和供血者之间不存在血型不合的抗原一抗体反应,以保证受血者的输血安全。 因输血直接涉及病人的生命安全,故病人与献血员虽属同一血型也应进行交叉配血。 分类 交叉配血试验有多种方式,如盐水法、胶体介质配血法、抗球蛋白法、聚凝胺法等。 1、首先准备好受血者和献血者的血样。 2、配好用受血者血清配成的2%的红细胞悬液;用献血者血清配成的2%红细胞悬液。 3、主侧加受血者血清0.5ml,献血者血清配成的2%红细胞悬液0.25ml。 4、次侧加献血者血清0.5ml,受血者血清配成的2%的红细胞悬液0.25ml。 5、37度水浴箱孵育1小时,后观察有无凝集或溶血。 不同血型的人的血清中各含有不同的凝集素,即不含有对抗内他自身红细胞凝集原的凝集素。在A型人的血清中,只含有抗B凝集素;B型人的血清中,只含有抗A凝集素;AB型人的血清中没有抗A和抗B凝集素;而O型人的血清中则含有抗A和抗B凝集素。 在ABO系统血型相同的人之间进行输血,在输血前必须进行交叉配血试验(cross-match test),即不仅把供血者的红细胞与受血者的血清进行血清配合试验(这称为试验主侧);而且要把受血者的红细胞与供血者的血清作配合试验(这称为试验的次侧)。 这样,既可检验血型测定是否有误,又能发现他们的红细胞或血清中,是否还存在一些其它的凝集原或凝集素,足以引起红细胞凝集反应。在进行交叉式配血试验时,应在37℃下进行,以保证可能有的凝集反应得以充分显示。 试验方式 交叉配血试验有多种方式,如盐水法、胶体介质配血法、抗球蛋白法、聚凝胺法等。 胶体介质配血法 1、首先准备好受血者和献血者的血样。 2、配好用受血者血清配成的2%的红细胞悬液;用献血者血清配成的2%红细胞悬液。 3、主侧加受血者血清0.5ml,献血者血清配成的2%红细胞悬液0.25ml。 4、次侧加献血者血清0.5ml,受血者血清配成的2%的红细胞悬液0.25ml。 5、37度水浴箱孵育1小时,后观察有无凝集或溶血。 微柱凝胶试验 微柱凝胶试验(Microtubes Gel Test,MGT)是20世纪90年代先后进入国内实验室并用于交叉配血的新方法。在一些先进国家已成为常规的红细胞血型血清学检测技术。而凝聚胺用于不完全抗体的测定与鉴定以及交叉配血等血清学试验也已在国内迅速推广使用。该方法简便、时间短、结果明显。 诊断用人血型抗A血清、诊断用人血型抗B血清(常在血清中加入不同颜色的染料以示区别,如A型红色,B型蓝色)、生理盐水、供血者血清、受血者血清、供血者的2%红细胞悬液、受血者的2%红细胞悬液。

血液透析护理操作规程

血液透析护理操作规程 NITW怎1.1??F*£ '? ”:Kc>√>? <^√?√4)?t √'^? -*√>1: COmPany DOCinnCni nιιιnber : W r r 1' - ■ I 血液透析护理操作规程 血液透析操作规程

(-)用物准备 透析机、血液透析器、血液透析管路、穿刺针、无菌治疗巾、生理盐水、消毒物品、止血带、一次性手套、透析液等。 (二)评估和观察要点 1、评估患者的临床症状、血压、体重等,合理设置脱水量和其他治疗参数。 2、评估血管通路的状态,如动静脉内痿局部的触诊和听诊、中心静脉置管的评估等,及时发现相关的并发症,并确保通路的通畅。 3、透析过程中,认真巡视.检查机器的运转情况,血管通路的情况,体外循环的情况,定时测量生命体征及时发现血液透析相关并发症并及时处理,如出血、溶血、肌肉痉挛、心律失常、低血压等。 (三)操作要点 1、透析前准备 (1)备齐用物?核对患者姓名、透析器、透析管路的型号及有效期、透析机及透析方式。 (2)准备机器、开机、机器自检。 2、检查血液透析器及透析管路有无破损,外包装是否完好,查看有效期、型号, 遵循无菌原则按照体外循环的血流方向依次安装管路和透析器。 3、预冲 (1)启动透析机血泵80-100ml∕min t用生理盐水先排净透析管路和透析血室(膜内)气体,生理盐水流向为动脉端-透析器-静脉端,不得逆向预冲。 (2)将泵速调至200-300ml∕min,连接透析液接头于透析器旁路,排净透析液室 (膜外)气体。 (3)生理盐水预冲量.应严格按照透析器说明书中的要求进行’进行密闭式循环或肝素

..血液透析护理操作规程

血液透析护理操作规程 血液透析操作规程 (一)用物准备 透析机、血液透析器、血液透析管路、穿刺针、无菌治疗巾、生理盐水、消毒物品、止血带、一次性手套、透析液等。 (二)评估和观察要点 1、评估患者的临床症状、血压、体重等,合理设置脱水量和其他治疗参数。 2、评估血管通路的状态,如动静脉內瘘局部的触诊和听诊、中心静脉置管的评估等,及时发现相关的并发症,并确保通路的通畅。 3、透析过程中,认真巡视,检查机器的运转情况,血管通路的情况,体外循环的情况,定时测量生命体征及时发现血液透析相关并发症并及时处理,如出血、溶血、肌肉痉挛、心律失常、低血压等。(三)操作要点 1、透析前准备 (1)备齐用物,核对患者姓名、透析器、透析管路的型号及有效期、透析机及透析方式。 (2)准备机器、开机、机器自检。 2、检查血液透析器及透析管路有无破损,外包装是否完好,查看有效期、型号,遵循无菌原则按照体外循环的血流方向依次安装管路和透析器。 3、预冲

(1)启动透析机血泵80-100ml/min,用生理盐水先排净透析管路和透析血室(膜内)气体,生理盐水流向为动脉端-透析器-静脉端,不得逆向预冲。 (2)将泵速调至200-300ml/min,连接透析液接头于透析器旁路,排净透析液室(膜外)气体。 (3)生理盐水预冲量,应严格按照透析器说明书中的要求进行,进行密闭式循环或肝素生理盐水预冲,应在生理盐水预冲量达到500ml 后再进行。 (4)预冲生理盐水直接流入废液收集袋中,并将废液收集袋放于机器液架上,不得低于操作者腰部以下。 (5)冲洗完毕后再次核对,根据医嘱设置治疗参数。 4、动静脉內瘘穿刺 (1)检查患者自身血管通路:有无红肿,渗血,硬结;并摸清血管走向和搏动。 (2)选择好穿刺点,消毒穿刺部位。 (3)根据血管的粗细和血流量要求选择穿刺针。 (4)采用阶梯式、纽扣式等方法,以合适的角度穿刺血管;先穿静脉,再穿刺动脉,以动脉端穿刺点与动静脉內瘘口3cm以上,动静脉穿刺点之间的距离在10cm以上为宜,固定穿刺针。 (5)根据医嘱推注首剂量肝素(使用低分子肝素钙作为抗凝剂,应根据医嘱上机前静脉一次性注射)

ABO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实验

ABO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实验 [实验目的] 观察红细胞凝集现象。 学习ABO血型鉴定方法,掌握血型鉴定原理。 [实验原理] ABO血型是根据红细胞表面存在的凝集原决定的。存在A凝集原的称为A血型,存在B凝集原的称为B血型。而血清中还存在凝集素。当A凝集原与抗A凝集素相遇或B凝集原与抗B 凝集素相遇时,会发生红细胞凝集反应。一般A型标准血清中含有抗B凝集素,B型标准血清中含有抗A凝集素,因此可以用标准血清中的凝集素与被测者红细胞反应,以确定其血型。 同种动物不同个体的红细胞凝集称为同族血细胞凝集作用。不同动物的血液互相混合有时也可产生红细胞凝集,称为异族血细胞凝集作用。对于动物的天然血型抗体了解不多,而且免疫效价也很低,所以同种动物第一次输血,一般不会引起严重后果。但第二次输血就必须进行交配试验,才能决定是否能相互输血。 [实验对象] 正常人。 [实验药品] A型B型标准血清。 [仪器器械] 双凹玻片,采血针,竹签,75%酒精棉球,干棉球,玻璃蜡笔(记号笔),尖头滴管,显微镜。 [实验方法与步骤] 1.ABO血型的鉴定: (1)取双凹玻片一块,在两端分别标上A和B,中央标记受试者的号码。 (2)在A端和B端的凹面中分别滴上相应标准血清少许。 图6.9-1 ABO血型鉴定示意图 (3)75%酒精棉球消毒无名指端,用采血针刺破指端,用消毒后的尖头滴管吸取少量血(也可用红细胞悬浮液,见下述),分别与A端和B端凹面中的标准血清混合,放置1~2 min后,能肉眼观察有无凝血现象,肉眼不易分辨的用显微镜观察。 (4)根据凝集现象的有无判断血型(图6.9-1)。

2.交叉配血实验: (1)分别对供血动物和受血动物消毒、静脉取血,制备成血清和红细胞悬浮液。红细胞悬浮液是将受检者的血液一滴,加入装有生理盐水约1 ml的小试管中,即为2%的红细胞悬浮液。加盖备用。 (2)取双凹玻片一块,在两端分别标上供血动物和受血动物的名称或代号,分别滴上它们的血清少许。 (3)将供血者的红细胞悬浮液吸取少量,滴到受血者的血清中(称为主侧配血,图6.9-2);将受血者的红细胞悬浮液吸取少量,滴入供血者的血清中(称为次侧配血),混合。放置10~30 min后,肉眼观察有无凝集现象,肉眼不易分辨的用显微镜观察。如果两次交叉配血均无凝集反应,说明配血相合,能够输血。如果主侧发生凝集反应,说明配血不合,不论次侧配血如何都不能输血。如果仅次侧配血发生凝集反应,只有在紧急情况下才有可能考虑是否输血。 [注意事项]

费森尤斯S血液透析滤过机操作规程

费森尤斯4008S 血液透析滤过机操作规程 1、A.B 吸杆插入A.B 桶 2、开电源开关自检 3、自检完,接旁路,按Prime 键,排空气 4、select mode HDF? 按enter 5、connect sub tubing?按enter 6、显示please wait! 显示open sub port ! 7、提升置换液端口锁,顺时间转动90 度,显示open pump door! 8、插入置换液管路, 提升置换液端口锁,接好置换液泵管,关好泵门,将Y 型safeline 出口端(白色夹子)与静脉滴液壶相连,打开白色夹子 9、显示start filling sub tubing! 按住stop/start 键填充完sub tube 10、使用↑和↓键选择sub tubing full?按enter 键 11、显示enter sub.volume !按volume 键,输入想要的置换量,按enter 键 12、输入UF 参数,及肝素泵参数 13、引血,上机,进入dialysis 状态,按置换泵上stop/start 键进入HDF 14、打开UF 开关及肝素泵开关 下机 1、显示UF goal reached 按透析机上start/reset 键,显示Reinfusion?按comfirm 键 2、置换泵上显示Reinfusion with Nacl?按enter 3、降低速度,按start/reset 键回血

4、插入A.B 洗杆,按cleaning 键,再按confirm 键热消毒费森尤斯血透机BVM 操作 1.自检完后插入试管,接好透析机管路 2.Prime 管路,BVM 自动校准,当出现calibration finished 时,按enter 3.设定治疗模式 4.输入控制极限值和最大超率值 5.开始引血,进入透析时,按BVM 上enter 后开始自动取样 6.按BVM 上start/stop 键

凝聚胺交叉配血标准操作规程

凝聚胺交叉配血标准操作规程 一、目的: 为规范交叉配血试验的技术操作,保证临床输血安全有效,特制定本规程。 二、适用范围 适用于输血科进行交叉配血试验 三、职责 输血科技术人员负责交叉配血试验。 四、测定原理: 红细胞表面带有大量的负电荷,凝聚胺是一种高效价阳离子季胺盐多聚物,溶解后产生较多正电荷,可以中和红细胞表面的唾液酸带有的负电荷,使红细胞之间的距离减少。若是未被抗体致敏的红细胞,加入悬浮液它具有中和凝聚胺的作用,使正常的红细胞非特异性凝集散开,试验结果为阴性;但如果红细胞被相应的抗体所致敏,则会被凝聚胺凝集,凝块就不会散开,试验结果为阳性。 五、试剂及材料 (一)聚凝胺试剂盒(合肥天一生物技术研究所) 成分:低离子介质溶液、聚凝胺溶液、重悬液、阴性及阳性对照液; 保存条件:2~8℃贮存2年,试剂盒打开使用后可置于室温 (二)材料:玻璃试管、微量移液器、离心机、载玻片、显微镜等 六、标本要求: (一)抽取受血者抗凝(抗凝剂为EDTA.K2)静脉血2-3ml(注意核对病人信息), 在3000r/min条件下离心5分钟备用。 (二)标本保存:血液样本必须密封,2~8℃保存7天。 (三)用于交叉配血必须是2~8℃保存3天以内的标本。 七、操作程序:

(一)将受血者红细胞配成3%盐水悬液,鉴定ABO血型及Rh血型。 (二)将供血者血样配制3%红细胞悬液,鉴定ABO血型及Rh血型。 (三)取洁净小试管2支,1支标明受血者血清(PS)+供血者细胞(DC)或“主侧”;另1支标明供血者血清(DS)+受血者细胞(PC)或“次侧”。 (四)主侧管:受血者血清100ul+供血者红细胞悬液50ul。 次侧管:供血者血清100ul+受血者红细胞悬液50ul。 各加低离子介质溶液0.6 ml,混匀后静置1分钟,再各加聚凝胺溶液2滴,静置15s。 (五) 混合均匀后,在1000g条件下离心15s,然后倒掉上清液。 (六) 轻轻侧动试管里的细胞扣,目测红细胞有无凝集,如无凝集,则必须重做。 (七) 最后加入重悬液2滴,轻轻转动试管混合,并同时观察结果,必要时在显微镜下观察结果。 八、结果判定: (一)阴性:60秒内凝块散开,代表由聚凝胺溶液引起的非特异性凝集,配血结果相合。 (二)阳性:60秒内凝块不散开,代表红细胞抗原抗体结合的特异性反应,配血结果不相合。 (三)如反应可疑,可进一步倒在玻片上用显微镜观察。 九、注意事项: (一)若病人血浆(血清)含肝素,须多加双倍量的聚凝胺溶液以中和肝素。 (二)冬季室温较低,应将试管保温,以防冷凝集素引起的凝集反应,影响结果判断。 (三)加入血清量应严格按照操作方法,多加血清会提高离子强度,降低致敏效果。 (四)抗原抗体比例适当。 .

血液透析滤过技术规范及操作规程

血液透析滤过操作规范 (一)物品准备 血液透析滤过器、血液透析滤过管路、安全导管(补液装置)、穿刺针、无菌治疗巾、生理盐水、一次性冲洗管、消毒物品、止血带、一次性手套、透析液等。 (二)开机自检 1.检查透析机电源线连接是否正常。 2.打开机器电源总开关。 3.按照要求进行机器自检。 (三)血液透析滤过器和管路的安装 1.检查血液透析滤过器及管路有无破损,外包装是否完好。 2.查看有效日期、型号。 3.按照无菌原则进行操作。 4.安装管路顺序按照体外循环的血流方向依次安装。 5.置换液连接管安装按照置换液流向顺序安装。 (四)密闭式预冲 1.启动透析机血泵80 ~100 ml/min,用生理盐水先排净管路和血液透析滤过器血室(膜内)气体。生理盐水流向为动脉端→透析器→静脉端,不得逆向预冲。 2.将泵速调至200 ~300 ml/min,连接透析液接头与血液透析滤过器旁路,排净透析器透析液室(膜外)气体。 3.机器在线预冲通过置换液连接管,使用机器在线产生的置换液,按照体外循环血流方向密闭冲洗。

4.生理盐水预冲量应严格按照血液透析滤过器说明书中的要求;若需要进行闭式循环或肝素生理盐水预冲,应在生理盐水预冲量达到后再进行。 5.推荐预冲生理盐水直接流入废液收集袋中,并且废液收集袋放于机器液体架上,不得低于操作者腰部以下;不建议预冲生理盐水直接流入开放式废液桶中。 6.冲洗完毕后根据医嘱设置治疗参数。 (五)建立体外循环(上机) 1.血管通路准备 (1)动静脉内瘘穿刺 1)检查血管通路:有无红肿,渗血,硬结;并摸清血管走向和搏动。 2)选择穿刺点后,用碘伏消毒穿刺部位。 3)根据血管的粗细和血流量要求等选择穿刺针。 4)采用阶梯式、纽扣式等方法,以合适的角度穿刺血管。先穿刺静脉,再穿刺动脉,动脉端穿刺点距动静脉内瘘口 3 cm 以上、动静脉穿刺点的距离10 cm 以上为宜,固定穿刺针。根据医嘱推注首剂量肝素(使用低分子肝素作为抗凝剂,应根据医嘱上机前静脉一次性注射)。 (2)中心静脉留置导管连接 1)准备碘伏消毒棉签和医用垃圾袋。 2)打开静脉导管外层敷料。 3)患者头偏向对侧,将无菌治疗巾垫于静脉导管下。 4)取下静脉导管内层敷料,将导管放于无菌治疗巾上。 5)分别消毒导管和导管夹子,放于无菌治疗巾内。 6)先检查导管夹子处于夹闭状态,再取下导管肝素帽。 7)分别消毒导管接头。

血液净化标准操作规程》练习题★

《血液净化标准操作规程(2010年版)》 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血液透析室应根据透析机和患者的数量合理安排护士,每名护士每班负责操作和观察的患者不应超过多少名血透患者() A.4名B.5名C.6名D.7名 2.透析管路预冲后必须几小时内使用,否则要重新预冲() A.2小时B.3小时C.4小时D.5小时 3.血透患者至少多长时间复查乙肝和丙肝病毒标志,多长时间复查梅毒和HIV感染指标( ) A.每年,每年B.每3个月,每年C.每3个月,每6个月D.每6个月,每年 4.血液透析中心(室)空气菌落数和物体表面平均菌落数分别为( ) A.≤4cfu/5rain·直径9cm平皿;≤10cfu/cm。B.≤4cfu/15min.直径9cm平皿;~10cfu/cm。C.~4cfu/5min。直径9cm平皿;≤5cfu/cm。D.≤4cfu/15min·直径9cm平皿;≤15cfu/cm。 5.关于手卫生时机叙述错误的是( ) A.开始操作前或操作结束后应洗手或用快速手消毒剂擦手.B.从同一患者污染部位移到清洁部位时应洗手或用快速手消毒剂擦手C.接触不同患者、进入不同护理单元、清洗不同机器时应洗手或用快速手消毒剂擦手并更换手套D.脱手套后无须进行手卫生 6.透析室内地面、周围环境物体表面常规采用有效浓度为多少的含氯消毒剂进行清洁消毒( ) A.500mg/LB.1000mg/LC.2000mg/L D .5000mg/L 7.血液透析用水必须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医药业标准《血液透析和相关治疗用水》(YY0572—2005)的要求,细菌总数不得超过( ) A .200cfu/mL B 100 cfu/mL C.50 cfu/mL D 10 cfu/mL 8.下列哪项不是透析器或血滤器的复用次数的取决依据( ) A.透析器或血滤器的TCV B.透析器或血滤器的膜材质C.膜的完整性试验D.外观检查 9.复用处理后的透析器应贮存在专用的贮存柜中,保存温度为( ) A.4℃B.10℃C.20℃D.28℃ 10.复用透析器使用前应检测消毒剂残余浓度,下列指标错误的是( ) A.甲醛

(整理)凝聚胺介质交叉配血试验操作规程

凝聚胺介质交叉配血试验操作规程(SOP文件) 1目的 作为介质辅助用于完全抗体及不完全抗体的临床筛选检测及辅助用于临床交叉配血实验。 2检验原理 红细胞表面带有大量的负电荷,以避免其产生自发性聚集,当红细胞悬浮在电解质时,阳离子会被红细胞的负电荷所吸引,此时红细胞则被扩散的双层离子云所围绕,而形成Zeta电位,Zeta电位决定红细胞之间的排斥作用。 凝聚胺技术首先利用低离子溶液(LIM),降低介质的离子强度,减少红细胞周围的阳离子云,以促进红细胞和血清(血浆)中的抗体结合。 其后,加入凝聚胺(Polybrene)溶液,它是一种高价阳离子多聚物、肝素中和剂,溶解后能产生很多正电荷,可以中和红细胞表面带有的负电荷,使红细胞Zeta电位降低,缩短红细胞之间的距离,使红细胞产生非特异性的凝聚。最后,加入悬浮液(Resuspending),Resuspending具有中和凝聚胺(Polybrene)阳离子的作用,使正常的红细胞非特异性凝聚散开,试验结果为阴性;但如果红细胞被相应的抗体致敏,则会被凝聚胺凝结,凝集就不会散开,试验结果为阳性。 3储存条件及有效期

未开封试剂应贮存于2℃~25℃、相对湿度不大于80%,无腐蚀性气体的室内;已开封试剂应贮存于相对湿度不大于80%,无腐蚀性气体和通风良好的室温环境,试剂用后应及时拧紧瓶盖保存;未开封试剂的有效期为二年,在有效期内的已开封试剂应在开封后的6个月内使用完。 4样本要求 4.1新鲜血清,含EDTA抗凝血浆、3%~5%的红细胞悬液。 4.2不能使用溶血标本及含枸橼酸钠、肝素抗凝血浆标本。5检验方法 辅助交叉配血试验 5.1取试管二支,标主次侧,主侧管加病人血清(血浆)2滴,加供血者3%~5%红细胞悬液(洗涤或不洗涤均可)1滴,次侧管反之。 5.2各加LIM0.65ml,混合均匀后,再各加Polybrene溶液2滴,并混合均匀。 5.3用离心机3400转/min(相当于1000g离心力)离心10秒,然后把上清液倒掉,不要沥干,让管底残留约0.1ml液体。 5.4轻轻摇动试管,目测红细胞有无凝集,如无凝集,则必须要重做。 5.5最后加入Resuspending 2滴,轻轻摇动试管混合并同时观察结果。如果在60秒内凝集散开,代表是由Polybrene 引起的非特异性聚集,配血结果相合;如凝集不散开,则为

血液透析护理操作规程

血液透析护理操作规程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血液透析护理操作规程 血液透析操作规程 (一)用物准备 透析机、血液透析器、血液透析管路、穿刺针、无菌治疗巾、生理盐水、消毒物品、止血带、一次性手套、透析液等。 (二)评估和观察要点 1、评估患者的临床症状、血压、体重等,合理设置脱水量和其他治疗参数。 2、评估血管通路的状态,如动静脉内瘘局部的触诊和听诊、中心静脉置管的评估等,及时发现相关的并发症,并确保通路的通畅。 3、透析过程中,认真巡视,检查机器的运转情况,血管通路的情况,体外循环的情况,定时测量生命体征及时发现血液透析相关并发症并及时处理,如出血、溶血、肌肉痉挛、心律失常、低血压等。 (三)操作要点 1、透析前准备 (1)备齐用物,核对患者姓名、透析器、透析管路的型号及有效期、透析机及透析方式。 (2)准备机器、开机、机器自检。 2、检查血液透析器及透析管路有无破损,外包装是否完好,查看有效期、型号,遵循无菌原则按照体外循环的血流方向依次安装管路和透析器。 3、预冲 (1)启动透析机血泵80-100ml/min,用生理盐水先排净透析管路和透析血室(膜内)气体,生理盐水流向为动脉端-透析器-静脉端,不得逆向预冲。

(2)将泵速调至200-300ml/min,连接透析液接头于透析器旁路,排净透析液室(膜外)气体。 (3)生理盐水预冲量,应严格按照透析器说明书中的要求进行,进行密闭式循环或肝素生理盐水预冲,应在生理盐水预冲量达到500ml后再进行。 (4)预冲生理盐水直接流入废液收集袋中,并将废液收集袋放于机器液架上,不得低于操作者腰部以下。 (5)冲洗完毕后再次核对,根据医嘱设置治疗参数。 4、动静脉内瘘穿刺 (1)检查患者自身血管通路:有无红肿,渗血,硬结;并摸清血管走向和搏动。(2)选择好穿刺点,消毒穿刺部位。 (3)根据血管的粗细和血流量要求选择穿刺针。 (4)采用阶梯式、纽扣式等方法,以合适的角度穿刺血管;先穿静脉,再穿刺动脉,以动脉端穿刺点与动静脉内瘘口3cm以上,动静脉穿刺点之间的距离在10cm 以上为宜,固定穿刺针。 (5)根据医嘱推注首剂量肝素(使用低分子肝素钙作为抗凝剂,应根据医嘱上机前静脉一次性注射) 5、引血,穿刺针与透析管路连接,透析开始。 6、检查是否固定好患者的内瘘及管路,测患者血压、脉搏,再次核对各项参数,记录。 7、处理用物。 8、透析结束,回血。 (1)调整血流量至100ml/min。

2020年血液透析标准化操作规程精品

2020年血液透析标准化操作 规程精品

血液透析标准化操作规程 (Hemodialysis Standard Operating Procedure,SOP)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肾内科贾强 一、定义及概述 血液透析采用弥散、超滤和对流原理清除血液中有害物质和过多水分,是最常用的肾脏替代治疗方法之一,也可用于治疗药物或毒物中毒等。 二、患者血液透析治疗前准备 (一)加强专科随访 1、CKD4期(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30ml/min/1.73m2)患者均应转至肾脏专科随访。 2、建议每3个月评估一次eGFR。 3、积极处理并发症和合并症。 (1)贫血:建议外周血Hb<100g/L 开始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 (2)骨病和矿物质代谢障碍:应用钙剂和/或活性维生素D等治疗,建议维持血钙2.1-2.4mmol/L、血磷0.9-1.5mmol/L、血iPTH 70-110pg/ml。 (3)血压:应用降压药治疗,建议控制血压于130/80mmHg以下。 (4)其它:纠正脂代谢异常、糖代谢异常和高尿酸血症等。 (二)加强患者教育,为透析治疗做好思想准备。 1、教育患者纠正不良习惯,包括戒烟、戒酒及饮食调控。 2、当eGFR<20ml/min/1.73 m2或预计6个月内需接受透析治疗时,对患者进行透析知识宣教,增强其对透析的了解,消除顾虑,为透析治疗做好思想准备。 (三)对患者进行系统检查及评估,决定透析模式及血管通路方式 1、系统病史询问及体格检查。 2、进行心脏、肢体血管、肺、肝、腹腔等器官组织检查,了解其结构及功能。 3、在全面评估基础上,制定患者病历档案。 (四)择期建立血管通路 1、对于eGFR<30ml/min/1.73m2患者进行上肢血管保护教育,以避免损伤血管,为以后建立血管通路创造好的血管条件。 2、血管通路应于透析前合适的时机建立(具体见血管通路章)。 3、对患者加强血管通路的维护、保养、锻炼教育。 4、建立血管通路。 5、定期随访、评估及维护保养血管通路。 (五)患者eGFR<15ml/min/1.73m2时,应更密切随访。 1、建议每2-4周进行一次全面评估。 2、评估指标:包括症状、体征、肾功能、血电解质(血钾、血钙、血磷等)及酸碱平衡(血HCO3-、或CO2CP、动脉血气等)、Hb等指标,以决定透析时机。 3、开始透析前应检测患者肝炎病毒指标、HIV和梅毒血清学指标。 4、开始透析治疗前应对患者凝血功能进行评估,为透析抗凝方案的决定作准备。 5、透析治疗前患者应签署知情同意书。 三、适应证及禁忌证 (一)患者是否需要血液透析治疗应由有资质的肾脏专科医师决定。肾脏专科医师负责患者的筛选、治疗方案的确定等。(二)适应证 1、终末期肾病 透析指征:非糖尿病肾病eGFR<10ml/min/1.73m2;糖尿病肾病eGFR<15ml/min/1.73m2。当有下列情况时,可酌情提前开始透析治疗:严重并发症,经药物治疗等不能有效控制者,如容量过多包括急性心力衰竭、顽固性高血压;高钾血症;代谢性酸中毒;高磷血症;贫血;体重明显下降和营养状态恶化,尤其是伴有恶心、呕吐等。

交叉配血试验(凝聚胺方法)

交叉配血试验(凝聚胺方法) 一、试剂储存条件及有效期 未开封试剂应贮存于2~25℃、相对湿度不大于80%,无腐蚀性气体的室内;已开封试剂应贮存于相对湿度不大于80%,无腐蚀性气体和通风良好的室温环境,试剂用后应及时拧紧瓶盖保存;未开封试剂的有效期为二年,在有效期内的已开封试剂应在开封后的6个月内使用完。 二、样本要求 1、新鲜血清、含EDTA抗凝血浆、3%-5%的红细胞悬液。 2、不能使用溶血标本及含枸橼酸钠、肝素抗凝血浆标本。 三、检验方法 1、取试管二支,标主次侧,主侧管加病人血清(血浆)2滴,加供血者 3-5%红细胞悬液(洗涤或不洗涤均可)1 滴,次侧管反之。 2、各加 LIM0.7ml,混合均匀后,再各加 Polybrene2 滴,并混合均匀。 3、用血库离心机 3400 转/分离心 10 秒,然后把上清液倒掉,不要沥干,让管底残留约0.1ml 液体。 4、轻轻摇动试管,目测红细胞有无凝集,如无凝集,则必须重做。 5、最后加入 Resuspending2 滴,轻轻转动试管混合并涂片,显微镜下观察结果:在 30 秒-1 分钟内凝集散开,代表是由 Polybrene 引起的非特异性聚集,配血结果相合;如凝集不散开,则为红细胞抗原抗体结合的特异性反应,配血结果不相合。如反应可疑,可进一步倒在玻片上用显微镜观察。 四、注意事项 1、可以用含EDTA之血浆代替血清使用。 2、若病人血清(血浆)含肝素,如洗肾患者,须多加4-6滴Polybrene溶液以中和肝素。 3、本试剂盒的操作方法也适用于抗体鉴定。 4、若试剂使用前为低温贮存,请恢复室温再行操作。 5、加做辅助性抗球蛋白试验,目的是增加检测抗-K的敏感性,对检测其他红细胞抗体无帮助。 6、在冬天室温极低的情况下,操作交叉配血试验,某些病人血清中可能含有寒冷凝集素等因素,面导致假阳性的结果出现。若有此怀疑,建议在最后滴入Resuspending时,将试管立即置入37摄氏度水浴中,轻轻转动试管混合,并在60秒内观察结果。 7、红细胞抗原检测步骤同抗体筛检试验,其检测标准血清用已知标准血清。 8、可使用IgG抗D抗体(效价≥64)与RhD阳性红细胞反应做阳性对照试验,测试本试剂的有效性。

血液透析相关技术操作规程

一、中心静脉临时导管置管术中心静脉导管是各种血液净化疗法的血管通路之一。主要有单腔、双腔和三腔导管,目前双腔导管最常用。导管置人的部位有颈内静脉、股静脉和锁骨下静脉。 (一)适应证 1 .有透析指征的急性肾损伤(急性肾衰竭)。 2 .急性药物或毒物中毒需要急诊进行血液净化治疗的患者。 3 .有可逆因素的慢性肾衰竭基础上的急性加重。 4 .内瘘成熟前需要透析的患者。 5 .内瘘栓塞或感染需临时通路过渡。 6 .腹膜透析、肾移植患者因病情需要的临时血液透析。 7 .其他原因需临时血液净化治疗。 (二)禁忌证无绝对禁忌证,相对禁忌证为: 1 .广泛腔静脉系统血栓形成。 2 .穿刺局部有感染。 3 .凝血功能障碍。 4 .患者不合作。 (三)术前评估 1 .患者能否配合。 2 .是否有可以供置管用的中心静脉:颈内静脉、股静脉及锁骨下静脉。 3 .根据条件选择患者的体位和穿刺部位。 4 .必要时可采用超声定位或超声引导穿刺。 5 .操作可在手术室或治疗室内进行。 6 .操作应由经过培训的专业医生完成。 (四)器材及药物 1 .穿刺针。 2 .导丝。 3 .扩张器。 4 .导管分单腔、双腔、三腔导管三种,各种不同类型导管各有其优缺点。 ( l )单腔导管:血流从单一管腔出人,可行单针透析,目前已很少用;也可以将单腔导管作为引出血液通路,另外找周围静脉做回路。 ( 2 )双(三)腔导管:“死腔”减少,再循环减少,导管相对较粗,穿刺难度增加。目前主要使用的是双腔导管。因为三腔导管感染机会增加,不推荐常规使用。 5 .肝素帽。 6 .注射器、缝皮针、缝线、小尖刀片、无菌纱布、透气敷料等。 7.2 %利多卡因5ml、肝素100mg和生理盐水200ml。 (五)操作方法以常用的钢丝导引置人法(Seldinger 技术)为例。 1 .根据穿刺部位采取不同体位,如颈内静脉采用头低仰卧位(Trendelenburg 体位)。 2 .穿刺部位皮肤消毒,铺无菌巾。 3 .戴无菌手套。 4 . 0. 5 %-1 %利多卡因局部浸润麻醉。 5 .采用穿刺针或套管针静脉穿刺,穿人静脉后有静脉血液抽出。 6 .固定穿刺针并插人导引钢丝;如用套管针者,先将套管针拔出,将套管留置在中心静脉内,沿套管插人导引钢丝,并拔出套管针。注意插人引导钢丝困难时,不可强行插人。

血液净化室医生岗位职责

血液净化室医生岗位职责 血液净化室副主任医生、科主任职责 1.每周须对血透患者查房至少2次。共同研究解决重危疑难病例诊断及血液净化等治疗上的问题,并组织临床病例讨论。 2. 组织全体医务人员学习、运用国内外医学先进经验,开展新技术、新疗法,进行科研工作,及时总结经验,负责指导并有计划培训血透医师提高有关血透方面及肾内方面国内外新知识与技术。 3.负责依据患者病情决定是否需院内会诊,对危急、疑难、特殊病人参与积极处置。 4.接到下级医生对病人抢救或特殊情况处理要及时到达现场并参与处理。 5.在院长领导下,负责本科室的医疗、教学、科研、预防及行政管理工作,科主任是本科诊疗质量与病人安全管理和持续改进第一责任人,应对院长负责。 6.定期讨论本科室在贯彻医院(医疗方面)的质量方针和落实质量目标、执行质量指标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意见与措施。 7.根据医院的功能任务,制定本科工作计划,组织实施,经常督促检查,按期总结汇报。 8.领导本科室人员,完成患者的诊治工作和院内会诊工作。应用《血液净化标准操作规程》指导诊疗活动,规范诊疗行为。 9.保证医院的各项规章制度和技术操作常规在本科贯彻、执行。可制定具有本科特点、符合本学科发展规律的规章制度,严防并及时

处理医疗差错。 10.确定医师轮换、值班、会诊、出诊。组织领导有关本科对挂钩医疗机构的技术指导工作、帮助基层医务人员提高医疗技术水平。 11.督查及管理血透室医疗及院感质量,确保水处理系统、透析机等设备的定期消毒、检测、维护;定期对反渗水、透析液、物品空气及工作人员手卫生等检测及对结果进行分析、登记。 12.对科内所有患者进行治疗管理,根据病情及传染病情况安排患者分区透析。并定期分析月小结,针对问题制定阶段性治疗措施、确保治疗质量。 血液净化治疗中心主治医师职责 1.在科主任领导和主任(副主任)医师指导下,负责本科室一定范围的医疗、教学、科研、预防工作 2.具体参加和指导住院医师进行诊断、治疗及特殊诊疗操作,认真按时参与查房,特别是危急、疑难、新的、特殊病人,参与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及告知,按照诊疗常规参与处置、抢救。 3.负责并指导住院医师认真执行操作常规,对出现的难度操作问题进行亲自处理并指导。 4.负责依据患者病情决定是否需会诊,协助组织会诊、收住入院,掌握病员的病情变化,病员发生病危、死亡、医疗事故或其他重要问题时,应及时处理,并向科主任汇报 5.参加门诊、会诊、出诊工作,主持临床病例讨论及会诊,检查、修改下级医师书写的医疗文件。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