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市绿地系统规划文本-050525
- 格式:doc
- 大小:1.37 MB
- 文档页数:75
目录第一章总则 (1)第二章目标和原则 (3)第三章区域绿地和生态廊道体系规划 (4)1.全市干道网络绿色通道 (6)2.特区内道路廊道 (6)第四章城市绿地分类规划 (11)第五章树种和绿化规划 (14)1.屋顶和房屋垂直面绿化 (16)2.交通步行系统绿化 (16)3.立交桥绿化 (16)第六章古树名木保护 (16)第七章近期建设规划 (17)第八章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 (18)第九章附则 (20)附表1:XX道路廊道一览表 (23)附表2:XX、XX区城市公园规划一览表 (23)附表3:XX市森林、郊野公园规划控制范围一览表 (24)附表4:森林、郊野公园和城市公园近期建设一览表 (25)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指导XX市绿化建设项目的安排,加强全市绿化工作的规划管理,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绿化建设的通知》、《XX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10)》、《XX市近期建设规划(2003-2005年)》、《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编制技术纲要办法(试行)》和国家、省、市相关法律法规及技术标准,结合XX市的实际情况,制定本规划。
第二条本项目的规划范围为XX市行政辖区,包括XX经济特区(XX区、XX区、XX区、XX区)和XX区、XX区,总面积2020平方公里。
第三条本规划的期限为2004-2020年。
第四条本规划由规划文本、图纸以及说明书组成。
第五条根据XX实际情况,建设由“区域绿地—生态廊道体系—城市绿地”组成的城市绿地系统。
与此相对应,本次规划所指的绿地,既包括城市建成区内各项绿化用地,也包括建成区外对生态环境改善起积极作用的林地、园地、耕地、牧草地、水域等各类生态绿地,前者主要对应于各级城市绿地的分类规划,后者纳入区域绿地和生态廊道体系范畴。
第六条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是全市绿色开敞空间总的建设指引。
在规划期限内,凡在规划区范围内进行的与绿色开敞空间相关的规划、绿化及建设活动,均应符合本规划的规定。
其他各种类型的开敞空间规划应与此相协调,实现城市生态空间资源合理保护与有效利用的“双赢”。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十五届三中全会精神,落实《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提高长沙市生态环境质量,改善投资和居住环境,实现建设林业生态市的目标,依据长沙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造林绿化工作,建设林业生态市的通知》精神,为实施《长沙市城市林业生态圈规划》,特编制《长沙市城市林业生态圈专项规划》。
第二条城市林业是与现代城市建设相适应,支撑城市可持续发展,兼有多功能效益的特殊产业和公益事业,是对城市区域范围内的所有林木和相关植被的经营和管理。
第三条规划范围同《长沙市城市林业生态圈规划》所划定的范围。
包括市辖的芙蓉区、雨花区、天心区、开福区、岳麓区,望城县全部和长沙县的暮云镇、黄兴镇、榔梨镇、黄花镇、星沙镇、跳马乡、干杉乡、安沙镇、北山镇。
总面积2893km2。
第四条本次规划期限为近期:2003—2007年;远期2008—2020年。
第五条规划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2、《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3、《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4、国务院《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5、国务院《城市绿化条例》;6、国务院《进一步推进全国绿色通道建设的通知》;7、《湖南省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规划》;8、《长沙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2020]》;9、《长沙市城市林业生态圈规划》。
第六条本规划是为落实《长沙市城市林业生态圈规划》而编制的专项规划,凡在生态圈范围内有关城市林业的一切保护和建设活动,均应遵循本规划。
第七条为增强本规划的可操作性,特设置刚性等级控制规定。
刚性等级是对规划内容确定程度的规定,本规划实行四级刚性等级控制。
一级:不得变更二级:一般不得变更,确需调整,须经市人民政府同意并报请市人大批准。
三级:一般不得变更,确需调整,须经市人民政府批准。
四级: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在下一阶段规划设计中可根据城市建设实际需要,进行适当调整。
第八条本规划由规划文本、说明书、规划图三部分组成,规划文本与规划图纸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第一章城市概况第一节自然条件一、地形地貌和地质特征1、市区地形地貌特征长沙市规划区地势的总体特点是西南高,东北低。
湘江西岸的岳麓山之颠海拔296米,地形起伏较大,从岳麓山到江边有一条狭长低洼地带。
市区最低区在新河境内,海拔仅30米左右。
市中心位于湘江东岸,地势开阔、平缓,略向湘江倾斜,往南地势增高,东部地势低洼平坦。
在区域地貌单元上长沙市地处湘中丘陵区,形似盆地。
根据地貌形态、成因类型和岩土特性等条件,长沙市可大致分为低山丘陵和平原二区。
1) 低山丘陵区主要分布在湘江西岸的岳麓山、谷山和豹子岭一带。
该区以新华系隆起构造为基本骨架,第四系前已成雏型,经过长期剥蚀后,形成现代地貌景观。
区内相对高差达200米以上,地形起伏较大,平均坡度达20°以上,局部地段十分陡峻。
构成低山丘陵的主要岩性为元古界冷家岭群及板溪群的古老变质岩系和古生界震旦系及泥盆系地层。
2) 平原区平原区是长沙市规划区的基本地貌形态,主要在湘江东岸及浏阳河、捞刀河一带展布,地面标高在30~80米左右,一般由河漫滩和1~5级阶地构成。
河漫滩和1~2级阶地沿河流带状分布,范围较大,连续性较好,地面开阔平坦,海拔32~45米左右,低洼处池沼、水塘多有分布,暗沟、暗塘比比皆是。
3~5级阶地沿湘江断续分布,冲沟发育,地表大部被切割得支离破碎,已明显丘陵化。
地面坡度在2º~10º左右略向河流倾斜,其岩性物质主要是第四系冲洪积物。
局部地段基岩出露。
盆地边缘为平原与低山丘陵的过渡地带,主要分布在长沙市的外围。
2、第四系地层特征规划区第四系覆盖层较薄,一般在10余米左右,主要由湘江及浏阳河的冲积层构成。
基岩残丘区局部有坡残积层分布,低洼汇水地段存在淤泥质土,另外在场地改造中还堆积了人工填土。
1) 桔子洲组冲积层(Qj)该组土划分为全新统(Q4),区内出露范围小,主要分布地新河三角洲及沟谷中,厚10余米,均一或双层结构。
该组土的孔隙比较大,中一高压缩性,承载力较低,稳定性较差。
长沙市园林管理局关于印发《长沙市建设项目附属绿化工程设计方案审查程序性规定》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长沙市园林管理局•【公布日期】2016.08.12•【字号】长园发〔2016〕23号•【施行日期】2016.08.12•【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城市建设正文长沙市园林管理局关于印发《长沙市建设项目附属绿化工程设计方案审查程序性规定》的通知长园发〔2016〕23号各区(县)园林局、建设项目负责单位:为进一步规范我市建设项目附属绿化工程设计方案审查行政许可事项,现制定《长沙市建设项目附属绿化工程设计方案审查程序性规定》,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长沙市园林管理局2016年8月12日长沙市建设项目附属绿化工程设计方案审查程序性规定根据《城市绿化条例》(国务院令第100号)、《湖南省实施〈城市绿化条例〉办法》(省政府令第125号)和《长沙市城市绿化管理条例》的要求,结合我市实际情况,现就进一步规范我市建设项目附属绿化工程设计方案审查行政许可事项,作出如下规定:一、审查许可原则1、申报审查资料内容齐全,限期内合法有效。
2、绿地指标达到要求标准,符合规划布局要求。
3、满足规划限制条件要求,不侵占城市绿线。
4、满足相关法律法规和规范标准的强制性条款要求。
5、种植设计选用以乡土植物为主,合理体现植物多样性。
6、对现有的山体、水系、植被进行保护和合理利用。
7、城市界面得到绿化和美化,整体风貌协调一致。
二、申请审查资料(一)附件资料1、绿化工程设计方案审查申请表;2、法定代表人授权委托书;3、规划要点通知书;4、规划审批总平面图及总图指标复核单、部门并联审查意见;5、设计单位资质证书(签章扫描件);6、红线图、规划依据图;7、附属绿化设计方案技术审查意见单。
(二)方案资料1、绿化设计方案总平面图(含经济技术指标,蓝图2张,电子文件1份);2、设计单位资质证书(副本原件及复印件);3、绿化设计方案文本(2套),其中须含以下文件:1)绿化工程设计说明书(含绿化工程投资概算);2)绿化设计方案总平面图;3)植物配置设计图;4)竖向设计图和车库顶板剖面图;5)垂直绿化或屋顶绿化的单体设计图;6)节点景观效果图;7)绿化景观配套设施布置图。
长沙市公园绿地调查报告长沙市公园绿地调查报告1. 摘要本报告对长沙市公园绿地进行了详细调查和分析,总结了其现状、问题和发展趋势,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调查范围包括公园绿地的数量、面积、分布情况、管理状况等多个方面。
2. 引言2.1 背景长沙市作为一个快速发展的城市,公园绿地的建设和管理是城市发展和居民生活质量改善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对公园绿地的调查和分析具有重要意义。
2.2 目的本报告的目的是全面了解长沙市公园绿地的现状和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善措施,以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和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
3. 调查方法为了全面准确地了解长沙市公园绿地的现状和问题,我们采取了以下调查方法:3.1 实地调查:对长沙市各个行政区的公园绿地进行实地考察和测量,记录公园绿地的面积、植被类型、设施设备等情况。
3.2 资料收集:收集相关的统计数据、规划文件、管理制度等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和比较。
4. 现状分析4.1 公园绿地数量与面积根据调查结果,长沙市目前共有公园绿地100个,总面积为1000公顷。
其中,市区的公园绿地占比较高,但郊区和新兴区的公园绿地相对较少。
4.2 植被类型和绿化率调查结果显示,长沙市的公园绿地主要以草坪、花坛和树木为主,绿化率较高。
4.3 设施设备和管理状况公园绿地内设施设备较为齐全,包括休憩厅、游乐设施、健身器材等。
但管理状况存在一定问题,包括保洁不及时、设施维护不到位等。
5. 问题分析在调查过程中,我们发现了以下问题:5.1 公园绿地分布不均衡长沙市公园绿地主要集中在市区,郊区和新兴区的公园绿地数量相对较少,无法满足居民的需求。
5.2 管理不规范公园绿地管理存在一定问题,包括保洁不及时、设施维护不到位等,影响了居民的使用体验。
5.3 资源浪费部分公园绿地内的设施设备更新不及时,导致资源的浪费和效益的降低。
6. 发展趋势随着城市的发展和居民对生活质量的要求提高,公园绿地在长沙市的发展趋势如下:6.1 增加数量和面积未来,长沙市将增加公园绿地的数量和面积,以提供更多的休闲娱乐空间和生态环境。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发展长沙城市园林绿化事业,加强城市环境建设,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增强市民身心健康,提高城市园林绿化和规划建设管理水平,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政府相关文件,结合本市实际,编制本规划。
本规划是长沙市总体规划的专项规划之一,凡在规划区范围内有关绿地的一切生产与建设活动,均应遵守本规划。
如对本规划进行调整修改,必须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及有关法规程序进行。
第二条本规划范围分市域和都市区两个层次,市域范围包括市区(即五个行政区:芙蓉区、天心区、雨花区、开福区、岳麓区),一个县级市(浏阳市)、三个县(长沙县,望城县,宁乡县),总面积11819.5平方公里,主要确定域内绿地系统总体布局结构和自然保护区范围;都市区范围包括市区,长沙县的星沙镇、暮云镇、黄花镇、榔梨镇,望城县的高塘岭镇、坪塘镇、丁字镇、雷锋镇、星城镇、含浦镇、黄金乡,总面积1450平方公里。
第三条划定市域重要绿色空间的保护范围,明确要突出体现的自然地域风貌特色。
重点表现长沙山、水、洲、城相融相彰的基本构架,创造平衡协调的城市生态系统,规划绿地应合理安排、均匀分布,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规划思想。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与城市历史文化的保护与发扬充分结合。
考虑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与发展,使物种的多样性通过科学的物种规划与安排来促进和提高。
注重植物景观的塑造和树种选择,绿化建设应该与实际发展相结合,合理安排近、远期开发建设的内容和进度,最大程度达到城市绿地按计划、有步骤建设的目的。
本规划期限为2003年~2020年,其中分近、远两期,近期为2003年~2008年,远期为2009年~2020年。
第四条规划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199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1998年)●《城市绿化条例》(国务院[1992]100号令)●《城市绿地规划建设指标的规定》(建设部城建[1993]784号文件)●《城市绿线管理办法》(建设部[2002]112号令)●《城市绿地分类标准》(2002年)●《园林城市指标》(2000年)●《城市道路绿化规划与设计规范》(1997年)●《关于印发〈建国家园林城市实施方案〉、〈国家园林城市标准〉的通知》(建设部城建[2000]106号文件)●《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编制纲要(试行)》●《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绿化建设的通知》(国务院[2001]20号令)●《湖南省实施〈城市绿化条例〉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7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199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1980年)●《湖南省风景名胜区管理条例》●《长沙市城市绿化管理条例》●《长沙市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办法》●《岳麓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办法》●《长沙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长沙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2020)》●《岳麓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已编制的各类专项规划、分区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及相关修建性详细规划。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发展长沙城市园林绿化事业,加强城市环境建设,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增强市民身心健康,提高城市园林绿化和规划建设管理水平,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政府相关文件,结合本市实际,编制本规划。
本规划是长沙市总体规划的专项规划之一,凡在规划区范围内有关绿地的一切生产与建设活动,均应遵守本规划。
如对本规划进行调整修改,必须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及有关法规程序进行。
第二条本规划范围分市域和都市区两个层次,市域范围包括市区(即五个行政区:芙蓉区、天心区、雨花区、开福区、岳麓区),一个县级市(浏阳市)、三个县(长沙县,望城县,宁乡县),总面积11819.5平方公里,主要确定域内绿地系统总体布局结构和自然保护区范围;都市区范围包括市区,长沙县的星沙镇、暮云镇、黄花镇、榔梨镇,望城县的高塘岭镇、坪塘镇、丁字镇、雷锋镇、星城镇、含浦镇、黄金乡,总面积1450平方公里。
第三条划定市域重要绿色空间的保护范围,明确要突出体现的自然地域风貌特色。
重点表现长沙山、水、洲、城相融相彰的基本构架,创造平衡协调的城市生态系统,规划绿地应合理安排、均匀分布,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规划思想。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与城市历史文化的保护与发扬充分结合。
考虑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与发展,使物种的多样性通过科学的物种规划与安排来促进和提高。
注重植物景观的塑造和树种选择,绿化建设应该与实际发展相结合,合理安排近、远期开发建设的内容和进度,最大程度达到城市绿地按计划、有步骤建设的目的。
本规划期限为2003年~2020年,其中分近、远两期,近期为2003年~2008年,远期为2009年~2020年。
第四条规划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199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1998年)●《城市绿化条例》(国务院[1992]100号令)●《城市绿地规划建设指标的规定》(建设部城建[1993]784号文件)●《城市绿线管理办法》(建设部[2002]112号令)●《城市绿地分类标准》(2002年)●《园林城市指标》(2000年)●《城市道路绿化规划与设计规范》(1997年)●《关于印发〈建国家园林城市实施方案〉、〈国家园林城市标准〉的通知》(建设部城建[2000]106号文件)●《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编制纲要(试行)》●《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绿化建设的通知》(国务院[2001]20号令)●《湖南省实施〈城市绿化条例〉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7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199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1980年)●《湖南省风景名胜区管理条例》●《长沙市城市绿化管理条例》●《长沙市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办法》●《岳麓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办法》●《长沙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长沙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2020)》●《岳麓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已编制的各类专项规划、分区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及相关修建性详细规划。
《长沙市城市总体规划(2003-2020)》(2014年修订)目录前言长沙,古称潭州,别名“星城”,素有“楚汉名城”、“屈贾之乡”、“革命圣地”之美誉。
悠悠湘江,巍巍麓山,见证着这座千年古城的变迁。
如今的长沙,是湖南省省会、全国“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中南地区重要的工商业城市和交通枢纽,更是着名的山水洲城、幸福之都。
新中国成立以来,长沙市先后六次组织编制城市总体规划。
2003年11月,国务院批复的第六版总体规划——《长沙市城市总体规划(2003-2020)》(简称03版总规),对长沙城市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近年来,03版总规的实施面临新的形势与背景:一是2007年国家正式批准长株潭城市群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要求长沙在城市发展模式转变方面在全国起到示范作用,赋予了长沙新的历史使命;二是2009年国务院通过《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要求中部地区加快发展,成为我国重要粮食生产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装备制造业基地和综合交通运输枢纽,对长沙提出了新的发展要求;三是2008年12月国务院正式批准《长株潭城市群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和《长株潭城市群区域规划(2008-2020)》,要求长沙进一步发挥区域带动能力;四是长沙城市社会经济超常规发展,03版总规提出的2020年社会经济发展目标大部分已经在2008年底提前实现,需要对总体规划进行修改使其更好地指导城市的发展;五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和新版《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已经实施,要求维护和强化城市总体规划的法律效力。
按照国家有关城市总体规划修改工作的要求,长沙市人民政府组织开展了本次总体规划修改工作:2009年10月,湖南省人民政府向国务院提出关于修改《长沙市城市总体规划(2003-2020)》的请示,经过部际联席会议审查,2010年12月,经国务院同意,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以《关于长沙市城市总体规划修改工作意见的函》(建规函〔2010〕330号)函复湖南省人民政府,同意长沙市开展《长沙市城市总体规划(2003-2020)》的修改工作;2011年5月-6月,长沙市城乡规划局组织对总体规划修改方案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社会公示;2011年6月,长沙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议并通过了《<长沙市城市总体规划(2003-2020)>(2011年修改)的议案》;2011年9月,由湖南省住建厅组织召开了专家和省直职能部门审查会,会议通过了总规修改成果;2012年11月,住建部组织召开了总体规划部际联席会,会议原则通过了长沙市城市总体规划修改成果;2014年4月4日,国务院下发国函[2014]45号,原则同意《长沙市城市总体规划(2003-2020年)(2014年修订)》。
长沙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2020年末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4.59 平方米,人均绿地面积46 平方米(含附属绿地),绿地率42%,绿化覆盖率为47%。
”长沙市人民政府昨日对长沙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完成批复,同时还出台了《长沙市城市绿线管理办法》,凡在规划区范围内有关绿地的一切生产与建设活动,均应遵守规划。
【目标】全国一流生态园林城市据了解,长沙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范围分市域和都市区两个层次,市域范围包括市区(即五个行政区:芙蓉区、天心区、雨花区、开福区、岳麓区),一个县级市(浏阳市)、三个县(长沙县,望城县,宁乡县),总面积11819.5 平方公里,主要确定域内绿地系统总体布局结构和自然保护区范围;都市区范围包括市区,长沙县的星沙镇、暮云镇、黄花镇、梨镇,望城县的高塘岭镇、坪塘镇、丁字镇、雷锋镇、星城镇、含浦镇、黄金乡,总面积1450 平方公里。
规划目标为,把长沙建设成为融山、水、洲、城于一体,特色鲜明,环境优美,可持续发展,全国一流的现代化生态园林城市。
实现“森林进城,园林下乡,城乡绿化一体” 的总体目标,形成“绿地公园化、庭院园林化、乡村生态化”的城市生态格局和以森林为主体、生物多样化、多功能、立体化的绿色生态系统。
【市域】一廊、四带、四区结构《绿地规划》表示,市域绿地系统空间布局结构以中心城区绿地系统为核心,构建“湘浏纵横,沩围含城”市域大绿色空间体系。
利用连云山、九岭山、沩山、大围山和湘江水立山水相间的城市开敞空间体系,形成“一廊、四带、四区”空间结构。
“一廊”:湘江生态廊道,即市域大绿色系统格局中的主轴。
建设沿江绿化生态保护带,中心城区范围内以景观性绿地为主,城区以外区域以生态绿地为主。
“四带”:浏阳河、沩水河、捞刀河、靳江河生态绿化带,结合湘江及大小湖泊、水库等水体形成交织成网的河道风光带,即市域大绿色空间的骨架。
沿河发展生态农业和林业。
“四区”:西部自然生态区、东部自然生态区、北部农业生态区、南部农业生态区。
长沙城市绿地系统计划--第六章第六章树种计划第十八条树种计划目是: 根据适地适树标准, 对长沙市园林绿化关键应用具种作出科学计划和特色设计, 优化城市树种结构, 建立生态性植物群落, 提升绿化植物改善城市环境机能, 营造表现长沙特点山、水、洲、城现代城市绿地景观, 为长沙市苗木生产和园林绿化树种选择提供关键依据。
第十九条树种计划基础标准:19.1 适地适树标准。
依据当地自然、地理、土壤、气候条件, 选择生长良好乡土树种为主, 引进外来树种为辅, 以形成鲜明当地特色植物景观。
19.2 坚持以乔木为主, 乔木、灌木、花卉、草皮、地被植物合理配置标准, 建立相对稳定城市生态植物群落。
19.3 生态功效和景观效果并重, 兼顾经济效益标准, 景观又以表现亚热带植物景观为主。
19.4 选择抗性强树种; 速生树和慢生长寿树相结合; 常绿植物与落叶植物种类相结合标准。
19.5 合理利用搭配观叶、观花、观果、芳香树种, 形成动态丰富多彩植物景观标准。
19.6 生物多样性标准, 增加树种数量, 丰富树种品种。
第二十条树种技术指标计划:20.1 城区绿地乔木种植密度不低于一定要求, 乔、灌、草地占绿地面积百分比合适。
20.2 常绿乔木合适多于落叶乔木。
20.3 行道树种植规格要求: 通常8cm≤胸径≥20cm,全冠、带土球移植。
20.4 新优树种大面积推广绿化种植, 需经其一个生命周期当地栽培验证。
20.5 计划到长沙地域植物种数达1000种。
20.6 针对城区种植土层深度: 乔木≥100cm, 灌木≥60cm, 草地≥30cm。
第二十一条基调树种计划:城市绿化基调树种, 是能充足表现当地植被特色、反应城市风格、能作为城市景观关键标志应用树种。
依据长沙历史与现实状况, 以及城市发展需要。
计划选择香樟、广玉兰、银杏、枫香、桂花、山矾、青冈树、杜英、复羽叶栾树、棕榈、竹类、湿地松、马尾松、水杉、苦槠13种乔木和竹类、棕树作为基调树种加以推广应用。
长沙市城市绿化草坪的建植和养护引言:城市绿化不仅可以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美化人居环境、美化市容,也可以适应城市居民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为城市居民提供一个更加适宜居住的环境。
绿化草坪作为城市绿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创造美好的城市环境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本文将根据长沙市的气候和土壤条件,对长沙市绿化草坪的建植和养护进行叙述。
一、长沙市的土壤和气候条件1 土壤条件长沙土壤种类多样,以红壤、水稻土为主,分别占土壤总面积的70%与25%。
进行绿化草坪的建植的土壤类型为红壤。
红壤具有如下特点:有机质含量通常在20g/KG 以下,腐殖质含量少,属于贫瘠的土壤;胡敏酸分子结构简单,分散性强,不易絮凝,结构水稳性差;富铝化作用显著,风化程度深,质地较粘重;呈酸性---强酸性反应。
2 气候条件长沙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
春末夏初多雨,夏末秋季多旱;春湿多变,夏秋多晴,严冬期短,暑热期长。
全年无霜期约275天,年平均气温16.8~17.2℃,极端最高气温为40.6℃,极端最低气温为-12℃。
年平均总降水量1422.4毫米。
水资源以地表水为主,水源充足,年均地表径流量达808亿立方米。
二绿化草坪的建植1 坪床准备1.1 地面清理在未耕翻之前,将建坪场地上的各种影响耕作的杂物如树根、灌木、石块、瓦砾、污染垃圾等全部清除。
1.2 土层清理土层耕翻是将耕翻出来的杂物清理干净,并且耕翻完后要保证土层的厚度。
因为草坪草的根系浅,80%的根系分布在40cm以上的土层中,而且50%以上是在地表以下20cm的范围内。
所以为了使草坪保持优良的质量,应尽量使土层厚度达到40cm左右,最好不小于30cm。
1.3杂草清理为了防止杂草与将要建植的草坪草争夺水分、养分和生存空间,使草坪草生长良好,要对杂草进行清除。
常见的有物理防除和化学防除两种方法。
物理防除是指人工铲除或机械清理。
如果考虑到人工铲除成本太高,则可选择机械清理。
化学防除是指用化学药剂消灭杂草,可用茅草枯、草甘膝等(于耕翻前3-7天施用)。
目录1. 总则........................................................................................................................... - 2 -2. 术语........................................................................................................................... - 2 -3. 目标原则................................................................................................................... - 3 -4. 绿带设置................................................................................................................... - 3 -5. 绿化类型................................................................................................................... - 3 -6. 功能分区................................................................................................................. - 10 -7. 建设要求................................................................................................................. - 13 -8. 详规与施工图编制与审批..................................................................................... - 16 -9. 环城绿带用地管制................................................................................................. - 17 -10. 环城绿带的维护、建设和管理........................................................................... - 18 -附录A 树种推荐......................................................................................................... - 20 -附录B 绿化类型与树种推荐索引表......................................................................... - 21 -1. 总则1.0.1为规范本市环城绿带工程设计,实现城市绿地可持续发展,充分发挥绿地的多种功能和综合效益,根据国家和本市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情况制订本导则。
城市自然绿地体系框架近年来,人们对城市生态绿地系统规划越来越重视,对绿地系统的理解从过去把园林绿化当作单纯供游览观赏和作为城市景观的装饰和点缀的性质,向着改善人类和生态环境,促动生态平衡的高度转化;向城乡一体化,走大环境,大绿化建设方向转化。
很多城市提出了山水城市、园林城市、森林城市、生态城市等构想。
本文针对长沙市绿地系统规划,就城市生态绿地系统的框架结构和布局形式,作一些初浅的探讨。
1、建立绿地网络系统,形成绿色空间体系城市要持续发展,就要健全气流通道,恢复城市外部生物的正常输入和主城区生物的自然调节,使城市的动植物群落之间相适宜。
长沙市斑块状的城市公园绿地只有与线状绿地或较宽的廊状绿地相接合,互相衔接连片,才能体现生物多样性,使生物种类繁多,从而稳定的叠加地发挥绿色生态效益。
成片成网的绿地林带,其环境、生态效益是其它任何形式都无法比拟的,所以,建立绿地网络系统,是提升长沙市生态环境质量和美化城市的根本途径。
以下是长沙生态绿地网络系统规划采用的几种布局形式:环城林带是城市的“绿色项链”,它不但为城市提供大量绿地,也为都市人带来一个绿意盎然的休闲世界,同时,防止城市无节制扩展起着重要作用。
长沙市是我国“火炉”城市之一,建立环城林带还能有效改善长沙“热岛”效应。
环城林带建设一直被世界各城市重视。
英国伦敦的环城绿带宽度13~24公里不等,涉及面积达2000多平方公里,国内很多城市正在兴建环城林带,其中上海市2010年远景规划紧贴外环线道路外侧,蜿蜒环绕整个上海市区一圈建立了环城林带,总宽度500m,全长97km,总面积7241公顷。
长沙市规划在绕城线两侧各控制100米用地(其中河东南绕城线内侧100米,外侧400米)实行环城林带建设,全长97公里,涉及面积2000公顷。
其布局形式采用长藤结瓜式,在沿线用地条件较好的地方适当放宽,规划布置大型的公园,50米以内规划以乔木为主的开放性纯林带。
长沙市的环城林带虽然在总体骨架上跟其他城市存有相同点,但其内容强调了自己的特色,环城林带经过地区历史人文景观(遗址)多,重点突出长沙历史文化和山体、江河滨水、洲等景观特色地带,并按“城市与自然共存”的原则,重视城乡结合和大环境绿化。
小论长沙市花园住宅小区绿地规划原则内容提要:本文通过分析目前长沙的环境状况和人们对居住环境的要求,并结合当前长沙住宅小区绿地规划发展的趋势。
提出花园住宅小区的生态绿地规划应遵寻的原则,并对具体原则作进一步论述。
进入21世纪,随着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人们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水平得到不断提高的同时,对人居环境质量亦不断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和标准。
此外,由于经济的发展给我们带来的负面效应,如森林面积减小、空气和水污染严重、噪音加剧等现象不断环绕着我们周围。
因此,把经济、社会、资源与环境视为一个密不可分的,并以人为中心的复合环境,已是我们目前各项事业发展的主旨。
对于我们来说,理想的居住环境应该是一个与大自然和谐发展的空间,是一个以人为本,宁静且优美的自然生态空间。
人们在其中生活有一种归属感、安全感、舒适感。
为此,当今每个新建住宅小区都本着力求创造功能合理、形态自然、能体现生态原则的居住生活环境,以符合当今社会的需要、时代的需求。
因此,集生态、使用、环境等功能为一体的绿地是当今花园小区为符合当今潮流和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最佳模式。
1长沙花园住宅小区绿地规划的发展现状长沙作为湖南的省会,目前无论经济或文化都是在省内领先潮流的。
但是,也由于长沙经济为追求现代化发展而带来的一系列负面效应,市区内环境变得越来越差。
况且随着人们对居住环境要求的提高,居住区的绿地规划模式也步进了新的时代。
以生态型为主题的花园住宅小区已成为当今花园小区规划所向往的目标和弘扬的宗旨。
于是近几年来,为适应时代的需求,长沙陆续兴建了一些高档的住宅小区,如名都花园、亚华3;香舍花都、颐美园、江岸锦城、美林景园、白沙花园等花园住宅小区。
近期还推出的还有西街花园、圣爵菲斯、水云间、山水庭院和国中星城等一批弘扬主题性的花园住宅小区。
总体来说,住宅小区的绿地质量是越来越高,绿地面积越来越大,内容越来越丰富,形式也越来越多样。
但是,纵然总体是向前发展,也出现了不小值得考虑的现象。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发展长沙城市园林绿化事业,加强城市环境建设,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增强市民身心健康,提高城市园林绿化和规划建设管理水平,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政府相关文件,结合本市实际,编制本规划。
本规划是长沙市总体规划的专项规划之一,凡在规划区范围内有关绿地的一切生产与建设活动,均应遵守本规划。
如对本规划进行调整修改,必须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及有关法规程序进行。
第二条本规划范围分市域和都市区两个层次,市域范围包括市区(即五个行政区:芙蓉区、天心区、雨花区、开福区、岳麓区),一个县级市(浏阳市)、三个县(长沙县,望城县,宁乡县),总面积11819.5平方公里,主要确定域内绿地系统总体布局结构和自然保护区范围;都市区范围包括市区,长沙县的星沙镇、暮云镇、黄花镇、榔梨镇,望城县的高塘岭镇、坪塘镇、丁字镇、雷锋镇、星城镇、含浦镇、黄金乡,总面积1450平方公里。
第三条划定市域重要绿色空间的保护范围,明确要突出体现的自然地域风貌特色。
重点表现长沙山、水、洲、城相融相彰的基本构架,创造平衡协调的城市生态系统,规划绿地应合理安排、均匀分布,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规划思想。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与城市历史文化的保护与发扬充分结合。
考虑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与发展,使物种的多样性通过科学的物种规划与安排来促进和提高。
注重植物景观的塑造和树种选择,绿化建设应该与实际发展相结合,合理安排近、远期开发建设的内容和进度,最大程度达到城市绿地按计划、有步骤建设的目的。
本规划期限为2003年~2020年,其中分近、远两期,近期为2003年~2008年,远期为2009年~2020年。
第四条规划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199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1998年)●《城市绿化条例》(国务院[1992]100号令)●《城市绿地规划建设指标的规定》(建设部城建[1993]784号文件)●《城市绿线管理办法》(建设部[2002]112号令)●《城市绿地分类标准》(2002年)●《园林城市指标》(2000年)●《城市道路绿化规划与设计规范》(1997年)●《关于印发〈建国家园林城市实施方案〉、〈国家园林城市标准〉的通知》(建设部城建[2000]106号文件)●《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编制纲要(试行)》●《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绿化建设的通知》(国务院[2001]20号令)●《湖南省实施〈城市绿化条例〉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7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199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1980年)●《湖南省风景名胜区管理条例》●《长沙市城市绿化管理条例》●《长沙市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办法》●《岳麓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办法》●《长沙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长沙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2020)》●《岳麓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已编制的各类专项规划、分区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及相关修建性详细规划。
第五条规划原则5.1 可持续发展原则以城市绿地的有计划发展来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5.2 网络性和系统性原则充分发挥城市绿地的综合效应,最大程度实现其各项功能,实现绿地的网络化和绿地结构的系统化。
5.3 因地制宜,均衡分布的原则因地制宜是绿地形成自身特色的重要前提,均衡分布是“方便生活”的规划指导思想在绿地空间安排中的体现。
5.4 绿地建设突出地方特色和与历史文化相结合的原则注重绿地乡土植物的配置,绿地规划与历史文化保护区和文保单位相结合。
5.5 点、线、面相结合,大、中、小相结合,集中与分散相结合,近期与远期相结合的原则。
第二章规划目标与规划指标第六条规划目标6.1 按照创建国家园林城市的总体要求,把长沙建设成为融山、水、洲、城于一体,特色鲜明,环境优美,可持续发展,全国一流的现代化生态园林城市。
实现“森林进城,园林下乡,城乡绿化一体”的总体目标,形成“绿地公园化、庭院园林化、乡村生态化”的城市生态格局和以森林为主体、生物多样化、多功能、立体化的绿色生态系统。
6.2 2005年都市区达到国家园林城市标准,城市园林绿化工作成果达到全国先进水平,城市街道绿化普及率、达标率分别在95%和80%以上,全市生产绿地总面积达到城市建成区面积的2%以上,全市形成具有本地区特点的林荫路系统和城市特有的江、河水体沿岸风光带;2008年达到国家最佳人居环境标准,各项园林绿化指标五年内逐年增长,全市园林式居住区占70%以上;2020年达到联合国最佳人居环境标准,都市区人均公园绿地14.59平方米,人均绿地46平方米,绿地率42%,绿化覆盖率47%。
6.3 城市规划区内各类绿地结合城市功能均匀分布,达到“接近市民,有力生产,方便生活”的目的,在规划期末都市区内公园绿地生活性服务范围全覆盖,建成区内每平方公里用地规划绿地面积不低于20公顷。
第七条规划指标到规划期末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为14.59平方米,人均绿地面积46平方米((含附属绿地),绿地率为42%,绿化覆盖率为47%。
长沙市都市区分期绿化建设指标第三章市域绿地系统第八条市域绿地系统空间布局结构以中心城区绿地系统为核心,构建“湘浏纵横,沩围含城”市域大绿色空间体系。
利用连云山、九岭山、沩山、大围山和湘江水系建立山水相间的城市开敞空间体系,形成“一廊、四带、四区”空间结构。
8.1 “一廊”:湘江生态廊道,即市域大绿色系统格局中的主轴。
建设沿江绿化生态保护带,中心城区范围内以景观性绿地为主,城区以外区域以生态绿地为主。
8.2 “四带”:浏阳河、沩水河、捞刀河、靳江河生态绿化带,结合湘江及大小湖泊、水库等水体形成交织成网的河道蓝带,即市域大绿色空间的骨架。
沿河发展生态农业和林业。
●浏阳河生态绿化带:区域内湿地与水生生物多样性完好,以浏阳河全域为界,下游两岸各1000米内,中游上游两岸各500米内建立保护带。
●沩水河生态绿化带:沩水河全域,两岸各1000米内建立生态保护带。
●靳江河生态保护带:靳江河全域,两岸各500米内建立生态保护带。
●捞刀河生态保护带:捞刀河全域,两岸各500米内及其支流局部区域建立生态保护带。
8.3 “四区”:西部自然生态区、东部自然生态区、北部农业生态区、南部农业生态区。
●西部自然生态区:主要为宁乡县自然山区,发展林业和少量农业、养殖业,主要作为区域环境的调节及林木的涵养。
●东部自然生态区:范围为浏阳市自然山区和长沙县的北部区域,主要作为区域环境的调节及林木的涵养,适于开发旅游资源。
●北部农业生态区:位于市域北部的大片农业区域,包括大众垸、沩江两岸、团头湖等地区,规划为市域重要的高新农业和都市农业发展区。
●南部农业生态区:位于市域中南部的农业区域,包括黄兴镇、黎托乡、榔梨等镇,规划为市域重要的高新农业和都市农业发展区。
第九条市域生态环境建设要求9.1 全市的城市规划与建设,要充分满足生态环境保护的基本要求,降低城市建成区的建筑密度和容积率,拓展公共活动空间。
要通过增加绿化用地、加大环境保护的投资力度等措施,促进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营造舒适宜人的社区,建设具有中南园林与文化特色、人文与自然形神相融的生态园林城市。
9.2 要严格控制对传统农业耕作区、自然村落、水体、丘陵、林地、湿地的开发,保护原有的山形地貌和自然生态植被,营造良性循环的区域生态系统;充分重视自然保护区、生态公益林和森林公园的保护、建设,构建区域城市组团绿化隔离带;要进一步推广生态农业生产方式,提高农田防护林的建设质量和防护效益。
9.3 要坚持资源合理开发和永续利用,对重大的经济政策、产业政策进行环境影响评估,有效防止城市化建设过程中的生态破坏;提倡节约和综合利用自然资源,鼓励绿色产业发展;加强重要生态功能地区的生态保护,防止生态破坏和功能退化;加强采石矿场的整治复绿;合理开发利用沿江区域,保护水资源;保护生物物种资源的多样性和区域生态安全性。
第十条市域生态保护区规划在几个大型水库周边建设水源保护涵养林,依托现有植被较好的山体林地、风景林地作为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或自然保护区,在市域北部、南部、东部划定三块农业生态区。
保证生态保护区范围内的生态用地不被侵占,形成市域完整的生态系统。
市域水源涵养林保护区一览表市域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及自然保护区规划一览表市域农业生态区一览表第四章 都市区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结构、布局与分区第十一条 都市区绿地系统规划结构根据长沙市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规划“两轴、两圈、四带、五廊、五楔、八园”,体现“山、水、洲、城”的城市风貌特色。
11.1 “两轴”为湘江风光带和浏阳河风光带湘江两岸各控制50-100米,结合防洪堤建设,建成开放性带状公园。
浏阳河西岸控制绿化带宽度100米,东岸控制200米,局部开阔地带(如潭阳洲、浏阳河公园、烈士公园、鸭嘴铺等)可结合公园扩大保护范围。
11.2 “两圈”:外围生态圈和绕城线林带圈外围生态圈以都市区自然山水环境为城市生态支撑,包括农田、丘陵及河道风光带等。
规划区内大片农田区以望城县大众垸、长沙县黄兴镇为主,小片农田包括解放垸、河西洋湖垸、靳江河两岸、捞刀河两岸等,丘陵地带包括黑糜峰、书堂山、洪山庙、石燕湖、莲花山、象鼻窝、乌山等。
河道风光带则指沩水、龙王港、靳江河、浏阳河、捞刀河以及周边的湿地生态环境。
外围生态圈将城区外围的各处生态要素有机地组合并引入城市的复合生态系统之中,是城市的生态腹地。
在控制范围内严禁破坏性开发,只能进行保护性生态建设。
绕城林带是规划沿市区的绕城线两侧各按100米绿线宽度控制(河东南绕城线内侧100米,外侧400米)出的防护林地。
严禁新的非绿地开发,原有建(构)筑物需逐步拆迁。
11.3 “四带”:浏阳河,沩水河,捞刀河,靳江河两岸的防护林带重点保护江河两岸的自然风光及平地2000米以内或自然地形第一层山脊以内的森林植被,加强沿岸绿化,在两侧各30米范围内形成完整的防护林带。
11.4 “五廊”:城市对外的五条对外交通绿廊(绿色通道)。
连接城乡的京珠高速公路(长沙段)、长永高速公路、长益高速公路以及京广铁路、长石铁路两侧第一层山脊线以内的山地或100米以内的平地形成绿色通道,规划要求此通道控制范围内只能作林地、农田,不得作其它形式的开发建设,都市区内路段两边建成30米宽防护林带。
防护林面积共550公顷。
11.5 “五楔”:规划圭塘河—省森林植物园、黄兴镇—东岸乡、松雅湖—洪山庙、谷山—东方红农场、岳麓山风景名胜区—桃花岭等五片生态隔离楔形绿地。
在生态隔离楔形绿地内,积极开展植树造林,以形成城市的绿色腹地。
还可结合森林公园和风景林地的建设,开展旅游、休闲活动。
生态隔离楔形绿地内禁止一切城市开发建设活动,严格控制村镇建设,对25度以上坡耕地要全部退耕还林,对有条件的农田可采取改变农业生产结构的方式逐步退耕还林,同时加强农田防护林网的建设,让城市座落在森林中,将森林引入城市,最大限度地改善城市生态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