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先秦时期的大型青铜文物_王福谆

先秦时期的大型青铜文物_王福谆

先秦时期的大型青铜文物_王福谆
先秦时期的大型青铜文物_王福谆

2010年第4期Aug.2010№4铸造设备与工艺收稿日期:2010-07-06

作者简介:王福谆(1937-),男,江苏昆山市人,教授。

“我国古代大型铸铜文物”系列文章之一

先秦时期的大型青铜文物

王福谆

(广东工业大学材料学院,广东广州510000)

摘要:介绍了7件著名的先秦时期大型青铜文物的名称、尺寸、特点、铸造年代和经历的故事,并简述其铸

造工艺。

关键词:先秦时期;大型青铜文物;铸造工艺中图分类号:TG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694(2010)04-0048-09

The Big Bronze Cultural Relics pre-Qin Dynasty

WANG Fu-zhun

(School of Materials,Guangdo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Guangzhou

510000,China )

Abstract:In this paper,7famous big bronze cultural relics before Qin dynasty were described,including their names,sizes,characteristics,production years and stories.Their foundry technique was also discussed.

Key words:before qin dynasty,big bronze cultural relic,foundry technique.

编者按:大约在公元前21世纪,夏王朝建立以后,我国就开始进入青铜时代。这一时期,从夏代开始,经过商代、西周和春秋时期,大约有1600a 。在春秋、战国之交,我国开始进入铁器时代,但青铜冶铸业继续得到发展,到现代为止,大约已有4000a 的发展历史。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建立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时,我国已经进入铁器时代,青铜器不再占据社会主导地位,从此之后,直到1840年中英鸦片战争时为止,在长达2000多a 的封建社会时期中,我国的青铜冶铸业是如何发展的呢?铜器的铸造是趋向衰落,还是有进一步发展?有关书籍对铜钱以及铜镜、铜灯等生活用具的发展情况,不仅介绍得比较多,而且作了正面的肯定。但对其它铜器的发展情况,就介绍得比较少,甚至有些人认为,秦汉以后青铜器的发展,一直趋于衰落,这可能是对秦、汉至明、清期间的铜器发展情况,缺乏系统和全面地收集、了解造成的。当然,以商、周礼乐器为代表的青铜器,随着奴隶社会的解体,其发展的确是衰落了,但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存续2000多年的封建社会中,其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远比还处于奴隶社会的青铜时代要快得多,所以,铜的产量也有很大提高,到宋朝元丰元年(1078年),铜产量高达7300000kg ,在清乾隆年间(1736年~1795年),光是云南、贵州、湖南等省,每年运往北京的铜、铅、锡的数量,就有5500000kg 左右。此时,铜器的生产,不光有青铜器,还有黄铜器,而且,铜器的品种和数量,都有很大提高,青铜器不再只属于上层贵族,普通老百姓的日用铜器生产,获得了空前发展,佛教、道教的铜制法具,有了广泛应用,各种铜器作坊遍布全国各地。同时,还生产了很多青铜时代还不能铸造的大型、特大型青铜器和黄铜器,像大型天文、计时用铜仪器的铸造,大型佛像、人(神)像、动物像等铜像的铸造,铜殿、铜塔等大型建筑物件的铸造,铜碑、铜柱等大型纪念性铜器的铸造,青铜大钟的铸造,大铜锅、大铜缸、大铜鼓等大型日用器的铸造,大型铜炮的铸造,等等,都是在这段时期内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但是,我国古代这些大型、特大型铜器的情况,一直缺乏系统的收集和整理,缺乏有关书籍的系统介绍。作者花了大量时间,收集到的我国古代500kg 以上,或者主要尺寸在1m 以上的大型和特大型铸铜件的有关情况,进行系统的整理和分析,并汇编成文。据初步统计,先秦时期虽存有成千上万件青铜器,但按本文规定的古代大型文物标准来看,只有7件现存的大型青铜文物入选,而从秦代到清代,现存的大型铸铜文物,就非常多了,共有20个类型840件,所以,现存的我国古代大型铸铜文物,总共有847件。这847件大型铸铜文物中,大多数属于单件,但也有一些是组合件。如果,将鸦片战争后清朝后期的现存大型铸铜文物也计入的话,则为881件。这中间,既有国宝级文物,国家和省、市级重点文物,也有普通的古代大型文物。现以系列文章的形式,介绍给广大读者“我国古代大型铸铜文物”系列文章的题目如下:

1.先秦时期的大型青铜文物;2.古代大型铜佛像;3.古代大型铜人(神)像;4.古代大铜狮;5.古代大铜牛;6.古代其他大型铸铜

动物像;7.古代大铜钟;8.古代大型铜鼎炉;9.古代大铜塔和古塔的大型铜塔刹;10.古代铜殿;11.古代大型铜碑;12.古代大型柱状铜铸件;13.古代大型铜锅和铜缸;14.古代大型铜鼓和铜镜;15.古代大型铜模型;16.古代大型铜制天文仪和计时仪。

·艺术铸造·

铸造设备与工艺

FOUNDRY EQUIPMENT AND TECHNOLOGY

2010年第4期

Aug.2010№4

2010年8

月48··

2010年第4期铸造设备与工艺

我国的青铜时代,从公元前21世纪开始,经过夏代、商代、西周和春秋时期,大约经历了1600a。在商、周时期,我们的祖先,就已铸造出成千上万件非常优美的青铜器,创造了灿烂辉煌的青铜文化。到了战国时期,虽然开始进入铁器时代,实际上是青铜时代向铁器时代的过渡时期,青铜器的应用仍相当普遍。也就是说,公元前221年以前的先秦时期,其金属器物中,主要是青铜文物,铁铸器物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青铜器中,包括青铜农具、工具、兵器、食器、酒器、水器、乐器、其他生活用具等,特别是青铜礼、乐器,最为丰富多彩,数量也很多,而且,其中还有不少是青铜器珍品。但从我国古代4000a铜器发展的全过程来看,如果将质量能达到500kg,或者主要尺寸在1m以上的青铜器,才称为大型青铜器的话,则先秦时期铸造的绝大多数铜器,只能算作中、小型铸铜件,即使被称作商、周“重器”和“大器”的一些青铜鼎、铜簋、铜壶、铜尊、铜缶等,能符合上述规定的却很少,所以,将先秦时期为数不多的大型青铜文物,都放在本文中一起叙述。

先秦时期的青铜器中,重要而又有代表性的器件,主要是鼎、簋、编钟等礼、乐器,而鼎则是最重要的一种青铜器,可分为三足圆鼎和四足方鼎二种。青铜鼎原是食器,但很早就和统治者的权力联系在一起。一直流传着“夏禹铸九鼎”的故事,“九鼎”象征“九州”,因而夏、商、周各王朝的更替,都以夺得“九鼎”作为建立新王朝的象征。《史记》中也记载有春秋争霸、问鼎中原的故事。商王朝时铸造的杜岭方鼎、司母戊方鼎、司母辛方鼎等大方鼎,以庄严的外观和巨大的体量,给人以神圣不可动摇的印象,成为统治权力的象征。到周王朝时,更把鼎作为礼器之首,并盛行“列鼎”制度,即《春秋公羊传》中记述的“礼祭,天子九鼎,诸侯七,大夫五,元士三也。”可见,名位不同,礼亦异数,等级制度森严。但到春秋、战国期间,各地群雄争霸,周王室色微,诸侯、贵族竟相铸造更大和更多的青铜鼎,因而,鼎的数量增多,青铜器的种类和数量也增多,并出现了很多重要的青铜器。但从现存的先秦时期青铜器来看,大多数青铜器的质量,都在100kg以下,即使青铜鼎中被称作大器、重器的鼎,除了1939年出土的商代晚期司母戊大方鼎,质量为875kg,以及1933年安徽寿县朱家集出土的战国时期楚大鼎,质量为400kg外[1],其他青铜鼎,最重也只有200kg上下,例如:1976年出土的商代司母辛方鼎,重117.5kg,妇好方鼎重128kg。清代出土的著名的“海内三宝”,即西周的毛公鼎,重34.7kg;大盂鼎,重153.5 kg;大克鼎重201.5kg,都被称为西周的青铜重器。1979年12月,陕西淳化县史家塬村出土的一件西周大鼎,重226kg,则是目前已知的西周时期最重的青铜鼎[2]。故本文只选先秦时期最重的2个青铜鼎,即司母戊大方鼎和古代圆形铜鼎之首的楚大鼎,在本文中叙述。

初期的乐器是单个铜铙、铜铃和铜钟,在商代后期,已经出现编铙、编铃和编钟,开始时,编钟是以3件为一组,后来发展到8件、9件一组,甚至14件一组,向大型编钟发展了。1978年湖北随县战国早期曾侯乙墓出土的一套青铜编钟,由8组编钟组成,共有65件甬钟、钮钟和甬钟,总质量达到2.5t。出土时编钟都是悬挂在曲尺形的钟架上,组成完整的一套青铜乐器[3],这是目前发现的最大一套青铜编钟,也是古代世界上最大、最雄伟的青铜乐器,是我国先秦时期少见的大型青铜器组合件。1983年6月,湖南宁乡县月下乡发现的一件大铜铙,重221.5kg,是目前发现的最大铜铙[4],也是先秦时期最大的单个青铜乐器,仍只能算作中型铜器。故乐钟中,只有那套曾侯乙墓青铜编钟,可选入本文。

在中原地区出现高度发达的青铜文化时,各周边地区也先后进入青铜时代,并制造出很多出色的青铜器。其中四川、云南、江西等地尤其突出,也都出现过辉煌的青铜文化。1986年,四川广汉市三星堆一号、二号祭祀坑出土了500多件青铜器[5、6],这是有别于中原地区的古代蜀国青铜器,其冶炼技术和艺术水平也很高超,其中,二号祭祀坑出土的一尊大立人青铜像,重180kg,人像高1.72m,连铜座通高达2.62m,这尊铜像的质量,虽然不太大,但高度达到真人的高度,是我国青铜时代唯一的一尊等人高的大型青铜人像。同时出土的还有多棵青铜神树,经修复后,其中一棵青铜神树高达3.84m,是目前发现的尺寸最大的先秦青铜器。所以,这2件青铜器,也是入选本文的先秦时期大型青铜文物。云南地区以贮贝器、铜牛虎案为代表的青铜器,都有很高的历史文物价值,但是,大多数器物,也只能算是中、小型青铜器。不过,1964年,在云南省祥云县大波那村出土的大型铜棺,长达2m,则应是我国先秦时期少有的大型金属文物之一,故入选本文,也将对其作较为详细的叙述。

1司母戊大方鼎

1939年,河南安阳市侯家庄武官村殷墟遗址,

王福谆:先秦时期的大型青铜文物

49

··

2010年第4期

Aug.2010№4

铸造设备与工

图1司母戊大方鼎

出土了一件商代晚期的大方鼎,根据鼎上铭文,取名为司母戊方鼎,铜鼎通高1.33m ,长1.10m ,宽

0.78m ,重875kg ,是现存最大、最重的古代青铜鼎,

也是先秦时期最重的青铜器,可谓古代“鼎中之王”,是世界闻名的古代青铜器。

司母戊大方鼎见图1所示。鼎身4个面,中腹白地,四周有纹饰,称作夔纹。两夔相对,作饕餮形,中间隔以短扉棱,上端为牛首纹,下端为饕餮纹。鼎耳外侧饰一对虎纹,中间有一人面,耳缘饰鱼形纹,鱼头向上,似欲起飞。四只鼎足都很粗壮,上端铸有兽首。鼎腹内壁正中,有铭文“司母戊”3个字。据考,此鼎为商王文丁祭祀母后母戊而铸,距今己3400a 。

大方鼎作为我国青铜时代最重的青铜器,是形制最大的青铜礼器,而且,也是一件古代精美的大型青铜艺术品。鼎身主题纹饰为夔纹,在其周围凹下底平面上,还用浅浮雕云雷纹作衬托,这丰富、精美的边框与简陋、素白的中心互补,庄重、雄伟的器形与轻快、精细的纹饰互补,突出了大方鼎的艺术特色。加上方鼎双耳精美的纹饰,反映了大方鼎艺术水平的高超。所以,司母戊方鼎是世界青铜器中罕见的精品,代表了当时的最高工艺水平。

那末,作为国宝的司母戊大方鼎,是怎么被发现的?又是怎么被保存到现在的?这里的确有一段曲折的故事。1934年,考古学家梁思永在参与河南安阳殷墟考察时,就认为“吴家柏树坟”的下面,很有可能埋藏有商代王陵,但挖掘却被搁置下来。到

1939年3月,安阳武官村的村民吴希增、吴培文,在

“吴家柏树坟”一带的地下,探到了古代宝物,但当时日本侵略军已经占领了河南安阳,所以,吴家组织了武官村的40多村民,利用黑夜的掩护,偷偷进行挖掘,经过3d 挖掘,终于将一巨大的宝物挖出,并将其升到了地面,原来是一个巨大的铜鼎,村民们将其看成是“镇村之宝”。为了防止这一消息被日本人知道后,会来抢夺宝物,全体在场的村民都指天发誓,绝不走漏消息,并将大铜鼎埋藏在吴家草屋的地下。但没有不透风的墙,日本人还是得知了大铜鼎的一些消息,因而,日本宪兵队曾多次到村里来搜查、索讨和恐吓,但都没有得逞。日本投降后,到了1946年,当时的安阳县古物保存会的头头,得知大铜鼎下落的消息,就威迫利诱村民们,把大铜鼎“献给国家”。同年6月,大铜鼎被重新挖出,先被放在国民党安阳县政府内,到了10月,国民党驻军将铜鼎运到南京,送给蒋介石,蒋指示将大鼎交中央博物院筹备处(现南京博物院)保存。1949年,南京快解放时,国民党政府曾打算将司母戊方鼎运到台湾,并已将方鼎运到机场,但国民党的达官显贵们,此时已只顾自己逃命,顾不上尊贵的国宝了,所以,大铜鼎就留在了机场。新中国成立后,司母戊方鼎由南京博物院保存,到1959年,经国务院决定,大方鼎调入中国历史博物馆(现中国国家博物馆)保存。这里要补充说明一下,安阳武官村殷墟出土的司母戊大方鼎,只有一只鼎耳,直到解放后,才由专家们仿照另一鼎耳补铸上去[7、8]。

司母戊方鼎不仅设计水平和艺术水平一流,而且,其材质和冶铸工艺水平,都是当时世界上最好的。据对大方鼎化学成分(质量分数,%)的分析表明:含有铜84.77%、锡11.65%、铅2.79%,是一种物理性能很好的锡青铜。采用这样合理的材料,铸出外观庄严、雄伟,而纹饰精美的大方鼎,表明当时已有很高的冶铸技术水平。由于大方鼎集中反映了殷商青铜冶铸业的生产能力和技术水平,所以出土以来,一直受到极大的重视。不少专家、学者都曾对司母戊鼎的铸造方法,进行过探讨和研究,提出过多种方案。对各种方案进行比较,可发现专家们既有共同的看法,也有不同的意见。对“大方鼎是用陶范法铸造”,其铸型,“是采用分范造型法,以利于提高细部纹饰的质量”等方面,意见基本相同。但是,鼎身、鼎足、鼎耳是分铸还是浑铸却有不同看法,有人认为:先分铸鼎身、鼎足、鼎耳等,然后再合铸成整体;不过多数学者认为:鼎耳采用分铸法,鼎身、鼎足采用浑铸法,较为合理,并提出了关于鼎身和鼎足浑铸法的铸型装配示意图,见图2所示。但鼎耳是“前铸”还是“后铸”,也有不同看法,采用鼎耳先铸好,然后将其放入鼎身和鼎足的铸坑内,并浇成大方鼎者,称“前铸法”,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这样做既省事又合理[9~11];而另一些学者,经过对司母

50··

2010年第4期

铸造设备与工艺

图3

大立人铜像

戊鼎仔细观察研究后,依据其鼎耳下端横跨于鼎身口沿两侧等情况,认为司母戊鼎是将鼎身、鼎足浑铸好后,再将鼎耳铸型装配到已铸成的鼎身上,使鼎耳加铸到鼎身之上,即“后铸法”,这种铸法,更符合当时的实际情况[12、13]。此外,各种方案对分范法是采用20块范,还是32块范,或是41块范,也都有不同的看法。

司母戊大方鼎重达875kg ,加上浇冒口和熔化、浇注时的烧损、飞溅以及飞边等,则所用的铜、锡等金属原料,总重可达1.2t 左右,反映了3000多年前的商代后期的生产力,巳达到很高的水平。纵观考古发掘出来的以及存世的该时期大量青铜器,说明当时我国的青铜冶铸业,已经处于世界的领先地位。而司母戊大方鼎作为我国青铜时代最重的青铜器和世界上现存最重的上古时代青铜容器,则就是我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重要物证。所以,司母戊大方鼎不仅是国家一级文物,而且属于我国最珍贵的国宝级青铜文物之列。

2三星堆大立人铜像

1986年,四川广汉市南兴镇三星堆遗址的1号、2号祭祀坑,共出土500余件青铜器,经碳14测定和考古专家的确定,1号坑出土遗物的年代为殷商早期,相当于公元前14世纪末至公元前13世纪中叶。2号坑出土遗物的年代约为公元前11世纪,大约在商末、周初,距今3000年左右。其中2号坑

出土的一尊和真人等高的大立人铜像,见图3所示,最为珍贵,不仅填补了我国青铜文化中有关大型青铜人像方面的空白[6],而且比著名的古希腊青铜人像雕塑,还要早出600a~700a ,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故被称为“铜像之王”。

青铜大立人像身高1.72m ,赤脚立于铜方座之上,连同铜座通高2.62m ,重180kg 。青铜立人身材

修长、挺拔,身着三层华丽的服装,外层为一方形披巾,由右肩向左斜披而下,下摆约在膝部之上,方巾上绣有龙纹和兽面边饰,披肩由一根法带由右肩转向左掖,并在身后打结紧束身上。第二层为短袖鸡心领长襟衣,下部仅现出后半身的双尖三角形衣摆,形似燕尾,衣上有倒置人面纹一排。第三层为长襟衣,在过膝处平齐。铜人的鼻陵突出,阔眉,杏叶眼,嘴角下勾,仪表庄严,服饰华丽,头戴花冠,赤脚戴镯,双手腕上也戴手镯,双臂上抬,右手在上,左

手在下,其手指夸张地握成环状,似乎是握着什么东西。这穿戴奇特的青铜大立人像的出土,立刻引起国内外学术界的轰动。经过有关方面的大量研究考证,有的学者推断,大立人铜像是古代蜀族的巫师形象[14];也有学者认为是蜀国望帝杜宇之塑像;或者认为是古蜀国统治者颛顼或杜宇,两者必居其一;也有学者推断是一位蜀族巫师兼王候的形象[15];更有学者认定,“这尊青铜立人正是蜀人先祖蚕丛氏的雕像”[16]。虽然各种推断难以定论,但大立人铜像的神态、动作和装束,的确具有鲜明的宗教意义,立人气宇轩昂的神态也确有一种君临万民、八面威风的王者风范,反映出当时雕塑艺术水平的高超,以及当时冶金、铸造技术水平已经达到的高度。

在3000年前,能铸造出等人高的大立人铜像,其艺术水平又很高,是非常难的。那么,它是怎么铸造出来的呢?据观察分析,是采用分铸法和铸焊法来铸造的,即按人像分成上半身、下半身、左右手和腿脚等部,方形底座分为上、下层等部分,分别铸出,然后,再用铸焊法等方法将其连成一体。铜像铸造时,采用了坭芯,以得到中空,故头后有2个长孔,身后亦有

1个长孔,作为泥芯排

气之用。为了保证铸物的壁厚和支承芯范,在铸造时,

还采用了芯撑

图2

司母戊鼎铸型装配示意图

王福谆:先秦时期的大型青铜文物

51··

2010年第4期Aug.2010№4铸造设备与工艺

工艺手段。铜人虽然采用分铸法再铸焊成一体,但整体效果很好。因为各段分型设置得很巧妙,例如:铜人是沿着棱边分型,这样就可以做到既起分型作用,又有装饰作用;再如,长袍的纹饰很突出,在下身交接处能自然吻合。由于分范的制作较精确,再经过清理、修整、加工,因而,合范铸造出的青铜像各部分都较精确,反映了古蜀国在青铜冶铸技术上,也已具有很高的水平,和中原先进的青铜文明相比,也毫不逊色。铜人像是采用含锡量低的锡青铜铸成的,据分析,其化学成分为:ω(Cu)=95.81%,ω(Sn)= 3.22%,ω(Pb)=0.03%,ω(P)=0.23%,ω(Si)=0.71%[17]。

大立人铜像是我国青铜时代唯一的一尊大型青铜人像,属国家一级文物。1999年,中国文物精品到美国展出时,三星堆青铜大立人像曾引起轰动,此文物的单独保价就达3000万美元,可见该文物身价之高。其实,这尊国宝级文物的真正价值,远比用金钱来估量高出不知多少倍,所以,得到了国家和人民的高度重视,将其藏在新建的三星堆博物馆内的专用大厅内,进行妥然保存。

3三星堆的大青铜神树

1986年,四川广汉市南兴镇三星堆遗址2号祭祀坑出土的众多青铜文物中,除了著名的青铜大立人像外,还有一件破碎的大型青铜神树,考古文物工作者将很多散件仔细收集后,又经过艰巨的修复工作,终于一棵巨大的古代青铜树出现了,青铜树通高达到3.84m,是我国古代最高的青铜树,见图4所示。而且,在现存的先秦时期成千上万件青铜器中,该青铜树也是最高的青铜器。我国在考古发掘中,曾出土不少古代青铜摇钱树,但都没有该铜树高大,年代也远没有该铜树久远,所以,该树是我国古代留存至今的最高、最大、最古老的青铜树,也是世界青铜时代留存至今的最高青铜树。该铜树显然与古代人们祭祀、求神活动有关,而且,其造型也有很多神秘之处,使人们联想到古代很多神话,所以,不是一般的树,可将其称为“青铜神树”。

青铜神树的铸造年代也在公元前11世纪,大约在商末、周初,距今3000a左右,其结构由树身和树座两大部分组成。树座是由圆环形底座和连铸在上面的三层组成,略呈圆锥形,三层上铸有圆纹和云纹,圆纹代表日。树身则铸接于山顶正中,树身的主杆上分出三枝,每一枝又分出三杈,杈上有桃状果实。上部桃状果实上还铸有立鸟,鸟尾上翘,双翅作勾云纹,钩状鸟喙,鸟爪紧抓枝头果实,使神树的装饰别具风采。全树

共有9只鸟,27个果

实。由于树尖残断,无法

复原,故目前尚不能确

定上面是否还有鸟站立

着,有人根据“十日神

话”,推断上枝还有一

鸟。主杆的侧面,还连铸

一个龙形饰件,龙头向

下,龙尾在上,游动的躯

体和树干的几个点相

连,缘树逶迤而下,增强

了神树的神秘色彩。

这棵青铜神树造型

奇特,结构复杂,装饰华

丽,内涵丰富,那么它到

底象征着什么呢?有一

种说法认为:中国古代

有一则关于神树的美丽

传说,这就是著名的“十日神话”和“羿射九日”的故事。三星堆青铜神树的造型,显然和“十日神话”有关,树上金鸟翔集,果熟叶肥,神龙飞舞,无比美丽、祥和,栩栩如生,意蕴丰富,是一个生动的“十日神话”传说的标本。而且,这棵青铜神树就是天梯,由此可以上天通神。因此,被称为“天梯与智慧之树”

[15]。有的学者则认为:“三星堆青铜神树是一个具有连接天地,沟通人神的特殊功用的大型祭器”[14]。

青铜神树由于结构复杂,所以,其铸造工艺也很不简单,既采用分铸法,又采用套铸、嵌铸、铸接等铸造工艺,终于铸成青铜时代最高的一件青铜器,反映了3000a前古蜀民的冶炼技术,也已达到很高的水平,使留存的青铜神树成为我国国宝级的珍贵文物。

4虢季子白盘

北京中国国家博物馆(原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有一件古代最大的青铜盘,名叫虢季子白盘,铜盘长1.372m,宽0.865m,高39.5cm,质量为215.3kg,铸于西周宣王时期(公元前827年~782年),见图5所示。该青铜盘是目前所知的体积最大的西周青铜器[18],也是我国现月日存最大的古代青铜盘。还有人认为它是目前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浴盆[19]。

虢季子白盘造型端庄、美观大方,圆角长方形,方唇折沿,下有四个矩形足,

其四壁满铸精致的纹

图4大青铜神树

52··

2010年第4期

铸造设备与工艺

饰,每个壁各有两个兽首衔环。壁上雕铸有两种纹饰,口沿下饰兽目交连纹,下腹饰波曲纹。季子白盘为平底,盘内底部铸有铭文8行111个字,书法整齐秀美,记载了虢国季子白奉周宣王之命,征伐西北的玁狁,在战争中立下战功,周宣王举行盛典赞赏,为此,特铸此青铜盘以作纪念。该铭文全篇用四字韵文写成,是一篇很好的散文诗,其中,“簿伐玁狁,于洛之阳,折首五百,执讯五十。”就是颂扬季子白征伐玁狁立功之句。铭文不仅是研究西周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的重要史料,而且,铭文的字体优美,有很浓的小篆意味,开大篆向小篆演变的先河,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学价值。铭文中有“唯十有二年”,即周宣王十二年(公元前816年),故知该盘铸于周宣王时期。

这件国宝级大型青铜文物,2800多年来曾经历过多次磨难。原先宝盘一直在帝王家保存,唐代安史之乱,宝盘遭劫,流入民间,从此下落不明。直到清朝道光年间,陕西宝鸡虢川司一位农民从土中挖出,但他不识宝,将铜盘用做饮马水槽。一天,郿县县令徐傅兼(燮钧)路过此地,看到此特殊的饮马水槽,徐知其为一件古代文物,就用低价购得,并在卸任后,将铜盘带到江苏常州老家珍藏。不久,太平军攻入常州,此盘为太平天国护王陈坤书所有。

1864年4月,清军重占常州,清朝淮军将领刘铭传

住进护王府,发现该铜盘,从此,铜盘落入刘铭传手里,刘将此宝盘运回其安徽合肥西乡刘老圩的老家,并建“盘亭”,将宝盘珍藏。光绪皇帝的老师翁同龢知道此事后,曾向刘铭传索要宝盘,遭到刘的拒绝。1895年,刘铭传过世,宝盘传给了刘的子孙。民国初期,各地军阀混战,宝盘有被抢走的危险,于是,刘铭传的后代,将虢季子白盘偷偷埋入地下保存。后来,有美国人找到刘铭传的曾孙刘肃曾,想高价收买宝盘,并允承可让其全家迁居美国,遭到刘肃曾当面拒绝。之后,日本人、法国人也相继托人要

以重金收买宝盘,同样遭到刘的拒绝。1938年3月,国民党李宗仁部派兵来搜,未果。抗日战争期间,日本兵声言要到刘家搜查铜盘,吓得刘家人全家出走躲避之。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安徽省主席李品仙又派人来索要宝盘,并派军队进驻刘老圩,故意骚扰,还制造假窃案栽赃,以逼刘献出宝盘,但最后仍未能如愿。后来,国民党肥西县长隆武功又仗势要盘,并派人把刘家的地板撬开搜查,也未查到,宝

盘终于保存到解放之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对宝盘十分关心,曾派皖北政协副秘书长郭崇毅到刘家动员献盘,刘肃曾终于在1950年1月16日,在其住宅的一棵槐树底下,将青铜宝盘挖出,并亲自护送到北京,献给了国家[20]。从此,虢季子白盘结束其苦难的历程,文化部为此举行特展,并由北京中国历史博物馆(现中国国家博物馆)保存,还公开展出,使全国人民和世界各国人民都能看到这珍贵的文物。

虢季子白盘是现存我国古代最大的青铜盘,铸于2800多年前的西周,由于体积大,外壁上又铸满精美的纹饰,在当时用陶范法,将其成功铸造出来有不少难度。8个衔环的兽首,是采用分铸法先铸造出来后,放入盘体铸型内镶铸,而和青铜盘形成牢固的一体。盘内器底的111个字铭文,为阴文,但不是铸后镌刻,而是直接铸出来的。因为青铜盘浇铸时的铸型,是盘底向上,由盘足端部浇入。所以,先将这些铭文写在泥模上,并阴刻成文,再用泥片复制成阳文,修整后,再嵌到内范(泥芯)的形成盘底的上平面上,当内、外范都烘烤后,装配成铸型,则浇注出来的青铜盘,其盘内器底上就直接铸出阴文的111个字铭文。

5曾侯乙编钟

1978年发掘的湖北随州擂鼓墩曾侯乙墓,属战国早期墓葬,出土了大量青铜器,总质量达10.5t 。

这次出土青铜器之多,器型之大,铸制之精,纹饰之美,保存完整等方面,在考古史中几乎是空前的。其中,最突出的是出土了由钮钟、甬钟、镈钟等65件组成的大型青铜编钟,而且,整套编钟都是悬挂在保存完好的钟架之上[3、21],见图6所示。

曾侯乙编钟由钮钟19件、甬钟45件和镈钟1件组成,总质量达2.5t ,是我国目前发现的古代最大编钟。根据镈钟上的铭文知:镈钟是铸于楚惠王

56年(前433年)的祭器,故知曾侯乙编钟铸造于距今2440年前的战国早期。编钟的全部钮钟和甬钟

图5

虢季子白盘

王福谆:先秦时期的大型青铜文物

53··

2010年第4期

Aug.2010№4

铸造设备与工

图6曾侯乙编钟

钟体皆是合瓦形,其上除铸有“曾侯乙作持”铭文外,还都铸有音律和音阶名称的铭文,钟体上共计铸有2828个篆体字,记有乐律53个,而且,经音响检测,每一件钮钟和甬钟,都是一钟双音,整个编钟是罕见的古代大型乐器组合。就在编钟出土后不久的1978年8月1日,在当地解放军礼堂,用全套编钟举行了一场史无前例的音乐会,以《东方红》乐曲开场,并演奏了《楚商》、《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浏阳河》和《友谊地久天长》等古今中外乐曲,使在场千余观众,无不惊奇、欢呼。据音乐专家鉴定,曾侯乙编钟是世界上最早具有12个半音音阶关系的定调乐器,总音域跨5个八度音程,不但音域宽广,而且音色优美,故能演奏复杂的古曲和现代乐曲,是世界音乐史上的奇迹,因而,在国内外学术界引起了轰动。这套编钟现收藏于湖北省博物馆。1981年,湖北省博物馆和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等单位组成研究组,对曾侯乙编钟进行多学科的综合研究,并在编钟复制工作中取得了成功。此后,更复制出多套曾侯乙编钟,还用复制的曾侯乙编钟在舞台举行演出,亦取得完全成功,更有一些古迹胜地,用复制的大型编钟来演奏古曲,以招徕游客。曾侯乙编钟的复制品还输出国外,造成轰动。所有这些国内外的编钟热,使得曾侯乙编钟的名声更加大振。

曾侯乙编钟分3层悬挂在钟架之上,钮钟挂在上层,分成3组;甬钟挂在中、下层,分别为3组和2组,都是依大小次第排列。镈钟一件,是楚惠王送给曾侯乙的,挂在下层甬钟之间。由65件钮钟、甬钟、镈钟组成的铜编钟,就成为先秦时期最大的青铜组合件。虽然单个钮钟或甬钟都只能算作中、小铸件,不过,这套编钟连同钟架在一起,确实是一具大型青铜器物。西架长达7.49m ,高2.65m ,南架长

3.35m ,高2.73m ,即使放置在现代的大型舞台上,

其气势也非常雄伟。而且,其中的一些单件,本身就是先秦时期青铜器中的大器,例如:编钟中最大的甬钟,通高1.534m ,重量亦达203.6kg ,是我国现存

最大的古代甬钟。而钟架的6个立柱铜人,则是我国考古首次发现的钟虡铜人,尤以下层3个钟虡铜人为大。钟虡铜人是将铜人和雕龙铜圆座用子母扣结合,再焊接成一体,并用头和双手承顶横梁,负重

2500kg 多,历时2500多年,始终没有坍塌,可见其承压能力之强。这3个钟虡铜人高1.16m ,底径0.8m ,重量分别为315kg ,323kg 和359kg ,亦是先

秦时期青铜器中少有的大器了。所以,由这些青铜器组成的曾侯乙编钟,就成为名副其实的大型青铜组合件,反映了我国古代青铜冶铸业的高超水平。

曾侯乙编钟的铸造,是采用陶范法铸造工艺,根据各个钟的不同结构和形状来制作陶范,故其分型、开设内浇口位置和设置范块的多少等,都有所不同。钮钟的形状较简单,故制作的陶范亦相对简单,外范沿合瓦边对开分型,内范实际上就是个整体泥芯,采用钟口向上,内浇口开设在钟口沿处,所以,内范(泥芯)是悬吊于上陶范,采用泥芯撑的造型工艺,保证合范后铸型的精确,将钮钟整体浑铸而成。但甬钟的铸造就要复杂得多,尤其是有枚(乳钉)的甬钟,要根据甬部、枚、钟体等不同部分,来分块制作内、外范。特别是曾侯乙编钟中的最大甬钟,形体复杂,其铸型共用内、外范块达到136块之多。铸造时,采用分铸法,将甬部先铸好,再把甬部组合到钟体铸型中,进行镶铸,而36个枚,则用泥芯组合到钟体铸型中,同时,钟上的纹饰和铭文也都要铸造出来,所以,甬钟的铸造难度是非常高的。并且,合瓦形的钮钟和甬钟,都是一钟双音,能否调出音律优美的双音,一方面和编钟的材质有关,以含锡量大于13%的锡青铜为好,曾侯乙编钟的钮钟和甬钟,其采用的锡青铜,含锡量均在12.49%~15.9%之间,故能保证音色丰富、悦耳。另一方面,和钟的铸造质量有很大关系,不仅不能有铸造缺陷,而且,钟体轮廓是否均匀对称,壁厚是否均匀,都和能否调出音律正确、音色效果好的钟有关,所以,曾侯乙编钟能演奏复杂的古曲和现代乐曲,而且音色优美,也反过来说明了曾侯乙编钟的铸造质量是非常好的。在20世纪80年代复制曾侯乙编钟时,由于大甬钟复杂,铸造难度大,故采用现代的陶瓷型精铸方法,才取得成功[22],这也说明在2000多年前,我国铸造技术的确已达到很高的水平。

6楚国“铸客大鼎”

在安徽合肥市的安徽省博物馆内,收藏有1件

战国时期的楚国大铜鼎,见图7所示。该青铜大鼎

54··

2010年第4期

铸造设备与工艺

图8

祥云铜棺

图7

楚国“铸客大鼎”

为两耳三足圆形鼎,通高为1.13m ,口径为0.87m ,重达400kg ,是1933年安徽寿县朱家集出土的。该铜鼎为先秦时期的第二大鼎,仅次于河南安阳殷墟遗址出土的司母戊方鼎,也是先秦时期重量为第二的青铜器,而且是古代第一大三足圆鼎,从1958年~1960年,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董必武、邓小平等,都参观过这个大铜鼎,是安徽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这一件楚国大铜鼎,有专家认为是楚国明主考烈王(公元前262~前238年)的随葬物。其来历也有一段故事,1933年,寿县大旱,当地的联保主任驱使农民以赈灾为名盗挖楚墓,挖出4000多件文物,震

惊全国。待安徽省图书馆闻讯前去收藏时,大部分器物已被官吏、豪绅和古董商人豪夺购走,只剩下不易搬走的700多件铜、石器,其中就有楚大鼎。所以,楚大鼎就被当时的政府机构收藏,但不久,抗日战争爆发,楚大鼎被运往四川,之后,又恐日机轰炸受损,迁至乐山。直到抗日战争胜利后,才运回南京博物院。解放前夕,这件楚国重器差一点被国民党运往台湾,好在楚大鼎尚未上船,南京就解放了。之后,楚大鼎重回安徽,并由安徽省博物馆收藏。楚大鼎的口沿处,刻有铭文12字,左腹下和前足根处,也刻有铭文各2字:“安邦”。12字铭文的头2字为“铸客”,故称为“铸客大鼎”,头5个字为“铸客为集缀”,故也称“铸客为集缀大铜鼎”,俗称“楚大鼎”。“铸客”的含义是铸器者,而且,表明铸器者的身份不是楚国人,是从其他诸侯国聘请来的冶铸师傅。这反映出战国时期民间手工业者,可凭借自身的技术,自由往来各诸侯国之间。“集缀”2字,有的学者认为是楚国主管祭祀的机构,所以,“楚大鼎”就是楚王主管祭祀机构所铸造的大型祭器。但12字中间的4个字,各专家解释不一,至今尚难通读。楚大鼎高大雄伟,造型稳重,体态匀称。折沿,方唇,束

颈,两鼎耳粗大、外撇,其圆形鼎身,朴实无华,两耳和颈部的菱形几何纹,是用战国时期流行的模印技术铸造而成。肩部施2道箍状旋纹,3条粗壮的鼎足,安置在肩下腹侧,鼎足上饰有力的高浮雕卷云纹,反映了大鼎主人的雄心壮志。而“安邦”2字,则反映了楚王室铸大鼎以安邦的强烈愿望。大铜鼎的菱形和云龙纹相连,左右排列,上下叠加,组成了华美的装饰,而无重复之感。整座铜鼎,朴素大方,粗壮雄伟,不仅是东周铜鼎之最,而且是现存的古代大型圆形铜鼎之首。

7祥云铜棺

云南昆明市云南省博物馆收藏有古代的一副

大型铜棺,通长2.43m ,通宽0.765m ,通高0.79m ,重257.1kg ,因出土于祥云县,故名为“祥云铜棺”,见图8所示。该铜棺为战国时期的制品,是现存我国古代最大、最完整的铜棺,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1964年3月,在云南省祥云县刘厂乡大波那村黑龙山脚下的一座古墓中,出土了100多件青铜

器,其中有一口完整的木椁铜棺[23]。铜棺材的外形极像一座两面坡顶的房屋,是由7块长方形铸铜板榫

铆连接而成。底板四周刻凹槽,以固定四壁,脚柱从凹槽内的12个长方孔内穿出,然后,再在柱顶插横销,以托起棺底。棺盖是用2块大铜板组合成的“人字形”斜坡,盖板上饰有雷纹组成的图案,两个侧板上,也饰有更为复杂些的正反雷纹,铜棺的头挡板和足挡板的纹饰更加细腻,并且丰富多彩,上面铸有虎、豹、鹰等凶猛的禽兽图像,也有温顺的水鸟、燕子、马、鹿、猪、羊等动物以及蜥蜴的图案,其造型生动、活泼。铜棺底部铸有12只棺脚,这反映出铜棺实际上就是一座当地土著民族常用的“干栏式房屋”,所以,这副大型铜棺的民族特性是很明显的,反映了当地土著民族的风格。据中科院用同位素碳

14测定年代,铜棺距今约2350a ±75a (即公元前400a ±75a ),相当于战国早、中期。根据墓内还同时

王福谆:先秦时期的大型青铜文物

55··

2010年第4期

Aug.2010№4

铸造设备与工艺

更正启示:

《铸造设备与工艺》2010年第3期15页中作者陈晓光的单位应为:秦皇岛秦治重工有限公司。特此更正。

本刊编辑部

4结束语

通过DC 二线电感式接近开关代替造型线原有

的DC 三线电感式接近开关,解决了机体车间X ———

SWZ1280B 半自动造型线常因接近开关电源故障对生产的影响。由于DC 二线电感式接近开关在机体车间X ———SWZ1280B 半自动造型线上应用的效果显著,2007年在该车间的新装辊道线上推广应用,得到很好的使用效果。有了这样的应用经验,

机体车间回收砂线的冷却机智能化冷水装置的出

砂口出砂摆动检测等设备技改,也很好地用上了

DC 二线电感式接近开关。

参考文献:

[1]立石电机株式会社鹭岛自动化工程公司.OMRON 可编程序控制器SYSMAC C500及C1000H/C2000H 用户手册[Z ].[2]光洋欧克.工控、传感器安全解决方案[Z ]

[3]国家机械工业委员会.电子技术基础[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88.

[4]金广业,李景学.可编程器原理与应用[Z ].机电部电子情报所,

1991.

[5]

三浦宏文.机电一体化[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上接第13页)

图3DC 三线式接近开关

图2DC 两线式接近开关-

棕/1兰/3

黑/4+

棕/1

兰/4

+

-DC 二线输出

DC/NPN 三线输出

出土了青铜权仗、铜鼓等象征权力的青铜器,考古学家认为,铜棺材是战国初期云南祥云地方的大酋长死后埋葬所用。

铜棺的造型古朴、厚重,棺板均铸有花纹,不仅有繁缛、精细的纹饰,还有生动、活泼、有趣的各种动物图案,似乎是随意将各种动物组合在一起,不讲究规律和格式,反映出当时潇洒自由、不拘一格的艺术风格。铜棺当然是先分别铸出7块长方形铜板,再榫接而成,但在先秦时期,要能将带有精美纹饰图案,而且这样大尺寸的平板,用泥型法铸造出来,并正确地装配起来,其难度也是很大的,所以,战国时期的云南地区,能铸出这样大型而精致的青铜器,表明当地少数民族的冶铸水平和艺术水平也都已达到相当的高度。

参考文献:

[1]张正明。楚文化志[M ].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88.

[2]淳化县文化馆.陕西淳化史家塬出土西周大鼎[J ].考古与文物,

1980(2):15-17.

[3]随县擂鼓墩一号墓考古发掘队.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发掘简报[J ].文物,1979(7):23-25.

[4]邹建华.中国文物之最[M ].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1987.[5]

四川省文物委员会,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广汉三星堆遗址一号祭祀坑发掘简报[J ].文物,1987(10).

[6]四川省文物委员会.广汉三星堆遗址二号祭祀坑发掘简报[J ].文物,1989(5):48-49.

[7]程方勇.国宝的故事[M ].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5.[8]曾惠娟、胡蔓妮.国宝档案[M ].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9]杨根,丁家盈.司母戊大鼎的合金成分及其铸造技术的初步研究[J ].文物,1959(12):68-70.

[10]于身吾.司母戊鼎的铸造和年代问题[J ].文物精华,第3集.[11]田长浒.中国铸造技术史(古代卷)[M ].北京:航空工业出版社,1995.

[12]冯富根.司母戊方鼎铸造工艺的再研究[J ].考古,1981(2):25-

27.

[13]华觉明.中国古代金属技术[M ].郑州:大象出版社,1999.[14]李绍明.三星堆与巴蜀文化[M ].成都:巴蜀书社出版社,1993.[15]陈立基.趣说三星堆[M ].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2000.[16]刘少匆.雾中王国[M ].成都:巴蜀书社出版社,2004.

[17]曾中懋.广汉三星堆一、二号祭祀坑出土铜器的分析[J ].四川文物,1989(S1):78-82.

[18]李建伟.中国青铜器图录(下册)[M ].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

2000.

[19]吉云.古浴盆发现趣闻[N ].铸造世界报,1986-05-20(4).[20]魏周运.虢季子白盘遇难记[N ].铸造世界报,1988-04-05(4).[21]谭维四.曾侯乙墓[M ].北京:文物出版社,2001.

[22]黄石安,陈政新.陶瓷型精铸工艺在复制大型曾侯乙编钟上的应用[J ].铸造技术,1986(1):36-38.

[23]

云南省文物工作队.云南祥云大波那木椁铜棺墓清理报告[J ].考古,1964(2):37-39.

56··

先秦时期青铜器艺术发展史

青铜器艺术 在中国古代早期的工艺美术中,如果说陶器是原始社会新石器时期的象征,那么青铜工艺便可成为奴隶社会工艺美术的典型代表。 青铜器的起源、冶炼和铸造 中国的青铜器发端于黄河流域,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龙山文化和齐家文化阶段,即出现了红铜或黄铜锻打而成的刀、锥、凿、铲等工具和青铜铸造的铜镜。到夏、商、周时代,青铜冶炼成为最重要的手工业生产部门,因此这一阶段有青铜时代之称。青铜是红铜加锡的合金。青铜较之红铜,有熔点低和硬度大等优点。 春秋以后,除了模铸法之外,还逐渐发展了失蜡法、焊接法、冷锻法和热锻法等,并应用了金银错、蚌泡镶嵌、髹漆彩绘等新型装饰工艺。 青铜器的品种、用途和青铜器礼制 商代晚期已形成了较完备的青铜器种类:

青铜器形制与纹饰的发展 夏代(公元前2070—前1600年)是奴隶社会的形成期,也是青铜器时代初 期。 代表器型: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青铜器有戈,戚,爵,铃, 嵌绿松石的兽面纹饰牌。 该时期特点:青铜器种类不多,器型较小,质地单薄,纹饰尚不发达。 商代(公元前1600—前1046年)是奴隶社会的重要发展阶段,也是青铜艺 术由成熟到鼎盛的时期。 代表器物:郑州杜岭出土饕餮乳钉纹方鼎 该时期特点:造型规整庄重,器壁较薄,纹饰简洁疏朗。 商代后期,青铜器的铸造工艺更加精湛,器型丰富,流行的纹饰有:饕餮纹(或称兽面纹)、云雷纹、夔纹、龙纹、象纹、鹿纹、牛头纹、蝉纹、人面纹等。通常在云雷纹、地纹上再加浮雕式的主题纹样,铭文简短,多系几个字的族徽图像。 代表器物:饕餮乳钉纹方鼎,司母戊方鼎,龙虎纹尊,四羊方尊,人面纹方鼎,虎耳四足大铜鬲瓦 该时期特点:气魄雄伟,种类丰富。形制凝重结实,纹饰繁丽雄奇。 西周(公元前1046—前771年)是奴隶社会的鼎盛时期,青铜工艺沿袭商 代后期凝重典雅的风格,纹饰加深了写实的程度,威严气势逐渐减弱,酒 器稍减,食器增多,铭文加长。

青铜文物保护修复概述

青铜文物保护修复概述 古代青铜器在我国人类文明发展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然而,精美的青铜文物在外界环境的作用下逐渐锈蚀损坏,为了保护这些珍贵的文物,本文将目前利用化学方法去除青铜器表面腐蚀产物以及保护的方法进行综合梳理,以期为深入研究古代青铜器的保护修复提供借鉴作用。 标签:青铜保护修复化学 我国几千年的青铜冶铸史,在冶铸技术上有着辉煌和独特的成就。青铜器主要是商、周、春秋战国时期的遗物,经过漫长的岁月,这些器物不管是传世品还是新发掘出土的,都遭受到不同程度的腐蚀破坏,形成各种类型的腐蚀产物。因此,保护好它们,对于我们认识自己的历史和古人的创造智慧,揭示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促进社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1]。 由于青铜器成分、耐腐蚀性不同,腐蚀环境不同,所以它们的腐蚀情况和腐蚀程度也各不相同:有的仅在器物表面形成一层各种颜色的腐蚀膜;有的铜质已完全矿化;有的腐蚀在其表面形成了各种各样的锈斑、锈块。有的锈蚀已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有的腐蚀活动则十分活跃,正继续不断的发展。所以,文物的损坏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控制内因或外因其中之一,都可以实现文物保护的目的。 本文主要讨论控制内因对文物进行保护,并以出土青铜器为例,简述用化学方法去除青铜器表面腐蚀产物以及进行保护的方法。 一、腐蚀产物检测 首先应采用仪器分析对锈蚀产物进行分析。目前应用的方法主要有X射线荧光分析、X射线衍射分析、扫描电镜分析等,通过仪器的分析,可以得知青铜器表面的锈蚀有多种成分:黑色的氧化铜(CuO)、红色的氧化亚铜(Cu2O)、靛蓝色的硫化铜(CuS)、暗绿色的碱式碳酸铜(CuCO3·Cu(OH)2)、灰白色的氯化亚铜(CuCl)、氯化铜(CuCl2)、绿色的碱式氯化铜(CuCl2·3Cu(OH)2)等等。这些腐蚀矿化物,质地较为紧密,在青铜表面起到隔绝空气的作用,称其为“无害锈”;而氯化亚铜(CuCl)、碱式氯化铜(CuCl2·3Cu(OH)2)等锈蚀先产生于小孔或缝隙中,由局部逐渐蔓延,严重时可深入到铜体内部,器物体积膨胀,使铜体酥解,甚至造成器形严重改变和断裂。称其为“有害锈”或“粉状锈”[2]。 在青铜器的保护过程中,粉状锈的危害性在于其腐蚀会在青铜器体内反复进行,氯离子对青铜器的危害甚大,所以在处理文物之前对氯离子的定性检测是必不可少的。目前,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1.硝酸银检测法

了解青铜器.

一.了解青铜器。 主要指先秦时期用铜锡合金制作的器物,简称“铜器”。包括有炊器、食器、酒器、水器、乐器、车马饰、铜镜、带钩、兵器、工具和度量衡器等。流行于新石器时代晚期至秦汉时代,以商周器物最为精美。最初出现的是小型工具或饰物。夏代始有青铜容器和兵器。商中期,青铜器品种已很丰富,并出现了铭文和精细的花纹。商晚期至西周早期,是青铜器发展的鼎盛时期,器型多种多样,浑厚凝重,铭文逐渐加长,花纹繁缛富丽。随后,青铜器胎体开始变薄,纹饰逐渐简化。春秋晚期至战国,由于铁器的推广使用,铜制工具越来越少。秦汉时期,随着瓷器和漆器进入日常生活,铜制容器品种减少,装饰简单,多为素面,胎体也更为轻薄。中国古代铜器,是我们的祖先对人类物质文明的巨大贡献,虽然从目前的考古资料来看,我国铜器的出现,晚于世界上其他一些地方,但是就铜器的使用规模、铸造工艺、造型艺术及品种而言,世界上没有一个地方的铜器可以与中国古代铜器相比拟。这也是中国古代铜器在世界艺术史上占有独特地位并引起普遍重视的原因之一。 二.青铜器花纹认知。 亦称“铜器纹饰”。青铜器上的装饰花纹。常施在器物的颈、腹、圈足或盖上。大致分为几何形纹、动物纹和人事活动纹三类。几何纹主要有:弦纹、乳丁纹、云雷纹、涡纹、绳纹、鳞纹、瓦纹、窃曲纹、环带纹、重环纹等;动物纹主要有:兽面纹、夔纹、龙纹、蟠虺纹、鸟纹、象纹、鱼纹、龟纹、蝉纹、蚕纹等;描写人事活动的花纹主要有宴乐狩猎纹、战斗纹等。青铜器花纹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人们的思想观念,它依时代的不同,而有着不同的特点和风格。 三.青铜器鉴赏 独耳尊西周 1982年丹徒磨盘墩出土

口径34.5 底径24.1厘米 口沿下有一半环耳,腹饰云雷纹及四组乳钉 棘刺蟠虺纹尊春秋 1958年武进淹城内城河出土 口径27.1 高26厘米 三段式造型,扁鼓腹、高圈足。腹部满饰蟠蛇纹,上有细密的棘刺。上下边缘各有一周连珠纹,作为腹部的界纹。腹部、颈下和圈足部饰锯齿纹和几何纹。

古董收藏:青铜器的收藏和鉴赏

古董收藏:青铜器的收藏和鉴赏 在如火如荼的中国艺术品市场中,具有极高历史文化价值的青铜器收藏一直不温不火。虽然近几年略有升温,且出现了一些高价拍卖品,但与已进入亿元时代的书画、瓷器相比,仍然处于低估值阶段。对此,艺粹网总结了青铜器收藏市场以及鉴赏技巧。 资源稀缺买方市场巨大 最近青铜器市场有升温的迹象,但艺粹网并不认为这个市场已经开始启动了。“对于青铜类品种,国家文物部门只允许流传有序和海外回流的青铜器在国内市场出现,所以其流通量一直不大,整体价格偏低。不过青铜器是国之重器,具有很强的历史文化价值。而且这一门类一向是资深收藏家最认可的,是收藏领域的大项,由于很多人还没有认识到青铜器的收藏价值,所以其未来的保值、升值空间是巨大的。” 古玩业界普遍认为,高端青铜器多数集中于欧美,国内市场上的青铜器藏品以中低档居多。但艺粹网却认为目前高端青铜器开始向内地市场云集,“不过今后精品青铜器会越来越少,因为藏家多了,交易量大了。精品进入收藏领域就藏而不漏了。资源越来越少,而需求量却越来越大,这就形成了一个巨大的买方市场,价格上涨是必然的。青铜器品种的稀缺性决定了它未来的涨幅,尤其要关注高古藏品。” 虽然近几年内地拍卖市场也出现了一些高价青铜器拍品,但相比已进入亿元时代的书画和瓷器来说,青铜器的市场价值及其所占份额还有很大差距。“青铜文化在中国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其独特的器

形、精美的纹饰、典雅的铭文无不揭示了中华民族的铸造工艺。青铜器的历史价值、学术价值要远远高于字画和瓷器。” 铭文珍贵青铜器因此价值连城 收藏青铜器是一门学问,既需要理论知识的支撑,还需要实践经验的积累。 “收藏青铜器不在于器物的大小,而在于器物上有没有铭文。即便是一件很小的杂器,有铭文也会让它身价陡增。举个例子,在保利博物馆展出的一个青铜器盘子,器形非常小,只有一个成年男子手掌那么大,而且盖儿也遗失了,但这个小小的盘子却意义重大!为什么呢?因为这个盘子的盘心部位有铭文,铭文由大禹的后人而写,明确记载了大禹为民治水的历史。这个盘子最初是从香港市场上购买的,那时价格并不高,但现在这个盘子只能用无与伦比、举世无双来形容了。” 艺粹网认为青铜器收藏还讲究锈。“五彩斑斓的红斑绿锈,反着光特别漂亮。另外能做到系统、成套也是一个方向。总之,收藏青铜器有两个方向,第一就是足,各种器形全了;第二就是铭文,即便很小的东西,有铭文也会价值连城。凡是带铭文的器物肯定是孤品,不可能再出现同样铭文和器形的东西。不过因为藏家对铭文的追逐,也导致了造假作伪的现象。” 提升眼力从小件残件入手 在青铜器收藏领域,藏家已开始把原来聚焦在礼器上的目光,转向了青铜兵器和杂器等小件。“因为鼎彝尊卣这类青铜器中品级较高

中国历史上著名的青铜器文物

中国历史上著名的青铜器文物 青铜古称金或吉金,是红铜与其它化学元素(锡、铅等)的合金。史学上所称的“青铜时代”是指大量使用青铜工具及青铜礼器的时期。这一时期主要从夏商周直至秦汉,时间跨度约为两千年左右,这一时期古人创造出了极其灿烂辉煌的青铜文明。 1.司母戊鼎(后母戊鼎)商代最重的青铜器 司母戊鼎,1939年出土于河南安阳殷墟的一座商代古墓中,是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母亲戊而作的祭器,是商周时期青铜器的代表作。国家一级文物,1959年开始作为镇馆之宝收藏于国家博物馆。 鼎通体高133厘米、口长112厘米、口宽79.2厘米,重达832.84公斤,是已发现的中国古代最重的单体青铜礼器,它是用陶范法铸造而成的,在商后期铸造重达832.84公斤的司母戊鼎至少需要1000公斤以上的原料,且在大约二三百名工匠的密切配合才能完成,这足以反映商朝中期青铜铸造业的宏大规模。 2.四羊方尊商代 四羊方尊,1938年出土于湖南宁乡县黄材镇月山铺转耳仑的山腰上,是商朝晚期青铜礼器,祭祀用品。位列十大传世国宝之一,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四羊方尊是中国仍存商代青铜方尊中最大的一件,其每边边长为52.4 厘米,高58.3厘米,重量34.5公斤,长颈,高圈足,颈部高耸,四边上装饰有蕉叶纹、三角夔纹和兽面纹,尊的中部是器的重心所在,尊四角各塑一羊,肩部四角是4个卷角羊头,羊头与羊颈伸出于器外,羊身与羊腿附着于尊腹部及圈足上。 同时,方尊肩饰高浮雕蛇身而有爪的龙纹,尊四面正中即两羊比邻处,各一双角龙首探出器表,从方尊每边右肩蜿蜒于前居的中间。整个器物用块范法浇铸,一气呵成,鬼斧神工,显示了高超的铸造水平,被史学界称为“臻于极致的青铜典范”。 3.青铜大立人像青铜纵目人神像三星堆出土商代 三星堆遗址距今3000-5000年,被称为“世界第九大奇迹”,这两件器物是三星堆青铜其中非常著名且有代表性的器物。 青铜大立人像,高180、通高260.8厘米,三星堆遗址一号祭祀坑出土。重约180公斤,是现存最高、最完整的青铜立人像。被誉为“世界铜像之王”。雕像系采用分段浇铸法嵌铸而成,制作之精美细腻,迄今为止,在夏商周考古史上绝无仅有。 青铜纵目人像,宽138、高66厘米,出自二号祭祀坑,在三星堆出土的众多青铜面具中,造型最奇特、最威风的要算青铜纵目面具。 4.毛公鼎西周铭文最多的青铜器

青铜器及文化遗产保护

试论西周青铜文化的特色及其传承与保护 —参观中国国家博物馆青铜器展览有感 【摘要】西周是我国青铜器艺术的鼎盛时期,这一时期,青铜器在造型、纹饰和铭文方面相比于商代都有很大的进展,反映了我国社会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艺术以及信仰、审美的特征。大学生应认识文化遗产连接古今、传承文化、融会历史的重要意义,懂得文化遗产对于自己、家族、国家、民族、世界甚至子孙后代的独特价值。对文化遗产有所关心、爱护和尊重,肩负起保护与传承的责任。 【关键字】西周青铜器文化特点文化价值传承与保护 西周时期是中国古典文明的全盛时期,其国家政治形态和文化制度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而西周早期的青铜文化则达到了中国青铜文化的鼎盛时期。青铜文化反映了青铜时代社会政治、经济、科技、文化艺术以及信仰、审美等的特征。致力于西周青铜文化的研究有助于我们进一步了解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使中国的艺术瑰宝绽放出更加夺目的光彩,而且西周青铜器所反映出的中华传统造物思想与艺术情趣对于我国现代艺术与设计领域的研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参考价值。我们在认清青铜器这些文化遗产的历史与文化价值的同时,要积极地保护各类文化遗产,让他们散发出更持久、更灿烂的光芒。 一、西周时期青铜文化的发展 青铜器简称铜器,在我国考古学中,主要指先秦时期,用铜或铜锡合金制造的工具、兵器、炊器、食器、酒器、水器、乐器、礼器以及车马饰、铜镜、带勾、度量衡器。在我国漫长的奴隶社会中,青铜器不仅成了一个国家权力的象征,更反映了一个国家的整体的经济实力。我国的青铜器时代开始于原始社会末期,盛行于商周时期。其中,西周是青铜器发展的鼎盛时期。 西周是中国古代铜器发展的重要时期。在此期间,青铜冶铸技术继续发展,铜器的数量有较大的增长,但种类有一个较明显的淘汰和更新过程。西

古代青铜器图解

青铜器图解 青铜器的器类 按用途分:食器、酒器、水器、乐器、兵器、量器、工具、车马器等八类 (1)食器 a、烹煮盛食器: 鼎盛行于商、周。用于煮盛物品,或置于宗庙作铭功记绩的礼器。统治者亦用作烹人的刑具,三足两耳,和五味之宝器也。——《说文解字》 毛公鼎后母戊鼎 鬲lì用于烧煮或烹炒的锅,特指类似于鼎状的炊具。“古鼎中有三足皆空,中可容物者,所谓鬲也。”——宋·沈括《梦溪笔谈》 甗yǎn、中国先秦时期的蒸食用具,可分为两部分,下半部是鬲,用于煮水,上半部是甑,两者之间有镂空的箅,用来放置食物,可通蒸汽。 簋g uǐ、是中国古代用于盛放煮熟饭食的器皿,也用作礼器,流行于商朝至东周。 利簋 在对武王克商年代的天文学推算中,有一件青铜器的铭文提供了重要依据,这就是 有西周第一青铜器之誉的利簋。利簋,1976年3月出土于陕西临潼县。簋高28厘 米,口径22厘米。深腹,双耳有珥,作兽首口衔鸟头状,圈足下有方座。器腹及方 座饰兽面纹、龙纹,圈足饰龙纹,均以雷纹为地,方座平面四角饰蝉纹。簋腹内底 铸铭文4行32字,大意是:周武王征伐商纣,在甲子那天岁星当头的早晨灭亡了商。 辛未那天武王在阑地,赏赐青铜给有司(官名)利,用来作祭祀祖先檀公的宝器。 这段铭文的重要意义在于印证了《尚书·牧誓》、《逸周书·世俘》及《史记·殷本 纪》等古代文献中关于武王克商在甲子日,又恰逢岁星当空的记载。官员利因参与 克商之役受赐而作此器,时间在克商后的第七天,故利簋是现存最早的一件西周青 铜器。此器现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簠fǔ、古代祭祀和宴飨时盛放黍、稷、粱、稻等饭食的器具,《周礼·舍人》:"凡祭

祀共簠簋。" 簠的基本形制为长方形器,盖和器身形状相同,大小一样,上下对称,合则一体,分则为两个器皿。簠出现于西周早期,主要盛行于西周末春秋初,战国晚期以后消失。 西周伯公父簠丰白簠 盨xǔ、古代盛食物的铜器,椭圆口,有盖,两耳,圈足或四足。 兽叔盨“伯多父”盨 敦duì、古代用来盛放黍、稷、粱、稻等饭食的器皿。就饪食器总体的发展变化而言,与鼎中盛肉食相配套的盛饭食的器物,西周是簋,春秋是敦,战国以后则是盒。《礼·名堂位》载:“有虞氏之两敦。”说明其很早就已经从盛储器演变成为礼器。豆盛食器和礼器。像高脚盘,本用来盛黍稷,供祭祀用,后渐渐用来盛肉酱与肉羹。 铺pù铜器名。豆属。其上为一平的直壁浅盘。铺与豆的区别在于它没有细长的把柄,在盘下连铸一较宽的高圈足 瑚古宗庙盛黍稷的礼器 b、抑取器 匕挹取食物的匙子,考古发现匕常与鼎、鬲同出。青铜匕最早见于商代晚期,传世很少见。体呈桃叶形,有长柄。 C、切肉器 俎 1. 古代祭祀时放祭品的器物:~豆(a.“俎”和“豆”,都是古代祭祀用的器具; b.祭祀,崇奉)。 2. 切肉或切菜时垫在下面的砧板:刀~(刀和砧板)。 (2)酒器

文物保护学大纲

文物保护学大纲

《文物保护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文物保护学概论 英文名称:Introduction to Relics Preservation Science 课程代码:04402011 一、课程基本情况 1.学分: 4 学时: 64 (理论学时: 64 实验学时: 0 ) 2.课程类别:专业基础必修课 3.适用专业:历史学(文物保护方向) 4.适用对象:本科 5.先修课程:文物学概论 6.教材与参考书目: 教材:《文物保护学》,王惠贞编著,文物出版社,2009年。 参考书:《文物与化学》,宋迪生等编著,四川教育出版社,1992年;《文物保护环境概论》,郭宏编著,科学出版社,2001年。 二、课程介绍 文物的发掘、鉴定、保护,是文物工作者的历史责任。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考古发掘了大批遗址,出土了大量文物,如不及时对遗址、遗物加以抢救保护,文物自身特有的历史信息将愈来愈少,不仅失去研究、展示的价值,也无法给子孙后代留下这份珍贵遗产,使之长久为人类发展服务。所以文物保护已成为当前文物工作的迫切任务。这门课程,也是文物保护专业学生必须的一门专业基础课。 本课程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系统全面地逐步介绍文物保护学基础知识、陶瓷砖瓦类文物保护、金属类文物保护、石质文物保护、纸质文物保护、漆木竹器类文物保护、纺织品文物保护、壁画文物保护、古建筑保护、博物馆与环境等内容,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文物保护材料学和有关文物保护实践打下基础。 本课程的教学以课堂讲授为主,辅以多媒体教学手段和一定的操作实践,使学生不仅掌握住文物保护学的基础理论知识,而且具有初步的操作实践能力。

浅谈文物鉴赏这门课

浅谈文物鉴赏这门课 1243825 许悦

一、文物鉴赏的定义: 文物的定义 目前,各个国家对文物的称谓并不一致,其所指涵义和范围也不尽相同,因而迄今尚未形成一个对文物共同确认的统一定义。 文物是指具体的物质遗存,它的基本特征是:第一,必须是由人类创造的,或者是与人类活动有关的;第二,必须是已经成为历史的过去,不可能再重新创造的。 当代中国根据文物的特征,结合中国保存文物的具体情况,把“文物”一词作为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遗留下来的、由人类创造或者与人类活动有关的一切有价值的物质遗存的总称。 【词典释义】文物(wén wù):遗存在社会上或埋藏在地下的人类文化遗物。包括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文化遗址、墓葬、建筑和碑刻;各时代珍贵的艺术品、工艺美术品以及生活用品;重要的文献资料以及具有史料价值的手稿、古旧图书;反映各时代社会制度、社会生产、社会生活的代表性实物。 鉴赏的定义: 鉴赏是对文物、艺术品等的鉴定和欣赏。人们对艺术形象进行感受,理解和评判的思维活动和过程。人们在鉴赏中的思维活动和感情活动一般都从艺术形象的具体感受出发,实现由感性阶段到理性阶段的认识飞跃,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丰富。运用自己的视觉感知、过去已经有的生活经验和文化知识对美术作品进行感

受、体验、联想、分析和判断,获得审美享受,并理解美术作品与美术现象的活动。 二、文物鉴赏的方法: 赏析文物的方法很多,无论择何种方法,从何种角度来赏析,都能获得一定程度上的愉悦或满足。我们不仅要熟悉掌握赏析文物藏品外观和表象的方法,更要学会赏析文物藏品的深刻思想内涵和内在信息的技巧和手段。 思维和联想是赏析文物的最基本方法。客观事物最早是经过人们的视觉而被人们感知的,这种感知直接作用于大脑,就会引发我们的思维和联想。我们就是要运用这一细致的思维和丰富的联想,形成对文物藏品的理性判断,从而给其下一个恰如其分的定义。更为重要的是,通过这一器物的表象的观阅,来达到探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内在信息的目的。 三、文物鉴赏的举例: 1、玉器的鉴赏: 凡具坚韧的质地,晶润的光泽,绚丽的色彩,致密而透明的组织,舒扬致远的声音的美石,都被认为是玉。按此标准,古人心目中的玉,不仅包括软玉,还包括蛇纹石、绿松石、孔雀石、玛瑙、水晶、琥珀、红绿宝石等彩石玉。欣赏玉器须领会十个字:山川之精英,人文之博大。山川之精英,讲的是材质美,每件玉器先要弄清它是角闪石还是翠玉,或是绿松石、玛瑙、蛇纹石、水晶等彩石玉,进一步还要探讨它的产地。人文之精美,指的是玉器的造型美和雕琢美,以及影响

古代的青铜器属于几级文物

古代的青铜器属于几级文物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古代的青铜器属于几级文物》的内容,具体内容:青铜器在世界各地均有出现,是一种世界性文明的象征。青铜器在我国属于几级文物呢?接下来就和我一起来了解一下关于,欢迎阅读!青铜器属于几级文物文物大概是按珍稀程度、品相... 青铜器在世界各地均有出现,是一种世界性文明的象征。青铜器在我国属于几级文物呢?接下来就和我一起来了解一下关于,欢迎阅读! 青铜器属于几级文物 文物大概是按珍稀程度、品相、历史研究价值、工艺价值等分级别。 最早的青铜器出现于6000年前的古巴比伦两河流域。苏美尔文明时期雕有狮子形象的大型铜刀是早期青铜器的代表。青铜器在2000多年前逐渐由铁器所取代。中国青铜器制作精美,在世界青铜器中享有极高的声誉和艺术价值,代表着中国4000多年青铜发展的高超技术与文化。而且由于年代以夏商周三代最多,历史久远,大多数都被认为是国之重宝,严禁外流。 中国历史上的青铜器文物 1.司母戊鼎(后母戊鼎) 商代最重的青铜器 司母戊鼎,1939年出土于河南安阳殷墟的一座商代古墓中,是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母亲戊而作的祭器,是商周时期青铜器的代表作。国家一级文物,1959年开始作为镇馆之宝收藏于国家博物馆。 鼎通体高133厘米、口长112厘米、口宽79.2厘米,重达832.84公斤,

是已发现的中国古代最重的单体青铜礼器,它是用陶范法铸造而成的,在商后期铸造重达832.84公斤的司母戊鼎至少需要1000公斤以上的原料,且在大约二三百名工匠的密切配合才能完成,这足以反映商朝中期青铜铸造业的宏大规模。 2.四羊方尊商代 四羊方尊,1938年出土于湖南宁乡县黄材镇月山铺转耳仑的山腰上,是商朝晚期青铜礼器,祭祀用品。位列十大传世国宝之一,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四羊方尊是中国仍存商代青铜方尊中最大的一件,其每边边长为52.4 厘米,高58.3厘米,重量34.5公斤,长颈,高圈足,颈部高耸,四边上装饰有蕉叶纹、三角夔纹和兽面纹,尊的中部是器的重心所在,尊四角各塑一羊,肩部四角是4个卷角羊头,羊头与羊颈伸出于器外,羊身与羊腿附着于尊腹部及圈足上。 同时,方尊肩饰高浮雕蛇身而有爪的龙纹,尊四面正中即两羊比邻处,各一双角龙首探出器表,从方尊每边右肩蜿蜒于前居的中间。整个器物用块范法浇铸,一气呵成,鬼斧神工,显示了高超的铸造水平,被史学界称为"臻于极致的青铜典范"。 3.青铜大立人像青铜纵目人神像三星堆出土商代 三星堆遗址距今3000-5000年,被称为"世界第九大奇迹",这两件器物是三星堆青铜其中非常著名且有代表性的器物。 青铜大立人像,高180、通高260.8厘米,三星堆遗址一号祭祀坑出土。重约180公斤,是现存最高、最完整的青铜立人像。被誉为"世界铜像之

(完整版)青铜器修复与保护综述

青铜器修复与保护综述 在数千年遗留的传世品和出土青铜器中,有些由于外界环境的影响和自身结构的缺陷,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腐蚀,部分出土的青铜器甚至破烂不堪。要使这类受腐蚀的青铜器能够长期的保存下去,关键在于深入分析其损害因素,采取相应保护措施,尽快对受损器物进行修复。 一、青铜器锈蚀的特性 青铜器一般指铜锡合金,也有部分为铜、锡、铅合金。青铜硬度大、熔点低,便于铸造,耐腐蚀性能好,既实用又能长久保存。因每件青铜器成分不同及所处环境不同,其腐蚀原因及产物也不相同。青铜器有害锈的腐蚀机理相当复杂,例如常年埋藏在地下的青铜器,接触到相应的气体和盐类、水分后,发生化学反应和电化学反应,逐渐腐蚀生成锈层。铜器和氧接触后生成氧化亚铜,进而又生成氧化铜,有些青铜器在埋入地下之前,表面已有一层氧化铜。一些青铜器在地下由于接触到溶解有二氧化碳的地下水,便会形成碱式碳酸铜或蓝铜矿。如果青铜的含锡量高,那么锡则又转化为呈光滑的灰绿色锈氧化锡。然而氧化铜与地下盐、酸、水、氧接触又可以转化为碱式氯化铜,即疏松膨胀的“粉状锈”,氧和水仍可浸入其中,促使青铜器的腐蚀产物不断的扩展和深入,直至青铜器溃烂、穿孔,被文物界称之为“青铜病”。从青铜器的表面看似乎是鲜艳的绿色粉状锈,其实不然,用工具轻轻剔开粉状锈,立即看到其下是绿色的锈层,再往下是褐红色锈层,继续往下还是绿色锈层,最里面一层是灰白色蜡状氯化亚铜,

它有时可蚀穿青铜器壁。如果把氯化亚铜挖出来,接触了空气中的水和氧气,便会继续腐蚀青铜器,并且会感染周围的青铜器,迅速蔓延而使青铜器毁掉。 通过对青铜器基体质地和腐蚀产物的分析结果,使我们对腐蚀产物的实质有了明确的结论,如从感官上通常所称的糟糠锈,经过取样分析得知,成分为碱式氯化铜或氯化亚铜,即通常所说的有害锈或粉状锈。 二、青铜器的保护 保护腐蚀青铜器的基础是对导致其腐蚀劣化的原因和青铜器腐蚀机 理的研究。可以看出,青铜器所处环境中,只要外界条件有利,环境中的氯离子就会对器物造成损害。对于一般青铜器的保护处理,就是对氯化亚铜进行机械和物理、化学的清除处理。 为了维持古代青铜器的原貌,应具体分析每个青铜器受腐蚀损害程度的不同,有针对性的采取不同的措施。 1、传统去锈法 (1)醋酸水溶液去锈 对于铜器的底子较好,且有一定硬度,但被锈色包住器物表面的现状,可使用此法。具体操作是:用70%醋酸水溶液(蒸馏水)浸泡铜器,用软尼龙刷刷洗去锈。 (2)酸梅糊去锈 其操作方法是:将锈蚀的青铜器先用稀醋酸溶液浸没除去油泥,然后再涂一层乙酸,糊上酸梅糊进行去锈。酸梅糊由酸梅500克、冰醋酸250克、硫酸铜100克组成,三者混合搅匀呈糊状。对于那些被水浸

文物鉴赏学习心得

《文物鉴赏》选修课心得体会 我很高兴学校开展了文物鉴赏这节课,这一学期的课让我不仅了解到中国古老技艺的伟大,也了解到中国文化积淀的深厚。虽然我是一名新闻系的学生,但是从小却对历史和文化充满了热爱。学校开展的《文物鉴赏》选修课让我有了浓厚的兴趣,在老师的讲述中,时常幻想着回到古代,去亲眼看看那些文物,去触摸那些文物,去感受那些文物。古代的文物是那么的华美,是那么的精致。毫无工业的影子,每件产品都充满了一个匠人的全部心血。 我认为学习文物鉴赏是非常有趣的事情。有句话叫作:“乱世买黄金,盛世兴收藏”。所以历来文人雅士喜爱的什么古玩、字画、文房四宝等藏品就逐渐的变得日趋红火,所以文物的鉴赏也发展为一门很大的学问。 文物是指“历史遗留下来的在文化发展史上有价值的东西,如建筑、碑刻、工具、武器、生活器皿和各种艺术品。”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遗留下来的遗迹。是人类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所以对于文物的鉴赏有利于我们认识历史,了解历史,更对于古代的文化有一定的学习和理解。一个国家,发展了数千年。最终剩下的文物一定是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数千年发展的结晶。他对于整个国家,整个时代都有重大的意义。从文物身上,我们能够窥望过去,了解古代的文化,古人的审美,古人的生活。 《文物鉴赏》这门课,我收货了很多的知识,老师们用精心准备的ppt,讲述着古代优秀的文物,并且从他的历史发展与鉴赏方法不同的角度去讲解。文物是和艺术相关的,从人类文明刚开始起步到现在,只要有文明存在,就有文物伴随而来。西方有属于西方的文明,东方有东方的文明,不同时期同一地域也会有不同的文明存在。有的文明已经衰亡,有的文明正走向兴旺,有的文明却只是在萌芽。文物就是对这些文明的一种具体的表述。我们通过文物,对文明慢慢地进行了认识。虽然认识的范围有限,但是当你亲眼看着一个文明开始和发展,一个文明的没落,多少都会有一点感触。就像人要亲近大自然才能放松自己一样。当我们面对着先人的东西,走在先人住过的遗迹的时候,身体会自然而然的有一种亲切的感觉,这种亲切恐怕只有同为人类的我们才能感觉得到。同时,当我们惊于先人的旷世奇观时,相对于亲切,我们更有一种尊崇和膜拜。在很多地方,我们也会由于知道最后的结局,对于最后悲哀的场面的见证而感到遗憾和惋惜。 总之,学习鉴赏文物的心情是很复杂的。对于文物的鉴赏,有两方面的益处。一个是表象,一个是深层。在表象上,我们通过文物可以了解一个社会的形成,发展和没落。也可以更加深刻的明白很多伟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但在深层上,在情感上,文物给我们带来的不只是文化价值,还有情感上的升华。有的宏伟,有的亲切,有的感伤,有的自豪。面对着多种复杂的情感,以及对世界的进一步认识。

历代关于青铜器的著述

第四节历代关于青铜器的著述〖1〗 一、宋代以前关于青铜器的著述 商周青铜器铭文的研究起源很早。早在汉代,人们就把青铜器的出土视为祥瑞,青铜器上的铭文也理所当然地吸引了人们的视线。西汉初期,随着大量古文经书的重新出现,这种在当时已不通行的“文章”逐渐被一些学者拿来研究。如《史记·封禅书》中记载:武帝时,“上有故铜器,问少君。少君曰:…此器齐桓公十年陈于柏寝。?已而案其刻,果齐桓公器。一宫尽骇,以为少君神,数百岁人也”。《汉书·郊祀志》还记载了汉宣帝时,美阳县(今陕西省扶风县法门镇附近)出土了一件铜鼎,献给皇上以后,王公大臣一直为其如何安置而苦恼,大臣们有的认为应该把它好好地供养于宗庙。但当时研究青铜铭文的专家、时任京兆尹的张敞释出了鼎上的铭文,其中几句是“王命尸臣:…官此□邑,赐尔旗鸾黼黻王周戈?臣尸拜手稽首曰:…敢对扬于天子丕显休命。?”张敞认为该鼎出于歧东周人旧居之地,并且断定此鼎记录了周王褒赐大臣的内容,大臣的子孙便刻铭颂扬祖先功烈,所以此鼎不宜存之于宗庙,而应该藏于家庙之中。可惜此鼎后来失传,现已无法核校。但张敞释读了铭文,而且据铭文内容研究铜器的过程却载入了史册,可以说是我国古代第一位研究商周青铜器铭文的专家。 《后汉书·艺文志》杂家类中记有“孔甲盘盂”铭文二十六篇,可见班固也是比较重视古铜器的。《后汉书·窦宪传》还记载了和帝永元元年九月,窦宪伐匈奴,南单于漠北“遗宪古鼎”,该鼎上的铭文为“仲山甫鼎,其万年子子孙孙永宝用”。东汉古文字学家许慎很重视前代的青铜器铭文,他所著的《说文解字》收有四五百个古字,并且在这本书的自序中说:“郡国往往于山川得鼎彝,其铭即前代之古文,皆自相似。”东汉时期的又一位学者郑玄著有《三礼图》,现在已经失传,这本书也应当有一部分是有关先秦青铜器的。北宋初年,聂崇义根据郑玄等六家旧图,加以集注的新定《三礼图》中所绘商周铜器多与实物不合,是否与东汉郑玄的《三礼图》有很大的出入已经不得而知。 因为南朝梁武帝时倡导学术,一些学者在这样的形势下对当时的古文字和古青铜器有了较为深入的研究。《梁书·刘显传》载:“时魏人献古器,有隐起字,无能识者,显案文读之,无有滞凝,考校年月,一字不差。”《梁书·刘杳传》记载了刘杳和沈约讨论宗庙牺樽问题,沈约用郑玄旧说认为现无此种牺樽上刻画凤凰尾的器物。刘杳却认为:“古者尊彝皆刻木为鸟兽,凿顶及背以出内酒。顷魏世鲁郡地中,得齐大夫子尾送女器,有牺樽,作牺牛形。晋永嘉贼曹嶷于青州发齐景公冢,又得二樽,形亦为牛象。二处皆古之遗物,知非虚也。”刘杳根据出土的先秦古青铜器驳郑玄之说。梁虞荔的《鼎录》和陶弘景的《古今刀剑录》辑录了有关铜器的一些文献记载及传说材料。 到了唐代,我国封建社会发展呈现出鼎盛的局面,不仅经济上有了很大程度的发展,史学、经学等文化艺术方面也出现了令人满意的成就。其中,与经学组成部分——古文字有不可分割联系的古铜器及其铭文,更是引起了学者们的关注。玄宗时的史学家和经学家韦述在其《信州录事参军常曾古鼎歌》中云:“江南铸器多铸银,罢官无物唯古鼎。雕螭刻篆相错蟠,地中岁久青苔寒。”诗中所述纹饰与东周铜器的螭纹大致吻合。《新唐书·杨收传》载:“涔阳耕者得古钟,高尺余。收扣之,曰:…此姑喜角也。?即试,布刻在案两栾,果然。”杨收先是从音乐的角度来研究古钟上的铭文再验证其推测“果然”。 总结来看,自汉唐以来,不断有人对先秦青铜器进行一些初步研究,所涉及的内容不外乎以下几个方面:一为铭文的载录,如《后汉书》所载仲山甫鼎铭;二为铭文的考释,如张敞

绝世孤品青铜文物——龙形觥

绝世孤品——龙形觥 王盼 美教10国 1007011040 这趟西北行去的最多的地方就是博物馆了,虽然我觉得这几个地方的博物馆藏品类型都大同小异,但还是有几件珍宝让我难以忘却,龙形觥,就是其中我最欣赏的一件青铜精品,也是山西博物十大镇院之宝之一的国宝级文物,他就静静地躺卧在山西博物院二楼的“夏商踪迹”但是却让我眼前一亮,以致完全无视周边摆的器件,直奔到它的面前去观赏它。 独特的器形 我想,首先吸引我的绝对是它那独特的外形,继续走近,我迫不及待地想要知道他的名字,龙形觥,觥,是流行于商朝晚期至西周早期的酒器。觥的器身呈椭圆形或方形,圈足或四足。带盖,呈有角兽头或长鼻上卷的象头形状。有的觥全身为动物形状,盖为兽头、背,器身为兽腹,足为兽腿。此前也在博物馆见到过许多觥,但是也大多数是鸟,或是其他兽形的,而眼前的这个觥却像一条龙是我从未见过的,据讲解员介绍,它高19厘米,长43厘米,宽13.4厘米,前端龙首昂翘,瞪目张角,龇牙咧嘴。长腹弧鼓,后端截平,背部为弧曲形长盖,内有横榫与器腹扣合。盖面中央有一蘑菇形钮。器身口沿外附有两对贯耳,用来把龙形觥吊起加热酒,另一端没有封口,用来散气。再仔细看它,底部有长方形矮圈足,放置平稳,整体如一停泊的龙舟,据了解,它的制作模具在出土时并未找到,所以,这件龙形觥是一件绝无仅有的孤品,再次端详它,果然是造型独特,独具风采。 传奇的来源 据了解,龙形觥出土于1959年山西省石楼县桃花者村,这是一块古老的文明荟萃之地。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生存,夏为鬼方,商为沚国,春秋称屈邑,西汉名土军,隋开皇18年(公元598年)改为石楼至今。当地虽地处黄土高原一隅,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是山西省倒数第一,属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可当地丰富的青铜器文物和大量地上文物遗址却向世人展示着这里曾经的辉煌。郭沫若用甲骨文考证,认为石楼可能就是商代的鬼方。刘敦愿先生在《文史哲》上发表的《山西石楼出土龙纹觥的装饰艺术与族属问题》一文,研究了名家的众多说法,并提出“以龙蛇纹样为主装饰青铜器,应是夏族余民”的观点,亦即商代山西地区的戎狄族的制作,如果更具体一点说,很可能是鬼方的遗存。石楼县出土文物数量之多,价值之珍贵,确实罕有。这里发现大量陆龟、大象、犀牛、三趾马的化石,为研究黄土高原的地质地貌和物种进化提供了丰富的实物佐证。在当地还发现了龙山文化和仰韶文化的遗址,并伴有300余件珍贵的殷商青铜器。这些文物的大量出土,对研究商周时代历史、文化、经济、社会有着重要的意义。由于大量商周时代青铜器的频频出土,石楼县被称为“全国三个殷商出土方国之一”。我觉得这样一块风水宝地能出土这么一件精美的青铜器也不足为奇吧。 此外,解说员还讲了一段关于龙形觥的传奇故事,它是姜子牙的神器,传说,一次周文王来到太师府同姜子牙商量伐纣之事,姜子牙摆酒设宴为文王接驾。这时,席间的一只酒器引起了文王的好奇。只见这件酒器状如小舟,身长数尺,背上盖着一只弧形的长盖,盖面的中央是一个蘑菇形状的小钮,腹部两侧还雕刻着神秘的花纹,两侧各有一对贯耳,正好可以

文物赏析》

唐三彩马 学号:1046005 姓名:覃中凤 唐三彩是一种盛行于唐代的陶器,以黄、褐、绿为基本釉色,后来人们习惯地把这类陶器称为“唐三彩”。而唐三彩陶器中,马是最常见的题材。唐三彩马可以多方位地折射出唐文化的绚丽光彩。并且给后世留下珍贵的文物遗产。 马是唐代文化艺术中最常见的题材。唐太宗李世民取得政权后,为了追念跟随他征战四方、同生共死的六匹战马,曾命当时的能工巧匠在昭陵雕刻了“昭陵六骏”,这一举世闻名的艺术珍品,对唐代马文化产生了不小的影响。今天,通过馆藏名贵唐三彩马仍然可以深深地感受到这一点,在它们的身上,我们或多或少都能看到昭陵六骏的影子。后来达官显贵们期盼死后仍能享受荣华富贵,因而在自己的墓穴中总要随葬大批珍宝和三彩器,唐三彩当时也是作为一种冥器,并且冥器中就包括很多唐三彩马。 三彩马形体硕大、构造复杂,无法使用普通手工拉坯法来完成,所以多用模制法成型。虽然是合模制作,真品唐三彩马从造型上看,一般都是头小颈长,体壮膘肥,臀部发达,腿部强劲有力,处处都可透出一种内在的、真实的美。其眼睛、耳朵、筋骨、肌肉等局部雕琢精细,刀工娴熟,符合实体马的特点。而仿品往往是只见其形,不见其神,各部器官比例失调,线条生硬。但所有三彩马都各具特点,几乎找不出完全一样的三彩马来。从现存三彩马可以看出,唐代三彩匠师们不仅对马的外貌特点十分熟悉,而且对马的神态、秉性也有深入的了解。因此,塑造起来得心应手。他们不仅使三彩马在外形上做到了十分逼真,而且充分发挥了艺术想像力,恰当地运用了艺术夸张的手法,使马的内在精神表现得淋漓尽致。 从唐三彩马的造型看,大致可以把它们划分为这五类。一是奔马俑:1966年西安出土,现藏西安市文物管理处。其中唐代三彩雕塑者抓住了奔马四蹄腾,空一瞬间的景象,塑造了一匹极具动感的三彩马。其“竹批双耳峻,风入四蹄轻”的形象有着十分强烈的视觉效果,让人回味无穷。奔马俑在出土彩绘陶器中屡有发现,但在出土唐三彩中却极为罕见。据现有资料显示,国内馆

博物馆中的中国十大青铜器

博物馆中的中国十大青铜器(图) https://www.doczj.com/doc/588028870.html, 2011年11月30日10:40 人民网微博 1、青铜尊可能来自于中国南部,湖南省。商朝,公元前13-12世纪。 青铜尊介绍: 这件仪式用的青铜酒器(尊)是由两头公羊支撑的坛子。商朝时,虽然中国南部借鉴中国北部的青铜铸件技术和酒器制作方法,然而,南部的装饰形态和风格与北部迥然不同。这件写真的酒器物件是当地品味和选择的范例。 羊角自由弯曲的公羊比饕餮或怪物的脸部更为逼真和形象。大部分的中国古代器皿都是用公羊装饰的。它的制作很可能是首先铸造羊角,然后再将它插入用于铸造器皿其余部分的模具当中。 在中国南部,饕餮似乎不及在安阳(位于中国北部,河南省,公元前1300年左右是商朝的主要中心)那么重要,也许对于饕餮的了解也不及安阳。在这件青铜

尊上有一只饕餮,它位于这件器皿的颈部下方。饕餮的眼睛和角清晰可见,但其他面部特征只是用一些线条描绘。 背景资料: 大英博物馆是收藏中国流失文物最多的博物馆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数据表明,中国流失文物多达164万件,被世界47家博物馆收藏。大英博物馆是收藏中国流失文物最多的一个博物馆,其收藏中国文物的历史可追溯到1753年建馆时期,目前收藏的中国文物多达2万3千件,长期陈列的约有2000件。 大英博物馆中国馆 大英博物馆的33号展厅是专门陈列中国文物的永久性展厅,与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和印度展厅一样是该博物馆仅有的几个国别展厅之一。 该馆收藏的中国文物囊括了中国整个艺术类别,一言以蔽之,远古石器、商周青铜器、魏晋石佛经卷、唐宋书画、明清瓷器等标刻着中国历史上各个文化登峰造极的国宝在这里皆可见到,且可谓门类齐全,美不胜收。

先秦时期的大型青铜文物_王福谆

2010年第4期Aug.2010№4铸造设备与工艺收稿日期:2010-07-06 作者简介:王福谆(1937-),男,江苏昆山市人,教授。 “我国古代大型铸铜文物”系列文章之一 先秦时期的大型青铜文物 王福谆 (广东工业大学材料学院,广东广州510000) 摘要:介绍了7件著名的先秦时期大型青铜文物的名称、尺寸、特点、铸造年代和经历的故事,并简述其铸 造工艺。 关键词:先秦时期;大型青铜文物;铸造工艺中图分类号:TG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694(2010)04-0048-09 The Big Bronze Cultural Relics pre-Qin Dynasty WANG Fu-zhun (School of Materials,Guangdo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Guangzhou 510000,China ) Abstract:In this paper,7famous big bronze cultural relics before Qin dynasty were described,including their names,sizes,characteristics,production years and stories.Their foundry technique was also discussed. Key words:before qin dynasty,big bronze cultural relic,foundry technique. 编者按:大约在公元前21世纪,夏王朝建立以后,我国就开始进入青铜时代。这一时期,从夏代开始,经过商代、西周和春秋时期,大约有1600a 。在春秋、战国之交,我国开始进入铁器时代,但青铜冶铸业继续得到发展,到现代为止,大约已有4000a 的发展历史。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建立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时,我国已经进入铁器时代,青铜器不再占据社会主导地位,从此之后,直到1840年中英鸦片战争时为止,在长达2000多a 的封建社会时期中,我国的青铜冶铸业是如何发展的呢?铜器的铸造是趋向衰落,还是有进一步发展?有关书籍对铜钱以及铜镜、铜灯等生活用具的发展情况,不仅介绍得比较多,而且作了正面的肯定。但对其它铜器的发展情况,就介绍得比较少,甚至有些人认为,秦汉以后青铜器的发展,一直趋于衰落,这可能是对秦、汉至明、清期间的铜器发展情况,缺乏系统和全面地收集、了解造成的。当然,以商、周礼乐器为代表的青铜器,随着奴隶社会的解体,其发展的确是衰落了,但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存续2000多年的封建社会中,其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远比还处于奴隶社会的青铜时代要快得多,所以,铜的产量也有很大提高,到宋朝元丰元年(1078年),铜产量高达7300000kg ,在清乾隆年间(1736年~1795年),光是云南、贵州、湖南等省,每年运往北京的铜、铅、锡的数量,就有5500000kg 左右。此时,铜器的生产,不光有青铜器,还有黄铜器,而且,铜器的品种和数量,都有很大提高,青铜器不再只属于上层贵族,普通老百姓的日用铜器生产,获得了空前发展,佛教、道教的铜制法具,有了广泛应用,各种铜器作坊遍布全国各地。同时,还生产了很多青铜时代还不能铸造的大型、特大型青铜器和黄铜器,像大型天文、计时用铜仪器的铸造,大型佛像、人(神)像、动物像等铜像的铸造,铜殿、铜塔等大型建筑物件的铸造,铜碑、铜柱等大型纪念性铜器的铸造,青铜大钟的铸造,大铜锅、大铜缸、大铜鼓等大型日用器的铸造,大型铜炮的铸造,等等,都是在这段时期内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但是,我国古代这些大型、特大型铜器的情况,一直缺乏系统的收集和整理,缺乏有关书籍的系统介绍。作者花了大量时间,收集到的我国古代500kg 以上,或者主要尺寸在1m 以上的大型和特大型铸铜件的有关情况,进行系统的整理和分析,并汇编成文。据初步统计,先秦时期虽存有成千上万件青铜器,但按本文规定的古代大型文物标准来看,只有7件现存的大型青铜文物入选,而从秦代到清代,现存的大型铸铜文物,就非常多了,共有20个类型840件,所以,现存的我国古代大型铸铜文物,总共有847件。这847件大型铸铜文物中,大多数属于单件,但也有一些是组合件。如果,将鸦片战争后清朝后期的现存大型铸铜文物也计入的话,则为881件。这中间,既有国宝级文物,国家和省、市级重点文物,也有普通的古代大型文物。现以系列文章的形式,介绍给广大读者“我国古代大型铸铜文物”系列文章的题目如下: 1.先秦时期的大型青铜文物;2.古代大型铜佛像;3.古代大型铜人(神)像;4.古代大铜狮;5.古代大铜牛;6.古代其他大型铸铜 动物像;7.古代大铜钟;8.古代大型铜鼎炉;9.古代大铜塔和古塔的大型铜塔刹;10.古代铜殿;11.古代大型铜碑;12.古代大型柱状铜铸件;13.古代大型铜锅和铜缸;14.古代大型铜鼓和铜镜;15.古代大型铜模型;16.古代大型铜制天文仪和计时仪。 ·艺术铸造· 铸造设备与工艺 FOUNDRY EQUIPMENT AND TECHNOLOGY 2010年第4期 Aug.2010№4 2010年8 月48··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