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枫桥夜泊》、《山行》
- 格式:ppt
- 大小:3.15 MB
- 文档页数:14
三年级上册的古诗及解析(人教版)1.山行杜牧〔唐代〕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翻译:深秋时节,沿着远处的石子铺成的倾斜小路上山,在那生出白云的地方居然还有几户人家。
停下马车是因为喜爱深秋枫林的晚景,经过深秋寒霜的枫叶,比二月的春花还要红。
重难点词语解释:山行:在山中行走。
远上:登上远处的。
寒山:深秋季节的山。
石径:石子铺成的小路。
斜:为倾斜的意思。
坐:因为。
霜叶:枫树的叶子经深秋寒霜之后变成了红色。
枫林晚:傍晚时的枫树林。
红于:比……更红,本文指霜叶红于二月花。
简析:《山行》是一首七言绝句。
此诗描绘秋日山行所见的景色,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山路、人家、白云、红叶,构成和谐统一的画面,表现了作者的高怀逸兴和豪荡思致。
作者以情驭景,敏捷、准确地捕捉能体现自然美的形象,并把自己的情感融汇其中,使情感美与自然美水乳交融,情景共生。
2.赠刘景文苏轼〔宋代〕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翻译:荷花已经凋谢,那擎雨的荷叶也随之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的菊花枝干还在傲寒斗霜。
一年中最好的光景你一定要记住,那就是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秋末冬初的时节。
重难点词语解释:刘景文:刘季孙,字景文,工诗,时任两浙兵马都监,驻杭州。
苏轼视他为国士,曾上表推荐,并以诗歌唱酬往来。
荷尽:荷花枯萎,残败凋谢。
擎:举,向上托。
雨盖:旧称雨伞,诗中比喻荷叶舒展的样子。
菊残:菊花凋谢。
犹:仍然。
傲霜:不怕霜冻寒冷,坚强不屈。
君:原指古代君王,后泛指对男子的敬称,您。
须记:一定要记住。
最是:一作“正是”。
橙黄橘绿时:指橙子发黄、橘子将黄犹绿的时候,指农历秋末冬初。
简析:《赠刘景文》是一首七言绝句,为赠送友人的一首勉励诗。
此诗前半首说“荷尽菊残”仍能保持傲雪凌霜的气节,后半首通过“橙黄橘绿”来勉励朋友困难只是一时,要保持乐观向上的精神,切莫意志消沉。
此诗抒发作者的广阔胸襟和对同处窘境中友人的劝勉和支持,托物言志,意境高远。
三年级上册山行唐杜牧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山行》是诗人杜牧的一首描写和赞美深秋山林景色的七言绝句。
这首诗描绘的是秋之色,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山路、人家、白云、红叶,构成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
在这首诗中,杜牧以情驭景,敏捷、准确地捕捉足以体现自然美的形象,并把自己的情感融汇其中,使情感美与自然美水乳交融,情景互为一体。
全诗构思新颖,布局精巧,于萧瑟秋风中摄取绚丽秋色,与春光争胜,令人赏心悦目。
这首小诗不只是即兴咏景,而且进而咏物言志,是诗人内在精神世界的表露。
诗意: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蜿蜒伸向山顶,在白云飘浮的地方有几户人家。
停下来欣赏这枫林的景色,那火红的枫叶比江南二月的花还要红。
枫桥夜泊唐张继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枫桥夜泊》是唐朝安史之乱后,诗人张继途经寒山寺时,写下的一首羁旅诗。
在这首诗中,诗人精确而细腻地讲述了一个客船夜泊者对江南深秋夜景的观察和感受,勾画了月落乌啼、霜天寒夜、江枫渔火、孤舟客子等景象,有景有情有声有色。
此外,这首诗也将作者羁旅之思,家国之忧,以及身处乱世尚无归宿的顾虑充分地表现出来,是写愁的代表作。
诗意:月亮已落下乌鸦啼叫寒气满天,对着江边枫树和渔火忧愁而眠。
姑苏城外那寂寞清静寒山古寺,半夜里敲钟的声音传到了客船。
竹石清郑燮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竹石》是清代著名画家、书法家郑燮的七言绝句。
郑燮,又名郑板桥字克柔,号板桥,又号理庵,江苏兴化人,生于1693年,卒于1765年,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
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
为“扬州八怪”之一,其诗、书、画世称“三绝”,擅画兰竹。
这首诗着力表现了竹子那顽强而又执着的品质,是赞美了岩竹的题画诗,是一首咏物诗。
注释:①竹石:扎根在石缝中的竹子。
诗人是著名画家郑燮,他画的竹子特别有名,这是他题写在竹石画上的一首诗。
本篇文章将从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方法和教学反思等方面对小学三年级语文课程中的《山行》和《枫桥夜泊》进行反思和讨论,以期为教学实践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
一、教学目标《山行》和《枫桥夜泊》是中国古代诗歌中的经典之作,它们在语言和文学方面都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因此,小学三年级语文教学中采用这两篇诗歌作为教材,其目的主要是通过阅读、背诵和分析等方式加深学生对古诗文的理解和感受,使他们能够更好地领会和欣赏古典文学之美,同时还能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化素养。
教学目标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通过对《山行》和《枫桥夜泊》的学习,让学生体会古典文学的优美和深沉,感受到文学艺术的独特魅力。
2、帮助学生掌握古诗文的基本语言特点,如韵律、格律、修辞等,提高语言表达技能。
3、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和感受来解读古诗文,并从中得到启示和经验,提高文学素养。
4、通过分析古诗文中的意象、情感、主题等内容,帮助学生了解中国文化和历史,提高文化素养。
二、教学过程1、介绍课文教师应该先简要介绍《山行》和《枫桥夜泊》的作者、时代背景、创作背景以及诗歌的主题和情感等,使学生在学习中更好地了解和感受这两篇古诗文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2、朗读课文朗读是学习古诗文的基本环节,教师可以先自己读一遍诗文,然后让学生跟读,可分小组或全班齐读,重点在于读准每个字音、字调和韵脚,并通过感性体验来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3、分析课文分析课文是掌握古诗文基本语言特点的关键,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诗文的韵律、格律、押韵、对仗、比喻和排比等修辞手法,以增强对古诗文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例如,《山行》中多处采用了排比、对仗等修辞手法,如“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园林疏影横斜,水面清圆,稍觉浅深皆难画”等,逐一分析可以有助于学生掌握这些基本语言特点。
4、背诵课文背诵是巩固古诗文知识和提高口语表达能力的有效手段,教师可以让学生课前背诵课文,课上再学习和复习,以达到显著的效果。
三年级上册古诗必备1.《枫桥夜泊》 -唐·张继o内容:“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o简介:此诗描绘了诗人在秋夜泊舟于枫桥时的所见所闻,抒发了旅途寂寞的心情。
2.《山行》 -唐·杜牧o内容:“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o简介:这首诗描绘了秋日山行所见的景色,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
3.《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o内容:“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o简介:此诗写出了游子的思乡怀亲之情,在异乡重阳佳节思念家乡的亲人。
4.《夜书所见》 -宋·叶绍翁o内容:“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o简介:此诗以景衬情,动静结合,以梧叶声和风声衬出秋夜的寂静,还运用了对比手法,以儿童挑促织的乐景反衬自己客居他乡的悲情。
5.《望天门山》(虽未直接列出,但常作为三年级必背古诗)-唐·李白o内容:“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o简介:此诗描写了诗人舟行江中顺流而下远望天门山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初出巴蜀时乐观豪迈的感情。
6.《饮湖上初晴后雨》(同样推荐,虽未直接列出)-宋·苏轼o内容:“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o简介:此诗通过描写西湖晴雨时分的不同美景,展现了西湖的魅力和神韵。
7.《绝句》(宋·释志南)或《绝句二首》(唐·杜甫,具体根据教材版本)o以宋·释志南为例:“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o简介:此诗描绘了诗人在春日微雨中的所见所感,表现了春天的美好和生机。
8.《梅花》 -宋·王安石o内容:“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古诗三首》,使学生了解古诗的韵律、意境和情感,掌握古诗的朗读技巧,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讲解、示范、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理解古诗的意境,感受古诗的美,培养学生对古诗的欣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古诗,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感,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1. 课文: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
2. 诗歌:《山行》、《江上渔者》、《枫桥夜泊》。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古诗的意境,掌握古诗的朗读技巧,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古诗的意境,如何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古诗朗读音频、PPT课件。
2. 学具:课本、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古诗朗读音频,引导学生感受古诗的韵律美,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2. 讲解:讲解古诗的背景、作者、意境,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内容。
3. 示范:教师示范朗读古诗,指导学生掌握朗读技巧。
4. 讨论: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古诗的理解和感受。
5. 实践:学生自主朗读古诗,体验古诗的美。
6.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古诗的意境和朗读技巧。
7. 作业布置: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课后背诵古诗,并写一篇关于古诗的感悟。
六、板书设计1. 《古诗三首》教学2. 内容:山行、江上渔者、枫桥夜泊3. 重点:意境、朗读技巧、欣赏能力4. 难点:理解意境、培养欣赏能力七、作业设计1. 背诵《古诗三首》。
2. 写一篇关于《古诗三首》的感悟,字数不限。
八、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示范、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理解古诗的意境,感受古诗的美。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和欣赏能力,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但在教学过程中,发现部分学生对古诗的理解仍有所欠缺,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和讲解,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教案: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17 古诗三首(2课时)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并背诵古诗,理解古诗的基本内容,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古诗,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培养学生对美的感知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古诗,使学生领略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内容1. 古诗《山行》、《枫桥夜泊》、《渔歌子》三首诗的学习。
2. 古诗的基本知识,如作者、背景、意境等。
3. 古诗的朗读与背诵。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并背诵古诗,理解古诗的基本内容。
2. 教学难点:学生对古诗的意境的理解,以及如何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用于播放古诗的朗读音频和展示古诗的背景图片。
2. 学具:古诗教材,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古诗的朗读音频,让学生初步感受古诗的韵律美,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古诗的基本知识,如作者、背景、意境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
3. 朗读与背诵:教师带领学生朗读古诗,指导学生正确的朗读节奏和语调,然后让学生自行朗读和背诵。
4. 理解与感悟: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古诗的基本内容,帮助学生感受古诗的意境,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
5. 小结: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小结,强调古诗的学习方法和技巧。
六、板书设计1. 古诗的标题和作者。
2. 古诗的基本内容。
3. 古诗的意境和韵律美。
七、作业设计1. 家庭作业:学生回家后,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进行朗读和背诵,并写下自己的感悟。
2. 课堂作业:学生在课堂上,根据教师的指导,进行古诗的朗读和背诵。
八、课后反思1. 教师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总结教学效果,找出不足之处,为今后的教学提供借鉴。
2. 学生对学习过程进行反思,总结自己的学习收获,找出自己的不足之处,为今后的学习提供借鉴。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4篇这首诗描绘的是秋之色,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
诗里写了山路、人家、白云、红叶,构成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
下面是整理的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4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并分享出去。
杜牧《山行》诗歌鉴赏篇一江苏省宜兴市万石实验小学张建峰邮编214212教材简析:《山行》是一首七言绝句,诗中通过对寒山、石径、白云、枫林的描写,勾画出了一幅绚烂的山林秋色图。
教学的过程中,我在识字的基础上,重[]点让学生理解诗句,从中体会到诗人那不同一般的情感,让学生感受秋日山林的勃勃生机,感受到这是一首秋的赞歌。
目标预设: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三个生字“径”“枫”“霜”,能说出诗句中“坐”、“于”的意思。
3体会诗中所描写的秋色以及诗人对秋天、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重点、难点:体会诗中美的意境,获得审美的愉悦。
教学过程:一、学习生字、了解秋天。
1用换部首的方法学习生字。
经()枫()雪()径()疯()霜()指导学生观察上面一行与下面一行字有什么异同,然后再教学书写方法,最后指导学生读音上的区别。
2小朋友们,你们知道现在是什么季节吗?(板书:秋天)3对啊!“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这“橙黄橘绿时” 指的就是绚烂的秋天。
4你觉得秋天什么最美?(学生讨论,教师适时加以引导,可以描述,可是吟诗,也可以歌唱)二、设计情境,导入古诗。
1在这绚丽的秋天,正是登山的好季节,我们不妨跟着作者一起到山中去行走一下,感受秋天的美吧!(板书课题:山行)2出示古诗,学生自由读。
3初步说说,读了这首诗,你发现秋天的山上怎么样?或问秋天的山上都有些什么?三、品读古诗、感悟秋天。
(一)远上寒山石径斜1师:深秋时节,当我们沿着弯弯曲曲的山路向山上爬行,此时你看到满山枯黄的树枝杂草,你会有一种什么感觉?生:一种荒凉的感觉。
生:看到树木枯黄了,光秃秃的山,让人感觉冷嗖嗖的。
三年级语文关于大自然的童诗1. 《登鹳雀楼》唐·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 《凉州词》唐·王之涣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3. 《望天门山》唐·李白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4. 《早发白帝城》唐·李白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5. 《望庐山瀑布》唐·李白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6.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唐·李白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7. 《绝句》唐·杜甫两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8. 《江南春》唐·杜牧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9. 《山行》唐·杜牧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10. 《春夜喜雨》唐·杜甫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11. 《钱塘湖春行》唐·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2. 《暮江吟》唐·白居易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13. 《竹枝词》唐·刘禹锡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情还有晴。
14. 《枫桥夜泊》唐·张继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15. 《望岳》唐·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6. 《登岳阳楼》唐·杜甫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2. 学生能够理解古诗中的词语,了解作者及其背景。
3. 学生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古诗所描绘的景象,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1. 通过朗读、讨论、分享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审美情趣。
2.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 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2. 培养学生欣赏美、感悟美的能力,增强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
教学内容1. 《山行》2. 《枫桥夜泊》3. 《泊船瓜洲》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学生能够正确朗读并背诵古诗。
2. 学生能够理解古诗中的词语,了解作者及其背景。
3. 学生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古诗所描绘的景象,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难点1. 理解古诗中的抽象词语和句式。
2. 把握古诗的节奏和韵律。
3.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具与学具准备1. 课文朗读录音带。
2. 古诗背景资料。
3. 画纸、彩笔等绘画工具。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初步感知古诗的韵律和节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作者及其背景,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写作背景。
3. 朗读与解析:引导学生朗读古诗,讲解古诗中的词语,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内容。
4. 讨论与分享:分组讨论,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古诗所描绘的景象,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5. 绘画活动:让学生根据古诗的内容进行绘画,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6. 总结与反思:引导学生总结学习内容,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
板书设计1. 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17 古诗三首教案2. 作者:山行 - 杜牧;枫桥夜泊 - 张继;泊船瓜洲 - 王安石3. 背景:介绍作者及其背景4. 内容解析:古诗中的词语解释,诗句解析5. 讨论与分享: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古诗所描绘的景象,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6. 绘画活动:根据古诗内容进行绘画作业设计1. 朗读与背诵:朗读并背诵古诗。
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第2课时)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古诗,理解诗句中的重点词语,了解作者及其写作背景,能够用自己的话对诗句进行简单的描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朗读感悟等方式,培养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和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朗读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古诗,引导学生欣赏古人的智慧,感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魅力,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的情感。
二、教学内容1. 课题: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第2课时)2. 课型:新授课3. 教学内容:学习三首古诗,分别是《山行》、《枫桥夜泊》和《寒食》。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背诵古诗,理解诗句中的重点词语,了解作者及其写作背景,能够用自己的话对诗句进行简单的描绘。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诗句中的意境,感受古诗的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2. 学具:课本、笔、笔记本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回顾上一课时学习的古诗,引导学生进入本课的学习。
2. 朗读古诗:学生自读三首古诗,注意读音、停顿,初步感知古诗的韵律美。
3. 理解诗意:教师讲解诗句中的重点词语,帮助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进行描绘。
4. 感悟诗境:通过朗读、讨论、分享等方式,引导学生感悟诗句中的意境,感受古诗的美。
5. 背诵古诗:学生集体背诵古诗,巩固记忆,提高朗读能力。
6.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古诗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六、板书设计1. 课题:古诗三首2. 诗句:山行、枫桥夜泊、寒食3. 重点词语: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枫林、晚霞、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寒山寺、夜半钟声、清明、扫墓、寒食、东风、御柳斜4. 诗句描绘:山行、枫桥夜泊、寒食七、作业设计1. 朗读并背诵古诗三首。
教学设计: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6单元 17 古诗三首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朗读并背诵三首古诗,理解古诗中的基本词义,能够用自己的语言复述古诗大意。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分享等方式,提高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增强文化自信,激发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
教学内容- 古诗《山行》:学习其描绘的秋日山林景色,理解诗人的情感表达。
- 古诗《枫桥夜泊》:感受诗人夜晚泊船时的孤寂与愁绪。
- 古诗《晨兴》:体会诗人清晨散步时的愉悦和对自然的热爱。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古诗内容,感受诗人的情感,并能流利地朗读和背诵。
- 难点:古诗中某些词汇的深层含义,以及诗人情感的内化与表达。
教具与学具准备- 教具:多媒体设备、挂图、卡片。
- 学具:学生课本、笔记本、彩笔。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展示秋天的山林、夜晚的枫桥和清晨的田野,引导学生进入古诗的意境。
2. 新课导入:介绍三首古诗的作者和背景,指导学生朗读古诗,讲解生僻字词。
3. 深入解读:分组讨论古诗内容,分享对诗句的理解和感受。
4. 朗读与背诵:学生集体朗读,个别学生示范背诵,教师指导纠正。
5. 课堂小结:总结三首古诗的主题和特点,强调诗歌的美学价值。
板书设计- 古诗三首- 重点词汇:列出三首诗中的生僻词汇及其释义。
- 情感线索:用图表展示每首诗的情感变化和主题。
作业设计1. 家庭作业:要求学生回家后向家人介绍所学古诗,并尝试创作一首简短的诗。
2. 课后练习:完成课本上的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课后反思- 教学效果:评估学生对古诗的理解程度和朗读背诵能力,以及课堂参与情况。
- 改进措施:根据学生的反馈和学习情况,调整教学方法,增加互动环节,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总结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不仅学习了三首古诗,还领略了中国古典文学的魅力,增强了文化认同感。
教学过程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体验,旨在培养学生对文学艺术的兴趣和审美能力,为今后的深入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古诗《山行》、《枫桥夜泊》和《夜雪》。
(2)理解古诗的内容,体会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2)学会通过古诗中的关键词语来感受和描绘画面。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感受古诗的韵律美和意境美,激发学生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二、教学重点:1. 正确朗读和背诵古诗《山行》、《枫桥夜泊》和《夜雪》。
2. 理解古诗的内容,体会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三、教学难点:1. 理解古诗中的关键字词,感受诗中的意境。
2. 学会通过古诗中的关键词语来描绘画面。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古诗《山行》、《枫桥夜泊》和《夜雪》的课件或黑板报。
2. 学生准备课本和相关古诗的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出示课件或黑板报,引导学生观察古诗的题目《山行》、《枫桥夜泊》和《夜雪》。
(2)学生分享自己对题目的一些理解和想象。
2. 朗读古诗(1)教师带领学生朗读古诗,注意停顿、语气和韵律。
(2)学生自主朗读古诗,体会古诗的韵律美。
3. 理解内容(1)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和讨论,理解古诗的内容和意境。
(2)学生分享自己对古诗的理解和感受。
4. 欣赏意境(1)教师引导学生关注古诗中的关键字词,如《山行》中的“霜叶红于二月花”,《枫桥夜泊》中的“月落乌啼霜满天”,《夜雪》中的“夜深知雪重”。
(2)学生通过关键字词来描绘画面,体会诗中的意境美。
5. 背诵古诗(1)教师引导学生逐句背诵古诗。
(2)学生自主背诵古诗,巩固记忆。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古诗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7. 作业布置(1)正确、流利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2)以《山行》、《枫桥夜泊》和《夜雪》为题材,进行绘画或写作创作。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寻找答案,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兴趣。
第4课《古诗三首》(教案)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并背诵《山行》、《枫桥夜泊》和《夜书所见》三首古诗;理解诗句的含义,感受诗人的情感;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小组讨论、资料搜集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欣赏古诗的韵律美、意境美,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化的热爱;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良好的道德品质。
二、教学内容1. 课文: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4课《古诗三首》,包括《山行》、《枫桥夜泊》和《夜书所见》三首古诗。
2. 生字词:学习本课中的生字词,并能正确地朗读、书写和运用。
3. 背景资料:介绍诗人的生平事迹、创作背景等相关内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正确地朗读并背诵三首古诗;理解诗句的含义,感受诗人的情感;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教学难点:把握诗歌的意境,理解诗人的情感;生字词的正确书写和运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PPT课件、黑板、粉笔等。
2. 学具:课本、笔记本、字典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图片、音乐等方式,引导学生进入古诗的世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朗读课文:教师带领学生朗读三首古诗,注意语音、语调、节奏等方面的把握。
3. 理解诗意:通过讲解、提问、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诗句的含义,感受诗人的情感。
4. 学习生字词:教师引导学生学习本课中的生字词,并能正确地朗读、书写和运用。
5. 小组活动: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表达能力。
6. 诗歌鉴赏:通过对比、联想等方式,引导学生欣赏古诗的韵律美、意境美,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7.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布置作业。
六、板书设计1. 课题:《古诗三首》2. 诗人:杜牧、张继、叶绍翁3. 诗句:摘录三首古诗的重点诗句,进行讲解和赏析。
小学三年级语文《枫桥夜泊》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小学三年级语文《枫桥夜泊》原文枫桥夜泊唐·张继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注释:1、枫桥:在今江苏省苏州市虎丘区枫桥街道阊门外。
有人说“枫江古为封江”、“枫桥旧作封桥”(宋周遵道《豹隐纪谈》),也有人说,“旧把此桥误作封桥,到王珪才改正为枫桥”(《吴郡图经续记》),还有人说,“本为封江、封桥,王珪改封为枫,人们震慑权势,只得趋附”。
夜泊:夜间把船停靠在岸边。
2、乌啼:一说为乌鸦啼鸣,一说为乌啼镇。
霜满天:霜,不可能满天,这个“霜”字应当体会作严寒;霜满天,是空气极冷的形象语。
3、江枫:一般解释作“江边枫树”,江指吴淞江,源自太湖,流经上海,汇入长江,俗称苏州河。
另外有人认为指“江村桥”和“枫桥”。
“枫桥”在吴县南门(阊阖门)外西郊,本名“封桥”,因张继此诗而改为“枫桥”。
柯继承等指出,“唐以前早先枫桥称作封桥,吴语封、枫同音,以封桥误为枫桥,因河边有经霜红叶树之故。
根据张诗所表明的物候及月相分析推算,张诗当作于农历十月深秋时分,江南水边多植乌桕之类树木,经霜叶红,古人诗中多混作为‘枫’。
故江枫,是泛指江边的红叶类树,不必是枫。
”渔火:通常解释,“鱼火”就是渔船上的灯火;也有说法指“渔火”实际上就是一同打渔的伙伴。
《全唐诗》“渔火”作“渔父”。
对愁眠:伴愁眠之意,此句把江枫和渔火二词拟人化。
就是后世有不解诗的人,怀疑江枫渔火怎么能对愁眠,于是附会出一种讲法,说愁眠是寒山寺对面的山名。
4、姑苏:苏州的别称,因城西南有姑苏山而得名。
寒山寺:在枫桥附近,始建于南朝梁代。
相传因唐代僧人寒山、拾得曾住此而得名。
在今苏州市西枫桥镇。
本名“妙利普明塔院”,又名枫桥寺;另一种说法,“寒山”乃泛指肃寒之山,非寺名。
寺曾经数次重建,现在的寺宇,为太平天国以后新建。
寺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被日本人运走,下落不明。
5、夜半钟声:当今的佛寺(春节)半夜敲钟,但当时有半夜敲钟的习惯,也叫“无常钟”或“分夜钟”。
人教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部编人教版】三年级上语文《4,古诗三首》优质公开课教学设计4古诗三首【教材分析】《山行》是诗人杜牧的一首描写和赞美深秋山林景色的七言绝句。
这首诗描绘的是秋之色,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山路、人家、白云、红叶,构成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
在这首诗中,杜牧以情驭景,敏捷、准确地捕捉足以体现自然美的形象,并把自己的情感融汇其中,使情感美与自然美水乳交融,情景互为一体。
全诗构思新颖,布局精巧,于萧瑟秋风中摄取绚丽秋色,与春光争胜,令人赏心悦目。
这首小诗不只是即兴咏景,而且进而咏物言志,是诗人内在精神世界的表露。
《赠刘景文》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这首诗作于元佑五年(公元1090年),是送给好友刘景文的一首勉励诗。
此诗前半首说“荷尽菊残”仍要保持傲雪冰霜的气节,后半首通过“橙黄橘绿”来勉励朋友困难只是一时,乐观向上,切莫意志消沉。
抒发作者的广阔胸襟和对同处窘境中友人的劝勉和支持,托物言志,意境高远。
《夜书所见》是南宋诗人叶绍翁创作的得一首七言绝句。
萧萧的秋风吹动梧桐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一二两句写景,借落叶飘飞、秋风瑟瑟、寒气袭人烘托游子漂泊流浪、孤单寂寞的凄凉之感。
三四两句写儿童夜捉蟋蟀,兴致高昂,巧妙地反衬悲情,更显客居他乡的孤寂无奈。
这首诗写羁旅乡思之情,但作者不写如何独栖孤馆、思念家乡,而着重于夜间小景。
第1课时:学习《山行》教学目标:1.掌握生字的音、形、义。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山行》。
3.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古诗大意。
4.培养学习古诗的兴趣,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古诗大意。
教学难点:感受诗中表现秋天的美好境界,注意“径、斜”读音。
教学准备:1.课文挂图、字理演变图、生字卡片或课件。
2.朗诵的背景音乐。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教师出示挂图(或课件出示),说一说你在图上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三年级语文上册必背古诗1.别董大[唐] 高适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2.绝句[唐] 杜甫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3.枫桥夜泊[唐] 张继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4.寒食[唐] 韩翃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5.滁州西涧[唐] 韦应物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6.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唐] 韩愈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7.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唐] 王建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8.望洞庭[唐] 刘禹锡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9.采莲曲(其二)[唐] 王昌龄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10.大林寺桃花[唐] 白居易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11.所见[清] 袁枚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名鸣蝉,忽然闭口立。
12.山行[唐] 杜牧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13.赠刘景文(宋)苏轼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14.夜书所见(宋)叶绍翁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15.望天门山(唐)李白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16.饮湖上初晴后雨(宋)苏轼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17.望洞庭(唐)刘禹锡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18.早发白帝城(唐)李白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17《古诗三首》第一课时(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三首》,理解诗意,体会诗人的情感。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培养学生对古诗的鉴赏能力,提高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古诗的热爱,培养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意识。
教学内容1. 课题: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2. 课型:新授课3. 教学内容:学习《山行》、《枫桥夜泊》、《泊船瓜洲》三首古诗。
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诗意,体会诗人的情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2. 教学难点:把握诗歌的意境,培养学生对古诗的鉴赏能力。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2. 学具:课本、笔记本、彩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展示、音乐渲染等方式,营造古诗学习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三首古诗,理解诗意,体会诗人的情感。
3. 合作探究: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古诗的理解和感受,共同探究诗歌的意境。
4.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疑问和难点进行讲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5. 朗读与背诵:学生集体朗读、个人展示朗读,并尝试背诵古诗。
6. 总结与拓展: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进行拓展阅读,了解更多古诗。
板书设计1. 课题:《古诗三首》2. 诗人:杜牧、张继、王安石3. 古诗:《山行》、《枫桥夜泊》、《泊船瓜洲》4. 诗意:描绘山水美景,表达诗人情感5. 背景资料:介绍诗人的生平及创作背景作业设计1. 朗读并背诵三首古诗。
2. 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进行诗歌鉴赏,写下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3. 搜集更多关于杜牧、张继、王安石的诗作,进行拓展阅读。
课后反思1. 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效果,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激发学生对古诗的热爱,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部编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及反思篇一三年级上册第三课的《山行》和《枫桥夜泊》虽然都是描写秋天,但是流淌在字里行间的情感却大相径庭。
学生能体验到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情绪变换吗?能在自己的习作里试着感受景物的情绪么?为了便于比较,把练习一的《夜书所见》提上来,故成古诗三首。
1、检查,能不能把诗读得像唱得那么好听(读出平仄:一二声尽量拖长,三四声力争短促)。
2、正像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教室里没有两个相同的孩子,这三首同样描写秋天的诗也大不一样。
请你拿起笔来,用心地圈圈点点,看看你发现了什么不同。
我追问:他对谁高兴?一个学生加以补充:他看到儿童在玩,感到很开心。
根据他的补充,我在黑板上板书了高兴、忧愁、情趣三个词。
接下来,学生找出了地点的不同:山上、船上、篱笆旁;时间的不同:傍晚、半夜、晚上;我非常惊喜地发现:通过昨天一节课的唱和练习,仅仅是平声(阴阳)拖音仄声(上去)短促屏息存气语义不断的小技巧,诗的情绪不需要多讲就被他们发挥得淋漓尽致。
那么我们从哪些字、哪个词读出了诗人不同的情感呢?我让学生从三首诗中任选一首,按照唱(读)、看、听、摸的方法,用心体验诗的情愫。
读诗是有技巧的。
你看,我们像唱歌一样读诗(读出平仄的代名字,在班里地球人都知道),一下子就体验到了诗人不同的情感。
如果你再按照看听摸的顺序,你就能抓住诗的灵魂了。
请你任选一首诗,试试看!我进一步对他们作了解释:诗是可以看的,首先找一找,你的眼睛看到了什么;诗是可以听的,再用耳朵听一听有哪些声音;诗还是可以摸的,还要用你的皮肤摸一摸诗的温度,这样,你就能通过文字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了。
当我们把感官投入诗行,我们才会真正发现诗的凝炼与传神。
当我们从寻常的事物品味出不寻常的诗意来,我们才会领略到诗人借奇妙的联想与比喻化腐朽为神奇的魅力。
且让我们从心灵的窗口开始吧:《山行》,可以用眼睛看到哪些快乐因子呢?在我的追问之下,学生的答案越来越具体可感起来:寒山,悠远的寒山令人心旷神怡;石径,弯弯曲曲直通山顶的石径,倾斜的感觉显得山更高了,更神秘了接下来,帮助学生发现白云的浓厚与深远可煞费了不少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