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共产党领导下的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学前教育

  • 格式:pptx
  • 大小:15.50 MB
  • 文档页数:60

下载文档原格式

  / 60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的学前教育机构
寄宿制的保育院、托儿所 单位日间托儿所 变工托儿所、哺乳室 游击式的托幼组织 小学附设幼稚班
私人设立的托儿所
混合类型的托幼组织
1.寄宿制的托幼机构
一般设在环境比较完备的后方,规模较大。由边区政府主办、 费用由政府负担。招收对象主要是干部子女、前方将士子女、烈 士遗孤、难童。实行供给制的分配制度。条件较优越。 著名的有: 延安第一保育院 、第二保育院 、洛杉矶托儿所。
《托儿所组织条例》
办所方针:艰苦奋斗、勤俭办所、民办公助
发展方向:为工农大众及其子女服务的发展方向
招收对象:凡有选举权的人生下一个月——五岁的小孩 (无传染病)都可以进托儿所。 班容量:6——20人 师幼比:1:3 选址要求:清洁、光线充足、空气流通
2.抗日战争时期的学前教育方针
1.土地革命时期的学前教育方针
1934年2月颁布《托儿所组织条例》红色政权颁布的第
一部关于学前儿童教育的文件,也是革命根据地学前教
育指导性、纲领性文件。
规定:“组织托儿所的目的是为着要改善家庭的生活, 使托儿所来代替妇女担负婴儿的一部分教养责任,使每 个劳动妇女可以尽可能的来参加生产及苏维埃各方面的 工作,并且使孩子能够得到更好的教育和照顾,在集体 生活中养成共产儿童的生活习惯。”
公助的方针常年举办,力求更好地适应妇女生产学习和
教育后代的需要,所里既有红军家属的子女,又有工农 群众的子女。
另一类是临时性的季节托儿所,主要是在农忙时,孩子
们无人照顾,就组织起这类临时托儿所,“托儿所指定
能脱离家庭生活的妇女专门来做看护”或政府托儿所指 定乡、村内一些有经验的妇女或老大娘担任托儿所的看 护工作,这部分妇女们中文盲较多,文化素质相对较低。 并给予这些看护人员一定的优待,如发给补贴、代耕等。
1934年2月《托儿所组织条例》颁布后,最早成立的托儿所
:江西瑞金周村的上屋子托儿所和下屋子托儿所。
两个托儿所共收40多个幼儿,多为红军家属子女; 每个托儿所有四个负责看护的人员。“对于看护人的选 择,要注意他们在群众中的信仰,而且年纪要大一些。 ” 托儿所设备有群众募捐
托儿所主要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全日制的,采用民办
延安第一保育院
• 延安第一保育院是老解放区的寄宿制 幼儿教育机构。1938年成立,招收抗 战前方指战员和革命干部子女。保育 院有明确的教育目的,如1943年提出 的教育目的是:“增进孩子的身心健 康和快乐,培养其优良的习惯和行动, 使成为抗战建国中优良的小国民。” 有较健全的制度,对儿童的营养、健 康、卫生、作息制度、保育院的编班 等均有严格的规定。
妇女解放与学前教育的关系
老解放区的妇女摆脱了千百年来的束缚,精神抖擞地投
身到革命战争和生产第一线。
中国共产党不仅把发展学前教育作为解放妇女、解放生
产力的手段;同时也把发展学前教育作为培养革命后代,
促进儿童自身发展的重要途径。
(二)学前教育的方针、政策
土地革命时期的学前教育方针 抗日战争时期的学前教育方针 解放战争时期的学前教育方针
的供给制,儿童公育能够解决儿童成长需要的经费和场
地等条件,儿童公育是战时体制的特殊需要,带有浓重
的战时共产主义色彩。
《托儿所组织条例》比较清晰完整地表达了儿童公育的愿望。 1941年,陕甘宁边区政府颁发了《陕甘宁边区政府关于保育儿 童的决定》规定对儿童实行公育制度,并且明确了各地保育工作 的管理体制。同时将学前教育向民间推进。
学前教育史
学前教育学院 安珍珍
第五章
共产党领导下的 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学前教育
老解放区的学前教育
土地革命时期:1927——1937 抗日战争时期:1931——1945
解放战争时期:1945——1949
01
实施学前社会教育的必然性
(一)妇女地位提高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重视解放妇女、保护妇女、使妇女享受 与男子同等的权利。 1922年,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中明确指出:“废除一切束缚女 子的法律,女子在政治上、经济上、社会上、教育上一律享受平等权 利。” 1927年,农村革命根据地建立之后,人民掌握了政权,实行土地革 命,广大妇女与男子一样分得了土地;女工成为工人阶级的一部分。
学前教育方针:“重视保育事业,抚养革命后代” 1941年,陕甘宁边区政府颁发了《陕甘宁边区政府关于保育儿 童的决定》规定对儿童实行公育制度,并且明确了各地保育工作 的管理体制。同时将学前教育向民间推进。 《决定》中规定:为了保护胎儿、乳儿,要求男子不得与孕妇、 乳母提出离婚。具备离婚条件者,必须在产后一年提出。各机关 团体不能推却怀孕和携带婴儿的女工作人员。对于带有婴儿及怀 孕之女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也不能要求过高。
1945年边区政府提出了边区保育工作的方针:
第一,建立公育制度。凡抗战将士及一切机关工作人员的子女,
一概由政府抚育,以便使家长都能专心致力于抗战建国事业。
第二,全面推进保育工作,使这个工作能普遍深入到民间去,为
边区的儿童谋福利。
02
托幼机构的主要形式
(一)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学前教育机构
战时儿童保育院
成立:抗战时期成立的一个民间性质的以救济、教育难童为宗旨
的团体。抗战爆发后,数以百万计的难童亟待救济。1938年1月
24日,在武汉召开了战时儿童保育会发起人会议,会议决定成立
战时儿童保育会。保育会暂时隶属于中国妇女慰劳自卫抗战将士
总会。
宗旨:教育和社会实践、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把儿童培养成
追求真理,手脑并用,自觉工作,反抗侵略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
人才。
Biblioteka Baidu
3.解放战争时期的学前教育方针
1946年12月10日,边区政府颁布了《战时教育方案》,号召 “各级学校及一切社教组织,亦应立即动员起来,发挥教育上的 有生力量,直接或间接地为自卫战争服务。”
(三)儿童公育的萌生
革命战争年代军政干部根本无暇顾及家庭和子女,只有 实行儿童公育才能给解决后顾之忧。根据地实行军事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