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宣传到传播:我国对外传播观念的变化-最新文档
- 格式:docx
- 大小:11.91 KB
- 文档页数:4
中国对外传播的发展和展望摘要:在古时中国丝绸之路代表着东方文化对外的输出,中国通过丝绸之路成功的进行了对外传播,展现了最初对于对外传播的重视。
而现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传媒业在不断的变革中使得信息传播变得越来越快捷,而当代中国的对外传播在影响力方面却仍然与西方国家存在较大的差距。
面对传媒业日新月异的发展,新媒体层出不穷的现状,中国应该如何利用新媒体的优势来进行对外传播,使得中国的形象在国际上得到认可和尊重,并使得中国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是当下我们面对的一个大课题。
关键词:对外传播现代传媒新媒体文化传播Abstract:Silk Road represent the export of eastern culture in ancient China,through which have successful realize the externa communication,and shown the emphsis of it.Nowaday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technic the modern media industry make information spreading more and more convenient.However,there is still gap between China and western world in external communication.Faced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media industry and Rapidly development of new media,It has been a important task how China makes and thus help China’s image being recognized and respected ,and chinese culture spreading all over the world external communication.Keyword: external communication modern media new media cultural transmission从古至今的中国对外传播什么是对外传播?现代对于这个名词的解释是指的由传播机构和专业人员通过传播媒介,对居住在本国国境以外的广大人群进行物质、文化、信息传播的行为。
新中国成立70年对外传播媒介与传播观念之变迁回顾作者:朱鸿军蒲晓来源:《对外传播》2019年第06期每一次媒介技术的升级换代都推动着对外传播事业的颠覆性变化。
从新中国成立到现在的对外传播70年,是对外传播媒介革新变化的70年,是对外传播观念与时俱进的70年,是见证我国在世界舞台从一个积贫积弱的国家一跃成为当今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历史的70年。
本文拟梳理新中国成立至今我国对外传播媒介及观念演进的过程,针对当下对外传播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
一、从百废待兴到联通世界:对外传播媒介的深刻变革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内百废待兴,这一时期的对外传播须完全集中于中央,国际时事评论与报道经中央统一审查发表,其他报纸只能转载。
集中管理、统一口径的做法有效应对了国际社会两极对峙的局面,为国内局面的稳定发挥了有效作用。
经过十年“文革”动荡,对外传播中出现的负面因素导致中国国家形象下降,对外传播一时停滞不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步入正轨,对外传播有了迅速发展。
20世纪70年代的对外传播主要以广播、书刊传播为主。
①80年代,我国不断拓展海外传播阵地,英文报纸、对外通讯社成为对外传播的重要阵地。
《中国日报》结束了我国自1951年来没有英文日报的局面,新华社等通讯社也纷纷扩大驻外记者站规模。
②整个90年代,中国对外传播事业基本走向世界,电视取代广播、报纸扮演重要角色,中央电视台海外频道受到海外关注。
③世纪之交至今,互联网的崛起为对外传播注入更大动力,也提供了新的契机。
移动社交媒体的运用拓展了我国对外传播新场域,中央外宣媒体推动建立全球信息传播新秩序。
④二、从信息封闭到兼容开放:技术革新下对外传播观念之变迁变革不只发生在媒介形态当中,技术之变带来的是传播场域的重新洗牌,传播政策的调整转换,也是传播理念与范式的更迭。
(一)单向宣传观向受众本位转变从新中国成立初到20世纪80年代初,“宣传对象”的受众观一直指导着我国对外传播实践。
此阶段的受众观长期指导单向度向外传播信息,忽视了国外受众的信息需求,过分强调“以我为主”。
如何从对外宣传走向国际传播在全球化日益深入的今天,国家、企业或个人都越来越需要从对外宣传走向国际传播,以提升自身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本文将从确定传播目标、选择传播渠道、制作传播内容、优化传播效果和定期维护和拓展五个方面,探讨如何从对外宣传走向国际传播。
我们需要明确传播的目标。
这个目标应该具有具体性、可衡量性和可实现性,并符合国际传播的特点和需求。
例如,我们可以通过制定传播目标来推广中国的文化、旅游、教育等产业,提升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形象和影响力。
在确定了传播目标后,我们需要选择合适的传播渠道。
传统的对外宣传渠道如新闻媒体、广告等,以及新兴的社交媒体、网络平台等都可以成为我们传播信息的渠道。
同时,我们还可以通过与海外媒体、国际组织等建立合作关系,提高传播效果。
在制作传播内容时,我们需要注重信息的“走出去”。
一方面,我们要努力展示中国的故事、文化、价值观等,让世界更加了解中国;另一方面,我们还要能够应对国际舆论、国际标准等,在内容制作上更加国际化。
例如,我们可以制作一些有关中国文化的英文视频或博客,通过国际化的表达方式让更多人了解中国。
为了让传播效果最大化,我们需要更加注重优化传播效果。
我们可以通过数据分析、用户研究、海外市场调研等手段,了解目标受众的需求和兴趣,从而调整传播策略,确保信息能够真正打动目标受众。
例如,我们可以通过分析海外游客的消费习惯和喜好,制定更具针对性的旅游推广策略。
在完成传播内容后,我们还需要定期进行维护和拓展。
一方面,我们要通过监测数据、分析用户反馈等方式,了解传播效果,以便及时调整策略;另一方面,我们还要不断发掘新的传播资源和合作伙伴,拓展传播的深度和广度。
例如,我们可以与海外的大学、研究机构等合作,共同举办文化活动或开展学术交流,通过这些活动将中国的文化和价值观传递给更多的人。
从对外宣传走向国际传播是一个需要不断探索和实践的过程。
通过明确传播目标、选择合适的传播渠道、制作高质量的传播内容、优化传播效果以及定期进行维护和拓展,我们可以不断提升自身的国际传播能力和影响力。
如何从对外宣传走向对外传播作者:哈斯木其尔来源:《新闻传播》2016年第20期【摘要】习近平同志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精心做好对外宣传工作,创新对外宣传方式,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本文在结合习近平总书记的“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讲话,从对内、对外两个角度浅析如何从对外宣传走向对外传播。
【关键词】对外宣传;对外传播;转变引言习近平同志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精心做好对外宣传工作,创新对外宣传方式,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达,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对于我们将来实施工作以及工作目标的实现,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同时习近平同志的一系列关于对外宣传工作的讲话为我国如何从对外宣传走向对外传播提供了指导。
1. 使国民对本国传统形成正确认识宣传工作最为基础也最为重要的工作内容是宣传阐释中国特色。
只有对内解释清楚,才能够做到对外的宣传。
所以对内宣传阐释中国特色是对外宣传、传播的基本要求。
宣传阐释中国特色,要讲清楚我国之所以实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由于我国的特殊历史渊源决定的;要让国民明白我国的传统历史文化是博大精深且源远流长的,所以我国的民族历史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民族之魂。
需要让国民深刻地体会到,国家的文化软实力是一个国家的竞争的一个重要资本,所以发展我国文化软实力,通过对文化软实力的宣传,达到宣传国家的效果;在以强大的民族人民根基为背景下,我国实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必然的也是自然的。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因此中华民族一定能创造出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制度。
与其他国家不同的历史文化传统,注定我们必然要走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
对于传统文化,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去伪存真,去粗取精。
2. 深化中国梦,以中国梦引领对外宣传中国提出中国梦,也在强调中国梦是中国国民的梦,是中国社会的梦,是中华民族复兴的梦。
从“宣传”到“传播” 中国迈入公关时代2011-3-24 21:19:25新一代韩流明星Big Bang、朴时厚、金范、韩彩英和李多海近日成为最新的“韩国面孔”。
据媒体报道,这些明星将在韩国旅游名胜宣传片中亮相。
而这类宣传片一般会突出韩国的活力四射与历史悠久,人物多以老中少三代家庭为主,强调韩国团结向上的精神以及儒家文化的内涵。
几乎与此同时,一套含有50余张“中国面孔”的中国国家形象宣传片也将制作完毕,近日将在海外播出。
“韩国面孔”与“中国面孔”,将二者联系起来的,是它们都属于国家形象推广的产物。
中国政府的国际公关,被认为是近些年的新鲜事儿。
但接受采访的数位国际关系专家表示,中国“国家形象”推广走到今天,实际上经历了数次阶段性的发展道路。
从“宣传”到“传播”1949年之后,新中国在对外宣传方面,起用过两个重要人物——前美国记者斯特朗和爱泼斯坦。
其中斯特朗从1962年起,在周恩来的建议下,每月写一篇文章给那些想了解中国现状的外国人,标题就叫《中国通讯》。
长期住在北京的她,以个人通信的形式诠释中国的政策,反映中国的动向,被视为“红色宣传人”。
她娓娓而谈而非说教的叙事口吻,对当时的中国对外宣传来讲是一种突破,但她仍受到美国同行的批评。
《纽约时报》曾揶揄她“向全世界兜售共产主义”。
“在改革开放前的毛泽东时代,我们的对外宣传主要强调政治和意识形态,是一种战斗的、革命的形象。
”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李永辉教授对《中国新闻周刊》说。
1978~1979年是一个转折点。
邓小平出访美国,戴着一顶牛仔帽出现在美国人面前,亲和力很强,无疑起到了一种国家形象宣传的作用。
此时的中国正逐步致力于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积极融入世界,总体而言在外交上保持着一种韬光养晦的低调形象。
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开始认识到公益广告的价值。
如1998年中国用公益广告的形式宣传抗洪救灾。
1999年,政府有关部门曾推出科教兴国的广告。
现任中国传媒大学广告系主任的何辉教授,当年作为策划人参与了这个广告的制作。
重点话题INTERNA TIONAL COMMUNICA TIONS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对外传播的变迁与发展索格飞 上海外国语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博士后郭 可 上海外国语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新中国成立后对外传播事业得到初步发展,改革开放后稳步推进,新世纪以来取得了跨跃式进步。
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回顾新中国对外传播事业的变迁与发展,可以窥见一条鲜明的发展轨迹:伴随着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国家发展道路,广播、杂志、报纸和电视四大传统媒体以及网络新媒体依次登上中国对外传播的历史舞台,我国对外传播也从一开始的“单向宣传式”传播模式逐步转向“全方位主动式”国际传播格局。
本文以新中国70年对外传播事业的标志性事件为主线,以媒体技术的演进为脉络,分析了我国对外传播三个阶段的特征和趋势,并结合时代特征探讨了新时期中国对外传播发展的新趋势。
一、通讯社-电台-杂志时期新中国成立之初,国际势力千方百计妄图封锁与孤立中国;而国内百废待兴,国家工业基础薄弱,经济发展落后。
在艰苦的环境下,为了应对复杂的国内外局势,让世界了解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我国全力启动了对外传播事业,掀开了对外传播的历史新篇章。
(一)初创对外传播事业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明确提出:“保护报道真实新闻的自由”“发展人民的广播事业”“发展人民的出版事业,并注重出版有益于人民的通俗书报”。
这些政策顺利启动了新中国的对外传播事业。
为了加强中央对新闻事业的统一领导和管理,1949年我国成立了新闻总署。
随后专门负责对外传播事业的国际新闻局诞生,这标志着新中国对外传播事业正式创建。
新华通讯社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在这一时期发挥了独特作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新华社逐步统一和调整全国各地机构,形成统一的国家通讯社。
20世纪50年代中期,新华社开始着手建设世界性通讯社。
1955年,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毛泽东主席提出新华社“应该大发展,尽快做到在世界各地都能派有自己的记者,发出自己的消息。
中国城市宣传片的传播现状及问题摘要:城市宣传片有利于提高城市软实力、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
按照传播五要素对城市宣传片进行分析, 发现传播受众是影响传播效果的核心因素。
中国城市宣传片虽然取得了骄人的成就, 但仍存在传播主体理念偏差、传播内容缺乏特色和传播渠道过于单一的问题, 导致其传播效果不尽如人意。
因此, 中国城市宣传片应该从传播受众的角度出发, 运用多维度的认同传播策略、典型性的品牌传播策略和多元化的联合传播策略, 以引起受众共鸣、强化受众记忆、扩大受众群体, 从而获得最理想的传播效果。
关键词:城市宣传片; 传播受众; 传播策略;城市在寻求发展的过程中, 需要对外展现良好的城市形象, 才能吸引资金和人才, 从而推动当地经济发展, 提高综合竞争力。
城市形象的展示一般采用口号、标识和宣传片等, 其中宣传片以其生动的视听艺术和全面立体的表现形式, 成为城市形象建立和推广的主要手段。
城市宣传片就是利用影视的表现手法, 有重点、有秩序、有针对性地对城市形象进行品牌定位和特色描述的创意广告。
高质量的城市宣传片是城市的视觉名片, 通过独特的艺术视角和精炼的影视语言, 展现城市的地域特色和文化, 给人以强烈的冲击和震撼, 从而达到宣传城市形象、提高城市软实力、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作为国家形象的分支, 城市形象是公众对城市的看法或观念的集合。
这种看法或观念通常是主观性的, 会受到大众传播的影响。
因此, 本文将从大众传播的主要环节对中国城市宣传片进行分析, 探讨其最重要的影响因素, 总结其现存的问题并研究相应的传播策略, 为中国城市宣传片更好的传播提供借鉴。
一、城市宣传片的传播五要素1948年, 美国传播学先驱Harold Lasswell提出传播领域的五大要素:传播主体 (Who) 、传播内容 (Says What) 、传播渠道 (In Which Channel) 、传播受众 (To Whom) 和传播效果 (With What Effect) 。
从传播渠道创新到传播效果提升作者:范以锦来源:《对外传播》2015年第10期中国的对外传播经历过了从比较单一到多渠道传播的过程。
面对新的国际环境和传播形态的千姿百态,对外传播任务繁重,传播既有难度也有良好机遇。
传播要讲究方式方法,最为重要的是要达到良好的传播效果。
当今已进入到了大数据时代,如何利用先进大数据的手段提高对外传播效果,已经提到了议事日程。
对外传播两次重大转折时期:改革开放与互联网时代改革开放和互联网时代这两个阶段,对中国对外传播带来的影响不可低估。
如果说改革开放是把中国的对外传播由比较单一的封闭式的传播变成了开放式的、多渠道的传播的话,那么,互联网时代则不只是进一步丰富了传播渠道,而且对传播效果是一个提升。
不同时期的社会政治生态环境,对当时的对外传播会产生不同的影响。
改革开放前的国人在比较封闭的国土上工作、生活,没有多少人能有机会出国交流。
就国家层面而言,对外交往也有一定限度,尤其是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文化等方面交往更未引起足够的重视。
在这样的背景下,当时具有高度的意识形态属性的媒体,也必然会在比较封闭的状态下进行对外传播。
于是,对外传播就产生了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对外国的国情不了解,自说自话,不能满足国外受众的需要。
二是对发达国家的先进的经济、技术、文化没有引起重视,甚至还有偏见,让别人接受不了。
三是对外活动范围受限必然造成传播渠道的狭窄,除了对外传播的报纸,就是对外的广播、电视,覆盖面小。
即便传播覆盖的地区,也往往由于方法不对,水土不服,能引发受众兴趣的方面并不多。
改革开放之后的社会政治生态环境,对中国的对外传播产生了极其重大的影响。
改革开放的一个重大变化就是中国与世界接轨,将中国由过去比较封闭的状态融入进了国际大社会。
尤其是经历了15年艰难的复关和入世谈判之后,中国终于在2001年12月11日加入了世贸组织。
世贸组织的加入,使中国在国际经济活动的舞台上有了更多的参与机会,这种参与并非只是单纯的经济活动,也蕴涵着对中国国家形象的展示。
如何从对外宣传走向国际传播————————————————————————————————作者:————————————————————————————————日期:2如何从对外宣传走向国际传播陆地内容摘要:长期以来,中国的对外传播成本高昂,效果不彰。
究其因,主要是沿袭了对外宣传的老路。
本文从分析信息产品的四种价值入手,解析了中国对外传播作品存在的通病及其原因,并一针见血地指出,中国对外传播作品中存在的问题其实并不是哪个人的问题,而是我们国家的传播理念存在一定的偏差。
作者通过对比分析后认为,中国的对外传播还停留在对外宣传的理念上,基本不谙国际传播的规律。
而实际上,对外宣传和国际传播是两种不同性质的传播活动。
只有搞清楚不同事物的差别,才能充分发挥不同事物的功用。
关键词:对外宣传、对外传播、国际传播Abstract: For quite a long time, the cost of the Chinese external communication is very high, but the effect is not evident. The crucial reason is we have followed the old routine of the external propaganda .The authors of the article begin with the four values of the information products, analyze the common failing of the Chinese external communication works and the causes for that , then point out sharply that the problems of the Chinese external communication works should not be imputed to anybody , but to our communication ideas . Through the comparison and the analysis, the authors of this article draw a conclusion: The Chinese external communication remains at the level of the external propaganda ideas; on the whole, we are not familiar with the laws of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As a matter of fact, the external propaganda and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are two communication activities distinct in natures. Only when we are clear about the difference of the varying things, can we give full scope to them.Keywords: external propaganda 、external communication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和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中国在国际媒介市场的地位也在不断加强。
1949-2019:新中国对外传播的变迁与发展194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重要历史节点,新中国从这一年开始走上了对外传播的发展道路。
经过70年的发展,新中国的对外传播取得了许多显著成就,也经历了一系列变迁和发展。
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国力不强以及外部环境的限制,对外传播主要以宣传方向为主。
这一时期的对外传播更多地强调自我表达、自我辩护和树立国际形象。
1950年代朝鲜战争期间,中方通过宣传战胜利的消息来展示共产主义运动的强大力量,这对于中国在国际上获得支持和认可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1955年中国成立了对外宣传部,开始组织对外新闻报道,向世界宣传并推广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
进入1960年代,中国与苏联的关系逐渐紧张,导致对外传播受到限制。
中国政府主要通过外交渠道进行对外宣传,对外媒体的报道比较少。
在这个时期,中国国内出现了文化大革命,这给国际社会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尽管有些报道是有偏差的,但对外传播已经成为国家形象、文化和政治制度等方面的介绍。
然而到了1970年代,中国与世界的接触逐渐增多。
中国先后参加了联合国,与美国建立外交关系,这为中国的对外传播提供了更大的空间。
中国开始积极推进对外文化交流,邀请外国友人来访,并派遣大量留学生出国深造。
中国还向外国友人提供援助,并宣传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
这些举措改变了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形象,使中国被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和认同。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对外传播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中国不仅在经济发展上取得了巨大成就,也开始更积极地参与国际事务。
对外传播也由宣传为主转向互动为主,中国媒体积极采取各种渠道向外国传播中国的声音。
特别是随着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迅猛发展,中国的对外传播途径越来越多样化和广泛化。
现在,中国的媒体包括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等,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向世界传达中国的信息和观点。
新中国对外传播的变迁与发展经历了从宣传为主到多元化、互动性传播的转变。
70年来,中国通过不断完善对外传播策略和手段,成功塑造了自己在国际上的形象,让更多的国家和人民对中国有了更全面、客观和正面的认知。
2015年第4期一、对外传播的发展历程和重要性1、对外传播概念的界定对外传播是指国际传播中的信息出境部分①,它包含两个流向,一是国内向国外的传播,二是国外向国内的传播。
这就说明对外传播不是简单意义上的单向传播,而是双向的。
本文主要研究第一个流向,即如何做好由我国向其他国家或国际社会的传播。
2、我国对外传播的发展历程早在1931年11月7日,红色中华通讯社成立,呼号为CSR,这是共产党领导下最早的对外传播媒体。
1940年12月30日,隶属于新华社的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开始播音,这标志着中国人民对外广播事业的诞生。
②新中国成立了后,我国更加重视对外传播。
成立中央人民政府新闻总署,下设新华通讯社、广播事业管理局和国际新闻局等。
而其中的国际新闻局是新中国第一个以对外宣传为中心工作的新闻出版机构。
从新中国成立到“文化大革命”之前,我国的对外传播体系逐渐形成。
“文化大革命”时期,我国的对外传播事业几乎处于停滞状态。
直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的对外传播事业取得新的发展,印刷媒体全面恢复、对外广播持续发展、对外电视开始起步、通讯社的对外传播业务继续扩大。
值得一提的是1991年6月4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成立,这是我国专门的对外宣传管理机构,标志着我国对外传播党政分开的管理体制。
随着20世纪90年代以来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以及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的对外传播进而得到更全面的发展。
2006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门户网站成立,值得一提的是该网站辟有英文版,这是我国主动做好对外宣传工作的一项重要尝试。
从新中国成立至今,我国的对外传播事业得到不断发展,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也在稳步提升。
但是和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对外传播在信息技术运用、对媒介融合趋势的把握及媒体发展规模等方面仍然存在差距。
3、做好对外传播工作的重要性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强弱除了以经济、军事、科技实力等表现出来的硬实力之外,还包含以文化和意识形态为主要内容的软实力。
新中国70年对外传播的经验浅析新中国成立70年来,在对外传播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些经验对于今后我国对外传播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将从新中国成立以来对外传播工作所取得的成绩和经验中提炼出一些要点,进行简要分析。
希望可以为今后我国对外传播工作的发展提供一些借鉴和思路。
一、倡导和传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对外传播中,新中国始终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主要内容进行宣传,并倡导国际社会对中国模式的理解和认同。
一方面,通过国际交流和合作,向国际社会传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内涵和优势,提升国际社会对中国的认知度和理解程度;加强国际媒体的引导和宣传,影响国际舆论对中国的态度和观感。
这种做法在国际影响力的提升和国际认可度的提高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一些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中获得了广泛认同,成为一种新的发展模式和理念,为中国对外政策和国际形象的树立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积极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传播中国声音在对外传播中,新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通过参与国际组织、签订双边协议、举办国际会议等途径,传递中国的声音和立场,对外宣传中国政策和主张。
以参与国际合作为例,新中国参与了一系列国际组织和机制,包括联合国、世界贸易组织、上合组织等。
通过这些国际组织和机制,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促进全球化进程,传播中国特色的全球治理理念,并在国际议题上发表中国观点和建议。
通过双边合作与对话,与其他国家加强联系与交流,推动国际合作,传递中国的立场与价值观。
在国际交流与合作中,新中国宣扬互利共赢的理念,倡导和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传递包容与开放的态度,致力于构建和平、公正、包容、普惠的国际关系。
三、注重舆论引导和国际形象塑造在对外传播中,新中国注重舆论引导,通过国际媒体和外交渠道,积极参与国际舆论话语权的竞争,塑造积极的国际形象。
一方面,通过媒体报道和舆论引导,积极宣传中国的发展成就、政策取得和国际影响等方面,树立中国国家形象和国际形象;积极参与国际舆论话语权的争夺,通过国际媒体和社交媒体等渠道,传播中国的声音,影响国际舆论对中国的认知和评价。
1949-2019:新中国对外传播的变迁与发展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告别百年屈辱,在新的历史时期中走向强大。
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种种原因,对外传播相对封闭。
直到改革开放,中国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崛起国家的身份和责任让中国逐渐重视对外传播,使对外传播逐渐升温。
本文将从宣传思想的初步探索,到改革开放时期的对外传播,再到现代互联网时代的崛起,探讨新中国对外传播的变迁与发展。
新中国成立初期,宣传思想工作起步较早。
1949年10月1日,在天安门广场的开国大典上,毛泽东主席站在天安门城楼上,向全世界发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的讲话。
这是新中国对外传播的开端,讲话全文贯穿着革命斗争、民族团结、发展经济、改善民生、互相支持的主题。
从此,中国开始建立自我表达途径和对内外宣传机制,初步探索对外宣传思想工作的开展。
1950年代到1960年代初期,中国取得了一系列的政治经济军事胜利,抗美援朝、中国原子弹、水利工程等工程都取得了国际知名度。
中国利用这些胜利经验,大力展开了对外宣传,向世界传达中华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中国不仅在各种场合举办文艺演出,让外国人了解中国方方面面,还派出大量记者、专家、政府官员走出国门,向全世界介绍新中国的发展。
改革开放使中国踏上了现代化发展的快车道,并迎来了对外开放的新时期。
1982年,中共中央和国务院联合下发第一份《对外宣传工作纲要》,使中国的对外传播走向了规范化。
在外交方面,中国积极拓展外交友好,与世界各国建立起互利双赢的外交关系,摆脱了孤立和封锁,受到了世界的广泛认可。
同时,中国开始派出一批优秀的外交官、专家学者和企业家,积极参与国际交流和合作,使中国声音渐渐在国际上崭露头角。
进入21世纪,中国迎来了互联网时代的浪潮。
互联网使传播方式更加灵活多样,使中国的对外传播更加快速、便利、富有创造性。
2010年以来,中国开始大力推进对外传播的战略建设,提出了“文化出海”、“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一带一路”等重要理念和倡议,向全世界传递出中国的文化、价值观和发展理念。
浅谈我国民间对外传播我国民间对外传播是指在官方对外传播活动以外,由各个社会群体或个人主动参与的各种文化交流和信息传播行为。
近年来,我国的民间对外传播逐渐发展壮大,形式多样、内涵丰富,对于增进国际交流和了解中国文化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我国民间对外传播在文化交流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文化传统的国家,民间传统文化具有丰富多样的特点。
通过各种形式的传播,如电影、音乐、艺术展览、文化节等,我国民间向外传播了丰富的传统文化,使外国朋友们更加了解和体验中国文化。
中国电影在国际上获得了很高的评价,许多中国导演通过自己的作品向世界传达了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
民间艺术团体的交流演出也为外国人提供了更好的机会来感受中国传统文化。
我国民间对外传播在信息传递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中国民众对外传递信息的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通过社交媒体、视频网站等平台,中国人可以通过自己的声音和视角向外国人介绍中国的发展、社会变迁、人民生活等方面的信息。
这种民间对外传播形式的出现,不仅加强了信息的传递效果,还让外界更加全面地了解中国的真实情况。
我国民间对外传播还能够加强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人文交流。
民间对外传播的活动不仅限于政府间的交流,更多的是基于个人或团体之间的交流。
在国际交流活动中,中国的民间代表团和海外华人华侨的角色十分重要,他们通过各种形式的交流活动,为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民之间构建了友善的桥梁。
这些交流活动在增进国际友谊、促进国际和平方面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我国民间对外传播是一种积极存在的现象,通过积极参与国际交流,促进文化交流,加强信息传递和人文交流,为增进国际友谊、促进国际和平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在今后的发展中,我们应该进一步加强对外传播的组织和管理,提高民众的对外传播意识,使民间对外传播能够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作用,为国家的对外交流做出更大的贡献。
新中国70年对外传播的经验浅析新中国成立70年来,对外传播工作取得了巨大成就。
在这漫长的岁月里,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交流,不断扩大对外开放,增强自身国际影响力,为增进与各国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合作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对新中国70年对外传播的经验进行浅析,以此为参考,进一步提高我们的对外传播水平。
新中国70年对外传播充分发挥了政府主导和社会参与的优势。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对外传播工作,不断加大对外传播的投入,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促进了对外传播事业的高速发展。
社会各界也积极参与到对外传播工作中,包括媒体、学术研究机构、文化交流团体等,为中国的对外传播提供了丰富的内容和形式。
政府主导和社会参与相结合,形成了对外传播的强大合力,为中国的对外传播事业提供了有力支持。
新中国70年对外传播坚持信息化和立体化发展。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中国的对外传播工作也在不断创新,利用现代化的传播手段和渠道,将中国的声音传播到世界各地。
中国还积极开展文化交流、人文交流等多种形式的对外传播活动,为国际社会提供了更多了解中国的机会,增进了与各国人民的友好往来。
信息化和立体化的对外传播发展模式,使中国的对外传播工作更加灵活多样,更加符合国际社会的多元需求。
新中国70年对外传播坚持以开放包容的姿态,争取国际社会的理解和支持。
中国始终秉持着开放包容的精神,致力于同各国加强交流合作,努力消除误解和偏见,促进各国间的相互理解和友好合作。
中国坚持以平等对话的方式处理国际交往,重视各国文化的多样性,尊重不同文明的共存共荣,使中国的对外传播更具有吸引力和感召力。
通过开放包容的姿态,中国在对外传播方面赢得了国际社会的理解和支持,促进了中国与其他国家的友好交往与合作。
新中国70年对外传播始终紧密结合自身实践和国际大势,坚持正确舆论导向。
中国在对外传播中,始终把自身发展与国际大势紧密结合起来,积极宣传中国的改革开放成果、经济社会发展成就,展示中国的文化魅力和国家形象。
我国主流媒体对外传播需提升的方面等10则我国主流媒体对外传播需提升的方面,是一个涉及国家形象、社会形象和文化传播的重要议题。
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提升和对外交流的不断增加,主流媒体对外传播的重要性也越来越凸显。
在这方面,我们需要认真反思并不断提升,以更好地展现我国的形象和价值观。
以下是我国主流媒体对外传播需提升的10个方面。
语言表达的准确性。
作为我国主流媒体的官方代表,对外传播应当以准确、规范的语言表达形式,准确地传递国家政策、社会信息和文化价值观。
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包括对术语、词汇和语法的规范使用,要避免在对外传播中出现理解误差和歧义。
对外传播的内容丰富性和多样性。
主流媒体在对外传播中应当充分展示我国的文化底蕴、社会发展和国家形象,同时也要展现出我国多元化的文化和社会生活。
这样的传播内容能够更好地展示我国的综合实力和多样性,让外界更全面地了解我国。
受众需求的精准把握。
主流媒体在对外传播中需要深入了解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受众需求,精准地把握对外传播的目标受众,提供他们感兴趣和需要的信息和内容。
只有深入了解受众需求,才能更好地实现对外传播的有效性和影响力。
第四,跨文化交流的能力。
在对外传播中,主流媒体需要具备跨文化交流的能力,即在传播过程中能够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的差异,避免产生文化误解和冲突。
这需要媒体人具备良好的跨文化素养和专业知识,以提高对外传播的文化融合度。
第五,传播渠道的多样化。
主流媒体在对外传播中需要灵活运用不同的传播渠道和方式,包括网络、社交媒体、国际合作机构等,以扩大对外传播的覆盖面和影响力。
传播渠道的多样化能够更好地适应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传播环境,提高对外传播的有效性。
第六,国际合作的深化。
主流媒体在对外传播中需要积极深化与其他国家和地区媒体的合作,加强信息共享和资源互补,以提高对外传播的分享度和影响力。
国际合作的深化能够让我国主流媒体更好地融入国际传播体系,拓展对外传播的全球影响力。
第七,品牌形象的塑造。
从宣传到传播:新时期宣传工作创新趋势作者:叶皓,中共南京市委宣传部部长、研究院、博士内容摘要:本文从八个方面梳理了新时期我国宣传工作得创新趋势:一、理念从宣传走向传播;二、立足点从“以我为主”走向“以人为本”;三、载体从传统媒体走向新兴媒体;四、信息从严密控制走向及时公开;五、话语从官方语言走向受众语言;六、对象从侧重对内走向内外并重;七、方法从讲道理走向讲故事;八、主体从宣传系统走向政府全员。
一、理念从宣传走向传播宣传和传播是有区别的,主要体现在六个方面:(一)宣传关心主体,传播关心受众。
(二)宣传偏重单向,传播偏重双向。
宣传往往强调单向的、由上而下的、“灌输-接受”关系;……而传播侧重双向的、互动的、“发布-沟通-反馈”关系。
(三)宣传侧重直接,传播侧重间接。
宣传特点往往是“居高临下”和“直截了当”。
……而传播特点是“寓教于乐”和“娓娓道来”。
(四)宣传强调覆盖,传播强调渗透。
宣传特点往往是“铺天盖地”和“滔滔不绝”。
……而传播特色在于“有的放矢”和“润物无声”。
(五)宣传具有刚性,传播兼有柔性。
(六)宣传重视信息筛选,传播重视信息公开。
二、立足点从“以我为主”走向“以人为本”这种变化,既是党的宗旨所决定,也适应了政府职能转变和受众选择性的要求。
第一、党的宗旨所决定。
为人民服务是我党的根本宗旨。
因此,以人为本、服务人民群众,必然是宣传工作最根本的立足点。
第二、政府职能转变的要求。
既然政府职能进一步强调以民为本、执政为民,宣传工作必然也要适应这一转变,越来越注重满足人民群众的知情权,越来越注重人民群众的认知度。
第三、受众的选择性使然。
观众、听众会选择自己喜欢和认同的媒体、信息来源和信息内容。
这种选择性心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宣传的效果实际上依赖于受众本身。
三、载体从传统媒体走向新兴媒体第一、网络媒体引发主流媒体格局调整。
第二、网络媒体导致宣传客体主体化。
第三、网络媒体导致宣传主客体力量的颠覆。
从宣传到传播:我国对外传播观念的变化
对外传播,作为国家实现对外宣传的重要形式,对国家形象的构建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郭可教授在《当代对外传播》
书中认为“对外传播”是指一个国家或文化体系针对另一个国家或文化体系所开展的信息交流活动,其目标是要信息接受国了解信息输出国,培养其友善态度和合作愿望,并创造一个有利于信息输出国的国际舆论环境,取得最高程度的国际支持和合作。
从狭义角度上讲,对外传播主要指传播者向外国进行有目的的新闻报道活动,其目标受众为外国政府、组织和公众。
、宣传本位时期的对外传播观念
在我国对外传播发展史上,对外传播观念以“宣传本位”为主的时期主要是建国初到1978 年改革开放前这段时间。
在这段时间,对外传播事业经历了过渡时期的初步建立发展,十年建设时期(1956-1966 年)的左倾错误思想泛滥,这一时期的对外传播观念完全是党和政府政治宣传意志的体现。
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的对外传播事业处于创建和初步发展时期。
国际上两极对峙的格局形成,国家“内忧外患”。
中国面
对美国等资本主义阵营国家的封锁和遏制,投身社会主义阵营,确定了“一边倒”的国家政策,完全照搬苏联模式。
这一段时期的对外传播政策,以中央政府的指示、通知、要求等为主,对外宣传基本政策,以加强统一管理、维护国家形象、服务国家内政
外交为主。
整个对外传播的观念体现为宣传本位的思想。
为了更好地实现统一宣传的目的,新中国成立前夕,对帝国主义国家在华设立的新闻机构,一律予以关闭。
1949年7 月,人民政府下令取缔美国新闻处等帝国主义国家在华设立的新闻机构,8 月下令外国通讯社停止活动,禁止他们对中国报纸发稿。
对外传播观念体现为统一口径、“一边倒”,对外传播的内容完
全为政治服务,带有强烈的宣传色彩。
1952年8 月7 日,中共中央发布《关于国际时事宣传的决
定》,强调:国际时事的评论与报道,须完全集中于中央,经中央审查统一由新华社和《人民日报》发表,其他报纸只能转载。
1949 年至1966 年这段时间,对外宣传的主要内容为中国国内的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状况,党的对外宣传主要由新华社和《人民日报》负责,这些措施都是为了集中对外宣传的权利,统一口径。
从1957 至1966 年这10 年中,受国内不断开展的政治运动的影响,我国对外传播事业发展受到了阻碍。
1957 年的整风运动与反右斗争扩大化,1958 年“大跃进”席卷全国,浮夸风,
左倾”错误泛滥,以及1959 年庐山会议之后的反右倾运动,
整个对外传播事业是谈不上符合新闻规律的对外传播。
大跃进时期,片面强调“以我为主”,中国的通讯社、报刊
或广播的对外报道不考虑国外受众需求,大刮浮夸风,描写的都是“高、大、全”。
60 年代初期,中苏关系恶化,“反修正主义”成为对外宣传的重要任务。
1960 年12月,中央外事小组指
示对外要大力宣传和论证马列主义的学说,特别是要大力宣传和论证毛泽东同志关于“东风压倒西风”、关于“帝国主义和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观点。
在相继几年政府制定的关于对外宣传的方针政策多次指出,对外宣传的阶级斗争工具性质,完全使对外传播成为国家实现对外政治宣传的工具。
处在宣传本位时期的对外传播事业,虽在建国初期对我国对外宣传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由于所处的国际国内政治环境,导致对外传播事业完全沦为政治宣传的工具,对外传播观念体现为政治上的对外宣传。
二、宣传本位向传播观念的转变时期(改革开放后-90 年代)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国上下解放思想,伴随着改
革开放的脚步,我国的对外传播事业也呈现出新气象。
20世纪70-90 年代,我国对外传播观念呈现出从”对外宣
传”向”对外传播”转变的基本趋势。
这主要表现为我国对外报
道开始向追求新闻专业主义转变,注重新闻规律的客观要求。
于政治体制和制度的制约,我国的对外传播观念真正实现向“传播”的转变速度是缓慢的,也是反复的,时常还会出现以内宣代外宣,以宣传代传播的问题,因此对外传播取得的效果也不尽如人意。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推进和80 年代传播学进入我国,西方
新闻传播观念开始逐渐影响我国的新闻传播事业,使我国对新闻
事业的性质、功能、属性等许多方面开始了反思。
西方客观、公
正、平衡报道的理念对我国对外报道观念产生了影响, 对外传播 开始讲究传播技巧, 受众需求。
此时对外传播口号变为“向世界 说明中国,让世界了解中国”。
改革开放后,在政策指导方面, “内外有别”、 “外外有别” 原则成为指导我国对外宣传的主要原则。
1987 年,《中共中央 宣传部、 中央对外宣传小组、 新华通讯社关于改进新闻报道若干 问题的意见》 就对外报道中“内外有别”原则的具体运用方面提 出,应该多做解释性报道,注重对内、对外报道关系的调整。
对 外报道的内外有别原则工作落到实际就是“内知国情,外知世 界”。
《意见》还提出要注重对外报道中受众在文化背景、价值 观、社会制度等方面的差异, 主要表现在语言文字的障碍和表达 方式的差异上。
在对新闻报道角度的处理上,对内传播中,国内 受众习惯的报道角度也会因与国外受众观念不同而产生反效果。
要根据国际惯例, 与世界接轨, 掌握国外受众的需求和阅读习 进行对外传播活动。
内外有别”和“外外有别”外宣指导原则的确立和一系
外传播观念已经越来越注重新闻传播的客观规律, 注重不同受众 的需求, 已经从原来的政治理念的宣传, 到注重受众真正需求的 内容的传播,信息的传达。
传播”观念的探索实践期( 20世纪 90 年代以后)
在经历改革开放春风后, 我国对外传播事业取得了不俗的成
绩。
对外报道事业的发展虽然已经在逐渐向传播规律靠拢, 对外 传播效果也取得了长足进步, 但还是问题不断,时常出现让外国 受众误解我国报道的事情,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却没有达到预 想的传播效果。
这是由于我国的对外传播观念正处于“传播”观 念探索实践期的原因,需要不断地发展完善。
if*®*
惯, 列中央文件对外宣工作的进 步解释, 我们可以看出此时期的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