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对学生生物实验能力的培养
- 格式:doc
- 大小:21.50 KB
- 文档页数:1
浅谈生物教学中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立足于课堂,加强常规实验教学,尽量增开一些实验项目,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我校生物教师根据大纲的规定,积极创造条件,配合生物实验教师,利用课堂、每周二、四下午的课外时间及星期天时间多开设一些实验。
让学生多动手、多练习。
而且每次实验,从实验准备到实验过程,都作好精心、充分的安排,使每位学生都明确实验目的、要求,实验过程中注意的问题等,确保其较好地完成实验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二、改演示实验为学生实验,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的能力根据学校生物器材的配备,利用一切可以利用仪器,创造条件,将某些课堂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实验,使课堂教学基本上做到以学生活动为主,让学生在充分观察、操作、讨论中,手脑并用地学到生物知识,培养学生实验能力,提高学生创新技能。
例如“渗透作用与水分的流动”、“尿糖的测定”等教学,都可以改为学生随堂实验,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自主学习、得出结论。
三、结合多媒体开展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实验能力1、在实验室,对于学生难做出明显实验效果的实验,教师可以把课前做好的实验如“观察细胞质的流动”、“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等实验通过摄像机、电视机、显微投影仪、多功能生物显微视频展示台,将显微镜中的实验结果,展示给每一位学生,使学生要观察的实验现象一目了然。
在此基础上,学生做每一个实验的积极性和成功率都要比过去高。
2、构建模拟实验教学模式。
生物学实验多数是微观的、连续的且十分复杂的实验,实验过程快速,瞬间即完成,学生根本无法细致观察,只能较抽象地推断变化过程。
计算机模拟实验教学可以模拟许多现有实验仪器无法做的实验,这样可以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将漫长或瞬间的生命过程变成可控、有序的演示过程。
对于连续、快速实验。
例如在进行“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时,先在显微镜下将质壁分离的全过程摄制下来,制成视频文件,并将质壁分离过程和水分子总的扩展方向制作成课件,拆分实验过程让学生分步观察,这样大大提高了实验效果。
浅谈提升初中生物学实验教学有效性的策略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学校对于实验教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而初中生物学实验教学作为学科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学生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但是在实践中,教师们普遍反映,初中生物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性并不尽如人意。
那么,如何提升初中生物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性呢?本文将就此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相应的策略。
一、树立积极的学习氛围树立积极的学习氛围对于提升初中生物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性至关重要。
教师在进行实验教学前可以通过引入真实的案例和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
教师在进行实验教学过程中,要注重与学生的互动,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
通过这样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实验教学的有效性。
二、合理设计实验内容合理设计实验内容也是提升初中生物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性的重要策略之一。
在实验设计过程中,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认知水平,选取和学生学习内容相关的实验内容,并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合理安排实验的难易程度。
在设计实验内容时,也要注重将实验内容与学科知识相结合,让学生在实验中不仅能够亲身体验知识,还能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通过这样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实验教学的有效性。
三、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四、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利用现代技术手段也能够提升初中生物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性。
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实验模拟软件、网络资源等现代技术手段,对实验教学进行辅助和支持,使学生在实验教学中能够直观地感受现代科技的魅力。
利用现代技术手段还可以提供更多更丰富的实验案例和资源,丰富和拓展学生的实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实验教学的有效性。
五、加强教师自身素质建设加强教师自身素质建设也是提升初中生物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性的重要策略之一。
教师要不断学习和探索,更新实验知识和教学方法,增强实验教学业务水平,提高实验教学的专业性和针对性。
浅谈生物实验教学中学生能力的培养摘要:生物实验教学中,应注重训练和培养学生各种能力,这是生物学科本身的特点所决定的,也是当前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需要。
本文讨论了当前生物实验教学能力培养的原则,以及如何采取有效措施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
关键词:生物实验教学《生物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生物科学是自然科学中的一门基础学科,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性科学。
实验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理论与实践相接合的能力,可以提高学生对教材知识的理解,可以提高学生从通过实验获取知识的探索能力。
在生物教学中,利用实验来培养学生的能力具有积极的意义。
一、能力培养的原则1、整体性。
布鲁纳曾说过,不论我们选教什么学科,务必使学生正确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
所谓学科的基本结构,具体到教材中就是指各种概念、基本理论,即该学科知识的内在联系。
实验教学是课堂教学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它应该与理论课的教学,课外兴趣活动等有机联系起来,从而做到通过多种途径来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
在理论课的教学中,可适当增加有关演示实验内容,边理论,边实践,强调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把演示内容穿插在理论教学中,学生易理解、易记忆,有助于提高其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课外兴趣小组等科技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更是实验教学的生动体现,通过这些活动可以更直接地培养以上各种能力。
除了安排一些常规的采集、制作动植物标本外,还可进行一些有趣的、探索性的小实验,如人体常见遗传性状统计、分析等。
根据教学需要,组织学生到动物园去观察各类动物的行为,要求学生写观察报告,描述一些代表动物,如狼、猴、丹顶鹤的有趣习性及其与形态结构的关系。
另外,还可带学生到公园去识别当地常见的植物种类、调查本地植物资源。
这些活动的开展,可以大大地激发学生观察大自然的浓厚兴趣,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2、渐进性。
生物实验按其教学目标可分为三类:技能性实验、验证性实验和探索性实验。
浅谈生物实验教学中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摘要】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科学。
利用实验可以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可以培养学生操作能力和创新精神。
本文提出中学实验教学的重要性及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方法。
在教师方面,应该把自己定位在研究者、引导者、设计者的位置上。
教学方面,教师应该努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并通过探究式教学,扩展实验空间,加强第二课堂教学等方法来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关键词】兴趣能力创新实验教学知识技能生物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包容了物理、化学的研究方法,生物学的理论就是人们通过实验结出来的。
通过实验操作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而且更牢固的掌握和记住所学知识。
“新课改理念”倡导探究性学习,注重培养学生探究和创新能力,因此,生物实验的教学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
在生物实验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已成为现代生物教学的一个重要课题,为了达到新课程目标这就要求我们教育工作者加大力度进行实验教学。
1.精心设计实验教学过程,激发学生对实验的学习兴趣学生对实验课的兴趣主要产生于求知欲和验证所学理论的准确性与真实性这一心理需要,学生的创新意识或创新动机主要来源于对科学的浓厚兴趣。
学生的兴趣是他们探索和钻研的起点,也是驱动他们深入探索的最直接动力,有了探索才可能形成一些自己的独特见解、思路、方法或设想,进而有助于创新意识的培养。
但对于大多数中学生来说,都觉得生物课枯燥乏味,许多理科学生对生物的学习也停留在对理论知识的记忆、理解与应用层面。
究其原因,一是缺乏对生物科学特点的理解,忽略了实验教学的价值,一味的狠抓理论知识;二是以应试教育为目的,认为高考还是理论第一,实验教学通过课堂讲解完成,甚至必需的演示实验也没有,这对于及个别学生来说可能会用心记住,但是对于绝大多数学生都来说都是无济于事的,而使教师也只能达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所以要改变现状首先就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实验就可以使学生收获课本以外的知识,明白很多自然现象。
浅谈在高中生物实验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能力摘要:高中生物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能力的重要内容和手段,通过以实验为载体的探究性教学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培养科学探究的意识,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高中生物实验教学探究能力生物学是一门实验学科,它的产生和发展源于实践,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因此生物教学理应突出实验教学,并发挥实验的育人作用。
在生物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敢于创新的探索精神。
本人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谈如何在生物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一、在生物实验教学中注重课堂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1.精心组织实验教师要事先准备,精心组织生物实验教学,使得实验可见度大、效果明显,便于观察,结论准确。
在实验演示中逐步引导学生观察现象、发现问题、探究问题。
爱因斯坦说过:“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
”学生由于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学习处于被动状态,大多数学生因害怕说错而遭到嘲笑,久而久之,他们求异、求变的意识因受到压抑而表现为学习心理上的障碍:感知不敏锐,害怕失败,循规蹈矩,崇拜权威,甚至怀疑自己的能力。
因此在课堂上要鼓励学生提问,引导学生自由讨论,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求知欲,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能力。
2.设置问题情境新课程指出教育必须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而“探究的需要”是学生的内在需要之一。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情境,从而造成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学生处于一种“心求通而未达,口欲言而未能”的认知状态,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探索知识的过程中来。
实践证明,当学生兴趣激发到最浓时,他们学得最好,当学生能够学以致用时,他们记得最牢。
要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中去。
3.培养学生探究能力高中生物课程的操作实验,是培养学生研究能力的最重要的手段之一。
在课堂教学中,要尽量增加实验教学,要注意对现有实验设备的使用,进行符合研究性学习的处理,设计观察点、问题点,让学生能够从演示实验的观察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尤其要学会对有形的生物现象进行抽象思维,归纳和总结,形成研究习惯,培养研究能力。
浅谈高中生物实验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作者:韩小红来源:《科学导报·学术》2020年第26期摘要:高中阶段的生物实验通常是经过教师的引导,学生通过亲自动手进行操作和观察完成的。
教师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应设计符合教学内容的研究性实验,同时将教材中的实验教学步骤进行适当的改进和完善,并对学生提出合理的问题,使其能够通过思考增强自身的逆向思维。
本文将从操作能力、整理分析能力、吸收知识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逆向思维能力五个方面对高中生物实验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进行探讨。
关键词:高中教学;动手能力;生物实验;能力培养引言: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生物实验对于高中阶段的生物教学越来越重要。
由于教材中的实验步骤和结果非常详细,大部分学生在进行实验的过程中都是按照步骤进行操作,并且在操作前已经知道了实验结果,这种情况会使学生的兴趣降低。
以往的生物实验教学通常是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和实验要求先进行讲解,然后让学生根据教师的讲解动手进行实验,因此传统教学的观念和方法无法达到教学内容的要求和标准。
教师应摒弃机械化的效仿实验教学模式,帮助学生将思维模式变得更加具体和全面。
一、通过生物实验教学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许多教育学者表明,在高中阶段适当地引导和组织学生进行生物实验,对其操作能力的提高有一定程度的帮助,同时也能够提升生物教学的教学质量。
比如,学生在学习《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几种细胞》的实验时,由于学生对显微镜的结构和原理都有着非常大的疑问,因此大部分学生对实验器材的兴趣过高,其注意力无法集中在教师的讲解中,并不观察教师的示范,从而导致其实验过程中的一些操作无法达到指定要求。
对于这种情况,教师应采用示范和模仿的方式进行实验教学。
在讲解显微镜的具体结构和使用方式时,教师可以在讲述的同时进行操作,使学生能够根据符合标准的示范进行学习和模仿。
在学生充分了解显微镜的相关知识并进行模仿后,可以让其独自操作,并通过反复的操作充分掌握使用显微镜的正确方法和操作技巧。
浅谈生物实验教学中学生的能力培养毛家滩中心学校朱立军摘要: 生物实验教学旨在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有利于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鉴于当前教师对生物实验教学重视不够,学生缺乏对实验设计基础知识的学习和训练,因此学生的各项能力较差。
为尽快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生物实验能力,教师应加强该生物实验方面的教学实践。
关键词:生物实验教学,实验观察能力,动手实践能力, 培养创新能力,思维能力。
生物科学是一门自然学科,观察和实验是生物科学的基本研究方法,通过实验使学生在操作中的动眼、动手和动脑等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既掌握一定的基础知识,又得到必要的基本技能的训练。
通过实验培养了学生实际操作的动手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观察和思维能力;通过动手操作更好更深刻地理解生命活动的实质,提高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了生物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
因为实验教学在生物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所以生物教师努力创造条件,克服困难,完成课堂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素质和生物教学质量,是当前重中之重。
一、通过生物实验教学,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新课程改革中,生物学课程标准遵循的课程理念之一是“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实验能力是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搞好实验教学是提高实验能力的重要途径。
新教材特别注重了科学探究活动的设计。
其中实验、探究、进一步探究、演示实验等都要通过实验手段来实现。
而良好的观察能力是在任何一种实验手段中都必需的。
观察是认识事物、获得知识、发现问题的源泉。
许多科学史上的重大发现都是经过观察现象,比较异同,从中得到启发,再深入研究而得出科学结论的。
因此在中学阶段,应努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在生物学实验教学中,要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具体指导观察方法,引导学生用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去观察,启发学生善于在观察中提出问题,思考问题。
例如:在组织学生观察花的形态和解剖花的结构实验中,首先观察水稻花与桃花的形态,我们向学生提示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桃花盛开的时候会招引许多蜜蜂前来传粉?为什么水稻花盛开的时候却很少见到蜜蜂及其它昆虫前来传粉?从而使学生认识和掌握风媒花与虫媒花的形态特征上的区别。
教学实践新课程NEW CURRICULUM一、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实验能力就是指动手能力。
它包括正确使用解剖器材、显微镜、玻璃器皿和药品等,并能对实验的材料进行剖析、制作标本、鉴定等过程所具备的技巧和技能。
在实验课堂中,让学生尽快掌握实验操作能力,是初中生物实验教学中非常关键的一步。
1.教师演示,完成动作示范初中生对实验具有极强的新鲜感和急于动手操作的欲望,然而学生又不知该如何下手。
为了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要求学生认真观看教师的演示操作,然后进行模仿,当然教师应该具有准确且熟练的操作。
同时,教师应该耐心严谨地示范,就算是擦载玻片这样的小事。
而对于一些较复杂的连贯性较强的操作就应该进行分步骤来完成,例如,显微镜的使用,教师可以分解为取镜、安放、对光、夹片、调焦、观察、还原来进行。
对有些步骤还可以再分解为更小的几步,如显微镜的对光,可以分为三步:调光圈(选用适当光圈对准通光孔)、调物镜(转动转换器让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调反光镜(转动反光镜,直到出现一个圆形明亮的视野)。
2.规范操作,避免出现意外教师在讲解实验操作时就该预先指出其危害,让学生在思想上引起警觉,让学生注意自主克服,以确保实验顺利进行。
例如,在使用显微镜的过程中,有的学生会盲目地使镜筒下降,造成玻片、镜头的损坏;有的学生使用单眼看显微镜,既不利于绘图,又易引起视觉疲劳。
再例如,在做“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中,教师应该重点强调装有酒精的小烧杯一定要放在装清水的大烧杯中进行隔水加热。
若直接给小烧杯加热量易引起酒精自燃而产生危险;给酒精灯点火时,不能采用“碰头”的点火方式,这样容易造成失火等。
3.人人动手,学会独立操作实验技能的掌握是通过反复的实践才能获得和提高,如果只看他人操作,而不亲自动手是无法获得的。
例如,用镊子夹取盖玻片,这本是极简单的动作,但是刚开始时却总有学生会出状况,不是夹碎了盖玻片就是夹掉了,要经过多次训练才会得心应手。
浅谈生物实验教学对学生能力培养的作用安徽省灵璧县杨疃中学赵家友关键词生物教学实验能力培养摘要本文根据笔者多年来的教学实践,结合生物新课程对于实验教学的具体要求,阐述了生物实验教学对学生能力培养的作用。
生物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现代生物科学的飞速发展愈加依赖科学实验。
在生物实验教学中,学生所进行的观察、实习和探究等实践环节对于培养学生能力和形成科学素养都起到重要的作用。
然而,目前我国初中阶段的生物实验教学总体状况却是这样:某些领导对于实验教学管理的理念较陈旧,对生物实验的重要作用认视不足,导致用于生物实验课的经费投入严重不足,教师难以正常开设实验课,导致“老师课堂讲实验”和“学生课下背实验”的现象非常普遍,学生对生物实验的基本技能比较生疏,动手操作的能力更为低下。
无疑,这种做法严重违背了我国生物新课程中关于“全面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基本理念。
根据笔者多年来的教学实践,生物实验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能力具有以下重要作用:一、培养学生设计简单实验方案的能力在以往的实验教学中,一些教师要么顾虑“学生动手实验可能会损坏器材”,要么担心“学生动手实验会扰乱课堂秩序”,因而很少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
这种做法对于学生的能力培养无疑是不利的。
教师应该积极创造条件,精心设置情境,鼓励学生设计简单的实验方案,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
例如在学习了“发酵技术”之后,可以要求学生选作一种本地风味的发酵酱。
在学习了“动物的运动”之后,可以要求学生设计实验观察几种小动物(如:蛇类、蝗虫)的运动方式。
由于学生缺乏相应的经验,他们必然要按照从课本上所学的理论知识来自行设计实验方案。
学生自己设计实验与照搬书本上的固定实验模式相比,自身的感受更深刻,教学效果更理想。
更重要的是,这种做法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学生动手和动脑设计简单实验方案的能力。
二、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生物学信息的能力在日常实验教学中,常常会出现实验效果不能令人满意的情况。
浅谈初中生物教学中学生实验设计能力的培养浅谈初中生物教学中学生实验设计能力的培养引言:实验设计能力是生物教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能力,它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使学生在解决问题、探究事物规律和创造新知识等方面具备一定的能力。
然而,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学生实验设计能力培养仍存在一定的问题和挑战。
本文将从实验设计的目的、实验设计的要素、实验设计的过程以及教师的角色等方面,探讨如何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以期给予教师一些启发和帮助。
一、实验设计的目的实验设计是为了通过实验手段研究生物事物的规律和解决生物问题,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
在实验设计中,学生需要根据自己的学习目标和课程要求,确定实验的目的和内容,选择适当的实验方法和步骤,进行实验观察和数据分析,得出科学结论,并能够对实验结果进行合理的解释和探究。
二、实验设计的要素1.问题意识:学生需要具备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在实验设计中思考并确定要解决的问题。
例如,通过观察和比较不同植物的适应性,学生可以提出“哪种植物对环境变化的适应性更强”的问题。
2.实验假设:在实验设计中,学生需要提出实验假设,并通过实验验证或推翻。
实验假设应该符合科学原理和实验目的,能够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
3.实验方法:学生需要选择合适的实验方法和步骤,设计实验方案,并能够合理地解释实验原理和操作步骤。
在实验方法的选择和设计中,学生应考虑到实验材料、实验仪器和实验环境等因素,并能够进行实验安全和实验条件的评估。
4.数据观察和分析:学生需要进行实验观察,并记录和整理实验数据。
在数据分析过程中,学生应该能够运用数学和统计方法进行数据的加工和分析,通过绘制图表和制作图像等形式,展示实验结果和清晰地表达实验结论。
三、实验设计的过程1.课前准备:教师应根据教学要求,提前准备好所需实验材料和设备,并进行相关的安全教育和演示。
2.问题提出与讨论:教师提出一个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实验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思考,并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研究欲望。
浅谈在生物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一、科学思维能力科学思维能力是生物学实验教学中最为重要的核心素养之一。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需要从启发学生的思维模式、推广科学方法和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发现能力等方面入手。
通过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和分析实验数据、重视实验现象之间的联系,增强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培养出良好的科学素养。
二、实验操作能力实验操作能力是生物学实验的重要方面。
学生通过实验操作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从而深化对生物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因此,如何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成为生物实验教学的重点之一。
教师可通过模拟实验、指导实验及分组合作等方式,精心设计实验方案,授之以渔。
三、实验及科学文献阅读能力生物学实验及科学文献阅读能力也是培养学生成长发展必不可少的核心素养。
生物学实验教学强调实践和经验,需要从实验操作过程到实验数据处理,都需要学生精准细致地读取和解读相关文献资料。
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科学文献的阅读,建立对生物学领域的基础知识体系,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自我学习能力,从而在科学研究领域中获得成功的机会。
四、科学沟通与合作能力科学沟通固然重要,但科学合作更是生物实验教学中培养核心素养的关键。
在实验操作过程中,学生需要与其他组员进行合理分工,制定实验方案和实验计划,以便成功完成实验。
因此,教师应该多样化地处理实验小组合作,从而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协作能力,使学生在合作中体验到互相支持和合作得益的乐趣。
总之,生物实验教学不仅关注学生在知识体系上的提升,更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可以从科学思维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实验及科学文献阅读能力、科学沟通与合作能力等方面入手,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其在未来的科学研究中具备更高的表现。
浅谈对学生生物实验能力的培养
生物学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本研究方法的实验科学,在生物学的教学中,必须重视对学生的实验能力的培养。
所谓实验能力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操作能力;②获得知识的能力;③整理分析能力;④解决问题的能力。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呢?在生物实验教学中,我首先根据学生不同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采取以下不同的组织形式,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一、模拟实验
刚进中学的初一学生好奇心强、好动,他们做实验时,注意力分散在实验仪器及用品上,不注意听讲、看老师的示范,在实验过程中不认真操作,观察实验现象不细致。
此时,我一般采取模拟方式进行实验。
模拟实验教学方法的好处是有利于培养学生认真、细致、严谨的科学态度,规范学生的实验操作。
二、分段实验
在模拟实验的基础上,再以分段实验的方式训练学生。
分段实验不仅给学生提供独自操作的机会,培养学生独立操作能力,而且在教师的引导下,使学生逐渐学会观察实验现象,收集实验资料,归纳总结得出结论,从而主动获得知识。
三、独立实验
经过一段时期分段实验的训练后,学生可在老师的指导下,独立操作实验。
方法是实验前,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认真熟悉实验目的、方法、步骤、实验所需的药品、材料。
教师提出实验要求,讲清要点,然后再让学生独立操作。
四、开展课外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实验能力的培养仅靠课堂实验教学是不够的,还要尽可能地开展生物课外活动,让学生对植物、动物、环境污染、人口问题等进行调查、研究,使他们有机会自己设计完成实验。
在大量的实践活动中,运用已有的知识和能力去观察现象,分析解决遇到的实际问题,从而主动获得知识,进一步提高实验能力。
可见,课外活动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实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