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化学上册期中测试化学试题(含答案)
- 格式:doc
- 大小:651.50 KB
- 文档页数:21
上册期中测试化学试题(含答案)
一、选择题(培优题较难)
1.某同学制作的试剂标签如下,其中化学式书写不正确
...的是( )
A.B.
C.D.
2.下列有关水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水与冰块混合得到混合物
B.水的蒸发和水通电分解都属于物理变化
C.硬水是指含有较多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
D.水沸腾时可冲起壶盖,说明温度升高分子会变大
3.实验室测定蜡烛在盛有一定体积空气的密闭容器内燃烧至熄灭过程中,O2和CO含量随时间变化曲线如图,通过分析该图可推理出的结论是
A.曲线①表示CO含量的变化
B.蜡烛发生了不完全燃烧
C.蜡烛由碳、氢元素组成
D.蜡烛熄灭时,容器内氧气耗尽
4.某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下,其中“”和“”表示不同元素的原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反应物有4种分子
B.反应前后原子个数不变
C.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
D.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是原子
5.下列对实验现象的描述或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雾
B.点燃或加热可燃性气体前,先检验其纯度
C.10mL酒精与10mL蒸馏水混合,溶液的体积为20mL
D.用高锰酸钾制取O2后,应先熄灭酒精灯再从水中取出导气管
6.“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一带一路”是合作发展的理念和倡议。
古丝绸之路将我国的发明和技术传送到国外,下列古代生产工艺中主要体现物理变化的是()
A.粮食酿酒B.纺纱织布
C.烧制瓷器D.冶炼生铁
7.鉴别二氧化碳、氧气、空气三种气体,可选用的最佳方法是( )
A.将气体分别通入水中B.将燃着的木条分别伸入气体中
C.将带火星的木条分别伸入气体中D.将气体分别通入澄清石灰水中
8.碳酸乙烯酯(C3H4O3)可用作锂电池电解液,下列有关碳酸乙烯酯的说法正确的是A.碳酸乙烯酯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2×3+1×4+16×3)g
B.碳酸乙烯酯中C、H、O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12:1:16
C.碳酸乙烯酯中C、H、O三种原子的个数比为3:4:3
D.碳酸乙烯酯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 ×100%
9.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B.相同的原子无法构成不同的分子
C.温度计内汞柱液面上升说明汞原子体积变大
D.原子呈电中性是因为原子中质子数与中子数相等
10.下图表示某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依据图分析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物质由5个原子构成
B.化学变化的后硅元素的化合价不变
C.参加反应的乙的质量和生成的丁中氢元素的质量相等
D.参加反应的甲、乙两种物质的分子个数比为l:1
11.下列化学用语书写正确的是
A.磷元素:Pt B.钾离子:K2+ C.高锰酸钾:K2MnO4 D.5个氮原子:5N
12.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下列古诗中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B.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C.爝火燃回春浩浩,洪炉照破夜沉沉D.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13.某元素R的化合价是奇数(不变化合价),已知其氧化物的相对分子质量为m,其氯化物的相对分子质量为n,则R的化合价为()
A.2()
55
m n
-
B.
2()
55
n m
-
C.2
55
m n
-
D.
2
55
n m
-
14.下列实验操作中,不正确的是
A.加热液体B.检查装置气密性C.读出液体体积D.加块状固体
15.化学实验是化学学习的重要方法。
小明在实验室里发现一瓶白色固体,他认为“可能是食盐”。
对于可能是食盐,下列他的做法正确的是( )
A.尝一尝,如果有咸味就是食盐
B.用手指捻一捻是否有颗粒感
C.观察瓶子标签或者询问老师此物质是什么
D.实验室药品都是有害的,不能碰
16.下列关于S+O2点燃
SO2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表示硫与氧气在点燃条件下反应生成二氧化硫
B.参加反应的硫与氧气的质量比是2:1
C.反应前后硫原子、氧原子的个数均不变
D.参加反应的氧气与生成的二氧化硫的分子个数比为1:1 17.关于物质燃烧的现象描述错误的是
A.磷在空气中燃烧,反应剧烈,产生大量白雾
B.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
C.镁带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生成白色固体
D.硫在氧气中燃烧,火焰呈蓝紫色,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18.苏州盛产杨梅。
杨梅中含有丰富的叶酸,对防癌抗癌有积极作用,其化学式为
C l9H l9N7O6。
下列有关叶酸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叶酸的相对分子质量为441 g
B.叶酸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大于氧元素的质量分数
C.叶酸中碳、氢、氮、氧四种元素质量比为19:19:7:6
D.叶酸由19个碳原子、19个氢原子、7个氮原子和6个氧原子构成
19.在密闭容器中加入甲、乙、丙、丁四种物质,使之充分反应,反应前后测得有关数据如表:
物质甲乙丙丁
反应前质量/g181232
反应后质量/g X26212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反应后物质甲的质量为13g
B.乙是反应物
C.反应中乙、丁的质量比为5:4
D.物质丙可能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20.用下图装置进行实验。
升温至60℃的过程中,仅①燃烧;继续升温至260℃的过程中,仅③燃烧。
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A.①燃烧,说明白磷是可燃物
B.对比①③,可说明红磷的着火点比白磷的高
C.对比②③,可验证燃烧需可燃物与氧气接触
D.④未燃烧,说明无烟煤不是可燃物
二、实验题(培优题较难)
21.根据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图回答:
(1)写出编号的仪器名称:① ________;
(2)实验室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加热制取氧气,应选择的发生装置是_____(填序号),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
排水法收集完氧气后,应先_______再_______,目的是_____。
(3)实验室用石灰石和稀盐酸反应制取CO2,应选用的收集装置是_____(填序号),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仪器①的下端必须伸入反应物液面以下形成“液封”,其原因是______。
(4)如图F所示装置可用来测量生成CO2的体积,其中在水面上放一层植物油的目的是_______;植物油上面的空气对测量生成CO2的体积_______(填“有”或“无”)影响。
(5)图G和图B都可用作实验室用锌粒和稀硫酸反应制取氢气的发生装置,G装置与B 装置比较,G装置除了节约药品优点外,还有操作上的优点是_________。
(6)实验室常用氯化铵固体与碱石灰固体共热来制取氨气(化学式:NH3)。
常温下NH3是一种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小,极易溶于水。
制取并收集NH3,应该从图中选择的发生装置是_______(填序号),收集装置是 _______(填序号)。
22.请结合下图回答问题
(1)标号①的仪器名称:_____。
(2)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发生装置可选择_____(填字母),但需略作改进,改进方法是_____,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为了收集一瓶较纯净
...的氧气可选择的收集装置为_____;为了回收二氧化锰,正确的操作先后顺序是_____(填序号)。
①干燥②溶解③过滤④洗涤
(3)装置F可用来制备CO2,其优点为_____,化学反应方程式为_____。
(4)如图装置又称为“多功能瓶”,可用于收集气体,若用排空气法收集氧气,验满的方法为_____;可用于检验CO2,进气口为_____(填“a”或“b”),反应化学方程式为
_____。
(5)为了测定空气中氧气的纯度,老师利用传感器技术测定了实验装置(如图1)内的压强、温度和氧气浓度,三条曲线变化趋势如图2所示。
X曲线表示压强变化趋势,Y曲线表示_____(填“温度”或“氧气浓度”)的变化趋势。
结合Y、Z两条曲线,解释图2中X 曲线AB段压强变化的原因_____。
23.结合下列实验装置图回答有关问题:
(1)写出标号①②的仪器名称:①_______②________
(2)实验室若用B装置制取氧气,写出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
(3)实验室制取并收集较纯净的H2可选用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是______(填写装置序号)(4)装置F与装置B比较有什么优点?________
(5)对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制取O2后的固体残渣(假定已完全反应)通过以下四步实验操作可回收二氧化锰,正确操作的先后顺序是______(填写序号)
a烘干 b溶解 c过滤 d洗涤
(6)把(5)中滤液蒸发结晶可得到氯化钾晶体,在蒸发操作中玻璃棒的作用是_______(7)称取12.5克石灰石(杂质不参与反应)放入烧杯中,再加入50克稀盐酸,二者恰好完全反应,反应后烧杯中剩余物质的总质量为58.1克,求石灰石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______
24.小强、小明和小梅三人在学习了铁的冶炼原理后,他们通过查找资料了解到氢气、碳等物质也能将铁从氧化物中冶炼出来。
小强提出问题:“碳粉与氧化铁反应生成铁的同时还生成了什么?”小明认为:“当然是二氧化碳。
”小梅却认为:“也可能是一氧化碳。
”小强听
了他们的话,若有所思的说:“根据质量守恒定律,你们说的都有道理,不过我倒认为也许两者都有呢!我们不妨通过实验来说明问题吧!”小强、小明都赞同。
下面是他们的实验设计过程,请你和他们一起对产物中气体的成分进行研究,并回答有关问题。
(1)假设:反应产生的气体可能全部为二氧化碳或一氧化碳,也可能两种气体都有
(2)查阅资料:小强查到:新鲜的鸡血加入抗凝剂后再用水稀释,此鸡血遇氧气呈鲜红色,遇二氧化碳呈暗红色,遇一氧化碳呈胭脂红
(3)设计实验:小强将一定量的氧化铁在隔绝氧气的条件下与碳粉反应,实验装置如图1(他在实验中进行了规范操作和细致的观察)。
(4)现象与结论:如果反应产生的气体全部为二氧化碳,装置B、C中的实验现象是
_____;如果反应产生的气体既有二氧化碳又有一氧化碳,装置 B、C中的实验现象是
_____;如果反应产生的气体全部为一氧化碳,装置B、C中的实验现象是_____。
(5)小梅认为此实验装置有不足之处,你同意小梅的看法吗?_____(填“同意”或“不同意”)若同意,请你对该装置进行改进,具体措施是_____。
(6)小明认为:可以将氧化铁在隔绝氧气的条件下与过量的碳粉完全反应,通过测定参加反应的碳元素与氧元素的质量比确定反应产物中气体的成分。
他的设计装置如图2:
实验操作步骤及现象如下:①称取3.2克氧化铁与2克炭粉均匀混合,放入重48.48克的玻璃管中,按上图装置连接②通一段时间纯净、干燥的氮气③夹紧弹簧夹,加热一段时间,澄清石灰水变浑④完全反应后,冷却至室温,称得玻璃管和固体的总质量为52.24克。
⑤数据处理。
根据小明的实验结果,请你帮他计算参加反应的氧元素的质量是_____克,碳元素的质量是_____克。
小明通过此实验得出的结论是_____。
此实验中第②步操作的目的是_____。
25.某同学设计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进行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试回答:
(1)该装置存在的一个主要问题是______:改进措施是______.
(2)实验开始时,是先加热氧化铜,还是先通入一氧化碳?______.
(3)实验过程中,图中A处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______;A处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B处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______.
(4)实验过程中,一氧化碳和氧化铜反应不仅能生成铜,还可能生成中间产物氧化亚铜(一种暗红色固体,化学式为Cu2O).如果要对反应后A处残留固体的组成进行探究,试猜想残留固体的组成有哪几种可能?______.
26.请根据下列实验图1回答问题。
(1)仪器a的名称是_____。
(2)上述三个实验中,水对实验仪器起到安全保护作用的是_____(填字母)。
(3)A实验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
(4)对于B实验,小李同学进行了改进与创新,实验过程如图2所示:如图2改进实验与B实验相比,明显的优点是_____(写一条即可)。
27.根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标有①的仪器名称_____。
(2)写出实验室由A装置制取氧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_____。
(3)某同学要制取二氧化碳应选用的装置组合为_____,如果要选择F装置收集,则应该从_____端通入,如何验满?_____。
B装置中长颈漏斗下端要形成液封,目的是_____,实验过程中该同学观察到B中反应太快,不利于气体收集,他可选择下列措施中的_____(填序号)解决该问题。
A将长颈漏斗换成注射器
B向装置中加入适量蒸馏水
C将锥形瓶换成试管加带孔的塑料片
(4)如G图所示,将一瓶二氧化碳气体慢慢倒入放着蜡烛的烧杯中,现象为_____,可体现二氧化碳的性质为:_____、_____。
28.实验室制取氢气,可供选择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实验一:制取一瓶氢气
(1)上图标号表示的仪器名称a__________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室制取氢气的发生装置应选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装置的序号),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
收集装置C或D中导管都应尽量接近瓶底,目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二:探究氢气的爆炸极限(发生爆炸的氢气的体积分数的范围)
(3)一定量的氢气与空气混合点燃发生爆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
(4)为了研究,需要收集氢气与空气体积比一定的混合气体,此时适合的收集装置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 (填装置的序号)。
(5)按表中要求收集四瓶氢气和空气混合气,并点火实验,结果列于表中(V表示体积)。
V(H2): V(空气)2: 84:66:48:2点火处理炸炸炸不炸
①V(H2):V(空气) =2:8时,混合气中氢气的体积分数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由点火实验的结果可知,氢气在空气混合气中爆炸范围的上限在_______%(体积分数,下同)到______%之间。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选择题(培优题较难)
1.B
解析:B
【解析】
【分析】
【详解】
化合物的化学式书写:显正价的元素其符号写在左边,显负价的写在右边,化合价的绝对值交叉约减,得化学式右下角的数字,数字为1时不写;化合物中铁元素显+3价时读铁,所以氯化铁的化学式为FeCl3.选B。
2.C
解析:C
【解析】
硬水与软水;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判别;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
A、冰块是固态的水,混合以后还是只有水这一种物质,故A说法错误;
B、水的蒸发是指水由液态变为气态,没有产生新的物质,所以属于物理变化,水通电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属于化学变化,故B说法错误;
C、硬水是指含有较多钙镁离子的水,故C正确;
D、水烧开后易把壶盖冲起,说明温度升高,分子间的间隔会变大,故D解释错误。
故选C。
3.B
解析:B
【解析】
A、随着反应的进行,氧气的含量降低,故曲线①表示氧气含量的变化,故错误;
B、反应后有一氧化碳生成,故蜡烛发生了不完全燃烧反应,故正确;
C、蜡烛由碳、氢、氧等元素组成,故错误;
D、当氧气的浓度降低到一定的程度时蜡烛就熄灭,故错误。
故选B。
4.A
解析:A
【解析】
【详解】
A、由微粒的构成可知,反应物有2种分子,故A说法不正确,符合题意;
B、由微粒的变化可知,反应前后原子个数不变,故B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C、由微粒的变化可知,反应前后原子种类不变,元素种类也不变,故C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D、由微粒的变化可知,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是原子,故D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A。
【点睛】
根据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分析分子的构成,判断物质的类别;对比反应前后微粒的构成,分析分子、原子、元素的变化等。
5.B
解析:B
【解析】
A. 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烟,错误;
B. 可燃性气体与空气混合有一个爆炸极限,在爆炸极限范围之内,遇到明火,或温度达到着火点会发生爆炸,故点燃或加热可燃性气体前,先检验其纯度,正确;
C. 分子之间有间隔,10.0mL酒精与10.0mL蒸馏水混合,一部分酒精分子占据水分子之间的间隔,一部分水分子占据了酒精分子之间的间隔,故溶液的体积小于20.0mL,错误;
D. 用高锰酸钾制取O2后,应先从水中取出导气管再熄灭酒精灯,错误。
故选B。
6.B
解析:B
【解析】
【分析】
【详解】
A、粮食酿酒是将粮食发酵,该变化的过程中有新物质的生成,是化学变化,错误;
B、纺纱织布没有新物质的生成,是物理变化,正确;
C、烧制陶瓷需要发生化学变化才能燃烧,错误;
D、冶炼生铁是用一氧化碳与氧化铁反应生成铁和二氧化碳,是化学变化,错误。
故选B。
【点睛】
判断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是根据变化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7.B
解析:B
【解析】
【分析】
【详解】
鉴别二氧化碳、氧气、空气三种气体,可选用的最佳方法是将燃着的木条分别伸入气体中,正常燃烧的为空气,燃烧更旺的为氧气,熄灭的为二氧化碳,故答案选择B
8.C
【解析】
A. 碳酸乙烯酯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2×3+1×4+16×3,相对分子质量单位为“1”,通常不写,错误;
B. 碳酸乙烯酯中C 、H 、O 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12×3:1×4:16×3,错误;
C. 化学式中元素符号右下角的数字为一个分子中原子的个数,碳酸乙烯酯中C 、H 、O 三种原子的个数比为3:4:3,正确;
D.
=100%⨯⨯化学式中某原子的个数其相对原子质量化合物中元素的质量分数化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
,碳酸乙烯酯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12312314163
⨯⨯+⨯+⨯ ×100%,错误。
故选C 。
9.A
解析:A
【解析】
【分析】
【详解】
A 、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故A 正确;
B 、相同的原子可以构成不同的分子,例如氧分子和臭氧分子,故B 不正确;
C 、温度计内汞柱液面上升说明汞原子间隔变大,故C 不正确;
D 、原子呈电中性是因为原子中质子数带的正电荷数等于核外电子所带的负电荷数,故D 不正确。
故选A 。
10.C
解析:C
【解析】
【详解】
A 由图可知,甲的一个分子由5个原子构成;
B 、单质中元素的化合价为零,化合物中元素化合价代数和为零;所以反应前后硅元素的化合价改变;
C 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反应前后元素种类、质量不变;参加反应的乙的质量和生成的丁中氢元素的质量相等;
D 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个数不变,所以参加反应的甲、乙两种物质的分子个数比为1:2;故选C
11.D
解析:D
【解析】
【详解】
A. 磷元素的符号是P ,此选项错误;
B. 钾离子的符号是K + ,此选项错误;
C. 高锰酸钾的化学式是KMnO 4,此选项错误;
D. 元素符号前加数字表示原子个数,5个氮原子用5N 表示,此选项正确。
故选D 。
12.A
【解析】
A、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的意思是梅花须逊让雪花三分晶莹洁白,雪花却输给梅花一段清香(即梅不如雪白,雪没有梅香),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符合题意;
B、爆竹爆炸过程中有新物质二氧化碳等生成,属于化学变化,不符合题意;
C、煤炭燃烧过程中有新物质二氧化碳等生成,属于化学变化,不符合题意;
D、高温煅烧石灰石过程中有新物质氧化钙等生成,属于化学变化,不符合题意。
故选A。
点睛: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如果有新物质生成,则属于化学变化;反之,则是物理变化。
13.D
解析:D
【解析】
【分析】
【详解】
设R元素的化合价为x(奇数),相对原子质量为y;则其氧化物和氯化物的化学式分别是R2O x和RCl x,并且根据相对分子质量的概念和化学式的有关计算公式,可列出一下两个方
程式:2y+16x=m,y+35.5x=n.联立这两个方程,并解得
()
2n-m
x=
55
;
故选D
【点睛】
要想解答好该题,首先要设R元素的化合价为x,再结合氧元素在化合物中常显-2价,书写出其氧化物和氯化物的化学式;然后再设R的相对原子质量为y,根据其氧化物和氯化物的化学式,结合题干给出的它们的相应的相对分子质量和试卷的前言给出的氧的相对原子质量(即16),列一个二元一次方程组,计算出x的值即可。
14.A
解析:A
【解析】
【分析】
【详解】
A、操作不正确,因为给是观众的液体加热液体不能超过试管体积的1/3;
B、利用热胀冷缩原理检验装置的气密性是正确的操作;
C、读量筒中液体的体积时,视线与量筒中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
是正确的操作;
D、向试管中加入块状固体时,试管平放是正确的操作;故答案选择A
15.C
解析:C
【解析】
【详解】
A.在化学实验室中,不能品尝药品的味道,故错误;
B.在化学实验室中,不能用手直接接触药品,故错误;
C.可以观察瓶子标签或者询问老师此物质是什么,故正确;
D.在实验室中,并不是所有的药品都有毒、有害,不能接触,故错误。
故选:C。
16.B
解析:B
【解析】
【分析】
【详解】
A.表示硫与氧气在点燃条件下反应生成二氧化硫,是正确的叙述;
B.根据质量关系可知参加反应的硫与氧气的质量比是1:1,原选项是错误的叙述,;
C.反应前后硫原子、氧原子的个数均不变,根据质量守恒定律是正确的叙述;
D.根据化学方程式的含义知,参加反应的氧气与生成的二氧化硫的分子个数比为1:1,是正确的叙述;故选B。
17.A
解析:A
【解析】
试题分析:磷在空气中燃烧,反应剧烈,产生大量白烟;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镁带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生成白色固体;硫在氧气中燃烧,火焰呈蓝紫色,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故选A.
考点:物质的变化及其现象
18.B
解析:B
【解析】
A、相对分子质量的单位是1,错误;
B、叶酸分子中氮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之和大于氧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之和,故氮元素的质量分数大于氧元素的质量分数,正确;
C、叶酸中碳、氢、氮、氧四种元素质量比= =228:19:98:96,错误;
D、一个叶酸分子是由19个碳原子、19个氢原子、7个氮原子和6个氧原子构成,错误。
故选B。
19.B
解析:B
【解析】
【分析】
反应后质量增加的是生成物,减少的是反应物,由表格信息可知反应后乙的质量增加了26g-1g=25克,是生成物;丁的质量减少了32g-12g=20克,是反应物;丙的质量不变,可能做催化剂,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甲是反应物,参加反应的甲的质量=25g-20g=5g,所以反应后物质甲的质量=18g-5g=13g,反应物是甲和丁,生成物是乙,是化合反应.反应中乙、丁的质量比25:20=5:4。
【详解】
根据以上分析可知:
A、反应后物质甲的质量为13g,故A正确;
B 、乙是生成物,故B 错误;
C 、反应中乙、丁的质量比为5∶4,故C 正确;
D 、 物质丙可能是该反应的催化剂,故D 正确。
故选B 。
【点睛】
在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质量增加的物质是生成物,质量减少的物质是反应物,质量不变的物质,可能作该反应的催化剂,也可能没有参加反应。
20.D
解析:D
【解析】
【分析】
【详解】
A 、①燃烧,说明白磷是可燃物,故不符合题意;
B 、由题干文字可得:升温至60℃的过程中,仅①燃烧;继续升温至260℃的过程中,仅③燃烧,说明红磷的着火点比白磷的高,故不符合题意;
C 、升温至260℃的过程中,②中红磷被沙土覆盖,与氧气隔绝,不燃烧,③中红磷与空气中氧气接触,燃烧,对比②③,可验证燃烧需可燃物与氧气接触,故不符合题意;
D 、④未燃烧,说明温度未达到无烟煤的着火点,故符合题意。
二、实验题(培优题较难)
21.长颈漏斗 A 将导管从水槽中取出 移除酒精灯 防止水槽中的水倒吸进反应的试管中使试管炸裂 C 为了防止生成的气体从长颈漏斗中逸出 防止二氧化
解析:长颈漏斗 A 322MnO 2KCl Δ2KClO +3O ↑ 将导管从水槽中取出 移除酒精灯 防止水槽中的水倒吸进反应的试管中使试管炸裂 C
3222CaCO +2HCl CaCl +H O+CO ↑ 为了防止生成的气体从长颈漏斗中逸出 防止二氧化碳与水接触 无 能够通过开关随时控制反应的进行和停止,更为方便 A E
【解析】
【详解】
(1).编号①的仪器是长颈漏斗;
(2). 实验室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加热制取氧气,需要加热,所以应选择装置A ; 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反应制氧气时,氯酸钾在二氧化锰催化作用下,受热分解生成氧气和氯化钾,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322MnO 2KCl Δ2KClO +3O ↑ ;
排水法收集氧气后,应先将导管从水槽中取出再移除酒精灯,防止水槽中的水倒吸进反应的试管中使试管炸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