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园林布局.
- 格式:ppt
- 大小:3.36 MB
- 文档页数:67
佛教寺观园林空间特色研究作者:张诗怡来源:《乡村科技》2018年第35期[摘要] 佛教传入中国以后,对中国园林景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佛教思想也影响着中国人的造园方式,尤以渗透到对待自然的态度为典型。
寺观园林也不例外,我国的宗教文化也影响着寺庙的景观设计,更为重要的是能直接通过其空间布局与组成、园林植物的选择与配置等反过来烘托宗教氛围,传达宗教文化教义。
基于此,本文以四川省遂宁广德寺为例,介绍广德寺园林景观空间及园林空间艺术特征,为其他地区寺观园林的景观设计提供借鉴。
[关键词] 寺观园林;宗教文化;空间布局[中图分类号] TU98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7909(2018)35-67-2作为中国古典园林三大类型之一的寺观园林,在数量上远远超过了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和纪念性园林之和[1]。
空间作为园林最重要的设计部分,其本身的意义就不可否定。
而且寺庙园林的空间布局、序列组织等,既是美学的,又是宗教的。
遂宁广德寺——四川省遂宁市的著名佛教寺庙园林作为“观音文化之乡”,自从建成以来园林内部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是广德寺的空间格局基本无异,依然是呈庭院式的轴线对称的布置。
1 遂宁市观音文化与广德寺1.1 宗教文化对中国寺观园林的影响中国历来就信奉以礼为准则,包括建筑制度在内,宗庙作为以前的行政场所当然也不例外。
这种理性精神主要表现在寺观的建筑群体布局呈对称式,采用以殿堂为主的庭院式布局,形成轴线对称、庞大而主次分明的建筑群体[2]。
1.2 廣德寺概况遂宁广德寺坐落在山清水秀的卧龙山间,也是沿山麓到山顶布局,这种选址方式是因地制宜,符合中国寺观园林的选址模式,也是为了为修行僧人道士营造自然幽静、远离尘世的氛围,同时也使广大信士对佛道二教悠然产生高不可攀、令人神往的追求。
遂宁广德寺,先名石佛寺,始建于公元618年,已有1 280多年的历史。
在唐大历十三年(公元778元),被封为“禅林寺”,最后在明武宗正德年间被封“广德寺”。
•包括佛寺、佛塔和石窟。
佛教由公元前6-前5世纪古印度的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王子所创,他的名字是悉达多,他属于释迦族,人们又称他为释迦牟尼。
东汉永平十年公元67年,佛教正式由官方传入中国,明帝永平十年(67年)明帝派人去西域,得佛像经卷,用白马驮回洛阳,遂建白马寺,自此佛教传入中国。
中国早期佛寺建筑的布局,大致沿袭印度形式。
尔后因融入固有的民族风格,遂呈现新貌。
其建材以木为主,多设于平地(如府城市街)或山中,称寺、寺刹、僧寺等等。
在我国及东南亚许多风景区、景观园林里都能见到佛教建筑的山门、殿、塔、阁。
明、清佛寺的布局,一般都是主房、配房等组成的严格对称的多进院落形式。
与中国四合院的布局形式相似。
山门——整个寺院的入口,一般有三个门(故又称“三门”),象征“三解脱门”,即“空门”、“无相门”、“无作门”。
这三座门常盖成殿堂式,或至少是把中间的一座盖成殿堂,叫“山门殿”或“三门殿”。
殿内塑两大金刚力士(属护法神“天龙八部”)像。
传统宗教文化对古典园林艺术的影响中国古典园林艺术自古就受到传统宗教文化的深刻影响,它们相互渗透、相辅相成,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现象。
下面就从道教、儒教和佛教三个方面来探讨它们对古典园林艺术的影响。
一、道教道教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宗教信仰,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其对古典园林艺术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园林布局。
道家常将景物分为阴阳两派,以五行相生相克的理论为依据,布置园林中的湖、山、亭、林等景物,使之相互配合,达到阴阳协调,五行平衡的目的。
2.景观规划。
道家注重人与自然的融合,园林中的建筑、景观、植物以及水体都要遵循自然规律,追求自然的美。
道教思想强调“是曰万物之始也”,因此很多园林从建园之初就注重保护和栽植古树名木,形成独特的园林景观。
二、儒教儒教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及道德,倡导礼、义、廉、耻等教化人心的原则。
其对古典园林艺术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文化内涵。
园林艺术是一种文化艺术,儒家注重文化内涵,讲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园林艺术也应当体现儒家文化的标志与价值。
2.园林细节。
儒家思想重视细节,园林艺术中也注重点滴之处的规划与雕琢,如小径曲折、蜿蜒、池边石径等,都蕴含着文化内涵和审美理念。
三、佛教佛教是一种宗教思想,强调追求永恒不变的东西,倡导心静自然慧,对古典园林艺术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造景构思。
佛教思想追求虚静解脱,园林中的金碧山水、亭台楼阁等种种造景都是依据佛家思想而构思的,体现了佛教的特色。
2.世俗与佛性的统一。
古典园林艺术中的水整、假山、石苑等建筑和景观,不仅具备了世俗的功能,还体现了佛教的思想,实现了世俗和佛性的统一。
中国传统宗教文化对古典园林艺术有着深刻的影响,它们在园林布局、景观规划、文化内涵、园林细节、造景构思等诸多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作用,为古典园林艺术赋予了深刻的文化内涵和精神魅力。
中土佛教寺院布局中土佛教寺院布局佛教传入中国,兴建的第一座寺院白马寺是以汉代官署的格局建造的,以后又有不少官僚和富家施舍现成的府邸和私宅为佛寺。
所以,中国汉族地区的佛寺在近两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基本继承了中国的建筑传统,以院落形式作为佛寺的布局,即一个个大大小小的四合院串连而成。
汉地佛寺的另一特点,就是有一条南北中轴线。
主要建筑建在中轴线上,附属建筑则在中轴线的东西两侧。
中轴线上的建筑由南往北,依次为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藏经阁等。
天王殿前的东西有钟楼、鼓楼对峙。
大雄宝殿前的左右是伽蓝堂和祖师殿相对。
法堂前左右为斋堂和禅堂。
法堂后或藏经阁左右是方丈室。
另有库房、厨房、客房、浴室等分布四周。
大寺名刹,还另辟有五百罗汉堂。
有的著名大寺院在寺院的左后侧或右后测设立戒坛,自成格局,另为一院。
还有的附有塔院(又称塔林)。
各殿堂供奉的佛像一般是:山门(正门):多为三门并立,中间大两旁小,故又称“三门殿”。
门内两侧塑有金刚像。
天王殿:三门殿内的第一重殿。
殿中央供奉弥勒尊佛,背后供奉韦驮菩萨,韦驮菩萨面北而立。
东西两旁供四大天王像。
大雄宝殿:是寺中主殿、正殿。
因宗派不同,正殿供奉的佛像也有区别。
比较常见的是:一佛二弟子:释迦佛、阿难、迦叶。
一佛二菩萨:释迦佛、文殊、普贤。
一佛四弟子:释迦佛、文殊、普贤、阿难、迦叶。
横三世佛:药师佛(东)、释迦佛(中)、阿弥陀佛(西)。
竖三世佛:燃灯佛(过去佛,东)、释迦佛(现在佛,中)、弥勒佛(未来佛,西)。
三身佛:卢舍那佛(左)、毗卢遮那佛(大日如来,中)、释迦佛(右)。
五方佛:阿閦佛(东)、宝生佛(南)、大日如来(中)、阿弥陀佛(西)、不空成就佛(北)。
过去七佛:迦叶佛、拘留孙佛、尸弃佛、毗婆尸佛、毗舍浮佛、拘那含牟尼佛、释迦牟尼佛(由东至西)。
净土宗寺院也有在主殿供阿弥陀佛(坐像)或接引佛(立像)的。
正殿佛像的背后,或供文殊、普贤、观音三大菩萨,或塑海岛观音。
大殿两侧多供奉十八罗汉,也有的大寺供奉二十诸天。
寺庙园林建设方案一、引言寺庙园林建设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们寻求内心宁静与安宁的场所。
一个良好的寺庙园林建设方案,能够为信众提供一个舒适、宁静的环境,助力他们修身养性、修行求道。
本文将就寺庙园林建设方案的设计原则、景观布局、植物配置和管理维护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二、设计原则1.尊重自然:寺庙园林建设应尊重并与周围自然环境和谐共生,充分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2.弘扬文化:寺庙园林应体现佛教文化特色,融入当地的传统文化元素,注重宗教、哲学和艺术的融合。
3.造型简洁:园林建筑和景观要注重简洁大方的造型,避免过度华丽和复杂,以突出寺庙的庄严和安宁氛围。
4.景观延续生命周期:植物选择应考虑植物的生命周期,充分考虑植物的生长状况、花果季节和颜色搭配,打造四季有花开的园林景观。
三、景观布局1.入口区域:入口是寺庙园林的门面,应设计简洁明快的入口通道,配以装饰艺术品,如雕塑等,使人们产生一种宁静、祥和的感觉。
2.庭院布局:庭院是信众祈福、诵经的场所,可以设置一座水池或水景,增加整体层次感和宁静感。
庭院周围种植绿色植物,以形成绿化带,使寺庙园林更加生机勃勃。
3.佛堂建筑:佛堂是寺庙园林的核心建筑,应选用富有佛教特色的建筑风格,融入当地文化元素。
佛堂前可以设置广场或空地,供信众诵经、礼佛等活动使用。
4.禅房和寄舍:寺庙园林中的禅房和寄舍应建在风景秀丽、环境清幽的地方,供僧侣修行,提供给前来进香朝拜的信众安排住所。
四、植物配置1.乔木和灌木:可以选择一些高大挺拔的乔木和灌木,如松树、柏树、榆树等,以增加园林的垂直层次感和空间感。
2.花草植物:建议选择一些四季有花开的花草植物,如牡丹、蔷薇、月季等,在不同季节为园林增添色彩和生机。
3.水生植物:可以在水池或水景中选择一些水生植物,如荷花、睡莲等,营造出恬静清幽的水生景观。
4.草坪:适当布置草坪,提供休憩、活动的场所,使寺庙园林更加宜人。
五、管理维护1.园林绿化养护:定期修剪植物、修整草坪,剪除枯死枝叶,保持园林的整洁和美观。
北京地区藏传佛教寺庙园林比较研究藏传佛教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远的影响,北京地区作为中国的政治、文化和宗教中心,拥有众多藏传佛教寺庙。
这些寺庙不仅是信仰的场所,也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对北京地区的藏传佛教寺庙园林进行比较研究。
首先,北京地区的藏传佛教寺庙园林在整体布局上呈现出一种庄严肃穆的特点。
寺庙的主体建筑通常位于中轴线上,以佛殿为核心,前后呈轴对称布局。
园林中常见的建筑元素有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等,它们融合了宗教信仰与建筑艺术,展现出独特的审美价值。
其次,北京地区的藏传佛教寺庙园林注重自然景观的营造。
寺庙通常建在山水之间,借助山势和水势的优势,创造出独特的自然景观。
园林中常见的景观元素有山、水、林、石等,它们与建筑相互映衬,相得益彰。
园林中的植被丰富多样,有各种树木、花草和草地,为寺庙增添了一种宁静祥和的氛围。
第三,北京地区的藏传佛教寺庙园林充满了文化内涵。
寺庙中常见的文化元素有佛像、壁画、经幡等,它们体现了藏传佛教的信仰和教义。
壁画是寺庙园林的重要装饰,它们以鲜艳的色彩和生动的形象展现了佛教故事和传统文化。
经幡则象征着吉祥和祈福,常常在寺庙的高处高高挂起,给人一种崇高和神秘的感觉。
最后,北京地区的藏传佛教寺庙园林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
园林中的建筑、景观和文化元素相互融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
寺庙的建筑以其雄伟壮观和精美细致而闻名,表现出藏传佛教建筑艺术的独特魅力。
园林中的自然景观则以其优美的形态和和谐的布局给人一种美的享受。
总之,北京地区的藏传佛教寺庙园林在整体布局、自然景观、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等方面具有独特的特点。
通过比较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这些寺庙园林的价值和意义,加深对藏传佛教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同时,也可以为保护和传承这些文化遗产提供参考和借鉴。
论佛教寺庙式园林设计艺术作者:陈祖辉来源:《现代装饰·理论》2011年第06期寺庙园林是中国园林的一个分支,论其数量,它比皇家园林、私家园林的总和要多几百倍;论其特色,它具有一系列不同于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的特长;论其选址,它突破了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在分布上的局限,可以广布在自然环境优越的名山胜地。
本文就寺庙式园林的设计艺术加以分享,希望可以抛砖引玉,启发更多的园林设计师在设计中体现艺术。
1.佛教寺庙园林概述寺庙园林是指佛寺、道观、历史名人纪念性祠庙的园林,为中国园林的四种基本类型(自然园林、寺庙园林、皇家园林、私家园林)之一。
寺庙园林狭者仅方丈之地,广者则泛指整个宗教圣地,其实际范围包括寺观周围的自然环境,是寺庙建筑、宗教景物、人工山水和天然山水的综合体。
一些著名的大型寺庙园林,往往历经成百上千年的持续开发,积淀着宗教史迹与名人历史故事,题刻下历代文化雅士的摩崖碑刻和楹联诗文,使寺庙园林蕴含着丰厚的历史和文化游赏价值。
而且,其自然景色的优美,环境景观的独特,天然景观与人工景观的高度融合,内部园林气氛与外部园林环境的有机结合,都是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所望尘莫及的。
儒家文化、道教文化、佛教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支柱。
它们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补充。
道教文化强调天人同化,认为人来自于自然又复归于自然,只要物我两忘,无为而有为,自在得逍遥。
儒家文化强调天人感应,自我道德完善,在把握人之道的同时能够感应天之道进而把握天之道。
佛家文化的本源来自印度,传到中国后吸收了儒、道两家文化而演变为中国佛教的禅宗文化,以佛为天。
道、儒、佛三家文化都注重自然和人为的统一,只是统一的方式不尽相同,道家文化追求逍遥神游,儒家文化追求道德感应,佛家文化追求净根顿悟。
因此,四周院墙、中轴对称、等级分明、内外有别的建筑组群及其审美观赏,更多地与儒家文化联系在一起,在园林风格上,主要体现为皇家园林与文人园林;而风景名胜追求自然天成及其审美欣赏,更多的与道教文化联系在一起,在园林风格上体现于道教园林与自然园林;佛教梵宇却对上述两者兼收并蓄,建筑组群显然与儒家文化相联系,园林部分恰好与道教文化相联系。
2.1 平地寺院的典型化布局单院式:这是我国佛寺早期的一种布局形式,院落由回廊围成方形,有的在院外也有建筑。
这种布局,是受当时印度佛寺样式的影响,与中国传统宫署建筑相结合而形成的形制。
(敦煌莫高窟宋代第61窟西壁五台山图的佛寺)纵轴式:这种布局将各主要殿堂井然有序的布置在一条轴线上,每个殿堂前后左右各置一座配殿,形成三合或四合院落。
一些大型寺院还可以并两条或三条轴线。
(敦煌莫高窟晚唐第85窟北壁药师经变的佛寺)横列三院式:这是比较特殊的形制。
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横列三院互不连接各自独立成单院;中院最大,东西二院较小,方向各朝向中院。
另一种方式是三院接连,中院最大,左右二院的南北向宽度小于中院的进深,三院全部由回廊围绕。
(敦煌莫高窟中唐第231窟北壁弥勒经变的佛寺)2.2 山地寺院的布局我国山地寺院建筑布局常常在保持中轴线的基础上,根据地形灵活布置,创造一种既符合寺庙严谨规则又与自然地形完美结合布局形式。
这种布局是随着藏传佛教的兴起,最早在西藏地区创立的。
西藏大昭寺是自由式山地寺院布局的典型范例,它甚至没有明显的主轴线,因地制宜,按照地形很自由的布局寺院各类建筑。
(西藏大昭寺)普陀山法雨寺、镇江金山寺都属于随地形起伏的“台地院”均采取“依高差分梯台,按地势划景区”的方法,寺院建筑围山层叠错落而建,塔楼高耸,轮廓线富有变化,从山麓一直建到山顶,形成“寺包山”的特殊景观。
黄山东部的皮蓬古寺、镇江焦山的定慧寺等建在山中的小盆地中,四周青山拱卫,秀色可餐,人称“山包寺”。
福建晋江的南天禅寺、厦门的南普陀寺,背山面水,寺庙设在向阳的坡地上,寺院依地形逐渐升高,低处则林木争荣,群芳荟萃,绿树浓荫中露出红墙翘角,高处则视野开阔,远眺四周青山绿水,景观变化丰富。
杭州的灵隐寺沿溪流在谷地中曲折布置,这类寺庙地处山坳山麓,其最大特点是山深林静,环境幽邃,一侧溪泉相伴,颇有“深山藏古寺”的意境。
九华山绝顶的天台寺、华山北峰的真武宫、泰山顶上的碧霞寺、峨眉山的金顶等寺庙,矗立于名山之巅,居高临下,与雄伟的山势结合在一起,呈现庄严肃穆的宗教气氛。
中国佛寺殿堂的构成中国常见的佛寺殿堂有许多类型,包括三门殿、弥勒殿、钟楼、鼓楼、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伽蓝殿、祖师殿、玉佛殿、三圣殿、药师殿、观音殿、三大士殿、念佛堂、罗汉堂、佛学苑、戒坛殿、藏经楼、方丈室、斋堂、放生池、如意寮、化身窑等,佛寺建筑的布局内容随着宗教礼仪、教义的不同以及其他因素的影响而各异,下面简要介绍其特征:三门殿,亦名山门殿,因象征“三解脱门”而得名。
门两旁塑两大金刚像,守护佛法。
弥勒殿,一般寺院将弥勒的真身塑像置于天王殿,有的寺院将弥勒的化身塑像专供一处,即称此处为弥勒殿。
上海龙华寺设有弥勒殿。
弥勒殿的建筑常为单檐歇山式或单檐庑殿式。
殿两侧置有蹲立石狮和石幢。
钟楼位,于天王殿左前侧,一般为三层飞檐歇山式或三檐庑殿式。
击之以召集僧众。
因其供奉地藏菩萨,亦有称之为地藏殿的,一般地藏殿也设置于寺院的东边。
鼓楼位,于天王殿右前侧。
一般为三层飞檐歇山式或三檐庑殿式。
佛寺素有早撞钟、暮击鼓以报时之说。
鼓楼中供奉关帝,其左胁侍为关平,右胁侍为周仓。
也有供奉观音的。
天王殿,一般而言,天王殿是三门内的第一重殿,有着显正却邪的意义。
单橹歇山式或单檐庑殿式。
正门左右两侧有石幢,左右前两侧有钟楼和鼓楼。
殿中供奉弥勒的真身或化身。
东西两房供奉四大天王像。
大雄宝殿,其是佛寺的正殿,亦称大殿。
日本称之为金堂。
其建筑式样有重檐庑殿式或重檐歇山式等。
大殿左右有石幢,大殿前有大香鼎,殿内正中一般供奉的是释迦牟尼像。
有各种不同姿势的佛像。
主要有两种:一种为结跏趺坐,左手横置左足上,名为“定印”,表示禅定之意,右手直伸下垂,名为“触地印”;另一种是结跏趺坐,左手横置左足上,右手向上屈指作环形名为“说法印”,表示佛说法的姿势,有的大殿中供奉的是三世佛,称横三世佛,即释迦牟尼佛、药师琉璃光佛、阿弥陀佛,也有其旁各有两位菩萨立像或坐像。
有的大殿供奉毗卢遮那佛,有的供奉阿弥陀佛,有的大殿两侧供有二十诸天,有的大殿则于后两侧按古制供有十六罗汉。
中国传统园林建筑的类型及其主要的布局特征中国传统园林建筑是中国古代园林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建筑风格独特,造型精致,布局合理,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观赏性。
中国传统园林建筑可以分为多种类型,每种类型都有其特殊的建筑风格和布局特征。
下面将介绍中国传统园林建筑的几种类型及其主要的布局特征。
1.四合院四合院是中国传统建筑中最具代表性的建筑类型之一,主要分布在北方地区。
四合院由四条边围合而成,中间有一个天井,四面围合的房屋一般是厢房或正房,布局简洁、对称,富有民俗色彩。
四合院通常建筑在平地或者坡地上,以中心轴线为基准,左右对称,前后延伸,中心位置通常是一个庭院,用来种植花卉或者栽种小树。
四合院的布局以居住为主,围合起来形成内外两重保护,非常适合中国北方干燥寒冷的气候。
2.园林庭院园林庭院是一种以景观为主、居住为辅的园林建筑类型,主要分布在南方地区。
园林庭院常常以一种虚拟的山水景观为主题,通过布景、亭台楼阁、假山、池塘等方式营造出各种景致,使人感到身临其境,营造出一种恬静的居住环境。
园林庭院的布局通常不规则多变,依据地形地貌自然分布,具有强烈的自然气息和独特的美感。
3.寺庙园林寺庙园林是一种寺庙建筑和园林建筑相结合的建筑类型,主要用来供佛教和道教信徒修行、礼佛、诵经等活动。
寺庙园林的布局通常规整、朴素、庄重,室内设斋堂、大雄宝殿、经堂等,室外布有行道、庭院、假山、池塘等景观,整体构思密切结合了佛教教义、园林美学和建筑技术。
4.宫殿园林宫殿园林是中国古代帝王家族居住和行政用地的建筑类型,主要建在城市中心或者大型皇家园林内。
宫殿园林布局宏伟、富丽堂皇,建筑古朴典雅,装饰华丽繁复,常常配以金碧辉煌的琉璃瓦、红墙黛瓦、琉璃栏杆、石桥、宝塔等。
宫殿园林的布局多为中心对称或者轴对称式,根据尊卑贵贱划分主次次序,符合古代中国皇家住宅及园林建筑的特点。
5.私家园林私家园林是中国古代贵族和富商巨贾的私人住宅内的园林建筑,布局灵活多变,风格独具匠心。
中国佛寺建筑一般布局佛教起源于古印度,东汉永平年间传入我国。
传入之初,寺院建筑参照印度佛寺模式,以塔为中心,四周建有殿堂。
晋唐以后,殿堂逐渐成为主要建筑,塔被移于寺外。
寺院主要殿堂比较规范,依次为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毗卢殿或藏经楼、方丈室等。
东侧有僧房、香积厨、斋堂、职事房、茶堂、延寿堂等。
西侧多为接待云游僧人的禅堂等。
一些大寺院,门前还有放生池。
俗话说:“天下名山僧占多”。
许多寺院都在深山密林中,所以第一道门便称“山门”,而三、山音近,故此一般山门又由三道门组成,象征佛教的空门、无相门、无作门的“三解脱门”。
天王殿内,两旁四大天王,中为袒胸露腹的大肚弥勒佛,潭柘寺一幅对联写道: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
弥勒佛身后为韦驮将军。
韦驮为四天王座下三十二将之首,也是大家所熟悉的佛教护法神。
韦驮背对弥勒佛,面向大雄宝殿,降魔伏鬼,保护佛法。
一般有两种塑像:一是两足平立,十指合掌,横杵于两腕间,表示该寺不接待外来云游僧人;二是左手握杵拄地,右手插腰,左脚略向前立,表示欢迎接待外来僧人(也有与此相反之说)。
一般来说,看韦陀菩萨的韦陀杵的方向:如果韦陀杵扛在肩上,表示这个寺庙是大的寺庙,可以招待云游到此的和尚免费吃住三天;如果韦陀杵平端在手中,表示这个寺庙是中等规模寺庙,可以招待云游到此的和尚免费吃住一天;如果韦陀杵拄在地上,表示这个寺庙是小寺庙,不能招待云游到此的和尚免费吃住。
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弥勒佛和韦陀并不在同一个庙里,而是分别掌管不同的庙,享受天下人的供奉。
弥勒佛热情随和,笑脸常开,所以来的人非常多,香火也很旺盛,可是他生性什么都不在乎,丢三拉四,无法好好的管理账务,所以依然入不敷出。
而韦陀虽然管账是一把好手,但却成天板着个脸,太过严肃,搞得前来供拜的人越来越少,直至最后香火断绝。
佛祖在巡查天下香火的时候发现了这个问题,就生出一计,将他们俩放在同一个庙里,由弥勒佛负责公关接待,笑迎八方客,而韦陀则作为寺院护法,铁面无私,锱珠必较,负责财务,严格把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