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州岁时节令文化的调查与研究(1225)
- 格式:doc
- 大小:73.50 KB
- 文档页数:12
湖州岁时节令文化的调查与研究
中共湖州市委宣传部课题组
岁时节令文化是一个相当宽泛的概念,它包括传承千年的岁时节令风俗以及岁时节令期间表演的各类民间艺术、举办的各类游艺竞技活动,它是中国古代农业社会对季节变化和气候变化规律的把握,是民众生活智慧、生命意识的集中反映,也是民众精神信仰、审美情趣、伦理关系与消费习惯的集中体现。岁时节令文化传递着中华民族特有的价值观念、伦理道德、行为规范和审美情趣,有利于增进价值认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岁时节令民俗活动真实地传达人们交往的情感体验,有利于调节人际交往,促进社会安定和谐;岁时节令游艺竞技放松和调节人们精神,有利于活跃基层文化,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在省委宣传部的指导下,本课题组通过全面普查、实地走访和广泛座谈等形式,对湖州岁时节令文化的保护传承、发掘利用等情况进行调研,并就新形势下更好地保护传承、发掘利用岁时节令文化提出了对策建议,形成如下报告。
一、湖州岁时节令文化保护传承的基本情况
湖州岁时节令文化是湖州自然环境、社会文化诸多因素长期共同作用的结果, 活动类型十分丰富,具有鲜明的区域特色。近年来,湖州岁时节令文化传承保护工作被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稳步推进,有序开展,积极发掘和利用特色岁时节令文化,服务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取得明显成效。
1、创新保护传承机制,传统岁时节令文化展新颜。岁时节令文化在湖州依然有着强大传承力量,深深植根于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近年来,湖州岁时节令文化保护传承由自发到自觉,不断创新探索,形成专项研究普及、专项扶持培育、专项传承教育等系列新机制,传统岁时节令文化展现全新的姿态,焕发新的生命活力。一是专项研究普及出成果。2006年来,深入实施历史文化系列研究,对湖州民俗文化、蚕桑文化、茶文化、竹文化、渔文化、美食文化、稻作文化等进行了系统梳理研究。在此基础上,2008年又以传统节日“假日化”为契机,由市社科联、社科院组织学者成立专家组,设立重点研究课题,专项研究湖州岁时节令文化的历史变迁和现
实传承。2009年根据研究成果,编撰了通俗读物——10万字的《湖州岁时节令文化》,以文化的视野,多角度、全方位地发掘、解读湖州岁时节令风俗事象及相关民俗,并配有彩图,融科学性、知识性、文化性和趣味性为一体,雅俗共赏。《湖州岁时节令文化》配送全市各级图书馆、基层图书室和各中小学校,发挥其宣传普及作用。二是专项扶持培育出精品。以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力度为契机,74项与岁时节令有关项目被纳入市首批和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对这些列入名录的项目专项重点进行扶持和培育,做大做强做出精品,尤其是探索形成了‚建好传承基地-‘借船出海’扬名-尝试市场化运作‛的‚百叶龙传承保护模式‛。长兴县专门成立百叶龙传承基地建设领导小组,确立具备传承条件的12个学校、部门和乡镇作为培训基地,现在已形成15条的演出阵容。积极“借船出海”,主动开展对外文化交流,2000年来应邀到全国各地参与各级各类对外经贸文化交流活动60余次,先后十赴北京城,国庆60周年献演天安门,远赴法国助阵奥运火炬传递。注册成立百叶龙演出有限公司,“百叶龙”成为浙江省著名商标,现在年商业演出近20场次。以百叶龙为范本,采用同样的机制和政策,湖州挖掘培育了多支民间文艺精品,长兴洪桥龙舟、林城舞狮,安吉昆铜竹叶龙、马家弄威风锣鼓等等,都走出湖州、走向全国,甚至远渡重洋,成为湖州乃至浙江对外文化交流的“金名片”。三是专项传承教育出新人。近年来,湖州积极培育岁时节令文化传人,认真实施岁时节令文化人才教育培训工程。2005年起,长兴在县职教中心、清泉文武学校、教师进修学校开设百叶龙艺术传习班,每年学员约500人,现有以中小学生为主的“小龙”7条。南浔区推进传统文化进校园,先后有80多名民间艺人走进校园传道授业,全区形成了剪纸艺术、船拳、灯谜等一系列30余种特色的校本课程,以及近30余个校园“文化社团”和6000多名区域文化新苗。市文广新闻局在娃娃家幼儿园设立湖剧传习班,开展传习活动百余次,发掘、培养湖剧传承人。湖州师院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进课堂活动,指导学生开展《防风神话与吴越民俗研究》、《湖州蚕花节民俗解读》等36项课题调研,积极开展非遗传承教学,初步构建起较为健全的教学与研究团队。
2、扶持借助民间力量,岁时节令文化传承见长效。岁时节令文化是民
众的生活文化,群众的参与度是传承与创新的关键。湖州基层活跃着大批热心的民间研究人员、传承人员,民间的力量和资金在岁时节令文化的传承保护中的作用正初步显现。一是民间自发办节办会渐成风气。湖州很多岁时节令习俗有着深厚的民间根基,如春节舞龙、端午节龙舟赛、红灯闹元宵、各类庙会、清明轧蚕花等民间自发的民俗活动几百年来经久不衰,这些民间自发的活动,注重于人民群众真情实感的释放和表达,至今仍具有较强的生命力。湖州含山‚轧蚕花‛活动抗战时期被迫停止,‚文革‛期间一度被禁,新时期民间自发举办活动成为中国最大的蚕神祭祀节日。明清时期形成的菱湖民间灯谜射猜活动,在传统基础上不断创新,成了水乡民俗文化的一朵奇葩。此外按照不同时令每年准时举办的各色水乡庙会,其活动组织者和活动经费均来自民间。二是民间民俗博物馆渐成气候。湖州百姓办民俗博物馆和展览馆热情高涨,呈现良好态势。德清新市的“江南蚕文化馆”,集中展示丰富多彩的祭蚕神、呼蚕花、戴蚕花、轧蚕花等民俗。安吉县21座村级地域文化展示馆相继建成使用,从竹文化、茶文化、山民文化、畲族文化等方面展示各具地域特色的民间文化,提升美丽乡村建设品位。长兴泗安新联村农民投资近40万元自建农具“博物馆”,保存逐渐失传的传统农具,挖掘传统农具内涵,让下一代不忘耕作之本。三是民间文化文艺人才保护培养渐成体系。岁时节令文化的传承人才是关键。目前,湖州市共组建各类民间特色文体团队654支,自2007年起,计划用3年时间,对全市特色文化团队文艺骨干和基层文化干部轮训一次。2009年组织市县群艺馆、文化馆业务干部开展‚三个三‛活动,与1/3的乡镇(街道)文化站结对,全年1/3的时间下基层辅导,全年为联系乡镇新创作3件文艺作品(或文体团队),全年下基层辅导达745人次,新培育特色文体团队72个。长兴县以以‚百叶龙‛和‚狮舞‛为龙头,抓好‚一镇(乡)一品,一村一韵‛建设,建立起‚民俗特色文艺团队‛200支。安吉县推进民间艺术基地和特色民间艺术表演队伍的建设,2009年一年就建立8个基地,10支队伍。民间文化文艺人才队伍得到了发展壮大,年龄结构、文化结构发生根本变化,文化遗产得到了有效传承。
3、推进‚一乡一节一品‛建设,繁荣基层群众文化添活力。湖州稻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