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概论——治则治法
- 格式:docx
- 大小:13.98 KB
- 文档页数:1
治则治法
一、预防
(一)预防的概念
预防是指采取一定的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于发展
体现了中医学治未病的思想
(二)预防的内容
1.未病先防
疾病发生之前,做好预防工作,防止疾病的发生
(1)养生以增强正气
顺应自然
养性调神
护肾保精
体魄锻炼
调摄饮食针灸、推拿、药物调养
(2)防止病邪侵害
避其邪气
药物预防
2.既病防变
疾病发生,应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以防止疾病的发展与传变
(1)早期诊治
(2)防止传变
阻截病传途径
先安未受邪之地
《难经•七十二难》:“上工治未病,中工治已病者,何谓也?然:所谓治未病者,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于脾,故先实其脾气,无令得受肝之邪。
故曰治未病焉。
”二、治则。
中医学:治则治则是在中医基本理论指导下制定的对防治疾病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原则。
中医治则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古代辩证法的整体观、运动观、矛盾观为指导,是中国古代哲学理论在中医防治疾病过程中的具体体现。
中医治则体系的内容十分丰富,可以根据治则抽象程度的高低及其在临床中的地位、作用,将其划分为治疗观和基本治则两个层面。
治疗观是治疗过程中最高层次的原则,其抽象程度较高,对医师的治疗行为起主导作用;基本治则是指导具体病证治疗过程的原则,是治疗观的具体化,对具体治疗方案、方法的选择与确定起重要的指导作用。
治疗观和基本治则是治疗疾病过程中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两大组成部分。
一般而言,治疗观具有抽象性、灵活性的特点,而基本治则抽象程度相对较低一些,针对性强一些;治疗观在治疗领域具有统帅作用,基本治则在治疗观的指导下制定,同时又反映治疗观;随着医疗实践的深入,治疗观不断丰富发展,相应地基本治则也不断充实、完善。
治法是在治则指导下制定的针对疾病与证侯的具体方法,治法更为具体和灵活多样。
审证立法,依法用方,故治法是制方、用方、选药的依据,各种疗法如针灸、推拿、外治、气功、食疗等,在具体运用中均须贯彻治法的精神。
治则指导治法的确立,治法是治则的具体化,它由治则所规定,并从属于一定的治则。
所以,治法上贯治则,下统方药,承上启下,是中医治疗过程中的关键环节。
治法也有层次高低的差异。
高层次治法可称为一般治法,是针对不同种类病因病机提出的治法。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说“寒者热之,热者寒之”以及后世所言的汗、吐、下、和、消、清、温、补八法等,当属于一般治法。
低层次治法可称为具体治法,是贯穿表里上下、脏腑经络的病理,结合病证特点,区别主次,具有具体化意义的治法。
如辛温解表法、辛凉解表法、清暑解表法、疏表祛湿法、疏表润燥法等均隶属于解表法;固涩法可分为敛肺止咳、涩肠止泻、涩精止遗、固脖缩尿、固冲止带、固卫敛汗、收敛止血、安胎止滑等。
治疗原则Principles of Treatment概 述1、治疗原则的含义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简称“治则”。
是在整体观念的指导下,以辨证为基础,以四诊收集的资料为依据,对疾病进行综合分析与判断,从而针对不同的病情,确定相应的的治疗原则。
2、治则与治法的关系治则(principles of treatment )—— 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用以指导治疗方法的总则; 治法(methods of treatment )—— 是在治则指导下的具体治疗方法,是治则的具体化,并从属于一定的治疗原则。
3、治则的基本内容● 标本治则● 同异治则● 虚实治则● 寒热治则一、标本治则是指根据疾病过程中病理变化的标本的主次不同而确立治疗的基本原则。
治病求本标本治则 标本缓急正治与反治标与本本(Ben )-本质,含有主要方面和主要矛盾的意义。
标(Biao )-现象,含有次要方面和次要矛盾的意义(一)治病求本(Concentrating treatment on the primary cause of a disease ) 是指找出疾病的根本原因,并针对根本原因进行治疗。
是辩证论治的基本原则。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治病必求于本”治病求本举例: 新病、继发病 久病、原发病新病与旧病 症状 病因 病因与症状 邪气 正气 正与邪 标 本血热——凉血止血血证血瘀——化瘀止血气虚——补气摄血(二)标本缓急由于疾病变化的复杂性,标与本在疾病中的主次地位常有不同,因而在治疗上就有先后缓急的区别。
急则治标标本缓急缓则治本标本同治1、急则治标(Treating the secondary under urgent situation)是指在标症甚急,如不先治其标症,可影响对“本病”的治疗,甚至危及患者生命时,采取的一种暂时的急救法则。
2、缓则治本(Treating the primary in chronic condition)是指在一般情况下,标病不急,或缓解之后,应针对该病的本质而治。
第七章、防治原则与治法总论:一、中医历来重视对疾病的预防,明确地提出“治未病”的预防思想。
治未病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
二、中医治疗学,分为治则与治法两大部份。
1、治则――即治疗疾病的总原则。
是在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精神指导下,对临床治疗立法、处方、用药,具有普遍指导意义。
2、治法――是治疗疾病的基本方法,是治则的具体化。
即“八法”(汗、吐、下、和、温、清、消、补)。
第一节、防治原则一、预防为主预防为主:就是采取积极的措施,预防疾病的发生与发展。
(一)、未病先防未病先防:是指在疾病发生之前,做好各种预防工作,以防止疾病的发生。
疾病的发生与正气和邪气有关,邪气是导致疾病发生的重要条件,而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的内在原因和根据,外邪通过内因起作用。
因此,治未病,必须从以下方面着手。
1、注重调养正气,提高机体的抗邪能力(1)、注意情绪的调节,保持健康的心态。
(2)、锻炼身体,增强体质。
(3)、起居饮食有节,劳逸结合。
(4)、适当的药物预防及人工免疫。
2、注意防止邪气的侵害(1)、讲究卫生,防止环境、水源、食物的污染。
(2)、避免六淫、疫疠等邪气的侵袭。
3、养生保健:又称摄生,分为运动与饮食两个方面的内容。
(1)、化佗创造了五禽戏;及逐渐形成的太极拳、气功等保健疗法。
(2)、药膳的使用。
(二)、既病防变既病防变:是指疾病已经发生,应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以防止疾病的发展与传变。
1、早期诊断:掌握疾病的发展规律及传变途径,做到早期诊断,有效治疗,才能防止其传变。
2、先安未受邪之地:如“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于脾,故先实其脾气,无倒受肝之邪”;又如清代叶天士,根据温热病伤及胃后,热病进一步发展耗及肾阴的病变规律,主张在甘温养胃的方药中加入某些咸寒滋肾之品,此即是既病防变法则的具体应用。
二、治病求本定义:1、治病求本:就是要寻找出疾病的根本原因,并针对其根本原因来进行治疗。
2、本与标:本即本质,标即现象之意。
17.治则与治法第七章;治则与治法中医治疗学;分为治则和治法二部分。
治法则是治疗疾病的基本方法。
第一节奏;治则治病求本,正治反治,标本缓急,扶正祛邪,同病异治,异病同治,以及因时,因地,因人制宜等。
一预防为主未病先防,就是指疾病在未发生之前,充分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增强体质,顾养正气,提高肌体的抗邪能力,同时能动地适应客观环境,避免致病因素的侵害,以防止疾病的发生,从而维护健康,既病防变,就是指在疾病已经发生以后,要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以防止疾病的发展与传变。
二,治病求本即治病必须抓住疾病的本质进行治疗,这是辨证论治中的根本原则。
疾病在发展的过程中,可出现许多错综复杂的现象。
但这些现象都是由不同本质的疾病所产生。
就是研究和找出疾病的本质进行治疗。
例如头痛,可由于外感,血虚,痰湿,瘀血,肝阳上亢等多种原因引起,治疗时就必须结合伴有的兼症,找出头痛的原因或本质,分别用解表,养血,燥湿化痰,活血化瘀或平肝潜阳等法进行治疗。
又如高热不退,烦躁,口渴,四肢厥冷,为“真热假寒:证。
四肢厥冷是其假象,内热过盛是其本质,所以治疗时应清解邪热,解热之后,阳气得以外达,肢冷自愈。
这种针对疾病的病因的病因和病变本质进行治疗的原则,就是:治病求本。
三,正治反治正治法,是当疾病的临床表现的它的本质相一致时,采取逆其病势的方药进行治疗的一种法则,又称:逆治法,如热邪所致的热证,其现象和本质均为热;寒邪所致的寒证,其现象和本质均为寒,治疗时用寒性药治热证,用热性药治寒证,即;热者寒义,寒者热之,同样;虚则补之,实则泻之,分别用补法或攻泻法治疗现象和本质一致的虚证或实证,也是逆其证候而治,正治法是临床上最常用的一种治疗法则。
反治法,是当疾病的临床表现和它的本质不相一致而出现一些假象时,采取顺其证候的方药进行治疗的一种法则,又称;从治法,所谓;从治,不过是从属于其假象的证候而治,与一般治热以寒,治寒以热相反,具体运用时有;热因热用,寒因寒用,通因通用,等四种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