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语文职业模块《文理交融是必由之路》

  • 格式:pdf
  • 大小:135.40 KB
  • 文档页数:4

下载文档原格式

  / 4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那么怎么办呢?我们人类的衣食住行所有的东西都是从大自然来的,我们只能向大自 然伸手要,我们才能活。不征服怎么办呢?只有一条路:就是我们和自然做朋友,天人要 合一。中国古代也有征服自然的想法,荀子想制天,想能够胜天,能够战胜自然,但现在 事实证明,你想制天,必定为天所制。
天人合一不限于中国。在印度也是讲天人合一的,讲个人与宇宙是统一的。我归纳东 方文化的特点是天人合一。我们讲人和自然是一致的,不是敌对的。
学情分析:本课内容较为深奥和枯燥,不易引起中职学生特别是工科专业学生的阅读兴 趣,所以教师要尽量运用多种手段,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积极性。本文的教学要深文 浅教,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要紧密联系社会生活的实际,用科学与艺术交融、文与 理交融的实例来引导学生切实领会科技与人文之间不可分割的联系,明白文理交融 “是学 术发展前进的必由之路”,也是个人发展前进的必由之路,从而激励学生自觉提高自身的科 学及人文素养。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相关文章
天人合一,文理互补 季羡林
我讲两个问题:第一个是 21 世纪理论界面临的最重要的问题是什么;第二个是理科和 文科互相渗透的问题。这两个问题我都是野狐谈禅,也可能是胡说八道,请大家“批判”。
2
1
第一个问题,21 世纪最重要的理论问题是什么?大概若干年以来,我们这个地球村里 面,自然界发生了很多过去没有的现象,比如气候变暖,淡水缺乏,生态平衡破坏,人口 爆炸,动植物灭绝等,这些问题如果有一个解决不了,我们人类的前途和发展就有困难。 比如水,我们从来没有想到水会发生问题。我看了一篇文章讲:如果现在发生了世界大战, 大家不是争油,而是争水。由此可见水的重要性。我举两句话,一句是德国的伟大诗人歌 德说的:“大自然从未犯错误,犯错误的是人。”第二句是伟大的思想家恩格斯讲的: “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每一次胜利,自然界对我们都进行报复。” 这两句话很值得我们品味。
第一课时 一、课前准备 课前请学生小组分工,通过各种途径查阅相关资料: (一)作者季羡林。 (二)吴全德和《科学与艺术的交融——纳米技术与人类文明》。 (三)课文中提到的著名科学家、艺术家和文学家的资料。 (四)科学与艺术交融的例子。 二、课堂导入 以《科学人文,和而不同》一文的“科学求真”、“人文求善”引出“艺术求美”的观 点,并展示科学与艺术交融的图片,如以中国传统艺术手法表现当代科学主题的画作(吴 作人的《无极无尽》、吴冠中的《流光》、李可染的《核子重如牛、对撞新生态》等),或者 是纳米摄影的精美图画,让学生直观感受科学与艺术的交融,引出《科学与艺术的交融》 一书及《文理交融是必由之路》。 三、文本阅读 (一)本文是一篇读后感,具备读后感的基本特点和思路,即先交代读了何书,然后 对该书做总体评价,接着介绍书中主要内容、观点(或自己印象最深的内容),再针对这些 内容或观点谈读后感受、认识。请根据这一特点,理清课文的思路。
2
1
(二)文章用大量的引用来阐述《科学与艺术交融》的主要观点,也由此引发作者自 己的观点,请梳理这些引言,看看哪些是吴全德在自己的书中引用的名言,哪些是季羡林 自己引用的名言,这些引言分别起什么作用。
(三)筛选文章关键语句,说说吴全德和季羡林的主要观点和见解是什么。 四、学生自主阅读,筛选主要信息 (一)吴全德《科学与艺术的交融》中的主要观点和见解是什么? 认为科学与艺术之间有密切的关系或者联系。 强调艺术中“美”与“妙”的区别。 强调了“开发右脑”。提倡应着重开发右脑,这样就能提高艺术鉴赏力,提高创新欲 望,容易激发灵感,令人心平气和、生活平静与协调。 (二)季羡林对《科学与艺术的交融》有何评价? “真是一部好书。” “引人入胜,给人以无穷无尽的启悟,发人深省。它给科学与艺术架上了一座可靠的 桥梁。” “对科学与艺术交融问题讲得最全面、最彻底、最有系统的,还是吴全德教授的这一 本书。” (三)《科学与艺术的交融》中引用了哪些名人的言论和看法?哪些是直接引用,哪些 是间接引用?书中引用这些言论有何作用? 直接引用: 蔡元培先生《美术与科学的关系》:“科学虽然与美术不同,在各种科学上,都有可 以应用美学眼光的地方。” 鲁迅:“皆所以致人性于全,不使偏倚,因此见今日之文明者也。” 爱因斯坦:“真正投身于科学事业的人是对自然和谐与美的追求。” 庞加莱雷:“科学家研究自然是因为他从中得到快乐;他从中得到快乐是因为它美, 是根源于自然各部分和谐秩序、纯理智能够把握住的内在美。” 德国数学家魏尔:“我的工作总是尽力把真和美统一起来,但当我必须在两者中挑一 个时,我通常选择美。” 间接引用: 鲁迅《科学大教篇》中指出,仅片面地推崇科学,人生必大归于枯寂。他又指出,人 类所当希冀要求者,不仅是牛顿,也应有莎士比亚;不仅要有玻意耳,也要有拉斐尔那样 的画家;既要有康德,也必须有贝多芬;既要有达尔文,也必须有卡莱尔似的著作家。 德国科学史家菲舍尔认为,所有伟大的科学家都追求美的感受,他们懂得从美学中获 得科学灵感,从而揭示自然界的真理。 引言的作用: 说明了科学与艺术如鸟之双翼,车之两轮,缺一就是不“全”,“科学与艺术之间有 密切的关系或者联系,这一点是无可怀疑的”。 (四)季羡林由《科学与艺术的交融》引发了自己的什么观点? 科学与艺术的交融是一个事实,是无法否认的。 在 21 世纪,文理交融是学术发展前进的必由之路,这一点我是敢肯定的。 (五)本文是一篇读后感,请根据读后感的特点,归纳本文的写作思路。 五、教师补充举例讲解,引导学生理解文章主要观点 (一)蔡元培先生说:“科学虽然与美术不同,在各种科学上,都有可以应用美学眼 光的地方。”举 1-2 例加以说明。
教学目标 文章大量引用名家之言,请学生梳理并理解这些引言,找出课文中表达作者观点的句 子,提高自己筛选信息的能力。 通过学习,了解科学与艺术之间的密切关系,理解文理交融是学术发展前进的必由之 路,进一步认识科技与人文之间不可分割的联系,在学好专业课的同时,自觉提高自己的 艺术修养、人文素养。 教学重点:认识科技与人文之间不可分割的联系。 教学难点:梳理并理解引言,找出课文中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提高自己筛选信息的 能力。 教学方法:自主阅读法、导读教学法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步骤
1
文理交融是必由之路
教材分析:本文是季羡林先生读了吴全德的《科学与艺术的交融》一书后写的读后感, 文中大量引用了吴全德书中的语句,也转引了许多名家之言,既有原文的直接引用,也有 大意的间接引用,并借这些引言来引发和阐释自己的观点。所以,在学习过程中,要引导 学生理清这些引言的意义和作用,进而找到和理解作者的观点。.本文在思想内容上与本单 元前一篇课文密切关联,所以可将两篇文章结合起来学习,更深地体会“科学人文,和而 不同”,更切实地理解文理交融 “是学术发展前进的必由之路”,也是个人发展前进的必由 之路,从而激励学生自觉提高自身的科学及人文素养。
2
2
1
(二)怎么理解文章所引的鲁迅的观点?“皆所以致人性于全,不使偏倚,因此见今 日之文明者也”的含义是什么,举例说明。
(三)举例阐释吴全德“开发右脑”的观点。 (四)和学生一起再列举一些科学与艺术交融的实例。 六、课外延伸 1 课外收集科学与艺术交融的文字、图片资料,办一份主题为“科学与艺术”的手抄 报。 2 学习本单元后,你对科学与人文、文与理有了什么新的认识,写一篇读后感谈谈自 己的收获。
清华有两位大家,一位是大物理学家李政道,也是北大的教授;一位是大画家吴冠中, 刚在中国美术馆搞了一个科学与艺术展,还出了一本书。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绝不像以前 讲的那样泾渭分明。从一部科学史可以看到,科学越来越深化。最早的时候,只有哲学, 后来分出物理、化学,再后来生物化学、物理化学等边缘学科越来越多。到了 21 世纪,我 想边缘科学还要增加,增加的同时,文科和理科的互相渗透能不能达到?我想真要创新, 应该从这地方创起。
为什么自然界对我们报复呢?我们中国讲人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就是天人合一。天 就是大自然,人就是人类。大自然和人类要和谐统一,不要成为敌人。在欧洲这种情况有 些不同。查一下英文字典,“征服”是“conquer”,举的例子有“conquernature”,把 自然看作敌对的。最近几百年来,科学技术的发展,给人类带来很大的福利,但带给我们 福利的同时也产生了问题。所以我说的现象就证明自然不能被征服。
附 作者简介 季羡林( 1911—2009),字希逋,又字齐奘,山东临清人。中国著名的 古文字 学家、 历史学家 、思想家、翻译家、佛学家、梵文、巴利文专家、 作家。1930 年入 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主攻英国文学,兼读德国和法国文学,同时选修陈寅恪先生的佛 经翻译文学,朱光潜先生的文艺心理学,课余专心于外国文学作品的翻译及散文创作。 1935 年考取清华大学 与德国交换研究生,入德国哥廷根大学潜心学习印度学。 1941 年荣获哲学博士学位。 1946 年回国,历任北京大学教授、系主任、北京大学副校长。 他精通 12 国语言,对印度语文文学历史的研究建树颇多。曾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 会科学部委员、 北京大学 教授、副校长、中国社科院南亚研究所所长、 中国文化书 院院务委员会主席、中科院院士。 季先生长年任教北大,在语言学、文化学、历史学、佛教学、印度学和 比较文学 等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研究翻译了梵文著作和德、英等国的多部经典。其语言学方面 的学术成就最突出地表现在对中世纪印欧语言的研究上。主要著作有: 《原始佛教 的语言问题 》(1985 年)、 《印度古代语言论集 》(1982 年)等。作为文学翻译家, 他的译著主要有: 《沙恭达罗 》(1956 年)、 《五卷书 》(1959 年)、 《优哩婆湿 》 (1959 年)、 《罗摩衍那 》(7 卷,1980~1984 年)、 《安娜·西格斯短篇小说集 》 等。作为作家,他的作品主要有 《天竺心影 》(1980 年)、 《朗润集 》(1981 年)、 《季羡林散文 集》(1987 年)、 《牛棚杂忆 》(1998 年)等。 吴全德简介 电子物理学家、电子物理教育家。1947 年毕业于清华大学,任教于物理系,1952 年转入 北京大学,任教至今。1991 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他长期从事光电发射材料、埋藏有 金属超微粒子(纳米粒)的薄膜、薄膜的成核生长机理等研究,是我国光电阴极理论研究的 开拓者,在国际上最先解开银氧铯光电阴极发射机理之谜。提出金属超微粒—半导体薄膜 光电子发射模型和固体基质中超微粒子的成核、生长理论,国际同行称之为吴氏理论。对 光电子发射和超微粒—固态基质薄膜物理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第二个问题是文科和理科的问题。回顾一下北京大学校史,在 1917 年,蔡元培校长当 时提出了一个意见:文科的学生必须学一门理科的课。
蔡校长的想法是非常了不起的。但是,我觉得我们的做法并没有达到蔡校长原来的想 法。将来怎么办?我想再进一步,文理不但互补,而且要互相渗透。互补怎样补法呢?一 个文科学生学一点理科的课。比如学哲学的要学一门理科的课。不仅要互补,还要互相渗 透。21 世纪要发展社会科学,推进理论创新,非文理结合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