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芪
- 格式:doc
- 大小:53.00 KB
- 文档页数:22
黄芪食用方法
黄芪,又名黄芪草、黄芪根,是一种常见的中草药材,具有补气益阳、健脾益肺、固表止汗的功效。
黄芪既可以入药,也可以作为食材食用。
那么,黄芪的食用方法有哪些呢?
首先,黄芪可以用来煲汤。
将黄芪洗净后,和鸡肉或猪骨一起放入锅中,加水
适量,炖煮数小时,直至肉烂汤浓,即可食用。
这样煲制的黄芪汤不仅味道鲜美,还能够起到滋补身体的作用。
其次,黄芪还可以用来泡水饮用。
将黄芪洗净后,放入水中浸泡数小时,然后
饮用泡水,能够起到补气养血的作用。
黄芪泡水的方法非常简单,适合于日常饮用。
此外,黄芪还可以用来炖煮其他食材。
比如,黄芪炖猪蹄、黄芪炖鸡等,都是
非常常见的家常菜肴。
将黄芪和其他食材一起炖煮,不仅能够增加菜肴的营养价值,还能够提高菜肴的口感。
另外,黄芪还可以用来煮粥。
将黄芪和大米一起放入锅中,加水适量,煮成黄
芪粥,不仅味道香甜,而且还能够起到益气健脾的作用。
黄芪粥既适合于老人和小孩饮用,也适合于体质虚弱、气血不足的人群食用。
最后,黄芪还可以用来炖煮药膳。
将黄芪和其他药材一起放入锅中,炖煮数小时,制成黄芪炖鸽子、黄芪炖乌鸡等药膳,不仅能够起到滋补身体的作用,还能够改善体质,增强免疫力。
总之,黄芪有多种食用方法,可以根据个人口味和需求选择不同的烹饪方式。
无论是煲汤、泡水、炖煮、煮粥还是炖煮药膳,都能够充分发挥黄芪的营养价值和药用功效。
在食用黄芪时,需要注意适量,避免过量食用,以免引起不适。
希望大家在日常生活中,能够合理食用黄芪,保持身体健康。
黄芪(《本经》)黄芪为豆科植物蒙古黄芪或膜英黄芪的干燥根。
栽培或野生。
蒙古黄芪主产于内蒙古、吉林、山西、河北等地;膜英黄芪主产于山西、黑龙江、甘肃、内蒙古等地。
原植物生于山坡、沟旁或灌丛中,喜干燥、阳光,以土层深厚、富含腐殖质、透水力强、中型和微碱性的砂质壤土最宜生长。
味甘,性温。
归肺、脾经。
功效补气固表、利尿托毒、排脓、敛疮生肌。
临床用名有黄芪、蜜炙黄芪。
【本草汇言】《神农本草经》:味甘,微温。
主治痈疽,久败疮排脓止痛,大风癞疾,五痔,鼠瘘,补虚,小儿百病。
《名医别录》:无毒。
主治妇人子藏风邪气,逐五藏间恶血,补丈夫虚损,五劳羸瘦,止渴,腹痛泄利,益气,利阴气。
《药性论》:治发背,内补,主虚喘,肾衰耳聋,疗寒热。
《日华子本草》:恶白鲜皮。
助气,壮筋骨。
长肉,补血,破症癖,瘰沥瘿赘,肠风,血崩带下,赤白痢,产前后一切病,月候不匀,消渴,痰嗽,并治头风热毒,赤目等。
《开宝本草》:味甘,微温,无毒。
妇人子藏风邪气,逐五脏间恶血,补丈夫虚损,五劳羸瘦,止渴,腹痛泄痢,益气,利阴气。
《药类法象》:治虚劳自汗,补肺气,实皮毛, 泻肺中火, 如脉弦自汗。
善治脾胃虚弱,疮疡血脉不行, 内托阴证疮疡必用之。
《药性赋》:味甘,气温,无毒。
升也,阳也。
其用有四:温分肉而实腠理,益元气而补三焦,内托阴证之疮疡,外固表虚之盗汗。
《汤液本草》:气温,味甘,纯阳。
甘微温,性平,无毒。
入手少阳经、足太阴经,足少阴、命门之剂。
《象》云:治虚劳自汗,补肺气,入皮毛,泻肺中火。
如脉弦自汗,脾胃虚弱,疮疡血脉不行,内托阴证疮疡,必用之。
《心》云:补五脏诸虚不足,而泻阴火、去虚热,无汗则发之,有汗则止之。
《珍》云:益胃气,去肌热,诸痛必用之。
《本草》云:主痈疽久败疮,排脓止痛,大风癞疾,五痔鼠瘘,补虚,小儿百病,妇人子脏风邪气,逐五脏间恶血,补丈夫虚损,五劳羸瘦,腹痛泄痢,益气,利阴气。
芪与桂同功,特味稍异,比桂但甘平、不辛热耳。
世人以苜蓿根代之,呼为土黄芪,但味苦,能令人瘦;特味甘者,能令人肥也。
黄芪有益气固表、敛汗固脱、托疮生肌、利水消肿之功效。
用于治疗气虚乏力,中气下陷,久泻脱肛,便血崩漏,表虚自汗,痈疽难溃,久溃不敛,血虚萎黄,内热消渴,慢性肾炎,蛋白尿,糖尿病等。
炙黄芪益气补中,生用固表托疮。
中国的药剂师在长达2000多年的历史中推断并将黄芪用作增进能力和抵抗疾病的良药,现代医学研究表明,黄芪含皂甙、蔗糖、多糖、多种氨基酸、叶酸及硒、锌、铜等多种微量元素。
有增强机体免疫功能、保肝、利尿、抗衰老、抗应激、降压和较广泛的抗菌作用。
能消除实验性肾炎蛋白尿,增强心肌收缩力,调节血糖含量。
黄芪不仅能扩张冠状动脉,改善心肌供血,提高免疫功能,而且能够延缓细胞衰老的进程。
黄芪食用方便,可煎汤,煎膏,浸酒,入菜肴等。
用法:一日15~30g,或用至60g。
服用方法①每天用黄芪5~10克左右,开水泡10~20分钟后代茶饮用,可反复冲泡。
②每天用黄芪30克左右,水煎后服用,或水煎好后代茶饮用,用黄芪30克,枸杞子15克,水煎后服用,对气血虚弱的人效果更佳。
③取黄芪50克左右,煎汤以后,用煎过的汤液烧饭或烧粥,就变成黄芪饭、黄芪粥,也很有益。
食用禁忌从体质上来说,黄芪最适合气虚脾湿型的人,这种人往往身体虚胖,肌肉松软,尤其是腹部肌肉松软。
而身体十分干瘦结实的人则不宜。
从身体状况来说,感冒、经期都不要吃黄芪。
从季节来说,普通人春天不宜吃黄芪。
为什么感冒不能喝黄芪粥呢?因为黄芪是固表的,它帮助身体关闭大门,不让外邪入侵。
可是当身体已经感受外邪的时候,就会变成闭门留寇,把病邪关在体内,无从宣泄了。
同理,春天是生发的季节,人体需要宣发,吃黄芪就不太适宜了。
肾病属阴虚,湿热、热毒炽盛者用黄芪一般会出现毒副作用,应禁用。
因为黄芪性味甘、微温,阴虚患者服用会助热,易伤阴动血;而湿热、热毒炽盛的患者服用容易滞邪,使病情加重。
如果必须服用黄芪,一定要配伍运用。
阴虚患者使用黄芪,必须配伍养阴药使用,如生地、熟地、玄参、麦冬、天冬、玉竹等。
黄芪的功效与作用用量黄芪(Scientific Name:Astragalus membranaceus)是中医药中常用的一味药材,被广泛使用于中医临床治疗中。
黄芪具有多种功效与作用,例如增强免疫力、抗氧化作用、抗肿瘤、抗炎、抗氧化、保护肝脏、降血糖、降血脂等。
使用黄芪的剂量要根据个人情况和疾病状态进行调整。
本文将着重介绍黄芪的功效与作用以及使用黄芪的合理剂量。
一、黄芪的功效与作用1. 增强免疫力黄芪具有调节免疫功能的作用,可以促进免疫球蛋白的合成及T淋巴细胞活性的增强。
黄芪可以有效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增强机体抵抗力,降低感染的患病率。
2. 抗氧化作用黄芪富含的黄酮类化合物和多糖物质具有抗氧化作用,可以清除自由基,减少氧化损伤,保护细胞免受氧化应激的侵害。
通过抗氧化作用,黄芪可以延缓衰老、预防多种慢性疾病的发生。
3. 抗肿瘤黄芪中的多糖物质对肿瘤细胞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可以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和扩散,促进肿瘤细胞凋亡。
此外,黄芪还可以增强白血病患者的放疗和化疗耐受性,减轻治疗的副作用。
4. 抗炎黄芪具有抗炎作用,可以抑制炎症的发生和发展,减轻局部炎症反应。
黄芪可以调节免疫系统的功能,降低炎症介质的释放,从而发挥抗炎作用。
5. 保护肝脏黄芪中的多糖物质可以增加肝脏细胞中的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的活性,减少肝脏损伤。
同时,黄芪还可以通过调节肝脏代谢和解毒功能,改善肝脏炎症和纤维化的程度,保护肝脏功能。
6. 降血糖黄芪中的黄酮类化合物可以促进胰岛素的分泌,提高胰岛素的敏感性,调节血糖水平。
黄芪还可以抑制肝糖原酶的活性,减少糖原的分解,降低血糖浓度。
7. 降血脂黄芪中的黄酮类化合物和皂苷类化合物可以抑制脂肪的合成和吸收,降低低密度脂蛋白(LDL)的含量,增加高密度脂蛋白(HDL)的含量,从而调节血脂水平。
二、黄芪的合理剂量黄芪的剂量应根据个人情况和疾病状态进行调整,一般建议每次用量为10-30克。
黄芪的作用功效
黄芪,又称黄精,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材,具有多种作用和功效。
1. 抗疲劳:黄芪能够提高机体的抗疲劳能力,延缓疲劳发生和发展,增强体力和体质。
2. 免疫调节:黄芪对机体免疫功能具有明显的调节作用,可以提高机体的免疫力,增强抵抗力,预防感染。
3. 抗氧化:黄芪具有抗氧化的作用,可以清除体内自由基,减少氧化损伤,对抗老化过程。
4. 抗肿瘤:黄芪中的主要成分黄芪甙有明显的抑制肿瘤细胞生长的作用,可以有效预防和治疗肿瘤。
5. 保护肝脏:黄芪可减轻肝脏受损,促进肝细胞再生,保护肝功能,有利于解毒和排毒。
6. 促进消化:黄芪有助于促进胃肠蠕动,增强消化功能,缓解胃肠道不适。
7. 降血脂:黄芪中的有效成分能够降低血脂,调节血脂代谢,具有一定的降脂作用。
8. 平衡血压:黄芪可以调节血管张力,改善微循环,平衡血压,预防和改善高血压症状。
9. 抗炎消肿:黄芪有显著的抗炎作用,可以缓解炎症反应,减轻组织肿胀和疼痛。
需注意的是,黄芪具有温补作用,因此适用于体虚,气血不足,易感冒的人群;但对于阳盛、热盛体质的人则不宜多食用黄芪。
此外,未经医生指导,不宜长期大量服用黄芪。
1拼音huángqí2英文参考astragalus rootmilkvetch rootAstragalushoangtchyAstragalusmembranaceusBgeAstragaluspropinqunsSchichkradix astragaliastragali,radixAstragalusmongholicusRadix AstragaliseuHedysari(拉)milkvetch root3概述黄芪为中药名,出《神农本草经》。
为豆科植物蒙古黄芪Astragalusmembranaceus(Fisch.)Bge. var. Mongolicus(Bge.)Hsiao或膜荚黄芪Astragalusmembranaceus(Fisch.)Bge. 的干燥根。
黄芪也叫“黄耆”,是著名的补气良药,对人体具有强壮作用。
中医认为黄芪性温、味甘,有补气升阳、固表止汗、排脓生肌、消肿利尿的功能。
主治体虚自汗、劳倦内伤、便溏腹泻、气虚浮肿及痈疽毒疮等。
现代研究表明,黄芪还有加强心脏收缩的作用,尤其是对于因中毒或疲劳而陷于衰竭的心脏病,它的强心作用更为显著;也有扩张血管的作用,能够改善皮肤血液循环及营养状况,并且降低血压。
黄芪还有保护肝脏、治疗肾炎的作用。
我国著名的黄芪有:内蒙黄芪(绵黄芪),分布在内蒙、河北、山西等地;东北黄芪(膜荚黄芪),产于东北、河北、陕西等地。
这两种黄芪以根入药,以内蒙和西北产的为上品。
黄芪是多年生高大草本植物,属于豆科。
夏季开花,结荚果。
根很长,一般采挖4年以上的根。
除去地上茎叶及须根,晾干后截成一二尺长收藏或切片药用。
在秋季采收的黄芪含微量元素硒(Se)较多,因而质量较好。
黄芪的茎叶营养丰富,是牲畜的优良饲料。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记载有此中药的药典标准。
4拉丁名Radix AstragaliseuHedysari(拉)(《中医药学名词(2004)》)5英文名milkvetch root (《中医药学名词(2004)》)6黄芪的别名黄耆、绵黄耆、箭芪。
【名称】:黄芪【拼音】:huáng qí【英文名】:Radix Astragali【别名】:箭芪,百本,王孙,锦芪,绵黄芪,(北黄芪:又名北芪)【药材类别】:根茎类【性味】:性温,味甘。
【归经】:归肺、脾经。
【入药部分】:豆科植物蒙古黄芪或膜荚黄芪的干燥根。
【产地和分布】:1. 膜荚黄芪:分布于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山西、内蒙古、陕西、甘肃、宁夏、青海、山东、四川和西藏等省区,主要生于山坡灌丛及旱坡砂质壤土地区。
2. 内蒙古黄芪:分布于黑龙江、吉林、内蒙古、河北、山西和西藏等省区,主要生于山野。
【形态特征】:1.膜荚黄芪多年生草本,株高50~80厘米。
主根深长,棒状,稍带木质,浅棕黄色。
茎直立,上部多分枝。
奇数羽状复叶互生;小叶6~13对,小叶片椭圆形或长卵圆形,先端钝尖,截形或具短尖头,全缘,下面被白色长柔毛;托叶披针形或三角形。
总状花序腋生,小花梗被黑色硬毛;花萼钟形,萼齿5;花冠蝶形,淡黄色;雄蕊10,2体(9+1);子房被疏柔毛。
荚果膜质膨胀.半卵圆形,先端尖刺状,被黑色短毛,种子5~6枚,肾形,黑色。
花期5~6月,果期7~8月。
2.蒙古黄芪多年生草本。
茎直立,上部有分枝。
奇数羽状复叶互生,小叶12~18对;小叶片广椭圆形或椭圆形,下面被柔毛;托叶披针形。
总状花序腋生;花萼钟状,密被短柔毛,具5萼齿;花冠黄色,旗瓣长圆状倒卵形,翼瓣及龙骨瓣均有长爪;雄蕊10,2体;子房有长柄。
荚果膜质,半卵圆形,无毛。
花期6~7月,果期7~9月。
生于向阳草地及山坡。
【黄芪的功效与作用】:1.《本经》:“主痈疽,久败疮,排脓止痛。
补虚,小儿百病。
”2.《日华子本草》:“助气壮筋骨,长肉补血。
”。
黄芪的用法用量功能主治1. 黄芪的概述黄芪是一种中药材,属于豆科植物,其主要部位为黄芪的根。
黄芪在中医中被广泛应用,并具有多种功能和主治。
2. 黄芪的用法黄芪可以通过多种方式使用,包括内服和外用。
2.1 内服黄芪内服黄芪时,可以采用以下方法:•干燥黄芪:将黄芪制成粉末,每次口服3-5克,可分2-3次服用。
•鲜用黄芪:取新鲜黄芪30-60克,煎煮30分钟后,取汁液口服。
•煮汤黄芪:将30-60克的黄芪与其他药材一起煮汤,每日饮用。
2.2 外用黄芪外用黄芪主要是利用黄芪的研粉状或煮汁剂涂抹在患处,如煮汤加纱布敷在受伤部位。
3. 黄芪的用量黄芪的用量应根据个体情况和具体疾病来确定。
一般来说,内服黄芪的每次剂量为3-5克,每日可分2-3次服用。
如果是鲜用黄芪或煮汤黄芪,则根据具体病情和医生建议来确定用量。
4. 黄芪的功能主治黄芪具有多种功能和主治,下面列举了几个常见的应用:4.1 增强免疫力黄芪具有免疫调节作用,可以增强机体的免疫力,帮助抵抗疾病。
它可增加白细胞数量,增强巨噬细胞的活性,促进免疫球蛋白的生成。
4.2 抗疲劳黄芪可以提高人体的耐力和抗疲劳能力。
它能够改善机体的能量代谢,增加肌肉的氧供应,降低乳酸积聚,减轻疲劳感。
4.3 健脾益胃黄芪具有健脾益胃的作用,可以改善消化功能,增加食欲,促进胃肠道蠕动,缓解胃部不适。
4.4 补气活血黄芪被广泛应用于气虚血瘀等病症的治疗。
它可以补充气血,促进循环,改善微循环,增加氧气供应,缓解气血不足引起的症状。
4.5 养肝护肝黄芪具有保护肝细胞的作用,可以有效减轻肝脏损伤,促进肝细胞的修复和再生。
5. 注意事项•黄芪作为一种中药,应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个体对黄芪的反应可能不同,请注意观察身体反应。
•如果出现过敏症状,如皮肤瘙痒,红肿等,请及时停止使用并咨询医生。
•孕妇、哺乳期妇女和儿童慎用黄芪。
•不推荐长期大剂量使用黄芪。
结论黄芪是一种常用的中药材,具有丰富的功能和主治。
黄芪的总结引言黄芪,又称黄精、黄耆,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材,具有广泛的药用价值。
它在中医理论中被归为补气药,并且在临床上被广泛应用于调理体质、增强免疫力等方面。
本文将对黄芪的来源、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进行综述,以便读者对黄芪有更深入的了解。
一、来源和药用部位黄芪主要分布于我国华东、华北、华中和西南地区,其中以山东、河北、陕西等地的产量较高。
黄芪喜欢生长在海拔500-2500米之间的阴湿草坡、路旁和水边等地,因此在野外很容易找到黄芪的踪迹。
黄芪的药用部位主要为其根及根茎。
一般来说,黄芪一年生或二年生的根茎较粗大,富含有效成分,因此常被采集并进行中药材加工。
二、化学成分黄芪具有丰富而多样的化学成分,主要包括以下几类:1.黄酮类物质:如黄芩苷、黄芪苷、山柰苷等。
黄芩苷是黄芪的主要黄酮成分,具有抗氧化、抗炎、抗肿瘤等药理作用。
2.甾醇类物质:如大黄甾醇、大黄含酮甾醇等。
这类成分对心脑血管系统有保护作用,并在调节免疫功能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3.多糖类物质:包括临床应用较广泛的黄芪多糖、芪胶、芪聚糖等。
这些多糖类物质具有免疫调节、抗氧化和抗肿瘤等作用。
4.氨基酸、有机酸和挥发油:这些成分为黄芪的特有成分,对于改善人体机能、调理肠胃功能具有一定的功效。
三、药理作用黄芪具有多种药理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增强免疫力:黄芪中的多糖类物质可以促进巨噬细胞的活化,增强人体免疫机能,并具有抗肿瘤活性。
2.抗炎作用:黄芪中的黄酮类、甾醇类等成分可以调节炎性因子的表达,抑制炎症反应,并减轻炎症引起的组织损伤。
3.抗氧化作用:黄芪中的黄酮类物质具有明显的抗氧化能力,可以中和自由基,减轻氧化应激。
4.调理体质:黄芪能够增强人体的体力和免疫力,改善疲劳状态,对调节体质具有一定的作用。
四、临床应用黄芪在临床上有着广泛的应用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养生保健:黄芪被认为具有补气养血、调理脾胃、增强免疫力等作用,因此常被用于调理体质、预防感冒等。
黄芪主要成分:黄芪多糖、黄酮类化合物、三萜类。
黄芪具有补气固表,利尿托毒,排脓,敛疮生肌的功效。
【药理作用】1.与功效主治相关的药理作用(1)增强机体免疫功能黄芪多糖→显著促进免疫功能。
(2)增强造血功能:升高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白细胞总数,促进造血干细胞的分化和增殖。
(3)对物质代谢的影响:促进血清、肝脏蛋白质的更新,对蛋白质含量无影响。
增加脾脏蛋白质合成,使脾脏细胞增生。
糖代谢:呈双向调节作用。
(4)增强性腺功能。
(5)抗应激:增强肾上腺皮质功能、抗疲劳。
(6)延缓衰老。
(7)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①强心:使心脏收缩振幅增大,输出量增加。
特点:对中毒、疲劳衰竭心脏的作用更为明显;加强心肌细胞的能量代谢(糖代谢),加强其功能。
②抗心肌缺血、抗心律失常:黄芪多糖→对抗垂体后叶素引起的急性心肌缺血,对抗氯化钡诱发的大鼠心律失常,氯仿诱发的小鼠心室纤颤。
③扩血管:降低脑血管、外周血管、冠状动脉、肠系膜上动脉的阻力,但对肾血管具有收缩作用。
④调节血压:对血压具有一定的双向调节作用。
降压:γ-氨基丁酸、黄芪皂苷甲→直接扩张外周血管,降低外周阻力。
升压:休克时→黄芪→使血压稍上升、保持稳定。
⑤抗病毒性心肌炎:黄芪→增强免疫功能→抑制病毒性心肌炎。
增强红细胞免疫功能,NK细胞活性,诱生干扰素。
可降低心肌细胞对病毒的敏感性。
(8)对消化系统的影响①保肝:使肝糖原增加,促进肝脏蛋白质更新。
黄芪→恢复正常免疫功能,提高清除病毒、抑制病毒扩散的能力。
②抗溃疡:保护胃黏膜,对大鼠胃液量、胃液酸度、胃蛋白酶活性无明显影响。
2.其他药理作用抗肿瘤、抗骨质疏松。
总之:补气固表→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增强造血功能、改善物质代谢、增强性腺功能、抗应激、延缓衰老等作用。
心血管系统作用:强心、调节血压、抗病毒性心肌炎。
消化系统作用:保肝、抗溃疡等作用。
【现代应用】1.感冒2.病毒性心肌炎3.冠心病4.心力衰竭5.肝炎6.病毒性肠炎7.糖尿病肾病8.糖尿病。
中药材介绍黄芪黄芪,又称黄耆,是一种重要的中药材。
它在中医药学中被广泛用于治疗多种疾病,具有重要的药用价值和保健功效。
本文将介绍黄芪的起源、药用价值、使用方法以及常见的黄芪制剂等相关内容。
一、黄芪的起源与概述黄芪是豆科植物黄芪的根。
它生长在我国多个地区,主要分布在东北、华北、西南等地。
黄芪的根呈长圆柱形,外表呈黄褐色。
根长可达数十厘米,直径为1.5-2.5厘米。
二、黄芪的药用价值黄芪是一种重要的中药材,被誉为“百草之王”。
它具有多种药理作用,被广泛用于中医药的临床治疗和保健养生。
黄芪含有丰富的黄酮类化合物、多糖、皂苷等有效成分,具有抗氧化、抗炎、抗肿瘤、免疫调节等药理作用。
黄芪可以提高人体免疫力,增强机体抵抗力,对调节免疫系统功能、促进造血功能具有显著效果。
三、黄芪的使用方法黄芪可以直接入药,也可以作为药物的辅料使用。
常用的使用方法包括煎煮、炖煮、泡水等。
对于大剂量使用,建议采用炖煮的方式,以充分提取有效成分。
黄芪的根块较硬,使用前可以先用冷水浸泡片刻,使之变软,便于炖煮。
同时,根据具体需要,黄芪还可以与其他中药材配伍使用,以增强药效。
四、常见的黄芪制剂除了黄芪的直接使用外,市场上还有许多黄芪制剂。
常见的黄芪制剂有黄芪颗粒、黄芪胶囊、黄芪口服液等。
这些制剂方便携带,易于使用,可以满足人们在不同场合的需求。
但需要注意的是,使用黄芪制剂时应按照产品说明书上的使用方法和剂量使用,遵循合理用药原则。
五、黄芪的禁忌与注意事项黄芪作为中药材,尽管有许多益处,但也有其禁忌与注意事项。
首先,儿童、孕妇、哺乳期妇女等特殊人群慎用黄芪。
其次,使用黄芪时应注意剂量,避免过量使用。
此外,对于过敏体质的患者,应进行过敏试验后再使用黄芪。
综上所述,黄芪是中医药学中重要的中药材之一。
它具有丰富的药用价值和保健功效,被广泛用于治疗和预防多种疾病。
在使用黄芪时,应注意使用方法和剂量控制,遵循合理用药原则,以确保发挥其最佳疗效。
希望本文对黄芪的介绍有所帮助,并增加了您对黄芪的了解。
黄芪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
黄芪是一种常用的中草药,具有多种功效和作用。
以下是关于黄芪的功效、作用以及禁忌的介绍。
1. 增强免疫力:黄芪含有丰富的营养成分,可以促使机体免疫功能的增强,提高抵抗力,预防感冒和其他疾病的发生。
2. 抗氧化作用:黄芪中含有多种抗氧化物质,可以帮助清除体内的自由基,保护细胞免受氧化损伤。
3. 提高体力和抗疲劳:黄芪具有益气补虚的作用,可以提高体力和精力,减轻疲劳感。
4. 改善消化功能:黄芪可以促进胃肠蠕动,增加消化液分泌,改善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问题。
5. 抗炎和抗过敏:黄芪中的活性成分具有抗炎和抗过敏的作用,可用于治疗过敏性疾病和炎症反应。
虽然黄芪具有多种功效和作用,但也有一些禁忌需要注意:
1. 孕妇和哺乳期妇女禁用:黄芪可能对孕妇和哺乳期妇女的胎儿和婴儿造成不良影响。
2. 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慎用:黄芪具有免疫调节作用,因此在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红斑狼疮、类风湿等患者中的应用需要慎重。
3. 高血压患者慎用:黄芪具有一定的补气作用,可能导致血压增高,高血压患者应慎用。
4. 凝血功能异常者慎用:黄芪具有一定的活血化瘀作用,可能对凝血功能异常者产生影响。
以上是关于黄芪的功效、作用以及禁忌的介绍,请在使用黄芪前咨询医生或中医师的建议。
药材:黄芪【中药名】黄芪 huangqi【别名】黄耆、木耆、绵黄芪、王孙、箭芪、戴糁、戴椹、独椹、芰草、蜀脂、百本、百药绵、独根。
【英文名】Astmgali Radix。
【来源】豆科植物蒙古黄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 Bge. var.mongholicus(Bge.) Hsiao和膜荚黄芪A.membranaceus (Fisch.) Bge.的根。
【植物形态】蒙古黄芪:多年生草本。
主根长而粗壮,条较顺直。
奇数羽状复叶,小叶12~18对,小叶片下面被柔毛。
总状花序腋生,花冠黄色至淡黄色,雄蕊10枚,二体。
荚果膨胀,无毛。
膜荚黄芪:形态上和上种极相似,主要区别为小叶6~13对,小叶片卵状披针形或椭圆形,长7~30毫米,宽4~10毫米;花冠淡黄色,长不及2厘米,子房被疏柔毛。
荚果卵状长圆形,长2~2.5厘米,先端有喙,被黑色短毛。
【产地分布】蒙古黄芪生于向阳草地及山坡;膜荚黄芪生于林缘、灌丛、林间草地及疏林下。
分布于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内蒙古等地。
【采收加工】野生黄芪春秋两季均可采挖,除净泥土及须根,切去根头,晒至七八成干,按粗细、长短不同分级。
栽培黄芪应3年以后采收。
【药材性状】蒙古黄芪:表面灰黄色,栓皮不易脱落。
质硬而韧,断面纤维性并显粉性。
皮部黄白色,木部淡黄色。
气微,味微甜,有豆腥味。
膜荚黄芪:表面灰黄色、黄棕色,质硬,较难折断。
【性味归经】性微温,味甘。
归脾经、肺经。
【功效与作用】补气升阳,固表止汗,利水消肿,生津养血,行滞通痹,托毒排脓,敛疮生肌。
属补虚药下属分类的补气药。
【临床应用】用量9~30克,煎汤内服;或入丸、散、膏剂。
治疗气短心悸、乏力、虚脱、自汗、盗汗、体虚浮肿、慢性肾炎、久泻、脱肛、子宫脱垂、痈疽难溃、疮口久不愈合、小儿支气管哮喘、慢性乙型肝炎、慢性肾炎和病毒性心肌炎。
补气宜炙用,止汗、利尿、托毒排脓生肌宜生用。
【药理研究】黄芪对核酸代谢有促进的功效与作用;增强造血功能;改善心肌功能,对抗心肌梗死;具有抗氧化、抗病毒、抗癌、改善肾功能和肾组织病理改变等。
黄芪的作用与功效与作用及禁忌
黄芪,又称黄芪、黄芪、黄芪、黄芪、白芪、三黄三黄、三黄三黄、光芪、三棍芪等,这是一种我们日常生活中常用的药材。
黄芪的主要功效和作用以及一些禁忌事项,值得我们关注和了解。
黄芪的作用与功效
1. 增强免疫力
黄芪被认为具有增强人体免疫系统功能的作用。
它可以调节免疫系统平衡,提高机体抗病能力,预防感冒和其他疾病的发生。
2. 抗疲劳
黄芪有一定的抗疲劳作用,可以增加体力,改善精力,减轻疲劳感,提高工作和学习效率。
3. 补气益血
黄芪具有补气养血、益气力等功效,可以用于治疗贫血、虚弱、乏力等症状,促进血液循环,改善身体健康。
4. 抗炎消肿
黄芪还有消炎、抗炎和抗肿瘤作用,可以有效减轻炎症反应,缓解疼痛等不适症状。
黄芪的禁忌
但是,黄芪并不适合所有人群,以下是一些服用黄芪时需要注意的禁忌事项:
1.孕妇和哺乳期妇女应慎用黄芪,最好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2.心肺功能不全的患者应慎用黄芪,以免加重病情。
3.体质虚弱、脾胃虚寒的人群应慎用黄芪,以免增加体内寒气。
4.服用黄芪时应注意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避免出现不良反应。
5.高血压、糖尿病等患者应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黄芪。
需要注意的是,在服用黄芪之前,最好请教医生或中医师的建议,获得合理的用药指导。
总的来说,黄芪作为一种具有多种功效的天然药材,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我们改善身体健康,但在使用过程中需要谨慎,并避免一些禁忌情况,以免造成不良影响。
黄芪中药材黄芪为豆科草本植物蒙古黄芪、膜荚黄芪的根,具有补气固表、利水退肿、托毒排脓、生肌等功效。
黄芪的药用迄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现代研究,黄芪含皂甙、蔗糖、多糖、多种氨基酸、叶酸及硒、锌、铜等多种微量元素。
有增强机体免疫功能、保肝、利尿、抗衰老、抗应激、降压和较广泛的抗菌作用。
但表实邪盛,气滞湿阻,食积停滞,痈疽初起或溃后热毒尚盛等实证,以及阴虚阳亢者,均须禁服。
分布区域:华北、东北、内蒙古和西北,主产于山西、黑龙江、辽宁、河北等省基本信息别名大全《本草纲目》称黄芪,《神农本草经》称戴糁。
《名医别录》称戴椹,独椹,蜀脂,百本。
《药性论》称王孙。
李时珍说,耆是长的意思,黄耆色黄为补药之长,故名。
今俗称黄芪。
处方名:黄芪,绵芪,棉芪,口芪,北芪,生黄芪,炒黄芪,炙黄芪等。
处方中写黄芪、绵芪、棉芪,口芪、北芪均指生黄芪。
为原药材去杂质,润透切片,生用入药者。
炒黄芪为黄芪片用麸炒至深黄色,筛出晾凉人药者。
健脾和胃功效增强。
炙黄芪又名蜜炙黄芪,蜜黄芪。
为黄芪片用蜂蜜拌匀,炒至不粘手时取出摊晾,而后入药者。
补气润肺功效增强。
编辑本段历代医家论述黄芪主要功用及机制①倪朱谟:“黄芪,补肺健脾,实卫敛汗,驱风运毒之药也。
故阳虚之人,自汗频来,乃表虚而腠理不密也,黄芪可以实卫而敛汗;伤寒之证,行发表而邪汗不出,乃里虚而正气内乏也,黄芪可以济津以助汗;贼风之疴,偏中血脉而手足不随者,黄芪可以荣筋骨;痈疡之证,脓血内溃,阳气虚而不敛者,黄芪可以生肌肉,又阴疮不能起发,阳气虚而不愈者,黄芪可以生肌肉。
”(《本草汇言》)②张景岳:“(黄芪),因其味轻,故专于气分而达表,所以能补元阳,充腠理,治劳伤,长肌肉。
气虚而难汗者可发,表疏而多汗者可止。
其所以止血崩血淋者,以气固而血自止也;故日血脱益气。
其所以治泻痢带浊者,以气固而陷自除也,故曰陷者举之。
”(《本草正》)③贾所学:“黄芪,性温能升阳,味甘淡,用蜜炒又能温中,主健脾,故内伤气虚,少用以佐人参,使补中益气,治脾虚泄泻,疟痢日久,吐衄肠血,诸久失血后,及痘疹惨白。
主补肺,故表疏卫虚,多用以君人参,使敛汗固表,治自汗盗汗。
诸毒溃后,收口生肌,及痘疮贯脓,痈疽久不愈者,从骨托毒而出,必须盐炒。
痘科虚不发者,在表助气为先,又宜生用。
”(《药品化义》)④张石顽:“(黄耆),入肺而固表虚自汗,入脾而托已溃痈疡。
《本经》首言痈疽久败,排脓止痛,次言大风癞疾,五痔鼠瘘,皆用生者,以疏卫气之热。
性虽温补,而能通调血脉,流行经络,可无碍于壅滞也。
其治气虚盗汗自汗,及皮肤痛,是肌表之药。
治咯血柔脾胃,是中州之药。
治伤寒尺脉不至,补肾脏元气不足,及婴儿易感风邪,发热自汗诸病,皆用炙者,以实卫气之虚,乃上中下内外三焦药,即《本经》补虚之谓。
如痘疹用保元汤治脾肺虚热,当归补血汤治血虚发热,皆为圣药。
”(《本经逢原》)⑤张秉成:“(黄芪)之补,善达表益卫,温分肉,肥腠理,使阳气和利,充满流行,自然生津生血,故为外科家圣药,以营卫气血太和,自无瘀滞耳。
”(《本草便读》)⑥张山雷:“(黄耆)补益中土,温养睥胃,凡中气不振,脾土虚弱,清气下陷者最宜。
其皮味浓质厚,力量皆在皮中,故能直达人之肤表肌肉,固护卫阳,充实表分,是其专长,所以表虚诸病,最为神剂。
”“凡饥饱劳役,脾阳下陷,气怯神疲者,及疟久脾虚,清气不升,寒热不止者,授以东垣之补中益气汤,无不捷效,正以黄芪为参、术之佐,而又得升、柴以升举之,则脾阳复辟,而中州之大气斡旋矣。
”(《本草正义》)黄芪功补三焦①李东垣:“黄耆既补三焦,实卫气,与桂同功,特比桂甘平,不辛热为异耳。
但桂则通血脉,能破血而实卫气,耆则益气也。
又黄芪与人参、甘草三味,为除燥热、肌热之圣药。
脾胃一虚,肺气先绝,必用黄芪温分肉、益皮毛、实腠理,不令汗出,以益元气而补三焦。
”(引自《本草纲目》)②王好古:“(黄芪),治气虚盗汗并自汗,即皮表之药,又治肤痛,则表药可知。
又治咯血,柔脾胃,是为中州药也。
又治伤寒尺脉不至,又补肾脏元气,为里药。
是上中下内外三焦之药。
”(《汤液本草》)③邹澍:“(黄芪),直人中土而行三焦,故能内补中气,则《本经》所谓补虚,《别录》肺胃补丈夫虚损;五劳赢瘦,益气也;能中行营气,则《本经》所谓主痈疽、久败疮,排脓止痛,大风癞疾,《名医别录》所谓逐五脏问恶血也;能下行卫气,则《本经》所谓五痔鼠瘘,《名医别录》所谓妇人子脏风邪气,腹痛泄利也。
”“黄芪一源三派,浚三焦之根,利营卫之气,故凡营卫间阻滞,无不尽通。
所谓源清流自洁者也。
”(《本经疏证》)黄芪主大风“黄耆,味甘微温。
主痈疽久败创,排脓止痛,大风,痢疾,五痔,鼠瘘,补虚,小儿百病。
一名戴糁。
生山谷。
《神农本草经》上经编辑本段生物特性药性论述1.本草对于黄芪的论述黄芪,味甘,气微温,气薄而味浓,可升可降,阳中之阳也,无毒。
专补气。
入手太阴、足太阴、手少阴之经。
其功用甚多,而其独效者,尤在补血。
夫黄芪乃补气之圣药,如何补血独效。
盖气无形,血则有形。
有形不能速生,必得无形之气以生之。
黄芪用之于当归之中,自能助之以生血也。
夫当归原能生血,何藉黄芪,不知血药生血其功缓,气药生血其功速,况气分血分之药,合而相同,则血得气而速生,又何疑哉。
2.中药学中的黄芪名医陶弘景就说:“黄芪第一出陇百沈阳,色黄白,甜美,今亦难得。
”是指的甘肃省野生黄芪,黄芪商品中,野生品除东北所产三种关芪(卜奎芪、宁古塔芪、正口芪)较佳,最好的当数甘肃野生黄芪。
由于野生品较少,在中国各省区均有栽培。
化学成分含黄酮类成分毛蕊异黄酮(calycosin)、3- 羟基- 9,10- 二甲黄芪(图4)氧基紫檀烷,2′,4′-二羟基-5,6-二甲氧基异黄烷和熊竹素,还含黄芪皂甙Ⅰ、Ⅴ、Ⅲ(astragalosideⅠ、Ⅴ、Ⅲ)。
黄芪含有蔗糖、葡萄糖醛酸、黄芪多糖A、B、C、D,黏液质,多种氨基酸、苦味素、黄芪皂苷、甜菜碱、胆碱、叶酸(65微克/100克干根)、黄烷化合物及含有硒、硅、锌、钴、铜、钼等多种微量元素。
内蒙黄耆脂质的皂化产物中分出亚油酸、亚麻酸;非皂化部分中有β-谷甾醇。
此外,朝鲜产黄膏,曾分离出一种似皂甙的结晶。
性味归经性味:甘,微温。
归经:归肺、脾、肝、肾经。
功效主治黄芪有益气固表、敛汗固脱、托疮生肌、利水消肿之功效。
用于治疗气虚乏力,中气下陷,久泻脱肛,便血崩漏,表虚自汗,痈疽难溃,久溃不敛,血虚萎黄,内热消渴,慢性肾炎,蛋白尿,糖尿病等。
炙黄芪益气补中,生用固表托疮。
药用配伍补中益气1.脾胃虚弱、食欲不振、食少便溏、肢倦无力等症,常与党参、白术、山药同用2.气虚下陷、内脏下垂,如脱肛、子宫脱落、胃下垂等,常与党参、升麻、柴胡等同用,方如补中益气汤。
固表敛汗1.表虚自汗,多用于体虚表弱所致的自汗。
如表气不固,外感风寒而汗出,用黄芪配白术、防风治之,久服必效。
方如玉屏风散;也可配浮小麦、麻黄根等。
2.阴虚盗汗,可与生地、麦冬等滋阴药同用。
利水消肿1.急性肾炎水肿,用于阳气不足所致的虚性水肿,并常与防已、茯苓、白术等合而用之,方如防己黄芪汤2.慢性肾炎水肿、脾肾虚者,常与党参、白术、茯苓同用。
托疮排脓1.阳气虚弱,用于疮疡久不溃破而内陷,有促进溃破及局限作用。
痈疽久不穿头,常与穿山甲、皂角刺、当归、川芎同用2.疮疡久溃不愈,用于疮疡溃破后,久不收口,有生肌收口之作用,且常配银花、皂刺、地丁等。
脓液清稀,常与党参、肉桂等同用。
此外,黄芪还应用于糖尿病、脑血管意外后遗症、高血压病、风湿病、多发性神经炎、肌无力症等多种疾病。
配伍禁忌表实邪盛,气滞湿阻,食积停滞,痈疽初起或溃后热毒尚盛等实证,以及阴虚阳亢者,均须禁服。
1.《本草经集注》:“恶龟甲。
”2.徐之才《药对》:“恶龟甲、白鲜皮。
”3.《医学入门·本草》:“苍黑气盛者禁用,表实邪旺者亦不可用,阴虚者亦宜少用。
”“畏防风。
”4.《本草经疏》:“功能实表,有表邪者勿用;能助气,气实者勿用;能内塞,补不足,胸膈气闭问,肠胃有积滞者勿用;能补阳,阳盛阴虚者忌之;上焦热盛,下焦虚寒者忌之;病人多怒,肝气不和者勿服;痘疮血分热甚者禁用。
”5.《药品化义》:“若气有余,表邪旺,腠理实,三焦火动,宜断黄芪(图5)戒之。
至於中风手足不遂,痰壅气闭,始终皆不加。
”6.《本草新编》:“骨蒸、痨热与中满之人忌用。
”7.《本草汇纂》:“反藜芦,畏五灵脂、防风。
”8.用法与用量10~30g。
9.贮藏置通风干燥处,防潮,防蛀。
验方证治小便不通。
绵黄耆二钱,水二盏,煎一盏,温服。
小儿减半。
《总微论》。
气虚白浊。
黄芪盐炒半两,茯苓一两,为末。
每服一钱,白汤下。
《经验良方》。
治渴补虚男子妇人诸虚不足,烦悸焦渴,面色萎黄,不能饮食,或先渴而后发疮疖,或先痈疽而后发渴,并宜常服此药,平补气血,安和脏腑,终身可免痈疽之疾。
用绵黄耆箭杆者去芦六两,一半生焙,一半以盐水润湿,饭上蒸三次,焙锉,粉甘草一两,一半生用,一半炙黄为末。
每服二钱,白汤点服,早晨、日午各一服,亦可煎服,名黄芪六一汤。
《外科精要》。
老人便秘。
用绵黄耆、陈皮去白各半两,为末。
每服三钱,用大麻子一合,研烂,以水滤浆,煎至乳起,入白蜜一匙,再煎沸,调药空心服,甚者不过二服。
此药不冷不热,常服无秘塞之患,其效如神。
《和剂局方》。
肠风泻血。
用黄耆、黄连等分,为末,面糊丸绿豆大。
每服三十丸,米饮下。
孙用和《秘宝方》。
咳嗽脓血咽干,乃虚中有热,不可服凉药。
以好黄耆四两,甘草一两,为末。
每服二钱,点汤服。
《席延赏方》。
肺痈得吐。
用黄耆二两,为末。
每服二钱,水一中盏,煎至六分,温服,日三四服。
《圣惠方》。
胎动不安腹痛,下黄汁。
用黄耆、川芎合一两,糯米一合,水一升,煎半升,分服。
《妇人良方》。
痈疽内固。
用黄耆、人参各一两,为末,入真龙脑一钱,用生藕汁和丸绿豆大。
每服二十丸,温水下,日三服。
《本事方》。
[5] 消化性溃疡黄芪、党参、乌贼骨、茯苓各12克,当归、白芍、白及各9克,甘草6克。
水煎服。
每日1剂。
表虚自汗,容易感冒生黄芪10克,白术10克,防风10克。
水煎服,每日1剂。
可长期服用。
当代临床高血压病:治疗老年人高血压伴有下肢浮肿者,常用防己黄芪汤加葛根,有较好的消除水肿以及降压作用。
防己黄芪汤是《金匮要略》方,经验用量为:黄芪30g、白术12g、防己12g、甘草3g、生姜3片、红枣10粒,常去甘草,加葛根30g,如果伴有血脂高者,加泽泻20g,胸痛头晕者,加川芎10g、丹参12g。
缺血性心脏病:黄芪每日50g,水煎分3次服。
治疗92例缺血性心脏病,并分别与心痛定和丹参片作对照,结果表明,黄芪组有较好的疗效。
不仅心绞痛等症状明显缓解,而且能改善心电图、心阻抗图等临床多种客观指标。
急性肾小球肾炎北芪30克,沸水冲泡当茶饮,1日1剂,20天为1个疗程,治疗27例,治愈19例,有效6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