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吉林省地名和区划数据库管理细则

吉林省地名和区划数据库管理细则

吉林省地名和区划数据库管理细则
吉林省地名和区划数据库管理细则

吉林省地名和区划数据库管理细则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全省地名和区划数据库的管理、使用,确保地名和区划数据库信息入库渠道畅通、数据质量可靠、资料更新现势、保密措施得当、运行规范标准,更好地服务社会,根据民政部《国家地名和区划数据库管理办法(试行)》,现制定《吉林省地名和区划数据库管理细则》(以下简称《细则》)。

第二条本《细则》所称吉林省地名和区划数据库,是指以地理信息系统和数据库技术为基础,对地名和行政区划、行政区域界线等数据的采集、录(导)入、存储、处理、分析、应用的计算机管理系统,由省、市(州)、县(市、区)三级数据库组成,使用国家统一的软件平台,存储的本行政区域内的数据。

第三条吉林省地名和区划数据库管理工作内容包括:

(一)采集、审核、录(导)入数据;

(二)更新、补充、修改数据;

(三)按时限报送数据;

(四)定期进行数据备份;

(五)硬件设备配置及管理维护;

(六)软件的运行及维护;

(七)数据的管理和应用;

(八)安全保密管理。

第四条吉林省地名和区划数据库运行管理执行以下标准:

(一)《地名分类与类别代码编制规则》(GB/Tl8521—2001);

(二)《国家地名数据库代码编制规则》(民地办发〔2010〕1 号;

(三)《国家地名数据库建设指导意见》(民办发〔2006〕4号);

(四)《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试点工作规程(修订版)》。

(五)《国家地名数据库管理系统界线、界桩代码编制方法》。

(六)《吉林省地名数据库管理系统建设工作方案》(吉民发〔2007〕13号)。

第五条全省县级以上民政部门负责本级地名和区划数据库的建立、使用、更新维护、运行管理、开发应用及配套建设。

第二章工作职责

第六条省民政厅负责全省数据库建设的组织协调、技术指导、业务培训、上报数据审核、督促检查、管理应用;省地名档案资料馆负责省级数据库数据的修改、关联、汇总上报及安全保密等工作。

第七条市、州民政局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县级数据库建设的技术指导、业务培训、上报数据审核、检查验收;本级数据库数据的采集、录(导)入、修改、关联、核对、汇总上报、管理应用及安全保密等工作。

第九条县(市、区)民政局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地名和行政区划、行政区域界线等数据的采集、录(导)入、修改、关联、核对、上报、管理应用、安全保密等工作。

第三章数据采集、更新、报送

第十条数据库数据分为专题地名和行政区划属性数据、空间图形数据和多媒体数据。

(一)专题地名和行政区划属性数据是指反映本地地名、行政区划、行政区域界线的文字、数字、多媒体等相关数据。

1.地名:包括自然地理实体和人文地理实体的名称、地理位置及附属信息。自然地理实体包括水系、陆地地形等;人文地理实体包括各级行政区域及非行政区域、群众自治组织、居民点、具有地名意义的交通运输设施、水力电力通信设施、纪念地与旅游胜地、建筑物、单位等。

2.行政区划:包括行政区划概况、沿革、人口、面积、经济指标、城建等数据。

3.行政区域界线:包括行政区域界线协议书、界桩登记表、界线联检成果及会议纪要,边界纠纷处理协议,平安边界建设成果等。

(二)空间图形数据是指不同比例尺的矢量地图和遥感影像、行政区域界线矢量数据;地名标志、界桩等矢量数据。

(三)多媒体数据是指描述地理实体、地名标志、界桩的图像、视频、音频等数据;描述界线的有关文件资料、扫描图等。

第十一条各市(州)、县(市、区)民政局要设立专门机构或配备专职人员,建立地名和区划数据采集、入库、

更新、交换机制,按照数据库的技术标准和上报时限要求,做好数据的更新上报工作。

第十二条全省数据实行动态管理和更新上报机制。按照准确规范、上下联动原则,在20个工作日内完成变化地名和行政区划调整及勘定后行政区域界线、界桩数据的更新工作,并在完成后7个工作日内及时上报上级民政部门。县(市、区)民政局每年4月和10月将更新数据上报到市州,市州民政局每年5月和11月将县(市、区)更新数据汇总审核后报省民政厅,省民政厅每年6月和12月将各地更新数据汇总审核后报送国家。各地数据均采用光盘或专用硬盘通过专人报送,不得网上传送或请他人捎寄。

第十三条各地对已审定数据进行增加、修改、更新、删除,要履行审批备案制度,由审批的主管部门建立纸质和电子档案,永久保存。

第四章数据共享使用

第十四条地名和区划数据分为基础数据、政务数据和公共数据。各地将分别按不同权限、面向不同对象、以不同形式进行共建、共享和使用。

第十五条基础数据是指数据库内的全部数据,主要面向民政系统、军队有关部门,在专用计算机或内部保密专网

上共享或以文件交换方式提供使用,与政务网、互联网进行物理隔离。

第十六条政务数据是指经筛选并通过保密审核的数据,主要面向政府部门,供浏览查阅,不能下载保存。严格执行国家“不同用户授予不同权限”的规定,使用环境与互联网逻辑隔离。

第十七条公共数据是指经筛选并脱密处理的数据,是地名部门面向社会公众,通过互联网、问路电话、触摸屏等平台提供的相关信息。

第十八条政务数据和公共数据须依下列程序审批后共享使用:

(一)县级以上民政部门结合地名更新和公共服务需求,定期编制地名和区划数据共享目录,通过吉林区划地名网及市县分站等公布共享目录、使用权限、共享方式及相关要求;

(二)使用部门对照目录,根据需要向民政部门提出书面申请,明确使用目的、数据范围、有关需求等内容;

(三)民政部门审查合格后,授权申请部门使用并对其进行监督。

第五章运行维护

第十九条县级以上民政部门配备采集数据所用的GPS、数码照相机等设备和专用保密计算机及存储设备,定期检查数据库系统运行情况,制定管理维护和故障恢复预案,做到安全正常运行。

第二十条县级以上民政部门均应采取安全访问权限控制措施,严格执行身份验证制度,防止未经授权用户访问数据库。未经批准,任何人不得对审定的后台数据库进行数据更改操作。确需进行后台修改操作的,必须履行审批程序经主管领导批准,并事先对数据库进行备份,详细记录数据更改情况并存档备查。

第二十一条县级以上民政部门均应建立安全存储机制,保证数据安全。每年6月、12月要对数据进行多份、异质、异地备份,检查备份数据存储介质,并填写数据备份管理日志。

第二十二条县级以上民政部门均要指派专职人员负责数据采集和系统管理,实行岗前培训制度。凡新调整人员要经过省或市(州)专业技术培训后,才能接手和管理数据库;管理人员调离岗位时须移交全部相关资料,履行交接手续,确保数据库运行不受人员更替影响。

第二十三条县级以上民政部门均要制定数据库责任分工制度、系统维护制度、运行操作规程、档案管理制度和情况反馈机制,实现数据库的标准化管理。

第二十四条县级以上民政部门要根据建库、更新、维护、升级等实际需要提出管理经费预算,争取同级人民政府作为专项经费纳入年度财政预算。

第六章安全保密

第二十五条国家地名和区划数据库中的涉密信息,严格遵守国家有关保密规定进行管理,制定保密管理制度。

第二十六条严格专机专用,严禁接入互联网,专用存储处理设备不能与其他计算机交叉使用,不得在联网计算机上安装运行数据库软件和处理数据;专用计算机须安装正版杀毒软件并定期查杀病毒,严格控制移动介质使用,数据上报前要进行杀毒处理。

第二十七条专用计算机及存储处理设备出现故障,应到保密部门指定的维修单位进行维修,如送其他单位,须经本部门主管领导批准,并由专人进行现场监督;报废设备和过期数据应到保密部门指定单位进行销毁。

第二十八条与其他单位合作建库,利用数据开展功能拓展应用,须经省级以上主管部门批准,审查其保密资质并签订保密协议,同时对数据进行脱密处理。

第二十九条加强涉密人员的保密教育。定期开展信息安全和保密教育,提高安全意识、防范意识和责任意识,确保数据安全可靠,数据库管理系统安全有序运行。

第三十条各级民政部门应与涉密人员签订保密协议,因管理失职或者处置不当而泄露涉密信息,有关部门和相关责任人应当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第七章附则

第三十一条本《细则》由吉林省民政厅负责解释。

第三十二条本《细则》自发布之日起执行。

全国各省市县名称行政区划名单

05陕西省 (省会:西安市;10地市1省直辖区) 西安市(9区4县): 咸阳市(2区1县级市10县): ? 宝鸡市(3区9县): - 渭南市(1区2县级市8县): - 延安市(1区12县): - 铜川市(3区1县): - 汉中市(1区10县): - 榆林市(1区11县): - 安康市(1区9县): - 商洛市(1区6县): -

08山西省 (省会:太原市;11地市) 太原市(6区1县级市3县): 阳曲县娄烦县 - 大同市(4区7县): 矿区新荣区天镇县灵丘县左云县 阳泉市(3区2县): 郊区 - 长治市(2区1县级市10县): - 晋城市(1区1县级市4县): - 朔州市(2区4县): - 晋中市(1区1县级市9县):

左权县 - 运城市(1区2县级市10县): - 忻州市(1区1县级市12县): - 临汾市(1区2县级市14县): 吉县大宁县永和县 - 吕梁市(1区2县级市10县): 交口县 ? 10山东省 (省会:济南市;17地市) 济南市(6区1县级市3县): - 青岛市(7区5县级市): - 淄博市(5区3县):

- 枣庄市(5区1县级市): - 东营市(2区3县): - 烟台市(4区7县级市1县): 长岛县 - 潍坊市(4区6县级市2县): - 威海市(1区3县级市): 乳山市 - 济宁市(2区3县级市7县): - 泰安市(2区2县级市2县): - 日照市(2区2县): - 莱芜市(2区): - 临沂市(3区9县): 临沭县 - 德州市(1区2县级市8县): -

- 滨州市(1区6县): - 菏泽市(1区8县): ? 11河南省 (省会:郑州市;17地市,1省直辖市) 郑州市(6区5县级市1县): 上街区 - 开封市(5区5县): 鼓楼区龙亭区顺河区禹王台区杞县通许县开封县 - 洛阳市(6区1县级市8县): - 平顶山市(4区2县级市4县): 石龙区舞钢市郏县 - 焦作市(4区2县级市4县): 中站区马村区修武县 - 鹤璧市(3区2县): 淇滨区山城区鹤山区淇县 - 新乡市(4区2市6县): 红旗区凤泉区牧野区获嘉县延津县封丘县 -

中国地名由来

河南省 郑州:《郡县释名》河南卷上:郑州“周管叔鲜封于此。有管仲城,后为郑国。 州从国名也”。 开封:开封“以开拓封域为名”。 洛阳:《寰宇通志》卷85载:“地居洛水之北,故曰洛阳”。 许昌:三国魏黄初十年(公元221年)以“魏基昌于许”,遂将许昌改许县。许昌之名始于此。新乡:《太平寰宇记》卷56说:新乡县“取新中乡以为名”。信阳:西周时为申伯封地,秦置义阳乡,汉置县。宋代避太宗名讳,改“义”为 “信”,定名信阳。 南阳:王莽时,改南阳郡为前队,改宛县为南阳县,因居伏牛山之南、汉水以北得名。商丘:帝喾的儿子契佐禹治水有功,圭寸于商(一说契即阏伯,尧圭寸阏伯于商丘,主辰星之祀)。 漯河:漯河市北临沙河,附近一段河流称为漯河湾,漯河即因此而得名。周口:其时有一周姓船户往来摆渡,故而取名周家渡口,后逐渐演变为周家口因地处小黄河(今贾鲁河)与沙河汇流 处,故名。后称周口镇,乃周家口的简称。1949年设周口市,因周口镇为名。 安阳:公元前257年秦伐赵夺魏宁新中,“将宁新中更名安阳”《史记》,安阳之名始见于此。 濮阳:以在濮水之阳而得名。 鹤壁:相传古有双鹤栖于南山之峭壁,其山曰鹤山,其村曰鹤壁,鹤壁之名即由此而来。焦作:原意为焦姓的作坊,后成为地名,进而成为矿区名。焦作市又以焦作矿区为名。平顶山:以境内平顶山得名。清《嘉庆重修一统志》卷224载:平顶山“绝顶平坦无峰峦,故名”。三门峡:1957年设三门峡市,以北临黄河三门峡而命名。驻马店:据民国《确山县志》卷24载清安增撰《重修延禧明宏寺治辛酉碑记》说, 驻马店本名“苎麻”,因镇东古有 苎麻村,故名。明代在此设驿站,“苎麻”讹为“驻马”,称为驻马 店。今市因驻马店镇为名。 山东省 济南:因地处古四渎之一的“济水”(古道为黄河所据)之南而得名。 青岛:据《胶澳志》卷2载:“青岛,在青岛湾内,距岸不足一海里,……山崖耸秀,林木蓊”,故名青岛。后成为附 近地方的总名,青岛市即因此而得名。 淄博:因境内原辖淄川、博山两县而得名。 潍坊:取潍县及坊子镇两地首字为名。 烟台:明代筑奇山所城,于此设烽堠以御倭寇,故名烟台。 威海:1398年(明洪武三^一年),为防倭寇侵扰,设威海卫,取威震海疆之意, 威海即由此而来。 滨州:以地处渤海之滨为名。 聊城:据《左传?昭公二十年》:“晏子曰,聊摄以东,姑尤以西,其为人也多矣。”又

《安徽省地名管理办法》

安徽省地名管理办法 《安徽省地名管理办法》已经2001年5月10日省人民政府第八十二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现予发布,自2001年10月1日起施行。 2001年8月21日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加强对地名的管理,实现地名的标准化、规范化,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国际交往的需要,根据国务院颁布的《地名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地名是指: (一)省、市、县(含县级市、市辖区,下同)、乡、民族乡、镇等行政区划名称,街道办事处和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名称; (二)自然村(集镇)和城镇内的居民区名称; (三)城镇内的街、路、巷、楼(含门牌号码,下同)、广场、立交桥和具有地名意义的单位、建筑物名称; (四)山(峰、岭、岗、关隘……)、河、湖、溪、沟、泉、滩、洞、潭、谷、岛、礁、矶、洲、平原、山地、丘陵、盆地等自然地理实体名称; (五)开发区、保税区、示范区、农场、林场、牧场、盐场、油田、矿山等名称; (六)机场、港口、铁路(线、站)、公路、桥梁、隧道、船闸、交通站点等具有地名意义的名称; (七)水库、灌区、堤防、闸坝、发电站等具有地名意义的名称; (八)公园、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纪念地等名称。 第三条对地名实行统一管理、分级负责的制度。县级以上人民

政府民政部门主管本行政区的地名管理工作,其主要职责是:(一)贯彻执行有关地名的法律、法规和规章; (二)制定并组织实施本行政区地名工作规划; (三)推行地名的标准化、规范化; (四)审核、承办本行政区地名的命名、更名; (五)组织编纂地名图书资料; (六)监督地名的使用,对地图、牌匾中的地名实施审查; (七)收集、整理、鉴定、保管地名档案; (八)组织地名科学研究。 公安、建设、规划、交通、工商行政管理、旅游、邮政、通信、水利等部门应配合民政部门做好地名管理的有关工作。 第四条实行地名申请、登记、审核、批准、公告制度。 第五条使用标准地名,保护地名标志是每个单位和公民应尽的义务。 第二章地名的命名、更名 第六条地名的命名应遵循下列原则: (一)有利于国家统一、主权和领土完整,有利于人民团结; (二)反映当地人文、自然地理特征; (三)一般不用人名作地名。禁止用外国人名、地名命名地名; (四)在全国范围内市、县名称,一个县内乡、镇、街道办事处名称,一个乡、镇内自然村(集镇)名称,不应重名,并应避免同音; (五)一个城镇内的街、路、巷、居民区、广场名称,具有地名意义的单位和建筑物名称不应重名,并应避免同音; (六)各专业部门使用的台、站、港、场、桥、渡口等名称一般应与当地地名一致;

全国地名大全

全国地名大全 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

中国有34个省市自治区(包括香港、澳门、台湾),即4个直辖市、23个省、5个自治区、2个特别行政区。845个市辖区,374个县级市,1470个县,117个自治县,49个旗,3个自治旗,2个特区,1林区。 中国有23个省 河北省,山西省,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 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福建省,江西省, 山东省,河南省,湖北省,湖南省,广东省, 海南省,四川省,贵州省,云南省, 陕西省,甘肃省,青海省,台湾省, 4个直辖市 1、北京(京) 2、天津(津) 3、上海(沪) 4、重庆(渝) 5个自治区: 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新),省会为乌鲁木齐;广西壮族自治区(桂),省会为(南宁);宁夏回族自治区(宁),省会为银川;内蒙古自治区(内蒙古),省会是呼和浩特;西藏自治区(藏),省会是拉萨。 2个特别行政区:香港特别行政区(港),澳门特别行政区(澳)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 【华北】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山西省内蒙古自治区 【东北】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 【华东】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福建省河北省(11个地级市、22个县级市):

11个地级市:石家庄市、唐山市、秦皇岛市、邯郸市、邢台市、保定市、张家口市、承德市、沧州市、廊坊市、衡水市。 22个县级市:辛集市、藁城市、晋州市、新乐市、鹿泉市、遵化市、迁安市、武安市、南宫市、沙河市、涿州市、定州市、安国市、高碑店市、泊头市、任丘市、黄骅市、河间市、霸州市、三河市、冀州市、深州市。 内蒙古自治区(9个地级市、3个盟、11个县级市): 9个地级市:呼和浩特市、包头市、乌海市、赤峰市、通辽市、鄂尔多斯市、呼伦贝尔市、巴彦淖尔市、乌兰察布市。 3个盟:锡林郭勒盟、兴安盟、阿拉善盟 11个县级市:霍林郭勒市、满洲里市、牙克石市、扎兰屯市、根河市、额尔古纳市、丰镇市、锡林浩特市、二连浩特市、乌兰浩特市、阿尔山市。 江西省山东省 【中南】河南省湖北省湖南省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海南省 【西南】重庆市四川省贵州省云南省西藏自治区 【西北】陕西省甘肃省青海省宁夏回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港澳台】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台湾省 直辖市:北京市、天津市、上海市、重庆市。 特别行政区:香港、澳门。 河北省(11个地级市、22个县级市):

吉林省地方行政区划代码表(汇总)doc

DB22 吉林省行政区划代码 Administrative division code of Jilin province (征求意见稿) 吉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

前言 DB22/84的本次修订,以2002年9月16日到2010年12月31日期间吉林省民政厅对县级以下行政区划变更的批复文件为依据。 本标准的修订按GB/T10114—2003《县级以下行政区划代码编制规则》编制。 本次标准的修订版本为DB22/84-2009,代替DB22/84-2002。 本标准由吉林省标准研究院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由吉林省标准研究院负责起草。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韩晓东、尚德华、闫宏、党中平、武薇、杨明、 关英楠、周孟彤、王威、刘媛媛 本标准于1993年6月首次发布,1997年10月第一次修订,2002年9月第二次修订,本次为第三次修订。

吉林省行政区划代码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吉林省乡镇以上行政区划代码。 本标准适用于对吉林省乡镇以上行政区划进行标识、信息处理和交换等。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T2260—2007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代码 3 代码的编制原则和结构 3.1代码的编制以线分类法用九位数字按层次分别表示吉林省乡镇以上行政区划的名称。县以上的行政区划代码执行国家标准GB/T2260—2007的规定,用六位数字表示。本标准中县级以上行政代码在规定的六位数字后补上三字数字,即一律补上000。 3.2县以下行政区划的代码用九位数字表示。代码第七位数字为类别标识。即“0”表示街,“1”表示镇,“2、3”表示乡,“4、5”

行政区划界限管理系统

行政区划界限管理系统 一、建立行政区划界限数据库,实现勘界成果的数字化管理 1.将勘界协议书附图及工作用图经扫描、几何纠正及色彩校正后,形成在内容、几何精度和色彩等方面与原勘界协议书附图基本保持一致的栅格数据文件。同时,在数字栅格地图的基础上,结合国家现有比例尺的标准基础数据进行行政区划界限专题和地图各要素的数字线划地图的矢量数据采集。 2.将勘界工作中形成的有关行政区划界线的协议书、请示、批复文件及界桩登记表、成果表、工作总结、界线联检等勘界文档资料录入、整理,将以上勘界成果资料进行扫描、处理、分类,为行政区划界线数据库档案等准备电子档案基础数据。 二、建立行政区划界线信息化管理 三、

地方政府对土地的垄断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导致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的依赖越来越深,土地价格扭曲刺激城市不合理扩张,导致各种名目的圈地手段层出不穷;但另一方面,由于地方政府在经济理性驱动下又产生了两个意外的效果:一是地方政府有足够动力对城市周边自上而下的无序建设进行控制。 对于大规模的城市再开发,如果依赖于房地产企业或民间力量来推进的话,错综复杂的产权关系、企业改制留下的诸多后遗症将给开发进程带来难以想象的困难,像很多生地挂牌的房地产开发项目,在拆迁安置方便往往矛盾重重、难以推进,造成很多社会矛盾。而地方政府借助强大的行政动员能力、雄厚的资金保障以及其他综合政策的优势,在推进大规模城市再 开发方面的优势地位是不可取代的。

地方政府主导下的城市空间生产的双重性在于,地方政府以土地财政为动力,增加了城市建设方面的投资,实现了较快的经济增长和城市化速度,城市表面上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但是,其潜在的成本是巨大的,一是城市的发展是以牺牲广大农村地区和小城镇的发展机会和广大非城市居民的福利为代价的;二是是因为空间生产的高成本导致土地价格上涨过快,带动了生产成本和城市生活成本快速上扬,反过来阻碍了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导致城市化与工业化受阻,这些都会导致长期以来形成的城乡失衡的格局更加突出。 失调的城市功能体系 1.物质空间与功能需求脱节 在地方政府空间生产的行为下,城市物质空间的生产与消费环节已经分离,生产的目标是城市空间的交换价值,而不再是它的使用价值。 从理论上分析,在一国之内不同行政区域之间一般是不允许关税壁垒的存在。因此,如果没有政治上的割据,在统一大市场的作用下,区域经济不会出现分割现象的,而是呈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态纵按照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内在要求,在组织区域经济运行时不应该只局限于某个行政区域管辖范围,而应突破行政区划界线,在更大的经济联系空间范围内,按经济区网络合理组织区域经济运行,大力培育各种不同类型的经济区经济,从而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 然而在我国,由于特定的的历史和体制背景,行政区的经济功能十分突出,并且,在地方政府强烈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动机驱使下,政府对经济的不合理干预行为十分严重,使区域经济行为带有强烈的政府行为色彩,因此,一旦触及局部与整体地方与中央、地方与地方的利益关系时,在内外运行环境允许的条件下,这种政府行为就往往容易演变成地方本位主义和保护主义在这种情况下,作为地方政府行政管辖范围的行政区划界线,也就如同一

全国县以上行政区划及名称

我国县以上行政区划及名称 全国有23个省,4个直辖市(北京、天津、上海、重庆),5个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西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2个特别行政区(香港、澳门) 【华北】北京市(京)天津市(津)河北省山西省内蒙古自治区 【东北】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 【华东】上海市(沪/申)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福建省江西省 山东省 【中南】河南省湖北省湖南省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海南省 【西南】重庆市(渝)四川省贵州省云南省西藏自治区 【西北】陕西省甘肃省青海省宁夏回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港澳台】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台湾省 1、河北省(冀) xíng 石家庄:井陉县正定县栾城县行唐县灵寿县高邑县深泽县赞皇县无极县 gǎo 平山县元氏县赵县辛集市藁城市晋州市新乐市鹿泉市 唐山:滦县滦南县乐亭县迁西县玉田县唐海县遵化市迁安市 秦皇岛:昌黎县抚宁县卢龙县青龙满族自治县 邯郸:邯郸县临漳县成安县大名县涉县磁县肥乡县永年县邱县鸡泽县广平县馆陶县魏县曲周县武安市 邢台:刑台县临城县内丘县柏乡县隆尧县任县南和县宁晋县巨鹿县新河县广宗县平乡县威县清河县临西县南宫市沙河市 fù 保定:满城县清苑县涞水县阜平县徐水县定兴县唐县高阳县容城县涞源县安新县望都县易县曲阳县蠡县顺平县博野县雄县 定州市涿州市安国市高碑店市 张家口:宣化县张北县康保县沽源县尚义县蔚县阳原县怀安县万全县怀来县涿鹿县赤城县崇礼县 承德:承德县兴隆县平泉县滦平县隆化县丰宁满族自治县宽城满族自治县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 沧州:沧县东光县青县东光县海兴县盐山县肃宁县南皮县吴桥县献县泊头市任丘市黄骅市河间市孟村回族自治县 廊坊:固安县永清县香河县大城县文安县霸州市三河市大厂回族自治县浮山县曲沃县襄汾县古县乡宁县大宁县蒲县 衡水:枣强县武邑县武强县饶阳县安平县故城县景县阜城县

东北三省行政区划一览表

东北三省各市行政区域一览表 辽宁省县级以上行政区划一览辽宁省概况 沈阳市:沈河区和平区大东区皇姑区铁西区苏家屯区东陵区沈北新区 于洪区新民市辽中县康平县法库县 大连市:西岗区中山区沙河口区甘井子区旅顺口区金州区瓦房店市普兰店市庄河市长海县 鞍山市:铁东区铁西区立山区千山区海城市台安县岫岩满族自治县 抚顺市:顺城区新抚区东洲区望花区抚顺县新宾满族自治县清原满族自治县 本溪市:平山区溪湖区明山区南芬区本溪满族自治县桓仁满族自治县 丹东市:振兴区元宝区振安区东港市凤城市宽甸满族自治县 锦州市:太和区古塔区凌河区凌海市北镇市黑山县义县 营口市:站前区西市区鲅鱼圈区老边区盖州市大石桥市 阜新市:海州区新邱区太平区清河门区细河区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彰武县 辽阳市:白塔区文圣区宏伟区弓长岭区太子河区灯塔市辽阳县 盘锦市:兴隆台区双台子区大洼县盘山县 铁岭市:银州区清河区调兵山市开原市铁岭县西丰县昌图县 朝阳市:双塔区龙城区北票市凌源市朝阳县建平县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 葫芦岛市:龙港区连山区南票区兴城市绥中县建昌县 吉林省县级以上行政区划一览 长春市朝阳区南关区宽城区二道区绿园区双阳区德惠市九台市榆树市农安县吉林市船营区昌邑区龙潭区丰满区蛟河市桦甸市舒兰市磐石市永吉县

四平市铁西区铁东区公主岭市双辽市梨树县伊通满族自治县 辽源市龙山区西安区东丰县东辽县 通化市东昌区二道江区梅河口市集安市通化县辉南县柳河县 白山市八道江区江源区临江市抚松县靖宇县长白朝鲜族自治县 松原市宁江区长岭县乾安县扶余县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 白城市洮北区洮南市大安市镇赉县通榆县 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延吉市图们市敦化市珲春市龙井市和龙市汪清县安图县 黑龙江省县级以上行政区划一览 哈尔滨市松北道里南岗道外平房香坊呼兰阿城双城尚志五常依兰方正宾县巴彦木兰通河延寿 齐齐哈尔市龙沙建华铁锋昂昂溪富拉尔基碾子山梅里斯讷河龙江依安泰来甘南富裕克山克东拜泉 鸡西市鸡冠区恒山区滴道区梨树区城子河区麻山区虎林市密山市鸡东县 鹤岗市兴山区向阳区工农区南山区兴安区东山区萝北县绥滨县 双鸭山市尖山区岭东区四方台区宝山区集贤县友谊县宝清县饶河县 大庆市萨尔图区龙凤区让胡路区红岗区大同区肇州县肇源县林甸县 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 伊春市伊春区南岔友好西林区翠峦区新青区美溪区金山屯五营乌马河汤旺河带岭区乌伊岭红星区上甘岭铁力市嘉荫县 佳木斯市前进区向阳区东风区郊区同江市富锦市桦南县桦川县汤原县抚远县 七台河市桃山区新兴区茄子河区勃利县 牡丹江市爱民区东安区阳明区西安区绥芬河市海林市宁安市穆棱市东宁县林口县黑河市爱辉区北安市五大连池市嫩江县逊克县孙吴县

地名管理办法(草案)

西宁市地名管理办法(草案)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目的依据)为了加强地名管理,实现地名标准化、规范化,促进城乡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根据国务院《地名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适用范围)本市行政区域内地名的命名、更名、使用、地名的标准化处理、地名标志的设置和地名档案的管理等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地名解释)本办法所称地名包括: (一)自然村、集镇、路、街、巷等名称; (二)门牌号、建筑物; (三)山、河、湖、泉、峡、沟、滩、草场、林地等名称; (四)工业区、开发区、林场、牧场、矿山等名称; (五)公园、广场、自然保护区、文物古迹、纪念地、历史文化保护区等公共场所、文化设施名称; (六)居民地(小区、花园、城、苑等)名称; (七)道路、桥梁、隧道、立交桥、水库、堤坝、灌渠等水利、市政设施名称; (八)其他具有地名意义的名称。 第四条(管理原则)地名管理应当坚持征求群众意见、尊重当地历史和现状、保持地名相对稳定的原则。

第五条(主管部门)市民政部门是本市地名管理工作的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地名管理工作。 县(区)民政部门是本行政区域内地名管理工作的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地名管理工作。 规划、建设、公安等部门及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协助做好地名管理工作。 第六条(主管部门职责)市、县(区)地名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履行下列职责: (一)贯彻执行国家和省、市地名管理工作的法律、法规和规章; (二)编制地名工作规划; (三)负责地名命名、更名、注销的审核、承办以及推行地名标准化、规范化等工作; (四)监督管理本行政区域内的标准地名的使用; (五)负责地名标志的设计、制作、设置和管理; (六)收集、整理地名资料,管理地名档案,提供地名咨询服务; (七)编辑出版地名资料和地名工具图书; (八)依照本办法监督查处地名违法行为。 第二章地名的申报和许可 第七条(地名许可管理)地名的命名、更名应当按照规定

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中国行政区划网

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宣传工作方案 为搞好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宣传动员,确保地名普查工作顺利开展,根据《国务院关于开展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的通知》(国发〔2014〕3号)和《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实施方案》(国地名普查组发〔2014〕1号),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地名普查宣传工作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总书记在中央城镇化会议上的讲话精神,按照“围绕普查搞宣传,搞好宣传促普查”的总体要求,以普查政策、普查成果、普查经验与先进事迹宣传为重点,以保障和提升宣传效果为核心,进一步丰富宣传内容,创新宣传方式,为开展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创造良好的氛围和环境。 二、主要目标 地名普查宣传工作的总体目标是,营造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关心、重视、支持地名普查工作的氛围,确保普查顺利进行,确保普查数据真实可靠。具体目标是:(一)通过宣传,使地方各级党政领导从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地名普查的重要性,切实加强对普查工作的组织领导。 (二)通过宣传,使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充分认识地名普查对提高公共管理与服务水平的重要作用,履行好职责分工,共同做好普查工作。 (三)通过宣传,使广大地名工作者和普查人员进一步增强责任意识,严守职业纪律,坚持普查原则,确保普查数据全面准确。 (四)通过宣传,使广大社会公众进一步加强对地名和地名普查的了解,自觉遵守地名管理法规政策,提高支持、配合普查的主动性、自觉性。 三、宣传内容 要依据《地名管理条例》、《国务院关于开展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的通知》(国发〔2014〕3号)、《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实施方案》(国地名普查组发〔2014〕1号)、《第

二次全国地名普查工作规程》(国地名普查组发〔2014〕3号)等法规和文件,重点围绕六方面有针对性地开展地名普查宣传工作: (一)地名普查的重要意义。深入宣传地名的基础功能和作用,深入宣传地名普查对加强和改善地名管理、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需要、维护我国主权和领土完整、保护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等方面的重要意义。 (二)地名普查的内容和要求。根据地名普查实施方案和工作规程,深入宣传普查的目标任务、主要原则、安排部署、程序步骤、工作要求等内容。 (三)地名普查中的先进经验和典型事迹。总结普查中的好经验和好做法,挖掘典型人物和生动事迹,及时宣传推广,充分发挥引导示范作用。 (四)地名普查成果的转化利用。及时发布普查数据,广泛宣传推广各种地名普查成果转化产品。 (五)地名管理的法治化和规范化。宣传地名管理法规政策和标准规范,宣传地名命名更名的原则、程序和要求,及时公布和推广标准地名,提高全社会使用标准地名的意识。 (六)地名文化的传播和弘扬。宣传普查中挖掘整理的各类地名文化遗产和地名文化产品,广泛传播地名文化知识,传承、保护和弘扬中华优秀的传统地名文化。 四、宣传方式 要充分发挥地名与百姓生活联系紧密的特点,充分利用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多种媒体,通过多种形式广泛深入宣传地名普查工作。主要宣传方式有:(一)建立地名普查网站和微博。 (二)播放地名普查宣传片。 (三)开展街头地名普查宣传日活动。 (四)举办地名文化研讨会、讲座等。 (五)设立报纸报刊地名普查专栏。 (六)开设地名标志广告栏和社区宣传栏。 (七)张贴宣传海报和宣传画,悬挂标语条幅,制作电子宣传字幕。 (八)开展地名征集和评选、地名知识竞赛等活动。 (九)展示地名普查成果。 五、组织实施 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的宣传工作,由国务院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领导小组统一领

地名管理条例

无锡市地名管理条例 无锡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11号《无锡市地名管理条例》已由无锡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七次会议于2010年2月24日制定,经江苏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于2010年3月26日批准,现予公布,自2010年6月1日起施行。 2010年3月26日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加强地名管理,发挥地名公共服务功能,适应城乡建设、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需要,根据国务院《地名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市行政区域内地名的命名、更名、销名、使用、标志设置及其相关管理活动适用本条例。 第三条本条例所称地名,是指用作标示方位、地域范围的地理实体名称,范围包括: (一)山、湖、江、河、湾等自然地理实体名称; (二)行政区划名称和建制村、社区等区域名称; (三)园区和农、林、茶场等经济区域名称; (四)居民区、集镇、自然村等居民地名称; (五)城市道路、桥梁、隧道、广场等市政设施名称; (六)公路、轨道、车站、港口、水库、闸坝等交通、水利专业设施名称; (七)大厦、大楼和具有商务功能的城、中心、广场等大型建筑物(群)名称; (八)幢号、门号、室号等门牌号; (九)风景名胜、文物古迹、纪念地、公园、体育场馆等公共场所、文化体育设施名称; (十)其他具有地名意义的名称。 第四条地名管理坚持尊重历史和现状、维护地名相对稳定、确保地名规范使用的原则。 第五条市、县级市人民政府地名委员会负责组织、协调本行政区域内的地名管理工作。 市、县级市、区民政部门是本行政区域内的地名主管部门,按照权限划分负责地名管理工作。 发展和改革、公安、建设、规划、市政、房管等有关部门和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按照各自职责做好地名管理工作。 第六条市、县级市地名主管部门应当依据城乡规划,结合当地自然地理特征、历史沿革、人文背景和城乡建设现状、特点,会同有关部门编制和调整本行政区域地名规划,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 第二章地名命名规定与规范 第七条地名命名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一)符合城乡规划、地名规划要求,反映当地人文背景、自然地理特征; (二)符合社会道德风尚; (三)一地一名、名实相符,一般不冠以“中国”、“中华”、“全国”、“国际”、“世界”等词语,避免使用相似、相近和易混淆的地名;

1.2 中国的行政区划知识点归纳、训练题

1.2 中国的行政区划知识点归纳、训练题 一、考点聚焦 1.我国的行政区划分为:省(自治区、直辖市、特别行政区)、县(自治县、县级市)、镇(乡)三级。 2.我国的省级行政区划共有34个,其中包括:23个省、5个自治区(内蒙古、桂、藏、宁、新)、4个直辖市(京、津、沪或申、渝)、2个特别行政区(港、澳)。 面积最大的省区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全称); 跨经度最多的省区是:内蒙古; 跨纬度最多的省区是:海南省; 邻国最多的省区是:新疆(8个国家); 邻省最多的省区是:陕西和内蒙古(8个省级行政单位; 全部位于热带的省区是:海南; 只临黄海的省区是:江苏; 既属于沿海省份又有陆上邻国的省区是:辽宁和广西; 既濒临渤海又濒临黄海的省区是:辽宁和山东。 临海的省级行政单位(自北向南14个):辽宁、河北、天津、山东、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台湾、广东、香港、澳门、海南、广西; 有陆上邻国的省级行政单位(9个):辽宁、吉林、黑龙江、内蒙古、甘肃、新疆、西藏、云南、广西; 北回归线自西向东经过的省区(全称和简称):云南省(云或滇)、广西壮族自治区(桂)、广东省(粤)、台湾省(台); 长江干流流经的省份(11个):青、藏、川、云、渝、鄂、湘、赣、皖、苏、沪(简称) ; 黄河干流流经的省份(9个):青、川、甘、宁、内蒙古、晋、陕、豫、鲁; 湖南省周边的省份:湖北(鄂)、江西(赣)、广东(粤)、广西(桂)、贵州(贵)、重庆(渝) 。 有两个简称的行政单位及简称:上海市(沪或申)、云南省(云或滇)、四川省(川或蜀)、贵州省(贵或黔)、陕西省(陕或秦)、甘肃省(甘或陇) 二、友情提示 省级行政区划是学习中国地理的基础,要结合地图将各省级行政区划的轮廓、位置、名称、简称、行政中心记住。 三、中考必胜——夯实基础 1.我国目前实行的行政区划基本上分为3级行政区,它们是:(A) A.省、县、镇 B.省、镇、乡 C.省会、区、街道 D.直辖市、省会、区 2.北回归线自西向东穿过的省级行政单位依次是:(C) A.藏、云、粤、闽 B.台、琼、云、藏 C.云、桂、粤、台 D.台、赣、桂、闽 3.我国纬度最低和最高的省区是: (B) A.海南、内蒙古自治区 B.海南、黑龙江 C.云南、黑龙江 D.广东、内蒙古自治区 4.我国面积最大和最小的省级行政区划是:(C) A.内蒙古自治区、上海 B.西藏自治区、北京 C.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澳门 D.青海省、香港 5.下列省区的名称与其简称级行政中心相符合的是:(D) A.河南—豫—武汉 B.山东—鲁—青岛 C.广西—贵—南宁 D.广东—粤—广州 6.下列省区轮廓与其对应的简称错误的是: (C) 7.下列各组中,属相邻的两个省级行政区的是: (D) A.黑龙江省和辽宁省 B.云南省和广东省 C.甘肃省和重庆市 D.宁夏回族自治区和陕西省 8.下列省区中濒临黄海和渤海的是:(A) A.辽宁、山东 B.辽宁、河北 C.山东、浙江 D.山东、河北 9.下列既不与邻国接壤又不邻海的我国少数民族自治区是:(A) A.宁夏 B.广西 C.西藏 D.新疆 10.读1—4省区轮廓图,完成下列要求:

全国乡镇区划边界数据 全国乡镇边界矢量数据

北京揽宇方圆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全国乡镇区划边界数据全国乡镇边界矢量数据 北京揽宇方圆全国乡镇行政区划数据,是结合野外实测资料,同时参照有关地理图件,采用人机交互的方式开展行政区划地图矢量化工作,最终获取全国乡镇区划边界数据。主要包括省市乡、镇、街道矢量边界,精度满足1:10万比例尺要求。 行政区划:简称政区,是国家为了进行分级管理而实行的区域划分。中国现行的行政区划实行如下原则:1、全国分为省、自治区、直辖市;2、省、自治区分为自治州、县、自治县、市;3、自治州分为县、自治县、市;4、县、自治县分为乡、民族乡、镇;5、直辖市和较大的市分为区、县;6、国家在必要时设立的特别行政区。行政区划是国家为了进行分级管理而实行的区域划分。中国现行六级行政区,即省级、地级、县级、乡级、村级、组级,其中省、县、乡三级为基本行政区。 截止2014年,共统计六级行政区(数量): (一级行政区)省级行政区共34个其中: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2个特别行政区; (二级行政区)地级行政区共333个其中:11个地区、3个盟、30个自治州、289个市; (三级行政区)县级行政区共2854个其中:1429个县、117个自治县、49个旗、3个自治旗、361个县级市、893个(市辖)区、1个林区、1个特区; (四级行政区)乡级行政区共40497个其中:11626个乡、1034个民族乡、20117个镇、7566个街道、151个苏木、1个民族苏木、2个(县辖)区; (五级行政区)村级行政区共N个其中行政村、社区; (六级行政区)组级行政区共N个其中行政村村民小组、社区居民小组。

(一级行政区)省级行政区共34个其中: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2个特别行政区; (二级行政区)地级行政区共333个其中:11个地区、3个盟、30个自治州、289个市;

中国行政区划

中国行政区划 行政区划排序 一、照顾到历史习惯和分片汇总的需要,仍保留六个大区的概念,但大区不作为实体。 二、大区内按直辖市在前,区内各省、区基本按现行习惯排列,以便使已经积累的经济资料调整工作量减到最少限度。 三、香港、澳门、台湾排在全国最后。按照上述原则,新的排列顺序如下[2]: 1 北京市 2 天津市 3 河北省 4 山西省 5 内蒙古自治区 6 辽宁省 7 吉林省8 黑龙江省 9 上海市10 江苏省 11 浙江省12 安徽省 13 福建省14 江西省 15 山东省16 河南省 17 湖北省18 湖南省

19 广东省20 广西壮族自治区 21 海南省22 重庆市 23 四川省24 贵州省 25 云南省26 西藏自治区 27 陕西省28 甘肃省 29 青海省30 宁夏回族自治区 31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32 香港特别行政区 33 澳门特别行政区34 台湾省 编辑本段分区 1、按地理划分:七大地理区 华北地区: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山西省、内蒙古自治区; 东北地区: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 华东地区: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福建省、江西省、山东省; 华中地区:河南省、湖北省、湖南省; 华南地区: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海南省; 西南地区:重庆市、四川省、贵州省、云南省、西藏自治区;西北地区:陕西省、甘肃省、青海省、宁夏回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港澳台地区: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台湾省。注:华南地区包括广东、广西、海南、香港、澳门等地,其中港澳两地因特殊性常单独列出为港澳台地区。 2、按经济划分:三大经济区 东部地区:北京市(京)、天津市(津)、河北省(冀)、辽宁省(辽)、上海市(沪)、江苏省(苏)、浙江省(浙)、福建省(闽)、山东省(鲁)、广东省(粤)、海南省(琼)、香港特别行政区(港)、澳门特别行政区(澳)、台湾省(台),共14个省、市、区。 中部地区:山西省(晋)、吉林省(吉)、黑龙江省(黑)、安徽省(皖)、江西省(赣)、河南省(豫)、湖北省(鄂)、湖南省(湘),共8个省、市、区。 西部地区:内蒙古自治区(内蒙古)、广西壮族自治区(桂)、重庆市(渝)、四川省(川或蜀)、贵州省(贵或黔)、云南省(云或滇)、西藏自治区(藏)、陕西省(陕或秦)、甘肃省(甘或陇)、青海省(青)、宁夏回族自治区(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新),共12个省、市、区。 3、《中国统计年鉴》所涉及的区域划分 东部地区: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福建省、山东省、广东省、海南省,共10省(市);中部地区:山西省、安徽省、江西省、河南省、湖北省、湖南省,共6省;

国名、地名商标审查标准

国名、地名商标审查标准 商标法第十条第一款(一)和(二)项规定: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名称、国旗、国徽、军旗、勋章相同或者近似的,以及同中央国家机关所在地特定地点的名称或者标志性建筑物的名称、图形相同的;同外国的国家名称、国旗、国徽、军旗相同或者近似的,但该国政府同意的除外; 商标法第十条第二款规定:县级以上行政区划的地名或者公众知晓的外国地名,不得作为商标,但是,地名具有其他含义或者做为集体商标、证明商标组成部分的除外;已经注册的使用地名的商标继续有效。 一、国家名称 本部分内容主要涉及与国家名称相同或近似商标的审查准则。 (一)仅由国家名称构成的商标 1、以任何形式的文字表示各国国名的全称、简称,或以官方缩写形式构成的商标,均视为与国名相同。根据商标法第十条的有关规定,不得予以注册。 CHN(中国的缩写) 德国 USA(美国的缩写)

FRANCE(法国的英文名称) 2、与国名近似的商标,根据商标法第十条的有关规定,不得予以注册。 ENGLANB(与英国国名ENGLAND仅差最后一个字母,且无其他含义) 但是,以下文字可以注册: FRANSIS (该商标虽与法国国名FRANCE读音近似,但由于法国国名FRANCE的公众知晓度很高,对一般消费者而言,具有区分识别的能力,故不应判为与国名近似而予以驳回。但是,商标中若带有法国特有的标志时,应考虑予以驳回。)但国名的旧称已不再作为国名使用时,在不造成产源误认的情况下,原则上应准予注册。 扶桑(意指日本) 花旗(意指美国) 3、仅由与国名近似的其他词性构成的商标,应视作为与国名近似。根据商标法第十条的有关规定,不得予以注册。 AMERICAN(意译:美国的) FRENCH(意译:法国的) 4、由两个或两个以上中文国名的简称共同组合在一起的商标,原则上准予注册,但在一些特定商品上,应予以

吉林省省情概述

吉林省省情概述 自然状况 吉林省是中国六大林区之一。长白山脉连绵千里,素有“长白林海”之称。全省林业用地面积982.86万公顷,占全省土地面积的52.03%,列全国第12位;其中林地面积788.25万公顷,占林业用地面积的80.19%,列全国第8位。全省活立木总蓄积量为8.18亿立方米,列全国第6位;林木年均生长量2324.36万立方米,生产率2.88%;森林覆盖率为42.1%。全省最高点为长白山白云峰,海拔2691米。矿产资源丰富,发现的矿藏136种。已探明有储量的矿产78种。有22种矿产保有储量居全国前五位。石油、天然气、煤炭的储量也很丰富。吉林省山地资源丰富,尤以长白山区野生动植物资源为最。吉林省是闻名中外的“东北三宝”-- 人参、貂皮、鹿茸的故乡。灵芝、天麻、不老草、北芪及松茸、猴头蘑、田鸡油等都在国内外很有影响。松辽平原平均海拔在110米-200米之间。吉林省土质肥沃,气候条件优越,平均年降水500-600毫米,日照2200-3000小时,无霜期120?160天,具有雨热同季特点,对各种农作物生长十分有利。特别适宜种植粮豆、油料、甜菜、烟、麻、薯类、人参、药材、水果等各种作物。播种面积为395.9万公顷。粮食人均占有量、粮食商品率、粮食调出量、玉米出口量连续多年居全国首位。吉林省是中国最大的商品粮基地。盛产玉米,大豆,水稻等。西部地处松嫩草原中心,是我国著名的草原之一,以盛产羊草而驰名中外,生长以多年生根茎禾草和丛生禾草占优势,覆盖率达50%?70%,属平原草甸草场类。也是国家北方商品牛、细毛羊主要产地之一。吉林省草原可利用面积达437.9万公顷,主要集中于西部和东部地区。 地理位置 吉林省简称“吉”,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东北地区的中部,地处北温带,在东经121°~131°、北纬41°~46°之间。全境东西长650公里,南北宽300公里,总面积18.74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2%。南邻辽宁省,西接内蒙古自治区,北与黑龙江省为邻。吉林省是边疆近海省,处于日本、俄罗斯、朝鲜、韩国、蒙古与中国东北部组成的东北亚的腹心地带,东部与俄罗斯接壤,东南部以图们江、鸭绿江为界,与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相望,边境线总长1438.7公里,其中中俄边境线232.7公里,中朝边境线1206公里。东部珲春市处于东北亚地理位置的几何中心,距日本海15公里,距俄罗斯的波谢特湾仅4公里。省会长春市位于东北亚十字交通线的交汇点上。全省总人口全省常住人口为2727.99万人(包括外来人口,不包括外出人口),同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1990年7月1日0时的2465.87万人相比,十年零四个月共增加了262.12万人,增长10.63%,平均每年增加25.37万人,年平均增长率为0.98%。全省人口中,汉族人口为2481.63万人,占90.97%;各少数民族人口为246.36万人,占9.03%。与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汉族人口增加了267.52万人,增长了12.08%;各少数民族人口减少了5.40万人,下降了2.14%。全省人口中,接受大学(指大专以上)教育的134.38万人,占4.93%;接受高中(含中专)教育的411.26万人,占15.08%;接受初中教育的973.54万人,占35.69%;接受小学教育的916.55万人,占33.60%与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每10万人中拥有各种受教育程度的人数有如下变化:具有大学程度的由2154人上升为4926人;具有高中程度的由12701人上升为15076人;具有初中程度的由26308人上升为35687人;具有小学程度的由35327人下降为33598人。全省人口中,文盲人口(15岁及15岁以上不识字或识字很少的人)为124.76万人,与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文盲率(文盲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由10.49%下降为4.57%,下降了5.92个百分点。城乡总人口全省人口中,居住在城镇的人口1355.27万人,占总人口的49.68%;居住在乡村的人口1372.72万人,占总人口的50.32%据省人口普查办公室工作人员解释说,这次公布的是初步汇总数据,其中家庭户人口不包括相互之间没有家庭成员关系集体居住的人,各种受教育程度的人包括各类学校的毕业生、肄业生和在校生,城乡人口是按国家统计局1999年发布的《关于统计上划分城乡的规定(试行)》计算的。 气候 气候特征 吉林省处于北半球的中纬地带,欧亚大陆的东部,相当于我国温带的最北部,接近亚寒带。东部距黄海、日本海较近,气候湿润多雨;西部远离海洋而接近干燥的蒙古高原,气候干燥,全省形成了显著的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特点,四季分明,雨热同季。有明显的四季更替,春季干燥风大,夏季高温多雨,秋季天高气爽,冬季寒冷漫长。全省大部分地区年平均气温为2—6℃,全年日照

《国家地名和区划数据库管理办法》(试行)

国家地名和区划数据库管理办法(试行)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规范国家地名和区划数据库的使用、维护、更新,确保数据完整、规范、准确、有效,数据库管理系统安全高效运行,更好地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防建设服务,方便群众生产生活,根据有关法规及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国家地名和区划数据库,是指以地理信息系统和数据库技术等为基础,对地名和行政区划、行政区域界线等数据的采集、录(导)入、存储、处理、分析、应用的计算机管理系统,由国家、省(自治区、直辖市)、市(自治州、地区、盟)、县(市、市辖区)四级数据库组成,使用统一的软件平台,其中国家级数据库存储全国范围的数据,省、市、县三级数据库各存储本行政区域内的数据。 第三条国家地名和区划数据库管理工作内容包括: (一)采集、审核、录(导)入数据; (二)更新、补充、修改数据; (三)按时限报送数据; (四)定期进行数据备份; (五)硬件设备配置及管理维护; (六)软件研发、配备、升级及运行维护; (七)数据管理和应用; (八)安全保密管理。 第四条国家地名和区划数据库运行管理执行以下标准: (一)《地名分类与类别代码编制规则》(GB/Tl8521—2001); (二)《国家地名数据库代码编制规则》(民地办发〔2010〕1 号; (三)《国家地名数据库建设指导意见》(民办发〔2006〕4号); (四)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试点工作规程(修订版)。 第二章工作职责

第五条县以上各级人民政府行政区划和地名主管部门(以下简称主管部门)负责本级地名和区划数据库的使用、更新维护、运行管理、开发应用及配套建设。 第六条民政部负责制定国家地名和区划数据库建设规划,研究制定有关法规和技术标准;组织开发应用各种比例尺的图形库数据;组织研发数据库管理系统软件和软件升级;省级数据库建设的技术指导、上报数据审核和检查验收;组织开展技术培训;负责国家数据库数据的汇总、修改、管理应用和安全保密等工作。 第七条省级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各级数据库建设的组织协调、技术指导、业务培训、上报数据审核、督促检查;本级数据库数据的修改、关联、汇总上报、管理应用及安全保密等工作。 第八条市级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县级数据库建设的技术指导、业务培训、上报数据审核、检查验收;本级数据库数据的采集、录(导)入、修改、关联、核对、汇总上报、管理应用及安全保密等工作。 第九条县级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地名和行政区划、行政区域界线等数据的采集、录(导)入、修改、关联、核对、汇总上报、管理应用,业务培训及安全保密等工作。 第三章数据采集、更新、报送 第十条数据库数据分为专题地名和行政区划属性数据、空间图形数据和多媒体数据。 (一)专题地名和行政区划属性数据是指反映地名、行政区划、行政区域界线的文字、数字等相关数据。 1.地名:包括自然地理实体和人文地理实体的名称、地理位置及附属信息。自然地理实体包括海域、水系、陆地地形等;人文地理实体包括各级行政区域及非行政区域、群众自治组织、居民点、具有地名意义的交通运输设施、水力电力通信设施、纪念地与旅游胜地、建筑物、单位等。 2.行政区划:包括行政区划概况、沿革、人口、面积、经济、城建等数据。 3.行政区域界线:包括行政区域界线协议书、界桩登记表、界线联检成果及会议纪要,边界纠纷处理协议,平安边界建设成果等。 (二)空间图形数据是指不同比例尺的矢量地图和遥感影像、行政区域界线矢量数据;地名标志、界桩等矢量数据。 (三)多媒体数据是指描述地理实体、地名标志、界桩的图像、视频、音频等数据;描述界线的有关文件扫描图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