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经济
- 格式:docx
- 大小:541.37 KB
- 文档页数:8
近现代中国经济
建国前民资发展历程及所受影响因素:
过程:(1)19世纪末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2)民国初期,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民族工业的短暂春天
(3)抗战前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4)解放战争时期民族工业萎缩
因素:⑴列强的侵华:一方面经济上掠夺中国,压迫、束缚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另一方面,瓦解着中国的自然经济,客观上为民族工业的兴起和发展提供了某些条件和可能。
⑵历届政府的政策:由于时代潮流的冲击和巩固统治的需要,清末至民国历届政府都鼓励兴办实业。
⑶中国人民反帝爱国热情不断高涨,使“实业救国”具有日益广泛的社会基础,特别是抵制洋货,提倡国货运动不断兴起,有力地推动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⑷实业家们自强不息的爱国精神是支撑近代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动力和力量源泉。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该如何认识?
(1)资本主义的救国强国方案,在近代中国行不通
从实践结果看:《资政新篇》的无法实施;“百日维新”的失败;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付诸东流
从理论上分析: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产生的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不可避免地带有对中外反动经济势力的依赖性。中国资本主义没有发展起来,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的社会基础很薄弱,中国资产阶级的力量和成熟程度,远不如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资产阶级,因此,中国资产阶级担当不起领导人民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
实践和理论证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想通过发展资本主义实现近代化,达到强国富民的目的是不可能的。
(2)资本主义的发展对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又起着积极的巨大的推动作用。
民族资本主义是一种新的经济因素,它是一种革命和进步的经济成分,既瓦解着自然经济,又对外国经济侵略起抵制作用。随着它的产生和发展,无产阶级队伍不断壮大,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和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阶级基础,因此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对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又起着积极的巨大的推动作用。
着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①大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一五计划”超额
完成,初步奠定工业化基础。
②1956年八大正确分析国内矛盾,确定主要任务。
③1960年提出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
针,国民经济转入调整轨道
①1958年提出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以
损失严重
①1971年,周恩来着手恢复调整国民经济。到1973年,国民经
济出现复苏局面
②1975年,邓小平明确提出全面整顿的思想,国民经济呈现回
升状态。全面整顿,对于全面动乱之后的国民经济恢复和党与
国家正常工作秩序的恢复,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也极大地
增强了邓小平在全党和全国人民心中的威望,成为后来改革开
放的先声。
1.(2011·北京高考)下表是中国某一时期不同所有制企业总产值对比表(单位:%)
该表中的开始年和结束年是指
A. 1946、1949
B. 1952、1956
C. 1966、1976
D. 1978、1982
2.(2011·福建高考)1949年3月,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指出:“国营经济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经济是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加上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加上个体经济,加上国家和私人合作的国家资本主义经济,这些就是人民共和国的几种主要的经济成分。”这些就构成了
A.旧民主主义的经济形态
B.新民主主义的经济形态
C.社会主义的经济形态
D.半社会主义的经济形态
3.(2011·海南高考)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上海、天津等工业先进地区人均工业产
值的增长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这反映出当时中国
A.工业发展速度放缓B.重工业生产速度加快
C.工业布局发生变化D.工商业改造已经完成
4.(2011·海南高考)1958年底,我国农村实现了人民公社化,实行统一经营、统一管理、统一劳动和统一分配的体制。这种体制产生的直接影响是
A.家庭经营形式被彻底打破B.所有制结构发生根本改变
C.农业生产效率提高D.工业化的基础增强5.(2011·江苏高考)下列图片可以反映建国后土地制度的变迁,在这一过程中,最主要的改变是
A.土地的使用权
B. 土地的用途
C.土地的所用权
D. 土地的规模
6.(2011·全国高考)图5所示为1960~1965年中国工业总产值
的变化,这一变化主要是由于
A.经济政策的变化B.工业结构的调整
C.农业经济的波动D.中苏关系的变化
7.(2011·新课标高考)1962年,中共中央发布文件规定,农村
人民公社一般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至少30年不变,这项政策在当时
A.促进了农业经济的恢复
B.改变了农村所有制成分
C.消除了“左”的错误影响
D.增加了城市的粮食供应
8.(2010·山东高考)下列曲线图反映了我国1953—1958、1959—1964、1970—1975、1979—1984年四个时期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率的变化。其中与1959—1964年相对应的是
9.(2010·天津高考)以下为我国经济发展中“单位GDP能耗”年度变化示意图。
单位:吨标准煤/万元
图中“单位GDP能耗”出现最高峰值的直接原因是
A.实行“二五”计划
B.提出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C.建立人民公社
D.开展大跃进运动
(4)1990年开发和开放上海浦东;20世纪末,实施“走出去”的战略
特点: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
区、演讲开放港口城市、沿边开放城镇、内地省会开放城市的开放体系
意义:推动了我国经济的发展,适应了经济和科技发展的全球化趋势;中国
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是怎样逐步展开的?
(1)展开: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了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揭开经济改革的序幕。农村改革的推动城市经济体制改革逐步展开,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1992年,中共“十四大”决定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改革向纵深方向发展。
(2)措施: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发展乡镇企业。
城市——先是增强企业活力,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3)效果:调动了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推动了国民经济的发展。
设立经济特区的原因和条件:
原因:“文革”导致中国的经济、科技、管理水平、政治体制等多个方面明显落伍于世界,而当今是一个开放的世界,因此我国必须实行对外开放,才能紧跟时代步伐,以期与时俱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