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药物化学第八章抗生素

  • 格式:ppt
  • 大小:4.09 MB
  • 文档页数:99

下载文档原格式

  / 99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B. 临床应用及特点
• 临床上主要用于革兰氏阳性球菌例如链球菌、肺炎 球菌、敏感的葡萄球菌等引起的全身或严重的局部 感染。
• 优点:副作用小。 • 缺点:
– 不能口服给药,只能注射给药,常用钠盐或钾盐。水溶 液在室温下易分解,用粉针,注射前新鲜配制。
(胃酸导致β-内酰胺环开环和侧链水解,失去活性)
2.1 耐酸青霉素
青霉素V
• 在青霉素发酵液中加入苯氧乙酸得到青霉素V,抗菌活性低, 但是具有耐酸性的特点,不易被胃酸破坏,可以口服。
• 氧原子的存在,可降低羰基上氧的电子云密度,阻碍了青霉素 的电子转移,不能生成青霉二酸,所以对酸稳定。
• 设计合成了在酰胺基α位引入吸电子基团的化合物,如非奈西林、 丙匹西林和阿度西林,口服吸收良好。
在青霉素6位侧链酰胺基上引入具有较大空间位阻的基团, 阻止药物与酶的活性中心作用,保护药物分子中的β-内酰胺 酶。
苯唑西林:第一个耐酶、耐酸的青霉素,可口服、注射,引入苯
甲异噁唑环是重大进展。
2.3 广谱青霉素
• 从头孢霉菌发酵液中分离出的青霉素N对G+菌作 用比青霉素弱,但是对G-菌作用强于青霉素;
第八章 抗 生 素 Antibiotics
第八章 抗 生 素
1 b-内酰胺类抗生素(b-lactam antibiotics ) 2 四环素类抗生素(tetracyclines antibiotics ) 3 氨基苷类抗生素(aminoglycoside antibiotics) 4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macrolide antibiotics)
临床用其右旋体,其构型为R构型。
• amoxicillin和ampicillin具有相同的抗菌谱,对革兰阳性 菌的抗菌作用与penicillin相同或稍低,对革兰阴性菌如 淋球菌、流感杆菌、百日咳杆菌、大肠杆菌、布氏杆 菌等的作用较强,但易产生耐药性。临床上主要用于 泌尿系统、呼吸系统、胆道等的感染。
• 1945年发现头孢菌素;1962年第一代头孢菌素 用于临床。
• 头孢菌素类抗生素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 发展最迅速、上市品种最多的一类抗生素, 先后出现第二代、第三代和第四代。
• 具有抗菌谱广、抗菌活性强、疗效高、毒性 低等特点,在临床上得到了大量的应用。
• 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在世界抗感染药物市场中 占较大比重,目前其销售额约占抗感染药物 销售额的40%。
非奈西林 phenethillin
丙匹西林 propicillin
阿度西林 azidocillin
2.2 耐酶青霉素
由于金黄色葡萄球菌等细菌能产生β-内酰胺酶,使青霉素分 解失去活性。 最早发现三苯甲基青霉素可耐酶,由于三苯甲基的空间位阻, 阻止了化合物与酶活性中心的结合。
2.2 耐酶青霉素
• 羧基酯化,延长作用时间–醋甲西林。
普鲁卡因青霉素 procaine benzylpenicillin
苄星青霉素 benzathine benzylpenicillin
2. 半合成青霉素
• 青霉素对酸不稳定、抗菌谱窄、耐药性的问 题
• 取得重大进展
– 口服的耐酸青霉素 – 耐酶青霉素 – 广谱青霉素 G+,G-
5 氯霉素类抗生素 (chloramphenicol antibiotics )
抗生素定义
• 是某些细菌、放线菌、真菌等微生物的次级代谢 产物,或用化学方法合成的相同结构或结构修饰 物,在低浓度下对各种病原性微生物有选择性杀 灭或抑制作用的药物。
– 抑制病原菌的生长——用于治疗细菌感染性疾病; – 某些具有抗肿瘤活性——用于肿瘤的化学治疗; – 免疫抑制、刺激植物生长作用。
A . 青霉素G的化学性质
强酸或二氯化汞条件:发生裂解,生成:青霉酸(penicilloic acid)和青霉醛酸(penaldic acid)。penaldic acid不稳定,释放 出二氧化碳,生成青霉醛(penilloaldehyde)。
稀酸溶液中(pH 4.0)室温条件:侧链上羰基氧原子上的孤对 电子作为亲核试剂进攻b-内酰胺环,生成中间体,再经重排生 成青霉二酸(penillic acid),penillic acid可经进一步分解生成青
• 羧基:与β-内酰胺环稠合的环上都有一个羧基。 • 酰胺基侧链:β-内酰胺环羰基α-碳都有一个酰胺基
侧链。
青霉素类
头孢菌素类
碳青霉烯类
• 手性:
– 青霉素类抗生素的母核上有3个手性碳原子,具有 活性的绝对构型是2S,5R,6R。
– 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母核上有2个手性碳原子,具 有活性的绝对构型是6R,7R。
– 某些病人中易引起过敏反应,严重时会导致死亡(皮试针) – 体内作用时间短 ,每天至少注射两次;肌注疼痛。 – 耐药性:长期使用过程中,细菌逐渐产生一些分解酶,
如β-内酰胺酶,产生耐药性。
延长作用时间的方法
• 与分子较大的胺制成难溶性盐,肌注后可缓慢吸收,作用时间延 长,但血药浓度不高,不用于严重感染–普鲁卡因青霉素、苄星 西林;
• penicillins类化合物的母核是由β-内酰胺环和 五元的氢化噻唑环骈合而成,两个环的张 力都比较大。
• 另外,benzylpenicillin结构中β-内酰胺环中羰 基和氮原子的孤对电子不能共轭,易受到 亲核性或亲电性试剂的进攻,使β-内酰胺环 破裂,当进攻试剂来自细菌则产生药效, 当进攻试剂来自其他情况则导致 benzylpenicillin失效。
一、基本结构特点和作用机制
• 定义:分子中含有由四个原子组成的β-内酰胺环
的抗生素。
• β-内酰胺环的作用:
– 四元环张力较大,其化学性质不稳定,易发生 开环导致失活;
– β-内酰胺环开环与细菌发生酰化作用,抑制细
菌的生长。
1. 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分类
• 青霉素类—青霉烷 • 头孢菌素类—头孢烯 • 碳青霉烯类 • 青霉烯类 • 氧青霉素类-氧青霉烷 • 单环β-内酰胺
[(phenylacetyl)amino]-4-thia-1-azabicyclo[3.2.0]heptane-2-carboxylic acid • 由β-内酰胺环、四氢噻唑环及酰胺侧链构成。
青霉素钠
• Benzylpenicillin是第一个用于临床的抗生素,由青霉
菌Penicillium notatum等的培养液中分离而得。游离 的benzylpenicillin是一个有机酸(pKa 2.65~2.70),
– β-内酰胺类抗菌活性不仅与母核的构型有关,而且 还与酰胺基上取代基的手性碳原子有关,旋光异 构体间的活性有很大的差异。
青霉素类
头孢菌素类
• 立体化学:
– β-内酰胺环为一个平面结构。但两个稠合环不共 平面,青霉素沿N1-C5轴折叠,头孢菌素沿N1C6轴折叠。
青霉素
头孢菌素
O N
O
NS
O O
青霉素钾的单晶衍射 三维立体结构图像
青霉素的构效关系
半合成青霉素
利用penicillin G为原料,在偏碱性条件下,经青霉素酰化 酶( penicillin acylase )进行 酶 解 ,生 成 6- 氨基青 霉 烷酸 (6APA),是半合成青霉素的主要中间体。
青霉素G penicillin G
6-APA
得到6-APA后,再与相应的侧链酸进行缩合,即可制得各 种半合成青霉素。其缩合方法通常有三种。①酰氯法:是较常 用的方法,将侧链酸制成酰氯,在低温、中性或近中性(pH 6.5~7.0)条件下进行;②酸酐法:将侧链酸制成酸酐或混合酸 酐来进行反应;③DCC法:将侧链酸和6-APA在有机溶剂中进
细胞壁生物合成示意图
青霉素作用本质:
因部分结构和短黏肽链末端D-Ala-D-Ala在立体结构上非常 类似,可以取代黏肽的D-Ala-D-Ala ,竞争性地和黏肽转肽酶 活性中心以共价键结合,导致该酶失活。
这种不可逆的酶抑制作用使细胞壁的交联程序受阻,细胞 壁的结构不完整,进而导致杀死细菌。
4. 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选择性
3. 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作用机制
• 所有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作用机制认为是抑 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
• 细胞壁是包裹在微生物细胞外面的一层刚 性结构,它决定着微生物细胞的形状,保 护其不因内部的高渗透压而破裂。
以革兰氏阳性菌为例:
-细胞壁富含多层较厚的黏肽,围绕在细胞膜的外围。细胞壁的合成包
括:肽链的增长和肽链的交联。
• 不仅用于医疗,而且还应用于农业、畜牧和食品 工业方面。
来源
• 生物合成(发酵):使微生物加快新陈代谢,产生抗生素。 • 化学全合成 • 半合成方法
通过结构改造,得到半合成抗生素: –增加稳定性 –降低毒副作用 –扩大抗菌谱 –减少耐药性 –改善生物利用度 –提高治疗效力
抗生素的作用机制
• 干扰细菌细胞壁合成:使细胞破裂死亡。
4 65S
5 7 6S 4
N
3
8
N
3
O7 1 2
O
12
Penam
Cef m
65 4
3 7N O 12
Carbapenem
4 65S
3 7N O 12
Penem
4 6 5O
3 N O7 1 2
Oxypenam
32
N O4 1 Monobactam
2. 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化学结构特点
• β-内酰胺环:除单环β-内酰胺抗生素外,β-内酰胺 环与另一个五元环或六元环相稠。
• 其6位有D-α-氨基己二酸单酰胺侧链,侧链上的氨 基是产生对G-菌活性的重要基团。
2.3 广谱青霉素
• 在青霉素酰基α位引入极性亲水性基团-NH2、COOH、-SO3H等,发展了广谱的半合成青霉素。
阿莫西林
与氨苄西林具有相同的抗菌谱;口服 吸收好,血药浓度高。
阿莫西林
• 本品的侧链为对羟基苯甘氨酸,有一个手性碳原子,
概述
• 主要指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类。
• 1929年英国医生Fleming首先发现青霉素具有明 显抑制革兰氏阳性菌的作用;1941起,青霉素G 开始应用于临床。
• 由于青霉素在使用中发现有过敏反应、耐药性、 抗菌谱窄以及性质不稳定等缺点,因此对其进 行结构修饰,得到一系列耐酸、耐酶、广谱的 半合成青霉素类药物。
行缩合,以N,N′-二环己碳亚胺(DCC)作为缩合剂。
临床上半合成青霉素衍生物均是使用其钠盐或钾盐,由于 b-内酰胺环对碱不太稳定,因此若采用氢氧化钠或氢氧化钾进 行成盐反应时,必须十分小心地进行。对碱不太稳定的半合成 青霉素,可通过与有机酸盐(如乙酸钠等)反应成盐 。
不溶于水,可溶于有机溶媒(乙酸丁酯)。 • 临床上常用其钠盐,以增强其水溶性,其水溶液在
室温下不稳定,易分解。 • 故临床上通常使用benzylpenicillin sodium的粉针,注
射前用注射用水新鲜配制。
• 青霉素的结构特征可从两个角度来分析:可 以认为它是由β-内酰胺环、四氢噻唑环及酰 基侧链构成,也可以看成由Cys、Val及侧链 构成。
青霉素G
青霉素X
青霉素V
青霉素N 青霉素F
青霉素K 双氢青霉素
青霉素钠
• 本品是青霉素G(benzylpenicillin)的钠盐,
• (2S,5R,6R)-3,3-二甲基-6-(2-苯乙酰氨基)-7-氧代-4-
硫杂-1-氮杂双环[3.2.0]庚烷-2-甲酸钠
• Monosodium(2S,5R,6R)-3,3-dimethyl-7-oxo-6-
• 哺乳动物细胞无细胞壁; • 细菌细胞有细胞壁:
––G+的细胞壁黏肽含量比G-高; ––青霉素对G+的活性比较高。
二、青霉素类
1.天然青霉素 – 从青霉素培养液和头孢菌素发酵液中得到共七种。 – 苄青霉素(青霉素G,Penicillin G)具有临床应用价值,第一个临床应用的抗 生素,生物发酵得到。
霉胺(penicillamine)和penilloaldehyde。
碱性条件(或酶的作用):碱性基团或酶中亲核性基团向b内酰胺环进攻,生成青霉酸(penicilloic acid)。penicilloic acid 加热时易失去二氧化碳,生成青霉噻唑酸(penilloic acid), 遇二氯化汞后,penilloic acid 进一步分解生成penicillamine和 penilloaldehyde。
─包括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类
• 损伤细菌细胞膜:影响膜的渗透性。
─包括多黏菌素和短杆菌素
• 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干扰必需的酶的合成。
─包括大环内酯类、氨基苷类、四环素类和氯霉素
• 抑制细菌核酸合成:阻止细胞分裂和酶的合成。
─包括利福平等
来自百度文库
第一节 β-内酰胺抗生素 β-Lactam Antibiot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