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西方翻译理论流派评述及代表人物(详)
- 格式:pdf
- 大小:140.77 KB
- 文档页数:3
现代西方翻译流派述评作者:胡青松来源:《速读·下旬》2014年第10期摘要:本文分类评述现代西方主要翻译理论以及翻译流派,以期对中国的翻译学习者和翻译爱好者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翻译;翻译理论;翻译流派现代西方的翻译理论发展迅速,主要呈现出四大学派:布拉格派、伦敦派、美国结构派和交际理论派。
一、布拉格学派该学派的创始人为马希修斯(Vilem Mathesius)、特鲁贝斯科伊(Nikolay S. Trubetskoy)和雅可布森(Roman Jakobson)。
主要成员有雅可布森、列维、维内等重要的翻译理论家。
这一学派的主要论点为:①翻译必须考虑语言的各种功能,包括认识功能、表达功能和工具功能等;②翻译必须重视语言的比较,包括语义、语法、语音、语言风格以及文学体裁的比较。
布拉格学派最有影响的翻译理论家是罗曼·雅可布森,他对翻译理论的贡献主要体现在《论翻译的语言学问题》(On Linguistic Aspects of Translation)之中。
雅可布森的论述主要有五点:①翻译分为三类:语内翻译(intralingual translation)、语际翻译(interlingual translation)和符际翻译(intersemiotic translation)。
所谓语内翻译,是指在同一语言内用一些语言符号去解释另一些语言符号,即通常的“改变说法”(rewording)。
所谓语际翻译,是指在两种语言之间即用一种语言的符号去解释另一种语言的符号,即严格意义上的翻译。
所谓符际翻译,是指用非语言符号系统解释语言符号,或用语言符号解释非语言符号,比如把旗语或手势变成言语表达。
②对于词义的理解取决于翻译。
他认为,在语言学习和语言理解过程中,翻译起着决定性作用。
③准确的翻译取决于信息对称。
翻译所涉及的是两种不同语符中的对等信息。
④所有语言都具有同等表达能力。
如果语言中出现词汇不足,可通过借词、造词或释义等方法对语言进行处理。
翻译学必读1语文和诠释学派二十世纪之前的翻译理论被纽马克(1981)称为翻译研究的‘前语言学时期’,人们围绕‘word-for-word’和‘sense-for-sense’展开激烈的讨论,核心是‘忠实’,‘神似’和‘真理’。
典型的代表有John Dryden, Tytler等,而Barnard, Steiner等人则是在他们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
2语言学派Jacobson(1959)提出意义对等的问题,随后的二十多当年,学界围绕这个问题进行了研究。
奈达(1969)采取了转换语法模式,运用“科学(奈达语)”的方法来分析他翻译《圣经》过程中的意义处理问题。
奈达提出的形式对等说、动态对等说和等效原则都是将注意力集中在受众一方。
纽马克信奉的是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即重视翻译中的语义和交际方面。
3话语分析Discourse Analysis(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批评话语分析functional discourse analysis功能语篇分析Discourse analysis theory话语分析理论Discourse Analysis for Interpreters翻译专业演说分析Pragmatics & Discourse Analysis语用学positive discourse analysis积极话语分析rhetorical or discourse analysis语篇分析Pragmatics and Discourse Analysis语用学Mediated discourse analysis中介话语分析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到九十年代,作为应用语言学领域的一个分支,话语分析经历了产生和发展壮大的过程,其理论背景来自M.K.Halliday(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法。
今天,话语分析的方法已经逐步运用到翻译研究中。
House(1997)提出的翻译质量模型就是基于韩礼德的理论,他吸收了其中的语域分析方法;Baker(1992) 则为培养译员提供了话语分析和语用分析的范本;Hatim 和Mason(1997)将语域研究拓展到语用和符号学角度4目的学派目的学派于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在德国兴起,是从静态的语言学、语言类型学中剥离出来的。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流派评述及当代西方翻译理论家评述当代西方翻译理论流派评述一、美国翻译培训派1策德内斯:创立培训班的前提、2里查兹:翻译的理论基础、3庞德:细节翻译理论、4威尔:翻译的矛盾;二、翻译科学派1乔姆斯基:语言的“内在”结构、2奈达:翻译中的生成语法、3威尔斯:翻译的科学、4德国翻译理论的发展趋势;三、早期翻译研究派1俄国形式主义的影响2利维.米科和波波维奇3霍姆斯4勒非弗尔、布罗克与巴斯奈特;四、多元体系派1传统语言学和文学界限的瓦解、2通加诺夫:文学的演变、3佐哈尔:系统内部文学的联系、4图里:目标系统;五、解构主义派:1福科:解构原文、2海德格尔:重新认识命名、3德里达:系统的解构主义理论4解构主义理论的影响5解构与创译当代西方翻译理论家评述1奈达(三个发展阶段、对等概念、逆转换理论)、2卡特福德(翻译的语言学、翻译的界定与分类、翻译等值的条件与可译性)、3威尔斯(翻译是一门科学、翻译是交际过程、翻译方法的定义与分类、文本类型与翻译原则)、4纽马克(语义结构、翻译原则、文本类型与翻译方法)、5斯坦纳(翻译是理解的过程、语言的可译性、翻译的步骤)、6巴尔胡达罗夫(翻译的定义及实质、翻译理论的定位、语义与翻译、翻译的层次)、7费道罗夫、v.科米萨罗夫的翻译理论、8穆南(语言与意义、“世界映象”理论与可译性、意义交流与翻译、可译性与限度)、9塞莱丝柯维奇和法国释意理论(释意的基本问题、翻译程序与评价标准、释意理论与翻译教学)。
另外当代西方翻译理论也典型地体现在后殖民主义与女性主义及其它以“解构为方法论”,以及以对“权力话语”的关注为重点的各种翻译理论,代表性的译论家有西门、巴巴拉.哥达德、凯特.米勒特、艾德里安.里奇、玛丽.艾尔曼、桑德拉.吉尔伯特、苏桑.格巴与埃莱娜.西苏、罗宾逊、巴斯奈特、特里弗蒂、韦努蒂、尼南贾纳、斯皮瓦克、霍米.巴巴、根茨乐、玛丽亚.提莫志克、本雅明、德里达、保尔.德曼、欧阳桢、L。
翻译学必读1语文和诠释学派二十世纪之前的翻译理论被纽马克(1981)称为翻译研究的‘前语言学时期’,人们围绕‘word-for-word’和‘sense-for-sense’ 展开激烈的讨论,核心是‘忠实’,‘神似’和‘真理’。
典型的代表有John Dryden, Tytler等,而Barnard, Steiner等人则是在他们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
2语言学派Jacobson(1959)提出意义对等的问题,随后的二十多当年,学界围绕这个问题进行了研究。
奈达(1969)采取了转换语法模式,运用“科学(奈达语)”的方法来分析他翻译《圣经》过程中的意义处理问题。
奈达提出的形式对等说、动态对等说和等效原则都是将注意力集中在受众一方。
纽马克信奉的是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即重视翻译中的语义和交际方面。
3话语分析Discourse Analysis(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批评话语分析functional discourse analysis功能语篇分析Discourse analysis theory话语分析理论Discourse Analysis for Interpreters翻译专业演说分析Pragmatics & Discourse Analysis语用学positive discourse analysis积极话语分析rhetorical or discourse analysis语篇分析Pragmatics and Discourse Analysis语用学Mediated discourse analysis中介话语分析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到九十年代,作为应用语言学领域的一个分支,话语分析经历了产生和发展壮大的过程,其理论背景来自(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法。
今天,话语分析的方法已经逐步运用到翻译研究中。
House(1997)提出的翻译质量模型就是基于韩礼德的理论,他吸收了其中的语域分析方法;Baker(1992) 则为培养译员提供了话语分析和语用分析的范本;Hatim 和 Mason(1997)将语域研究拓展到语用和符号学角度4目的学派目的学派于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在德国兴起,是从静态的语言学、语言类型学中剥离出来的。
翻译理论研究之四——当代西方翻译理论流派评述翻译
科学派
中文翻译科学派是当代西方中文翻译理论的一个重要流派,主要关注翻译的科学性和规范性。
该流派强调翻译是一种科学的活动,需要通过系统的方法和理论来进行研究和实践。
中文翻译科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吴立言、邱立本、孙振威、韦沛然等。
他们在研究中文翻译理论方面,采取了基于现代语言学和翻译学的方法,强调翻译必须建立在对原文和译文语言本质的准确理解基础上。
中文翻译科学派的研究重点包括翻译的原则、策略、方法和技巧等方面。
他们认为翻译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如忠实原文、准确传达信息、灵活运用语言等。
此外,他们还注重研究翻译的具体方法和技巧,如句法结构分析、语义转换、文化背景的考虑等。
中文翻译科学派的研究成果为当代中文翻译理论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们的研究方法和理论对翻译教学和实践也具有指导作用。
同时,中文翻译科学派的研究还促进了中西方翻译理论交流和学科建设的发展。
总之,中文翻译科学派是当代西方中文翻译理论的一支重要流派,以科学性和规范性为特点。
他们的研究对中文翻译的理论和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翻译理论流派翻译是一们很重要的学问,从古至今有很多著名的学者从事翻译理论的研究,而他们也取得了很大的成果,以下是一些翻译理论流派的划分,希望能让大家有一些大体的了解。
一:尤金;奈达(1976)根据各学派所关注的焦点将当代翻译理论分为:语文学派、语言学派、交际学派与社会符号学派(Nida,1984)四个基本流派。
二:埃德温‘根茨勒(Edward Gentzler)在其专著《当代翻译理论》(1993)中依据各流派采用的研究方法与依据的理论来源将当代译论划分为:美国翻译培训派、翻译科学派、早期翻译研究派、多元体系派、解构主义派五大流派。
三、香港学者张南峰、陈德鸿(2000)在《西方理论精选》中将西方翻译理论流派分为:语文学派、全市学派、语言学派、目的学派文化学派、解构学派六大学派。
四、谭载喜(中国著名翻译家、翻译理论研究学者)在介绍西方翻译理论时,将西方翻译理论分为:布拉格学派、伦敦派、美国结构派、交际理论派四大学派。
五、柯平在《西方翻译理论浅析》一文中介绍了六大学派:语言学派;交际学派;美国翻译研讨班学派;文学-文化学派;结构学派;社会符号学派。
下面将一一介绍。
(一)、布拉格学派1、创始人:马希修斯(Vilem Mathesius)、特鲁贝斯科伊(Nikolay S. Trubetskoy)与雅可布森(Roman Jakobson)。
2、主要成员:雅可布森、列维、维内等重要的翻译理论家。
主要论点:(1)翻译必须考虑语言的各种功能,包括认识功能、表达功能与工具功能等;(2)翻译必须重视语言的比较,包括语义、语法、语音、语言风格以及文学体裁的比较。
3、最有影响的翻译理论家:罗曼•雅可布森。
简介:原籍俄国,后移居捷克;二战时迁至美国,加入美籍。
作为学派的创始人之一,他对翻译理论的贡献主要体现在《论翻译的语言学问题》(On Linguistic Aspects of Translation)之中。
文章从语言学的角度,对翻译的重要性、语言与翻译的关系以及存在的问题给出精辟的论述。
翻译文化学派代表人物及其理论-精选资料翻译文化学派代表人物及其理论西方翻译理论研究发展至今,在其理论研究不断完善细化的同时也出现了几大转向,概括起来可分为以下几类:从规定性研究转向描述性研究,关注焦点从文本转向文本上下文,从作者转向读者,从原文本转向译文本,从文本的语言学层面转向文本的社会文化层面。
在此大背景下,翻译的文化学派及其理论在西方学界越来越受到重视并逐渐成为西方翻译研究的主流。
笼统地讲,文化学派在研究翻译时更关注翻译文本,翻译过程,翻译策略等所受到的外部文化社会的操控和影响。
本文将对文化学派几位代表人物及其主要理论思想进行梳理性介绍。
詹姆斯?霍尔姆斯詹姆斯?霍尔姆斯被认为是翻译研究学派的创始人,翻译文化学派的主要人物之一,他的主要贡献在于翻译学科建设方面。
当人们还在争论翻译是否该被视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时霍尔姆斯就在其《翻译学的名与实》(The Name and Nature of Translation Studies)一文里提出了关于翻译学学科建设的构想,该文章也被普遍认为是翻译学科建设的奠基之作。
[1]在文章中他探讨并阐述了诸如翻译学学科的命名,研究范围和划分等一系列学科基本问题,并提出了著名的翻译学的学科框架图。
塔玛?埃文-佐哈尔以色列学者佐哈尔从观察翻译对社会的影响的角度于1979年首次提出多元系统(Polysystem Theory),他本人也被视为“翻译研究学派”的先驱之一。
他认为,文化、语言文学、社会都不是由互不相干的元素组成的混合体,而是由相关的元素组成的系统。
这些系统,又不是单一的系统,而是由多个相交甚至相迭的系统组成。
在这种认识的基础上,他创造了“多元系统”这个理论术语。
所谓的“多元系统”,指的是社会中各种相关的系统――文学以及文学以外所有相关的系统的集成,用以解释该文化中全部的书写; 佐哈尔在阐述多元系统理论时,着重讨论了翻译作为多元系统中的一个系统在文学多元系统里所占的位置。
当代国外翻译理论主要翻译流派及学者语言学派翻译理论Roman Jakobson 罗曼·雅科布逊原籍俄罗斯,后移居捷克,最后加入美国国籍Peter Newmark 彼得·纽马克J. C. Catford 约翰·卡特福特,英国Eugene Nida尤金·奈达,美国Basil Hatim巴兹尔·哈蒂姆Mary Snell-Hornby玛丽·斯奈尔—霍恩比阐释学派翻译理论George Steiner乔治·斯坦纳,英国Antoine Berman安托瓦纳·贝尔曼,法国功能学派翻译理论Katharina Reiss 凯瑟琳娜·莱斯,德国Hans Vermeer 汉斯·弗米尔,德国Christiane Nord 克里斯汀娜·诺德,德国文化学派翻译理论James Holmes 詹姆斯·霍姆斯Itamar Even-Zohar伊塔玛·埃文—佐哈,以色列Gideon Toury 吉迪恩·图里AndréLefevere安德烈·勒菲弗尔Susan Bassnett苏珊·巴斯奈特,英国Theo Hermans西奥·赫曼斯,荷兰解构学派翻译理论Walter Benjamin瓦尔特·本雅明,德国J. Jacques Derrida 雅克·德里达,法国Paul de Man保罗·德曼,美国Lawrence Venuti劳伦斯·韦努蒂,美籍意大利翻译理论家女性主义翻译理论Sherry Simon雪莉·西蒙,加拿大Lori Chamberlain劳丽·钱伯伦Barbara Godard 巴巴拉·格达德,加拿大Luise von Flotow 路易斯·冯·弗罗托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Douglas Robinson 道格拉斯·罗宾逊,美国Tejaswini Niranjana 特佳斯维妮·尼南贾纳,印度Gayatri Chakravorty Spivak 盖亚特里·斯皮瓦克,印度裔美学Else Ribeiro Pires Vieira埃尔斯·丽贝罗·皮尔斯·维埃拉,巴西苏东学派翻译理论安德烈·费道罗夫吉维·加切奇拉泽吉里·列维安娜·里洛娃。
西方主要翻译理论及代表人物时代代表人物主要理论古代西塞罗解说员(意译)和演说家(直译)的翻译:《论最优异的演说家》和《论善与恶之定义》( 一)译者在翻译中应像演说家那样,使用切合古罗马语言习惯的语言来表达外来作品的内容,以吸引和感动读者、听众的感情。
( 二)直译是缺少技巧的表现。
应该防止逐词死译; 翻译应保存的是词语最内层的东西,即意思。
译者的责任是给读者“称”出原词的“重量”而不是“算出”原词的“数目”。
( 三)翻译也是文学创作,任何翻译狄摩西尼的人都一定自己也是狄摩西尼式的人物。
( 四)声音与意思自然相连,或许说词与词义在功能上不可切割,这是语言的普遍现象,而因为修辞手段以这类词与词义的自然联系为基础,所以各样语言的修辞手段相互有相通之处。
这就说明,翻译可以做到风格平等。
贺拉斯(诗人和责备家)( 一)翻译一定坚持活译、摒弃直译。
( 二)本族语可经过译借外来词加以丰富。
昆体良(西塞罗、贺拉与原作竞争:翻译也是创作,这类创作一定与原作媲斯以后倡导活译的另一美,译作应力求超出原作。
翻译相同是创作的看法,早位着名人物,以演说先已由西塞罗提出。
但详细提出与原作"竞争 "之说家、修辞学家着称。
)的,却源出于昆体良的《演说术原理》。
哲罗姆(早期西方基督文学企图译,《圣经》用直译。
教会四大威望神学家之拉丁文《圣经》。
一,被以为是罗马神( 一)翻译不可以一直字当句对,而须采纳灵巧原则。
他认父中最有学识的人)为,各样语言在用词风格、表达习惯、句法以及语义、内容等都互为差异,所以不可以采纳逐词译法。
在很大程度上重复了西塞罗和昆体良的" 翻译是创作 " 以及译作一定与原作"竞争 " 的看法。
( 二)应差异对待 " 文学翻译 "与" 宗教翻译 " 。
在文学翻译中,译者能够并且应当采纳易于理解的风格传达原作的意思。
但在《圣经》翻译中,则不可以一概采纳意译,而主要应该采纳直译。
《当代国外翻译理论导读》主要翻译流派及学者语言学派翻译理论Roman Jakobson 罗曼·雅科布逊原籍俄罗斯,后移居捷克,最后加入美国国籍Bertrand Russell 柏特兰·罗素Peter Newmark 彼得·纽马克J. C. Catford 约翰·卡特福特,英国Eugene Nida尤金·奈达,美国Basil Hatim巴兹尔·哈蒂姆Mary Snell-Hornby玛丽·斯奈尔—霍恩比阐释学派翻译理论George Steiner乔治·斯坦纳,英国Antoine Berman安托瓦纳·贝尔曼,法国功能学派翻译理论Katharina Reiss 凯瑟琳娜·莱斯,德国Hans Vermeer 汉斯·弗米尔,德国Christiane Nord 克里斯汀娜·诺德,德国文化学派翻译理论James Holmes 詹姆斯·霍尔姆斯Itamar Even-Zohar伊塔玛·埃文—佐哈,以色列Gideon Toury 吉迪恩·图里AndréLefevere安德烈·勒菲弗尔Susan Bassnett苏珊·巴斯奈特,英国Theo Hermans西奥·赫曼斯,荷兰解构学派翻译理论Walter Benjamin瓦尔特·本雅明,德国J. Jacques Derrida 雅克·德里达,法国Paul de Man保罗·德曼,美国Lawrence Venuti劳伦斯·韦努蒂,美籍意大利翻译理论家女性主义翻译理论Sherry Simon雪莉·西蒙,加拿大Lori Chamberlain劳丽·钱伯伦Barbara Godard 巴巴拉·格达德,加拿大Luise von Flotow 路易斯·冯·弗罗托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Douglas Robinson 道格拉斯·罗宾逊,美国Tejaswini Niranjana 特佳斯维妮·尼南贾纳,印度Gayatri Chakravorty Spivak 盖亚特里·斯皮瓦克,印度裔美学Else Ribeiro Pires Vieira埃尔斯·丽贝罗·皮尔斯·维埃拉,巴西苏东学派翻译理论安德烈·费道罗夫吉维·加切奇拉泽吉里·列维安娜·里洛娃。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流派评述及代表人物(详)
20世纪以前的翻译理论被纽马克(1981)称为翻译研究的“前语言时代”。
人们围绕“字对字”和“意义对意义”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核心是“信”、“神”、“真”典型代表包括约翰·德莱顿、泰勒等人,而巴纳德、施泰纳等人则在他们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
双语学派
9 Jacobson(1959)提出了意义对等的问题,在接下来的20年左右的时间里,学术界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研究。
奈达(1969)采用转换语法模式,并使用“科学”(奈达语言)的方法来分析他翻译《圣经》时的意义处理。
奈达的形式对等理论、动态对等理论和对等原则都以读者为中心。
纽马克相信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即非常重视翻译的语义和交际方面。
与此同时,翻译就像女性文本和文学一样,总是“颠覆”和“解构”原作(男性文学)
一些翻译理论家把翻译比作作文研究中的“戏仿”(parody)作为“应用和滥用”传统文学规则和惯例的一种解构方法,解构普遍真理或“正统文化的地位”(Hacienne)同样,翻译也是对原文的戏仿。
一方面,翻译应该忠实地模仿原文,另一方面,它又含蓄地背离原文,颠覆或解构原文。
亚文化倾向的最大特点是质疑“普遍概念”和”权威”,肯定翻译中的“差异、异质性和原创性”。
西方翻译理论中语言学派代表人物之浅析摘要:语言翻译理论的研究离不开语言翻译学派的影响。
语言学派对于语言翻译的繁荣、发展和国际上的影响起着重要作用。
在此基础上,笔者列举了西方翻译理论家中几个语言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浅析了他们的主要翻译观点并比较了这些观点之间的异同,以便我们对西方的语言学派有个更深层次的认识和更客观的评价。
关键词:翻译理论;语言学;代表人物一、引言20世纪初,索绪尔提出普通语言学理论,标志着现代语言学的诞生,为当代翻译研究的各种语言学方法奠定了基础。
20世纪50年代以来,西方翻译界摆脱了持续两千余年经验式翻译研究的藩篱,出现了翻译研究的语言学转向。
从20世纪末开始,翻译研究更加多元化,前沿的语言学理论——包括语用学、篇章语言学、认知语言学等,这些理论给翻译带来了新鲜的活力。
而提到西方翻译理论中的语言学派,众所周知有一些语言学派的主要代表——布拉格学派与雅各布森、伦敦学派与卡特福德和纽马克、交际理论派与奈达、德国功能学派与诺德等等。
西方译论的语言学派以语言学作为翻译研究的重心,长期以来把翻译定义为语言学的一个下属分支,采用语言学的方法与目的进行翻译研究。
他们以语言共性论作为研究的基础,认为语言是相通的,翻译既是可实现的又是有一定限度的。
二、语言学家的翻译研究1、翻译理论语言学派的代表人物雅克布森作为翻译理论语言学派的代表人物,雅各布森对翻译理论的贡献主要体现在其 1959 年发表的论文《论翻译的语言学问题》。
他从语言学和符号学的角度来论述语言、符号与翻译,翻译的分类以及可译性等问题。
他认为任何单词或词组都是确定的语言和符号事实。
通过把难理解的语言符号翻译为易被理解、易被接受的语言符号,才得以实现语言符号的意义。
他的一大贡献是他从符号学的立场把翻译分为三类:语内翻译、语际翻译和符际翻译。
他认为语言层面的词法和句法是导致各种语言具有强制性的主要原因;词汇层面由于词义空缺导致了词汇的不对等;语法范畴中的性、体、语义也影响着语际翻译。
翻译学必读1语文和诠释学派二十世纪之前的翻译理论被纽马克(1981)称为翻译研究的‘前语言学时期’,人们围绕‘word-for-word’和‘sense-for-sense’展开激烈的讨论,核心是‘忠实’,‘神似’和‘真理’。
典型的代表有John Dryden,Tytler等,而Barnard,Steiner等人则是在他们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
2语言学派Jacobson(1959)提出意义对等的问题,随后的二十多当年,学界围绕这个问题进行了研究。
奈达(1969)采取了转换语法模式,运用“科学(奈达语)”的方法来分析他翻译《圣经》过程中的意义处理问题。
奈达提出的形式对等说、动态对等说和等效原则都是将注意力集中在受众一方。
纽马克信奉的是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即重视翻译中的语义和交际方面。
3话语分析Discourse Analysis(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批评话语分析functional discourse analysis功能语篇分析Discourse analysis theory话语分析理论Discourse Analysis for Interpreters翻译专业演说分析Pragmatics&Discourse Analysis语用学positive discourse analysis积极话语分析rhetorical or discourse analysis语篇分析Pragmatics and Discourse Analysis语用学Mediated discourse analysis中介话语分析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到九十年代,作为应用语言学领域的一个分支,话语分析经历了产生和发展壮大的过程,其理论背景来自M.K.Halliday(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法。
今天,话语分析的方法已经逐步运用到翻译研究中。
House(1997)提出的翻译质量模型就是基于韩礼德的理论,他吸收了其中的语域分析方法;Baker(1992)则为培养译员提供了话语分析和语用分析的范本;Hatim和Mason(1997)将语域研究拓展到语用和符号学角度4目的学派目的学派于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在德国兴起,是从静态的语言学、语言类型学中剥离出来的。
其中的代表人物有,Reiss,Vermmer,Nord等。
Reiss(1971,1988,2000)强调的是文本层面的对等,主张文本的类型和翻译策略结合起来;Holz-Manttari(1984)则认为在翻译过程是一个交际、互动的过程,涉及各种各样的角色。
Vermmer(2000)继承并发展了Reiss的观点。
5文化学派the Culture SchoolEven-Zohar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提出将文学翻译视为文化的,文学的和历史的过程或系统。
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指的是更加注重从文化研究的角度进行翻译研究。
其中,Lefevere (1992)逐渐从系统理论转向文化学研究,将翻译看作‘重写’的过程,审视围绕着翻译文本的意识形态冲突等课题。
Simon(1996)和一些女权主义者则重点研究文化学研究中的女性意识。
后殖民主义文化学方向的代表人物是Bassnett和Trivedi(1999),他们认为,无论在殖民化的过程中还是在被殖民的社会,翻译都十分活跃。
文化学派的研究有着各自的研究任务和各自的侧重点,丰富了翻译研究的内容。
6解构学派本雅明本人不属于解构学派,但他的著作《译者的任务》通常被看作解构学派对翻译研究的缘起和根据。
本雅明率先指出,翻译不可能与原作相等,因为翻译过程已经改变了原作,况且,没有蜕变,也就不会产生‘后起的生命’。
本雅明认为,译者的任务不是在目标语中复制原文,而是颠覆原语的体系,把潜藏于原文的精神内容表达出来。
德里达则更进一步,在他的著作《巴别通天塔》中,翻译被看作一个不断解构和建构的过程。
学界认为德里达将翻译研究对‘忠实’的盲目追求中解放出来(陈德鸿,2000)。
7口译研究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开始,国际会议口译迅速增加,越来越多的场合采用了同声传译。
口译职业化逐渐成形:既有大学专业教育,又有专门的行业组织和执业规范,围绕口译的研究也随之而生。
六十年代中期开始,心理学方面的研究人员开始关注同声传译的心理过程,进行了一系列的实证性研究,包括对译员短期记忆、长期记忆的研究,语言间词汇联想能力等方面。
研究的核心问题是处理语言过程中的时间因素,即源语和目标语的时间差。
随着口译研究的不断发展,研究逐渐扩展到译员认知,意义单位,质量控制和译者角色等方面。
80年代到21世纪西方翻译研究出现的译学思想和流派翻译研究派translation studies翻译科学派The”science”of the translation操控学派Manipulation school功能学派Functional School释意学派the interpretive theory或the interpretative approach)又称“达意理论”(the theory of sense)解构学派多元系统派当代西方翻译理论流派评述Cultural turn文化转向translation turn翻译转向Edwin Gentzler根茨勒将西方翻译理论分为五大流派1)The north American translation workshop北美翻译培训派2)The”science”of the translation翻译科学派3)Early translation studies早期翻译研究派4)Polysystem translation多元系统派5)Deconstruction解构主义6)The north American translation workshop北美翻译培训派一、美国翻译培训派(The American Translation Workshop)1策德内斯(Jonans Zdanys):创立培训班的前提2I.A.Richards:new criticism and translation英国著名学者、“新批评”理论的创始人I.A.理查兹理查兹:翻译的理论基础3Ezra Pound艾兹拉·庞德(美)诗人兼评论家。
"意象主义"imagism一词由他首先使用,是英美现代派诗歌的奠基人之一Theory of luminous details庞德:细节翻译理论4Frederic will:the paradox of translation威尔(美):翻译的矛盾5Lawrence Venuti:rethinking translation韦努狄(美)二、The”science”of the translation翻译科学派1Noam Chomsky:”Underlying”structures乔姆斯基(美):语言的“内在”结构2Eugene Nida:Applying generative grammar to translation奈达(美):翻译中的生成语法、3Wolfram Wilss:The science of translation in Germany威尔斯(德):翻译的科学、4functionalist theories in German language countries德国翻译理论的发展趋势;三、early translation studies早期翻译研究派1俄国形式主义的影响Russian formalism and translation2JińLevýand the Czech and Slovak connections列维(捷克斯洛伐克).米科(捷克)和波波维奇(捷克)3霍姆斯James Holmes(美藉荷兰)4勒弗维尔(美)Andre Lefevere、Raymond van den Broeck布罗克与巴斯内特(英)四、polysystem theory多元体系派1Jurij Tynjanov:on literary evolution通加诺夫:文学的演变、2Itamar Even-Zohar:exploring intrasystemic literary relations佐哈尔(以色列):系统内部文学的联系、3Gideon Toury:1)toward a target-text theory of translation2)descriptive translation studies and beyond图里(以色列):目标系统五、deconstruction解构主义派:1Foucault:De-structuring the original福科:解构原文、2Heidegger:the limits of naming海德格尔(德):重新认识命名、3Derrida:translation and différance德里达(法):系统的解构主义理论4post-Derrida translation discussions解构主义理论的影响5deconstruction and postcolonial translation殖民主义翻译,解构与创译当代西方翻译理论家评述1奈达(美)(三个发展阶段、对等概念、逆转换理论)2卡特福德(J.C.Catford)(英)(翻译的语言学、翻译的界定与分类、翻译等值的条件与可译性)3威尔斯(Wolfram Wilss)(德)(翻译是一门科学、翻译是交际过程、翻译方法的定义与分类、文本类型与翻译原则)4纽马克(英国)(Peter Newmark)(语义结构、翻译原则、文本类型与翻译方法)5斯坦纳(George Steiner)(英国)(翻译是理解的过程、语言的可译性、翻译四步骤:1)信赖(trust)(2)侵入(aggression)(3)吸收(incorporation)(4)补偿(restitution)6巴尔胡达罗夫(Л.С.бархчдаров)(苏联)(L.Barkhudarov)前苏联语言学派代表人物(翻译的定义及实质、翻译理论的定位、语义与翻译、翻译的层次)7费道罗夫()(苏联)、v.科米萨罗夫(V.Komissarov)()(苏联)的翻译理论8穆南(Georges Mounin)(法)(语言与意义、“世界映象”理论与可译性、意义交流与翻译、可译性与限度)、9塞莱丝柯维奇(Danica Seleskovitch)(法国)和法国释意理论(释意的基本问题、翻译程序与评价标准、释意理论与翻译教学)。
另外当代西方翻译理论也典型地体现在后殖民主义与女性主义及其它以“解构为方法论”,以及以对“权力话语”的关注为重点的各种翻译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