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 战略大决战
- 格式:ppt
- 大小:12.53 MB
- 文档页数:16
第18课战略大决战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①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掌握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及南京解放等基本史实,并把握解放战争发展到这一历史时期的阶段特征-----战略决战。
②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三大战役基本消灭国民党军队主力,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胜利的历史作用;认识渡江战役不仅摧毁了国民党军队的长江防线,埋葬了蒋家王朝,更重要的是它捍卫了国家领土主权的独立和完整,维护了国家统一的历史作用。
③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标志着国名党政权的垮台,蒋家王朝的覆灭,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总代表被推翻。
2.能力目标①通过对解放战争时期,国共两党军队优劣势,强弱势,胜败势的发展演变进行分析,归纳出蒋家王朝的覆灭是历史的必然,培养学生通过分析比较历史史实,归纳综合得出结论的历史思维能力。
②通过组织学生观看视频短片,讲述战役经过,战况等,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能力。
③通过本课学习,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山,形成正确的时空概念,掌握和识别,使用历史图表的基本技能。
3.情感目标通过学习毛泽东等领导人的伟大胆略,增强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培养学生爱护文物,保护人文环境的意识,教育学生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和平生活。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三大战役和解放南京是本课的重点。
在解放战争的战略决战阶段,人民解放军在党中央英明的领导下,由弱转强把劣势转化为优势并把优势发展为胜势,最终夺取了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
而国民党军队却由强转弱,优势转为劣势,劣势导致不可逆转的败势,最终退出了中国的政治历史舞台。
三大战役中,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上被消灭,从而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而南京的解放,则宣告了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党政权的垮台。
因此,这两部分均为本课的重点内容。
2、教学难点国民党政权垮台的原因和渡江战役的意义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国民党政权垮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课本中只单一介绍了军事方面的原因;除了这一原因外,还应包括政治、经济、力量对比、人心向背以及政权的性质等方面的原因。
第18课战略大决战主备:侯治国一、学习目标:基础知识理解解放战争战略决战阶段的主要历史特征掌握三大战役、渡江战役和解放南京、上海等基本历史事实要素能力训练过程方法阅读资料使用图表从课文和插图中掌握三大战役等基本历史事实要素,形成正确的时空概念和练习使用图表的方法分析比较整合教材通过了解战局变化,从对比中区别三大战役、渡江战役和解放南京的历史意义;从装备优劣、兵力众寡、战局起伏等方面分析对比国共双方军力的发展演变,归纳出蒋家王朝灭亡的必然性活动探究“以史带论”,讨论、列举共产党以弱胜强,取得革命胜利的原因情感态度价值观历史使命社会责任决心学习毛泽东等战略家军事指挥家以伟大胆略和雄伟气魄,准确把握历史机遇、夺取革命彻底胜利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环保文保意识北平的和平解放,使军民避免了伤亡,大家都能比较安定地迎来新生活,保护了许多文物,保护了人文环境,有利于此后北京的发展二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解放南京教学难点:对渡江战役历史作用和蒋家王朝覆灭原因的分析和理解三.知识链接战略决战前的形势解放战争进入第三年,解放军已增长到280万人,军政素质和战略战术水平亦大有提高。
国民党反动派的军队被大量歼灭,已被迫采取重点防御的方针。
当时国民党的5个战略集团已被人民解放军分别牵制包围在西北、中原、华东、华北、东北5个战场上。
东北为卫立煌集团,共48万人,分布在长春、沈阳、锦州等几个孤立地点上。
华北为傅作义集团,共60余万人,分布在张家口、北平、天津、塘沽一带。
华东战场为刘峙集团,共60余万人,集中在以徐州为中心的地区内。
中原为白崇禧集团,共75万人,分布在平汉铁路南段和以武汉为中心的地区。
西北为胡宗南集团,约30万人,被牵制在以西安为中心的关中一隅。
他们共360万军队,但能用于前线的只有170万,后方机动兵力也很少。
在这种形势下,人民解放军同国民党反动派军队进行战略决战的时机已经成熟了。
第18课战略大决战知识讲解1.基础知识: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及南京解放等基本史实。
2.重点和难点: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和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均为本课重点内容。
国民党政权垮台的原因是本课的难点。
对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和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需要知道的知识有:第一:把握解放战争发展到这一历史时期的阶段特征──战略决战。
第二:本课书再现的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时期战略决战阶段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和渡江战役的基本情况和历史画面。
此前,经过战略防御、战略进攻两个阶段,1948年9月解放战争进入了战略决战阶段。
解放军在党中央英明领导下,先后进行了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基本消灭了国民党军队主力,国民党军队再也无力抵挡人民解放军的进攻,从而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的进程。
第三:辽沈战役:首先,三大战役的首战,突破点为什么选在东北战场。
从以下四个方面来理解:解放军兵力占优,是全国五大战场兵力超过国民党军队的唯一战场;东北敌军孤立分散,所占地区狭小,补给困难,或战或守战略意图未定;人民解放军在东北建立了广阔的根据地,支援战争的物质力量雄厚。
且经过了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人民群众踊跃参军支援前线;解放军歼灭东北守敌后可挥师入关,有利于华北、华东的作战,还能以东北的工业支援全国的战争。
其次,辽沈战役经过和结果。
1948年9月12日,辽沈战役打响。
根据中共中央军委的命令,林彪、罗荣桓指挥东北解放军攻占锦州,锦州的解放,关上了东北的大门。
在解放军的威慑与争取下,长春守敌曾泽生率部起义,东北“剿总” 副总司令郑洞国投降。
19日,长春解放。
于11月2日解放沈阳、营口。
至此,辽沈战役结束。
辽沈战役历时52天,共歼敌47.2万人,完全解放了东北。
这一战役的胜利,使国民党军队人数下降为290万,我军增加到300万人。
从此,我军在人数上取得了优势。
第四:淮海战役。
首先,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作用,奠定了解放长江以南各省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