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目前所用类风湿关节炎分类标准的认识
- 格式:pdf
- 大小:35.21 KB
- 文档页数:1
一引言类风湿性关节炎(RA)是常见的一种以多关节炎症为主要表现的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
主要侵犯关节滑膜,同时心、肺、肾、动脉、神经及眼等脏器也可能受到影响。
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可能与遗传、感染、免疫调节和自身免疫等因素有关。
目前对免疫因素研究较多,发现抗原激活T淋巴细胞,进而刺激巨噬细胞产生一系列细胞因子,如IL-1TNF-阿IL-6GM-CSF。
IL-1是一种最重要的破坏关节、软骨的细胞因子之一,可促进滑膜纤维母细胞合成释放前列腺素E2和胶原酶,后者再引发滑膜炎症和软骨基质的崩解。
类风湿性关节炎(RA)是以多关节炎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异质性、系统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临床表现有不同亚型,其病程、轻重、预后有所差异,如不给予适当治疗,病情会逐渐加重甚至导致患者残疾。
目前认为类风湿性关节炎可能是由于现在尚未知的某种抗原对具有敏感性的某些遗传背景的人产生刺激后,发生免疫反应所引起。
通常认为与T细胞免疫反应和B细胞产生自身抗体均有关,但其具体发病机制尚不清楚。
随着分子生物学和免疫学的发展,发现细胞因子,白细胞分化抗原(CD),黏附分子,Th1/Th2平衡、性激素、基因等在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发病过程中均起着重要作用"。
RA属中医学“痹证”、“顽痹”、“骨痹”范畴,。
痹病是一类以疼痛为主要症状,累及骨、关节、肌肉、皮肤、血管等组织的疾病的总称,是一新兴的学科。
其包括范围甚广,如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风湿热、风湿性关节炎、感染性关节炎、风湿性肌炎、痛风、皮肌炎、动脉炎、干燥综合征、红斑狼疮、骨质增生以及软组织损伤等疾病;在现代医学中归类于自身免疫性疾病,可由代谢紊乱、感染或退化性病变等引起。
二临床表现主要表现有关节疼痛、肌肉酸重、麻木、灼热、屈伸不利或关节肿大变形、甚内舍脏腑为主要症状。
1.主症行痹:疼痛呈游走性;痛痹:痛有定处,遇寒加重;着痹:关节酸痛、重着、漫肿者;热痹:关节焮红,灼热疼痛。
痰瘀痹阻证:关节漫肿日久、按之稍硬,或有痰核、硬结出现,或肢体顽麻重着,肢体关节肌肉刺痛、固定不移、昼轻夜重。
1.头孢拉定治疗成人轻度感染,其用法用量为(A)A. 一次0.25~0.5g,一日3~4次B. 一次0.5~1g,一日3~4次C. 一次6.25~12.5mg/kg,每6~8小时1次D. 以上都不正确2.(C)可通过胎盘屏障,故妊娠后期母体用量可能增加,分娩后6周须减量A. 美西律B. 普罗帕酮C. 地高辛D. 以上都不正确4.以下哪项不属于治疗急性左心衰竭的正性肌力药物(B )A.多巴胺B.吗啡C.多巴酚丁胺D.磷酸二酯酶抑制剂5.对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注意防治急性脑积水,可用乙酰唑胺(C )g,一日()次6.系统性红斑狼疮目前普遍采用美国风湿病学会(B)年推荐的SLE分类标准诊断,符合该分类标准的11项中4项或4项以上者,在除外感染、肿瘤和其他结缔组织病后,可诊断SLE7.慢性喉炎治疗的关键是(C)A.适当休息B.及早使用抗菌药C.病因治疗D.正确使用嗓音,禁止大声叫喊8.第(C )脑神经损害者,应用阿米卡星可导致前庭神经和听神经损害对对对对9.硫唑嘌呤在治疗的首8周内,至少每周检查(A )全血象,包括血小板次次次次10.环磷酰胺常见不良反应中骨髓抑制为最常见的毒性,白细胞往往在给药后10~14天最低,多在第(C )天恢复正常,血小板减少比其他烷化剂少见11.苯海索的禁忌证是(C )A. 新生儿和1岁以下婴儿禁用B. 严重的内分泌、肾脏、肝脏、精神疾患、严重心律失常、心力衰竭、青光眼、消化性溃疡和有惊厥史者禁用C. 青光眼、尿潴留、前列腺肥大患者禁用D. 妊娠期和哺乳期妇女禁用51.关于赛庚啶叙述错误的是(C )52.鱼石脂连续使用一般不超过(C )日当白细胞低于(A)/L,应停用抗甲状腺药物,并给予保护性隔离,升白细胞处理治疗丹毒,首选的药物是(A),一日640万~960万单位,分2次静脉滴注,连续治疗至少2周55.慢性单纯性鼻炎患者可用减充血剂1%麻黄碱滴鼻液治疗,一次每鼻孔2~4滴,一日3~4次,应用(C )天以内56.下列关于急性化脓性腮腺炎的诊断要点说法错误的是(A )58.头孢氨苄当每天口服剂量超过(D )时,应考虑改用注射用头孢菌素类药物59.以下关于呋塞米禁用慎用的内容说法错误的是(A )B.月经期妇女60.维生素C与()配伍,因后者有氧化性,可产生氧化还原反应,使两者疗效C.维生素K361.()适用于麻醉前、中、后的镇静与镇痛,是目前复合全麻中常用的药物A. 芬太尼62.()用于治疗习惯性顽固性便秘C. 酚酞3.左甲状腺素钠口服一般维持剂量为()μg/d~15064.细菌性痢疾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错误的是()C.血常规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比例降低65.单纯性外阴阴道念珠菌病患者选用()治疗方案A.短疗程、低剂量67.依托泊苷联合顺铂(EP)方案自()年首次被证实是治疗小细胞肺癌有效的方案69.麻仁润肠丸对下列哪种患者慎用()71.()主要用于敏感菌所致的泌尿系统、呼吸系统、肠道感染以及脑膜炎、软组织感染、败血症、心内膜炎等D. 氨苄西林72.()用于敏感微生物所致的耳鼻咽喉部、下呼吸道、皮肤和软组织感染, 也可用于军团菌感染,或与其他药物联合用于鸟分枝杆菌感染、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治疗A. 克拉霉素73.关于琥珀酸亚铁的叙述错误的是()C.口服铁剂期间,可以同时注射铁剂74.抗狂犬病血清过敏试验:用氯化钠注射液将抗血清稀释()倍,在前臂掌侧皮内注射,观察30分钟75.大便培养出()可以确诊细菌性痢疾C.志贺菌76.胃镜结合黏膜组织活检是诊断胃癌最可靠的手段,确诊率达()以上%~99%77.以下关于阿莫西林的配伍禁忌说法错误的是()C.阿莫西林与避孕药合用时,可催化避孕药的肠肝循环,从而增强其药效78.以下哪项不属于去甲肾上腺素的常见不良反应()D.听力下降79.静脉滴注时如将多巴胺大量漏出血管外,可引起局部缺血,甚至坏死,此时可用酚妥拉明()加生理盐水10ml作局部浸润注射~10mg80.丝裂霉素常见不良反应中骨髓抑制是最严重的毒性,可致白细胞及血小板减少,白细胞减少常发生于用药后28~42日,一般在()恢复~4周81.下列不是人工合成的强效麻醉性镇痛药的是()C. 布桂嗪82.洋地黄类药物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急性期()小时内不宜用83.以下哪项不属于苯二氮卓类抗焦虑药()C.氯丙嗪84.丙戊酸钠治疗癫痫,当一日用量超过()mg时应分次服用,以减少胃肠刺激85.()是急性化脓性骨髓炎治疗的关键B.早期使用有效抗菌药物86.若子宫颈炎症患者宫颈内膜或尿道分泌物,经革兰染色或培养检出淋病奈瑟菌,则应按成人无并发症淋病治疗所推荐的方法进行治疗。
类风湿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RA)是一种以侵蚀性关节炎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自身免疫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
RA的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明确,基本病理表现为滑膜炎、血管翳形成,并逐渐出现关节软骨和骨破坏,最终导致关节畸形和功能丧失可并发肺部疾病、心血管疾病、恶性肿瘤及抑郁症等。
流行病学调查显示,RA的全球发病率为0.5%~ 1%叫中国大陆地区发病率为0.42% ,总患病人群约500 万,男女患病比率约为 1:4 ,我国RA患者在病程1~5 年、5~10年、10-15年及N15年的致残率分别为18.6%、 43.5%、48.1%、61.3%,随着病程的延长,残疾及功能受限发生率升高。
RA不仅造成患者身体机能、生活质量和社会参与度下降,也给患者家庭和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负担。
近年来,美国风湿病学会(ACR)、欧洲抗风湿病联盟 (EULAR)及亚太风湿病学学会联盟(APLAR)等多个国际风湿病领域的学术组织分别制订或修订了各自的RA诊疗指南,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也于2010年发布了RA诊疗指南。
然而,上述指南对指导目前我国RA诊疗实践仍存诸多挑战。
一方面,国际RA指南的质量良莠不齐,推荐意见间常存在不一致性;另一方面,国际RA指南极少纳入有关中国人群的流行病学与临床研究证据。
此外,国外风湿科医师关注的临床诊疗问题和用药习惯与我国风湿科医师亦有所不同。
再者,我国医院的风湿科人才培养、专科设置和患者就医情况与国外也存在明显差异。
调查显示,我国仍有60%的医院未设置独立的风湿病专科,现有的7200余名风湿科医师中超过80%在三级医院工作, 基层患者在就医时无法获得风湿科医师的专业诊治。
调查显示,RA患者中首次就诊选择风湿科的仅为23%。
因此, 制订和实施符合我国国情的RA临床指南,对提高RA诊疗相关医师(风湿科、骨科、内科等),特别是县级与基层医疗机构医师正确诊断和治疗RA的能力,加强患者教育,提高我国RA诊疗水平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类风湿关节炎目录[隐藏]基本概念类风湿关节炎的治疗误区类风湿关节炎的种类类风湿关节炎分类标准类风湿关节炎病因类风湿关节炎症状发病类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调理3环节基本概念类风湿关节炎的治疗误区类风湿关节炎的种类类风湿关节炎分类标准类风湿关节炎病因类风湿关节炎症状发病类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调理3环节∙实验检查∙X线检查∙诊断标准∙缓解标准∙定义注释∙鉴别诊断∙类风湿的治疗∙治疗策略∙类风湿关节炎是否遗传∙类风湿关节炎是否能生育∙相关图书信息[编辑本段]基本概念类风湿性关节炎又称类风湿(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病因尚未明了的慢性全身性炎症性疾病,目前公认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
可能与内分泌、代谢、营养、地理、职业、心理和社会环境的差异、细菌和病毒感染及遗传因索等方面有关系,以慢性、对称性、多滑膜关节炎和关节外病变为主要临床表现,属于自身免疫炎性疾病。
该病好发于手、腕、足等小关节,反复发作,呈对称分布。
早期有关节红肿热痛和功能障碍,晚期关节可出现不同程度的僵硬畸形,并伴有骨和骨骼肌的萎缩,极易致残。
从病理改变的角度来看,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主要累及关节滑膜(以后可波及到关节软骨、骨组织、关节韧带和肌键),其次为浆膜、心、肺及眼等结缔组织的广泛性炎症性疾病。
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全身性表现除关节病变外,还有发热、疲乏无力、心包炎、皮下结节、胸膜炎、动脉炎、周围神经病变等。
广义的类风湿性关节炎除关节部位的炎症病变外,还包括全身的广泛性病变。
通络开痹片的以毒攻毒治疗方法是目前常用方法。
[编辑本段]类风湿关节炎的治疗误区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以关节滑膜炎症为主的全身性疾病。
疾病的发展可造成关节的破坏和功能的丧失。
治疗的药物和方法是层出不穷,临床疗效也有了改进,不仅使许多患者症状减轻,也因关节功能的改善而提高了生活质量。
类风湿关节炎的治疗误区:误区一:类风湿因子阳性就是类风湿性关节炎许多病人甚至医生也认为,关节痛加上类风湿因子阳性,就是类风湿性关节炎,这是一种误区。
类风湿性关节炎本质认识论文【摘要】浅述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病因病机及辨证分型情况、证型分布规律。
该病正虚邪实反复演化,缠绵难愈,因此了解其证型分布及各种证型的研究进展,对于全面认识疾病的本质、提高防治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类风湿性关节炎;病因病机;辨证分型;分布规律1前言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arthritis,RA)是以累及周围关节为主的多系统性炎症性的自身免疫疾病,本病多侵犯手、足、腕等小关节,如不及时治疗,病情逐渐加重,最后可引起关节畸形、强直和功能丧失,导致不同程度的残疾。
西医普遍采用美国风湿病学会1987年修订的RA分类标准[1],对RA早期诊断存在一定困难;治疗上尚缺乏根治本病的方案及预防本病的措施,且长期服药不良作用较大。
而中医药在防治RA方面具有较大的潜力与优势,正日益受到国内外医学界的关注。
中医药治疗RA的特色在于辨证论治,因此研究证型分布对于全面认识疾病的本质、提高防治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现将近年来RA的中医证候学研究进展概述如下。
2RA中医证型的研究现状2.1RA的病因病机根据RA临床特征,当属于中医学“痹证”、“历节病”、“痹”等范畴。
中医认为寒冷、潮湿、疲劳、创伤及精神刺激、营养不良等均为本病的诱因。
本病内因为禀赋素亏,营血虚耗,气血不足,肝肾亏损或病后、产后,正气不足,外邪乘虚而入;外因为居处潮湿、冒雨涉水、气候骤变等而感受风寒湿热之邪,以致邪侵人体,注于经络,留于关节,痹阻气血而发病。
风、寒、湿、热、痰、瘀等邪气滞留肢体筋脉、关节,经脉闭阻,不通则痛,是本病的基本病机。
外邪侵袭机体,又可因人的禀赋素质不同而有寒热转化。
若素体阳气不足,风寒湿邪入侵,阻滞经络,凝滞关节,形成风寒湿痹。
若素体阴气不足,有热内郁,与外邪搏结形成湿热,耗伤肝肾之阴,使筋骨失去濡养;或风寒湿邪郁久化热,壅滞经络关节,形成风湿热痹。
病久邪留伤正,可加重气血不足、肝肾亏虚之候,并可致气血津液运行无力,血滞而为瘀,津停而为痰;而邪痹经脉,脉道阻滞,迁延不愈,亦可影响气血津液运行输布,或生痰或产瘀。
类风湿关节炎重在早期诊断关键词类风湿关节炎早期诊断临床诊断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诊断目前应用最多的仍是1987年美国风湿病学会(ARA)提出的标准[1] ,凡具备以下4项者即可诊断:①3个或3个以上关节肿胀至少6周;②关节炎症对称性;③每日晨僵持续1小时以上,时间超过6周;④腕、掌指、近端指间关节肿胀超过6周;⑤X线检查符合类风湿关节炎改变;⑥血清类风湿因子阳性;⑦皮下结节。
根据一般观察,以上标准的敏感性为91%,特异性为88% [2]。
但目前发现采用此标准对早期不典型的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容易漏诊。
在2003年的ACR大会上Olivier Vitteoq等报道他们对314个病人进行了长达1年的随访,这些病人均至少有2个关节肿胀,且持续4周以上,病程小于6个月,未用DMARDs和激素治疗,1年后被确诊为RA的176人,非RA 而患其他风湿病者138人[2]。
所以有必要寻找敏感指标建立早期RA诊断标准。
近年来,国际上许多风湿病学家都致力于RA早期诊断的研究。
欧洲一些国家成立了早期关节炎门诊,提出了:①病程大于12周是判断发展位RA的重要指标;②早期RA的大体筛选标准:即当患者就诊时出现了以下任何情况,如≥3个关节肿胀、MTP/MCP关节肿痛、晨僵≥30分钟,应做进一步相关检查,确诊是否患有早期RA。
杨氏等[3]通过1987年ARA 标准、日本厚生省早期类风湿关节炎诊断标准及他们自拟的早期类风湿关节炎诊断标准进行对比,提出类风湿关节炎早期诊断标准中病程可以从6周缩短为1周,晨僵时间可以从1小时缩短为15分钟。
马氏[4]提出在发病初期把患者区分为“自限性关节炎”、“持续性非侵蚀性关节炎”或者“持续性侵蚀性关节炎”,就此她报道了Visser及其同事对新近发病并就诊于Leiden大学医疗中心的524例关节炎患者进行了2年定期随访观察后报告的早期RA转归的影响因素,发现了7个变量适用于区分以上3种类型的关节炎,这7个变量包括:①初次就诊时病程的长短;②晨僵时间≥1小时;③3个以上的关节炎;④双侧跖趾关节(MTP)压痛;⑤RF(+);⑥抗CCP(+);⑦手或足出现骨侵蚀性破坏。
类风湿关节炎的诊断及质谱技术在样本检测中的应用摘要:类风湿关节炎是以慢性滑膜炎为主的一类人体自免疫疾病。
质谱技术已经应用于多种临床疾病诊断,利用质谱技术对患者体内疾病相关化合物的鉴定,对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进行诊断目前尚处于实验室阶段。
本文综述了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特征和疾病分型。
简要介绍现行的类风湿关节炎诊断方法,对近年来报道的研究工作进行总结。
从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质谱检测样品展开讨论,并对质谱技术在临床诊断的应用进行展望。
关键词:质谱技术;类风湿关节炎;诊断;应用1 引言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以慢性滑膜炎为主的多样化疾病。
据统计,该病以女性患者居多,高发于中老年群体,具有反复发作和致残率高的特点,最终会导致患者关节损伤甚至残疾[1]。
质谱技术,在细胞生物学和生物医学研究领域,目前已经作为全球分析蛋白质及其修饰的重要工具。
质谱技术的优点在于能够准确快速的分析样品,由于设备灵敏度高,可以特异性的针对某种成分进行定性定量分析。
本综述将对近年来报道的研究工作进行总结,从类风湿关节炎的疾病特征、疾病分型和现行的临床诊断技术,特别是质谱技术在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样本检测中的应用进行介绍,最后展望质谱技术在类风湿关节炎临床诊断的应用前景。
2类风湿关节炎的特征与分类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清晨伴有较严重的关节或背脊僵硬,关节呈梭形肿胀和疼痛,严重时出现关节功能障碍。
根据临床特点和治疗反应的多样性,类风湿关节炎可能与遗传、环境和免疫学因素相关。
根据患病原因及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个体表现的差异,中医和西医将类风湿关节炎分为不同类型。
目前,我国中医对类风湿关节炎的辨证分型主要依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痹”的证候,分为如下6个类型:风寒湿阻型、风湿热郁型、痰瘀互结型、肾虚寒凝型、肝肾阴虚型、气血亏虚型。
美国风湿病学会制定诊断标准:晨僵、3个或3个以上关节肿胀、手关节肿胀、对称性肿胀、皮下结节、血清类风湿因子阳性、骨关节X线片示手或腕关节侵蚀性缺损和关节周围骨质疏松。
类风湿关节炎1987年acr分类标准类风湿关节炎(RA)是一种慢性的、自身免疫性的炎症性关节病,其特征为对关节的慢性炎症反应,表现为关节红肿、疼痛以及功能受损。
RA的临床诊断主要依靠病史、体格检查和相关实验室检查。
为了提高RA的诊断准确性和一致性,于1987年美国风湿学会(ACR)提出了RA的分类标准,以下是相关参考内容:1. 关节症状持续时间:关节症状持续6周以上时,RA的可能性较大。
初始的RA症状通常是早晨关节僵硬,持续时间超过1小时。
2. 关节数量:参考的关节包括手指、手腕、肘部、膝盖和踝关节,同时还有关节内的滑囊和肌腱。
根据关节受累的数量,分为以下三个等级:- 少于3个关节受累- 3-10个关节受累- 多于10个关节受累3. 关节的受累部位:根据特定关节的受累情况,可以进一步协助RA的诊断和分类:- 这些关节包括近端指间关节(MCP)、掌指关节(PIPs)、远端指间关节(DIPs)和腕关节。
其他受累的关节包括肘、膝、踝、肩等。
- 另外,关节受累的对称性也是RA的特征之一,即左右对称性。
4. 类风湿因子(RF):RF是检测RA的血液标志物之一,指的是血清中抗体(IgM和IgG)与自身免疫系统产生的抗体结合。
RF在RA患者中频繁出现,对于确诊RA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5. C反应蛋白:C反应蛋白(CRP)是一种急性炎症反应物质,其水平在RA病情活动期间通常显著升高。
CRP水平可以通过血液检查来确定。
根据以上五个方面的评估结果,根据1987年ACR的分类标准,RA的诊断和分类可以通过一系列指标来判断。
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的综合分析可以帮助医生正确诊断RA,并确定相关治疗方案。
需要注意的是,这些分类标准是方便临床医生进行诊断和治疗的工具,但并非绝对,仍需综合考虑病情和患者的个体差异。
在实际应用中,医生还应根据病情变化和其他相关因素进行精确判断。
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特征及诊治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刘慧一、概念RA 是类风湿关节炎的缩写,中文简称为类风湿或者类风关。
(一)风湿的相关概念1. 风湿病:“风湿”一词来自古希腊语“ rheuma ”,是流动的意思。
最早人们认为某些特殊的液体由脑流向内脏和关节而发生病变,这种病变会导致风湿。
2.16 — 17 世纪,风湿病概念转移至临床疾病和综合征,主要是将风湿病限定为运动系统疾病。
3.18 世纪 : 认识到心脏病变是风湿病的伴随现象,开始重视风湿病的病理学研究。
4.19 世纪,对疾病认识越来越具体,区分了痛风、类风湿关节炎、骨关节炎等具体疾病,其中 1858 年,英国医生 Garrod 为类风湿关节炎命名,类风湿关节炎成为了一种独立的疾病。
(二)风湿病的概念风湿病是一大类病因不同,但都累及关节及周围软组织,引起疼痛的疾病。
其中由异常的自身免疫引起,主要影响身体的结缔组织的一类疾病称为结缔组织病。
所以风湿病与基础医学中的免疫学的关系最为密切。
风湿病又被叫做风湿免疫病。
即风湿病包括结缔组织病。
结缔组织病在风湿病中占很大比重。
(三)结缔组织病的概念累及关节、肌肉、骨、软骨和肌腱的疾病被称为结缔组织病,因为上述结构包含了大量的结缔组织。
结缔组织疾病实际上又是一类自身免疫性疾病,因为这类疾病涉及免疫反应,由于体内产生了自身抗体,体内免疫系统异常激活,来对抗自身结缔组织,造成损伤。
二、 RA 的临床特征(一)类风湿关节炎( rheumatic arthritis ,RA )定义是一种以关节滑膜炎为特征的慢性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
人群中发病率 0.36% 。
(二)病因类风湿关节炎的病因尚不明确,但以下三个方面被认为是与发病密切相关的因素。
1. 感染:尤其是 EB 病毒的感染,可能是该病的启动因素;2. 免疫异常:在类风湿的发病中细胞免疫与体液免疫都参与了异常的自身免疫反应。
3. 遗传因素:类风湿的发病可能与Ⅱ类组织相容性抗原 HLA-DR4 相关连。
类风湿关节炎的分类标准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常见的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侵犯关节,引起关节炎和关节周围组织的炎症。
临床上,类风湿关节炎的分类标准主要包括疾病活动度、关节损害程度和影响生活质量等方面。
本文将从这几个方面对类风湿关节炎的分类标准进行详细介绍。
一、疾病活动度。
疾病活动度是评估类风湿关节炎临床症状和体征的重要指标。
通常使用的评估工具包括DAS28评分、CDAI评分和SDAI评分等。
DAS28评分是根据关节肿胀、关节压痛、晨僵和全身健康状况等指标进行评分,分为低活动、中等活动和高活动。
CDAI评分和SDAI评分是根据关节肿胀、关节压痛、晨僵、患者和医生整体评估等指标进行评分,分为轻度活动、中度活动和重度活动。
通过评估疾病活动度,可以帮助医生更好地制定治疗方案,指导患者进行个体化治疗。
二、关节损害程度。
类风湿关节炎的关节损害程度是评估疾病进展和预后的重要指标。
关节损害程度通常通过X线、MRI和超声等影像学检查进行评估。
X线检查可以显示关节面的骨质疏松、关节间隙的狭窄和骨赘等表现,MRI可以显示软组织炎症和关节腔的渗出,超声可以显示关节腔的渗出和关节周围软组织的增厚等表现。
根据关节损害程度的不同,可以分为轻度损害、中度损害和重度损害。
评估关节损害程度有助于及早发现疾病的进展,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减缓关节破坏的进程。
三、影响生活质量。
类风湿关节炎会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很大影响,包括身体功能、心理健康和社会参与等方面。
身体功能主要表现为关节活动受限、日常生活自理能力下降和工作能力减退等。
心理健康主要表现为情绪低落、焦虑和抑郁等。
社会参与主要表现为家庭角色的改变、社交活动的减少和就业机会的减少等。
根据影响生活质量的程度,可以分为轻度影响、中度影响和重度影响。
评估影响生活质量有助于医生和患者更好地了解疾病对生活的影响,采取积极的生活干预措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1早诊类风湿关节炎有"金标准"北京协和医院研制成功四种抗体联合检测法2009年02月17日16:08 来源:健康报网本报讯(记者段文利)北京协和医院风湿免疫科唐福林教授和曾小峰教授等开展针对类风湿关节炎的特异性抗体临床与实验室研究,找到了类风湿关节炎早期血清学诊断“金标准”。
日前,这项研究获得中华医学科技奖三等奖。
目前国际上通用的美国风湿病学会1987年诊断标准,主要依据是临床表现、X线和类风湿因子检测。
但是,临床上常常发现,病人确诊时已经出现关节破坏,因而丧失了早期治疗的最佳时期。
而且,作为唯一应用于临床的血清学诊断指标的类风湿因子指标,即使在正常老年人、感染性疾病、肿瘤和其他结缔组织病中也都存在,故也不能作为早期诊断类风湿关节炎的特异性指标。
唐福林教授等在国内率先进行了抗类风湿因子抗体的研究,证实了抗核周因子(APF)、抗角蛋白抗体(AKA)、抗Sa抗体、抗RA33抗体、抗聚角蛋白微丝蛋白抗体(AFA)和抗环胍氨酸(CCP)抗体对早期诊断(病程在一年内)类风湿关节炎具有较好的敏感性和高度的特异性,在国际上最早提出APF、AKA、抗Sa抗体和抗RA33抗体等四种抗体联合检测方法。
经临床证实,上述四种抗体中,两种抗体以上阳性可使类风湿关节炎早期诊断的特异性达到95.1%,三种以上抗体阳性可以使早期诊断精确率达到100%。
如何进行类风湿关节炎早期诊断发布时间:2007-07-27 11:22:00来源:互联网2类风湿关节炎(RA)是一种致残性很高的疾病。
其病因不十分清楚,早期临床表现不典型,加之缺乏特异性的诊断方法,给疾病早期诊断及治疗带来困难。
现已证明RA患者关节病变在发病后第一年发展最快,发病2年即可出现不可逆的骨关节破坏。
早期使用改变病情的药物可控制疾病的进展。
因此,RA的治疗关键在于早期治疗,而早期治疗的前提是早期诊断,所以早期诊断就成为大家所关注的热点问题。
1. 目前所用RA分类(诊断)标准的评价目前国内外均沿用美国风湿病学会(ARA)1987年RA分类标准对RA进行诊断。
类风湿关节炎诊断与评价标准一、诊断标准:1.ACR(美国风湿病学会,1987)诊断标准:(1)晨僵,持续至少1小时。
(2)至少三个关节区的关节炎:关节肿痛涉及双侧近端指间关节、掌指关节、腕关节、肘关节、跖趾关节、踝关节、膝关节共14个关节区中至少3个。
(3)手关节炎。
关节肿胀累及近端指间关节,或掌指关节,或腕关节。
(4)对称性关节炎。
同时出现左、右两侧的对称性关节炎(近端指间关节、掌指关节及跖趾关节不要求完全对称)。
(5)皮下结节。
(6)RF阳性(所用方法在正常人的检出率﹤5%)。
(7)手和腕关节X线片显示骨侵蚀或骨质疏松。
注:表中1-4项必须持续超过6周,符合表中7项中至少4项者可诊断为RA。
但是,不除外符合标准者合并另一种疾病的可能性。
2.国内诊断标准(全国中西医结合风湿类疾病学术会议修订,1988):①症状:以小关节为主,多为多发性关节肿痛或小关节对称性肿痛(单发者须认真与其他鉴别,关节症状至少持续6周以上),晨僵。
②体征:受累关节肿胀压痛,活动功能受限,或畸形,或强直,部分病例可有皮下结节。
③实验室检查:RF(类风湿因子)阳性,ESR(血沉)多增快。
④X线检查:重点受累关节具有典型类风湿性关节炎X线所见。
对具备上述症状及体征的患者,或兼有RF阳性,或兼有典型X线表现者均可诊断。
并有如下分期:①早期:绝大多数受累关节有肿痛及活动受限,但X线仅显示软组织肿胀及骨质疏松。
②中期:部分受累关节功能活动明显受限,X线片显示关节间隙变窄及不同程度骨质腐蚀。
③晚期:多数受累关节出现各种畸形或强直,活动困难,X线片显示关节严重破坏、脱位或融合。
3.ACR/EULAR(美国风湿病学会/欧洲风湿病防治联合会,2010)新标准:总得分6分以上可确诊RA。
注:名词解释:①受累关节数:指评价时压痛和肿胀的关节数但不包括DIP、第一腕掌关节、第一跖趾关节;②关节大小的定义:中大关节指肩、肘、膝、髋、踝;小关节指MCP、PIP、第一指间关节、跖趾关节2-5及腕;③滴度的定义:高滴度阳性指RF或抗CCP抗体中至少1项高于正常上线3倍或以上;低滴度阳性指RF或抗CCP抗体中至少1项高于正常上线但不超过正常上线3倍.二、评价标准:目前并没有统一的评估方案,因此可以说对疾病的活动性也没有统一的标准来加以衡量,但是总的原则是一致的,即炎症程度、骨侵蚀的加剧和功能的快速减低均提示病情处于活动状态。
类风湿关节炎( RA)是一种以侵蚀性关节炎症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自身免疫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
RA 的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明确,其基本病理表现为滑膜炎,并逐渐浮现关节软骨和骨破坏,最终导致关节畸形和功能丧失,可并发肺部疾病、心血管疾病、恶性肿瘤、骨折及抑郁症等。
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 RA 的患病率为 0.42%,患者总数约 500 万,男女比约为1 ∶4。
随着 RA 患者病程的延长,残疾率升高。
我国RA 患者在病程 1~5 年、5~10 年、 10~15 年及≥1 年的致残率分别为 18.6%、43.5%、48.1%和61.3%。
RA 不仅造成患者身体机能、生活质量和社会参预度下降,亦给患者家庭和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负担。
近年来,美国风湿病学会(ACR)、欧洲抗风湿病联盟(EULAR)及亚太风湿病学会(APLAR)等国际学术组织分别制订了 RA 诊疗指南,更新了RA 分类标准及目标诊疗策略。
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亦于 2022 年发布了 RA 诊疗指南,并于 2022 年进行了更新,然而,各类指南对指导我国 RA 诊疗实践仍存在诸多挑战。
一方面, RA 指南仍在根据最新的临床研究结果进行更新;另一方面,国际 RA 指南极少纳入中国人群的流行病学与临床研究证据;此外,国外风湿科医师的诊疗过程和用药习惯与我国风湿科医师亦有差异。
因此需要采用公认的指标评价疗效,规范诊断及治疗路径,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组织国内有关专家,在借鉴既往指南和国内高质量研究的基础上,制定了最新且符合我国国情的 RA 诊疗规范,旨在提高临床医师正确诊断与恰当治疗 RA 的水平。
多中心注册研究显示,我国 RA 患者浮现关节症状的平均年龄为 46.15 岁,确诊年龄平均为 48.68 岁。
病情和病程具有异质性,可以表现为单关节炎至多关节炎。
典型表现为关节炎,不同程度的疼痛肿胀,可以伴活动受限,晨僵长达 1 h 以上。
以近端指间关节、掌指关节、腕、肘、肩、膝、踝和足趾关节受累最为多见,通常呈对称性;亦可累及颈椎、颞颌关节、胸锁和肩锁关节。
类风湿关节炎的分类标准
类风湿关节炎的分类标准主要有两种:
1.1987年美国风湿病学会(ACR)分类标准:
晨僵至少1小时,持续6周以上;
至少有3个关节肿胀,持续6周以上;
至少有1个关节活动受限或畸形(手部关节);
类风湿因子阳性(滴度>正常值);
手腕、掌指关节或近端指间关节的X线改变。
当满足上述5项中的4项时,可诊断为类风湿关节炎。
2.2010年美国风湿病学会/欧洲抗风湿病联盟(ACR/EULAR)分类标准:这是一个综合积分系统,包括以下几方面:
关节症状:小关节受累、对称性关节炎;
血液学指标:类风湿因子和/或抗环瓜氨酸肽抗体(Anti-CCP)阳性;
血沉(ESR)或C反应蛋白(CRP)升高;
X线或超声检查显示关节侵蚀或骨质破坏;
持续病程>6周。
根据以上各项指标得分,当总分≥6分时,可诊断为类风湿关节炎。
相较于1987年的标准,2010年的标准更早且准确地识别出RA患者,尤其是早期RA患者。
类风湿确诊标准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表现为关节炎和全身器官受累。
类风湿关节炎的确诊对于患者的治疗和管理至关重要。
目前,世界卫生组织(WHO)和美国风湿病学会(ACR)均发布了类风湿关节炎的确诊标准,以帮助医生对患者进行准确诊断和治疗。
一、临床表现。
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主要包括关节疼痛、肿胀、晨僵、功能障碍等。
此外,类风湿关节炎还可伴随全身症状,如疲劳、发热、食欲不振等。
这些症状的出现对于类风湿关节炎的确诊具有重要意义。
二、影像学检查。
X射线、MRI和超声等影像学检查对于类风湿关节炎的确诊和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作用。
X射线可显示关节破坏、骨质疏松等情况,MRI和超声则可更加清晰地显示软组织损伤和关节炎症情况,有助于早期诊断和治疗。
三、实验室检查。
血沉、C反应蛋白、类风湿因子(RF)和抗环瓜氨酸肽(ACPA)等实验室指标对于类风湿关节炎的辅助诊断非常重要。
其中,类风湿因子和抗环瓜氨酸肽的阳性率较高,有助于确诊。
四、病理学检查。
关节滑液、滑液细胞学检查和滑液培养对于类风湿关节炎的鉴别诊断具有一定帮助。
通过病理学检查,可以观察到关节滑液中的炎症细胞、结晶体等情况,有助于明确诊断。
五、诊断标准。
根据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实验室检查和病理学检查的综合结果,世界卫生组织和美国风湿病学会发布了类风湿关节炎的诊断标准,包括关节受累部位、持续时间、实验室指标等多个方面的内容,以帮助医生进行准确诊断。
六、治疗和管理。
一旦确诊为类风湿关节炎,及时的治疗和管理对于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至关重要。
目前,针对类风湿关节炎的治疗手段包括药物治疗、物理治疗、手术治疗等多种方法,患者应根据医生的建议进行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总之,类风湿关节炎的确诊标准是基于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实验室检查和病理学检查的综合结果,医生应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诊断,并及时进行治疗和管理,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
类风湿关节炎1987年acr分类标准类风湿关节炎1987年ACR分类标准是美国类风湿病协会(American College of Rheumatology,ACR)在1987年制定的一套针对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的诊断和分类标准。
该分类标准通过对关节病变、实验室指标和病程的评估,帮助医生确定是否患有类风湿关节炎以及确认疾病的严重程度。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是一种免疫介导的炎症性关节疾病,常见于中老年人群。
它主要表现为关节炎症、疼痛、肿胀和功能障碍,还可能累及其他系统,如心脏、肺部和眼睛等。
由于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表现多样,且与其他疾病有时具有重叠的特点,因此,ACR制定了这一诊断和分类标准,以确保对该病的认识和诊断得到一致性。
在类风湿关节炎1987年ACR分类标准中,主要有四个方面的评估指标,分别是关节病变、实验室指标、病程及持续时间。
关节病变是诊断类风湿关节炎的重要标准之一。
根据标准,必须存在至少4个或更多关节的以下症状:关节痛、肿胀、晨僵(早晨起床时关节僵硬时间超过1小时)以及触痛或压痛。
关节病变应遵循“对称性”原则,即左侧身体一个部位的关节受累时,右侧相应位置的关节也应该受累。
实验室指标是用来评估炎症水平和免疫系统功能的重要指标。
根据标准,免疫球蛋白M(IgM)类风湿因子的阳性率为95%,红细胞沉降率(ESR)或C反应蛋白(CRP)水平的升高也是常见的实验室指标。
此外,原发关节液的检查结果,如关节液白细胞计数和多形核白细胞对类风湿关节炎的诊断也具有重要意义。
病程及持续时间也是一个重要的指标。
根据标准,病人必须至少有持续6周的关节炎症,且排除了其他可能引起相似症状的疾病,如晶体关节病和感染性关节炎等。
根据类风湿关节炎1987年ACR分类标准,如果一个患者满足以上三个方面的标准,那么他/她被诊断为类风湿关节炎。
尽管类风湿关节炎1987年ACR分类标准在疾病的早期诊断和分类上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它对于标准化类风湿关节炎的诊断和治疗有一定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