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三《劝学》
- 格式:doc
- 大小:31.50 KB
- 文档页数:2
荀子《劝学》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掌握基本的文学常识;2、积累文言词语,背诵全文;3、了解荀况对于学习的意义、作用、态度等的论述;4、认识学习的重要性和学习必要,须专心致志、坚持不懈的道理。
过程与方法:注重诵读,在反复诵读中感悟,在合作探究中领悟和提高。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明确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专一”的道理。
学生通过探讨了解学习之道,了解学习是完善自己,获得教养的重要途径。
树立正确的学习观,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2、学情分析我所教的是两个普通班的学生,学生的基础比较薄弱,自主学习能力较差。
所以在设计这篇文章的教学内容的时候,针对学生的实际,重视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抓基础,重视朗读教学,重视与实际相结合,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重视方法的知道,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视文本的生成,在不断的追问中由学生自主生成问题并合作探究予以解决。
3、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辩证认识学习在人的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难点:1、理解比喻的含义以及比喻与比喻之间的内在联系2、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专一”的道理。
4、教学过程4.1第二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讲授】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导语:培根说过,知识就是力量。
高尔基有“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的名言。
可见知识的重要性。
那么获得知识的途径是什么?最佳答案只有一个,就是学习。
庄子曾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孔子则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那么荀子又是怎么看待学习的呢?……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荀子的《劝学》再一次走进荀子的精神世界。
共同探究有关学习的道理。
(板书‘劝学’)二、解题:《劝学》的‘劝’是‘鼓励’的意思,劝学就是勉励、鼓励人们勤奋学习。
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
(出示幻灯片学习目标)解读三、探究:那么这篇议论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让我们端起书来齐读一遍课文,再一次熟悉文章内容。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学不可以已“,就是学习不可以停止,不可以放松,不可以半途而废。
《劝学》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荀子》及相关知识,掌握并积累重点文言现象。
2、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明确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专一”的道理。
【学习重点】理解比喻的含义以及比喻与比喻之间的内在联系。
【学习难点】学习和尝试运用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
【学习方法】自学法、诵读法、讨论法【学习时数】1课时【导学过程】课前预习案一、知识链接(请同学们一边阅读,一边用笔把你认为重要的内容划出来,积累文学常识)1、作者简介荀子(约前313~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时期赵国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时人尊称为“荀卿”,汉代因避汉宣帝刘询讳,写作“孙卿”。
韩非和李斯均是他的学生。
他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继承了孔子学说,又能扬弃其消极成分,并批判吸收各学派的思想学说,成为先秦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代表人物,同早于他的孟子成为儒家中对立的两派。
其散文说理透彻,气势雄浑,语言质朴,句法简练缜密,多排比,善譬喻。
2、《荀子》简介《荀子》一书为战国末期赵人荀况及其弟子所著。
荀况本为孙氏,故此书又称《孙卿对书》或《孙卿子》。
西汉刘向整理时定为32篇,它们大致可分为三类,一类是荀子亲手所著的22篇,一类是荀子弟子所记录的荀子言行,共5篇,一类是荀子及弟子所引用的材料,共5篇;前两类是研究荀子思想的直接材料,是《荀子》一书的主体。
《荀子》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
《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
本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
3、解题《劝学》是《荀子》第一篇,“劝”是“劝勉”的意思。
“劝”的繁体字“勸”是形声字,凡是用“力”作声旁的字,多数有给人们勉励的意思,如“励”、“努”等。
作者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目的文章中,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4、关于论证方法比喻论证:又称设喻论证,就是用打比方的形式对论点进行证明的一种论证方法,又叫喻证法,"喻巧而理至"。
《劝学》教案设计篇6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朗读课文,理清故事发展脉络,把握主题;准确翻译文言词句2、技能目标:分析人物形象的性格,体会对话描写的作用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习文中吕蒙刻苦学习的精神,提高自己的学识修养教学重点1、分析人物性格特点,体会对话描写的作用2、学习文中吕蒙刻苦学习的精神,提高自己的学识修养教学难点合作探究文中语言,体会人物特点。
学情分析学生掌握文句的基础上,深入探究课文内容。
教学准备翻译课文,课件。
教学过程:结合学科特点,体现单元组教学环节,学习内容,时间预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自主学习设计,问题探究,单元组合作,同层竞争,人人参与,精讲足练,联系实际,点拨升华,集体备课个人备课一、导入新课,同层展评:朗读课文,并流畅准确的翻译。
(5分钟)二、结合学习建议,学生自主学习:(10分钟)1、朗读课文,理清故事发展脉络,把握主题;2、准确翻译文言词句3、分析人物形象的性格,体会对话描写的作用三、学生同层交流,小组展示、质疑问难(10分钟)四、师生共同探究,构建知识体系。
(15分钟)(一)关键词句的翻译1、关键词语:当涂:当道,当权岂:难道邪:相当于“耶”表反问语气“吗”但:只见:知道涉猎:浏览群书,不作深入研究才略:军事方面或政治方面的才干或谋略关键语句1)蒙辞以军中多务倒装:蒙以军中多务辞2)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我难道想让你研究经书当博士吗!”3)“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士别三日,就要重新另眼看待,长兄知道这件事多么晚啊!”3、积累成语:(2分钟)吴下阿蒙:特指原来不好读书的吕蒙,后泛指缺少学识、文才的人,比喻才识尚浅。
刮目相待:另眼相看,用新的眼光看待。
(二)理清故事发展的脉络,把握主题理清文章发展脉络1、a.孙权与吕蒙对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b.吕蒙接受了孙权的建议吗?c.鲁肃与吕蒙一番交谈后,有何举动?学法指导:再细读课文后完成。
劝学一、导入新课我们现在夸赞后代超过前代,学生胜过老师往往说“青出于蓝胜于蓝”这句话最早出自荀子的《劝学》,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荀子的《劝学》去聆听先哲的箴言妙语。
(板书劝学荀子)二、明确教学目标(学生集体朗读学习目标)1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特殊句2学习比喻论证的方法3认识学习的重要性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专一的道理。
三、接下来让我们走进作者荀子(一位学生介绍荀子)四、解题荀子特别强调教育的作用,那么我们来看今天这篇文章的题目“劝学”,“劝”是什么意思?大家看到课下注释①“劝”即鼓励,劝学即鼓励学习,可想而知这是一篇鼓励大家学习的文章,“劝”这个字统领全文。
五、课前都要求大家预习了,下面我们来检查一下预习的效果(学生读字音,如果有错误及时更正),(点拨锲一锲,给大家一分钟的时间速记这些字的读音)文言文不仅要读准字音,还要读对断句,咱们找同学来读课文,听得同学拿出笔,把他读得不准确的地方标记出来,包括读音和断句。
(学生读课文)文言文光读好还是不够的,还要翻译好,要想准确地翻译,我们需要梳理积累文中的重要实、虚词,以及特殊句式,下面我们来学习课文,疏通文意。
我们先来读课文,女生读1、2段,男生读3、4段,老师给起个头下面给大家5分钟的时间,一、三、五、七排的同学向后转,前后位组成学习小组讨论疏通文章的大意,把你们讨论后仍不能解决的问题用笔勾画出来。
我们先来质疑同学们还有不会翻译的字词和句子吗?好,没有了,那么下面我们来做个抢答小游戏。
我们来“赛一赛”,我们分成男生队,女生队,大家来抢答,抢到答对的得一颗五角星,看哪一队答得又对又多,抢答开始。
(抢答的内容是课文中的重点实虚词和特殊句式)六、文章的大意我们明白了,我们说“劝”这个字统领全文,下面大家速读课文,找一找荀子“劝”什么呢?也就是作者的观点是什么呢?君子曰:学不可以已七、作者开篇提出自己的观点,“学不可以已”,那么如何“劝”就成为关键,荀子使用比喻论证,把深奥的道理说的浅显易懂。
荀子《劝学》优质教案一等奖《荀子《劝学》优质教案一等奖》这是优秀的教案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荀子《劝学》优质教案一等奖教案包括教材简析和学生分析、教学目的、重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及练习设计等。
下面,小编为大家分享荀子《劝学》优质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指导学生通过翻译课文,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古今异义、文言句式等;背诵默写全文。
②了解本文的议论结构,学习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
2、过程与方法:教师指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掌握本文的文言知识点,并学习掌握本文比喻论证和正反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
3、情感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和正确的学习方法。
【教学重点】1、指导学生积累重要的文言知识点,背诵默写全文;2、了解本文的议论结构,学会本文比喻论证、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教学难点】1、学习运用本文的比喻论证的方法;2、劝勉学生勤奋学习;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和正确的学习方法。
【教学方法】诵读法、讲授法、讨论法、交流法。
【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重点:指导学生疏通文意,掌握积累重要的文言知识点课前布置预习:让学生提前疏通文意并分类归纳文章的文言知识点,有不明白的地方标注在课本上。
一、导入:古乐府诗《长歌行》有云: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培根说过,知识就是力量。
知识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物质文明的进步。
那么,获取知识的途径是什么?答案只有一个,就是学习。
可以说,人的一生都处于不断的学习中。
大家有没有想过,我们如何把这种无意识的本能转化为自觉的行为,大幅度地提高学习效率呢?这一点,古人已为我们指明了方向,两千多年前的荀子所作的《劝学》就精辟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性。
二、作者介绍: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
第4篇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积累文中的一些常用文言词语,掌握并能运用文中的成语。
2、疏通文意,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熟读课文,做到能当堂背诵。
3、品味人物对话的语气,揣摩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分析人物性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明确吕蒙接受劝告后发生的巨大变化,从而体会学习的重要性.教学重、难点重点:1、疏通文意,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熟读课文,做到能当堂背诵;2、明确吕蒙接受劝告后发生的巨大变化,从而体会学习的重要性.难点:品味人物对话的语气,揣摩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分析人物性格。
教学方法朗读法、合作探究法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渲染气氛三国时期,孙权手下有一大将军叫吕蒙,英勇善战,立下了赫赫战功,因此孙权十分器重,但他才疏学浅,还不爱学习,每次孙权劝他学习,他都推三阻四,这不今天孙权又来劝说他了,那么我们一起走进《孙权劝学》去看看他是如何劝吕蒙学习的。
(二)、资料助读,了解作品让学生课前搜集有关司马光及《资治通鉴》的资料。
教师补充资料,多媒体显示如下: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陕州夏县(现山西夏县)人。
《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
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即为统治阶级提供政治借鉴。
(三)、读准字音,注意句读1、教师配乐示范朗读的方式,让学生听清读音,注意句读。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和句读。
3、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同学认真听指出读音和句读方面的错误。
4、展示标有正确读音的大屏幕,以学生齐读的方式读准字音。
5、展示标有正确读音和句读的大屏幕,以学生齐读的方式读准句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四)、合作探究,疏通文意1、让学生结合课下注释同桌之间互相讨论,疏通文意,2、全班以分五大组的形式每组探讨两句话的翻译,小组之间开展竞赛,合作共同完成课文的翻译工作。
《劝学》公开课教学设计1一、教学目标1、掌握并积累重要的文言文实词和虚词,掌握本文出现的通假字、词类活用的特殊文言句式。
2、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
3、明确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专一”的道理。
二、教学重点1、诵读并背诵全文,积累文言词语。
2、比喻的含义和内在联系。
三、教学难点1.在诵读中渗透正字正音、辨词析句、层次疏理、文意理解、语言鉴赏等多项文言基础知识的学习。
2.掌握全文比喻和对比论证的特点。
四、教学准备课前让学生结合书后思考练习题预习课文。
五、教学过程1、解读第一段(7分钟)1)回忆上个课时的内容并结合学生自主预习的结果,提问: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明确中心论点:学习不可以停止)2)齐背诵第一段后,提问:a、请问本段论述了什么内容?b、运用什么方法论述的?c、本文作者运用了5个比喻,从不同角度论述了学习的意义。
作者以青青于蓝、冰寒于水两个比喻,说明了什么道理?d、发生什么样的变化?e、作者又以“直木为轮”为喻,说明什么道理呢?f、“金就砺”“木受绳”两个比喻引出什么结论?g、此句与本段哪句相照应?(问题层层递进,学生回答一个接一个问题时思考,本段的主旨即学习的意义为何?)3)教师总结荀子提出人性本恶的思想,认为只有用教育来陶冶,用礼法来约束,才能把这种生而具有的“恶”转变为“善”。
这里作者运用5个比喻阐述学习的重要性。
学习是人发展的过程,如果不停止地学习,人的知识、才能、品德会不断地增进、提高,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的境界。
2、解读第二段(7分钟)1)同学们一起背诵第二自然段。
2)提问:本段写了几层内容?第一层阐明什么内容?第二层与第三层是什么关系?第二层是具体阐述“假于物”的重要,第三层得出结论:“君子善假于物”。
联系前文思考“善假于物的”“物”暗指什么?由此看来,第二层用什么方法阐述学习的重要性?用哪几个比喻?(问题层层递进,环环相扣,引导学生自主剖析第二段的层次和主旨——学习的重要性)3)教师总结第一、二自然段是文章的第一部分,主要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性。
1、《劝学》教案一等奖教学目标:1. 掌握并积累重要的文言文实词和虚词。
2. 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
3. 认识本文论述的学习意义、作用、态度、方法,并用以指导自己的学习。
4. 体味本文充分运用比喻进行说理的艺术特点。
教学重点:理解比喻的含义以及比喻与比喻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难点:文中比喻的含义和内在联系。
教学方法:加强诵读,在反复诵读中充分体味比喻的意义和妙用。
课时安排:6 课时教学步骤:第一、二课时教学要点:熟读课文;理清思路一、整体感知1.导入新课前面我们学习了两篇有关“学习”的小议论文,白寿彝提出治学的“三个境界”,谢冕又提出“读书人是幸福人”,其实早在战国时期的荀子就以他睿智的思想告诉了我们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的方法等。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荀子·劝学》一文,领略一下荀子是如何“劝学”的。
2.介绍《荀子》学生看课本注①,教师补充。
荀子(约前313—前238),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
著名思想家、文学家。
时人尊称为“荀卿”,汉代著作因避汉宣帝刘询讳,写作“孙卿”。
韩非和李斯均是他的学生。
他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继承了孔子学说,又能扬弃其消极成分,并批判吸收各学派的思想学说,成为先秦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代表人物。
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提出人定胜天的思想;同时提出“人性本恶”的观点,但强调后天的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性中的“恶”,因此,他特别重视人的学习,重视教育的作用。
强调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其散文说理透彻,气势雄浑,语言质朴,句法简练缜密,多排比,善譬喻。
《荀子》一书共32篇,其中26篇为荀子所著,末6篇或为其门人弟子所记。
《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
本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
3.题解(出示投影)(提问、教师点拨)《劝学》是《荀子》第一篇,“劝”是“劝勉”的意思,文章中作者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劝学优秀教案一等奖《劝学》是战国时期思想家、文学家荀子创作的一篇论说文,文章系统地论述了学习的理论和方法,以下是一份关于《劝学》的优秀教案一等奖:一、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
2. 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
3. 明确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专一”的道理。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
2. 难点: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
三、教学方法诵读法、串讲法、讨论法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讲述“囊萤映雪”“悬梁刺股”的故事,引发学生对于学习重要性的思考,从而导入新课。
2. 整体感知(1)听音频范读,注意字音和停顿。
(2)学生自由朗读,注意读准字音,把握节奏。
(3)学生结合注释,疏通文意,提出疑问,教师进行答疑。
3. 深入研读(1)分析文章的结构层次,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
(2)找出文章中运用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的句子,并分析其作用。
(3)理解文中所蕴含的学习道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4. 拓展延伸组织学生讨论:在当今社会,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学习?学习的目的是什么?5. 课堂小结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学习的重要性和正确的学习方法。
6. 课后作业背诵全文,并写一篇关于学习的心得体会。
五、教学反思本教案注重文言文基础知识的积累和论证方法的分析,同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培养学生勤奋学习的精神。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自主思考和讨论,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劝学》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梳理、归纳文中的重要文言知识。
2、理清文章思路,学习以喻代议、寓议于喻的设喻方法。
3、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专一”。
二、重点难点重点1、掌握并积累重要的文言文实词和虚词。
2、掌握本文出现的通假字、词类活用和特殊文言句式。
难点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朗诵法、提问法、讲解法、讨论法四、课时安排2课时五、教学过程(一)导入在白板上展示唐代书法家颜真卿的一首诗《劝学》“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同学们,这首诗很熟悉吧,这是一首劝勉青少年要珍惜少壮年华,勤奋学习,有所作为,否则,到老了一事无成,后悔晚矣的古诗。
那么今天我们看看荀子又是怎样劝勉我们学习的呢?(二)作者简介及题解1、作者简介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当时人们尊重他,称他荀卿。
曾两度到当时齐国的文化中心稷下(今山东临淄)游学,任过列大夫的祭酒(学宫领袖),还到过秦国,拜见秦昭王,后来到楚国,任兰陵(今山东枣庄东南)令。
公元前238年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
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
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同早于他的孟子成为儒家中对立的两派。
2、题解劝:劝勉学:学习作者以《劝学》为题目,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三)听录音,注意读音和节奏中(zhîng )輮(rïu )舆(yú)有(y îu )槁暴(gǎo pù)砺(lì)参省(cān xǐng )臾(yú)跂(qǐ)楫(jÍ)生(xìng )蛟(ji āo )跬(kuǐ)骐骥(qíjì)驽(nú)锲(qiâ)镂(lîu )跪(guì)鳝(shàn )螯(áo )(四)初读课文,把握结构本文一共4段,是围绕那句话展开的?每段的内容各是什么?明确:本文是围绕“君子曰:学不可以已”这句话展开的。
4、《劝学》教案一等奖一、导入新课在学习方面,不少同学存在着疑惑。
没关系,荀子的《劝学》也许可以帮我们解惑。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荀子的《劝学》。
(板书)二、作者简介、解题1、关于荀子这个人和《荀子》这本书,我们看一下注释①补充:荀子,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当时人们尊称他为荀卿。
他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
他针对孟子的“性善论”提出了“性恶论”,他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但后天环境可以改善人恶的本性,故重视教育的作用,强调教育功能的重要。
《荀子》这本书现存32,今天我们要学的《劝学》就是这本书第一篇的节选。
2、题目中“劝学”的“劝”是什么意思?(提问)明确:劝勉、勉励。
《勾践灭吴》中“国人皆劝”中的“劝”也是这个意思。
“劝”的繁体字写作“勸”,这是一个形声字。
凡是“力”作形旁的字大多有勉励的意思,如努、励。
因此,“劝学”就是勉励人们学习的意思。
那么,荀子是怎样勉励人们学习的呢?我们一起来看课文。
三、疏通文意1、首先,听老师范读一遍,同学们认真看课文,注意字音、句读及语调。
2、齐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句读,读得抑扬顿挫。
3、根据学生朗读情况,正音及强调某些句子的句读。
4、这篇文言文比较浅显,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结合注释看能否读懂文章内容,遇到不能理解的字、词、句先圈出来,过会儿提出来集体解答。
5、学生自由发言,提出疑问,其他同学帮助解决;如解决不了,老师讲解。
如果学生没提出疑问,那么就提问学生。
(同时板书)6、重点讲解①学不可以已(停止)(“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中的“已”也是此义。
)②于:青,取之于(从)蓝,而青于(比,用在形容词后的介词“于”都当“比”讲)蓝③指名翻译:木直中(合乎)绳,輮以为轮,其曲(弧度、弯度,形容词作名词)中规。
明确:木材直得合乎拉直的墨绳,如果给他加热使它弯曲做成车轮,它的弯度就可以合乎圆规。
④虽有槁暴(即使,如《勾践灭吴》中“虽无四方之忧”的“虽”也是此义)⑤不复挺者(直)⑥指名翻译:君子博学而日(名词作状语)参省乎己,则知(通“智”,智慧)明而行无过矣。
劝学
一、导入新课
我们现在夸赞后代超过前代,学生胜过老师往往说“青出于蓝胜于蓝”这句话最早出自荀子的《劝学》,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荀子的《劝学》去聆听先哲的箴言妙语。
(板书劝学荀子)二、明确教学目标(学生集体朗读学习目标)
1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特殊句
2学习比喻论证的方法
3认识学习的重要性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专一的道理。
三、接下来让我们走进作者荀子(一位学生介绍荀子)
四、解题
荀子特别强调教育的作用,那么我们来看今天这篇文章的题目“劝学”,“劝”是什么意思?大家看到课下注释①“劝”即鼓励,劝学即鼓励学习,可想而知这是一篇鼓励大家学习的文章,“劝”这个字统领全文。
五、课前都要求大家预习了,下面我们来检查一下预习的效果
(学生读字音,如果有错误及时更正),
(点拨锲一锲,给大家一分钟的时间速记这些字的读音)
文言文不仅要读准字音,还要读对断句,咱们找同学来读课文,听得同学拿出笔,把他读得不准确的地方标记出来,包括读音和断句。
(学生读课文)
文言文光读好还是不够的,还要翻译好,要想准确地翻译,我们需要梳理积累文中的重要实、虚词,以及特殊句式,下面我们来学习课文,疏通文意。
我们先来读课文,女生读1、2段,男生读3、4段,老师给起个头
下面给大家5分钟的时间,一、三、五、七排的同学向后转,前后位组成学习小组讨论疏通文章的大意,把你们讨论后仍不能解决的问题用笔勾画出来。
我们先来质疑
同学们还有不会翻译的字词和句子吗?
好,没有了,那么下面我们来做个抢答小游戏。
我们来“赛一赛”,我们分成男生队,女生队,大家来抢答,抢到答对的得一颗五角星,看哪一队答得又对又多,抢答开始。
(抢答的内容是课文中的重点实虚词和特殊句式)
六、文章的大意我们明白了,我们说“劝”这个字统领全文,下面大家速读课文,找一找荀子“劝”什么呢?也就是作者的观点是什么呢?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七、作者开篇提出自己的观点,“学不可以已”,那么如何“劝”就成为关键,荀子使用比喻论证,把深奥的道理说的浅显易懂。
看到我们课后习题第2题“找出本文的比喻句,分析这些比喻句之间是怎样的关系,说明几层意思”
我们先来分析第2段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以这句为例讲解比喻论证。
学生仿照老师讲的,自主分析第2段剩下的比喻论证。
同样,荀子在第三、四段也用了大量的比喻句,请同学们快速读课文,找出这些比喻句。
并讨论论证了什么道理。
八、归纳总结
劝字引导全文,“劝什么”“为什么劝”“怎么劝”
九、拓展探究
在课文中选出你感悟最深的一句话送给同位,并说说你选择的理由
十、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完成学案p58页“语言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