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的命名和分类
- 格式:doc
- 大小:27.00 KB
- 文档页数:2
生物的命名和分类生物圈内的生物种类繁多,科学家根据生物的形态、构造、生理、遗传及生态等特征,将生物分门别类。
这种分门别类的工作,叫做分类,包括物种命名、检索表制作等。
生物的命名自古以来,人们给予各种生物适当的称呼,例如台湾二叶松、绿竹、孟加拉国虎等,如此在交谈或讨论时就方便很多。
这些名称叫做俗名。
由于地区或语言的不同,同一种生物可能有不同的俗名,或不同生物有同一俗名,两者皆造成不便。
俗名有时也会使人发生误解,例如章鱼、鳄鱼,会使人误以为它们属于鱼类(图10-1)。
因此,生物学家为求生物名称的统一,便制定命名法规来为各阶层的生物命名。
在十八世纪时,瑞典人林奈创制了物种的二名法,用拉丁化的文字为物种命名,此即物种的学名。
一个物种的学名由一属名和该物种的某一特有形容词组成;属名为名词,第一字母必须大写;后一字用来形容这种生物,则用小写。
图 10-1 章鱼和鳄鱼例如台湾猕猴的学名是Macaca cyclopis;Macaca为属名,其意为猴子,cyclopis是圆脸的意思,用来形容这种猴子。
又如现代人的学名为Homo sapiens,Homo为属名,意指人,sapiens是形容有智慧的意思。
种类相近的生物常常属名相同,但第二个字形容词就不一样。
例如犬、狼是种类相近的动物,它们的学名,第一个字相同,都是Canis,第二个字就不一样。
梅、桃和李的学名,第一个字相同,都是Prunus,第二个字就不一样。
分类阶层现今生物学家所用的分类系统,共有七个阶层,最高的阶层为界,其下依次为门、纲、目、科、属、种,种为分类上最低的阶层。
阶层愈高,包含的生物种类愈多;较低的阶层包含的种类就较少,但彼此的构造特征却愈相似。
今以犬、人、梅、水稻等为例,说明这种分类阶层。
犬:界—动物界门—脊索动物门纲—哺乳纲目—食肉目科—犬科属—犬属 Canis种—Canis familiaris人:界—动物界门—脊索动物门纲—哺乳纲目—灵长目科—人科属—人属 Homo种—Homo sapiens梅:界—植物界门—被子植物门纲—双子叶植物纲目—蔷薇目科—蔷薇科属—樱桃属 Prunus种—Prunus mume水稻:界—植物界门—被子植物门纲—单子叶植物纲目—禾本目科—禾本科属—稻属 Oryza种—Oryza sativa生物学家以物种演化的亲疏远近关系来分类,例如犬与狼、狐的亲缘间要比犬与狮、虎、豹的关系来得亲近,分类上犬与狼为同一属,犬、狼与狐同一科,犬、狼、狐与狮、虎、豹为同一目。
“生物的命名和分类”说课稿1 说教材及学情1.1教材解析“生物的命名和分类”是苏科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3章的第1、2节内容。
第13章共有4节内容,本节在整个第四单元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前面学过的地面上的生物、水中的生物、空中的生物和土壤里的生物等内容,都为学习本节作了铺垫,本节内容也是对前面所学的各类生物的回顾、总结。
同时本节为第3、4节学习作了适当的铺垫,为后面将要学习的认识生物多样性的本质、意义打好了基础。
第1节内容从学生所熟悉的生物的俗名入手,让学生体会到生物俗名的不科学性,引起认知冲突,进而介绍生物的学名;第2节内容安排上是从超市分类摆放的商品引到生物的分类,进而引出科学的分类,再给自己熟悉的动植物的分类。
两节内容都注重了与学生日常生活的联系,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依据《生物课程标准》的第八个一级主题“生物的多样性”中的具体内容标准“尝试根据一定的特征对生物进行分类”确定第2节为本章的重点和难点。
1.2学情分析初一学生学习生物已有近一年的时间,已经掌握了一定的生物学知识基础,对生物的命名已经有了一些感性的认识(如生物的俗名,校园中植物标牌上的学名等)。
但是,学生已有的生物学知识,并不是按照分类系统来学习的,其次,大多数学生将来并不从事生物学专业工作,对他们来说,重要的不是掌握生物分类的具体知识和技能,而是分类的思想和方法。
1.3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能说出俗名和学名的由来,说出生物命名的重要性;说出分类系统的七个阶层及七个分类系统的关系和“种”在分类阶层中的生物学意义;说出可被当做分类依据的生物特征,知道当今生物学家用来分类的最重要依据。
(2)能力目标:识别生物的俗名和学名;尝试根据动物和植物一定的特征进行分类;能够在网络上查找并提取有用信息;(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认同生物的名称从多种多样到全世界统一是一个很大的进步;小组合作交流中能够发表自己的观点。
教学目标成因:依据以人的发展为本的指导思想,创设有利于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课程实施环境,提高学生自主、合作的能力,提高生物科学素养。
生物学中的生物分类与命名生物学是研究生命形式和生物群体的科学,而生物分类与命名则是生物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通过对生物进行分类和命名,可以更好地了解生物的特征、分类关系以及演化历史,为生物学研究和实践提供基础。
本文将从生物分类的基本原则、分类的层次和命名规则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生物分类的基本原则生物分类的基本原则主要包括形态学特征、生理学特征和遗传学特征三个方面。
形态学特征是根据生物的外部形态进行分类的基础,通过对生物的形状、大小、颜色等进行观察和比较,可以将生物分为不同的类群。
例如,根据鸟类的喙的形状和翅膀的结构可以将其分类为不同的目。
生理学特征是根据生物的生理功能和习性进行分类的基础,通过对生物的代谢途径、生殖方式、食性等进行观察和比较,可以将生物分为不同的类群。
例如,根据食草动物和食肉动物的食性差异可以将其分类为不同的类。
遗传学特征是根据生物的遗传信息进行分类的基础,通过对生物的基因组结构、DNA序列等进行比较和分析,可以将生物分为不同的类群。
遗传学特征在现代生物分类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尤其是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可以更准确地划分生物的分类关系。
二、分类的层次与层级生物分类的层次是指在分类过程中,根据生物的相似性和差异性进行层层划分的过程。
常见的生物分类层次包括界、门、纲、目、科、属和种等。
界是生物分类的最高层次,是根据生物在形态学、生理学和遗传学等方面的差异,将生物世界分为不同的大类。
例如,动物界和植物界是生物界的两大类别。
门是界下一级的分类单位,是根据生物形态和生理等特征的差异,将生物界进一步分为不同的门类。
例如,脊椎动物门和节肢动物门就是生物界下的两个门。
纲是门下一级的分类单位,是根据生物形态和生理等特征的差异,将生物门进一步分为不同的纲类。
例如,鸟纲和哺乳纲就是脊椎动物门下的两个纲。
目、科、属和种是在纲下的进一步细分,是根据生物形态、生理和遗传等特征的差异,将生物纲进行更详细的分类。
例如,斑鳖目、乌龟科、中华鳖属和中华鳖种就是鳖纲中的一个分类。
第13章生物的定名和分类第一节生物的定名一、教学目标1、常识目标(1)能说出生物定名的好处,知道生物定名的重要性,说明生物的学名代表的含义。
(2)能说出俗名和学名的由来,知道俗名和学名的差别。
(3)能说出学名在使用上的长处,知道学名的重要性。
2、能力目标能分辨生物的俗名和学名。
比较生物的学名和人的姓名。
3、情感态度与价值不雅目标(1)对周围的生物好奇及发生兴趣,对所处的环境赐与关心。
(2)认同生物的名称从多种多样到全世界统一是一个很大的进步。
二、重点说明生物的学名代表的含义。
三、难点认同生物的名称从多种多样到全世界统一是一个很大的进步。
四、教学方法不雅察法、讨论法、讲述法五、教学过程(一)讨论生物的俗名活动1、材料筹办:筹办好一些学生熟悉的生物的图片,比方:马铃薯、西红柿、甘薯、月季等。
2、活动的组织:让学生讨论平时生活中对图片上生物的叫法,并了解其他国家对这些生物的叫法。
从而让学生清楚俗名存在的短处。
3、总结生物俗名的错误谬误:由于世界上国家,民族众多,语言习惯各不不异,所以同一生物的俗名也各不不异,这样造成生物名称的混乱和交流研究的许多困难。
(二)生物的学名1、学名创立的必要性:由于俗名存在的短处,所以全世界的生物学家都迫切但愿能有一个统一生物名称。
2、学名的创立:18世纪,瑞典植物学家林奈提出一种生物定名法----双名法。
3、双名法的组成:属名+种名,〔用斜体拉丁文暗示,第一个字母大写〕,就象人的姓名一样,属名相当于人的姓,种名相当于人的名。
4、学名的长处:统一了动植物的名称,便于交流,有利于学术开展。
六、讨论题1、人们平时喜欢用俗名而不喜欢用学名,为什么?答:因为俗名形象、生动,简洁,而且是大师约定俗成的,使用便利;而学名是拉丁文的,懂得的人不多。
2、一种生物的俗名是多种多样的,而学名确实统一的,生物的名称从多种多样到全世界统一,为什么说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答:生物俗名虽然形象、生动、简洁,但往往以内同物异名、异物同名和读音误解等,引起生物名称的混乱和交流研究的许多困难,所以生物名称的多种多样到全世界统一,有利于世界范围内的学术交流和研究,当然是一个很大的进步。
生物的分类和命名生物的分类和命名是科学家用于将生物组织成系统性的方式的过程。
这种分类系统被称为分类法或系统分类学。
生物分类的主要目的是通过识别和组织生物的共同特征,以便更好地了解和研究生物多样性。
传统上,生物的分类是基于形态特征、生态特征以及遗传关系等方面的相似性。
现代生物分类学更倾向于使用更精确的分类方法,如基因组学和分子生物学等技术,以揭示生物之间更深入的关系。
生物的分类系统按照层级结构进行组织,从最基本的类群开始,组成了更高级别的类群。
最基本的类群是物种(species),它是描述具有相同形态特征和生殖隔离的个体群体。
通常,生物的分类系统包含以下主要层级:域(domain):生物界的最高层级,包括三个域:细菌(Bacteria)、古菌(Archaea)和真核生物(Eukarya)。
界(kingdom):在真核生物中,常见的界包括植物界(Plantae)、动物界(Animalia)、真菌界(Fungi)、原生生物界(Protista)等。
门(phylum):每个界被进一步划分为不同的门,如哺乳动物门(Mammalia)、昆虫门(Insecta)等。
纲(class):每个门被进一步划分为不同的纲,如鸟纲(Aves)、鱼纲(Pisces)等。
目(order):每个纲被进一步划分为不同的目,如鲸目(Cetacea)、猫目(Carnivora)等。
科(family):每个目被进一步划分为不同的科,如犬科(Canidae)、猫科(Felidae)等。
属(genus):每个科被进一步划分为不同的属,如狗属(Canis)、猫属(Felis)等。
种(species):每个属被进一步划分为不同的种,如狗种(Canis lupus)、猫种(Felis catus)等。
生物的命名通常遵循国际动物命名法和国际植物命名法。
根据这些规则,每个物种都有一个唯一的拉丁学名,由属名和种加词组成,例如人类的学名为Homo sapiens。
微生物的分类和命名规则微生物是一类微小的生物体,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等。
正确分类和命名微生物对于研究其特性、功能以及与人类的关系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微生物的分类和命名规则。
一、微生物的分类1. 界(kingdom):微生物可以分为五个界,即细菌界(Bacteria)、病毒界(Viruses)、真菌界(Fungi)、古细菌界(Archaea)和原生动物界(Protista)。
2. 门(phylum):每个界包含若干个门,用于进一步细分不同类型的微生物。
3. 纲(class):门下又可以划分为若干个纲,纲是进一步划分微生物种类的方式之一。
4. 目(order):在纲下,进一步的分类单位是目,用于确定微生物之间的更具体的关系。
5. 科(family):目下面是科,科是微生物分类中的一个重要单位,进一步细化了微生物的分类。
6. 属(genus):科下面是属,是对微生物进行更为具体的分类。
7. 种(species):最具体的分类单位是种,常以拉丁学名表示,包含科学名称和命名者的缩写。
二、微生物的命名规则1. 拉丁化命名:微生物的种命名通常使用拉丁学名,以便在不同语言之间保持一致。
2. 属名+种加词:微生物的种名通常由属名和种加词组成,种加词通常是为了描述或特指某种微生物,或者以某个人的名字命名。
如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其中“Escherichia”是属名,而“coli”是种加词。
3. 学名缩写:在科学文献中,为了方便引用,可以使用微生物的学名缩写,通常是属名的首字母缩写加上种加词的首字母缩写。
例如,大肠杆菌的学名缩写为E. coli。
4. 命名者的缩写:在微生物的拉丁学名中,通常会包含命名者的缩写,以表明该微生物是由哪位科学家首次发现并命名的。
5. 国际命名规则:微生物的命名受到国际命名规则的约束,以确保命名的准确性和一致性。
三、案例分析以细菌为例,某科学家发现了一种新的细菌,并决定对其进行分类和命名。
《生物的命名和分类》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生物的命名原则和方法。
2.使学生掌握生物分类的基本概念和分类体系。
3.培养学生运用生物分类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生物的命名原则和方法。
2.生物分类的基本概念和分类体系。
3.生物分类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过程1.导入(1)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生物学家是如何给生物命名的吗?(2)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生物的命名和分类》。
2.生物的命名(1)讲解生物命名原则:双名法,包括属名和种加词。
(2)举例说明生物命名方法:以人名、地名、特征等为依据。
(3)互动环节:让学生举例说明自己熟悉的生物名称,并解释命名原因。
3.生物分类(1)讲解生物分类的基本概念:生物分类是将生物按照一定的特征和规律进行归类和区分的过程。
(2)介绍生物分类体系:界、门、纲、目、科、属、种。
(3)举例说明生物分类:以动物界为例,讲解不同级别的分类单位及其特点。
4.生物分类的意义(1)讲解生物分类的意义:便于研究、保护生物多样性、揭示生物演化规律等。
(2)互动环节:让学生举例说明生物分类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5.实践操作(1)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种生物,按照生物分类体系进行分类,并解释分类依据。
(2)展示成果:每组汇报分类结果,教师点评并给予指导。
(2)让学生谈谈自己对生物分类的认识,以及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四、课后作业1.列举5种生物,分别用双名法命名。
五、教学反思1.加强对学生的个别辅导,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2.适当增加课堂互动环节,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3.结合实际生活,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生物分类的意义。
重难点补充:一、生物的命名1.教师讲解:同学们,生物的命名可不是随意取的,而是有严格的命名规则。
我们一般使用双名法,也就是每个生物的名字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属名,另一部分是种加词。
比如我们熟悉的苹果,它的学名是Malusdomestica,其中“Malus”是属名,“domestica”是种加词。
《生物的命名和分类》教案•相关推荐《生物的命名和分类》教案小编为您收集整理的生物分类教案,提供全面的生物分类教案信息,希望对您有用!生物分类教案篇一:生物的命名和分类教案摘要第十四章第一节生物的命名和分类一、生物的命名1753年,瑞典的分类学家林奈创立了生物“双名法”。
教师总结:双名法使每一种物种只有一个全世界通用的科学名即学名,从而确保了物种的名称不会混淆。
人们根据学名就可知道某种生物在分类系统中的分类地位,并可知道该种生物的主要特征,非常有利于学术交流和发展二、生物的分类牵牛花、甘薯甲虫、蜻蜓鲨鱼、鲫鱼、鲢鱼投影展示:马分类单位:种投影展示:斑马分类单位:属投影展示:驴分类单位:科投影展示:犀牛分类单位:目教师总结:分类等级越高,包含的生物种类越多;分类等级越低,包含的生物种类越少,分类等级越高,彼此的形态、结构、生理等特征越相远;分类等级越低,彼此的形态、结构、生理等特征越相近。
三、现代生物分类的发展1967年生态学家惠特克将生物分为原核生物界、原生生物界、真菌(菌物)界植物界和动物界生物五界的分类更具有准确性,且也更合理,所以被广大科学家所接受,生物学家根据生物之间的相似程度,把它们划分为界、目、纲、科、属、种分类等级越高,彼此的形态、结构、生理等特征越相远;第十四章第一节生物的命名和分类赣榆县赣马一中杨鹏一、教材分析:本节课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学习简单、必要的生物分类是十分有用的,这也能够培养他们在今后的学习、研究中更严谨的科学态度。
同时,生物的命名和分类也是本章节《生物的多样性》的基础知识,有助于学生对后面知识的理解。
二、学情分析、设计思想:本章内容以概念为主,不容易记忆和理解。
因此选区大量资料作为引导,帮助学生理解记忆。
同时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自己对生物进行分类,也可以考核学生的理解情况。
1.知识目标:(1)让学生知道生物命名的正确方法,理解命名的意义(2)让学生初步了解生物分类的基本方法(3)让学生知道生物分类的等级、单位以及生物五界的名称2.能力目标:(1)通过对几种常见动植物的分类,培养学生观察、对比、归类的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对生物命名和分类工作严肃性的认识,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和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四、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1.重点:生物分类的等级、单位以及生物五界的名称解决方法:用举例说明的方法帮助学生记忆2.难点:生物命名的正确方法,理解命名的意义解决方法:选择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例子帮助学生理解六、教学过程引入:生物种类极其繁多,有人估计有500-3000万种。
一、教案概述生物的命名和分类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生物分类的意义和目的;2. 掌握生物的命名原则和分类方法;3. 能够识别和理解生物的分类单位及相互关系;4. 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判断能力。
教学重点:1. 生物分类的意义和目的;2. 生物的命名原则和分类方法;3. 生物的分类单位及相互关系。
教学难点:1. 生物分类的方法和原则;2. 生物的分类单位及相互关系的理解。
教学准备:1. 教材或相关教学资源;2. 生物标本或图片;3. 分类表格和卡片;4. 投影仪或白板。
二、教学内容和过程第一节:生物分类的意义和目的1. 引入:通过展示生物标本或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生物的特征;2. 讲解:介绍生物分类的概念和意义,解释分类的目的;3. 讨论:分组讨论生物分类的重要性,举例说明分类的应用;4. 总结:强调生物分类对科学研究的价值和意义。
第二节:生物的命名原则1. 引入:介绍生物命名的背景和原因;2. 讲解:讲解生物命名的原则,如双名法和国际代码;3. 练习:学生分组练习给生物命名,教师指导并进行评价;4. 总结:强调生物命名的重要性和规范性。
第三节:生物的分类方法1. 引入:通过展示不同分类单位的生物标本或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2. 讲解:讲解生物分类的方法,如形态学、遗传学和解剖学等;3. 实例分析:分析具体生物的分类方法,如植物的种子和动物的骨骼;4. 总结:强调生物分类方法的多样性和科学性。
第四节:生物的分类单位及相互关系1. 引入:介绍生物分类单位的顺序和关系;2. 讲解:讲解生物分类单位的定义和相互关系,如种、属、科、目、纲等;3. 分类练习:学生进行生物分类练习,教师指导并进行评价;4. 总结:强调生物分类单位的重要性和相互关系。
第五节:生物分类的应用1. 引入:介绍生物分类在实际应用中的例子;2. 讲解:讲解生物分类在农业、医学和环境保护等领域的应用;3. 实例分析:分析具体生物分类应用的案例,如作物育种和疾病诊断;4. 总结:强调生物分类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第十四章生物的多样性
第一节生物的命名和分类
制作人:种少敏审核人:种少敏
知识目标
1、知道生物命名的正确方法,说出正确命名的意义;
2、初步了解生物分类的基本方法;
3、知道生物分类的等级、单位以及生物五界的名称。
能力目标
通过对集中常见动植物的分类,培养观察、对比、归类等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生物命名和分类工作严肃性的认识,培养实事求是和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
课堂导入
1、红薯是常见的植物,它的块根是大家非常喜欢的食物。
然而大家
知道它还有哪些名字吗?
2、你知道山药吗?
生物的种类及其繁多,有人估计地球上的生物物种在500万—3000万种之间。
目前已描述或者定名的物种数目,说法不一,有人说为140万种,有人说为170万种等。
面对这样多得生物我们怎么识别它们呢?
课堂学习
一、请阅读5—6页林奈的生平、生物分类与“二名法”的提出相关内容,总结林奈的主要贡献。
二、生物的命名
1753年,瑞典的分类学家林奈创立了生物。
生物的学名有两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是,代表该生物所在的属,第二部分为。
属名和种名都必须使用拉丁文斜体,而且属名的第一个字母要大写。
三、生物的分类
1、【实验】第二页,区别几种常见的动物和植物。
第一步:请根据叶的形态把植物(包括油松、圆柏、白皮松、侧柏)分成两类,通过外部形态和生活习性把动物(包括犬、狼、猕猴、黑猩猩)也分成两类。
第二步:比较油松、白皮松、圆柏、侧柏的叶有什么不同?比较四种动物有什么共同点?
讨论:
(1)通过尝试,你将生物进行分类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2)你认为将生物分类有什么意义?
2、分类的等级和单位
四、现代生物分类的发展
阅读资料,回答问题:
显微镜发明以前
16世纪末:
中国医药学家李时珍编写《本草纲目》一书,将生物分为动物和植物两类。
动物药类按虫、鳞、介、禽、兽、人的次序分类叙述;植物分为草部、谷部、菜部、果部、本部五部,又把草部分为山草、芳草、溼草、毒草、蔓草、水草、石草、苔草、杂草等九类。
对植物的科学分类,要比瑞典的分类学家林奈早二百年。
17世纪末:
英国植物学家伊。
雷对人们所知道的植物进行了属和种的描述,编著出版《植物研究的新方法》
18世纪中:
瑞典博物学家林奈出版《自然系统》,采用人为分类的方法,将植物和动物分为纲、目、属、种四个分类阶元。
显微镜发明以后
19世纪中:
显微镜发明以后,用显微镜发现一大群单细胞微生物以后产生的。
1866年由赫克尔倡议,把生物分成原生生物界和植物界、动物界。
所谓原生生物界,包括原核生物如细菌、蓝藻,单细胞真核生物如真菌、原生动物和低等藻类,单细胞群体生物如海绵。
电子显微镜发明和应用以后
20世纪中
1969年由惠特克(R.H.Whittaker)提出,并于1971年和1974年经马古里斯(L.Margulis)两次修订。
惠特克把原核生物单独分界,又把真菌从植物界中独立出来。
这样,自然界的生物被分成原核生物界、原生生物界、植物界、真菌界和动物界五界。
其中原生生物界的范围和概念已不同于三界说。
惠特克的这一分类系统得到多数生物学家的首肯和好评。
总结:
显微镜发明以前,科学家们将生物分为。
显微镜发明以后,科学家赫可儿将生物分为。
电子显微镜发明和应用以后,科学家惠特克将生物分为。
知识拓展
李时珍(1518—1593),字东璧,湖北蕲州(今湖北省黄冈市蕲春县蕲州镇)人,汉族,生于明武宗正德十三年(公元1518年),卒于神宗万历二十二年(公元1593年)。
中国古代伟大的医学家、药物学家,李时珍曾参考历代有关医药及其学术书籍八百余种,结合自身经验和调查研究,历时二十七年编成《本草纲目》一书,是我国古代药物学的总结性巨著,在国内外均有很高的评价,已有几种文字的译本或节译本,另著有《濒湖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