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感原理与应用大纲
- 格式:doc
- 大小:62.50 KB
- 文档页数:5
第一章电磁波及遥感物理基础名词解释:1、电磁波(变化的电场能够在其周围引起变化的磁场,这一变化的磁场又在较远的区域内引起新的变化电场,并在更远的区域内引起新的变化磁场。
)变化电场和磁场的交替产生,以有限的速度由近及远在空间内传播的过程称为电磁波。
2、电磁波谱电磁波在真空中传播的波长或频率递增或递减顺序排列,就能得到电磁波谱。
3、绝对黑体对于任何波长的电磁辐射都全部吸收的物体称为绝对黑体。
4、辐射温度如果实际物体的总辐射出射度(包括全部波长)与某一温度绝对黑体的总辐射出射度相等,则黑体的温度称为该物体的辐射温度。
5、大气窗口电磁波通过大气层时较少被反射、吸收和散射的,透过率较高的电磁辐射波段。
6、发射率实际物体与同温下的在相同条件下的辐射能量之比。
7、热惯量由于系统本身有一定的热容量,系统传热介质具有一定的导热能力,所以当系统被加热或冷却时,系统温度上升或下降往往需要经过一定的时间,这种性质称为系统的热惯量。
(地表温度振幅与热惯量P成反比,P越大的物体,其温度振幅越小;反之,其温度振幅越大。
)8、光谱反射率ρλ=Eρλ/ Eλ(物体的反射辐射通量与入射辐射通量之比。
)9、光谱反射特性曲线按照某物体的反射率随波长变化的规律,以波长为横坐标,反射率为纵坐标所得的曲线。
填空题:1、电磁波谱按频率由高到低排列主要由、、紫外线、可见光、红外线、微波、无线电波等组成。
2、绝对黑体辐射通量密度是温度T和波长λ的函数。
3、一般物体的总辐射通量密度与绝对温度和发射率成正比关系。
4、维恩位移定律表明绝对黑体的最强辐射波长λ乘绝对温度T 是常数2897.8。
当绝对黑体的温度增高时,它的辐射峰值波长向短波方向移动。
5、大气层顶上太阳的辐射峰值波长为 0.47 μm选择题:(单项或多项选择)1、绝对黑体的(②③)①反射率等于1 ②反射率等于0 ③发射率等于1 ④发射率等于0。
2、物体的总辐射功率与以下那几项成正比关系(②⑥)①反射率②发射率③物体温度一次方④物体温度二次方⑤物体温度三次方⑥物体温度四次方。
遥感原理与应用一、课程说明课程编号:010517Z10课程名称:遥感原理与应用/Remote Sensing Principle and Application课程类别:专业教育课程学时/学分:48/3先修课程:数字图像处理适用专业:地理信息科学,地质工程教材、教学参考书:1.梅安新主编.遥感导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2.孙家炳主编.遥感原理与应用(第三版).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3年;3.吴俐民编著.卫星遥感影像专题信息提取技术与应用.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3年;4.周廷刚主编.遥感原理与应用.北京:科学出版社.2015年;5.彭望琭主编.遥感概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
二、课程设置的目的意义该课程是地理信息科学专业的核心必修课程,主要目的是使学生掌握遥感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方法,并熟悉遥感在各领域中的简单应用,培养学生对遥感技术及其应用方面的兴趣,增强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提高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为学生进一步学习《遥感影像分析》、《地理国情监测》、《空间数据挖掘》和《毕业设计/论文》等课程奠定基础。
三、课程的基本要求知识:掌握遥感成像的物理基础;掌握地物光谱的基本特征;熟悉1-2个主要遥感软件的基本操作;能完成遥感影像基本处理;掌握遥感图像解译的基本原理与方法;掌握遥感在各领域的简单应用。
能力:熟悉主要遥感软件的特点与功能,具备应用遥感软件进行遥感影像处理的能力;具备利用遥感影像进行地理空间信息获取、处理、分析、理解与应用的基本能力;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归纳分析、撰写论文、参与学术交流的能力;具有良好的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具有创新意识和协同攻关能力和科学研究的初步能力。
素质:既能独立工作,又具有团队协作精神,适应竞争学会合作;具有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及科学的工作心态;具有良好的自学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遥感原理与应用各章节知识点总结
遥感原理与应用各章节知识点总结如下:
1. 遥感定义:遥感是指通过非接触的方式,远距离感知目标物体的基本属性,包括位置、形状、大小、方向、表面温度等。
2. 电磁波谱:遥感的工作基础是电磁波谱,包括可见光、红外线、微波等不同波段的电磁波。
不同的物体对不同波段的电磁波有不同的反射和吸收特性,因此通过测量这些特性,可以反演出物体的基本属性。
3. 传感器:传感器是遥感的“眼睛”,它能够接收和记录电磁波谱中特定波段的信息。
常见的传感器包括光学相机、红外扫描仪、微波雷达等。
4. 数据处理:数据处理是遥感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它包括预处理、增强、变换和分析等步骤。
通过这些步骤,可以将原始的遥感数据进行处理,提取出有用的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进行解释和识别。
5. 应用领域:遥感的应用领域非常广泛,包括资源调查、环境保护、城市规划、交通管理、气象监测、灾害预警等。
6. 发展趋势: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遥感技术也在不断进步和完善。
未来的遥感技术将更加注重智能化、自动化和实时化,同时也会更加注重多源数据的融合和综合应用。
以上是遥感原理与应用各章节知识点总结,如需获取更具体的内容,建议查阅相关教材或权威资料。
2016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科目《遥感原理与应用》考试大纲参考书《遥感原理与应用》孙家抦,武汉大学出版社2017.1,第2版
考试内容遥感基础:电磁波及遥感物理基础,遥感平台及运行特点,遥感传感器及其成像原理,遥感数据处理:遥感图像数字处理的基础知识,几何处理、辐射处理
遥感分析:遥感图像判读,遥感图像自动识别分类
遥感应用:遥感在地质、地理、土地、旅游、生态、规划等方面的应用
试卷内容结构遥感基础〔30%〕,遥感数据处理〔20%〕,遥感分析(20%),遥感应用(30%)试卷难易结构容易题占40%,中等难度题占50%,高难度题占10%
试卷题型结构客观题占40%,主观题占60%
试卷分值结构名词解释约40%,简答(或论述)题约60%
评分标准和要求要求有具体的评分标准和答案,评分标准科学合理,可操作,无争议
备注
硕士点负责人签名:(学院盖章)学院分管院长签名:。
6、遥感技术的应用:通过在测绘、地质、资源环境、水利四个领域的应用实例,掌握在不同行业遥感应用的具体解决方案和技术措施。
(三)安排方式:实验以班级为单位在学院计算机房进行。
四、场地与设备
1、实践场地:院机房
2、所用设备:计算机及遥感图象处理软件ENVI
五、考核与成绩评定
通过实验学生应该掌握的能力和应完成的主要工作:
1、独立完成软件的安装与设置;
2、独立完成图象数据的下载、属性数据的输入、转换等;
3、独立图象处理的各个环节;
4、完成成果的输出和实验报告书写。
根据以上成果的提供和学生独立完成的数量和质量,按照优、良、中、及格和不及格给出学生综合成绩,记入学生该门课的平时成绩。
六、实验大纲说明
本实验属于课堂实验,要求学生运用所在章节学习内容完成相应的遥感图象处理实验,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
主要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实验方法和实验技能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实验是“遥感原理与应用”课程的课程实验,所以欲完成本实验,还要参照“遥感原理与应用”课程教学大纲。
遥感的原理与应用技术书概述遥感是指通过航空、航天器或无人机等平台从远距离获取地球表面信息的技术。
本文档将介绍遥感的基本原理和应用技术。
遥感的基本原理遥感的基本原理是利用电磁波与地表或大气之间的相互作用,得到地表目标的信息。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辐射传输:地表目标发出的辐射在大气中传输到探测器,受到大气的吸收、散射和反射等过程的影响。
2.光谱特征:地表目标的不同物质对光的吸收、散射和辐射的反射率是不同的,通过测量地表目标的光谱特征可以获取其物质组成信息。
3.空间分辨率:遥感技术可以获取不同空间分辨率的图像,从而可以观测到不同尺度的地表目标。
4.时间分辨率:遥感技术可以获取不同时间分辨率的图像,可以观测地表目标的动态变化。
遥感的应用技术遥感技术在各个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地质勘探1.利用遥感技术可以获取地表的地形、地貌等信息,为地质勘探提供基础数据。
2.利用遥感技术可以探测地下矿产资源的分布,辅助找矿工作。
农业1.利用遥感技术可以监测农作物的生长状况,提前预警灾害和病虫害等。
2.利用遥感技术可以评估土壤质量和作物产量,为农业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水资源管理1.利用遥感技术可以监测水体的水质和水量,及时发现水污染事件和水资源短缺情况。
2.利用遥感技术可以监测水文气象状况,为水资源管理提供参考。
城市规划1.利用遥感技术可以获取城市的地形、地貌和土地利用等信息,为城市规划提供参考。
2.利用遥感技术可以监测城市的土地利用变化和建筑物的扩展情况,为城市管理提供支持。
环境监测1.利用遥感技术可以监测大气环境的污染情况,包括颗粒物、气体和温室气体等。
2.利用遥感技术可以监测森林、草地和湿地等生态系统的变化,评估生态环境状况。
自然灾害监测1.利用遥感技术可以监测地震、火山和洪水等自然灾害的发生和演化过程,提供紧急响应和救援指导。
2.利用遥感技术可以评估灾后损失和灾后重建情况,为灾害管理和防灾减灾提供支持。
遥感技术教学大纲一、课程目的本课程旨在使学生了解遥感技术的基本概念、原理、应用和发展趋势,培养学生运用遥感技术进行地学研究和应用的能力,为学生在相关领域的工作和研究奠定基础。
二、课程内容1. 遥感技术概述- 遥感技术的定义- 遥感技术的分类- 遥感技术的应用领域2. 遥感技术原理- 遥感数据的获取方式- 遥感数据的解译方法- 遥感数据的处理技术3. 遥感技术在资源环境领域的应用- 土地覆盖分类- 土地利用变化监测- 自然灾害监测预警4. 遥感技术在城市规划领域的应用- 城市扩张监测- 城市绿地评价- 城市交通规划5. 遥感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 农作物生长监测- 病虫害监测预警- 农田水资源管理6. 遥感技术在地质勘探领域的应用- 矿产资源勘探- 地质灾害监测- 地质构造解译三、教学方法采用理论讲授、案例分析、实地考察和实验操作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要求1. 学生要认真学习教材,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实验操作。
2. 学生要熟练掌握遥感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应用方法。
3. 学生要能够独立完成遥感数据的解译和处理。
4. 学生要具备一定的地学知识和数据分析能力。
五、考核方式考核包括平时表现、小作业、实验报告和期末考试,其中实验报告和期末考试占比较大,要求学生能够熟练运用遥感技术解决实际问题。
六、参考教材1. 《遥感技术原理与应用》2. 《遥感数据处理与解译》3. 《地球空间信息科学导论》七、教学进度安排- 第一周:遥感技术概述及原理介绍- 第二周:遥感数据获取和处理技术- 第三周:资源环境领域的遥感应用- 第四周:城市规划领域的遥感应用- 第五周:农业领域的遥感应用- 第六周:地质勘探领域的遥感应用- 第七周:案例分析与实地考察- 第八周:期末考试复习以上为遥感技术教学大纲,希望学生能够认真学习,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为将来的研究和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祝学习顺利!。
《遥感原理与应用》教学大纲《遥感原理与应用》教学大纲课程英文名称:Principle and application of remote sensing 课程编号:适用专业:遥感科学与技术开课学期:本科三年级第一学期学时:52 学分:开课院(系):遥感信息工程学院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本课程是遥感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生的专业主干课程。
目的和任务:遥感原理与应用是一门关于遥感物理基础,遥感图像获取、处理和应用的专业课,是遥感科学技术专业的必修课。
本课程的目的在于使学生掌握遥感成像的机理,遥感图像处理的基本理论方法,遥感图像的应用,遥感的发展。
通过学习本课程,学生能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并能适应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1.重点掌握的内容第一部分:遥感物理基础,包括物体的反射辐射和发射辐射,地物的波谱特性及测定。
第二部分:遥感图像的几何处理,包括构像方程,变形误差,几何纠正。
第三部分:图像的自动分类,包括特征变换,特征选择,监督分类和非监督分类,分类后处理和误差分析。
第四部分,遥感应用,掌握遥感在某一方面的应用。
2.需要的掌握的内容:电磁波谱,陆地卫星的轨道特点,传感器及成像原理,图像的配准和镶嵌,图像特征,图像的辐射处理,图像融合,图像的目视判读。
3.需要了解的内容: 遥感的概念,特点,过程,发展趋势,遥感平台的种类,遥感图像的增强,平滑和锐化,图像的运算,有关遥感图像处理软件的功能和操作。
三、课程内容的重点和难点重点:地物反射波谱特性,遥感图象构像方程及几何纠正,图像的计算机自动分类。
难点:遥感图像的几何处理和自动分类。
四、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在学习本课程之前,应先学习下列课程:电磁场理论,摄影测量基础,数字图像处理,模式识别等。
五、教学实践环节的重要内容实习1:地物波谱特性测量(2学时)目的要求:掌握地物波谱特性测量的方法和认识地物波谱特性与地物种类及遥感影像间的关系。
《遥感原理方法与应用》教学大纲课程信息课程名称:遥感原理方法与应用课程类型:专业课学分数:3学分授课对象:地理信息科学、环境科学、资源与环境工程等相关专业的本科生先修课程:数学、物理、地理信息系统基础、地理学概论授课目的与要求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对遥感技术的理论知识与应用实践能力,掌握遥感原理和方法,了解不同的遥感数据源和遥感技术的应用于资源与环境、农业、城市规划等领域,以及遥感数据的获取、处理和分析方法。
1.掌握遥感原理和方法,了解不同类型的遥感数据源;2.学习遥感软件的基本操作,并进行遥感数据处理和分析;3.能够将遥感技术应用于资源与环境、农业、城市规划等领域;4.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授课方式本课程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授课方式。
理论课程的授课内容通过授课、讲解、案例分析等方式进行;实践课程通过实验、作业、课程项目等方式进行,以巩固理论知识并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
教学方法1.理论课程内容以讲授和案例分析为主,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提高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实践课程内容为实验和课程项目,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3.个别辅导和小组讨论,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遥感原理与方法。
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1.遥感原理与方法导论(2学时)-遥感概述与发展-遥感技术基础2.遥感数据与传感器(6学时)-遥感数据源的分类与特点-遥感传感器的种类和工作原理-遥感数据获取与处理方法3.遥感影像的处理与解译(14学时)-遥感影像的几何校正和辐射校正-影像增强与分类方法-地物解译与目标提取4.遥感技术在资源与环境领域的应用(12学时)-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分类与变化检测-植被与生态环境监测-水资源与水环境监测5.遥感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8学时)-农作物遥感监测与预测-土壤养分与土地特征分析6.遥感技术在城市规划领域的应用(8学时)-城市扩展与土地利用规划-城市绿地与植被分析7.遥感技术在灾害监测与应对中的应用(6学时)-自然灾害监测与预警-灾后评估与救援8.遥感应用案例分析与讨论(4学时)-国内外遥感应用案例分析-学生自主选题和研究报告考核方式1.平时表现占比30%,包括实验报告、作业完成情况等;2.期中考试占比30%,考查学生对遥感原理和方法的掌握程度;3.期末项目占比40%,要求学生根据实际问题进行遥感数据处理、分析和解决方案的撰写和演示。
2012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大纲考试科目名称:遥感原理及应用考试要求:遥感技术是一门多学科的交叉学科,遥感原理及应用是遥感技术的专业基础课。
遥感原理及应用包括地物电磁波谱理论、遥感成像原理与遥感图像特征、遥感数字图像处理和遥感专题信息提取与应用等方面。
要求考生对基本概念有较深入、系统的了解,并具有灵活应用各部分的知识进行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考试内容:1.遥感的基本概念(1): 遥感的概念、特点、类型(2): 遥感系统的组成(3): 遥感的发展概况及其展望2.遥感的物理基础(1): 电磁波谱与电磁辐射(2): 太阳辐射及大气对辐射的影响(3): 地球辐射与地物波谱3.遥感成像原理与图像特征(1): 遥感平台,摄影成像、扫描成像及微波成像的原理及图像特征(2): 常用遥感图像(TM、ETM+、SPOT、CBERS、MODIS、RADARSAT等)的基本技术参数和各波段的主要应用范围等(3): 遥感图像的特征(空间、时间、光谱、辐射分辨率)4.遥感图像处理(1): 遥感图像(光学图像和数字图像)的基础知识(2): 遥感图像目视解译原理、解译标志及解译方法(3): 遥感图像的校正与增强处理方法5.遥感图像分析(1): 遥感图像的目视解译a:解译标志b:解译方法与步骤(2): 遥感图像的自动识别分类a:监督分类b: 非监督分类6.遥感的应用(1): 了解遥感在植被、水体、土壤及地质、环境等方面的应用(2): 3S综合应用。
三、试卷结构:1.考试时间:180分钟,满分:150分2.题型结构(1): 名词解释(40分)(2): 简答题(70分)(3): 综合论述题(40分)四、参考书目1. 孙家柄,《遥感原理及应用》,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2. 梅安新等,《遥感导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3. 赵英时等,《遥感应用分析原理与方法》,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遥感技术应用考试大纲遥感技术应用考试大纲通常包括如下内容:
1. 遥感基础知识
- 遥感概念和原理
- 遥感数据的获取与处理方法
- 遥感数据的分辨率与波段选择
- 遥感数据的解译与应用
2. 遥感图像解译
- 遥感图像的特征与解译方法
- 单波段与多波段图像解译
- 遥感图像分类与识别
3. 遥感数据处理与分析
- 遥感数据的预处理与增强
- 遥感数据的特征提取与分析
- 遥感数据的变化检测与监测
4. 遥感技术在环境与资源管理中的应用
- 土地利用与土地覆盖监测
- 气候与气象监测
- 水资源与水质监测
- 森林资源与植被监测
- 矿产资源与矿产勘测
5. 遥感技术在城市规划与管理中的应用
- 城市土地利用与更新监测
- 城市生态环境与生态规划
- 城市交通与交通规划
- 城市基础设施与建筑监测
6. 遥感技术在灾害监测与防治中的应用
- 地质灾害与滑坡监测
- 水害与洪涝监测
- 森林火灾与火险监测
- 地震与地质灾害监测
7. 遥感技术在农业与农村发展中的应用
- 农作物种植与产量预测
- 农业灾害与病虫害监测
- 农业资源与土壤监测
- 农村发展与农村规划
以上只是一种可能的遥感技术应用考试大纲的概括,具体考试大纲会根据不同的教育机构和考试内容进行调整和补充。
《遥感原理与应用》课程教学大纲课程英文名称:Principles and Application of Remote Sensing课程编号:133196400课程类别:专业课课程性质:必修课学分: 3学时:48(其中:讲课学时:32;实验学时:0 上机学时:16 )适用专业:地理信息科学开课部门:环资学院一、课程教学目的和课程性质该课程为本专业的专业必修课,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必要的遥感基本理论知识、常用遥感数据的特征和应用、图像增强处理及信息提取的方法等。
在内容上侧重于遥感基本原理和方法介绍,使学生在掌握基本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遥感技术的应用。
二、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关系先修课程:物理学,高等数学。
本课程在讲述遥感基本理论知识、图像增强处理及信息提取方法时涉及到有关物理学、高等数学方面的内容。
三、课程的主要内容及基本要求(一)理论学时部分本课程主要介绍了有关遥感的基本理论知识,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有关遥感的基本概念、成像原理、遥感图像处理的基本方法及遥感图像解译等,了解有关遥感技术的应用及发展动态。
根据未来遥感技术应用的需求,本课程在最后简要介绍了计算机遥感图像智能解译和定量遥感基础知识。
有关本课程的内容安排如下:第1单元绪论( 2 学时)[知识点]主要介绍遥感技术的概念、遥感技术的分类以及遥感技术的特点。
了解遥感技术的发展过程以及当前遥感技术的主要技术特点和主要发展趋势。
要求学生深刻理解遥感的概念,掌握遥感技术的基本分类和技术特点,对遥感技术的发展过程和遥感在地理学中的重要作用有一定的了解。
[重点]掌握遥感的概念、技术系统、分类及遥感的特点。
[难点]对遥感的基本概念和遥感的特点的理解[基本要求]1、识记:遥感的概念、遥感技术系统的组成、遥感的分类及遥感的特点等。
2、领会:遥感数据获取的过程及遥感的特点。
3、简单应用:要求学生学习后能够理解遥感获取的过程。
4、综合应用:在掌握遥感的特点的基础上,深刻理解各个领域应用遥感技术的重要性和意义。
遥感原理与应用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遥感的定义、原理及其在地理信息科学中的应用。
2. 学生能够掌握遥感影像的分类、分辨率等基本概念。
3. 学生能够了解遥感技术在农业、环境监测、城市规划等领域的应用实例。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遥感影像进行地物识别和简单分析。
2. 学生能够操作遥感数据处理软件,进行影像的预处理和简单解读。
3. 学生能够设计简单的遥感应用项目,解决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能够认识到遥感技术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国家安全中的重要作用。
2. 学生能够关注遥感技术的发展趋势,培养对地理信息科学的兴趣。
3. 学生能够树立环保意识,认识到遥感技术在环境保护和资源管理中的价值。
课程性质分析:本课程为高中地理选修课程,以遥感原理与应用为核心,结合实际案例,培养学生对遥感技术的认识和应用能力。
学生特点分析:高中学生具有一定的地理知识基础,对新技术和新方法充满好奇心,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教学要求:1. 结合实际案例,引导学生掌握遥感基本概念和原理。
2. 注重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 关注遥感技术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内容1. 遥感基本概念- 遥感的定义与原理- 遥感影像的分类与分辨率2. 遥感技术原理- 传感器与平台- 遥感数据获取与处理- 遥感影像解译与分析3. 遥感应用领域- 农业遥感- 环境监测遥感- 城市规划与土地管理遥感4. 遥感实践操作- 遥感数据处理软件介绍与操作- 遥感影像地物识别与分析- 遥感应用项目设计与实施教学大纲安排:第一周:遥感基本概念- 介绍遥感的定义、原理- 遥感影像的分类与分辨率第二周:遥感技术原理- 传感器与平台- 遥感数据获取与处理第三周:遥感应用领域- 农业遥感- 环境监测遥感第四周:遥感实践操作- 遥感数据处理软件介绍与操作- 遥感影像地物识别与分析第五周:遥感实践操作与项目设计- 遥感应用项目设计与实施- 学生展示与交流教学内容关联教材:《高中地理选修:遥感技术与应用》第一章:遥感基本概念第二章:遥感技术原理第三章:遥感应用领域第四章:遥感实践操作与项目设计教学内容确保科学性和系统性,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对遥感技术的认识和应用能力。
《遥感原理与应用》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简介【课程编号】:051379【开课对象】:四年制本科:测绘工程专业【学分】:3.5【总学时】:56【先修课程】: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统计、电磁场理论,数字测图原理与方法等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教学,使学生了解遥感技术的产生、发展及应用状况,掌握遥感基本理论、遥感图像特性,掌握遥感图像解译的基本步骤及方法、学会识别各类图像类型的注记特征和应用特点,在此基础上掌握遥感技术在测量、地质、环境、农业、海洋等学科领域应用的理论特点与应用方法。
通过本课程教学,使学生了解遥感技术的产生、发展及应用状况,掌握遥感基本理论、遥感图像特性,掌握遥感图像解译的基本步骤及方法、学会识别各类图像类型的注记特征和应用特点,在此基础上掌握遥感技术在测量、地质、环境、农业、海洋等学科领域应用的理论特点与应用方法。
三、教学要求及内容提要第一章绪论(一)教学要求1、掌握遥感的定义及类别2、掌握遥感系统的组成3、掌握遥感的主要特点4、了解遥感发展简史及我国遥感事业的成就(二)内容提要1、遥感是基本概念2、遥感系统的组成3、遥感的类型4、遥感的发展简史(三)重点、难点重点:遥感的定义,遥感系统的组成,遥感的特点,遥感的分类。
难点:遥感的定义,遥感系统的组成,遥感的特点。
第二章电磁辐射与地物光谱特征(一)教学要求1、掌握电磁波谱、电磁辐射、电磁辐射的度量。
2、了解黑体辐射与实际物体辐射的规律。
3、了解太阳光谱的特点。
理解太阳辐射传播到地球表面又返回到传感器的过程中所发生的物理现象。
4、掌握大气散射的类型及其特点。
5、掌握大气窗口的概念及大气窗口的主要光谱段。
6、掌握反射率及其类型。
理解太阳辐射与地表之间的互相作用。
7、掌握植被、土壤、水体及岩石的光谱特征。
地物波谱特性的测量。
(二)内容提要1、电磁波谱与电磁辐射2、太阳辐射及大气对辐射的影响3、地球辐射与地物波谱(三)重点、难点重点:辐射源,大气对辐射的影响,大气窗口,地物波谱难点:大气散射,大气窗口,地物波谱第三章遥感成像原理与遥感图像特征(一)教学要求1、掌握三大遥感平台:气象卫星系列、陆地卫星系列及海洋卫星系列的特点。
《遥感原理与应用》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简介
【课程编号】:051379
【开课对象】:四年制本科:测绘工程专业
【学分】:3.5
【总学时】:56
【先修课程】: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统计、电磁场理论,数字测图原理与方法等
二、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程教学,使学生了解遥感技术的产生、发展及应用状况,掌握遥感基本理论、遥感图像特性,掌握遥感图像解译的基本步骤及方法、学会识别各类图像类型的注记特征和应用特点,在此基础上掌握遥感技术在测量、地质、环境、农业、海洋等学科领域应用的理论特点与应用方法。
通过本课程教学,使学生了解遥感技术的产生、发展及应用状况,掌握遥感基本理论、遥感图像特性,掌握遥感图像解译的基本步骤及方法、学会识别各类图像类型的注记特征和应用特点,在此基础上掌握遥感技术在测量、地质、环境、农业、海洋等学科领域应用的理论特点与应用方法。
三、教学要求及内容提要
第一章绪论
(一)教学要求
1、掌握遥感的定义及类别
2、掌握遥感系统的组成
3、掌握遥感的主要特点
4、了解遥感发展简史及我国遥感事业的成就
(二)内容提要
1、遥感是基本概念
2、遥感系统的组成
3、遥感的类型
4、遥感的发展简史
(三)重点、难点
重点:遥感的定义,遥感系统的组成,遥感的特点,遥感的分类。
难点:遥感的定义,遥感系统的组成,遥感的特点。
第二章电磁辐射与地物光谱特征
(一)教学要求
1、掌握电磁波谱、电磁辐射、电磁辐射的度量。
2、了解黑体辐射与实际物体辐射的规律。
3、了解太阳光谱的特点。
理解太阳辐射传播到地球表面又返回到传感器的过程中所发生的物理现象。
4、掌握大气散射的类型及其特点。
5、掌握大气窗口的概念及大气窗口的主要光谱段。
6、掌握反射率及其类型。
理解太阳辐射与地表之间的互相作用。
7、掌握植被、土壤、水体及岩石的光谱特征。
地物波谱特性的测量。
(二)内容提要
1、电磁波谱与电磁辐射
2、太阳辐射及大气对辐射的影响
3、地球辐射与地物波谱
(三)重点、难点
重点:辐射源,大气对辐射的影响,大气窗口,地物波谱
难点:大气散射,大气窗口,地物波谱
第三章遥感成像原理与遥感图像特征
(一)教学要求
1、掌握三大遥感平台:气象卫星系列、陆地卫星系列及海洋卫星系列的特点。
2、了解摄影与扫描成像的基本原理,两者所形成的图像的区别。
3、了解摄影像片的几何特性。
4、了解微波遥感及其特点。
掌握微波遥感的方式及其传感器,理解距离分辨力和方位分辨力。
5、掌握图像的空间分辨率、波谱分辨率、辐射分辨率与时间分辨率。
(二)内容提要
1、遥感平台
2、摄影成像
3、扫描成像
4、微波遥感与成像
5、遥感图像的特征
(三)重点、难点
重点:摄影像片的几何特性,遥感图像的特征。
难点:图像的空间分辨率、波谱分辨率、辐射分辨率与时间分辨率。
第四章遥感图像处理
(一)教学要求
1、了解亮度对比与颜色对比、颜色的性质。
2、掌握三原色、互补色,掌握加色法与减色法的基本原理,理解色度图。
3、了解基本的光学增强处理方法。
4、理解数字图像,了解数字图像辐射校正的基本方法:直方图最小值去除法、回归分析法。
5、掌握遥感影像几何畸变的原因及几何畸变的校正方法,控制点选取的原则。
6、掌握数字图像增强的几种方法:对比度变换、空间滤波、彩色变换、图像运算及多光谱变换。
7、了解多源信息复合的意义,掌握多源信息复合的方法。
(二)内容提要
1、光学原理与光学处理
2、数字图像的校正
3、数字图像增强
4、多源信息复合
(三)重点、难点
重点:彩色合成,数字图像,数字图像校正,数字图像增强,多源信息复合。
难点:彩色合成,数字图像几何校正,数字图像增强处理,多源信息复合。
第五章遥感图像目视解译与制图
(一)教学要求
1、理解遥感图像目视解译与计算机解译。
2、掌握摄影像片的种类、解译标志及解译方法。
3、掌握扫描影像(MSS、TM、SPOT)的特征、解译标志及解译方法。
4、掌握微波影像的特点、解译标志及解译方法。
5、了解遥感影像地图的概念及其特点。
掌握遥感影像地图的制作方法。
(二)内容提要
1、遥感图像目视解译原理
2、遥感图像目视解译基础
3、遥感制图
(三)重点、难点
重点:摄影像片的解译标志及解译方法,扫描图像的特征、解译标志及解译方法,遥感影像地图的制作方法。
难点:解译标志的建立。
第六章遥感数字图像计算机解译
(一)教学要求
1、掌握数字图像的性质与特点、表示方法。
2、掌握数字图像分类原理;掌握监督分类、非监督分类的具体方法及其特点。
3、掌握遥感图像多特征的抽取。
4、了解遥感图像解译专家系统的组成。
(二)内容提要
1、遥感数字图像的性质与特点
2、遥感数字图像的计算机分类
3、遥感图像多种特征的提取
4、遥感图像解译专家系统
(三)重点、难点
重点:遥感数字图像的特点及表示方法,数字图像分类原理,监督分类和非监督分类的方法及特点
难点:数字图像分类原理,监督分类,非监督分类。
第七章遥感应用
(一)教学要求
1、了解遥感在各领域的应用情况。
2、掌握遥感在地质、水体、植被、土壤方面的应用。
3、了解高光谱遥感的概念及应用
4、了解“3S”技术的概念,了解“3S”在各领域的综合应用
(二)内容提要
1、地质遥感
2、水体遥感
3、植被遥感
4、土壤遥感
5、高光谱遥感的应用
6、“3S”技术的应用
(三)重点、难点
重点:遥感在地质、水体、植被、土壤方面的应用。
四、实习内容、要求及学时分配
实验一 ERDAS视窗的基本操作 2学时
实验二遥感图像的几何校正 2学时
实验三遥感图像的增强处理 4学时
实验四遥感信息的复合2学时
实验五遥感图像的目视解译2学时
实验六遥感图像分类 4学时
五、学时分配
六、教材及教参
使用教材:
《遥感导论》(第三版),梅安新等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遥感实习教程》(第二版),刘慧平等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教学参考书:
《遥感专题与地学图谱》,傅肃性著,科学出版社,2002。
《遥感原理》,杨凯等编著,测绘出版社,1990。
《遥感图像专题制图》,邹尚辉,华中师大出版社,1990
《遥感技术及其应用》,王宇明,人民交通出版社,1991
《遥感图像数字处理》,丰茂森,地质出版社,1994
《遥感概论、方法和应用》,孙家抦等,测绘出版社,1999
《遥感技术与地学应用》,胡著智等,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
《城市遥感》,孙天纵等,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5
《遥感图像信息系统》,张永生,科学出版社,2000
七、考核方法
课程考核方法以考勤(10%)、实验(20%)、考试成绩(70%)综合评定,闭卷考试,考试范围以教学大纲为依据。
执笔者:杨敏
审核者:
完成日期:2010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