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考语文:文言文文化常识100题

高考语文:文言文文化常识100题

高考语文:文言文文化常识

(一)学校与科举

1.古人常用“庠序”指代学校,如《孟子·寡人之于国也》的“谨庠序之教”的“庠序”就是这个意思。()

2.韩愈的《师说》有“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一句,其中的“六艺”是指礼、乐、射、御、书、术这六种基本技能。()

3.大学是我国古代的最高学府,有时也是教育行政机构。()

4.博士和教授都是指古代的学者或博学多才之人,与官职没有任何关系。()5.书院是古代的一种独立的教育机构,是由私人所设立的与官府没有任何关系的聚徒讲授、研究学问的场所,如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容山书院等。()6.察举是汉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形式,朝廷专门选那些孝顺父母的人,封之以“孝廉”的荣誉称号并加以重用。()

7.征辟是汉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形式。“征”一般是皇帝亲自征聘人才,“辟”则大多数是由中央高官或地方政府向朝廷推荐人才。()

8.古代科举考试,由低级到高级一般经历以下四个阶段:院试、乡试、会试、殿试。()

9.古代科举考试,乡试被录取者称为“举人”,第一名为“解元”;会试被录取者称为“贡生”,第一名为“会元”;殿试及第者称“进士”,前三名依次为:状元、榜眼、探花。()

10.一般认为,科举考试始于汉武帝时期,终于清朝光绪年间。()

1.

2.(韩愈《师说》的“六艺”是指《诗》《书》《礼》《艺》《乐》《春秋》这六部经书)

3.(应该是“太学”或“国子监”)

4.(“博士”是秦汉时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教授”一开始也是学官名)

5.(书院一开始是私人设立的,但后来官府也参与干涉了)

6.(应该是选那些“有才德之人”,此外,“孝廉”不是荣誉称号,而是察举制的科目之一,除了针对“孝顺父母”,也选那些“办事廉正”之人)

7.

8.

9.

10.(始于隋炀帝时期)

(二)山川与地理

11.古人把山南水北称为“阳”,山北水南称为“阴”,如衡阳在衡山之南,江阴是长江之南。()

12.古代的“河”专指黄河,“江”专指“长江”,所以《鸿门宴》里“将军战河南”的“河南”是指“黄河以南的地区”,不是今天所说的“河南省”。()13.“五岳”是指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和中岳黄山。()14.古代分天下为九州,即兖州、冀州、青州、徐州、豫州、雍州、扬州、梁州、广州。()

15.根据“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地理常识推断,古代的“江左”是指长江以西的地区。()

16.古人把“坐北朝南”的位置认为是尊位,反之为卑位,因此“北面”有称臣的意思。()

17.古代以中原为中心,人们将处于东、西、南、北方的少数民族分别称为东夷、西戎(西羌)、南蛮(南闽)、北狄,有鄙视之意。()

18.古代的“山东”一般是崤山以东地区,和今天的山东省不是一个概念;古代的“中国”有“中原之国”的意思,和今天的“中国”不是同一个概念。()19.“路”是宋代时期区域的名称,与今天的省区大致相似,如福建路、广东路。()

20.在春秋战国时期,诸侯的封地称为“国”,士大夫的封地称为“家”。()11.

12.

13.(中岳是嵩山)

14.(广州不是,还有一个应该是荆州)

15.(古代的政治中心在北方,君王坐北朝南,其左边是东,因此,江左是指长江以东一带)

16.

17.

18.

19.

20.

(三)天文与历法

21.古人用干支纪年、纪月、纪日,如甲子、乙丑等,一个循环下来共有六十种排列组合。()

22.十二天干排第一的是甲,十地支排第一的是子。()

23.古人用十二地支纪时,其中子时是指23点至1点,辰时是指7点至9点,午时是指11点至13点。()

24.古人拿十二种动物配十二地支,寅为虎,午为马,戌为狗。()

25.十二生肖排第一的是鼠,排最后的是狗。()

26.古人根据月亮的圆缺把一年分成二十四段,分列在十二个月中,以反映四季、气温、物候等情,这就是二十四节气。()

27.二十四节气中排第一的立春,排最后的是除夕。()

28.农历每月的第一天叫“朔”,最后一天叫“晦”。()

29.古人把农历每个月的十五称为“望”,每个月的十六称为“既望”。()30.古人把每个季节三个月顺次称为孟、仲、季,仲夏就是夏季的第二个月。()

21.

22.(天干是十个,地支是十二个)

23.

24.

25.(排最后的是猪)

26.(是根据太阳一年内的位置变化以及所引起的地面气候的演变次序,把一年分为二十四段)

27.(除夕不是二十四节气里的,排最后的是大寒)

28.

29.(是小月的每月十五才叫“望”,小月的每月十六叫“既望”)

30.

(四)政区与官职

31.三省六部制里,主管外交礼仪、祭祀、科举、学校的是礼部。()32.三省六部制里,主管官吏任免与考核的是吏部,主管军事的是兵部。()33.封邑是指古代君主把自己国土的某一块地方作为奖励赐给功臣,如淮阴侯韩信所在的淮阴就是刘邦赐给他的封邑。()

34.成语“下车伊始”中的“下车”最初是借指官吏初到任,“乞骸骨”是官员请求退职的委婉说法,“致仕”也有辞官或者退休的意思。()

35.在唐代的三省六部制里,主管司法刑狱的是刑部,主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的是民部。()

36.三省六部制里,主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的是户部。()

37.在唐代,官员官服的颜色因官位的高低而有所不同,高级官员一般是紫色或红色,有“大紫大红”“红得发紫”等说法,官阶低的一般是青色或黑色,从《琵琶行》“司马青衫”可以看出,李白当时的官阶比较低。()

38.三公是古代朝廷中最尊显的三个官职的合称。周代已有此词,具体说法不一,一般认为是指司马、司徒和司空。()

39.“迁”是古代官吏调动常用的词语,具体表示升官之意常用“右迁”一词。()

40.“出”在古代一般是指地方的官员到朝廷担任要职,如《琵琶行》中有“予出官二年”。()

31.

32.

33.(是把国土中某一块地方的财政收入或者赋税奖励给某人,不是把国土奖励给他)

34.

35.(唐代,为避唐太宗李世民的讳,没有“民部”一说,主管户口的应该是“户部”)

36.(是工部)

37.(“司马青衫”指的是白居易,不是李白)

38.

39.(“迁”有升有降,“左迁”是贬职,升官极少用“右迁”一词)

40.(是指京官到地方就任)

(五)节日与习俗

41.古人把正月初一称为元日或元旦,正月十五称为上元或元宵。()42.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是为了纪念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而形成的传统节日。()

43.七夕,农历七月初七,和民间传说牛郎织女的故事有关。()

44.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辛弃疾的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正是写于中秋之夜。()

45.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古人有重阳节带老人家登高的习俗,以示对老人家的尊敬。()

46.腊日,农历十二月廿八,“年廿八,洗邋遢”,这一天,古人有清洗家具、大搞清洁的习俗。()

47.除夕,农历十二月三十,因此也叫“年三十”,那一天人们往往通宵不眠,有除旧迎新的意思。()

48.寒食,节令名,在清明节的一天或两天。寒食节这一天禁止生火,只吃冷食。()

49.社稷:“社”,古代指谷神,即农业之神;“稷”,指土地之神。社稷后来成为国家的象征。()

50.旦日:太阳初出、天亮时,或指第二天、明天,也特指农历正月初一。()41.

42.

43.

44.(《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苏轼的词)

45.(古人有重阳节登高的习俗,但没有带老人家登高的习俗)46.(腊日是农历十二月初八)

47.(除夕是农历一年最后一天的晚上,不一定是十二月三十,有时是十二月廿九)

48.

49.(搞反了,“稷”是农业之神,“社”是土地之神,看偏旁部首就能推断出来)

50.(不能指农历正月初一)

(六)宗庙与祭祀

51.牺牲:古代祭祀用的牲畜,色纯为“牺”,如牛羊猪;色杂为“牲”,如鸡鸭鹅。()

52.古代帝王祭祀时,牛羊豕三牲全备为“太牢”,只有羊豕没有牛为“少牢”。()

53.顿首,古代的一种见面礼,行礼时点点头以示问候。()

54.稽首,古代的拜礼,行礼时头碰地须停留一段时间,新婚夫妇拜天地父母常用此大礼。()

55.古代男子二十岁成年,行加冠礼并取字取号,故男子二十岁称为“弱冠”,如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56.斋戒,古人祭祀或做重大事情前,为表虔诚,往往要沐浴更衣并忌荤,不喝酒,不吃肉。()

57.古代的座次有时以左为尊,成语“虚左以待”就是最好的证明。()58.封禅,古代帝王祭天地的最隆重的礼节,多由皇帝亲自到华山主持。()59.嗣位是指继承君位,我国封建王朝奉行长子继承制,君位只能由最年长的儿子继承。()

60.九宾:古代祭祀活动中最隆重的礼节。()

51.(体全为“牲”)

52.

53.(顿首,俗称叩头,行礼时,头碰地即起。通常用于下对上及平辈之间的敬礼)

54.

55.(男子二十岁成年只取字,不取号)

56.(斋戒时并非不吃肉,而是忌食有辛辣有臭气的食物,如葱蒜、芥末等)57.

58.(是到泰山主持)

59.(这个说法太过于绝对,一般是嫡长子继承,但到了清代康熙之后,这一传统被打破)

60.(应该为“外交活动”中最隆重的礼节)

(七)礼仪与风俗

61.垂髫:借指三岁到九岁的儿童。总角:八岁到十四岁的少年。()62.及笄之年:古代把十五岁的女子称为及笄,所以及笄之年是指女子十五岁。在古代,女子十五岁成年,表示可以出嫁了。()

63.而立之年:男子三十岁。不惑之年:男子四十岁。()

64.古人对死的称谓等级森严,天子、帝后之死曰崩,诸侯、太子之死曰薨,大夫之死曰卒,庶人之死曰不录。()

65.“幸”通常指封建帝王到达某地,也叫巡幸。“召幸”特指皇帝对妃嫔的召见、宠幸。()

66.赐姓:古代天子给有功之臣赐予天子的姓氏以示褒宠。()

67.冠族是指当地最有钱、最有势力,人口最多的豪门世族。()

68.象笏:用大象的脚趾甲做的笏。古代大臣上朝时用的手板,可以做备忘记事。()

69.古人成年取字,名和字使用有别,名供晚辈呼唤,字供长辈或平辈呼唤。()70.陛下是对帝王的称呼,古代不敢直称帝王,转而称呼他殿前阶下的人,表示尊重。()

61.

62.

63.

64.(士的死曰不禄,庶人之死曰死)

65.

66.(一般是赐以国姓,不赐天子的姓氏)

67.(冠族是指名门望族)

68.(象笏是用象牙做的笏)

69.(名供长辈呼唤,字供晚辈或平辈呼唤)

70.

(八)人名与称谓

71.古人的称谓有谦敬之分,对别人称自己的父亲时用“令尊”,称呼对方的父亲用“家父”。()

72.朕是古人的自称,本来没有贵贱之分,自秦始皇开始专用为皇帝的自称。()73.对皇帝的称呼,有谥号、年号和庙号,谥号最早,年号自汉武帝始,庙号自唐太宗始,一个皇帝一个年号则自朱元璋始。()

74.古人对于父母的死有委婉的称谓,父亲去世曰“内艰”,母亲去世曰“外艰”。()

75.对于皇帝的称谓,在古代不同时期有不同的称法,有称庙号的,如“汉武帝”,有称年号的,如“唐太宗”,有称谥号的,如“康熙”。( )

76.古人幼时命名,成年取字。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者尊辈一般称字,如“苏东坡”。()

77.普通人称自己已故的父亲为“先考”;已故的母亲称为“妣”、“先妣”;已故父母就合称“考妣”,如成语“如丧考妣”。()

78.古代对已婚妇女的称呼因身份不同而有别,“天子之妃曰后,诸侯曰夫人,大夫曰孺人,士曰妇人,庶人曰妻。”()

79.谥号,专指有功之臣死后,朝廷赐予的寓含善意评价或表扬性质的称号。()80.谥号专指皇帝死后依其生前事迹所给予的带有评价性质的称号。如文帝、武帝等属于褒谥,厉帝、炀帝属于恶谥。()

71.(搞反了)

72.

73.

74.(搞反了)

75.(汉武帝是谥号,唐太宗是庙号,康熙是年号)

76.(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东坡算号)

77.

78.

79.(不一定是功臣,也不一定是善意的评价)

80.(谥号不一定是皇帝专用,大臣也有)

(九)文集与典籍

81.“风骚”:风,《诗经》里的“国风”;骚,《楚辞》里的“离骚”。后来用“风骚”借指文采。()

82.《诗经》是我国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

83.四书五经: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指《诗》《书》《礼》《易》《左传》。()

84.《左传》,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

85.《史记》,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86.《说文解字》,我国第一部字典。()

87.《孔雀东南飞》和《长恨歌》合称为“乐府双璧”。()

88.二十四史:从《史记》到《清史》的二十四部纪传体史书。()89.《汉书》,又名《前汉书》,东汉班固所著,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90.“经史子集”是中国古籍按内容区分的四大部类。经,指儒家经典著作;史,即正史。()

81.

82.(应该是“现实主义”)

83.(《左传》不是,应该是《春秋》)

84.

85.(是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86.

87.(是《孔雀东南飞》和《木兰诗》)

88.(是从《史记》到《明史》,清代只有《清史稿》)

89.

90.

(十)另类与其它

91.按照一般说法,“五谷”是指稷(小米)、黍(黍子)、麦(大麦小麦)、菽(豆)、麻(大麻子)。()

92.桎梏,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刑具,在手上的戴的为梏,在脚上戴的为桎。()93.棺是古代盛放尸体的盒或柜,椁是在棺材外面的大棺材。()

94.“陛下”原来指的是帝王宫殿的台阶之下,后来引申为与帝王面对面应对时,对帝王的敬称。()

95.“黜陟”指人才的进退,官吏的升降。其中“黜”指对官员的晋升或进用,“陟”指对官吏的降职或罢免。()

96.“徒流”是古代刑法。“徒”是剥夺罪犯一定期限的自由并强制其服劳役,“流”是将罪犯放逐到边远地区进行惩罚。()

97.仓廪在古代是指储藏谷物的仓库,它是专为灾荒之年用于赈济百姓而设立的。()

98.黥,文中指古代的一种刑法,即用刀刺刻犯人的面额,再涂上墨,因此也称作“墨刑”。( )

99.父忧,为“丁父忧”的省写。“丁忧”,古代官员父母亲去世后必须停职守制的制度,丁忧期间,丁忧人不准为官。()

100.“布衣”指麻布衣服,代指老百姓,在古文中黎首、黔首、黎民、庶民、孤、孺人都有百姓的意思。()

91.

92.

93.

94.

95.(搞反了)

96.

97.(不是专为救济百姓建的)98.

99.

100.(孤是君主的自称,孺人)

2020高考文言文文化常识100道

2020高考文言文文化常识100道(判断题) (一)学校与科举 1.古人常用“庠序”指代学校,如《孟子·寡人之于国也》的“谨庠序之教”的“庠 序”就是这个意思。() 2.韩愈的《师说》有“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一句,其中的“六艺”是指礼、乐、 射、御、书、术这六种基本技 能。() 3.大学是我国古代的最高学府,有时也是教育行政机构。() 4.博士和教授都是指古代的学者或博学多才之人,与官职没有任何关系。 () 5.书院是古代的一种独立的教育机构,是由私人所设立的与官府没有任何关系的 聚徒讲授、研究学问的场所,如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容山书院等。()6.察举是汉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形式,朝廷专门选那些孝顺父母的人,封之以“孝廉”的荣誉称号并加以重用。() 7.征辟是汉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形式。“征”一般是皇帝亲自征聘人才,“辟”则 大多数是由中央高官或地方政府向朝廷推荐人才。() 8.古代科举考试,由低级到高级一般经历以下四个阶段:院试、乡试、会试、殿试。() 9.古代科举考试,乡试被录取者称为“举人”,第一名为“解元”;会试被录取 者称为“贡生”,第一名为“会元”;殿试及第者称“进士”,前三名依次为:状元、榜眼、探花。() 10.一般认为,科举考试始于汉武帝时期,终于清朝光绪年间。() (二)山川与地理 11.古人把山南水北称为“阳”,山北水南称为“阴”,如衡阳在衡山之南,江阴是长江之南。()

12.古代的“河”专指黄河,“江”专指“长江”,所以《鸿门宴》里“将军战河南”的“河南”是指“黄河以南的地区”,不是今天所说的“河南省”。()13.“五岳”是指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和中岳黄山。()14.古代分天下为九州,即兖州、冀州、青州、徐州、豫州、雍州、扬州、梁州、广州。() 15.根据“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地理常识推断,古代的“江左”是指长江以西的地区。() 16.古人把“坐北朝南”的位置认为是尊位,反之为卑位,因此“北面”有称臣的意思。() 17.古代以中原为中心,人们将处于东、西、南、北方的少数民族分别称为东夷、西戎(西羌)、南蛮(南闽)、北狄,有鄙视之意。()18.古代的“山东”一般是崤山以东地区,和今天的山东省不是一个概念;古代的“中国”有“中原之国”的意思,和今天的“中国”不是同一个概念。()19.“路”是宋代时期区域的名称,与今天的省区大致相似,如福建路、广东路。() 20.在春秋战国时期,诸侯的封地称为“国”,士大夫的封地称为“家”。 () (三)天文与历法 21.古人用干支纪年、纪月、纪日,如甲子、乙丑等,一个循环下来共有六十种排列组合。() 22.十二天干排第一的是甲,十地支排第一的是子。() 23.古人用十二地支纪时,其中子时是指23点至1点,辰时是指7点至9点,午时是指11点至13点。() 24.古人拿十二种动物配十二地支,寅为虎,午为马,戌为狗。() 25.十二生肖排第一的是鼠,排最后的是狗。() 26.古人根据月亮的圆缺把一年分成二十四段,分列在十二个月中,以反映四季、气温、物候等情,这就是二十四节气。() 27.二十四节气中排第一的立春,排最后的是除夕。() 28.农历每月的第一天叫“朔”,最后一天叫“晦”。() 29.古人把农历每个月的十五称为“望”,每个月的十六称为“既望”。()30.古人把每个季节三个月顺次称为孟、仲、季,仲夏就是夏季的第二个月。 () (四)政区与官职 31.三省六部制里,主管外交礼仪、祭祀、科举、学校的是礼部。()

文化常识 文言文中文学常识100个题目

文学文化常识专题训练 1、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童子”,此处指童子科考试。童子科是古代选拔神童的制度,汉代已有,开始以荐举为主,后来增加了考试,能够通过考试的神童称为童生。 B“疏”,是古代臣下向帝王进畜的奏章的一种,用以向帝王陈述意见或进行说明,也可以用来陈情,与对经书作注解的注疏不同。 C“大中祥符”是宋代的一个年号。在我国历史上,一个帝王在位期间不一定只用一个年号,一个年号也不一定只有一个帝王使用。 D《春秋左传》是对《春秋》进行阐释的一部经典作品,在古代典籍中,隶属于四大部类中的经部。这里的“传”指解释经义的文字。 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中国汉族男性年满二十岁要举行冠礼,表示成年。未冠又称弱冠,即不到二十岁。 B擢进士,指被选拔为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称为进士。 C浮屠,亦作浮图、休屠。古人称佛教徒为浮屠,都是佛陀的异译。后人认为佛陀二字太麻烦,于是简化成了一个字“佛”。 D“赞”是纪传体史书中写在篇末的评论性文字,可用来表达对传主的肯定和赞美。 3、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弱冠: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札,表示已经成人,但体魄还未强壮,所以称作弱冠。 B道:文中指古代行政区划名,在汉朝才开始出现,后各朝代“道”的管辖范围不尽相同。C义仓:旧时储粮备荒的一种社会习俗。由国家组织、以赈灾自助为目的的民间储备。 D公:文中指爵位,是古代君主对贵戚功臣的封赐。春秋时期有五等爵位,分别是公、伯、侯、子、男。 4、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关,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意义,秦汉乃至隋朝,多指函谷关,如“先破秦入关者”中的“关”就是指此关。 B服阙,指守丧期满除服,古代父母去世要守丧三年,三年之丧满称之为服阙。 C有司,指有具体职务、做具体工作的官吏。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 D母忧,是指古代以孝治天下,令母亲忧伤,就是不孝。 5、下列对文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长老指年纪大的人,与此不同的是,长者往往指有德行的人。 B累迁又称迁累,指多次升迁官职,迁的含意与授、拜、除相同。 C顿首指磕头,是古时候的礼节之一,以头叩地即举而不停留。 D燕见指古代帝王退朝闲居时召见或接见臣子,也泛指公余会见。 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字,本义是生儿育女。古时,男子二十岁结发加冠时取字,女子十五岁许嫁结发及笄时取字。 B州,古代的一种行政区划单位。州与中国古代行政区划路、府、省、道等,区域大小大致

高考文化常识100题及答案详解

高考文化常识100题及答案详解 文化常识是高考语文必考的重要内容,文化常识的积累对于高考语文复习是很重要的,以下是收集整理的高考备考复习文化常识专项练习,请考生认真练习。 高考备考复习文化常识及答案详解: 1.文中涉及一些中国文化常识,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润例:过去请人作诗文书画的酬劳称之为润笔,而将所定的标准就称为润例或润格。 B.阳文:指采用刀刻等传统技术方法,在器物或印章表面上形成的凹下的文字或图案。 C.金石:中国古代以前朝的铜器和碑石为研究对象,涉及文字、历史、书法、文学等。 D.闲章:中国传统文人常自拟词句或撷取格言警句来镌刻成章,内容广泛,意趣盎然。 答案: B印章或某些器物上所刻或所铸的凸出的文字或花纹。文字凸起为阳文,凹陷为阴文。 2.下列对文言文中有关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矣”作为古代文言助词,用于句末与“了”相同。在矣作通假时,通“也”;在本文言文中主要表示感叹。 B.“鲁”既可以指古国鲁国;也可作姓氏,如工匠祖师鲁班;在现代汉语中多指山东省的简称。 C.在中国汉代、南北朝时南海称为涨海、沸海。清代以后逐渐习称南海。文中南海指佛教圣地普陀山。 D.《四库全书》是在乾隆皇帝的主持下,由纪昀等多位高官、学者编撰。丛书分经、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库。基本上囊括了中国古代所有图书,故称“全书”。 答案: B(鲁班的姓氏不是鲁,姬姓,公输氏,名班,人称公输盘、公输般、班输,尊称公输子。又称鲁盘或者鲁般,惯称“鲁班”) 3.下列对文言文中有关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六宗”一般指的是古所尊祀的六神,有时也指汉文帝(太宗)、汉武帝(世宗)、汉宣帝(中宗)、汉元帝(高宗)、汉明帝(肃宗)、汉章帝(显宗)。文中指的是尊祀的六神。 B、四邻各族(九夷、八狄、七戎、六蛮)的居住区称为“四海”,“五湖四海”也泛指全国各地、天下。 C、楚辞是屈原创作的一种新诗体,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浪漫主义诗集。其经历了屈原的作品始创、屈后仿作、汉初搜集、至刘向辑录等历程。对《楚辞》及其研究史作研究的学科,今称为“楚辞学”。 D、“姬”姓,中华上古八大姓之一,得姓始祖为华夏民族的人文初祖——黄帝,黄帝因长居姬水,以姬为姓。 答案:A,考查古文化常识,本题着重考查了古代帝王谥号。A项汉明帝谥号为显宗,汉章帝谥号为肃宗。此题难度较大,需要考生长期注重文化积累。 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文言文常识100题

文言文常识100题 1.100道语文常识题,看看你能对多少 1.现在我们常用“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指代高雅和通俗的文艺作品,请问这两个成语最初指的是什么?(C) A、文章 B、画作C、乐曲 2. 下面哪个字常用作表示顺序的第五位?(A) A、戊 B、戍C、戌 3. 古人的婚礼在什么时间举行?(C) A、早上 B、中午 C、傍晚4、“大禹治水”的故事家喻户晓,大禹治理的是哪个流域的洪水?(B)A、长江流域B、黄河流域5、古代宫殿大门前成对的石狮一般都是:(A)A、左雄右雌B、左雌右雄6、“结发”在古时是指结婚时:(C) A、丈夫把头发束起来 B、妻子把头发束起来 C、把夫妻头发束在一起 7、我国传统表示次序的“天干”共有几个字?(A) A、十个B、十二个8、被誉为“万国之园”的是:(B)A、颐和园B、圆明园 9、“水”字属于下列哪种汉字构成方式?(A) A、象形字B 、表意字10、“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描写的是哪个传统节日?(B)A、中秋节B、元宵节C、端午节D、七夕节11、道家思想在我国影响深远,请问历史中的哪一时期最接近道家所主张的无为而治?(A) A 、文景之治B、光武中兴 C、贞观之治 D、开无盛世 12、下列哪个不是北京的别称?(C)A、大都B、中都C 、上都D、南京13、我们熟悉的《百家姓》是按照什么方式排列的?(B) A、人口数量B 、政治地位 14、“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八大家”这幅对联中提到的“三父子”是:(B) A、曹操、曹丕、曹植 B、苏洵、苏轼、苏辙C 、班彪、班固、班超15、拍电影时常用的“ ... 青”来表示拍摄完成,“ ... 青”原指什么?(A) A、 ... 竹筒的一道工序 B、加工新茶的一种 ... 16、墨子的主要思想是“兼爱”,他所反对的“爱有差等”这一观点是哪家学派的?(A) A 、儒家 B、法家 C、道家 D、名家17、“美”字最初的含义是:(B)A、羊大即为美B、戴着头饰站立的人 C、土地里生长的花朵 D、远方茂盛的森林 18、孔子为自己的教学定睛“孔门四教”,具体指的是:(B) A、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B、文、行、忠、信19、俗语说“化干戈为玉帛”,干戈都是

高中语文高考复习文言文文化常识综合练习(共100道选择题,附参考答案和解析)

高考文言文文化常识选择题 班级考号姓名总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徐鹿卿,字德夫。博通经史,以文学名于乡,后进争师宗之。嘉定十六年,廷试进士,有司第其对居二,详定官以其直抑之,犹置第十。初,鹿卿檄衢州推官冯惟说决婺狱,惟说素廉平,至则辨曲直,出淹禁。大家不快其为,会乡人居言路,乃属劾惟说。州索印纸,惟说笑曰:“是犹可以仕乎?”自题诗印纸而去。衢州郑逢辰以缪举,鹿卿以委使不当,相继自劾,且共和其诗。御史兼二人劾罢之。鹿卿居官廉约清峻,豪发不妄取,一庐仅庇风雨。谥清正。 (节选自《宋史•徐鹿卿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经史子集”是中国古籍按内容区分的四大部类。“经”是经书,指儒家经典著作;“史”是史书,即正史。 B.“廷试”是科举制度中由皇帝亲发策问,在殿廷上举行的考试,也称“殿试”,第二名被称为“进士”。 C.“御史”是专门作为监察性质的官职,负责监察朝廷、诸侯官吏。 D.古代帝王、诸侯、大臣等人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一种称号以褒贬,称为“谥”或“谥号”。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海瑞,字汝贤,琼山人。举乡试,署南平教谕。御史诣学宫,属吏咸伏谒,瑞独长揖,曰:“台谒当以属礼,此堂,师长教士地,不当屈。”世宗崩,穆宗立,历两京左右通政。万历初,张居正当国,亦不乐瑞,令巡按御史廉察之。御史至山中视,瑞设鸡黍相对食,居舍萧然,御史叹息去。瑞无子。丧出江上,白衣冠送者夹岸,酹而哭者百里不绝。赠太子太保,谥忠介。 (节选自《明史•海瑞传》,有删改) 2.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乡试”,明、清的“乡试”在各省的省城举行,主考官均由皇帝亲派。中试称为“举人”,第一名称“解元”。 B.古代把天子的死看得很重,常用山塌下来比喻,所以“崩”是天子死亡的一种委婉的说法。 C.“庙号”是指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供奉时特起的名号,如高祖、太宗、穆宗、万历等。 D.“太子太保”只是一个荣誉称号,并不是真的给太子上课,有时皇帝暂无太子,他封臣下做太子太保。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曾巩,字子固,建昌南丰人。生而警敏,读书数百言,脱口辄诵。年十二,试作《六论》,援笔而成,辞甚伟。甫冠,名闻四方。欧阳修见其文,奇之。中嘉佑二年进士第。徙明、亳、沧三州。巩负才名,久外徙,世颇谓偃蹇不偶。一时后生辈锋出,巩视之泊如也。拜中书舍人。甫数月,丁母艰去。又数月而卒,年六十五。(巩)为文章,上下驰骋,愈出而愈工,本原“六经”,斟酌于司马迁、韩愈,一时工作文词者,鲜能过也。 (选自《宋史•列传第七十八》,有删改) 3.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中嘉佑二年进士第”中“第”指科举考试及格的等次,“进士”是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考试者,意为可以进授爵位之人。 B.古代任命或调任官职的词语很多,如“拜中书舍人”中的“拜”(授予),“徙明、亳、沧三州”中的“徙”(调任)等。 C.“丁母艰”是指母亲去世,回乡守丧。守丧有一定的时间规定,这在古代是一种孝顺行为,表明当事人对已故之人的崇敬和不舍。 D.“六经”指六部儒家经典著作,是指经过孔子整理而传授的六部先秦古籍。它们是《论语》《诗经》《尚书》《礼记》《乐经》《周易》。

高中语文高考复习选择题专项练习(文言文专题)100题

高中语文高考复习选择题专项练习(文言文专题)100题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除臣洗马(授职)B.宠命优渥(深厚) C.门衰祚薄(福分)D.日薄西山(单薄)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词类活用现象,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A.泥而不滓B.蝉蜕于污秽 C.惠王患之D.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 3.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亦已焉哉子亦有不利焉 B.怨灵修之浩荡兮鸷鸟之不群兮 C.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 D.静言思之今我来思 4.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①蒙(继承)故业,因遗策(政策)②然后践(践行)华为城,因河为池(护城河) ③秦人开关延(迎击)敌④序八州而朝(使……朝拜)同列 ⑤信(可靠)臣精卒陈利兵(军队)而谁何⑥才能不及(如)中人⑦试使山东(崤山以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 A.①③⑤⑦ B.②④⑥⑦ C.①②③④⑤ D.①③④⑥⑦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若无罪而就死地就:走向

B.挟太山以超北海超:超过 C.度,然后知长短度:丈量 D.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恒:守道不变 6.下列句子中没有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 A.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B.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C.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 D.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7.对下列句子中画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乃中《经首》之会/中:合乎 B.批大卻,导大窾,因其固然/批:劈、击 C.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委:卸落、坠下 D.嘻,善哉!技盖至此乎?/盖:大概 8.下列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中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A.司马青衫,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也B.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 C.当时余心之悲,盖不能以寸管形容之D.此吾所以敢率性就死不顾汝也 9.下列句中不含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 ) A.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 B.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 C.刘夙婴疾病

高考文言文文化常识100道试题与答案

高考文言文文化常识100道 目录 高考文言文文化常识100道 (1) (一)学校与科举 (1) (二)山川与地理 (3) (三)天文与历法 (4) (五)节日与习俗 (8) (六)宗庙与祭祀 (9) (七)礼仪与风俗 (11) (八)人名与称谓 (12) (九)文集与典籍 (14) (十)其它与补遗 (15) (一)学校与科举 1.古人常用“庠序”指代学校,如《孟子·寡人之于国也》的“谨庠序之教”的“庠序”就是这个意思。 对 错 2. 韩愈的《师说》有“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一句,其中的“六艺”是指礼、乐、射、御、书、术这六种基本技能。 对 错

3. 大学是我国古代的最高学府,有时也是教育行政机构。 对 错 4. 博士和教授都是指古代的学者或博学多才之人,与官职没有任何关系。 对 错 5. 书院是古代的一种独立的教育机构,是由私人所设立的与官府没有任何关系的聚徒讲授、研究学问的场所,如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容山书院等。 对 错 6. 察举是汉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形式,朝廷专门选那些孝顺父母的人,封之以“孝廉”的荣誉称号并加以重用。 对 错 7. 征辟是汉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形式。“征”一般是皇帝亲自征聘人才,“辟”则大多数是由中央高官或地方政府向朝廷推荐人才。 对 错 8. 古代科举考试,由低级到高级一般经历以下四个阶段:院试、乡试、会试、殿试。 对 错 9. 古代科举考试,乡试被录取者称为“举人”,第一名为“解元”;会试被录取者称为“贡生”,第

一名为“会元”;殿试及第者称“进士”,前三名依次为:状元、榜眼、探花。 对 错 10. 一般认为,科举考试始于汉武帝时期,终于清朝光绪年间。 对 错 (二)山川与地理 11. 古人把山南水北称为“阳”,山北水南称为“阴”,如衡阳在衡山之南,江阴是长江之南。 对 错 12. 古代的“河”专指黄河,“江”专指“长江”,所以《鸿门宴》里“将军战河南”的“河南”是指“黄河以南的地区”,不是今天所说的“河南省”。 对 错 13. “五岳”是指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和中岳黄山。 对 错 14. 古代分天下为九州,即兖州、冀州、青州、徐州、豫州、雍州、扬州、梁州、广州。 对 错 15. 根据“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地理常识推断,古代的“江左”是指长江以西的地区。

文化常识100题及答案

文化常识100题及答案 高考复习之文化常识题汇编 1.文中涉及一些中国文化常识,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润例:过去请人作诗文书画的酬劳称之为润笔,而将所定的标准就称为润例或润格。 B.阳文:指采用刀刻等传统技术方法,在器物或印章表面上形成的凹下的文字或图案。 C.金石:中国古代以前朝的铜器和碑石为研究对象,涉及文字、历史、书法、文学等。 D.闲章:中国传统文人常自拟词句或撷取格言警句来镌刻成章,内容广泛,意趣盎然。 2.下列对文言文中有关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矣”作为古代文言助词,用于句末与“了”相同。在矣作通假时,通“也”;在本文言文中主要表示感叹。 B.“鲁”既可以指古国鲁国;也可作姓氏,如工匠祖师鲁班;在现代汉语中多指山东省的简称。 C.在中国汉代、南北朝时南海称为涨海、沸海。清代当前逐步习称南海。文指圣地普陀山。

D.《四库全书》是在乾隆天子的主持下,由纪昀等多位高官、学者编撰。丛书分经、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库。基本上席卷了中国现代一切图书,故称“全书”。 3.下列对文言文中有关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六宗”一般指的是古所尊祀的六神,有时也指汉文帝(太宗)、汉武帝(世宗)、汉宣帝(中宗)、汉元帝(高宗)、汉明帝(肃宗)、汉章帝(显宗)。文中指的是尊祀的六神。 B、四邻各族(九夷、八狄、七戎、六蛮)的寓居区称为“四海”,“大江南北”也泛指全国各地、天下。 C、楚辞是屈原创作的一种新诗体,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浪漫主义诗集。其经历了屈原的作品始创、屈后仿作、汉初搜集、至刘向辑录等历程。对《楚辞》及其研究史作研究的学科,今称为“楚辞学”。 D、“姬”姓,中华上古八大姓之一,得姓始祖为华夏民族的人文初祖——黄帝,黄帝因长居姬水,以姬为姓。

高考文言文分题型专练:词语解说和文化常识(附答案解析)

高考文言文分题型专练:词语解说和文化常识 (附答案解析) 1.下列对课本中文学常识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汉语的人称代词较为丰富。《种树郭橐驼传》中“字而幼童”的“而”与《孔雀东南飞》中“渠会永无缘”的“渠”同为第二人称。 B.《陈情表》语言表达切合身份,恭敬而得体,其中“伏惟”“蒙”“谨”等词语均能表达“恭敬之意”。 C.古代散文中,有的格局谨严而不乏情采,有的潇洒随性而自有法度,《石钟山记》可谓前一类文章的典范。 D.汉代设置选拔人才的一种科目被称为“秀才”,晋时仍保留此制,《陈情表》中“秀才”与科举考试的“秀才”相同。 2.下列《项脊轩志》中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五之夜”,指农历每月十五的夜晚,“望”指农历每月十五,“既望”则指农历每月十六。 B.“余自束发读书轩中”,“束发”是古代男子成人自立的标志,而“至于成立”指男子二十岁。 C.“先妣”,过世的母亲。古时称已去世的母亲为“妣”,称已去世的父亲为“考”。成语“如丧考妣”中“考妣”就是此意。 D.“吾妻来归”中“归”指古代女子出嫁,“吾妻归宁”,“归宁”旧指女子出嫁后回娘家省亲。 3.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丁内忧”,“丁”意为遭逢、遇到,“丁内忧”指遭逢母亲丧事。旧制,父母死后,子女要守丧,谓之“丁忧。” B.“诏”,指帝王的诏命或帝王下达命令,如《促织》中“诏赐抚臣”即指后者。表达帝王诏命的词语还有敕、谕、诰等。 C.黔首,指平民,多在战国与秦时使用,当时百姓以黑巾覆头,故称“黔首”。古时平民亦可称为“黎民”“布衣”“庶人”等。 D.五帝,在《史记·五帝本纪》中指“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三王”指夏、商、周三代开国君王,即夏禹、商汤和周文王。 4.下列对句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沛公不胜杯杓”与“浑欲不胜簪”两句中的“胜”字含义不同。 B.“此亡秦之续耳”与“视为止,行为迟”两句中的“续”和“视”均为动词作名词。 C.“诚有百姓者”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两句中的“诚”字含义相同。 D.“无以,则王乎”与“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两句中的“以”字用法与含义相同。 5.下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2020高考文言文之文化常识判断题100道修正版

2020高考文言文之文化常识判断题100道修正版 (一)学校与科举 1.古人常用“庠序”指代学校,如《孟子·寡人之于国也》的“谨庠序之教”的“庠序” 就是这个意思。() 2.韩愈的《师说》有“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一句,其中的“六艺”是指礼、乐、射、御、 书、术这六种基本技能。() 3.大学是我国古代的最高学府,有时也是教育行政机构。() 4.博士和教授都是指古代的学者或博学多才之人,与官职没有任何关系。() 5.书院是古代的一种独立的教育机构,是由私人所设立的与官府没有任何关系的聚徒讲授、 研究学问的场所,如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容山书院等。() 6.察举是汉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形式,朝廷专门选那些孝顺父母的人,封之以“孝廉”的荣誉 称号并加以重用。() 7.征辟是汉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形式。“征”一般是皇帝亲自征聘人才,“辟”则大多数是由 中央高官或地方政府向朝廷推荐人才。() 8.古代科举考试,由低级到高级一般经历以下四个阶段:院试、乡试、会试、殿试。() 9.古代科举考试,乡试被录取者称为“举人”,第一名为“解元”;会试被录取者称为“贡 生”,第一名为“会元”;殿试及第者称“进士”,前三名依次为:状元、榜眼、探花。()10.一般认为,科举考试始于汉武帝时期,终于清朝光绪年间。() (二)山川与地理 11.古人把山南水北称为“阳”,山北水南称为“阴”,如衡阳在衡山之南,江阴是长江之南。() 12.古代的“河”专指黄河,“江”专指“长江”,所以《鸿门宴》里“将军战河南”的“河南”是指“黄河以南的地区”,不是今天所说的“河南省”。() 13.“五岳”是指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和中岳黄山。() 14.古代分天下为九州,即兖州、冀州、青州、徐州、豫州、雍州、扬州、梁州、广州。()15.根据“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地理常识推断,古代的“江左”是指长江以西的地区。 () 16.古人把“坐北朝南”的位置认为是尊位,反之为卑位,因此“北面”有称臣的意思。()17.古代以中原为中心,人们将处于东、西、南、北方的少数民族分别称为东夷、西戎(西羌)、南蛮(南闽)、北狄,有鄙视之意。()

高考语文全国卷必考古代文化常识题库

高考语文全国卷必考古代文化常识题库 高考语文全国卷必考古代文化常识题库 古代文化常识,为高考新课标卷语文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之一,该题涉及面非常广,且无明确的出题范围,是考生备考中的一大难题。以下是店铺搜索整理的一份高考语文全国卷必考古代文化常识题库,供参考练习,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考语文全国卷必考古代文化常识题库1 《窦娥冤》 1.缥缃:代指书籍。缥,青白色的丝织品;缃,淡黄色的丝织品。古人习惯用这两种丝织品包书或做书袋,故以此作为书籍的代称。 2.春榜:唐宋考进士都在春季,后世称进士考试为春榜。 3.宫调:古代音乐有宫、商、角、徵、变徵、羽、变宫七音,以其中任何一声为主,均可构成一种调式。凡以宫声为主的调式称宫,以其他各声为主的称调,合称宫调。 4.祗(zhī)候:比较高级的衙役。 5.刷卷:上级官员考察下级衙门的刑狱案件。 6.下官:做官的人对自己的谦称。 7.《本草》指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药书。 8.跖:传说是春秋末年奴隶起义的首领,过去被诬称为盗跖。颜渊,孔子弟子,被推崇为贤人。盗跖,颜渊,这里泛指坏人、好人。 9.元杂剧的角色有旦、末、净、杂四类。元杂剧每本戏只有一个主角。 (1)旦是女角,正旦是女主角,配角有小旦(少年女角色)、贴旦(丫环)、搽旦(不正派的女人)。 (2)末是男角,正末是男主角,配角有小末(少年男角色)、外末(老年男子)等。冲末(男配角)。 (3)净,俗称大花脸,大都扮演性格、相貌上有特异之处的人物(一般扮演性情恶劣、举动粗野的人物),如李逵、张飞。净的次要角色称副净。

(4)丑,俗称小花脸,大都扮演男次要人物。(注:元杂剧原本无丑的行当,明刊版本中的丑是明人增改的)(元杂剧中无生之称,末即生也) (5)杂,杂角。如:孛老(老头儿)、卜儿(老妇人)、孤(官员)、洁(和尚)、驾(皇帝)、邦老(强盗)、徕儿(小厮、小男孩)等。 《辛弃疾词两首》 1.把吴钩看了:吴钩是春秋时期流行的一种弯刀,它以青铜铸成,是冷兵器里的典范,充满传奇色彩,后又被历代文人写入诗篇,成为驰骋疆场,励志报国的精神象征。在众多文学作品中,吴国的利器已经超越刀剑本身,上升成为一种骁勇善战、刚毅顽强的精神符号。 2.一片神鸦社鼓:社日是古代农民祭祀土地神的节日。汉以前只有春社,汉以后开始有秋社。自宋代起,以立春、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为社日。唐代诗人王驾有《社日》一诗,主要是描绘社日的欢乐场面。 3.封狼居胥:封狼居胥指西汉大将霍去病登狼居胥山筑坛祭天以告成功之事,后用以指建立显赫武功,成为中华民族武将的最高荣誉之一。 《拿来主义》 冠冕:(1)指仕宦的代称。《北史·寇洛等传论》:冠冕之盛,当时莫与比焉。 (2)指第一;首位。《三国志·蜀志·庞统传》:徽甚异之,称统当为南州士之冠冕。钟嵘《诗品序》:此皆五言之冠冕。 (3)指体面。《官场现行记》第五十六回:有些老一辈人见他话说得冠冕,都说,某人虽有嗜好,尚还有自爱之心。 《廉颇蔺相如列传》 1.斋戒:古人在祭祀或行大礼前,洁身清心,以示虔诚。 2.列观:一般的宫殿。观,宫廷中高大华丽的楼台。 3.有司:官吏的通称。古代设官分职,各有所司,故称。(司空、司徒、司寇、司马) 4.九宾:古代外交上最隆重的礼节,由傧者九人依次传呼接引宾客上殿。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100题(含答案)

2017年高考语文中国古代文化常识过关试题 1.文中涉及一些中国文化常识,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润例:过去请人作诗文书画的酬劳称之为润笔,而将所定的标准就称为润例或润格。 B.阳文:指采用刀刻等传统技术方法,在器物或印章表面上形成的凹下的文字或图案。 C.金石:中国古代以前朝的铜器和碑石为研究对象,涉及文字、历史、书法、文学等。 D.闲章:中国传统文人常自拟词句或撷取格言警句来镌刻成章,内容广泛,意趣盎然。 B 印章或某些器物上所刻或所铸的凸出的文字或花纹。文字凸起为阳文,凹陷为阴文。 2.下列对文言文中有关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矣”作为古代文言助词,用于句末与“了”相同。在矣作通假时,通“也”;在本文言文中主要表示感叹。 B.“鲁”既可以指古国鲁国;也可作姓氏,如工匠祖师鲁班;在现代汉语中多指山东省的简称。 C.在中国汉代、南北朝时南海称为涨海、沸海。清代以后逐渐习称南海。文中南海指佛教圣地普陀山。 D.《四库全书》是在乾隆皇帝的主持下,由纪昀等多位高官、学者编撰。丛书分经、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库。基本上囊括了中国古代所有图书,故称“全书”。 B(鲁班的姓氏不是鲁,姬姓,公输氏,名班,人称公输盘、公输般、班输,尊称公输子。又称鲁盘或者鲁般,惯称“鲁班”) 3.下列对文言文中有关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六宗”一般指的是古所尊祀的六神,有时也指汉文帝(太宗)、汉武帝(世宗)、汉宣帝(中宗)、汉元帝(高宗)、汉明帝(肃宗)、汉章帝(显宗)。文中指的是尊祀的六神。 B、四邻各族(九夷、八狄、七戎、六蛮)的居住区称为“四海”,“五湖四海”也泛指全国各地、天下。 C、楚辞是屈原创作的一种新诗体,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浪漫主义诗集。其经历了屈原的作品始创、屈后仿作、汉初搜集、至刘向辑录等历程。对《楚辞》及其研究史作研究的学科,今称为“楚辞学”。 D、“姬”姓,中华上古八大姓之一,得姓始祖为华夏民族的人文初祖——黄帝,黄帝因长居姬水,以姬为姓。 A 考查古文化常识,本题着重考查了古代帝王谥号。A项汉明帝谥号为显宗,汉章帝谥号为肃宗。此题难度较大,需要考生长期注重文化积累。 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受禅,也叫禅让制,是中国上古时期以来推举首领的一种方式,即群体中个人表决,以多数决定。 B.阙是宫门两侧的高台,又可借指宫廷:"诣阙’既可指赴朝廷,又可指赴京都[转载]2016年高考复习备考文化常识100题1。 C.嗣位指继承君位,我囯封建王朝奉行长子继承制.君位只能由最年长的儿子继承。 D.乞骸骨,自请退职的意思,即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 C(“嫡长子”继承制,而非“最年长的儿子继承”。继承地位的不一定是最年长的儿子。)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牙门与牙旗一样,源起都有古人借猛兽利牙的图案彰显荣耀和威武之意。 B.丁母丧是指遭逢母亲丧事。旧制,父母死后,子女要守丧,谓之“丁忧”。 C.征、辟指征召布衣出仕,与“察茂才”“举孝廉”一样,是自上而下选拔官吏的制度。 D.乡、闾在古代各指一种行政区域名,合在一起还可以泛指家乡故里、父老乡亲。 C “察茂才”“举孝廉”, 是自下而上. 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每月的初一称为“望日”,“夏四月之望”是指初夏的四月一日。 B.野史,是私家编撰的史书,“野史氏”在文中是作者自谓。 C.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称为进士,武侯是丁丑年的进士。 D.“庙社”指宗庙和社稷,古人在春季和秋季祭祀社神。 A 在农历的每月十五日称为“望日”,每月的初一称为“朔”。“夏四月之望”是指夏历(农历)的四月十五日。 7.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赐姓:古代天子据某人祖先所生之地或其功绩而赐予姓氏。多指以国姓赐与功臣,以示褒宠。 B.持节:古代官名。汉末与魏晋南北朝时,掌地方军政的官员往往有使持节、持节、假节、假使节等称号。使持节得诛杀中级以下官吏;持节得杀无官职的人;假节得杀犯军令者。 C.践祚:特指皇帝登临皇位,类似用语现象很多,例如:践阼、践极、践统、践位、践国、践帝、践政、践袭、践莅、践事等等。 D.薨:古人对身故有多种方式的描述,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高官死去为薨。也可用于皇帝的高等级妃嫔和所生育的皇子公主,或者封王的贵族。 C 践政、践莅:当政在任之意。践事:供职、充役之意。践袭:蹈袭,沿用之意 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明道”是宋仁宗赵祯年号。所谓“年号”,是从汉朝初年开始使用的、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 B.“礼部”是古代“六部”之一,管理国家典章制度、祭祀、学校、科举等,并负责接待四方宾客等事务。 C.“立生祠”是古代一种民俗,即老百姓自发地为活人修建祠堂并加以奉祀。其对象都是深得民心的官员。 D.“御史”是古代一种官名,其职责多有变化。自秦朝开始,御史专为监察性质的官职,一直延续到清朝。

高中语文古代文化常识试题(附答案)

高中语文古代文化常识试题(附答案) 2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贞元,年号。年号是我国从汉朝初年开始使用的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古代帝王凡遇到大事、要事,常常要更改年号。 B.明经,汉朝出现的选举官员的科目,始于汉武帝时期,至宋神宗时期废除。被推举者须明习经学,故以“明经”为名。 C.谥号是朝廷对死去的帝王、大臣、贵族(包括其它地位很高的人)、平民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 D.乞骸骨,乞求自己的尸骨能回到故乡安葬,指古代官吏因年老请求退职,回老家安度晚年。这是古代官员请求退休的萎婉说法。 2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男子18岁时举行加冠礼,叫作冠。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冠”,20岁才为成年。 B.“进士及第”指科举时代经考试合格后录取成为进士,科举殿试时的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即状元、榜眼、探花。 C.郊祭犹郊祀。古代于郊外祭祀天地,南郊祭天,北郊祭地,是儒教礼仪中的主要部分,祭对象分为三类:天神、地衹、人鬼。 D.古人对死的称谓等级森严,“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侯蒙属大夫,故死为“卒”。 2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弹劾”是指君主时代担任监察职务的官员检举官吏的罪状。 B.“经略”是指明清两代有重要军事任务时特设经略,掌管一路或数路军、政事务,职位高于总督。 C.“世荫”是指在封建时代,子子孙孙因为先人或祖上有卓越的功勋而世袭官职。 D.“屯田”是指中国历代封建王朝组织劳动者在官地上进行开垦耕作的农业生产组织形式。有官屯与民屯之分,以官屯为主。 2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弘治,是中国明朝第九个皇帝明孝宗朱祜樘的年号。年号,是我国历代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始于汉武帝。 B.疏,又称“奏议”或“奏疏”,是臣僚向帝王进言使用文书的统称。疏的本意为“疏通”,这里引申为分条说明的文字。 C.父忧,为“丁父忧”的省写。“丁忧”,古代官员父母亲去世后必须停职守制的制度,丁忧期间,丁忧人不准为官。 D.谥,谥号,是古代君主、诸侯死去之后,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给予的一个寓含善意评价或带有评判性质的称号。

全国卷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试题汇编(题量多,涵盖全面)及答案

全国卷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试题汇编(题量多,涵盖全面)及答案 1.文中涉及一些中国文化常识,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润例:过去请人作诗文书画的酬劳称之为润笔,而将所定的标准就称为润例或润格。 B.阳文:指采用刀刻等传统技术方法,在器物或印章表面上形成的凹下的文字或图案。 C.金石:中国古代以前朝的铜器和碑石为研究对象,涉及文字、历史、书法、文学等。 D.闲章:中国传统文人常自拟词句或撷取格言警句来镌刻成章,内容广泛,意趣盎然。 2.下列对文言文中有关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矣”作为古代文言助词,用于句末与“了”相同。在矣作通假时,通“也”;在本文言文中主要表示感叹。 B.“鲁”既可以指古国鲁国;也可作姓氏,如工匠祖师鲁班;在现代汉语中多指山东省的简称。 C.在中国汉代、南北朝时南海称为涨海、沸海。清代以后逐渐习称南海。文中南海指佛教圣地普陀山。 D.《四库全书》是在乾隆皇帝的主持下,由纪昀等多位高官、学者编撰。丛书分经、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库。基本上囊括了中国古代所有图书,故称“全书”。 3.下列对文言文中有关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六宗”一般指的是古所尊祀的六神,有时也指汉文帝(太宗)、汉武帝(世宗)、汉宣帝(中宗)、汉元帝(高宗)、汉明帝(肃宗)、汉章帝(显宗)。文中指的是尊祀的六神。 B、四邻各族(九夷、八狄、七戎、六蛮)的居住区称为“四海”,“五湖四海”也泛指全国各地、天下。 C、楚辞是屈原创作的一种新诗体,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浪漫主义诗集。其经历了屈原的作品始创、屈后仿作、汉初搜集、至刘向辑录等历程。对《楚辞》及其研究史作研究的学科,今称为“楚辞学”。 D、“姬”姓,中华上古八大姓之一,得姓始祖为华夏民族的人文初祖——黄帝,黄帝因长居姬水,以姬为姓。 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受禅,也叫禅让制,是中国上古时期以来推举首领的一种方式,即群体中个人表决,以多数决定。 B.阙是宫门两侧的高台,又可借指宫廷:"诣阙’既可指赴朝廷,又可指赴京都[转载]2016年高考复习备考文化常识100题1。 C.嗣位指继承君位,我囯封建王朝奉行长子继承制.君位只能由最年长的儿子继承。 D.乞骸骨,自请退职的意思,即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牙门与牙旗一样,源起都有古人借猛兽利牙的图案彰显荣耀和威武之意。 B.丁母丧是指遭逢母亲丧事。旧制,父母死后,子女要守丧,谓之“丁忧”。 C.征、辟指征召布衣出仕,与“察茂才”“举孝廉”一样,是自上而下选拔官吏的制度。 D.乡、闾在古代各指一种行政区域名,合在一起还可以泛指家乡故里、父老乡亲。 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每月的初一称为“望日”,“夏四月之望”是指初夏的四月一日。 B.野史,是私家编撰的史书,“野史氏”在文中是作者自谓。 C.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称为进士,武侯是丁丑年的进士。 D.“庙社”指宗庙和社稷,古人在春季和秋季祭祀社神。 7.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赐姓:古代天子据某人祖先所生之地或其功绩而赐予姓氏。多指以国姓赐与功臣,以示褒宠。 B.持节:古代官名。汉末与魏晋南北朝时,掌地方军政的官员往往有使持节、持节、假节、假使节等称号。使持节得诛杀中级以下官吏;持节得杀无官职的人;假节得杀犯军令者。 C.践祚:特指皇帝登临皇位,类似用语现象很多,例如:践阼、践极、践统、践位、践国、践帝、践政、践袭、践莅、践事等等。 D.薨:古人对身故有多种方式的描述,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高官死去为薨。也可用于皇帝的高等级妃嫔和所生育的皇子公主,或者封王的贵族。 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明道”是宋仁宗赵祯年号。所谓“年号”,是从汉朝初年开始使用的、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 B.“礼部”是古代“六部”之一,管理国家典章制度、祭祀、学校、科举等,并负责接待四方宾客等事务。 C.“立生祠”是古代一种民俗,即老百姓自发地为活人修建祠堂并加以奉祀。其对象都是深得民心的官员。 D.“御史”是古代一种官名,其职责多有变化。自秦朝开始,御史专为监察性质的官职,一直延续到清朝。 9.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一项的是( ) A.“迁谪”谓官吏因罪降职并流放,其中“迁”指官员的调动,有升有降,但“左迁”必是升职。 B.“母艰”,就是“母忧”,指母亲的丧事。 C.“河北”在古代指的是黄河以北,这是一个古今异义词,与现代汉语中的行政区划是不同的。 D.“自号”,旧时给自己取的号,大都是士大夫和文人墨客,因均属通晓翰墨之人,无不别出匠心,各有所爱所好。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学:古代设在京城的最高学府 B.上林苑:古代帝王打猎的地方。 C.床:古代的坐具。

文化常识100题及答案

1.文中涉及一些中国文化常识,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润例:过去请人作诗文书画的酬劳称之为润笔,而将所定的标准就称为润例或润格。 B.阳文:指采用刀刻等传统技术方法,在器物或印章表面上形成的凹下的文字或图案。 C.金石:中国古代以前朝的铜器和碑石为研究对象,涉及文字、历史、书法、文学等。 D.闲章:中国传统文人常自拟词句或撷取格言警句来镌刻成章,内容广泛,意趣盎然。 2.下列对文言文中有关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矣”作为古代文言助词,用于句末与“了”相同。在矣作通假时,通“也”;在本文言文中主要表示感叹。 B.“鲁”既可以指古国鲁国;也可作姓氏,如工匠祖师鲁班;在现代汉语中多指山东省的简称。 C.在中国汉代、南北朝时南海称为涨海、沸海。清代以后逐渐习称南海。文中南海指佛教圣地普陀山。 D.《四库全书》是在乾隆皇帝的主持下,由纪昀等多位高官、学者编撰。丛书分经、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库。基本上囊括了中国古代所有图书,故称“全书”。 3.下列对文言文中有关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六宗”一般指的是古所尊祀的六神,有时也指汉文帝(太宗)、汉武帝(世宗)、汉宣帝(中宗)、汉元帝(高宗)、汉明帝(肃宗)、汉章帝(显宗)。文中指的是尊祀的六神。 B、四邻各族(九夷、八狄、七戎、六蛮)的居住区称为“四海”,“五湖四海”也泛指全国各地、天下。 C、楚辞是屈原创作的一种新诗体,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浪漫主义诗集。其经历了屈原的作品始创、屈后仿作、汉初搜集、至刘向辑录等历程。对《楚辞》及其研究史作研究的学科,今称为“楚辞学”。 D、“姬”姓,中华上古八大姓之一,得姓始祖为华夏民族的人文初祖——黄帝,黄帝因长居姬水,以姬为姓。 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受禅,也叫禅让制,是中国上古时期以来推举首领的一种方式,即群体中个人表决,以多数决定。 B.阙是宫门两侧的高台,又可借指宫廷:"诣阙’既可指赴朝廷,又可指赴京都。 C.嗣位指继承君位,我囯封建王朝奉行长子继承制.君位只能由最年长的儿子继承。 D.乞骸骨,自请退职的意思,即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牙门与牙旗一样,源起都有古人借猛兽利牙的图案彰显荣耀和威武之意。 B.丁母丧是指遭逢母亲丧事。旧制,父母死后,子女要守丧,谓之“丁忧”。 C.征、辟指征召布衣出仕,与“察茂才”“举孝廉”一样,是自上而下选拔官吏的制度。 D.乡、闾在古代各指一种行政区域名,合在一起还可以泛指家乡故里、父老乡亲。 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每月的初一称为“望日”,“夏四月之望”是指初夏的四月一日。 B.野史,是私家编撰的史书,“野史氏”在文中是作者自谓。 C.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称为进士,武侯是丁丑年的进士。 D.“庙社”指宗庙和社稷,古人在春季和秋季祭祀社神。 7.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赐姓:古代天子据某人祖先所生之地或其功绩而赐予姓氏。多指以国姓赐与功臣,以示褒宠。 B.持节:古代官名。汉末与魏晋南北朝时,掌地方军政的官员往往有使持节、持节、假节、假使节等称号。使持节得诛杀中级以下官吏;持节得杀无官职的人;假节得杀犯军令者。 C.践祚:特指皇帝登临皇位,类似用语现象很多,例如:践阼、践极、践统、践位、践国、践帝、践政、践袭、践莅、践事等等。 D.薨:古人对身故有多种方式的描述,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高官死去为薨。也可用于皇帝的高等级妃嫔和所生育的皇子公主,或者封王的贵族。 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