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词鉴赏相关知识点集萃
- 格式:doc
- 大小:35.50 KB
- 文档页数:6
古典诗词鉴赏相关知识点集萃
古典诗文
06-28 2242
古典诗词鉴赏相关知识点集萃
一、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1、诗歌的“形象”
(1)人物形象:a.诗人的形象(或抒情的主人公)b.特定人物形象。
(2)蕴含某种品质或思想人的象(意象)
2、诗歌塑造人物的方法
(1)细节刻画法。(2)烘托渲染法。(3)对比衬托法。(4)比兴牵引法。(5)抒情寄托法。
3、诗歌“语言”
意象语言:如“松、竹、梅、菊”等。(2)情感语言:如“悲、喜、孤”等。(3)象征语言。(4)特定称谓语言:如“秋水”(眼睛)、“鸿雁”(书信)等。
4、语言风格
①平淡②工丽③直率④委婉⑤自然⑥清幽
⑦雄奇⑧奔放⑨悲慨⑩洗练沉郁
5、语言结构
①叠词②倒装③意象罗列
6、语言效果
①为形象服务②为主题服务③为意境服务
7、表现手法:
①记叙、议论、抒情、描写②衬托(烘托)、正侧、白描、虚实、扬抑
③平仄、讽喻、用典、含蓄、互文、迫感、色彩、明暗、动静、远近、声寂、高低、大小、点面、哀乐、情景、铺垫、情理、悬念。卒章显志、承上启下、过渡呼应、画龙点睛、发人深省、开门见山、耐人寻味。
8、描写手法:①渲染②烘托③白描④动静⑤虚实⑥扬抑
9、修辞手法:①夸张②拟人③对比④比喻⑤排比⑥移用
⑦通感⑧对仗⑨衬托⑩设问(反问)
10、炼字与诗眼
诗眼、词眼、句眼,是对诗歌创作中炼字(练句)所作的理论概括。
炼字不单是炼声、炼形,同时也炼意。
(一)炼字的一般规律:①五言炼第二、三或第五个字。②七言炼第二、五中第七个字。
(二)炼字的种类:①炼数量词。②炼形容词。③炼动词。④炼虚词。
(三)诗眼、词眼、句眼、文眼。
“炼字”就是重视字句的锤炼,字工句警。
“诗眼”就是诗句的关键处。在诗词的关键处,一个妙煞的字眼,可以有声有色,极致入微,状难状之景,达难达之情,甚至可以营造出一种意境“文眼”
能揭全文之首,或在篇首,中在篇中,或在篇末。
二、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的观点态度
诗歌:①叙述诗②抒情诗③送别诗④思诗⑤怀古诗(咏史诗)⑥咏物(写景)诗
⑦惑怀诗⑧边塞(战争)诗⑨悼亡诗⑩讽喻诗山水田园诗
1、思想内容:①忧国伤时②建功报国③思怀人④依依展品⑤生活杂惑(借古讽今、昔盛今衰、青春易逝、国运衰微、仕途失意、壮志难酬,等)
2、观点太度(思想感情)
①情感类别:哀怨、激愤、憎恶、忧愁、欣喜、欢快、向往、离悉别恨、怀乡思亲、追古伤今、忧郁沉闷。
②情感载伴(意象)
杨柳——惜别;菊花——傲视;圆亮——思念;落叶——失意;春风——得意;
大海——开阔;流水——叹惜;古迹——怀旧。
抒情方式:直抒胸臆,托物言志,融情于景,借景抒情。
3、鉴赏评价方法:①把握或情基调②注意抒情,议论性的文字。③展开想象和联想。
④抓风格和背景。⑤体会诗的意境。⑥把握常见典故的内涵。
小结:
一、解题思路与技巧:①明类别②辨手法③识风格④懂感情(观点)
⑤品语言⑥观结构⑦知背景⑧读注释⑨解典故⑩说行话。
二、学说“行话”,规范表述
(1)掌握古代诗歌鉴赏常用名词术语。
①评价主旨类:深化意境、深化主旨、意境深远、意境优美、意味深长、耐人寻味、言近旨远、言简意丰、意在言外、言外之意、言在些而意在彼,弦外音、味外味,言有尽而意无穷,含蓄蕴藉、委婉,不著一字、尽得风流。
②分析手法类:卒章显志、画龙点睛、直抒胸臆、托物言志、象征、以小见大、开门见山、寄寓寄托、衬托烘托、渲染。
侧面描写、对比、怀古伤今、借古讽今、起兴、情景交融、情景相生、情因景生、借景抒情、以景衬情、融情入景、一切景语皆情语。
③语言特点类:
勾勒、浓墨重彩、性妙惟肖、体物入微、穷形尽态(相)、富有哲理、淋漓尽致。
④语言风格类:行云流水、形神兼备、简洁洗炼(练)、浅显明白如话、平淡无奇、质朴清新淡雅、词藻华丽明快、沉郁顿挫、苍凉雄健雄浑。
⑤文章结构:作铺垫、埋伏笔、呼应、照应、浑然天成、行文技巧类、虚实相生水乳交融。
⑥其他:构思精巧、新颖、独树一帜、别具一格、不落窠臼、不落俗套、自出机杼、颇具匠心、感情细腻、感情真挚、跃然纸上、曲折、层次、分明、一气呵成、琅琅上口。
(2)把握诗歌鉴赏表述程式。
意象:作品中具体的人、物、景等。
思想感情有: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作用:深化意境、深化主旨、意境深远、意境优美、意味深长、耐人寻味、言逝旨远等。
认真审题,有针对性地作答。高考古典诗歌鉴赏题是要求赏析全篇还是某一词句,是评价思想还是分析手法,一定要看仔细,有针对性地作答。
最好先打个草稿,然后再誊写,做到语言准确,表意流畅,书写规范。
(二)客观型阅读
诗歌鉴赏题的设误方法
1、错位
出题者在选项中把通常指代的对象同特定语境中的指代对象有意互换位置。如三国中同孙权、曹操并列的英雄通常指刘备,而阿鲁威的散曲《蟾宫曲?咏史》却不是这样。1996年第10题D项便是根据二者的差异设计的:最后一句指明了鼎足而立的三国中的英雄刘备、孙权及曹操。最后一句是收束上文句,上文第一句是设问,二句写的是曹操,三句写的是孙权,四句写的是诸葛亮。结合语境,“一分西蜀”应指诸葛亮,“一分江东”应是孙权,曹操这个人物受散曲格律的限制,是尽在不言之中。这里便把“诸葛亮”和“刘备”错位。
2、拔高
就是对诗歌中捞写的形象故意妄加引申,添上某种光圈。诗歌鉴赏,评析思想内容是个难点,人们很容易受时代思想的影响,个人好恶的制约,以今论古,以己评人。特别对优秀的文学作品,不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去评价,而习惯据定性思维去评判。高考命题也常在这个盲点上设置错项。例如1997年高考题第11小题D项:两着诗都将洞庭湖的山水景物描写得高旷超俗,使人读后油然生出范仲淹《岳阳楼记》中那种“心旷神怡,宠辱皆忘”的感觉。这里就顺水推舟,投入所好,把拔高的旨趣,像贴标签似的贴了上去。
3、硬套
有些诗歌鉴赏题的选项设计是不结合语境,凭感觉给某篇某章贴上某种标签。中学生在课本中学过许多表现手法,但他们对这些“手法”的理解往往是朦朦胧胧的,命题人便利用这一点,常在“手法”上做“手脚”。例如1995年11题D项:采用直抒胸臆的手法,表达对春光留恋和惜别的一种伤感情绪。这里的“直抒胸臆”是凭空“硬套”,其实这首词是“融情于景”,是间接抒情。再如1997年高考题11题B项:刘诗中“潭面无风”句和雍诗中“烟波不动”句,都贴切地描绘了月光下湖面风平浪静、山影凝重、朦胧而又静谧的景象。这一项利用两诗同写洞庭景色,混淆相异处(刘诗的白银盘喻月光下的洞庭湖,雍诗的碧翠描绘的则不是月景),把刘诗的月下洞庭之景,用一个“都”字,顺手牵羊,附会给雍诗,有极强的迷惑性。
4、扩大
就是把一个作家的某一具体作品风格用其整体作品风格来代替。这一手法往往在我们熟悉的作家如陶渊明、李白、杜甫、苏东坡、辛弃疾、李清照、文天祥等身上奏效。如1995年11题C项:采用直抒胸臆的手法,表达对春光留恋和惜别的伤感情绪。李清照是婉约派的代表,婉约派常抒写“离愁别绪”即“惜别”之情,而这道词抒发的却不是“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惜别”之情,而是借借花怜春来怜已,表达自己对春的眷恋和惋惜之感。出题者这里用李词的整体风格来代替这首词的特色,显然有很大的迷惑性。如不认真分析原词,便无法排除干扰。
古典诗词曲鉴赏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