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经济
- 格式:docx
- 大小:541.37 KB
- 文档页数:8
中国近现代史·经济经济成分的特点和发展变化一、封建自然经济:鸦片战争前: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逐步破产,但仍占主导地位二、外国资本主义经济鸦片战争后外商在通商口岸创办船坞和工厂,中国沦为列强的商品销售市场原料产地。
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对华侵略从以商品输出为主变为以资本输出为主。
20世纪50年代初,人民政府接收了帝国主义在华企业。
三、洋务经济:19世纪60年代—90年代其目的:“师夷长技以自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打出“自强”、“求富”的旗号,先后举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近代民用工业,这是中国开始从手工业生产向大机器生产过渡的标志。
四、民族资本主义经济1、中国资本主义的萌芽产生:明朝中后期,在江南苏州等地,纺织业部门,出现了代替手工业作坊手工工场“机户”出资、“机工”出力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
2、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19世纪6、70年代条件:①历史条件:鸦片战争前中国已有资本主义萌芽。
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是《资政新篇》;②外部刺激:鸦片战争后,外国商人在通商口岸开始兴办一些企业③洋务派诱导:洋务运动,对商办企业起到了刺激和诱导的作用。
情况:中国第一个民族资本主义企业——方举赞创办的发昌机器厂(1869年),还有陈启沅、朱其昂等人陆续开始经营自己的工厂,从此中国资本主义工业兴起了。
影响:产生民族资产阶级(19世纪6、70年代)和无产阶级(19世纪4、50年代)3、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19世纪末(甲午战争后)条件:①外部条件:列强向中国输出资本,进一步瓦解了中国自然经济②内部条件:清政府也放宽了民间办厂的限制,扩大税源。
影响:棉纺织业发展尤为突出中国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的时间:1919年“五四运动”)4、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短暂的春天”是:“一战”期间)条件:①外部条件:一战开始,帝国主义国家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近现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2023-10-26CATALOGUE目录•近现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概述•近现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历程•近现代中国工业经济的发展历程•近现代中国服务业经济的发展历程•近现代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与挑战•近现代中国经济发展的经验与启示01近现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概述1 2 3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和特权,对中国进行经济掠夺和商品输出,影响了中国经济的自主发展。
列强入侵与经济侵略19世纪60年代,清朝政府开展洋务运动,推动近代工业和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民间也开始兴办民族企业。
洋务运动与民族工业的兴起列强对华贸易导致传统农村经济开始解体,沿海地区开始出现机器工业和近代农业。
农村经济的变动03交通和通讯业的发展铁路、公路、水运等交通网络逐渐完善,电信业也开始发展。
01民族工业的繁荣民国时期,政府实行了一系列鼓励工业发展的政策,民族工业得到快速发展。
02金融业的崛起上海等大城市开始出现现代化的金融业,银行、证券交易所等金融机构开始兴起。
改革开放后的经济腾飞1978年,中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经济开始快速发展。
经济结构调整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产业结构开始调整,服务业和高科技产业逐渐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
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新中国成立后,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对全国经济进行统一管理。
新中国成立后的经济发展02近现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历程传统农业的延续晚清时期,中国仍然以传统农业为主导,农业生产方式落后,生产效率低下。
土地制度的变革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和封建制度的瓦解,土地制度开始发生变革,一些开明地主开始尝试引进西方农业技术和设备。
外国农产品的冲击随着国门打开,大量外国农产品开始涌入中国市场,对传统农业造成冲击。
晚清时期的农业经济民国时期的农业经济土地制度的进一步变革民国时期,由于战争和政治动荡,土地制度进一步变革,农村社会结构发生改变。
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随着战争结束和政治相对稳定,农业生产开始恢复和发展,一些地区开始引进西方农业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近现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近现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1840年的鸦片战争,这一时期被认为是中国经济转型的起点。
在这次战争之后,中国政府被迫签订了不平等的条约,大量的资源被外国势力抢夺,国内经济陷入了长期的落后状态。
随着中国政府的觉醒和改革开放的政策实施,中国经济迈出了复兴的第一步。
1978年,中国启动了改革开放政策,引进外资,开放对外贸易,逐渐建立起一系列的经济特区和开放城市,为中国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上世纪80年代初,农村改革的推进极大地激发了农村经济的活力。
随着土地承包制度的建立,农民获得了土地产权,并得以自主经营农田。
这一制度改革推动了农村的产业结构调整,农民的生产热情被调动起来,农业产量大幅度增长,农村经济开始迅猛发展。
在1989年至1992年的几年时间里,中国经济经历了一次重大的金融危机,由于高通货膨胀和低利率政策导致的资本大规模流出,中国经济遭受了巨大的冲击。
政府通过严格管理贷款和加强宏观调控,保持了经济的稳定,并逐渐恢复和增长。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经济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
中国政府进行了一系列的宏观调控和产业政策,引导了中国经济的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节能环保产业、现代服务业等新兴产业,推动经济由传统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型。
此外,中国投资国际市场的步伐也在不断加快。
通过参与全球化的潮流,中国积极参与国际贸易,积极吸引外国投资。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推动全球市场的开放和自由贸易,为中国的对外贸易带来了更多机会。
随着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推进,中国经济正面临一系列的挑战和压力。
环境污染、资源短缺、收入分配不平衡等问题,都需要中国政府进一步进行改革和调整。
同时,全球贸易保护主义和金融危机等风险也对中国经济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总之,近现代中国的经济发展经历了从落后到起步,再到腾飞的过程。
通过改革开放和积极参与国际贸易,中国经济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近现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近现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确实是个很复杂的话题。
回顾这段历史,能看到许多波澜壮阔的场景和变化。
中国经历了从封闭到开放,从农业到工业的漫长过程。
这其中,经济的变化不仅仅是数字上的增长,更是人们生活方式、思想观念的巨大转变。
首先,我们可以从清朝末期说起。
那个时候的中国,正处在一个危机四伏的时代。
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逐渐侵入,中国的经济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
大清帝国的腐朽与无能,让许多人感到无奈。
随着外国商品的涌入,传统的手工业遭受了严重的打击。
许多小作坊纷纷关门,失业的人们走上了街头,生活陷入困境。
社会的不满情绪不断上升。
与此同时,洋务运动的出现,算是一个转折点。
虽然它的初衷是“自强”,想通过引进西方技术来振兴中国的经济,但成效有限。
像是建造铁路、开办煤矿,这些虽然在当时看起来很有前景,但更多的是在模仿,而不是自主创新。
很多人为了生计,冒着风险,投身到这些新兴产业中。
虽然有些人因此发了财,但大多数人依然在底层挣扎。
进入民国时期,经济状况有了一些变化。
相关部门开始尝试进行一些改革,像是推行新货币,建立银行等。
但是,战乱不断,国家的不稳定让经济发展举步维艰。
许多地方的工厂、商铺被毁,生意萧条,市井之中满是失业的游民。
尽管如此,城市中还是冒出了不少新的经济活动。
上海成为了一个重要的商业中心,外国商人纷纷涌入,开设各种生意。
那时候的上海,灯红酒绿,热闹非凡。
人们在这里追逐梦想,但也常常迷失自我。
接下来是抗日战争时期,整个国家的经济几乎崩溃。
民众生活困苦,物价飞涨,许多人为了生存不得不忍受巨大的磨难。
工厂被迫停工,农田荒废,整个社会进入了动荡之中。
即使是在这样的艰难时刻,人们也在努力寻找生机。
比如一些地方的小农经济,虽然资源匮乏,但农民们依然通过集体合作,寻求出路。
他们互帮互助,尽量把日子过下去。
抗战胜利后,经济恢复的希望又一次出现。
随着国共内战的结束,1949年新中国成立。
这个时候,国家开始重视经济的全面发展,提出了许多来振兴经济。
近现代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近现代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晚清时期。
这一时期,中国面临着政治动荡、社会问题以及外来压力的挑战,而社会经济的发展则成为了当时的重中之重。
本文将从近现代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几个关键阶段出发,介绍中国在这些阶段所取得的成就,并探讨其中的发展动因和影响。
首先,在晚清时期,中国社会经济面临诸多问题。
由于西方列强的侵略和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中国的经济主权严重受损,许多传统产业遭受严重冲击。
此外,在政治上,清朝王朝的衰落导致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如贫富分化、民众起义和农民工人等。
然而,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些早期的社会思想家和改革家开始提出一系列的社会经济改革措施,试图挽救中国的经济命运。
接着,随着辛亥革命的爆发,中国的社会经济迎来了转折点。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王朝,建立了中华民国。
新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现代化措施,包括推行新政策、实施经济改革和引进外国资本。
此时期,中国的工商业开始崛起,铁路和电力等新兴产业得到迅速发展。
外国资本的引入促进了国内产业的发展,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中国的工业基础。
然而,由于政治不稳定以及对外国资本的依赖程度过高,这个时期的社会经济发展仍然存在许多问题。
进入20世纪中叶,随着新中国的建立,中国社会经济迎来了全新的起点。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计划经济措施,旨在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
从解放初期开始,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经历了几个重要的阶段,如控制地主阶级的财产、实行土地改革、发展重工业等。
在这个时期,中国政府实行了计划经济体制,通过国家的干预和指导,推动了农业和工业的发展。
此外,还进行了一系列的社会改革,如教育改革、医疗卫生改革和分配制度改革,促进了社会公平和公正。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
中国政府开始实施开放政策,吸引外国投资和技术,推动了国内外贸易的发展。
随着市场经济机制的引入,中国社会经济快速转型,从以农业为主导的国家逐渐转变为以工业和服务业为支柱的经济体系。
中国近现代经济成分(1840-1956)1、封建自然经济(1)自然经济,也称小农经济,表现为农耕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主要满足自我消费和基本的生存条件。
带有保守性,抵制商品经济。
自然经济的对立物是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
(2)封建自然经济是在外国经济侵略和本国资本主义等新的经济成分的冲击下逐步瓦解的。
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开始在沿海地区解体。
其发展趋势是逐渐走向衰落接替,但整体而言这是个长期过程,一直到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公有制完全建立起来,才有了彻底改变。
2、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实质是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
为了抢占市场和掠夺廉价原料,其扩张过程与军事侵略和殖民统治息息相关。
(1)鸦片战争前主要是鸦片贸易。
(2)鸦片战争后到甲午战争前主要以商品输出和掠夺原料为主,也有部分早期资本输出,但数量不大,为商品输出服务。
(3)甲午战争后到一战前,向帝国主义过渡的列强的经济侵略变为资本输出为主,商品输出为辅。
(4)一战期间,由于列强忙于战争对经济侵略放松,使日本乘机扩大投资和侵略,一度形成独霸局面。
(5)战后,列强卷土重来,门户开放政策下的共同支配局面再度形成。
(6)抗战时期,沦陷区的日本殖民地经济形成,在“以战养战”目的下对沦陷区实行野蛮的经济掠夺。
(7)抗战胜利后,美国独占中国商品市场和投资市场。
(8)新中国建立后,肃清了其在华的经济侵略势力。
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实行经济侵略和掠夺,压制和排挤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是中国贫困和落后的根源,并使近代中国经济呈现半殖民地化的特征。
同时也瓦解了自然经济,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近代化进程。
这就是马克思所说的具有“破坏性”和“建设性”的双重作用。
但破坏性是主要方面。
外国资本主义经济与官僚资本主义经济和封建自然经济既相互矛盾,又相互勾结和依赖。
3、官僚资本主义企业(1)洋务企业a.洋务企业具有明显的半殖民地特征, 对外国资本主义有依附性。
但也有一定历史进步性,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中国近现代经济史的发展主线,阶段已经其特征‘一、旧民主主义革命阶段中国存在的各种经济成分(1840——1919):①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利用特权向中国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中国自然经济逐步解体(但在整个中国近代史阶段,封建自然经济虽然不断瓦解,但始终占主导地位,是清政府、北洋军阀政权的经济基础,是中国社会最落后的生产关系和阻碍中国社会进步的根源。
)。
②从19世纪40年代起,外国商人在通商口岸开办船坞和工厂。
(是中国大地上出现的最早的使用机器生产的近代企业),由此出现外国资本主义经济。
③从19世纪60年代起,洋务派创办一批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由此出现洋务经济。
④19世纪六七十年代,由于自然经济开始瓦解,并受外商企业利润的刺激和洋务派引进西方技术的诱导,中国资本主义民族工业兴起,但发展举步维艰。
(2)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1919——1949):这一时期,中国社会除了原有的封建自然经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外,又出现了官僚资本主义经济和新民主主义经济形式。
①官僚资本主义通常是指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的垄断资本和国家政权相结合,依附于帝国主义而存在的落后经济,既有封建性又具有资本主义性质。
官僚资本主义的消长概况:A、以四大家族为首的官僚资本开始形成于1927年,是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政府的统治基础,是压在中国人民身上的三座大山之一。
B、抗日战争时期,四大家族依靠国家政权,大肆搜刮,使官僚资本迅速膨胀。
C、解放战争时期,战争消耗了大量官僚资本,使官僚资本主义濒临崩溃。
D、建国初期,党和政府没收官僚资本,官僚资本由此消亡。
②新民主主义经济是一种革命型的经济它从1927年井冈山等革命根据地建立时开始出现到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而退出历史舞台。
(新民主主义经济包括新中国成立前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根据地或解放区的经济以及1949~1956年过渡时期的经济)。
中国近现代经济史主要时间轴1842年 - 第一次鸦片战争- 1842年,中国与英国签订《南京条约》,结束了第一次鸦片战争。
- 这场战争导致中国经济受到严重破坏,开启了近现代中国经济史的新篇章。
1861年 - 太平天国运动- 1861年,太平天国运动结束。
- 这场运动导致中国农村经济遭受重创,为以后的经济改革带来了挑战。
1872年 - 甲午战争- 1872年,中国与日本爆发甲午战争。
- 中国战败,签订《马关条约》,在经济方面做出一系列割让和赔款,对中国经济产生了深远影响。
1904年 - 辛亥革命- 1904年,辛亥革命爆发。
- 革命推翻了清朝封建,为中国进行现代化经济建设奠定了基础。
1912年 - 中华民国成立-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
- 这标志着中国的政治形势发生了巨大变革,也为中国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1949年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 这标志着中国进入社会主义阶段,国家开始进行大规模的社会主义改造和经济建设。
1978年 - 改革开放政策- 1978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
- 这一政策的实施促进了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引入了市场经济的元素。
2001年 -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 加入世贸组织标志着中国与国际经济接轨,对中国的外贸和对外开放产生了重要影响。
2010年 - 中国成为第二大经济体- 2010年,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 这标志着中国经济在近现代经济史上取得了巨大成就。
2020年 - COVID-19疫情- 2020年,COVID-19疫情在中国爆发。
- 这一全球性疫情对中国经济产生了重大冲击,也对全球经济产生了深远影响。
以上是中国近现代经济史的主要时间轴,展示了中国在近几个世纪经历的重要事件和转折点。
这些事件对中国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反映了中国经济从封闭走向开放、从落后走向崛起的历程。
近现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近现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第一阶段:1840年至1948年这一时期是中国近代史上最为动荡和割裂的时期。
在鸦片战争后,中国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迫使中国开放门户,并接受西方列强的控制和剥削。
中国传统经济体系遭到了破坏,国内市场被外国商品所占据。
中国在这一时期主要依赖农业为经济支柱,工业产值贡献较少。
第二阶段:1949年至1978年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开始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在此期间,国家建立了集中计划经济体制,大力发展工业化。
国有企业成为经济的主体,私有经济几乎被消灭。
同时,农业也通过农村集体化改革得到了发展,粮食产量明显增长。
然而,在这一时期,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相对较慢,并且经济发展不均衡。
第三阶段:1978年至20世纪末随着1978年改革开放政策的推行,中国经济开始进行市场化改革。
国家逐步引入市场机制,开放国内市场,吸引外资并积极开展对外贸易。
这一时期,中国的经济增长迅猛,特别是经济改革的地区(如广东、浙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私营经济逐渐崛起,成为支撑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同时,农村改革也得到了进一步加强,农民收入有所增长。
第四阶段:21世纪初至今进入21世纪后,中国经济继续保持高速增长。
国家推行了一系列政策,如扩大内需、促进创新、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等,以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和可持续发展。
服务业的比重逐渐增加,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
中国也成为了全球最大的制造大国和商品贸易大国。
然而,中国也面临一些挑战,如环境污染、收入分配不平等等,需要进一步解决。
总的来说,近现代中国经济的发展经历了从封闭自给到市场开放、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
中国经济从一个不发达的农业国迅速崛起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然而,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一系列挑战,需要继续进行改革和创新。
近现代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近现代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呈现出了显著的特点和转折点。
在这个时期,中国由一个古老的农耕社会逐渐转变为一个现代化工商业社会,实现了巨大的经济增长和社会变革。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探讨近现代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首先,近现代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是由农耕社会向工商业社会的转型。
在清朝末年,中国遭受了列强的侵略和民族危机的重重打击,经济陷入了长期的停滞。
然而,在20世纪初,中国开始实施一系列的改革开放政策,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随着农业技术的改进和农业机械的引进,中国的农产品产量大幅度增加,农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
同时,中国开始鼓励工商业的发展,大力引进外资和先进技术,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工业化进程。
其次,中国社会经济在这个时期的发展有赖于对教育的重视。
近现代中国意识到,教育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因此,中国开始大力推行普及教育并提高教育质量。
特别是在改革开放的初期,中国加大了对教育事业的投入,提高师资水平,并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鼓励人们接受教育。
随着人们的受教育程度的提高,中国大量的高素质专业人才涌现,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第三,近现代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中国城市化的进程出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越来越多的农民涌向城市,寻求更好的就业和生活机会。
这也导致了城市的迅速扩张和人口的快速增长。
城市化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还推动了工业生产和服务业的发展。
同时,城市化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如城市贫困和环境污染等,这对中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
最后,近现代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国际合作和外贸的发展。
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中国开始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贸易。
特别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中国成为了全球最大的贸易国家之一。
中国的出口量大幅度增加,也从中受益。
同时,中国也加大了对外投资力度,积极推动“一带一路”倡议。
中国近现代各种经济形式的发展变化【阶段特征】一、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经济1.19世纪40—80年代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利用特权向中国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瓦解了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同时,19世纪40年代,外国在华设立企业(这是中国大地上最早使用机器生产的近代工业)。
19世纪60年代,洋务运动开展起来。
这些新现象又从客观上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因此,19世纪60、70年代,中国产生了进步的生产方式——民族资本主义。
2.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列强对华经济侵略变为以资本输出为主。
通过资本输出,列强基本上控制了中国财政、铁路干线,霸占了许多矿山、土地资源,加强了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压迫,同时也进一步破坏了中国的自然经济。
清政府政策放宽,百日维新、清末新政以及20世纪初中国人民收回权利的斗争,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3.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帝国主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再加上辛亥革命的影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进一步的发展,随之无产阶级壮大,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准备了条件。
“一战”后,帝国主义经济势力卷土重来,民族经济便走下坡路。
这一时期中国社会主要存在3种经济形态:原有的封建自然经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
自然经济经历了逐步瓦解的过程,但仍占中国社会的主体。
餐国资本主义经济的侵略由前期的商品输出为让转变为以资本输出为主,并逐步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也经历了产生——初步发展——短暂春天这样的3个阶段。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经济1.国共十年对峙时期(1)帝国主义列强如美国向中国扩大资本输出,倾销商品,尤其是美国在华经济势力急剧增长。
(2)国民政府通过整顿税务、控制金融、改革币制等措施,建立了官僚资本对国民经济的统治。
(3)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受到帝国主义和官僚资本的压迫、摧残,日益萎缩。
(4)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开展土地革命,采取了消灭封建剥削的地主土地所有制,保护中小工商业者的政策。
近现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中国近现代经济的发展是一段波澜壮阔、充满曲折与变革的历史。
从晚清时期的传统农业经济,到如今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这一路走来,经历了无数的挑战与机遇。
19 世纪中叶,中国的经济仍以传统的农业为主,手工业和商业虽有一定发展,但在闭关锁国的政策下,与世界经济的联系十分有限。
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中国被迫打开国门,开始卷入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
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获取了大量特权,控制了中国的海关、金融等重要领域,使中国经济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
在这一时期,外国商品大量涌入,冲击了中国传统的手工业,导致许多手工业者破产。
同时,西方列强在中国设立工厂,掠夺资源,进一步压制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
然而,在这样的困境中,一些有识之士开始意识到发展近代工业的重要性。
19 世纪 60 年代至 90 年代,洋务派发起了“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
他们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如江南制造总局、轮船招商局等。
虽然洋务运动最终以失败告终,但它为中国近代工业的发展奠定了一定基础,培养了一批技术人才。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开始崛起。
他们倡导“实业救国”,积极投资创办民族工业。
在这一时期,轻工业发展较为迅速,如纺织业、面粉业等。
但由于受到外国资本和封建势力的双重压迫,民族工业的发展举步维艰,总体规模较小,技术水平落后。
20 世纪初,清政府实行了一系列“新政”,在经济方面鼓励工商业发展,制定了一些有利于民族工业的政策。
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然而,辛亥革命的爆发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但随后的北洋政府统治时期,政治动荡,军阀混战,经济发展环境依然恶劣。
1927 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在一定时期内采取了一些促进经济发展的措施,如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使得民族工业得到了短暂的发展。
但在抗日战争期间,中国经济遭受了巨大破坏,沿海工业纷纷内迁,以保存实力。
中国近现代经济发展从古至今,中国的经济发展一直有着深远的影响,持续了几千年的封建经济的影响体现在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到了19世纪中叶,长期以来闭关自守的国门被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叩开。
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完全改变了中国社会的自然进程,促成了其封建经济的解体,带来了新的生产力和制度安排,从而刺激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和发展,为中国近现代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一) 近代前期(1840—1919年)1)鸦片战争后,在外国商品冲击下,中国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逐步解体。
2)鸦片战争后,外国侵略者大量向中国倾销商品;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外国商品进口增长3倍,中国沦为外国侵略者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列强以资本输出作为对华经济侵略的主要手段,进一步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
3)19世纪60年代起,清政府内部的洋务派利用西方先进技术,创办了基本上是封建性的军事工业和以利润、市场为基础的带有封建性的民用工业。
4)19世纪六七十年代,受外商企业利润的刺激和洋务派引进西方先进技术的诱导,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兴起;甲午战后,中国民族工业有了—却步发展;1912—1919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得到了短暂的迅速发展,发展最快的是纺织业和面粉业。
该时期并存的几种主要经济形式1) 主要经济形式:自然经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
2) 相互关系:自然经挤对外国资本主义经济一开始起到抵制作用,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对自然经济产生解体作用,后又由于中外反动统治的需要,这两种经济也出现相互依赖的关系;在自然经济解体的基础上及外国资立主义经济的刺激下产生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这一经济的产生对外国资本主义经济起到抵制作用,也促进了自然经济的解体。
(二)近代后期(1919——1949年)1)国民政府建立后,帝国主义列强向中国扩大资本输出,进一步控制了中国的金融财政;抗战时期,日本对沦陷区进行了野蛮的经济掠夺;抗战胜利后,美国商品潮水般涌入中国市场。
近现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近现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真是波澜壮阔。
一路走来,经历了风风雨雨,真是让人感慨万千。
中国经济从古老的农业国,逐步走向了现代化,真是个大变样的故事。
首先,咱们得从清朝末期说起。
那时候,西方列强一个个像潮水一样涌来,给中国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
鸦片战争后,条约像雨点一样落下。
国家的财富被掠夺,民众的生活可谓水深火热。
传统的农业经济岌岌可危,大家都在盯着这些新鲜的事物,心里充满了疑惑和不安。
接着,进入了民国时期。
这个阶段是个转折点。
辛亥革命之后,大家开始重视工业化。
虽然政局动荡,战争不断,但许多人依然在探索新路。
南方的珠江三角洲、长江流域,那些地方渐渐发展起了一些现代化的工业。
民间的企业家们像雨后春笋,努力打拼,试图把中国经济带上正轨。
再往后,1930年代的抗战时期,经济更是经历了巨大的考验。
战火连绵,产业受到了严重影响。
可是,大家的意志没有被击垮。
那时候,很多人开始意识到,只有依靠自己,才能走出困境。
尤其是在敌占区,很多人组织了抗日根据地的经济活动,体现了全民的智慧和勇气。
解放后,中国的经济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那时候的口号响亮,“发展经济,改善民生”。
相关部门采取了土地改革,分田到户。
这个举措让无数农民过上了新生活,真是让人倍感振奋。
集体化、合作化的进程不断推进,农业生产逐步上升。
农村的面貌焕然一新。
接下来的改革开放,简直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另一个高潮。
1978年,邓小平提出改革开放,开启了一个新篇章。
人们的思想开始解放,大家纷纷投身市场经济。
乡镇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农村的经济得到了极大的推动。
城市里,小摊小贩热火朝天,生活也随之改变。
人们的消费观念变了,物质条件有了大幅提升。
当然,快速发展也带来了不少问题。
比如,环境污染、收入差距等等。
城市化进程中,很多人涌入大城市,造成了交通、住房等各种压力。
可尽管如此,经济的腾飞让许多人看到了希望。
科技的发展也让人眼前一亮,互联网的普及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近现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xx年xx月xx日•近现代中国经济的发展起点•近现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近现代中国经济的结构变化•近现代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目•近现代中国经济发展的挑战与前景•结论录01近现代中国经济的发展起点1古代中国的经济基础23古代中国的农业文明高度发达,水利设施和农业技术水平较高,为后来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基础。
农业基础古代中国的商业和手工业也较为发达,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成为重要的贸易通道。
商业与手工业古代中国的金融和货币体系也较为成熟,银票、钱庄等金融业务逐渐兴起。
金融与货币03掠夺资源与剥削劳动力西方列强掠夺了中国的资源,并剥削了大量的劳动力,导致中国的经济发展受到了严重的阻碍。
近代西方列强的入侵01鸦片战争西方列强通过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的大门,强迫中国签订不平等条约,导致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02商品输出与资本输出西方列强通过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逐渐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压力。
民国时期的经济发展起点交通与通讯业的发展民国时期大力发展交通和通讯业,为经济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
金融业的兴起随着商业和工业的发展,金融业也逐渐兴起,银行、证券市场等金融机构逐渐发展起来。
民族工业的兴起民国时期,中国开始发展民族工业,逐渐摆脱了西方列强的控制。
02近现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初步发展民国时期是中国近代经济发展的起点。
在北伐战争之后,国民政府统一了全国,开始大力发展经济。
这个时期,中国的工业、农业和商业都得到了初步的发展。
民国时期的经济发展外国资本的影响民国时期,外国资本大量进入中国,投资于工业、银行业和商业等领域。
这对中国的经济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但也带来了外国势力的控制和剥削。
战争的影响在抗日战争期间,中国的经济遭受了巨大的损失。
战争导致了交通中断、商业停滞和工业设备的破坏,使中国的经济发展一度停滞不前。
新中国的经济发展计划经济体制01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实行了计划经济体制。
近现代中国经济建国前民资发展历程及所受影响因素:过程:(1)19世纪末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2)民国初期,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民族工业的短暂春天(3)抗战前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4)解放战争时期民族工业萎缩因素:⑴列强的侵华:一方面经济上掠夺中国,压迫、束缚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另一方面,瓦解着中国的自然经济,客观上为民族工业的兴起和发展提供了某些条件和可能。
⑵历届政府的政策:由于时代潮流的冲击和巩固统治的需要,清末至民国历届政府都鼓励兴办实业。
⑶中国人民反帝爱国热情不断高涨,使“实业救国”具有日益广泛的社会基础,特别是抵制洋货,提倡国货运动不断兴起,有力地推动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⑷实业家们自强不息的爱国精神是支撑近代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动力和力量源泉。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该如何认识?(1)资本主义的救国强国方案,在近代中国行不通从实践结果看:《资政新篇》的无法实施;“百日维新”的失败;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付诸东流从理论上分析: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产生的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不可避免地带有对中外反动经济势力的依赖性。
中国资本主义没有发展起来,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的社会基础很薄弱,中国资产阶级的力量和成熟程度,远不如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资产阶级,因此,中国资产阶级担当不起领导人民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
实践和理论证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想通过发展资本主义实现近代化,达到强国富民的目的是不可能的。
(2)资本主义的发展对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又起着积极的巨大的推动作用。
民族资本主义是一种新的经济因素,它是一种革命和进步的经济成分,既瓦解着自然经济,又对外国经济侵略起抵制作用。
随着它的产生和发展,无产阶级队伍不断壮大,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和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阶级基础,因此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对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又起着积极的巨大的推动作用。
着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①大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一五计划”超额完成,初步奠定工业化基础。
②1956年八大正确分析国内矛盾,确定主要任务。
③1960年提出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国民经济转入调整轨道①1958年提出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以损失严重①1971年,周恩来着手恢复调整国民经济。
到1973年,国民经济出现复苏局面②1975年,邓小平明确提出全面整顿的思想,国民经济呈现回升状态。
全面整顿,对于全面动乱之后的国民经济恢复和党与国家正常工作秩序的恢复,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也极大地增强了邓小平在全党和全国人民心中的威望,成为后来改革开放的先声。
1.(2011·北京高考)下表是中国某一时期不同所有制企业总产值对比表(单位:%)该表中的开始年和结束年是指A. 1946、1949B. 1952、1956C. 1966、1976D. 1978、19822.(2011·福建高考)1949年3月,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指出:“国营经济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经济是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加上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加上个体经济,加上国家和私人合作的国家资本主义经济,这些就是人民共和国的几种主要的经济成分。
”这些就构成了A.旧民主主义的经济形态B.新民主主义的经济形态C.社会主义的经济形态D.半社会主义的经济形态3.(2011·海南高考)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上海、天津等工业先进地区人均工业产值的增长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这反映出当时中国A.工业发展速度放缓B.重工业生产速度加快C.工业布局发生变化D.工商业改造已经完成4.(2011·海南高考)1958年底,我国农村实现了人民公社化,实行统一经营、统一管理、统一劳动和统一分配的体制。
这种体制产生的直接影响是A.家庭经营形式被彻底打破B.所有制结构发生根本改变C.农业生产效率提高D.工业化的基础增强5.(2011·江苏高考)下列图片可以反映建国后土地制度的变迁,在这一过程中,最主要的改变是A.土地的使用权B. 土地的用途C.土地的所用权D. 土地的规模6.(2011·全国高考)图5所示为1960~1965年中国工业总产值的变化,这一变化主要是由于A.经济政策的变化B.工业结构的调整C.农业经济的波动D.中苏关系的变化7.(2011·新课标高考)1962年,中共中央发布文件规定,农村人民公社一般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至少30年不变,这项政策在当时A.促进了农业经济的恢复B.改变了农村所有制成分C.消除了“左”的错误影响D.增加了城市的粮食供应8.(2010·山东高考)下列曲线图反映了我国1953—1958、1959—1964、1970—1975、1979—1984年四个时期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率的变化。
其中与1959—1964年相对应的是9.(2010·天津高考)以下为我国经济发展中“单位GDP能耗”年度变化示意图。
单位:吨标准煤/万元图中“单位GDP能耗”出现最高峰值的直接原因是A.实行“二五”计划B.提出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C.建立人民公社D.开展大跃进运动(4)1990年开发和开放上海浦东;20世纪末,实施“走出去”的战略特点: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演讲开放港口城市、沿边开放城镇、内地省会开放城市的开放体系意义:推动了我国经济的发展,适应了经济和科技发展的全球化趋势;中国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是怎样逐步展开的?(1)展开: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了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揭开经济改革的序幕。
农村改革的推动城市经济体制改革逐步展开,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
1992年,中共“十四大”决定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改革向纵深方向发展。
(2)措施: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发展乡镇企业。
城市——先是增强企业活力,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3)效果:调动了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推动了国民经济的发展。
设立经济特区的原因和条件:原因:“文革”导致中国的经济、科技、管理水平、政治体制等多个方面明显落伍于世界,而当今是一个开放的世界,因此我国必须实行对外开放,才能紧跟时代步伐,以期与时俱进。
条件:十一届三中全会完成拨乱反正并制订大政方针是政治条件;东南沿海多侨乡、侨胞是历史因素;优良港湾众多,毗邻港澳台是地理优势;国家给予的特殊条件则是政策保障。
深圳、珠海等地是我国的第一批经济特区,其特殊性表现在A .突破了计划经济的限制B .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C .对外关系可以独立自主D .具有特别的行政权力1.(2011·福建高考)据图5判断中共进出口总额开始出现较快增长的年代,与此同步发生的重大事件是A.设立四个经济特区B.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C.开发上海浦东地D.加入世界贸易组织2.(2011·山东高考)图5是1980年12月我国沿海某市工商行政管理局颁发的一份营业执照。
它反映出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C.所有制形式趋向多样化D.沿海开放城市带动了经济发展3.(2011·上海高考)“生产队由队长同一个个农户签订合同.合同规定出生产指标和给这个农户的报酬。
这意味着他们可以多劳多得。
”这里描述的是A .土地改革B .三大改造C .人民公社化运动D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5.(2011·四川高考)图6展现了四川人民“敢为天下先”的改革精神,这些创举苴接得益于A .经济体制改革方针的确立B.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正式形成C.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提出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确立6.(2011·新课标高考)1985年,国务院在《关于国有企业工资改革问题的通知》中规定,企业工资总额同经济效益浮动的比率,一般是上缴税利总额增长1%,工资总额增长0.3%-0.7%,最多不得超过1%,这一规定的主要目的是A.保证职工收入逐年提高B.拉开职工收入的档次C.鼓励企业提高经济效益D.有效控制企业工资总额7.(2011·浙江高考)邓小平说:“证券,股市,这些东西究竟好不好,有没有危险,是不是资本主义独有的东西,社会主义能不能用?允许看,但要坚决地试。
看对了,搞一两年对了,放开;错了,纠正,关了就是了。
”这段话主要反映的是A.经济建设既要防“左”又要反“右”B.经济体制改革重心从农村转向城市C.设立沿海经济特区有必要进行试验D.市场经济并不是资本主义所独有的8.(2011·全国高考)1985年,邓小平指出,“过去我们的观点一直是战争不可避免,而且迫在眉睫”;“这几年我们仔细地观察了形势”,“由此得出结论,在较长时间内不发生大规模的世界战争是有可能的”。
这一判断A 缘于美苏关系的全面缓和 B.基于世界格局的重大变化C.有利于推进国内经济建设D.有助于确立改革开放方针9.(2010·四川高考)图8是四川宁江机床厂的一则广告,发表在1979年6月25 日的《人民日报》上。
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该报首次刊登推销产品的广告。
这一现象的积极作用包括 ①促进企业技术革新,提高企业产品质量②开拓国内国际市场,实现中外合作生产③鼓励企业大胆探索,变革企业经营模式④突破计划经济体制,推动商品经济发展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10.(2009表1A.工业结构不断调整B.企业管理体制的改革C.市场经济逐步形成D.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11.(2008·全国卷2)改革开放加速了中国的城市化进程。
1978年我国城市数量为193个,1997年为668个,其中以中小城市的增长最为迅速。
这主要是由于A.经济特区的设立B.乡镇企业的崛起与发展C.沿海港口城市的开放D.城市经济体制的改革12.(2009·江苏高考)分析右图可知,导致中美贸易变化的主要因素有①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美贸易额持续增长②中国实施改革开放战略,经济迅速发展③中美正式建交,促进了两国间贸易的发展④中国加入亚太经合组织,区域经济合作得以加强A.①④B.②③C.①②③D.②③④.(2011·广东高考)在探讨“中国计划经济的形成和变革”问题时,某同学发现在20世纪30年代中国兴起了一股计划经济思潮,并摘录了以下材料。
请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在下列问题的指引下,进行深入探究。
材料:许多人,“对苏俄表示同情之美感,有的甚至替它大事鼓吹,以为苏俄成功之秘诀,在于它的社会经济制度,因为这个制度是有计划的,有组织的”。
——据《东方杂志》(1933年)“在内外层层叠叠的高压状态底下的中国,最急需的是“整个地实行社会主义的统制经济(计划经济)和集体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