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政史地]历史必修一岳麓版知识点归纳总结
- 格式:doc
- 大小:231.50 KB
- 文档页数:37
必修一第1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考点1: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第1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一、夏、商的政治制度1、起源:2070年,禹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我国早期国家政治制度起源.2、内容:①中央:王位世袭制;相、卿士、卜、祝、史、师等的设立。
②地方:侯、伯。
(定期向王纳贡;奉命征伐)3、特点:①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家天下”取代“公天下”②初步建立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
③承前启后,继承与发展相结合。
4.影响:夏商早期政治制度对西周政治制度起了重要作用,对西周宗法制和分封制有直接影响。
二、西周的政治制度1、等级森严的分封制⑴目的:巩固统治(封建亲戚,以蕃屏周)。
⑵内容:A、土地和人民(“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B、对象:①王族(燕、鲁、卫、晋、吴)、②功臣(齐) ③先代贵族(杞、宋、许、陈、楚) ;最初分封的诸侯没有秦国.C、义务与权利①义务——要服从周王的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
②权利——职位世袭、对卿大夫再分封、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
⑶评价:A、积极作用:①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管辖,巩固了王权;②扩大了统治区域,开发了边远地区;③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一般的政治格局;④西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
B、消极影响:①没有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②受封诸侯,在自己领地内有相当大的独立性,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巩固。
③西周后期,王权衰弱,分封制遭到破坏。
是导致春秋战国时期割据混战的根源。
⑷特点:①分封对象以同姓亲族为主体,分封内容主要是土地、人口②层层分封,等级森严:天子—诸侯—卿大夫—士③周王为最高统治者,绝对服从周王④权利与义务相结合⑸崩溃的时间、原因、表现:A、时间:西周后期B、原因:①主要原因:诸侯在政治、经济、军事上享有很强的独立性,势力日益壮大;西周后期,王权衰弱。
岳麓版历史必修一知识点归纳《岳麓版历史必修一》是中国普通高中历史教材之一,内容涵盖了从人类社会进入文明以来的历史进程。
以下是该教材中的一些重要知识点的归纳,以帮助理解和记忆。
第一章人类文明的起源和发展1.旧石器时代:旧石器时代是人类社会从石器时代演化发展而来的一个阶段,主要特征是人类开始使用石制工具。
2.农业革命:农业革命是人类从狩猎采集到农耕生产的一次巨大转变,它使人类社会从游牧生活方式逐渐转向定居生活方式,标志着人类进入了新的文明时代。
3.城市的产生:城市的产生标志着人类文明的迈入一个新的阶段,城市的出现带来了人口聚集、商业交流、文化发展等重要变化。
第二章亚细亚古代文明的兴起1.两河流域文明:两河流域文明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文明之一,培育了苏美尔、阿卡德、巴比伦等伟大的古代文明。
2.中国古代文明: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有着悠久的历史,特点是中央集权、礼教文化和科技创新。
3.印度古代文明:印度古代文明以哈拉悉达文明为代表,其宗教信仰、社会等级制度和艺术等方面表现出独特的特点。
第三章古代希腊和罗马古代文明1.希腊城邦文明:希腊城邦文明以雅典、斯巴达等城邦为代表,其政治制度、哲学思想以及体育活动等为后世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2.罗马共和国时期:罗马共和国时期是罗马古代文明的鼎盛时期,特点是政治权力分配、扩张主义以及法律制度等方面的发展。
3.罗马帝国时期:罗马帝国时期是一个广泛包容多样文化的时期,它的政治制度、经济状况、道德风尚等都表现出独特的特点。
第四章佛教的创立、发展和传播1.佛教教义:佛教教义的核心观点是轮回转世、四谛、八正道以及舍身求道等,以达到解脱和智慧的境界。
2.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佛教自公元1世纪传入中国,深受士人和庶民的接受,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哲学思想、文化艺术、社会伦理和科学技术等方面。
第五章西方中世纪文明的特点1.封建制度的兴起:中世纪是封建社会的兴盛时期,封建制度的特点是君权神授、万邦支配、领土封建和等级制度等。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岳麓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你掌握了多少?为了方便大家学习,接下来店铺为你整理了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岳麓版,一起来看看吧。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岳麓版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第1课从内外服联盟到封邦建国一、夏朝的政治制度(约前2070--前1600) 第一个国家政权,依据:出现公共权力二、商朝政治制度(前1600--前1046)1、内服外服A.内服是王畿,商王直接统治地区B.外服是附属国管辖地区C.商王实权,控制有限2、神权色彩:通过垄断神权强化王权3、商王对附属国的控制力是优先的,各附属国基本保持原有的社会结构,各国有很大自主权.三、西周政治制度——封邦建国(前1046--前771)1、分封制:保证王室强大,将宗族姻亲和功臣分派各地,广建诸侯国1)内容:周王:最高统治/王都镐京/都城王畿/直接驻地同姓:分封主体/富庶之地/战略要地/土地人口异姓:功臣姻亲的待遇与亲族类似,分封一些殷商降族,利用他们对付商人。
2)影响: A周人势力范围不断扩大B周王确立天下共主的地位,统治效果得到加强C形成“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等级序列2、宗法制目的——巩固统治秩序,解决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矛盾特点——血缘纽带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核心——嫡长子继承制体系——大宗、小宗相对影响—A不仅是家庭等级关系,也是政治隶属关系B确立分配继承制度,保障世卿世禄特权C利于凝聚宗族力量,“国”“家”结合起来3、礼乐制:政治生活准则,实质是宗法分封的工具4.分封制为表,是宗法制的实质;宗法制为里,是分封制政治上的表现形式,;两者互为表里,相互联系。
第2课中央集权制的确立一、秦朝的统一 (前221年)1、条件:A春秋开始,宗法分封遭到破坏,大宗频繁取代小宗,周王失去共主地位。
兼并战争使小国逐渐被大国吞并。
B战国时,新兴地主夺权,诸候竞争,各国变法。
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确立1、特征:权力高度集中表现: A皇权至上 B皇位世袭2、中央:三公九卿:三公指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分别辅佐皇帝处理政;监察百官;管理军务,它们之间互相配合,互相牵制。
岳麓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君主专制体的演进与强化1、两对矛盾:①皇权和相权的斗争②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2、汉初:郡国并行制3、汉武帝削相的措施:①频繁更换丞相(在位54年更相12人);②汉武帝还特意从身份低微的人士中破格选用人才;③设“内朝”对抗“外朝”。
(“中朝”又称“内朝”)4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5、门下省(审议)、中书省(决策)、尚书省(执行)﹡三省的最高长官都是宰相流程:门下省,中书省,皇帝,尚书省三省六部制的作用:①三省的最高长官都是宰相,分割削弱了相权,加强皇权;②三省之间既相互牵制,又互为补充,分工明确,提高了办事效率;③是封建中央集权制度严密完备的体现,此后历朝基本沿用。
7、宋朝削相:设有中书门下的设置,长官称“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又增设“参知事”宋朝中央分权机构:参知事(行权)、枢密使(权)、三司使(财权)8、元朝中央分权机构:中书省(全国最高行机关)、枢密院(最高事管理机构)、御史台(最高监察机构)9、中国古代选官制的演进:“世官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八股取士”一、分封制目的:巩固国家权内容:①分封对象,王族、功臣、先代的贵族,②受封者义务,服从周王的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
③受封者权利,职位世袭、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
作用:①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管辖。
②扩大了统治区域,开发了边远地区;③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一般的治格局;④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
但诸侯国有相当大的性,埋下割据的隐患。
二、宗法制定义:宗法制是依据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治等级、巩固统治的一种社会制度。
特点:嫡长子继承制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分封制和宗法制是西周治制度的两大支柱,互为表里。
影响: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中国早期治制度特点:以宗法制为核心,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
三、秦的统一: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秦王嬴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国家,秦朝。
—-可编辑修改,可打印——别找了你想要的都有!精品教育资料——全册教案,,试卷,教学课件,教学设计等一站式服务——全力满足教学需求,真实规划教学环节最新全面教学资源,打造完美教学模式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1节、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一、夏朝:王位世袭制、“家天下”二、商朝:1、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从此开始(甲骨文);2、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实行宗法制;3、神权与王权紧密结合(突出表现:凡事都要通过占卜予以决定)三、西周(一)分封制1、含义:又称封邦建国,周天子把一定的土地和人口,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
2、目的:扩大周朝的统治范围,巩固周王朝的奴隶制统治(“封建亲戚,以藩屏周”)3、对象:同姓王族、异姓功臣、先代贵族4、内容①权利:诸侯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用人权、行政权、财政权、军事权)②义务:定期朝贡、并提供军赋和力役(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5、分封的主要诸侯国:齐、鲁、燕、卫、宋、晋等6、演变:分封制开始于周武王,破坏于西周后期,崩溃于春秋战国。
7、影响①积极:分封制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控制,形成对周王室的拱卫,扩大统治区域,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
②消极:分封制埋下了地方分裂割据的祸根,后来诸侯国中出现了强国兼并弱国的形势,使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
(二)宗法制1、含义:按照血缘宗族关系的亲疏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联系的制度。
2、实质:按血缘亲疏关系分配政治权利3、目的: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维护周王朝的统治和政权的稳定4、最大特点:嫡长子继承制。
(嫡长子,即正妻所生的长子)5、宗法等级: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6、作用:①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②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防止贵族间因权力的继承问题发生纠纷;③以后,宗法制成为我国数千年来封建统治者享受特权的依据,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夏(约前2070--前1600)出现凌驾于全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但保留氏族公社特点。
商(前1600--前1046)政治制度:内服与外服,王权+神权西周(前1046--前771)分封制实质:授民授疆土目的:巩固周的统治(奴隶主的统治)主体:同姓亲族宗法制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核心:嫡长子继承制内容:确立大宗、小宗体系作用: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工具:礼乐制度影响:A不仅是家庭等级关系,也是政治隶属关系;B确立分配继承制度,保障世卿世禄特权;C利于凝聚宗族力量,“国”“家”结合起来秦(1)统一的基础:A.群雄割据春秋争霸;B.战国变法:秦国商鞅变法。
(2)统一:时间:前221年;(3)确立:A. “皇帝”:皇权至上、皇位继承制B. 三公九卿制:三公是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中央)C. 郡县制(地方)(4)加强皇权的措施:制定官吏选拔和考核制度;制定细苛、严密的法律。
影响:打破分封制,奠定大一统王朝制度基础。
汉汉初郡国并行制度,导致诸候尾大不掉,引发七国之乱。
汉武帝集权措施:建中朝、设刺史、颁布推恩令。
藩镇割据与五代十国唐朝中后期,地方势力增强,出现藩镇割据局面;唐灭亡后,中国进入五代十国的分裂时期,五代十国是藩镇割据的继续和发展;这一时期,南方经济得到较大发展;后周世宗改革,为北宋结束五代十国分裂局面奠定了基础。
宋加强中央集权(1)措施①收精兵:“三衙”、枢密院、原则;②削实权:设通判、文臣任州郡长官;③制钱谷:财赋大部分运往京师;(2)影响利:改变藩镇割据分裂局面,加强中央集权;弊:造成“积贫积弱”的后患。
隋唐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及其演变(1)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2)宋分割相权:设“中书门下”省(宰相办公机构)、枢密院管军政、“计相”管财政。
(3)元:一省制(中央),行省制(地方)明丞相制度的废除:明太祖诛杀胡惟庸,废除丞相;明成祖设立内阁。
军机处军机处简介军机处,清代官署名。
亦称“军机房”、“总理处”。
是清朝中后期的中枢权力机关。
雍正七年(1729),因用兵西北,以内阁在太和门外,恐漏泻机密,始于隆宗门内设置军机房,选内阁中谨密者入值缮写,以为处理紧急军务之用,辅佐皇帝处理政务。
十年(1732),改称“办理军机处”,简称“军机处”。
军机处的设立是清代中枢机构的重大变革,标志着清代君主集权发展到了顶点。
军机处成立于雍正七年(1729年),初名“军机房”,不久改称“办理军机处”,乾隆以后省去“办理”二字,遂简称为“军机处”了。
军机处本为办理军机事务而设,但因它便于发挥君主专制独裁,所以一旦出现之后,便被皇帝抓往不放,不但常设不废,而且其职权愈来愈扩大。
军机处的职官有军机大臣,俗称“大军机”,有军机章京,俗称“小军机”。
军机大臣由皇帝从满、汉大学士、尚书、侍郎等官员内特选,有些也由军机章京升任。
军机大臣之任命,其名目为“军机处行走”,或“军机大臣上行走”。
所谓“行走者”,即入值办事之意。
军机大臣没有定额,军机处初设时为三人,以后增加到四、五人至八、九人,最多至十一人。
军机章京初无定额,至嘉庆初年,始定为满、汉章京各十六人,共三十二人,满、汉章京又各分两班值班,每班八人。
军机章京之任命,或称为“军机司员上行走”,或称为“军机章京上行走”。
军机处成立后,议政王大臣会议于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废止了,内阁变成只是办理例行事务的机构,一切机密大政均归于军机处办理。
军机处总揽军、政大权二端,真正成为执政的最高国家机关。
军机大臣无日不被召见,无日不承命办事,出没于宫廷之间。
皇帝行动所到的地方,军机大巨也无不随从在侧。
但军机处完全置于皇帝的直接掌握之下,等于皇帝的私人秘书处。
军机处在权力上是执政的最高国家机关,而在形式上始终处于临时机构的地位,不像正式国家机关的样子。
军机处办公的地方不称衙署,仅称“值房”。
军机大臣的值房称为“军机堂”,初仅板屋数间,后来才改建瓦屋。
第二单元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政治制度第5课爱琴文明与古希腊城邦制度一、爱琴文明——指分布于爱琴海诸岛及其周围地区的文明,包括克里特文明和迈锡尼文明。
⒈克里特文明⑴时间:前2000——前1700年间,前1400年销声匿迹⑵表现:①克里特岛上产生了君主制国家②出现王宫建筑群和象形文字⒉迈锡尼文明⑴时间:前1400年——前1100年⑵特点:新君主国兴起,伴之出现的是王宫、卫城、宏大的王室陵墓及众多刻有文字的泥版文书。
⒊前12世纪,迈锡尼文明彻底毁灭。
此后300多年,被称为“黑暗时代”。
二、古希腊城邦⒈兴起时间:前8世纪——前6世纪⒉概念:希腊的一种国家形态,以一个城市为中心包括周围若干村落。
⒊环境:多山,少耕地,三面环水,多港湾。
⒋代表:雅典和斯巴达⒌特征:小国寡民和各邦长期独立自治⒍政体:贵族、民主、君主、寡头、僭主制,其中贵族制和民主制最流行。
总结⒈古希腊地理环境对希腊城邦海外殖民的影响⑴原因:①希腊为多山地形,不宜农耕,粮食不能自给,必须殖民扩张;②希腊海岸线很长,海岛密布,港口众多,交通便利,利于殖民扩张。
⑵结果:地域的扩大促进了希腊各地的商品生产和海外贸易,也使希腊人打开了眼界,从东方吸收字母文字、建筑、雕刻、冶金、铸币等先进文化成果,为创造自己的独特文明奠定了牢固基础。
⒉希腊的城邦特点怎样推动民主发展?⑴面积小,使公民有更多机会参与政治⑵独立自主使城邦民主发展具有连续性⑶商品经济发达和海外活动频繁,使希腊人较早接受平等、民主观念第6课雅典城邦的民主政治一、发展历程⒈希腊城邦雅典是民主政体的发源地。
⒉发展历程:⑴古希腊进入文明社会之初,实行君主制。
⑵公元前8——前7世纪,贵族制取代君主制。
⑶公元前594年,梭伦改革,将国家引上民主的轨道。
①废除一切债务和债务奴隶,确立了个人自由不容侵犯的公民权利;②国家机构:公民大会四百人议事会民众法庭公民大会是最高权力机关,各级公民都可参加,四百人议事会是公民大会休会期间最高权力的代表民众法庭是国家的最高审判机构③确立新的选举法,特别是抽签选举和差额选举的做法,体现了机会均等、公开、公平的民主原则;④按财产多少划分公民的等级,打破了贵族制强调出身的世袭原则。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岳麓版、从内外服到封邦建国1、夏出现于凌驾于全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
2、商朝------内服、外服制度。
含义:内服(王畿)----商王直接管辖。
外服----附属国管辖。
特点:①弥漫神权----强化王权。
②对附属国控制力有限,附属国有很大自主权。
3、西周: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
①分封制:前提:保证王室强大。
对象:宗族姻亲、功臣、同姓亲族(主体)、古老附属国、殷商旧族。
内容:授土、授民(土地、物质、武装、人口)作用:a、确立天下共主的地位。
b、使西周贵族形成“周王、诸候、卿大夫、士“等级序列。
C、使周人的势力范围逐渐扩大。
目的:巩固周王室的统治。
实质:一种国家制度以解决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
瓦解:生产力的瓦解。
②宗法制概念:a、把血缘关系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的一种措施。
B、通过血缘的亲疏,确立起一整套土地、财产、政治地位的分配、继承制度。
目的: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特点:a、嫡长子继承制(核心)。
B、确立起严格的大宗、小宗体系,大宗、小宗的关系是相对的。
C、既是家放等级关系、也是政治隶属关系。
推行工具:周礼、礼乐制度。
作用:①保障各级贵族“世卿世禄”的特权。
②凝聚宗族,防止纷争,强化王权,“国”与“家”密切结合。
③礼乐制:含义:各级贵族的政治生活准则。
目的:维护分封制与宗法制。
二、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1、春秋:①宗法分封制遭到破坏。
②周王室失去天下共主地位。
③兼并战争。
(奴隶制度逐渐崩溃)2、战国:①大国国君不满原封号。
②在经济、军事上进行变革。
③兼并战争(封建制度逐步建立)。
3、秦统一六国:条件:战乱------人民渴望统一。
兼并------大国吞并小国。
商鞅变法------奠定基础。
经过、时间:先后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于公元前221年赢政建立秦国。
确立中央集权制度:①措施:a、皇权至上,家天下的皇位继承制------皇帝制度。
b、三公九卿:丞相----百官之首,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
高中历史必修一岳麓版知识点总结高中历史必修一岳麓版知识点总结很多高中生都认为必修一的历史内容是最简单好学的,因为这个时期的课本知识都是比较基础的。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高中历史必修一岳麓版知识点总结,希望对大家有用!高中历史必修一岳麓版知识点总结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一、秦朝统一的历史条件(背景)1、社会条件:统一成为大势所趋(1)经济上:铁器的使用,社会生产力得到发展(2)政治上:出现局部统一(3)思想上:法家思想奠定理论基础(4)民心基础:人民渴望统一2、主观因素:秦国实力雄厚;秦王嬴政的雄才大略※秦统一六国的根本原因是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二、中央集权制的形成1、开创皇帝制度(权力全在皇帝手中)本质:专制(个人独裁) 皇权独尊特征皇位世袭皇权至上2、建立较完备的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巩固和加强皇权:减少失误大夫(监察)皇帝丞相——百官之首太尉(虚设)3、地方郡县制全面推行的意义: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的直接有效控制,标志着中央集权制确立。
一是在国家制度中由地域关系取代了血缘关系,使早期的部族国家转化为疆域国家;二是国家管理人员由职业官僚取代了世袭领主,使贵族政治转化为官僚政治。
三、秦朝中央集权的影响1、积极影响:①秦朝国力日益增强,疆域扩大,形成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②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巩固国家统一。
③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
2、消极影响:形成暴政,激化了阶级矛盾,秦朝二世而亡。
高中历史必修一必备知识点一、夏代 1、公元前2070年,2、禹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中国出现早期政治制度。
3、禹死后,他的儿子启夺得王位,政治权利由“传贤”变成“传子”,王位在一家一姓中传承,禅让制被王位世袭制所取代。
这是生产力和私有制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的进步。
二、商代 1、公元前1600年建立2、主要政治制度:中央:相、卿士;地方:侯、伯3、夏商朝政治制度的特点①王权具有神秘色彩②形成了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相对完整的地方行政管理制度4、夏商政治制度的影响:对西周宗法制和分封制有直接影响三、西周 1、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建立2、基本政治制度: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度(1)分封制目的':为了巩固周王朝的统治内容:①分封内容:土地和人民②分封对象:王族、功臣、古代帝王的后代③诸侯义务:服从命令、随从作战等④诸侯权力:世袭、再分封、独立性特点:①分封对象多元化②权利义务关系明确③层层封授,等级森严评价:①积极作用:,加强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巩固统治,开发边远地区,扩大统治地区②消极作用:西周后期,王权衰弱,逐步失去作用,逐渐出现诸侯割据局面(2)宗法制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内容:大宗小宗制、嫡长子继承制特点:①嫡长子继承制(核心、最大特点) ②大宗小宗具有一定的相对性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一、唐代经过东汉末年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大动荡之后,隋唐实现了统一。
岳麓版必修一历史知识点岳麓版必修一历史知识点涵盖了中国古代史的多个方面,以下是一些重要的知识点概述:1. 先秦时期:- 夏、商、西周的建立与发展,如夏朝的建立者禹,商朝的青铜文化,西周的分封制和礼乐文化。
- 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变革,包括诸侯争霸、百家争鸣等。
2. 秦汉时期:- 秦朝的统一六国,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以及长城的修建。
- 汉朝的开疆拓土,丝绸之路的开辟,以及儒家思想的兴起。
3. 魏晋南北朝:- 三国鼎立的局面,魏、蜀、吴三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特点。
- 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佛教的传入与发展。
4. 隋唐时期:- 隋朝的短暂统一,大运河的开凿。
- 唐朝的盛世,科举制度的完善,以及诗歌的繁荣。
5. 宋元明清:- 宋朝的商业发展,理学的形成,以及科技的进步。
- 元朝的蒙古帝国,对欧亚大陆的统治。
- 明朝的海禁政策,以及郑和下西洋的航海。
- 清朝的康乾盛世,以及晚清的衰落和列强的侵略。
6. 中国古代科技与文化:- 四大发明:造纸术、印刷术、火药、指南针。
- 古代文学艺术,如《诗经》、《楚辞》、唐诗、宋词、元曲等。
7. 中国古代经济:- 农业的发展,如水利工程、农具的改进。
- 手工业和商业的兴起,如丝绸之路的贸易。
8.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 封建制度的演变,从分封制到郡县制。
- 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平衡,如唐朝的节度使制度。
9. 中国古代社会结构:- 士、农、工、商的四民分业。
- 宗法制度和家族制度的影响。
10. 中国古代思想与哲学:- 儒家思想的发展,如孔子、孟子、荀子的贡献。
- 道家思想,如老子、庄子的哲学。
- 佛教的传入与本土化,如禅宗的发展。
这些知识点是岳麓版必修一历史教材中的基础内容,对于深入理解中国古代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一、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1、夏朝:①建立于公元前2070年,是中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②出现凌驾于全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③产生了王位世袭制2、商朝:①以商部族为中心的方国联盟②主要政治制度:内服与外服制度③商王与方国的关系:⑴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⑵商王对方国的控制力是有限的3、周朝:①主要政治制度:⑴分封制⑵宗法制分封制:⑴目的:巩固奴隶制国家政权⑵对象:亲族、功臣、姻亲、殷商降族⑶作用:扩大了西周的势力,周王成为天下共主⑷等级序列“周王—诸侯—卿、大夫—士”宗法制:⑴核心:嫡长子继承制⑵大宗:嫡长子承位可奉祀祖先者;小宗:嫡长子的同母弟或庶母兄弟⑶大宗与小宗的关系是相对的,他们之间既是家族等级关系,也是政治隶属关系。
二、秦朝至清朝的政治制度——中央集权制度1、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秦朝①特征:权力的高度集中②内容:⑴皇权至上⑵家天下的皇位继承制⑶中央设三公九卿补充:⑷地方推行郡县制⑸制定了选拔和考核官吏的制度⑹推行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⑺制定严苛的秦律③影响:彻底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奠定了中国古代大一统王朝制度的基础,对此后两千多年中国政治与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
2、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①西汉:⑴王国问题与七国之乱建立中朝,削弱相权⑵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设置刺史,加强对地方的监督颁布推恩令,解决王国问题②唐朝和五代十国:藩镇割据局面的形成⑴安史之乱⑵节度使拥兵自重,割据自立,形成藩镇林立的局面③北宋: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基本解决宋太祖从“钱”、“权”、“兵”三方面加强中央集权⑴措施:A、军事上—杯酒释兵权;撤消殿前都点检,设“三衙”,中央设枢密院,强枝弱干,守内虚外。
B、政治上—削实权(宰相、节度使、州郡长官、武夫悍将)C、经济上—制谷钱⑵影响:加强了中央集权,改变了唐末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造成了“冗官”“冗兵”“冗费”的积贫积弱的后患。
补充:、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①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度的确立⑴三省:中书省(起草诏令);门下省(封驳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历史必修一第二单元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政治制度岳麓版【本讲教育信息】一. 教学内容:一轮复习历史必修一第二单元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政治制度古希腊的政治制度二. 学习目标:1、了解希腊自然地理环境和希腊城邦制度对希腊文明的影响,认识西方某某政治产生的历史条件。
2、知道雅典某某政治的主要内容,认识某某政治对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意义。
三. 重难点讲解:知识点一、爱琴文明与古希腊城邦制度古希腊文明是西方文明的源头,爱琴文明是希腊文明的开端。
人类早期主要文明多发生在“大河”流域,古希腊文明的发展和兴盛则以“海洋”为依托,它是希腊人联系外部世界的大通道,是维系古希腊文明发展的生命线。
1、爱琴文明(1)含义及组成:爱琴文明是指分布于爱琴海诸岛及其周围地区的文明,包括克里特文明和迈锡尼文明。
(2)克里特文明:时间:公元前2000年——公元前1700年。
特点:产生君主制国家,其标志是王宫建筑群和象形文字的出现。
(3)迈锡尼文明:时间:公元前16世纪上半叶——公元前12世纪。
特点:一系列君主国兴起,伴之出现的王宫、卫城、宏大的王室陵墓以及众多刻有文字的泥版文书,充满好战尚武气息。
(4)“黑暗时代”:公元前12世纪,由于另一支希腊人的入侵,迈锡尼文明被彻底毁灭。
此后的300年,希腊完全处于沉寂状态,被西方人称为“黑暗时代”。
2、古代希腊城邦:(1)古希腊城邦的兴起兴起的时间:公元前8~前6世纪,希腊走上了复兴之路,城邦发展起来。
古希腊城邦的概念:城邦是指希腊的一种国家形态,它一般以一个城市为中心,包括周边的若干村落。
古希腊最大的城邦是斯巴达和雅典。
(2)古希腊城邦的海外殖民扩X原因和结果:殖民运动的原因:必要性:希腊半岛80%是山地,适宜农耕的土地很少;可能性:希腊半岛三面环水,港湾众多,特别是通向西亚的航路上遍布岛屿,有利于航海与文化交流,因此航海业与海军对古希腊人有重要意义。
地少人多的古希腊人往往凭借这方面的优势向海外殖民扩X。
必修一第1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1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一、夏、商的政治制度1、起源: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我国早期国家政治制度起源.2、内容:①中央:王位世袭制;相、卿士、卜、祝、史、师等的设立。
②地方:侯、伯。
(定期向王纳贡;奉命征伐)3、特点:①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家天下”取代“公天下”②初步建立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
③承前启后,继承与发展相结合。
4.影响:夏商早期政治制度对西周政治制度起了重要作用,对西周宗法制和分封制有直接影响。
二、西周的政治制度1、等级森严的分封制⑴目的:巩固统治(封建亲戚,以蕃屏周)。
⑵内容:A、土地和人民(“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B、对象:①王族(燕、鲁、卫、晋、吴)、②功臣(齐) ③先代贵族(杞、宋、许、陈、楚) ;最初分封的诸侯没有秦国.C、义务与权利①义务——要服从周王的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
②权利——职位世袭、对卿大夫再分封、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
⑶评价:A、积极作用:①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管辖,巩固了王权;②扩大了统治区域,开发了边远地区;③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一般的政治格局;④西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
B、消极影响:①没有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②受封诸侯,在自己领地内有相当大的独立性,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巩固。
③西周后期,王权衰弱,分封制遭到破坏。
是导致春秋战国时期割据混战的根源。
⑷特点:①分封对象以同姓亲族为主体,分封内容主要是土地、人口②层层分封,等级森严:天子—诸侯—卿大夫—士③周王为最高统治者,绝对服从周王④权利与义务相结合⑸崩溃的时间、原因、表现:A、时间:西周后期B、原因:①主要原因:诸侯在政治、经济、军事上享有很强的独立性,势力日益壮大;西周后期,王权衰弱。
②根本原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奴隶制的经济基础井田制走向崩溃)C、表现:①楚王问鼎;②诸侯争霸2、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⑴定义: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
⑵目的: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⑶内容:①宗法制是周人把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的一种措施;②宗法制度确立了严格的大宗、小宗体系;③大宗与小宗的关系是相对的;④大宗与小宗在亲缘上是兄弟关系,在政治上是君臣关系。
⑷特点:①最大的特点(核心):嫡长子继承制。
(原则:“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②把血缘关系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家”与“国”密切结合;③保证各级贵族享受“世卿世禄”的特权;④大宗和小宗既是家族关系,又是政治隶属关系;⑤形成森严的社会等级。
⑸作用:①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②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⑹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①两者是相辅相成、互为表里的关系;②宗法制是维系分封制的血缘纽带;③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3、礼乐制——维护分封制和宗法制(实质上是一种等级制度、政治制度)①春秋时期,周天子失去了天下共主的地位,由“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变为“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②战国时期随着新兴地主阶级的兴起,由“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变为“礼乐征伐自大夫出”。
三、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①商(铜鼎和甲骨文)——王权与神权的紧密结合②宗法制——以宗法制为核心,具有浓厚的部族色彩;③分封制——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形成权力的高度集中④夏400多年、商600多年、周800多年——具有开创性和相对的延续性(继承性)和稳定性。
第2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一、秦朝中央集权制形成背景(秦的统一)1、统一的经过:①灭六国(时间:前230年—前221年)→韩、赵、魏、楚、燕、齐②平越族,设三郡,加强对西南地区的控制(灵渠:沟通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③击匈奴:取得河套地区,修筑万里长城2、统一的原因A、客观原因:①社会基础:经济发展要求实现全国的统一(分裂阻碍经济发展)②政治基础:兼并战争,出现局部统一③民心基础:长期战乱,人民渴望统一④理论基础:韩非子的法家思想;⑤民族融合:春秋战国时期以来各族人民的初步融合,有利于统一。
B、主观原因:①秦国通过商鞅变法,实力超过其他国家②秦王嬴政的雄才大略(任用外来人才; 正确的战略和策略:远交近攻)3、统一的影响: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
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⑴政治上: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⑵经济上:统一货币、度量衡,车轨⑶文化上:统一文字,焚书坑儒;⑷军事上:北击匈奴,南平越族⑸法律上:颁布《秦律》;⑹建筑上:修筑长城、修筑通达全国的驰道、直道,修建灵渠二、秦朝中央集权制的具体内容1、皇帝制度的建立⑴名称来源:秦始皇自以为功德超过传说中的“三皇五帝”,使用“皇帝”称号,确立了“皇帝”制度。
⑵特征:皇帝独尊,皇位世袭,皇权至上2、中央官制的建立——三公九卿制⑴三公九卿:最高官三个: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受御史大夫牵制;御史大夫:下达皇帝诏令,监察百官;太尉:负责全国军务,但秦始皇末任命,自掌军权。
丞相之下又设诸卿,如:宗正(管理皇族和外戚);廷尉(管理刑狱、司法)⑵作用:①互相配合、互相牵制,皇权独揽;②减少决策失误3.郡县制的全面推行A、背景:①历史原因:分封制的弊端(相当大的独立性,容易分裂割据);②现实目的:为加强中央集权(采纳李斯建议);③实施基础:春秋战国时期,一些诸侯国已陆续在新兼并的地区设郡县。
B、内容:①郡是最高一级地方行政机构,其最高行政长官是郡守,负责承受中央命令,督责所属各县;②县是郡的下一级行政机构,其长官是县令或县长,负责治理民众、管理财政、司法、狱讼和兵役。
③县以下是乡、里基层行政机构。
此外还有负责地方治安的“亭”;④郡县长官一概由皇帝调动任命,不得世袭。
郡县制的特点在于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
C 、作用:①加强了中央集权,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②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4.郡县制与分封制比较⑴相同点:①目的:巩固自己的统治;②性质:古代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③作用:都在一定时期内产生过积极作用⑵不同点:三、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⑴积极:A、对秦朝:①有利于巩固国家的统一②有利于促进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能调动人力、物力和财力等抵御外敌、进行工程建设)③有利于以及对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的形成。
B、对后世: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和完善。
⑵消极:中央集权制之下的专制统治;易形成暴政,导致了秦的短命。
第3课从汉制元政治制度的演变1、汉朝:郡国并行制度特点:①“汉承秦制”(皇帝制度、郡县制、三公诸卿) ②“有所损益”:郡国并行制---郡(郡县制)国(王国-诸侯王)并立2、唐朝:设置节度使唐朝在地方设节度使,发展成为割据势力。
安史之乱后形成藩镇割据局面,严重削弱中央集权3、北宋:措施、特点措施:①军事上:削夺兵权,削减节度使权力,守内虚外,强干弱枝②行政上:文官出任地方长官,设通判监督③财政上:设转运使,转运地方钱粮特点:从军权入手影响:利:①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②基本解决了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促进了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弊:导致官僚机构和军队的臃肿,形成“三冗”局面,为北宋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4、元朝:行省制度实行原因:①历史原因:吸取北宋过分集权导致国家积贫积弱的教训. ②现实原因:疆域空前辽阔,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③民族因素:元朝是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影响:对当时:①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②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一。
对后世:它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1、汉:中外朝⑴调整原因:丞相位高权重,威胁皇权。
⑵汉武帝时设立中外朝①中朝:皇帝侍从、秘书任尚书令、侍中,参与军国大事决策。
尚书令权力日显。
②外朝:以丞相为首三公九卿组成,执行。
⑶结果:相权一分为二;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2、唐朝:三省六部制⑴源流:三省六部制是西汉以后长期发展形成,魏晋南北朝握有实权的先是尚书省、继而是中书省、再是门下省;至隋朝正式确立,唐朝进一步完善。
⑵运作程序: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核)——尚书省(执行),尚书省下设礼部(主管礼仪)、吏部(主管官吏)、户部(主管户口)、工部(主管工程)、兵部(主管军事)、刑部(主管刑法)⑶影响:①对当时:A、相权一分为三。
三省合作,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保证了君权的独尊。
B、进一步完善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C、减少决策失误,提高行政效率;②对后世: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以后历朝基本沿袭这种制度。
3、北宋:“二府三司”:①中书门下(最高行政机构)②枢密院(军政)合称“二府”。
③后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分割宰相的行政权。
④设三司使管理财政,分割宰相的财权三、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A、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1、汉朝实行察举制度①目的:搜罗人才,加强中央集权,维护统治②创立、依据:汉武帝;品德和才能③影响:选拔了人才,加强了中央集权,促进了西汉的强盛2、魏晋南北朝时期九品中正制度①依据:门第②影响:世家大族控制了选拔途径,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3、隋唐兴起的科举制度①背景:世家大族衰落②概况:隋文帝-隋炀帝-唐宋元③依据:考试成绩4.评价科举制⑴积极:①科举制是封建选官制度一大进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
②科举取仕,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中央集权。
③为历朝沿用,影响深远。
⑵消极:①严重禁锢了人们的思想。
②忽视实用性学问,不利于科技的发展。
③阻碍了近代知识分子开眼看世界,是造成中国落后于西方的文化因素。
B、发展规律:①标准:由家世财产门第逐渐发展到才学,选拔标准趋向公开公平②选官权:从地方收归中央③选择方式:由举荐评定授官到科举考试,趋向严密、科学四、从汉至元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特征(1)皇权与相权:皇权不断加强,相权日益削弱。
(2)中央与地方: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
(3)选官制度:历代王朝都重视选官制度的建设,加强对官吏的控制,逐渐将选官权收归中央。
第4课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强化一、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强化的背景1、背景:中国封建社会开始步入晚期,统治阶级更加腐朽,社会矛盾更加尖锐。
2、目的:为稳定、巩固封建统治。
二、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强化的措施㈠明朝君主专制发展到新高度1、中央:废宰相,权分六部⑴原因:①丞相胡惟庸骄恣擅权(直接原因)②废行省设三司使统领中央各部的宰相,职权扩大(具体原因)③元朝丞相权势过重,以致皇权不稳(历史原因)④相权过大,威胁皇权(根本原因)⑵影响:利——有利于加强皇权,防止了权臣乱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