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州沿江总体规划修编(正式稿)
- 格式:doc
- 大小:14.74 MB
- 文档页数:74
泰州市沿江开发总体规划(修编)
泰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
二零零九年十一月
目录
序言 (1)
第一章发展基础与问题 (4)
一、沿江开发条件 (4)
二、沿江开发成就 (5)
三、存在问题 (8)
第二章战略定位与发展目标 (10)
一、机遇与挑战 (10)
二、沿江开发总体战略与原则 (11)
三、战略定位与目标 (12)
四、空间开发格局 (14)
五、发展途径 (15)
第三章岸线利用功能分区与调整 (17)
一、岸线开发利用原则 (17)
二、岸线功能类型分区 (18)
三、岸线功能定位与调整 (19)
第四章产业发展与升级方向 (25)
一、重点发展行业 (25)
二、新兴培育行业 (27)
三、传统改造提升行业 (29)
第五章重点开发园区建设 (31)
一、核心开发区的建设发展 (31)
二、腹地开发区建设 (33)
第六章城镇发展与布局 (35)
一、中心城市建设 (35)
二、副中心城市建设 (35)
三、小城市建设 (36)
四、临江重点片区建设 (36)
第七章港口和重大基础设施建设 (37)
一、港口建设 (37)
二、交通网络建设 (40)
三、电力能源基础设施建设 (42)
四、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43)
第八章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 (45)
一、污染控制 (45)
二、生态建设保护 (48)
第九章政策措施与规划实施 (50)
一、政策措施 (50)
二、规划实施 (53)
序言
为了全面指导和进一步推进泰州沿江开发,2003年泰州市政府在江苏省沿江开发战略指导下,根据沿江开发条件和需求,编制了《泰州市沿江开发总体规划(2003-2010)》。
规划确定了总体开发战略和目标,提出了岸线资源开发、产业和城镇发展、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等方案,统筹了沿江开发格局,全面指导和推动了全市沿江又好又快的开发。
沿江开发历时六年多,当前面临的经济社会发展环境也发生了较大改变,特别是国家提出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长三角将进入服务经济为主的发展阶段,江苏沿海开发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经济全球化下世界性经济危机日益加深等,既为泰州沿江开发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也带来更大挑战。
同时,尚未解决的区域内结构性矛盾与问题,也加大进一步发展的难度。
特别是岸线资源优势和港口经济效应没有充分发挥,园区功能和建设较为混乱,总体开发实力不强等等矛盾和问题,将极大地影响泰州未来又好又快的科学发展和竞争力的提升。
为此,需要根据国内外发展的新形势和科学发展的新要求,对沿江开发战略和部署进行优化调整,为实现更好、更快的飞跃做更新、更高的谋划。
《泰州市沿江开发总体规划修编》(简称规划)针对沿江地区现有开发条件、基础和发展背景,进一步明确沿江开发的战略定位、空间格局和发展重点,重点解决沿江岸线开发利用功能分区与调整、产
业发展与升级、园区和城镇建设布局、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保护等方面问题,是指导全市沿江优化开发的纲领性文件。
规划范围包括沿江地区和沿江核心区域两个层面。
沿江地区包括泰州市区和泰兴、靖江两市,面积2438.6平方公里;2008年人口266.9万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85亿元,分别占全市的51.5%和70.62%;人均生产总值达38170元,是全市平均水平的1.26倍;工业增加值达576.9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75.3亿元,分别占全市的73.28%和74.54%。
沿江核心区域,是沿江开发的重点区域。
包括泰州国家医药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泰州经济开发区;高港区城区及永安洲、许庄、刁铺等镇(街道),含高港高新技术产业园永安洲工业园和科技创业园;泰兴城区及马甸、滨江、蒋华、七圩等镇,含泰兴经济开发区、泰兴虹桥工业园(筹)等;靖江城区及新桥、东兴、斜桥、西来等镇,含江阴-靖江工业园区、靖江经济开发区。
2008年核心区人口117.55万人,地区生产总值532.4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45290元,是全市平均水平的1.5倍,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37.21亿元,占全市的36.8%。
规划依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发[2008]30号)
——《江苏省沿江开发总体规划(2003-2010)》
——《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发展规划》
——《江苏省沿江地区“十一五”产业空间布局规划》——《泰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发展规划》——《泰州市沿江开发总体规划(2003-2010)》——《泰州港总体规划(2008-2020)》
——《泰州市沿江开发环境保护规划(2004-2015)》
规划时间期限:2009年-2020年,远景展望到2030年。
第一章发展基础与问题
沿江开发战略实施以来,泰州沿江地区凭借其优良条件,取得了令人瞩目经济社会开发成就。
但是与科学发展的要求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和问题。
一、沿江开发条件
泰州沿江地区拥有长江黄金水道,自古以来就是苏中特别是里下河地区通江达海的门户,区位与资源优势明显,沿江开发条件优越。
优越的交通区位。
沿江地区滨江达海优势区位明显,同时紧邻上海、苏南发达地区,受其辐射带动影响突出,是长三角重要组成部分。
近年来,交通区位条件不断改善,以国家一类开放口岸泰州港为主体的港口群已初具规模:宁通、宁靖盐两条高速公路和328国道、沿江高等级公路、宁盐公路、江平线、如泰线和阜扬线等六条干线公路纵横其间;新长铁路和宁启铁路跨境而过;建口线、姜十线、引江河-新通扬-泰东线和高东线、新通扬运河、如泰运河“三纵三横”六条水运主通道汇集于此。
江阴长江大桥和在建的泰州长江大桥贯穿南北,沿江地区到上海、南京的可达时间在两小时左右,到苏州、无锡在一小时左右,成为苏中深度融入长三角的重要门户。
优良的岸线资源。
沿江地区位于长江下游凹岸地段,深水贴岸,微冲不淤,河势稳定,腹地广阔,岸线资源量多质优。
拥有长江主江岸线96.3公里,其中水深8米以上的一级宜港岸线长达46.1公里,
占岸线总长度近一半,是江苏沿江八市中一级岸线最多的地区之一。
截至2008年底,尚余未利用岸线44.7公里,其中深水岸线16.5公里,未来可开发利用的岸线资源相对充裕,为港口和工业项目建设提供了坚实基础。
较有力的要素支撑。
沿江地区处于苏中平原,地势平坦,自然约束小,目前建设用地比例为25%,可利用土地面积潜力较大;2008年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近11万人,较2002年增加了17%,在岗职工平均年工资26600元,相对低廉的高素质劳动力为沿江开发提供了有力保障;自身资金积累、外来资本投资和政府财政支持力度不断增强,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为514.6亿元、实际利用外资8.65亿美元、财政总收入达到194.8亿元,分别是2002年的2.6倍、5.8倍和4.8倍,为沿江开发创造较为有力的资本环境。
较完备的设施条件。
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支撑体系基本形成。
供电等配套设施建设加快,国电泰州电厂一期投运,220千伏夏仕输变电工程、220千伏园区输变电工程陆续建成,预计2010年发电总装机容量可达2278兆瓦;环境污染处理能力不断提升,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厂等环保设施数目不断增加,2008年工业废水达标率和污水处理率分别达96.36%、87.48%;适应信息化需要的现代信息基础网络也基本建成。
二、沿江开发成就
自2003年沿江开发战略实施以来,泰州沿江地区工业化与城市
化进程快速推进,经济实力不断提升,产业发展已具备较好基础,基本实现了预期的规划目标。
船舶重工、医药化工、物流等产业发展加快,经济实力不断增强。
沿江地区是投资和产业发展的热点,2008年沿江地区规模以上企业近1722家,实现总产值2120.7亿元,占全市的比重达72%,船舶、机电、化工、医药、材料等主要行业总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从2002年的56%上升到2007年的58%,在全省比较优势不断增强。
2007年,物流业增加值达39.3亿元,与2002年相比增长了60%,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下降了2个百分点。
其中沿江核心区集聚了大量船舶重工、医药化工、物流等临港开发项目,10亿元人民币或1亿美元以上项目31个(含在建项目),总投资达到356.3亿元。
在大项目带动和整体工业化推动下,经济实力明显提升。
2008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85亿元,占全市的70.7%,比2002年的67.2%提高3.5个百分点;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75.3亿元,比2002年增加了2.4倍,占全市比重比2002年提高了4.3个百分点;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38170元,较2002年增加17724元,较全市平均高7914元,在全市经济增长中起到了引领作用。
2002-2008年间,泰州沿江地区生产总值总增幅达189%,在江苏省沿江8个地区中列第3位,与省内其他沿江地区的经济总体实力差距不断缩小;泰州沿江对全省沿江经济的贡献不断提高,其地区生产总值占全省沿江的比重从2002年的3.1%提高到了2008年的6.5%。
岸线利用更加充分,港口实力不断提升。
利用长江岸线这一不可
再生的战略性资源,发展港口经济,是沿江开发的重点。
沿江开发以来,岸线利用步伐明显加快,截至2008年底,全市已利用岸线51.6公里,岸线利用率从2002年的21.4%迅速升至53.6%。
为了合理利用岸线资源,市政府专门印发了《关于加强长江岸线开发利用管理的通知》,严格审查利用岸线的项目,明确规定项目进入的投资强度和门槛,鼓励纵向利用布局,通过收购、取缔、参股等方式,加快岸线的整合力度和大项目建设,提高岸线利用效率。
港口实力随之不断提升。
2008年共有千吨级以上生产性码头泊位57个,其中万吨级以上泊位达到25个,年通过能力达3000万吨。
集装箱和货物吞吐量分别达7万TEU和5750万吨,较2002年增加6.6倍和16.5倍,其中煤炭、石油、矿建材料等主要货类占比近40%,有力支撑了临港重化工业的发展。
园区建设不断加快,沿江产业带初步形成。
以临港开发为重点的园区,已成为重大项目和产业集群的主要载体。
2008年,沿江地区省级及以上开发区总建成面积达79.4平方公里,进园企业超3000家,实现业务总收入1807亿元,其中38家为全市50强企业。
其中拥有岸线的临江开发区建成面积和销售收入分别占67.3%和86.4%。
沿江产业带格局初显,初步形成了船舶、医药、精细化工、减速机、微特电机、特种合金材料、粮油加工等7个有一定规模的产业集群或雏形。
城市化进程加快,城镇支撑能力不断增强。
沿江地区城市化水平从2001年的43%增加到2008年的55%,比全市平均水平49.1%高6个百分点,年均增长1.7个百分点。
2008年城镇建设用地规模达到
205平方公里,形成了“一大两中四重点”的城镇格局。
一大,指中心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镇建成区面积和地区生产总值分别由2002年的46平方公里和141亿元增至2008年的58.5平方公里和325.4亿元;二中,指两个中等城市靖江和泰兴,城镇建成区面积和地区生产总值分别由28.3平方公里、199.4亿元增加到53.5平方公里、474.2亿元,建设用地效率和集聚程度出现较大提升;四重点,指蒋华、新桥、永安洲和斜桥镇等重点镇建设初具规模,建设用地效率从3.84亿元/平方公里上升到5.56亿元/平方公里。
三、存在问题
泰州沿江开发仍存在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亟待解决,给进一步开发带来严峻的挑战。
产业规模偏小、层次偏低。
与全省沿江其他地区相比,泰州沿江地区总体实力与其他地区差距不断缩小,但仍偏弱。
2008年工业增加值占比54.5%,比2002年增加了8.2个百分比;服务业增加值占比33.4%,距离43%的发展目标仍有较大差距;大中型企业研发投入125亿元,仅为苏州沿江地区的18.9%;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共15.04万人,占总人口的5.6%,该指标在全省沿江排名中,虽比2002年提升2个位次,仍排第5位。
岸线利用仍需优化,利用效益有待提升。
生产性岸线中工业企业占用偏多,公共码头偏少。
工业企业占生产性岸线比例高达75.5%,其中船舶企业所占比重近一半,而公共港口岸线不到1/4。
饮用水源
取水口布局过多,水源地保护区和生态岸线保护难度较大。
同时,岸线利用过程中尚存在深水浅用、占而不用、岸线利用与后方陆域功能不协调等现象,岸线效益未充分发挥。
空间开发分散,集聚程度不高。
沿江开发主体过多,拥有省级及以上开发区7家,同一开发区拥有多个园,内部竞争较为激烈;产业布局混乱,园区开发内容较为雷同,大部分均以化工、船舶为主,且停留在产业链低端,产业特色不够鲜明,竞争力偏弱;临港和腹地产业缺乏联动。
空间开发效率不高,2008年单位建设用地产出为1.68亿元/平方公里,江苏沿江8地区中排名从2002年的第6位上升到第5位,但效率仍不很高。
生态环境保护压力趋大。
伴随经济规模扩张,生态承载压力不断加大,环境治理任重道远。
工业化和城市化加快,建设用地不断增多,挤占大量生态用地。
单位面积工业废水、废气、固体废弃物排放强度也不断增加,2008年分别达4.7万吨/平方公里、2553万标米/平方公里、856吨/平方公里,较2002年分别增加14%、286%、229%,环境污染形势严峻,污染控制与治理能力仍需进一步提升,水污染及空气污染尤其是酸雨的高发性均亟需改善。
第二章战略定位与发展目标
一、机遇与挑战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泰州沿江开发面临着前所未有机遇。
经济全球化与区域一体化进程深入推进,国际国内资本和产业转移和重组方兴未艾,区域合作与交流日益密切。
我国仍处于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的快速发展期,国家扩内需、保增长、调结构、重民生战略举措加快实施,这些都为泰州沿江开发提供有利的发展机遇。
同时,国家相继提出了“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等要求,长三角力图构筑全球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和现代服务业中心、并形成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江苏提出了新世纪新阶段“两个率先”的奋斗目标,江苏形成江海联动态势和分工格局,都在引领泰州沿江地区未来增长模式和产业升级方向。
同时,尚未解决的区域内结构性矛盾与国内外严峻的发展环境影响交织在一起,沿江开发困难进一步加大,一些深层次问题和矛盾亟待解决。
随着世界经济下行,在区域间经济社会联系日益广泛的同时也增大了经济快速增长的潜在风险,低碳经济的推行以及土地、劳动力等传统要素成本的不断上升,使得技术创新成为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原有粗放扩张的增长模式难以维系,转型更为迫切、压力更大;江苏沿海开发上升为国家战略等等,均对泰州新一轮沿江开发和创新型经济的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与挑战。
二、沿江开发总体战略与原则
沿江开发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深入解放思想,推动改革创新,以港口经济发展和开发园区建设为重点,推进产业集聚升级和岸线合理集约利用,以城镇和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和政策实施为保障,坚持集聚开发、协调开发、开放开发、联动开发、可持续开发,全面推动工业化及城市化,加快形成综合实力、创新能力和可持续能力均较强的沿江产业带和城镇集聚区,带动和促进全市经济跨越发展、全面融入上海和苏南经济板块,实现泰州在苏中率先崛起的奋斗目标。
统筹谋划,集聚开发。
以港口和园区开发为核心,对产业和城镇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环境保护等进行全面统筹规划,促进港口、工业和城镇协调互动;打破行政分割,合理利用各种交通资源要素,科学合理布局各类生产要素,突出重点区域开发,突出产业园区分工,着力形成专业特色鲜明、规模集聚明显、产业链配套完善的产业集群。
共生互动,协调开发。
通过壮大产业集聚规模,拉动就业需求,增加居民收入,以工业化推动城镇化;通过完善基础设施,提高从业人员技术水平,以城镇化服务工业化。
以服务制造业为重点,壮大现代服务业规模,以提升现代化生产性服务业为抓手,推动制造业升级,促进工业化与城镇化、制造业与服务业共生互动、协调发展。
开拓创新,开放开发。
积极探索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多元化投入的开发机制。
不断以创新的思维、胆略和举措,抓住国际、国内资本和产业转移的机遇。
加快对外开放步伐,以开放促开发,以开发
促发展,实现开放与开发的良性互动,开创沿江开发新局面。
跨江融合,联动开发。
主动接受上海及苏南地区的经济社会辐射,通过港口、园区共建和企业资本运作带动地区联动,推进与苏南地区的经济一体化融合,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同时强化沿江对腹地的辐射带动作用,实现协作互助、错位发展。
集约环保,可持续开发。
按照科学发展的要求,坚持生态优先和集约集聚的原则,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科学合理地确定开发与保护空间,既要强化开发空间的投资强度和开发效益,又要严格保护生态空间以及长江特有的自然风貌,努力建设人与自然相协调的人居环境,做到可持续性开发。
三、战略定位与目标
根据总体思路和发展要求,充分考虑长三角发展新趋势、江苏区域发展新格局以及泰州科学发展、跨江联动等背景,未来沿江地区的发展定位为:长三角临港型先进制造业和新兴服务业的集聚区,全省沿江南北联动、创新开发的引领区,全市经济跨越发展和实现苏中率先崛起的支撑区,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示范区。
长三角临港型先进制造业和新兴服务业的集聚区。
主动承接国内外先进资本、人才、技术和产业转移;发挥宜港岸线资源优势,积极发展港口经济,不断壮大本区制造业规模,大力发展新医药、新材料和新机电等优势产业,着力引入高新技术,积极培育新能源、电子信息等行业;以生产性服务为重点,加快物流、商务服务、旅游和商贸
等行业发展,形成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互动发展的产业结构。
全省沿江南北联动、创新开发的引领区。
发挥泰州沿江地区在江苏省“承南接北”和“承东启西”的枢纽优势,突破行政障碍,加快沿江两岸经济合作与交流,促进生产要素流动。
以创新开发为出发点,向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促进沿江南北联动,实现沿江南北统筹规划、分工合理、错位发展、互利互惠的双赢目标。
全市经济跨越发展和实现苏中率先崛起的支撑区。
以沿江各类开发园区、城镇集聚区为据点,通过资本、人才、技术等要素集中、产业集群、特色塑造和空间集聚,推动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
同时,发挥沿江开发的引擎作用,向腹地纵深范围辐射经济势能,带动腹地经济共同发展,从而实现全市跨越发展,实现在苏中率先崛起。
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示范区。
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在经济社会稳步发展同时,注重资源集约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积极营造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生产生活环境,减少资源破坏和环境污染,实现沿江地区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根据沿江开发战略定位,至2020年沿江地区将形成以现代化港口组群、先进制造业基地、现代服务业基地、城镇集聚区为支撑的沿江开发带。
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800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超过10万元;工业增加值达到1900亿元,服务业增加值超过1400亿元,服务业比重在40%左右。
港口货物吞吐量将达到15000万吨,集装箱吞吐量将超过60万TEU。
城镇化率达到65%以上,城乡居民收入年均增长10%左右,城市和农村的居民纯收入分别达24000元、15000元。
其中沿
江核心区生产总值接近1600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达12万元;工业和服务业增加值分别达到850亿元和500亿元。
根据沿江开发带的发展目标要求,并结合泰州沿江地区空间开发适宜性分析,确定2020年城镇(包括产业和开发区)开发面积约445平方公里、生态保护面积270平方公里(含长江水面),农村面积约1724平方公里,占全区比例分别为18%、11%、71%左右。
四、空间开发格局
依托长江岸线资源开发、港口建设和城镇发展,形成“一带、三轴”的总体开发空间格局。
“一带”:沿江港口经济发展带是指以长江岸线资源开发和港口物流建设为依托,沿江布局重型装备、船舶修造及配套、新医药、电力能源、粮油加工等以及相关物流商贸产业。
由三大板块构成:一是以泰州经济开发区滨江工业园和高港高新技术产业园永安洲工业园为主要载体的高港临港产业板块;二是以泰兴经济开发区和虹桥工业园为主要载体的泰兴临港产业板块;三是以江阴—靖江工业园和靖江经济开发区新港园区等为主要载体的靖江临港产业板块。
“三轴”:是指以高港、泰兴和靖江三大临港板块为起点,沿交通和物流走廊,依托城镇、向腹地延伸的三条发展轴。
一是以高港临港产业板块为起点,沿231省道和引江河北上的泰高产业发展轴,主要集聚新医药、新材料、新能源和电子信息等产业;二是以靖江临港产业板块为起点,沿宁靖盐高速、229省道等交通走廊北上的靖姜产业
发展轴,主要集聚机电、纺织轻工等产业。
三是以泰兴临港产业板块为起点,沿如泰运河、334省道(改线道路),串联城东工业园、黄桥工业园等的泰兴产业发展轴,主要集聚机电、新材料、纺织轻工等产业。
五、发展途径
合理配置和整合岸线开发功能,提高岸线利用效率。
根据岸线开发条件和现状,在保留足够的景观、水源、排污、防洪、湿地等生活生态岸线基础上,因地制宜,深水深用和浅水浅用,合理配置岸线利用功能,加强宜港岸线开发的准入和集约化管理,鼓励产业园区向内陆纵深方向延伸,提高岸线利用效率。
促进港口和产业联动发展,做强港口经济。
优化配置港口岸线资源,重点发展公用码头,做大做优港口后方的配套设施,拓展港口对腹地的服务范围,加强港口与后方产业之间的紧密交融。
同时,加强引进产业关联度高、经济效益好、环境污染少的大项目,着力强化产业链的构建,做大做强以新医药、先进装备制造业、新材料等产业为重点的先进制造业集群。
围绕服务于先进制造业,重点推进以港口物流为主的大物流行业,以及商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实现港口、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之间的多位互动。
合理配置和整合园区、城镇空间,促进开发效益提升以及与保护空间相协调。
根据空间开发适宜性,以建设空间开发和农业、生态等非建设空间保护为导向,比较城镇与开发区适宜性,合理配置城镇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