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蹄疫免疫技术规范
- 格式:doc
- 大小:31.00 KB
- 文档页数:4
口蹄疫免疫实施方案口蹄疫是一种极为猛烈传播、高致死性的动物传染病,对畜牧业和农业经济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为了预防和控制口蹄疫这一疾病,各国先后制定了相关的口蹄疫免疫实施方案。
本文将介绍一下口蹄疫免疫实施方案的相关内容。
口蹄疫的流行病学特点口蹄疫是一种病毒性疾病,其病原体是口蹄疫病毒,可感染所有有蹄动物,如猪、牛、鹿、马等。
该疾病的传播速度快,病容易扩散,病毒的途径有直接接触、空气传播、水源污染等多种途径。
口蹄疫病毒对环境条件的适应性也很强,可以在低温和低湿环境下长时间存活。
口蹄疫的病症包括发热、行动不便、口腔内溃疡、乳头溃疡等症状,给动物带来极大的痛苦。
口蹄疫还有一定的致死率,特别是年幼的动物更加容易受到感染。
口蹄疫的免疫实施方案对于一个国家而言,针对口蹄疫的免疫实施方案是维护畜牧业和农业经济稳定的关键因素之一。
为此,各国制定了相应的免疫实施计划,以确保口蹄疫不会再次爆发并控制已经感染动物的传播。
口蹄疫的免疫实施方案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疫苗研制及应用疫苗是针对口蹄疫的预防和治疗的核心措施。
它的目的是促使动物免疫口蹄疫病毒,缩小病毒传播范围。
对于人类而言,疫苗还能够避免人畜共患病。
目前,在针对口蹄疫的疫苗中,防御效率最高的是低致病性接种,这是因为其能够在长时间内持续产生强有力的免疫反应。
针对口蹄疫的疫苗种类主要包括低毒、灭活和重组疫苗。
同时,疫苗的应用需要遵循一定的免疫程序,如生长期、接种次数、接种方法等。
2. 强化检测措施在预防和控制口蹄疫的时候,强化检测措施也是必不可少的部分。
检测措施主要包含实验室检测、场内监测和集中屠宰等。
实验室检测主要是通过对动物的血液、牙龈、食物残渣等病毒载体样本进行检测,发现病例,并提前采取防控措施,以避免病毒的进一步传播。
场内监测主要是指养殖单位内部的检测措施,包括对畜群的体温、食欲和精神状态等情况的观察,以及对牲畜干饲料等不同来源的检测。
集中屠宰则是在发生疫情时采取的控制措施,目的是防止病毒的传播,并控制疫情的蔓延。
口蹄疫免疫技术规范1、范围本规范规定了牲畜口蹄疫灭活疫苗的运输、贮存、使用、免疫程序和免疫效果评价的技术要求。
本规范适用于牲畜口蹄疫的免疫接种。
2、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规范。
(1)批次具有相同代码、组成均一的全部疫苗。
(2)剂量标签上标定的特定年龄动物,经特定免疫途径,一次接种疫苗的使用剂量。
(3)效力使用疫苗所产生的特异的免疫保护能力。
3、疫苗选用和贮运(1)选择与流行毒株相同血清型的口蹄疫疫苗用于牲畜的预防接种。
(2)根据饲养牲畜的数量,准备足够完成一次免疫接种所需要的指定厂家生产的同一批次的疫苗。
(3)疫苗的运输和贮存①疫苗应包装良好,2-8℃冷藏运输,冬季运输要注意防冻。
②疫苗应在2-8℃避光保存。
③疫苗的运输和保存应有完善的管理制度。
④疫苗的入库和发放必须做好记录。
⑤每批次疫苗应留样。
4、疫苗使用要求(1)牲畜要求待接种的牲畜经临床观察应未见异常。
凡有病、体弱的牲畜不应接种。
患病牲畜待康复后再按规定接种。
怀孕牲畜、仔畜的免疫应严格按疫苗使用说明书要求进行。
(2)疫苗检查①疫苗使用前要仔细检查外包装是否完好,标签是否完整,包括疫苗名称、生产批号、批准文号、保存期或失效日期、生产厂家等。
②出现瓶盖松动、疫苗瓶裂损、破乳、超过保存期、色泽与说明不符、瓶内有异物、发霉的疫苗,不得使用。
③接种前将疫苗升至室温,充分混合均匀,但要防止气泡影响免疫剂量的准确性。
(3)接种器械①仔猪使用12-16号(2.5cm)针头,育成猪和成年猪使用16-18号(4.0cm)针头,牛使用16-20号(4.0cm)针头,绵羊和山羊使用12-18号(2.5-4.0cm)。
②注射器和针头应洁净无菌。
(4)接种安全①次使用疫苗的地区,建议应选择一定数量牲畜进行小范围试用,观察7-10d,临床无不良反应后,方可扩大接种面。
②注射疫苗人员应携带肾上腺素,用于疫苗过敏反应时急救。
③发生疫情时,免疫接种应先从安全区域到受威胁区、最后到疫区。
口蹄疫的防控方案
五号病是由口蹄疫病毒引起的偶蹄兽的一种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
特征为口腔黏膜和蹄部皮肤形成水疱性溃烂,蹄壳脱落,不能站立,能侵害多种动物。
一、生物安全措施
首先,不从口蹄疫疫区和受威胁区购买种猪和商品猪苗,受威胁场(周边有发病场)处理就是封场,禁止外来人员进入场内,同时减少猪场工作人员外出,必须进出的人员要经过严格的消毒。
其次,要重视消毒,使用如醛威、巨碘、过氧乙酸等对口蹄疫有效的酸性消毒剂,对已发病猪场控制封锁猪场,使用0.5%的过氧乙酸对猪群消毒,一天两次;使用200倍巨碘对猪栏内消毒,一天一次;场区大门消毒池、猪栏舍外用氢氧化钠(2%烧碱)进行消毒,一天一次;场外道路、猪场周围、饲料间经常使用生石灰水泼洒消毒。
二、合理的免疫措施
O型猪口蹄疫合成肽疫苗,种公猪每3个月接种一次,每次3头份;种母猪配种前、分娩前一个月各接种一次,每次3头份;仔猪60- 70日龄接种一次1-2头份,105-115天加强接种一次2头份;商品猪出栏前25-30天再免疫一次2头份。
三、改善猪群营养和环境条件
供给全价饲料,保证营养,特别是饲料中维生素营养水平,杜绝使用霉变饲料;加强猪舍环境控制,注意春季温度骤变。
四、紧急治疗措施
对于已经发病猪群,母猪和乳猪均可尝试使用药物口蹄绝杀进行猪群耳部背侧皮下注射治疗。
二、口蹄疫防治技术规范口蹄疫(Foot and Mouth Disease, FMD)是由口蹄疫病毒引起的以偶蹄动物为主的急性、热性、高度传染性疫病,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将其列为必须报告的动物传染病,我国规定为一类动物疫病。
为预防、控制和扑灭口蹄疫,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条例》、《国家突发重大动物疫情应急预案》等法律法规,制定本技术规范。
1 适用范围本规范规定了口蹄疫疫情确认、疫情处置、疫情监测、免疫、检疫监督的操作程序、技术标准及保障措施。
本规范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一切与口蹄疫防治活动有关的单位和个人。
2 诊断2.1 诊断指标2.1.1 流行病学特点2.1.1.1 偶蹄动物,包括牛科动物(牛、瘤牛、水牛、牦牛)、绵羊、山羊、猪及所有野生反刍和猪科动物均易感,驼科动物(骆驼、单峰骆驼、美洲驼、美洲骆马)易感性较低。
2.1.1.2 传染源主要为潜伏期感染及临床发病动物。
感染动物呼出物、唾液、粪便、尿液、乳、精液及肉和副产品均可带毒。
康复期动物可带毒。
2.1.1.3 易感动物可通过呼吸道、消化道、生殖道和伤口感染病毒,通常以直接或间接接触(飞沫等)方式传播,或通过人或犬、蝇、蜱、鸟等动物媒介,或经车辆、器具等被污染物传播。
如果环境气候适宜,病毒可随风远距离传播。
2.1.2 临床症状2.1.2.1 牛呆立流涎,猪卧地不起,羊跛行;2.1.2.2 唇部、舌面、齿龈、鼻镜、蹄踵、蹄叉、乳房等部位出现水泡;2.1.2.3 发病后期,水泡破溃、结痂,严重者蹄壳脱落,恢复期可见瘢痕、新生蹄甲;2.1.2.4 传播速度快,发病率高;成年动物死亡率低,幼畜常突然死亡且死亡率高,仔猪常成窝死亡。
2.1.3 病理变化2.1.3.1消化道可见水泡、溃疡;2.1.3.2幼畜可见骨骼肌、心肌表面出现灰白色条纹,形色酷似虎斑。
2.1.4 病原学检测2.1.4.1 间接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阳性(ELISA OIE 标准方法附件一);2.1.4.2 RT-PCR试验,检测阳性(采用国家确认的方法);2.1.4.3 反向间接血凝试验(RIHA),检测阳性(附件二);2.1.4.4 病毒分离,鉴定阳性。
口蹄疫病毒属于小RNA病毒科(picornaviridae)口疮病毒属(aphthovirus),有7个血清型(O、A、C、Asia1(亚洲1)、SAT1(南非1)、SAT2(南非2)和SAT3(南非3)),型间无交叉保护。
每个血清型内有许多抗原性有差别的病毒株,相互间交叉免疫反应程度不等。
口蹄疫病毒呈球形,无囊膜,粒子直径28~30nm,放大150万倍似小米粒大小。
完整的病毒由衣壳包裹一个分子的RNA组成, 分子量为6.9×106。
电镜下可见病毒中心是紧密团集的RNA,外裹一层约5nm薄的衣壳。
衣壳呈二十面体结构,由4种结构蛋白各60个分子组成。
衣壳上有高度疏水的小洞,它允许小分子如铯离子进入。
这一特性决定了FMD病毒粒子有高的浮密度,在小RNA 病毒中最高。
完整病毒子的氯化铯浮密度为 1.43g/mL,沉降系数为146S。
在病毒培养物中另有3种组成各异的颗粒。
无核酸的空衣壳浮密度为1.31g/mL,沉降系数为75S,分子量为 4.7×106。
口蹄疫病毒基因组为单股正链RNA,即是mRNA,又是负链RNA的模板,约有8500个核苷酸(nts)组成。
防治:扑杀病畜及染毒动物扑杀动物的目的是消除传染源,病毒是最主要的传染源,其次是隐性感染动物和牛、羊等持续性感染带毒动物。
免疫接种1.目的是保护易感动物,提高易感动物的免疫水平,降低口蹄疫流行的严重程度和流行范围。
2.限制动物、动物产品和其他染毒物品移动。
3.目的是切断传播途径。
小到一个养猪户,大到一个国家,要想保持无口蹄疫状态,必须对上述动物和物品的引入和进口保持高度警惕。
药物治疗使用口蹄一针灵,口蹄一针灵对猪口蹄疫病毒引起的口炎、心肌炎、心脏功能衰退、口疮、水泡及腐蹄病等,有很好的治疗效果。
养殖技术-怎样给奶牛注射口蹄疫疫苗实施免疫接种是综合防控奶牛口蹄疫最有效的措施。
秋季免疫即将开始,但在免疫过程中,常因防疫人员忽视了一些技术细节而影响了免疫质量,牛群一旦受到周围环境的疫情威胁,则很容易造成疫情发生和传播。
笔者结合实践,对奶牛口蹄疫科学免疫谈几点看法,供同行参考。
一、确保疫苗有效1.疫苗贮藏。
疫苗贮藏的环境温度为2-8℃,不能低于0℃,严禁冻结。
2.疫苗运输。
疫苗在运输和使用过程中应远离热源并避免日光直射。
3.疫苗检查。
使用前要仔细检查疫苗的名称、厂家、批号、有效期、物理性状、贮存条件等是否与说明书、瓶签内容相符。
要明确剂量、使用方法及有关注意事项,并严格遵守。
坚决不用过期、无批号、油乳剂破乳、颜色异常、有沉淀、有异物及异味、瓶盖松动及瓶身破裂或不明的疫苗。
4.疫苗预温及摇匀。
疫苗使用前应置于室温(15℃-25℃)预温2小时。
若疫苗过冷,则会导致奶牛注射疫苗后出现较大反应。
疫苗在使用前应充分摇匀,但不可剧烈震摇,防止气泡产生。
使用过程中应保持均质。
5.疫苗启封。
疫苗启封前要先进行瓶口消毒,启封后的疫苗应于2小时内用完,吸出的疫苗液不可再回注入瓶内。
6.疫苗安全试验。
疫苗在使用前应先进行小规模预试验,确定使用安全后,再大范围免疫注射。
7.注苗时间。
注射疫苗的时间要根据季节而定,冬春季节气候寒冷,应选择在中午天暖时注射;夏秋时节气温较高,应选择在清晨或傍晚前注射。
8.疫苗注射。
疫苗注射的部位要准(在颈部上1/3处或臀部肌肉经消毒后垂直插针,防止插入血管、神经),剂量要足(常规免疫时,无论牛只大小,只要到首免日龄均使用正常量,而不是幼畜半量,紧急免疫时注射量加倍),进针要稳,拔针要慢,严禁采用“飞针”方式。
二、严格执行免疫程序按照农业部规定和生产实际需要,犊牛90日龄进行首免,首免1个月后进行一次加强免疫,以后根据免疫抗体检测结果,每隔4-6个月免疫一次,经产奶牛在配种前1个月和配种后第五和第六个月时各免疫一次。
口蹄疫防治技术规范
口蹄疫病毒的传播途径
病猪和带毒猪是主要的传染源,经呼吸道、消化道及损失的粘膜和皮肤而感染。
各种野生动物,鸟类、啮齿类、猫、犬、吸血昆虫等也可传播本病。
人和空气是本病的重要传播媒介。
猪发病主要是由O型口蹄疫所引发的,由于在猪群中长期反复发生流行,致使病毒对猪的毒力增强,对幼仔猪可引起100%的发病,病死率可达80%以上,成年猪病死亡率也很高,妊娠母猪发病可引起流产、部分死亡。
有的猪群存在O型口蹄疫与亚洲1型口蹄疫混合感染,仅病情复杂化,增大了发病率与病死率。
口蹄疫病毒的特点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发病多见于冬、春寒冷的季节,特别是春节前后,夏、秋季节发病较少。
猪群流动大,饲养集中,密度过大,以及各种应激因素的存在,易诱发本病的流行。
防治措施:
扑杀动物的目的是消除传染源,病毒是最主要的传染源,其次是隐性感染动物和牛、羊等持续性感染带毒动物。
药物治疗
使用口蹄一针灵,口蹄一针灵对猪口蹄疫病毒引起的口炎、心肌炎、心脏功能衰退、口疮、水泡及腐蹄病等,有很好的治疗效果。
提前消毒
使用过氧乙酸消毒溶液对动物生存场所进行全面消毒。
可以进行喷雾、清洗或加热熏蒸。
口蹄疫疫苗免疫操作规范和细节注意目前天气逐渐趋于寒冷,也已进入口蹄疫高发期。
根据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的数据,全球A型口蹄疫的流行范围和暴发频率呈现扩大和上升的趋势。
而O型口蹄疫的感染率正逐年下降。
不少专家认为,这与全球O型口蹄疫疫苗的普免有一定关系,但A型口蹄疫缺乏免疫,感染率开始上升。
不过,针对国内猪场A型口蹄疫零星暴发的情况,有专家认为不必恐慌,只需要做好O型的免疫则可。
口蹄疫病毒到目前已确定了7个血清型:O、A、C、SAT1、SAT2、SAT3和AsiaI型。
口蹄疫病毒的血清型特点为该病的防疫工作带来了困难。
根据农业部的消息,我国暴发的口蹄疫主要以O型为主,目前国内普免的疫苗也以O型为主。
而自从2013年我国广东茂名暴发A型口蹄疫案例以来,A型口蹄疫逐步成为养猪人士担心的又一疫病。
根据OIE 的数据显示,2013年全球A型口蹄疫异常活跃,A型口蹄疫流行范围进一步扩大,成为2013年流行的主导血清型。
虽然目前不少养殖户都会普免口蹄疫疫苗,但免疫失败的案例比比皆是。
“防控口蹄疫,不要总拿疫苗无用、病毒变异说事。
目前的口蹄疫疫苗是有效的,猪场口蹄疫是可以预防控制的。
之所以会出现出栏时疾病易发情况,是因为养户免疫程序出现了问题,或是猪群免疫密度没有达到80%以上,或是没有注意观察免疫前后猪群的健康状况。
“健康状况不好的猪群,不仅严重影响疫苗免疫效果,而且有可能导致亚临床感染猪群因注射疫苗应激而暴发疾病。
”防控口蹄疫除免疫程序外,免疫操作一定要规范。
首先免疫前将疫苗恢复到室温,一是避免低温进入猪体引起急性应激,二是避免内外温差过大影响疫苗效果,在疫苗使用前,要等疫苗恢复到室温之后再使用,以减少应激反应;其次,疫苗要充分摇匀,每次抽吸疫苗前都要轻摇均匀,在疫苗使用中,要避免高温和日照,疫苗打开后要在当天用完;同时做到一猪一针,疫苗要一猪一吸,尽量不要使用简易的连续注射器**后要认真阅读疫苗使用说明书,严格按要求的免疫方法、部位、剂量等进行免疫。
口蹄疫免疫实施方案口蹄疫(Foot-and-Mouth Disease,FMD)是由口蹄疫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传播性的猪、牛、羊等偶蹄类动物的传染病,可以导致严重的经济损失。
为了有效控制和预防口蹄疫的传播,各国采取了免疫实施方案,包括疫苗接种、监测和检测、动物隔离等措施。
口蹄疫的免疫接种是预防和控制这种疾病的基础和关键。
免疫接种可以增强畜禽的抵抗力,减少感染和发病的机会,并降低病毒在动物之间的传播风险。
在制定免疫实施方案时,需要考虑疫苗的种类和效力、接种对象、接种时间和程序等因素。
首先,选择合适的疫苗是的基础。
根据流行情况、病毒株型和目标动物的特性,选择具有高效力和广谱性的疫苗进行接种。
目前,常用的疫苗有灭活疫苗、弱毒活疫苗和重组疫苗等,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合的疫苗。
其次,确定接种对象和接种时间是免疫实施方案的重要环节。
口蹄疫主要感染猪、牛、羊等偶蹄类动物,根据不同动物的病毒敏感性和免疫应答能力,确定不同动物种类的接种对象。
接种时间可以结合疫情监测结果和季节变化等因素,选择动物免疫力较弱的时期进行接种。
接种程序是免疫实施方案中的关键一环。
接种前,需要进行充分的准备工作,包括疫苗的储存和运输条件、接种场所的准备和消毒等。
在疫苗接种过程中,需要按照规定的方法和剂量进行接种,确保接种的质量和效果。
接种后,需要对接种动物进行观察和监测,及时处理异常情况。
除了免疫接种,口蹄疫控制还需要进行监测和检测工作。
监测可以及时了解病情发展和病毒的传播情况,为免疫实施方案的调整和疫情应对提供依据。
检测可以对病毒进行鉴定和分类,帮助确定疫苗的有效性和选择合适的疫苗株。
动物隔离是口蹄疫控制中的重要措施之一。
通过隔离感染动物,可以阻断病毒的传播途径,减少病毒在种间的扩散。
在疫情暴发或发现疑似病例时,需要立即采取隔离措施,确保病区和非病区的分离,并进行相关的消毒和清洁工作。
总之,口蹄疫免疫实施方案的制定和执行包括疫苗接种、监测和检测、动物隔离等多个环节,需要全面、系统地考虑各种因素。
口蹄疫免疫接种规程
第一、免疫次数要到位但不可过多。
普遍情况下,8月中旬前后首次免疫,30天后进行第2次免疫,第3次免疫可以间隔45-50天,这样即便天气转凉,口蹄疫流行也不可怕,因为抗体保护,发病率微乎其微。
第二、跟胎免疫口蹄疫的猪场,无论种母猪、种公猪,还是育肥猪也要求接种3次或3次以上,以确保口蹄疫病毒不再发生和流行。
第三、疫苗毒株类型的选择。
口蹄疫病毒具有多型性、易变异的特点。
我国的病毒型为A、C、O和亚洲I型。
因此注射口蹄疫疫苗前,需要我们选择疫苗毒株的类型,少走弯路。
第四、把握好注射的剂量。
一般来说,疫苗接种应严格按照说明来进行注射,规模养殖场的口蹄疫免疫程序也可根据本猪场猪群的免疫抗体检测情况进行修改和制定。
有时根据地区或病毒流行性的不同,也有必要适当的加大或减少剂量。
口蹄疫免疫实施方案一、规定对全部猪进行O 型口蹄疫强制免疫;对全部牛、羊、骆驼、鹿进行O 型和亚洲 I 型口蹄疫强制免疫;对全部奶牛和种公牛进行 A 型口蹄疫强制免疫。
二、免疫程序规模养殖场按推荐免疫程序进行免疫,散养家畜在春、秋两季各实施一次集中免疫,对新补栏的家畜要及时补免。
1.规模养殖家畜和种畜免疫仔猪、羔羊:28~35 日龄时进行初免。
犊牛:90 日龄左右进行初免。
全部新生家畜初免后,间隔 1 个月后进行一次加强免疫,后来每隔4~6 个月免疫一次。
2.散养家畜免疫春、秋两季对全部易感家畜进行一次集中免疫,每月定时补免。
三、紧急免疫发生疫情时,对疫区、受威胁区域的全部易感家畜进行一次加强免疫。
边境地区受到境外疫情威胁时,要对距边境线 30 公里以内的全部易感家畜进行一次加强免疫。
近来 1 个月内已免疫的家畜能够不进行加强免疫。
四、使用疫苗种类牛、羊、骆驼和鹿:口蹄疫O 型-亚洲 I 型二价灭活疫苗、口蹄疫O 型-A 型二价灭活疫苗和口蹄疫 A 型灭活疫苗。
猪:口蹄疫O 型灭活类疫苗或口蹄疫O 型合成肽疫苗(双抗原)。
空衣壳复合型疫苗在同意范畴内使用。
五、免疫办法多个疫苗免疫接种办法及剂量按有关产品阐明书规定操作。
六、免疫效果监测1.检测办法亚洲 I 型口蹄疫:液相阻断 ELISA;O 型口蹄疫:灭活类疫苗采用正向间接血凝实验、液相阻断 ELISA,合成肽疫苗采用 VP1 构造蛋白 ELISA。
A 型口蹄疫:液相阻断 ELISA。
2.免疫效果鉴定猪免疫 28 天后,其它畜 21 天后,进行免疫效果监测。
亚洲 I 型口蹄疫:液相阻断 ELISA 的抗体效价≥26 鉴定为合格。
O 型口蹄疫:灭活类疫苗抗体正向间接血凝实验的抗体效价≥25 鉴定为合格,液相阻断 ELISA 的抗体效价≥26 鉴定为合格,合成肽疫苗 VP1构造蛋白抗体 ELISA 的抗体效价≥25 鉴定为合格。
A 型口蹄疫:液相阻断 ELISA 的抗体效价≥26 鉴定为合格。
口蹄疫免疫方案和措施1. 引言口蹄疫(FMD)是一种严重影响偶蹄动物的病毒性疾病,主要通过空气传播和直接接触传播。
这种疾病对畜牧业造成了巨大威胁,因此,实施免疫方案和措施是预防和控制口蹄疫传播的关键。
本文将讨论口蹄疫免疫方案和措施的重要性,以及一些常用的免疫策略。
2. 口蹄疫免疫方案的重要性在养殖业中,口蹄疫疫情爆发会导致严重的经济损失。
因此,为了保护牲畜的健康和避免疫情的蔓延,制定和实施有效的口蹄疫免疫方案是非常重要的。
免疫方案的目标是通过提供免疫屏障来阻断病毒传播链,有效地控制疾病的传播。
3. 口蹄疫免疫策略针对口蹄疫的免疫策略可以分为主动免疫和被动免疫两种。
3.1 主动免疫主动免疫是通过接种疫苗来激发动物自身的免疫防御机制。
常见的主动免疫策略包括: - 选择合适的疫苗:口蹄疫疫苗的选择应基于病毒株的流行情况和免疫保护的需求。
- 接种时间和频率:根据兽医指导,养殖户应定期接种疫苗,以确保动物持续获得免疫保护。
- 合理的剂量:根据动物的年龄、体重和免疫历史,确定适当的疫苗剂量。
- 采取适当的接种方式:常见的接种方式包括皮下接种和肌肉接种。
- 接种后观察和记录:接种后要密切观察动物的反应并记录下相应的免疫信息。
3.2 被动免疫被动免疫是指通过给予动物抗体来提供临时的免疫保护。
被动免疫主要包括以下措施: - 给予新生动物初乳:初乳中含有丰富的母源性抗体,可以为新生动物提供抗体,帮助它们在抵抗病原体侵袭时获得一定的免疫保护。
- 采用体外抗体:对于暴露在口蹄疫病毒环境中的动物,可以考虑使用体外抗体来提供临时的免疫保护。
4. 口蹄疫免疫措施除了免疫方案外,还需要采取其他措施来最大限度地减少口蹄疫的传播风险。
4.1 隔离措施将可疑感染动物和患病动物与健康动物隔离是控制口蹄疫传播的关键。
隔离措施包括: - 对患病动物进行隔离和治疗; - 对可疑感染动物进行隔离,并进行相应的检测确认; - 对新引入的动物进行隔离观察,以确保它们没有潜在的感染风险。
口蹄疫防治技术规范引言口蹄疫是一种广泛流行于猪、牛等反芻动物中的疾病,其病原体是一种RNA病毒。
该疾病能够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并对畜牧业和农业产生重大影响。
为了有效防控口蹄疫,制定和执行一系列技术规范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介绍口蹄疫防治的技术规范,包括疫苗接种、动物隔离、环境消毒和疾病监测等内容。
1. 疫苗接种疫苗接种是预防口蹄疫的重要手段之一。
根据兽医专家的建议,以下是口蹄疫疫苗接种的技术规范:•疫苗种类选择:根据不同动物种类和疫情风险,选择适合的疫苗种类。
常用的口蹄疫疫苗有弱毒疫苗和灭活疫苗两种。
•接种时间:根据疫苗的保护期限,选择适当的接种时间。
一般来说,崽畜可在出生后60天开始接种疫苗,成年牲畜建议每年接种一次疫苗。
•接种方法:根据疫苗的具体使用说明,选择合适的接种方法。
常见的接种方法有皮内注射、肌肉注射和皮下注射等。
•接种保证:确保疫苗的质量和接种操作的规范性。
选择合法合规的疫苗生产企业,遵循国家和地方相关的疫苗接种管理规定。
2. 动物隔离动物隔离是防止口蹄疫传播的重要措施之一。
以下是动物隔离的技术规范:•隔离区设置:根据动物种类和数量,设置合适的隔离区。
隔离区应具备良好的排水、通风和消毒条件。
•动物隔离流程:进入隔离区的动物应进行体温检测和疾病检测,并进行隔离观察。
隔离期一般为14天,如无异常情况可解除隔离。
•隔离区管理:隔离区应有专人负责管理,确保动物的饮水、饲料和环境卫生等。
3. 环境消毒环境消毒是防止口蹄疫传播的重要手段之一。
以下是环境消毒的技术规范:•消毒剂选择:根据疫情情况和环境特点,选择适合的消毒剂。
如过氧乙酸、含氯消毒剂等。
•消毒剂浓度:根据消毒剂的说明书,掌握正确的消毒剂使用方法和浓度。
•消毒操作:对畜舍、设备、道具等进行彻底的消毒。
注意消毒液的充分接触和覆盖,以杀灭可能存在的病毒。
4. 疾病监测疾病监测是口蹄疫防控的重要环节之一。
以下是疾病监测的技术规范:•病例报告:发现口蹄疫病例时,应立即向当地畜牧部门报告,协助开展疫情调查和控制措施。
牲畜养殖场(户)口蹄疫防控明白纸牲畜口蹄疫是严重危害猪、牛、羊等的烈性传染病,该病一旦发生,将会对牲畜养殖场(户)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我国将该病列为一类动物疫病,并实行强制免疫政策。
《动物防疫法》明确规定,广大养殖场(户)是实施动物疫病免疫、消毒等防疫措施的主体,要不断增强依法防疫意识,主动做好各项防疫工作。
一、免疫接种对猪、牛、羊实行口蹄疫免疫,是预防该病发生和流行最有效的措施之一。
1.猪、牛、羊口蹄疫免疫用疫苗:猪使用口蹄疫O型灭活疫苗或口蹄疫O型合成肽疫苗(双价抗原);牛、羊使用口蹄疫O型-亚洲Ⅰ型二价灭活疫苗,奶牛还要使用口蹄疫A型灭活疫苗。
2.猪、牛、羊口蹄疫推荐免疫程序:仔猪、羔羊:28-35日龄进行初免。
犊牛:90日龄左右进行初免。
所有新生家畜初免后,间隔1个月后进行一次强化免疫,以后每隔4-6个月免疫一次。
3.免疫操作注意事项:免疫实际效果与疫苗的运输、保存以及免疫注射的操作、剂量、免疫部位等因素有重要关系。
口蹄疫灭活疫苗一般要求在2-8℃避光条件下运输和保存,疫苗开启后24小时内要用完。
免疫前,做好免疫注射器具的消毒,并准备好免疫证、保定器具和免疫耳标等,并提前2小时对疫苗进行预温。
保定家畜时尽量做到动作不要太粗暴。
免疫时,要注意及时更换针头,最好一头家畜一根针头,同时注意对注射部位的消毒。
免疫注射部位,一般是家畜颈部侧面或者臀部。
疫苗剂量一般是:牛2毫升,猪1-2毫升,羊1毫升。
免疫后,要佩戴免疫标识,并在免疫证上规范填写免疫情况。
4.牲畜养殖场(户)应主动向当地动物防疫机构咨询相关免疫技术,根据本场实际制订本场牲畜免疫程序。
二、生物安全措施1.牲畜养殖场(户)要做好封闭式饲养、全进全出、自繁自养,从源头把好预防疫病的关口。
2.要做好消毒工作。
养殖场应该在养殖场大门口和饲养区门口设置与门相同宽度的消毒池、门旁边另设消毒室。
养殖场外人员要更换衣服并经消毒后才能进入场内,车辆和器具等要用2%的烧碱或0.3-0.5%过氧乙酸消毒后才能进入养殖场内。
口蹄疫免疫技术规范
1、范围
本规范规定了牲畜口蹄疫灭活疫苗的运输、贮存、使用、免疫程序和免疫效果评价的技术要求。
本规范适用于牲畜口蹄疫的免疫接种。
2、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规范。
(1)批次
具有相同代码、组成均一的全部疫苗。
(2)剂量
标签上标定的特定年龄动物,经特定免疫途径,一次接种疫苗的使用剂量。
(3)效力
使用疫苗所产生的特异的免疫保护能力。
3、疫苗选用和贮运
(1)选择与流行毒株相同血清型的口蹄疫疫苗用于牲畜的预防接种。
(2)根据饲养牲畜的数量,准备足够完成一次免疫接种所需要的指定厂家生产的同一批次的疫苗。
(3)疫苗的运输和贮存
①疫苗应包装良好,2-8℃冷藏运输,冬季运输要注意防冻。
②疫苗应在2-8℃避光保存。
③疫苗的运输和保存应有完善的管理制度。
④疫苗的入库和发放必须做好记录。
⑤每批次疫苗应留样。
4、疫苗使用要求
(1)牲畜要求
待接种的牲畜经临床观察应未见异常。
凡有病、体弱的牲畜不应接种。
患病牲畜待康复后再按规定接种。
怀孕牲畜、仔畜的免疫应严格按疫苗使用说明书要求进行。
(2)疫苗检查
①疫苗使用前要仔细检查外包装是否完好,标签是否完整,包括疫苗名称、生产批号、批准文号、保存期或失效日期、生产厂家等。
②出现瓶盖松动、疫苗瓶裂损、破乳、超过保存期、色泽与说明不符、瓶内有异物、发霉的疫苗,不得使用。
③接种前将疫苗升至室温,充分混合均匀,但要防止气泡影响免疫剂量的准确性。
(3)接种器械
①仔猪使用12-16号(2.5cm)针头,育成猪和成年猪使用16-18号(4.0cm)针头,牛使用16-20号(4.0cm)针头,绵羊和山羊使用12-18号(2.5-4.0cm)。
②注射器和针头应洁净无菌。
(4)接种安全
①次使用疫苗的地区,建议应选择一定数量牲畜进行小范围试用,观察7-10d,临床无不良反应后,方可扩大接种面。
②注射疫苗人员应携带肾上腺素,用于疫苗过敏反应时急救。
③发生疫情时,免疫接种应先从安全区域到受威胁区、最后到疫区。
(5)接种操作
①注射部位剪毛后用碘酊或75%酒精棉擦拭消毒,再
用挤干的酒精棉擦干消毒部位。
②用于接种的疫苗从冰箱取出后,应先预温至室温再进行注射,瓶塞上应固定一只消毒过的针头,其上覆盖酒精棉球。
③吸出的疫苗液不可再回注于瓶内,针筒排气溢出的疫苗液应吸积于酒精棉球上,并将其收集于专用瓶内,用过的酒精棉球、碘酊棉球应收集到指定容器内,与疫苗瓶一同进行无害化处理。
④疫苗要注入深层肌肉内,牛、羊注射部位在颈侧中部上1/3处;猪选择耳根后,注射时避开耳道。
注射时针头与皮肤表面呈45度,避免疫苗的流出。
⑤一支注射器只能用于一种疫苗的接种,接种时针头要逐头/只更换。
⑥注射剂量按疫苗使用说明书规定的剂量。
⑦疫苗在免疫过程中暂停接种时,应低温保存并避免日光直射。
⑧每瓶疫苗启用后,瓶内剩余疫苗用蜡封闭针孔,于2-8℃贮存,超过24h不可再用。
5、推荐免疫程序
(1)猪的免疫程序
①规模化猪场免疫程序
种公猪:每年接种2次。
怀孕母猪:分娩前1个月接种。
仔猪及育成猪:非免疫母猪所产仔猪20日龄首免,30日龄后加强免疫一次,100日龄再接种一次(外调猪可适当顺延);免疫母猪所产仔猪25-35日龄首免,60日龄二免。
②散养猪只免疫程序
种公猪:每年接种2次。
母猪:每年接种2次。
仔猪及育成猪:仔猪断奶时首免,30日龄后加强免疫一次,100日龄再接种一次。
外运猪:出场前30天接种。
(2)牛、羊的免疫程序
母牛:分娩前2个月接种一次。
犊牛:4月龄首免(30天后加强免疫一次),6个月后二免,以后每6个月免疫一次。
母羊:分娩前4 周接种一次。
羔羊:4月龄首免(30天后加强免疫一次),6个月后二免,以后每6个月免疫一次。
母羊的秋季免疫应注意选择在配种前4周进行。
6、免疫效果监测
(1)免疫接种后,应进行免疫抗体水平监测,掌握免疫动态,及时加强免疫。
(2)各级动物防疫监督机构应对牲畜免疫效果进行监测,并指导免疫工作。
(3)免疫效果监测应建立记录档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