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杂交水稻的故事
- 格式:doc
- 大小:26.00 KB
- 文档页数:4
关于袁隆平的简短故事
袁隆平,中国杂交水稻之父,被誉为“稻香故事的主角”。
袁隆平于1930年出
生在中国湖南一个农民家庭,他自小立志要解决中国农民的温饱问题。
袁隆平在农学专业毕业后,积极投身于水稻育种研究。
他不畏艰辛,深入实地
调查,发现中国水稻生产存在巨大的困难。
于是,他决心通过杂交育种技术提高水稻产量,改善农民的生活状况。
经过多年的艰苦努力,袁隆平终于成功地培育出第一棵高产杂交水稻。
这一成
果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赞誉。
他的培育技术为中国解决了粮食危机做出了巨大贡献。
袁隆平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他的杂交水稻技术被广泛应用于中国乃至全球
的水稻生产,为粮食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的事迹被年轻一代广泛传颂,成为激励人们勇往直前的榜样。
袁隆平的故事告诉我们,不论身处何地,只要有梦想和付出努力,就能够改变
世界。
他的坚持和毅力让我们明白,只有不断创新和追求进步,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袁隆平的故事将永远激励着我们,让我们坚定地走在追求知识和科技进步的道路上。
袁隆平的主要事迹5篇袁隆平的主要事迹【篇1】袁隆平,一个几乎家喻户晓的名字。
这位世界“水稻之父”创造的奇迹倍受全世界人民的瞩目,也造福了全世界。
袁隆平生于1930年9月1日。
上世纪60年代初,他目睹了农民们粮食短缺的现状,于是决心改良水稻品种,探索科技兴农之路。
在他的科研团队一次次努力下,终于发明出了水稻新品种——杂交水稻。
袁隆平的精神是令我们敬佩和感动的。
在当时,这种设想是需要勇气的。
因为要沿着当时被批判的孟德尔、摩尔根遗传基因和染色体学说进行探索。
但袁隆平不怕困难,决心改良品种。
并且袁隆平不迷信权威,按照米丘林、李森科的经典理论,水稻作为自花授粉的植物没有杂交优势,实验没有任何意义。
袁隆平却要亲自试验,用自己的双手和大脑,开拓出一条新的科技之路。
这条路从一开始,就困难重重,但科技创新精神和报效祖国的精神一直激励着他坚持不懈地努力,他下定决心一定要和饥饿和灾荒作斗争,解决农民们的温饱问题。
袁隆平以他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意志和精神克服了重重困难,终于发明了新一代水稻品种——杂交水稻!袁隆平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和效仿的,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我们也要有这种态度。
比如遇到难题时,我们要坚持不懈地钻研,练钢琴时,要知难而进……我认为,不论做什么事情,只要认定要做了,就要奔着目标前进,永不后退。
而且我们也要有袁隆平先生报效祖国的精神,要从小好好学习,长大后立志成为国家的栋梁。
我们还期待着袁隆平先生的“稻下乘凉梦”成为现实,真正成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第二次绿色革命!袁隆平的主要事迹【篇2】袁隆平从普通的农业教育者通过实验,经过不懈努力,饱经风霜后成为“杂交水稻之父”。
在实验中,袁隆平发现了一株雄花花药不开裂,形状奇特的植物,他欣喜若狂,经过研究证明出了它是杂交水稻,而且它比一般的水稻结出的稻粒还多出了许多,于是袁隆平就在崔主任的阻碍中不懈努力研究杂交水稻。
有一次,崔主任和一些人来袁隆平家闹事,还把袁隆平精心研制的杂交水稻摔烂,幸好袁隆平的徒弟把几盆比较好的给藏好了,不然袁隆平多年来的心血就会在这转眼间就化为乌有了。
袁隆平的故事15则袁隆平,中国杂交水稻创始人,是国际上最早、最具影响力的杂交水稻育种专家之一。
他的杰出贡献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以下是袁隆平的故事15则。
第一则:母亲的影响袁隆平出生在中国湖南农村,从小家境贫困。
然而,他的母亲教育他要勤奋努力,追求知识。
母亲对袁隆平的影响使他心怀梦想,并坚持不懈地追求学问。
第二则:农村种田经验袁隆平在农村长大,从小就有丰富的种田经验。
这为他日后的杂交水稻研究奠定了基础,因为他深刻理解农民的需求和问题。
第三则:埋头刻苦研究袁隆平在南方农业大学攻读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期间,勤奋努力,埋头苦干。
他在学术界获得了广泛的认可,并在农业科学领域崭露头角。
第四则:水稻杂交育种袁隆平致力于杂交水稻的育种研究。
通过将不同品种的水稻杂交,他成功地培育出高产、抗病、品质优良的杂交水稻品种。
这项创新对解决全球粮食问题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第五则:跨国研究合作袁隆平在中国杂交水稻研究中得到了国际合作伙伴的支持和参与。
他与国际学者们合作,共同研究、交流,不断推动杂交水稻育种技术的进步。
第六则:国际荣誉袁隆平因其在杂交水稻育种领域的杰出贡献,荣获了许多国际奖项和荣誉。
他被视为农业领域的世界级科学家,并受到了全球科学界的尊崇和赞誉。
第七则:精益求精尽管袁隆平已经取得了众多成就,但他仍然不满足于现状。
他持续不断地改进杂交水稻育种技术,致力于培育更高产、更抗逆的水稻品种,为全球粮食安全做出更大的贡献。
第八则:帮助农民袁隆平一直关注中国农民的困境,并致力于帮助他们解决种植问题。
他不仅研发新的水稻品种,还通过教育和培训农民,提升他们的种植技术和收入。
第九则:水稻技术推广袁隆平的杂交水稻技术已经推广至全国各地,尤其是在中国南方,出现了显著的增产效果。
这为中国和其他许多发展中国家的农民带来了重要的益处。
第十则:农业可持续发展袁隆平的研究成果促进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高产、抗病的杂交水稻品种不仅提高了农民的收入,还减少了对农药和化肥的依赖,有助于环境保护。
袁隆平发明水稻的故事主要内容袁隆平的故事概括为幼时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长大后以农报国,在西南农学院任职,于1975年成功研制出杂交水稻技术,并一直从事杂交水稻的研制工作。
一、幼时逃难生活袁隆平于1930年出生在动乱年代,从小跟着家人过着颠沛流离的逃难生活,在重庆求学时,经历了大轰炸,他感到,要想不受别人欺负,国家必须强大起来,因此,选择农业报国,源自袁隆平想让大家“吃饱饭”的强烈愿望。
二、西南农大教书1953年8月,袁隆平毕业于西南农学院(现西南大学)农学系。
服从全国统一分配,到湖南省怀化地区的安江农校任教。
同年被分配到偏远落后的湘西雪峰山麓安江农校教书。
三、发现特殊水稻1960年7月,袁隆平在农校试验田中意外发现一株特殊性状的水稻。
他利用该株水稻试种,发现其子代有不同性质。
因为水稻是自花授粉的,不会出现性状分离,所以他推论该为天然杂交水稻。
随后他把雌雄同蕊的水稻雄花人工去除,授以另一个品种的花粉,尝试产生杂交品种。
四、引入野生稻1970年夏,袁隆平从云南引进野生稻,拟在靖县做杂交,后因没有进行短光照处理而未成功。
秋季,袁隆平带领科研小组李必湖、尹华奇来到海南岛崖县南江农场进行三季水稻实验条件良好的海南,进行研究试验,向该场技术员与工人调查野生稻分布情况。
五、发明杂交水稻袁隆平在1975年研制成功杂交水稻制种技术,从而为大面积推广杂交水稻奠定了基础。
1986年袁隆平提出了杂交水稻的育种战略,将杂交水稻的育种从选育方法上分为三系法、两系法和一系法三个战略发展阶段,即育种程序朝着由繁至简而效率越来越高的方向发展。
六、研究转基因水稻2010年3月,袁隆平院士团队和张启发院士团队合作,共同研究转基因水稻。
在合作交流会上,袁隆平称,为了消除公众对转基因抗虫稻米安全性顾虑的问题,他愿意作为第一个志愿者来吃。
七、研究水稻突破性技术2017年9月,在2017年国家水稻新品种与新技术展示现场观摩会上,袁隆平宣布一项剔除水稻中重金属镉的新成果:“近期我们在水稻育种上有了一个突破性技术,可以把亲本中的含镉或者吸镉的基因‘敲掉’,亲本干净了,种子自然就干净了”。
⽔稻之⽗袁隆平的故事⽔稻之⽗袁隆平的故事 袁隆平,⼀个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的名字,他发起的“第⼆次绿⾊⾰命”,给整个⼈类带来了福⾳。
以下是⼩编整理的⽔稻之⽗袁隆平的故事,欢迎阅读。
现为中国⼯程院院⼠的袁隆平,从60年代起致⼒于杂交⽔稻的研究,经过12年的努⼒,成功培育出了“三系杂交稻”。
1976⾄1987年间,他培育的杂交⽔稻种植⾯积累计达到11亿亩,增产稻⾕1000亿公⽄。
1979年,杂交⽔稻作为我国第⼀个农业技术专利转让美国。
以后,他⼜研制出⼀批⽐现有三系杂交⽔稻增产5%—10%的两系品种间杂交组合。
如今,我国⼤江南北的农⽥普遍种上了袁隆平研制的杂交⽔稻。
杂交⽔稻的⼤⾯积推⼴应⽤,为我国粮⾷增产发挥了重要作⽤。
袁隆平的杂交⽔稻引起了世界的关注,许多国家的专家到中国来取经,印度、越南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还引种了杂交⽔稻。
袁隆平的努⼒,也为解决世界粮⾷短缺问题作出了贡献。
为此,我国政府授予袁隆平“全国先进科技⼯作者”、“全国劳动模范”和“全国先进⼯作者”等光荣称号。
联合国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授予他⾦质奖章和“杰出的发明家”荣誉称号。
国际同⾏称他为“杂交⽔稻之⽗”。
⼈物故事 袁隆平,1930年9⽉⽣于北平,1949年8⽉考⼊了重庆相辉学院农学系。
1953年8⽉毕业后分配到湖南省安江农校任教,在长达19年的教学⽣涯中,袁隆平⼀⾯教学,⼀⾯从事⽣产实践、选择课题进⾏科学研究,开始⾛上了作物育种之路。
由于开展杂交⽔稻研究的需要,袁隆平1971年2⽉调到湖南省农业科学院专门从事杂交⽔稻研究⼯作。
为加强和协调杂交⽔稻的科学研究,1984年6⽉成⽴了全国性的杂交⽔稻专门研究机构——湖南杂交⽔稻研究中⼼,后⼜成⽴国家杂交⽔稻⼯程技术研究中⼼,均由袁隆平任中⼼主任⾄今。
1995年他当选为中国⼯程院院⼠。
1960年袁隆平从⼀些学报上获悉杂交⾼粱、杂交⽟⽶、⽆籽西⽠等,都已⼴泛应⽤于国内外⽣产中。
这使袁隆平认识到:遗传学家孟德尔、摩尔根及其追随者们提出的基因分离、⾃由组合和连锁互换等规律对作物育种有着⾮常重要的意义。
袁隆平的趣味小故事
袁隆平,中国著名的杂交水稻育种专家,有一个趣味小故事便是他在杂交水稻育种过程中的一个意外发现。
在一个农田里,袁隆平准备进行杂交水稻试验。
他将两种不同的水稻品种分别种植在相邻的田地中,并进行了适当的控制。
然而,一天,他发现一个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两个水稻田中的杂交水稻居然出现了异常的情况。
袁隆平发现,杂交水稻的茎秆变得特别高大,叶子也比普通水稻要大而茂密。
另外,他还发现,这些杂交水稻的稻穗特别多,而且产量比普通水稻要高。
这使得袁隆平非常惊喜和好奇。
后来,经过进一步的研究和观察,袁隆平才发现,正是这个意外的杂交导致了水稻的这些变化。
他成功地培育出了一种高产的杂交水稻品种,被称为“超级杂交水稻”。
这一发现对中国的粮食安全做出了巨大贡献,也让袁隆平声名远扬。
袁隆平的这个趣味小故事就展示了科学探索中的意外发现和创造力的力量。
通过观察和实验,他发现了一个令他惊喜的结果,并在此基础上不断进行改进和研究,最终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这也是科学家们在实践中常常遇到的情况,有时候意外的发现能够开辟出新的领域和突破。
使人激励的关于袁隆平的励志故事袁隆平,江西省九江市德安县人,毕业于西南农学院,中国杂交水稻育种专家,“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研究与发展杂交水稻的开创者,被誉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关于袁隆平的励志故事,欢迎大家阅读!袁隆平的励志故事1:试验逃过劫难1960年7月,袁隆平曾经在学校试验田里发现了一株"天然杂交稻",鹤立鸡群,穗大粒大。
但是,第二年,"大水稻"的种子播下去,结果,高的高,矮的矮,产量都很低。
但是,这株天然杂交稻启发了他:用人工杂交的办法,可以培植高产的杂交稻。
勾腰驼背埋在稻田里的袁隆平,在1964年和1965年找到了6株雄性不育稻株。
在60个瓦钵里面倒腾了两年,培育成功"雄性不育系"后,1966年2月,在中国科学院的院刊《科学通报》上,他发表了第一篇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
这是中科院《科学通报》在""停刊前的最后一期。
恰好给国家科委九局的一个领导看到了,就发函下来,要求湖南省科委和安江农校支持袁隆平的试验。
""开始不久,"白专典型"袁隆平未能幸免,他的几十个"资产阶级的坛坛罐罐"被"彻底砸烂",捡回来的几兜秧苗就悄悄藏在学校后面的臭水沟里。
就在要被抓进"牛棚"的时候,工作组却从学校档案里面找到了那封公函。
袁隆平因此化险为夷,反倒成了保护对象。
更令他惊讶的是,省科委还将"水稻雄性不育"列入科研课题,拨给他科研经费600元,两名"社队来社队去"的学生也被同意留校当他的助手。
但秧苗却再次被毁。
1968年5月的一天,试验田被人踩得稀烂,秧苗被拔光。
从田埂边的污泥里,他又捡回了5根半埋着的秧苗。
让助手尹华奇感到惊讶的是,袁隆平继续干活,丝毫没有追究是谁干的,"他是那种摔摔打打都不记痛的"。
袁隆平的名人故事袁隆平的名人故事(精选10篇)文字像精灵,只要你用好它,它就会产生让你意想不到的效果。
所以无论我们说话还是作文,都要运用好文字。
只要你能准确灵活的用好它,它就会让你的语言焕发出活力和光彩。
下面,小编为大家分享袁隆平的名人故事,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袁隆平的名人故事篇1袁隆平一直有个梦想,培育出亩产过1000公斤的超级杂交稻。
超级杂交稻终于初露雏形,但要展开大面积种植,必须进行数年测产,以确证它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测产是从2000年开始的,超级杂交稻一共进行了四次测产。
这四次测产的结果都非常喜人,以“四连中”赢得了一片叫好声,一些参与攻关的科研人员沾沾自喜起来,认为可以对外宣布超级杂交稻成功攻关了,并进行大面积种植推广。
袁隆平坚持要进行第五期测产。
这期测产,他选择了云南个旧、湖南武冈和山东莒南县作为示范片。
云南个旧,超级杂交稻亩产达到了1088公斤。
但武冈测产示范片的稻谷收割后,经过严格打包称重和测定计算,产量与预期存在一定差距。
随后,中国种子协会宣布了最终测产结果——超级杂交稻第五期攻关武冈示范片的测产未能通过验收。
对此结论,袁隆平没有提出任何异议,表示接受。
而这,等于宣布了超级杂交稻的第五期攻关测产失败了。
这时,有科研人员说,武冈示范片在栽插、病虫害防治、田间管理、收割时间等环节都出了问题,才导致了产量不如预期。
也就差了那么一点点,如果将这些损耗都算上,测产应该算是成功的。
对此,袁隆平说:“搞科研容不得任何误差,哪怕只差一点点,也是失败。
搞科研就是要百折不挠,科学家最不应该害怕的就是失败。
”袁隆平在失敗面前的泰然态度,让我们清楚地看到了这位耄耋老人在科学研究上的那颗赤诚之心。
袁隆平的名人故事篇2高尔基曾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高尔基还说过:“书籍使我变成了一个幸福的人,使我的生活变成轻松而舒适的诗。
”借着暑假的机会,我阅读了《袁隆平的故事》这本书!一拿到这本书,我就津津有味地读了起来:主人公袁隆平从小就有两个梦,一是田里的水稻长得像高粱一样高,稻穗像扫帚一样长,颗粒像花生米一样大,二是河禾下乘凉梦。
袁隆平的故事15则通用版袁隆平,中国杂交水稻之父,是一位备受尊敬和崇敬的科学家。
他以其卓越的贡献和非凡的勇气,为中国的农业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袁隆平的故事不仅仅是一个个的小插曲,更是一部勤勉、智慧和坚毅的人生史诗。
在袁隆平的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伟大科学家的成长轨迹、精神追求和人格魅力。
以下是袁隆平的故事15则:1. 粮食迷局在20世纪60年代末,中国正面临着严重的粮食短缺问题。
袁隆平毅然决定致力于杂交水稻研究,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粮食问题。
2. 初试水稻袁隆平在测田中创造了一个能在土壤中生长的杂交水稻品种,这是他杂交水稻研究的重要起步。
3. 示范田袁隆平选择了一块面积较大的示范田,种植了自己培育的水稻品种。
通过对比试验,他证明了杂交水稻在产量上的优势。
4. 群众承认袁隆平的杂交水稻被广大农民所认可,他的水稻种子迅速在全国传播开来,帮助了无数农民增加了收成。
5. 跳进稻田为了亲自研究改良稻种的技术,袁隆平经常深入稻田,穿越泥水,亲手治理稻田病虫害,取得了骄人的成果。
6. 面临挑战袁隆平在杂交水稻的研究过程中,面临着无数的困难与挑战。
然而,他并没有放弃,坚持下去,最终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7. 国际赞誉袁隆平的杂交水稻成果不仅在中国得到广泛应用,也享有国际声誉。
他荣获了多个国际科学奖项,成为中国科学家在国际上的骄傲。
8. 师生情深袁隆平是一位非常有爱心和耐心的导师,他倾全力培养自己的学生,并让他们成为了中国水稻领域的佼佼者。
9. 甘于平凡虽然成为了世界级科学家,袁隆平始终保持着谦虚和平凡的态度。
他乐于与普通人交流,对每个人都平等对待。
10. 勤勉无私袁隆平是一个勤奋、无私的科学家,他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将自己的全部精力投入到研究中,只为了给中国农民带来更好的生活。
11. 科研动力袁隆平的科研动力来自于对故乡山区农民的牵挂和对国家粮食安全的担忧。
他希望通过自己的研究来改变乡亲们的命运。
12. 严格自律袁隆平对自己要求极高,他时刻保持着一种严格的自律,在科研活动中从不妥协,坚守科学的原则。
水稻之父袁隆平的事迹故事5篇水稻之父袁隆平的事迹故事(精选篇1)这位“世界杂交水稻之父”一生都致力于“米”的研究,他为国家和社会乃至世界都创造了巨大的财富,赢得了巨大的声誉,按理说他这样一位杰出的科学家,自家口袋装有多少“米”都不为过,也不会遭人非议,可他的生活或者说是他的生活态度却仅仅愿意停留在小康水平线上,“身价1008亿,却独爱15元衬衫”,这让多少“聪明人”困惑和摇头!细细想来,如果先生当初是为了“日进斗金”而搞科研的,他就不可能几十年如一日地在田间地头忙碌。
先生的身上有着一种强大的信念在支撑,这种信念是孜孜追求人类文明、科技进步的伟大精神,是对国家前途、民族命运的深深忧虑和无疆大爱,是反哺社会和人民的生动写照,也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淡泊名利、艰苦奋斗”的最好诠释,这种信念注定超越了任何物质财富!“人不能只靠吃米而活着”,袁隆平先生解决了十几亿人口的吃米问题已让举世惊叹,但他身上体现出来的人格魅力,更像一袋袋精神食粮,同样也营养、滋润着我们浮躁的心灵,影响着这个社会!“用财富衡量科学家价值太低级、太庸俗”这句话对于现实社会有着深刻的启示意义!建国六十年来,我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可喜变化,社会的物质财富也空前高涨,社会成员萌发了对财富的无限渴望,功利化的思维也开始泛滥。
如果任其泛滥,必然陷入“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深渊,“小富即安”、奢靡之风盛行,我们的步伐也将停滞不前。
“志当存高远”,一个青年如此,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也如此,提倡“不以财富衡量价值”,将引导社会成员尤其是青年一代向更高的层次追求,像我们的祖先一样,艰苦奋斗,持之以恒,创造出超越物质财富更为可贵的巨大精神财富,这些精神财富才是中华民族的立本之基,强国之道!水稻之父袁隆平的事迹故事(精选篇2)他的办公室里面已经摆满了各种奖牌和证书。
但老头子还是坚持在第一线做科研。
每年一到冬天,他都要到三亚基地去。
有次他爬田埂,旁边人想扶他一把,被他一下挡开了,你以为我老了啊,我蹿田埂比你年轻人还快当!成名成家的袁隆平好像仍然喜欢自在随意的生活。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的服务,优质的文档,谢谢阅读/双击去除杂交水稻之父一袁隆平_袁隆平励志故事_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故事袁隆平我们虽然没见过,但是我们都很熟悉,因为他生产出了杂交水稻,这个发明造福了我们全人类,自从有了杂交水稻,我们中国就没有挨饿的情况了,因此他也被我们尊称为“杂交水稻之父”。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袁隆平励志故事,供大家参阅!袁隆平励志故事篇11949年8月,19岁的袁隆平高中毕业,他决定离开南京,励志回重庆去读农学院。
到了西南农学院,他更是过得自在,期间只有一次辉煌:救过一个人。
他编的考分歌谣在班上流传:"三分好,三分好;不贪黑,不起早;不留级,不补考。
"1953年8月毕业,全班同学都被分到了全国各地,最远的是到新疆去研究哈密瓜。
袁隆平到湖南省农业厅报到后,就坐着烧木炭的汽车一路颠簸,到了离黔阳县城安江镇4公里外的安江农校。
这一呆,就是16年。
这个从大城市来的年轻老师上的课让学生喜欢。
"他上课上得好,下课还跟学生玩,"当年的学生回忆说,"他不讲究那么多,黑板写满了,他把手一缩,抓起袖子就擦。
"试验逃过劫难1960年7月,袁隆平曾经在学校试验田里发现了一株"天然杂交稻",鹤立鸡群,穗大粒大。
但是,第二年,"大水稻"的种子播下去,结果,高的高,矮的矮,产量都很低。
但是,这株天然杂交稻启发了他:用人工杂交的办法,可以培植高产的杂交稻。
勾腰驼背埋在稻田里的袁隆平,在1964年和1965年找到了6株雄性不育稻株。
在60个瓦钵里面倒腾了两年,培育成功"雄性不育系"后,1966年2月,在中国科学院的院刊《科学通报》上,他发表了第一篇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
这是中科院《科学通报》在"文化大革命"停刊前的最后一期。
恰好给国家科委九局的一个领导看到了,就发函下来,要求湖南省科委和安江农校支持袁隆平的试验。
袁隆平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他的一生都在与水稻打交道,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袁隆平杂交水稻的故事,欢迎阅读参考!!袁隆平是杂交水稻研究领域的开创者和带头人,致力于杂交水稻的研究,先后成功研发出“三系法”杂交水稻、“两系法”杂交水稻、超级杂交稻一期、二期,与此同时,袁隆平提出并实施“种三产四丰产工程”,运用超级杂交稻的技术成果,出版中、英文专著6部,发表论文60余篇。
2017年7月,任青岛海水稻学院首席教授。
袁隆平的故事试验逃过劫难1960年7月,袁隆平曾经在学校试验田里发现了一株"天然杂交稻",鹤立鸡群,穗大粒大。
但是,第二年,"大水稻"的种子播下去,结果,高的高,矮的矮,产量都很低。
但是,这株天然杂交稻启发了他:用人工杂交的办法,可以培植高产的杂交稻。
勾腰驼背埋在稻田里的袁隆平,在1964年和1965年找到了6株雄性不育稻株。
在60个瓦钵里面倒腾了两年,培育成功"雄性不育系"后,1966年2月,在中国科学院的院刊《科学通报》上,他发表了第一篇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
就在要被抓进"牛棚"的时候,工作组却从学校档案里面找到了那封公函。
袁隆平因此化险为夷,反倒成了保护对象。
更令他惊讶的是,省科委还将"水稻雄性不育"列入科研课题,拨给他科研经费600元,两名"社队来社队去"的学生也被同意留校当他的助手。
但秧苗却再次被毁。
1968年5月的一天,试验田被人踩得稀烂,秧苗被拔光。
从田埂边的污泥里,他又捡回了5根半埋着的秧苗。
让助手尹华奇感到惊讶的是,袁隆平继续干活,丝毫没有追究是谁干的,"他是那种摔摔打打都不记痛的"。
开放的科研从这年10月,袁隆平他们开始到气候炎热的云南和海南去南繁。
遍寻资料,他发现海南的野生稻资源最多,所以,1970年秋天,几个人的科研小组又到了海南岛崖县的南红农场。
袁隆平“杂交水稻之父”人物事迹【9篇】袁隆平“杂交水稻之父”人物事迹篇1袁隆平是“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受人尊敬和爱戴的科学家。
他是杂交水稻研究的先驱,也是世界上第一个将水稻的杂交优势成功应用于生产的科学家。
他发明了“三系法”籼型杂交水稻,成功研制了“两系法”杂交水稻,建立了超级杂交水稻技术体系。
他几十年来致力于杂交水稻技术的研究、应用和推广,为中国的粮食安全、农业科学发展和世界粮食供应做出了巨大贡献。
用一粒种子改变世界,解决了全球60%人口的粮食问题,袁隆平的贡献前所未有,“杂交水稻之父”名副其实。
学术态度影响深远。
袁隆平是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大学生,历经艰难挫折,阅尽人间沧桑。
无论在什么情况下,他的身上永远流淌着家国天下的血液,他的青春散落在田野里,所以他依然孜孜不倦地攀登着超级杂交水稻的高峰。
一路走来,袁隆平的科研有很多疑惑、失败和挫折。
他一直保持着埋头苦干、不怕吃苦的基本科研技能,闯出一片新天地。
他的那句“科研怎么可能不失败?”一直激励着无数的科学家去角逐科学。
他的那句“做科研不要怕冷嘲热讽,不要怕别人说你标新立异”,一直激励着青年学生勇闯创新殿堂。
高尚的情操受到尊重。
袁隆平的人生原则是淡泊名利,做一个踏实的人。
他拒绝了许多来自国外的高薪工作,因为他知道他和杂交水稻的根在中国。
在他的名气之下,不忘初心的他一直记得自己对科学研究的热情和梦想,以及对杂交水稻更上一层楼的不懈追求。
待遇,他很人性化,永远心存感激,杂交水稻给党和人民的功劳。
在生活中,他既不追求时尚的消费观,也不把个人财富当成负担。
有一次,因为看过几次豪车上的新闻,他还是选择了普通车试驾。
“如果总想乐在其中,怎么会想着做科研呢?”这就是他的人生态度。
人走了,精神永存。
袁隆平杰出的一生,就像他最喜爱的种子一样,深深地埋藏在后人的心中,人们可以从中汲取力量,传承使命。
种子好了,水稻才能根深叶茂,硕果累累。
“草下乘凉”和“杂交水稻覆盖全球”的梦想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杂交水稻之父”的故事将激励更多的人为科技兴国而奋斗,未来大有可为。
袁隆平的故事15则(精选)袁隆平的故事15则(精选)袁隆平,中国杂交水稻之父,被尊为"东方福尔摩斯",他用智慧和勤奋为中国农业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下面是袁隆平的故事15则,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他的传奇人生。
第一则:少年的勤奋袁隆平于1930年出生在中国湖南省,他自小勤奋好学,对农业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年幼的他就经常帮助父亲种田,并观察和思考如何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第二则:农业科学的热情在农村生活的影响下,袁隆平决定进入农业学校学习。
他考入了中国农业科学院,在那里他系统地学习了农业科学的知识,并且坚定了改变中国农业现状的信念。
第三则:改良水稻的梦想袁隆平师从杂交水稻的奠基人李大蔚,并受到了李大蔚改良水稻的理念的启发。
他立志要改良中国的水稻品种,提高产量,以解决中国人民的粮食问题。
第四则:攻克水稻育种难题在不懈努力下,袁隆平攻克了多个水稻育种难题,培育出了一系列高产稳产的杂交水稻品种。
他利用自然界的遗传变异,通过杂交育种方法,成功逐步提高了水稻的产量,为中国的粮食安全问题贡献了力量。
第五则:舍小家为大家袁隆平的研究进行得如火如荼,但为了进一步提高水稻产量,他放弃了在城市舒适的生活,选择和研究团队一起进驻农村。
他住在农民的简陋房屋里,亲自指导农民种植水稻,共同推进农业科研工作。
第六则:快速推广水稻品种为了让更多的人受益于杂交水稻,袁隆平放慢了科研进程,将更多的时间用于水稻品种的推广。
他走遍了全国各地,介绍杂交水稻的技术和优势,并亲自指导农民种植。
第七则:向世界分享成果袁隆平的杂交水稻成果在国内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他并不满足于此,他希望将中国的水稻技术推广到世界各地,帮助更多的国家增加粮食产量,改善人民生活。
第八则:回报家乡在取得了国内外声誉之后,袁隆平把目光投向了自己的家乡湖南。
他积极推动农业科技的应用和发展,帮助家乡农民提高了水稻产量,改善了经济状况,为实现家乡振兴做出了贡献。
第九则:科研与生活的平衡尽管袁隆平扎根农村,从事科研工作,但他依然注重家庭和生活的平衡。
水稻之父袁隆平的故事事迹(精选7篇)“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5月22日13时07分在湖南长沙逝世,享年91岁。
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关于水稻之父袁隆平的故事事迹(精选7篇)。
盼望可以关心大家。
水稻之父袁隆平的故事事迹篇1袁隆平手里把握着上千万元的科研经费,他的生活却极其简朴。
长年养成的习惯,他喜爱去田垄,一有时间就到试验田去观看,去呼吸田野的气息。
假如说事业的胜利给他的生活带来什么转变的话,那就是从20世纪80年月起,他到试验田去的交通工具,由原先的自行车改成了摩托车。
他觉得这玩意儿轻巧、快捷。
没料到,玩摩托车、飙车成为他人生的一大乐趣。
田里的秧苗分蔸了,抽穗了,扬花了,牢固了……他跨上摩托车,一溜烟蹿上公路,拐入小径,溜上田埂,强健的身影闪动在片片绿意葱郁或金黄绚烂的稻田里。
十多年来,他先后换过九辆不同品牌的摩托车。
如今,虽已70余岁高龄,他还是常常骑着摩托车在田间转。
2022年底,在伴侣们的劝告下,袁隆平买了一辆赛欧牌家用汽车。
伴侣对他说,骑摩托车是“肉包铁”,开汽车是“铁包肉”,还是开汽车平安一些。
他兴致勃勃地学起开车来,感觉还不错。
有时,他把汽车开到了田边。
他还笑着说,要去考一个驾驶证哩。
水稻之父袁隆平的故事事迹篇2作为蜚声中外的大科学家,袁隆平自然而然成了人们尤其是年轻人心中的偶像,每年都要收到很多来信。
有一次,他收到寄自上海的一位双目失明的小伴侣的来信,信中除了表达对他的崇敬以外,还道出了这位小伴侣对前途的迷茫和困惑。
读着小伴侣真挚的来信,袁隆平深受感动,马上铺开纸,拿起笔,动情地题写道:“生活是完善的,我们这个世界是完善的,而且会越来越完善。
你虽然看不见,但你的心能感受到,四周的爷爷、伯伯、叔叔们都在关怀你,帮忙你。
你是一个有志气有抱负的孩子,好好用功读书,将来长大了,必需会有比别人更加光明的前途。
不知你听过大音乐家贝多芬的故事没有,这位大作曲家虽然双目失明,却从小发奋图强,在钢琴的键盘里创作了奇妙的乐章,让音乐伴随着人类走向史诗般如痴如醉的境界,努力吧,孩子,你虽为盲童,但前途光明……”看得出来,袁隆平回这封信是布满着真实的情感的,对于一个素昧平生而来自远方的信,袁隆平尚且能够仔细对待,并动之以情,情真意切地亲笔回信,从中,我们不难读懂这位科学家的心地是何等的和善,社会职责感是何等的剧烈,情操和人格是何等的漂亮。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故事我都知道袁隆平这个名字,他是赫赫有名的杂交水稻之父,在他成功的道路上一定有许多的励志故事影响着我们。
下面就和店铺一起来阅读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故事吧!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故事篇11931年~1936年,仅仅5年之间,袁隆平随父母辗转北平、天津、江西赣州、德安、汉口等地。
2岁到6岁,人生最稚嫩美好的阶段都是在动荡迁徙中度过,不能不说是个悲剧,可是坚强乐观的袁母,并没有因此而忽略了对孩子们的教育。
让人惊讶的是,当袁隆平蹒跚学步的时候,母亲就已经开始给他读尼采的书了。
“孩子的智商如同一座宝库,唯有品德和情操才是打开这座宝库的钥匙。
”这是袁母常说的一句话。
教师出身的母亲,在辞去工作后,就把她平生所学得的知识和积累的经验完全放在了教育5个孩子身上。
她非常注意孩子的品德教育,因材施教以开发孩子的智商。
袁隆平喜欢说的一句话就是:“失败了不气馁,找到原因从头再来就是啦!”乐观开朗的性格,对事物不服输的精神,对于生命如火般不灭的激情和热爱,正是袁隆平小时候母亲给他的最好礼物。
后来,孩子们长大一些能听得懂故事的时候,袁母就开始给孩子们讲故事听。
袁隆平在5个兄弟中是爱动脑筋爱提问的一个。
母亲看在眼里,喜在心上,常常有针对性地对他进行适时的教育。
夏日的夜晚,母亲带着孩子们在院子中乘凉,这时是母亲固定的讲故事时间,兄弟们搬个小凳子围绕到母亲身边。
袁隆平是一个淘气的孩子,他不会像其他的兄弟那样老实地坐在那里听故事,看见身边萤火虫飞舞,美丽异常,他就找来玻璃瓶,把萤火虫抓来放进去玩。
玻璃瓶被萤火虫映照得通体明亮,煞是好看。
小隆平乐在其中,母亲看在眼里,便不失时机地叫过他来,给他讲了一个“京娘千里报恩”的故事。
“少年赵匡胤(宋朝的开国皇帝)从盗窟中救出少女京娘,结成兄妹并护送她回家。
千里路上,赵匡胤扶京娘坐在他的马上,而他自己却牵马步行。
“然而就在这次送别之后,京娘在战乱中死去了。
后来,赵匡胤在一次夜战中迷了路。
袁隆平科学伟人事迹故事【5篇】袁隆平科学伟人事迹故事(篇1)他一辈子只做一件事,却把这件事做到了极致,他就是我最敬佩的人“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爷爷。
外界对袁隆平爷爷最动人的一句评价是:“用一粒种子改变了世界。
”但你可能不知道,这粒种子是怎么找到的,14天,14万株水稻,他左手持放大镜,右手拿镊子,弯腰弓步,在湘西稻田一株一株地找,终于找到了一棵雄性不育株水稻。
1961年7月的一天,袁隆平爷爷发现一株稻株结出了230多粒稻子,他推算用这个稻株做种子,水稻亩产会上千斤,而当时高产的水稻才不过五六百斤。
在袁隆平爷爷的努力坚持下,他带领科研团队不断研发,接连攻破水稻超高产育种难题,水稻亩产从700公斤突破到1200公斤,袁隆平爷爷带领着他的团队一次次刷新着世界纪录。
这样的辉煌成就真是令我佩服。
袁隆平爷爷有两个梦想,第一个是水稻长得有高粱那么高,我们可以坐在稻穗下乘凉。
我想他的这个梦,已经快要实现了。
回忆曾经缺粮的苦,他一字一句严肃地说:“一粒粮食能救一个国家,也可以绊倒一个国家。
”而今天,他的所作所为,不正是一个国家的拯救者吗?袁隆平爷爷的另一个梦想:是让全天下都能吃饱饭。
他在湖南开办杂交水稻培训国际班,来自80多个发展中国家14000多个学生跟他学习最先进的育苗技术,亲切地喊他“爸爸”。
是的,他不愧被称为世界人民的“爸爸”。
袁隆平爷爷做了很多不可能的事——他去长不出庄稼的马达加斯加开荒,去仙人掌都种不出的迪拜种水稻,不仅是我,许多的外国专家也由衷地佩服他。
袁隆平爷爷的事迹时时刻刻鼓舞着我:他造福世界的技术,攻坚克难的勇气,乐观豁达的心态,低调谦逊的美德,没有一项不令我佩服,而最让我钦佩的,却是他那专注、坚持、毕生逐梦的信念。
2021年5月22日,91岁的袁隆平爷爷离开了我们。
巨星会陨落,光芒永不灭!袁隆平爷爷一定变成了天上的恒星,正含情脉脉地凝望着大地的五谷丰登吧。
记得您曾说:人生就像种子,要做一粒好种子,而我想对您——我最最崇敬的人说:我会好好吃饭,也会努力做一粒好种子!袁隆平科学伟人事迹故事(篇2)这位为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创造了无限财富的`伟大院士袁隆平,有人评论说他的身价只有1000亿元,但他的月收入,连工资补贴都只有几千元。
袁隆平杂交水稻的故事
袁隆平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他的一生都在与水稻打交道,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袁隆平杂交水稻的故事,欢迎阅读参考!!
袁隆平是杂交水稻研究领域的开创者和带头人,致力于杂交水稻的研究,先后成功研发出“三系法”杂交水稻、“两系法”杂交水稻、超级杂交稻一期、二期,与此同时,袁隆平提出并实施“种三产四丰产工程”,运用超级杂交稻的技术成果,出版中、英文专著6部,发表论文60余篇。
2017年7月,任青岛海水稻学院首席教授。
袁隆平的故事
试验逃过劫难
1960年7月,袁隆平曾经在学校试验田里发现了一株"天然杂交稻",鹤立鸡群,穗大粒大。
但是,第二年,"大水稻"的种子播下去,结果,高的高,矮的矮,产量都很低。
但是,这株天然杂交稻启发了他:用人工杂交的办法,可以培植高产的杂交稻。
勾腰驼背埋在稻田里的袁隆平,在1964年和1965年找到了6株雄性不育稻株。
在60个瓦钵里面倒腾了两年,培育成功"雄性不育系"后,1966年2月,在中国科学院的院刊《科学通报》上,他发表了第一篇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
就在要被抓进"牛棚"的时候,工作组却从学校档案里面找到了那封公函。
袁隆平因此化险为夷,反倒成了保护对象。
更令他惊讶的是,省科委还将"水稻雄性不育"列入科研课题,拨给他科研经费600元,两名"社队来社队去"的学生也被同意留校当他的助手。
但秧苗却再次被毁。
1968年5月的一天,试验田被人踩得稀烂,秧苗被拔光。
从田埂边的污泥里,他又捡回了5根半埋着的秧苗。
让助手尹华奇感到惊讶的是,袁隆平继续干活,丝毫没有追究是谁干的,"他是那种摔摔打打都不记痛的"。
开放的科研
从这年10月,袁隆平他们开始到气候炎热的云南和海南去南繁。
遍寻资料,他发现海南的野生稻资源最多,所以,1970年秋天,几个人的科研小组又到了海南岛崖县的南红农场。
这时候刚好《人民日报》发表《农业学大寨》评论,后来袁隆平得意地说,"在外面搞科研,成了“逍遥派”,两头都不管。
"
南红农场技术员冯克珊上了袁隆平的课,就意识到农场附近的"假禾",很可能就是他们要找的野生稻。
它们一大丛匍匐着,穗粒又小又少,一碰就掉,看起来就像野草。
他约了袁老师的助手李必湖一起去辨认,然后挖回了一兜雄花异常、花药细瘦没开裂的
稻穗。
这株被取名"野败"的野生稻后来成了所有杂交稻的母本。
1971年初,国家科委和农业部又组织了一个全国性协作组。
3月下旬,全国18个科研单位的一百多名农业科技人员都来到了南红农场。
此时"野败"的杂交第一代正在抽穗,还没有人知道其科研价值,但袁隆乎却毫无保留,把"野败"材料分送给大家做实验。
"他这个人做什么都很坦荡,最恨那种保守、自私的做法,"湖南农学院教师罗孝和也是1970年才进入这个科研小组的,他发现,袁隆平从来不搞"山头","只要表现出对课题感兴趣,他就欢迎,给外单位的讲课也一点都不保留"。
人多力量大,很快,在用上千个品种与"野败"进行上万次回交转育后,结果,湖南组和江西组、福建组都培育出了几个优良的不育系和保持系。
1974年,袁隆平育成中国第一个强优势组合"南优2号"。
经试验种植,两季水稻产量都比常规水稻增产30%以上。
随后,他又设计了父本与母本分垄间种的栽培模式,还创造出用竹竿"赶花粉"的土办法,将种子产量从亩产5。
5公斤提高到40公斤以上。
1976年是很特别的一年。
这年,全国大面积试种,208万亩杂
交水稻,增产20%以上_。
杂交稻面积开始急速推广,到1998年,全国有一半的稻田都在栽种杂交稻。
等到1981年6月,推了一个光溜溜的小平头的袁隆平上了北京,领了我国第一个也是迄今为止唯一一个特等发明奖。
人物影响
2000年5月31日,以袁隆平名字命名的“隆平高科”在深交所上网定价发行。
8月,以袁隆平名字命名的袁隆平科技学院在湖南成立,袁隆平出任名誉院长。
12月11日,以袁隆平名字命名的“隆平高科”在深交所上市。
2009年,北大星光集团、潇湘电影集团、湖南省文联、中视天全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出品电影《袁隆平》,讲述了中国工程院院士、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成功培育出优质杂交水稻的艰辛历程,讴歌了他献身科学、顽强拼搏、勇于创新的高尚品德。
[袁隆平杂交水稻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