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苑阁 :各朝代名家之宋代四家《蔡襄》
- 格式:doc
- 大小:31.00 KB
- 文档页数:11
北宋书法家蔡襄生平简介蔡襄是北宋著名的书法家,有着北宋“四大书法家”之一的美誉,同时他还是一名政治家和茶学家,下面是店铺为你收集整理的蔡襄生平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蔡襄生平资料蔡襄出生于1012年的3月7日,是兴化军仙游县人。
蔡襄的外祖父,是当时的名士,因此从小便对蔡襄十分严格。
在蔡襄十八岁的时候,他参独自游京师,并进入了国子监。
在这一年,蔡襄参加了开封的乡试,并考取了第一名。
一年之后,蔡襄登进士,又一年,蔡襄奉命担任漳州的军事判官。
1043年,蔡襄21岁,开始主持谏院衙署。
蔡襄做事认真,从来不回避问题,向皇帝递呈的奏章言辞恳切,几乎都是关乎天下利弊的内容。
在他看来,作为君主,需要有知人善用、辨别邪正的能力。
正是因为蔡襄正直严谨的作风,让那些心怀不轨的权贵对蔡襄心生畏惧,不敢有所动作。
之后,蔡襄被调任到福州,在职期间,蔡襄撰文劝诫福州百姓要患病就医而不是向巫觋求拜,并倡导在福州大义至泉州、漳州700余里的大道两旁种上樟树。
1048年,蔡襄的父亲去世,蔡襄离职。
三年之后回朝参加政事。
之后,当蔡襄再次到福州担任知州一职,并两次在泉州担任知州。
在泉州的期间,蔡襄修建了沿海州县的城池,以加强军事防备在泉州发生旱灾的时候,蔡襄调动民力,加强水源的管理,并为制止用水纠纷而特地制定了《龟湖塘规》。
1061年开始,蔡襄开始主管朝廷的财政。
当时的朝廷已经入不敷出,但是在蔡襄卓越的理财能力之下,朝廷恢复了经济。
之后,英宗继位,念及蔡襄的理财能力,而让其继续掌管朝廷财政。
但是当蔡襄向英宗主张改革而被英宗否决,还被撤职的时候,蔡襄选择了外任。
于是蔡襄便在杭州担任知州。
公元1066年,蔡襄因母亲去世而护丧南归,一年之后,蔡襄在家中去世,被朝廷追赠为吏部侍郎。
蔡襄的读音“蔡”的读音是cai第四声,与菜的读音一样。
“蔡”有两个词性,本义是野草,是一个形声字,取的祭声。
作为名词的时候,蔡有野草、大龟的意思,在周代的时候,“蔡”还是其中一个国家的国名。
蔡襄传注释
【一、蔡襄简介】
蔡襄(1012-1067),字伯简,南宋官员、文学家。
福建晋江人,自幼聪慧,成年后参加科举考试,状元及第。
他与苏轼、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是南宋初年重要的政治家、文学家。
【二、蔡襄的文学成就】
蔡襄的文学成就颇高,尤其擅长诗、散文和辞赋。
他的诗歌作品富有抒情性,以豪放、奔放、激情四溢著称。
散文方面,他的《岳阳楼记》被誉为千古名篇,传颂千古。
辞赋方面,他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等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三、蔡襄的政治生涯】
蔡襄的政治生涯可分为两部分:一是地方政务,二是朝廷政务。
在地方政务方面,他历任建州、泉州、福州等地知州,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改善民生。
在朝廷政务方面,他曾任参知政事、枢密使等要职,积极参与国家政治决策,对南宋政治产生了重要影响。
【四、蔡襄的书法艺术】
蔡襄的书法艺术成就卓越,尤以行书、楷书见长。
他的字体结构严谨、笔势雄健,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他的书法作品有《颜筋柳骨帖》、《祭侄文稿》等,被誉为书法史上的经典之作。
【五、蔡襄的历史评价】
蔡襄在南宋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既是政治家,又是文学家、书法家。
他的政治作为和文学成就受到后世的赞誉,被誉为“一代文宗”。
在书法领域,他被誉为“宋四家”之一,对后世书法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
蔡襄书法艺术书法艺术 2009-08-15 12:20 阅读7 评论0字号:大大中中小小蔡襄(1012-1067)字君谟。
其先本光州人,居仙游(今属福建省),迁甫田。
官至端明殿学士,知杭州,谥忠惠。
工正、行、草、隶书,又能飞白书,尝以散笔作草书,称为“散草”或“飞草”。
世人评蔡襄行书第一,小楷第二,草书第三。
与苏轼、黄庭坚、米芾,共称“宋四家”。
《宋史·列传》称他:“襄工于手书,为当世第一,仁宗由爱之。
”宋四家中,他年龄辈份,应在苏、黄、米之前。
宋四家中,苏、黄、米都以行草、行楷见长,而喜欢写规规矩矩的楷书的,还是蔡襄。
他的书法学习王羲之、颜真卿、柳公权,浑厚端庄,雄伟遒丽。
苏东坡说:“君谟天资既高,积学至深,心手相应,变化无穷,遂为本朝第一。
”蔡襄为人忠厚正直,字识渊博,他的字“端劲高古,容德兼备”。
《颜真卿自书告身跋》得鲁公笔法而修于鲁公书,可为楷则。
沈括说他善于“以散笔作草书,谓之散草,或曰飞草,其法皆生于飞白,自成一家。
”这说明蔡襄这位稍欠改革精神的书法家还不是泥古不化的,他也在追求古趣,力创新意。
蔡襄也是一位著名的茶叶鉴别专家。
宋仁宗庆历年间(1041—1048),任福建转运使,负责监制北苑贡茶,创制了小团茶,闻名于当世。
蔡襄著作的《茶录》是《茶经》后又一部重要的茶叶专著,是论述宋代茶文化的名著。
译成英文、法文,传播国外。
另有《荔枝谱》,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果艺栽培学专著。
著有《端明集》(亦称《蔡忠惠集》)传世。
最后不得不补充一点,在书法史上有一种说法认为宋四家“苏黄米蔡”中的“蔡”,应该是蔡京,只因其“人品奸恶”,后来人们用蔡襄取代了蔡京。
这一点值得商榷。
《门屏帖》尺牍(下为局部)纸本27.8cm X16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释文:襄颛诣门屏,陈谢推官吕君。
九月日,襄上谒。
《门屏帖》为蔡襄早期作品。
《海隅帖》1045年作纸本28.8cm X158.6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经典法帖宋·蔡襄《自书诗帖》(高清版)作者介绍蔡襄(1012年3月7日-1067年9月27日),字君谟。
北宋名臣,著名的政治家、茶艺家和书法家。
其书法在继承了历朝历代书法名人技法的基础上集众家之精华,融会贯通地发展了自己的风格创意,他的书法艺术自成一体,具有独特风骨,他与苏轼、黄庭坚、米芾并称为“宋四家”。
作品欣赏北宋皇祐二年(1050年),蔡襄罢福建转运使,召还汴京修起居注,遂从福州一路北行,历时半年多。
沿途见闻有感于怀者,皆成诗章,此卷所书五言、七言诗11首即是。
其中的“此一篇极有古人风格”,据杨时题跋称,乃欧阳修所书。
▲ 宋·蔡襄《自书诗帖》(28.2cm*221.2cm)诗之三。
皇祐二年十一月外除赴京。
南剑州芋阳铺见腊月桃花。
可笑夭桃耐雪风,山家墙外见疏红。
为君持酒一相向,生意虽殊寂寞同。
书戴处士屋壁。
长冈隆雄来北边,势到舍下方回旋。
三世白士犹醉眠,山翁作善天应怜。
如彼发源今流泉,儿孙何数鹰马然。
有起家者出其间,愿翁寿考无穷年。
题龙纪僧·居室。
此一篇极有古人风格。
山僧九十五,行是百年人。
焚香犹夜起,熹酒见天真。
生平持戒定,老大有精神。
须知不变者,那减故时新。
题南剑州延平阁。
双溪会一流,新构横鲜赭。
浮居紫霄傍,卧影澄川下。
峡深风力豪,石陗湍声泻。
古剑蛰神龙,商帆来阵马。
晴光转群山,翠色着万瓦。
汀洲生芳香,草树自闲冶。
主郡黄士安,高文勇扳贾。
顾我久踈悴,霜髭渐盈把。
临津张广筵,穷画传清斝。
舞鼍惊浪翻,歌扇妖云惹。
驩余适晚霁,望外迷空野。
曾是倦游人,意虑亦萧洒。
自渔梁驿至衢州大雪有怀大雪压空野,驱车犹远行。
乾坤初一色,昼夜忽通明。
有物皆迁白,无尘顿觉清。
只看流水在,却喜乱山平。
逐絮飘飘起,投花点点轻。
玉楼天上出,银阙海中生。
舞极摇溶态,闻余淅沥声。
客炉何暇煖,官酤(去)未能酲。
薄吹飘(此字点去)消春冻,新晹破晓晴。
更登分界岭,南望不胜情。
福州宁越门外石桥看西山晚照宁越门前路,归鞍驻石梁。
【宋四家】蔡襄书法集赏(10G高清原图免费发放)蔡襄(1012年-1067年),字君谟,号莆阳居士,逝号忠惠,北宋福建路兴化军仙游县(今中国福建省仙游县)人。
中国北宋时期的政治家、书法家和茶学专家。
著有《茶录》、《荔枝谱》等书。
蔡襄蔡襄先后在宋朝中央政府担任过馆阁校勘、知谏院、直史馆、知制诰、龙图阁直学士、枢密院直学士、翰林学士、三司使、端明殿学士等职,出任福建路转运使,知泉州、福州、开封和杭州府事。
卒赠礼部侍郎,谥号忠。
主持建造了中国现存年代最早的跨海梁式大石桥泉州洛阳桥,蔡襄为人忠厚、正直,讲究信义,且学识渊博,书艺高深,书法史上论及宋代书法,素有“苏、黄、米、蔡”四大书家的说法,蔡襄书法以其浑厚端庄,淳淡婉美,自成一体。
宋蔡襄尺牍陶生帖宋蔡襄尺牍澄心堂帖书法史上论及宋代书法,素有“苏、黄、米、蔡”四大书家的说法,他们四人被认为是宋代书法风格的典型代表。
“宋四家”中,前三家分别指苏轼(东坡)、黄庭坚(涪翁)和米芾(襄阳漫士)。
宋四家中,蔡襄年龄辈份,应在苏、黄、米之前。
从书法风格上看,苏轼丰腴跌宕;黄庭坚纵横拗崛;米芾俊迈豪放,他们书风自成一格,苏、黄、米都以行草、行楷见长,而喜欢写规规矩矩的楷书的,还是蔡襄。
宋蔡襄致杜君长官尺牍(离都帖)宋四家-蔡襄-尺牍宋蔡襄尺牍宋蔡襄自书诗卷28.2X221宋四家-蔡襄-尺牍蔡襄书法其浑厚端庄,淳淡婉美,自成一体。
展卷蔡襄书法,顿觉有一缕春风拂面,充满妍丽温雅气息。
其书法在其生前就受时人推崇备至,极负盛誉,最推崇他书艺的人首数苏东坡、欧阳修。
苏东坡在《东坡题跋》中指出:“独蔡君谟天资既高,积学深至,心手相应,变态无穷,遂为本朝第一。
然行书最胜,小楷次之,草书又次之……又尝出意作飞白,自言有翔龙舞凤之势,识者不以为过。
宋四家-蔡襄-尺牍宋四家-蔡襄-尺牍””欧阳修对蔡襄书法的评价真是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欧阳修说:“自苏子美死后,遂觉笔法中绝。
近年君漠独步当世,然谦让不肯主盟。
宋代四大书法家之一蔡襄(多图)宋代四大书法家之一蔡襄经常拜读霍建瀛先生的大作,在其“仁心化桥泽万民”的文章中看到这样一段话,“洛阳桥是四大名桥中唯一的跨海桥。
不过主持这一名桥建造工程的并非是桥梁专家,而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大书法家蔡襄(1012-1067)。
人们不仅推崇他的书法艺术,更敬重他的为人,他是宋代历史上少有的能“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贤臣。
”简短精辟的几句话概括了大书法家蔡襄的为人。
他不仅是一位百姓爱戴的好官,还是宋代著名四大书法家之一。
论及宋代书法,素有“苏、黄、米、蔡”四大书法家的说法,他们四人被认为是宋代书法风格的典型代表。
在四大家中,前三家分别是苏轼,(即苏东坡)、黄庭坚、米芾,对这三位历来说法都无异议。
但“蔡”却说法不一?有人说是蔡襄,也有人说是蔡京。
蔡京(1047-1126),福建仙游人,字元长,为宋徽宗时期奸臣之首,宋徽书侍郎,不久升为宰相。
由于宋徽宗醉心书画,不理朝政,因此北宋之亡,除君昏之外,总揽朝政20多年的蔡京等佞臣也难逃其咎。
徽宗最后和他的儿子钦宗成为金兵的俘虏,死在东北的冰天雪地中。
80多岁的蔡京亦被充军,他凄然写下:“八十一年往事,三千里外无家,孤身骨肉各无涯,遥望神州泪下。
金殿五曾拜相,玉堂十度宣麻,追思往日谩繁华,到此翻成梦话。
”在其充军发配的路上,百姓不卖给他一汤一饭,以致活活饿死,死后也没有棺木,可见民愤之大。
蔡京的书法水平确实很高,自成一格,豪健洒脱,舒展飘逸,张弛有度,极为耐看,尤擅行书。
没人否认他是位技艺超群书法家,“四大”中本应有他一席之地,关键是人品太次,甚至可说罪行累累。
这在把德放在艺之上的传统审美观念中,蔡京无疑是难以被大众接受的。
前三位中的米芾虽然是个恃才傲物之人,有不入凡俗的个性和怪癖,举止颠狂,被称为“米颠”,但无伤大节,也还是入选了。
而蔡襄不但书法造诣与蔡京在伯仲之间,在人品和官声上几乎是天地之别,跻身“四大”乃情理之中。
其实,无论几“大”只不过是一种说法,并不能左右人们对艺术各有喜爱的兴趣和选择。
让知识带有温度。
北宋书法四大家简介北宋书法四大家简介导读:本文北宋书法四大家简介,仅供参考,假如能协助到您,欢迎点评和共享。
你知道北宋书法四大家是哪四位呢?下面是的为大家收拾的“北宋书法四大家简介”,仅供参考,希翼对大家有协助,欢迎阅读!内容请关注!北宋书法四大家简介“宋四家”指的是北宋时期蔡襄、苏轼、黄庭坚和米芾四位书法家(简称“苏黄米蔡”);也有人认为是指苏轼、黄庭坚、蔡京和米芾四位书法家。
蔡襄(公元1012-1067)北宋初书法家。
字君谟,福建仙游人,天圣进士,官至端明殿学士,卒谥忠惠。
与苏东坡、欧阳修等友善。
人品刚正,为当初所歌颂;书法绝妙,苏东坡誉为“我朝第一”。
他的书法早年得力于初唐的虞世南,晚年能学颜真卿,能传颜体的神韵。
沈括《梦溪笔谭》说他:“以散笔作草书,谓之散草,或曰飞草,其法皆生于飞白,自成一家。
”欧阳修说他:“蔡君谟之书,八分、散隶、正楷、行狎、大小草众体皆精。
”流传的书法作品有《万安桥记》、《扈从帖》、《思咏帖》、《入春帖》等,书法理论有《论书》、《评书》、《自论飞白书》等。
又为茶叶鉴别专家,宋仁宗庆历年间(1041—1049),蔡襄担任福建转运使,负责监制北苑贡茶,曾创制小团茶,著名当初,所作《茶录》一书,是继唐朝陆羽《茶经》之后的一部论茶好经典。
《宋史》卷三百二十有传。
苏轼(公元1037-1101)北宋书画家、诗人、词人、文学家,政治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
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并称“三苏”;与欧阳修领导古诗文运动,与唐韩愈、柳宗元、宋欧阳修、苏洵、苏辙、曾巩并称“唐宋八大家”。
他的政治道路很崎岖,几遭升贬,官至翰林学士、宰相。
他精通书画、诗词、歌赋、文章。
他第1页/共3页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书法学习二王、颜真卿、徐浩、李北海。
他的字,点画肥重(董其昌讥为墨猪),天真烂漫,笔力雄健,结字宽绰,书法为宋四家之首。
流传的作品有《黄州寒食诗》、《天际乌云帖》、《祭黄几道文》、《赤壁赋》、《洞庭春色赋》、《中山松醪赋》、《太白仙诗》等。
蔡襄:尚意书风的先驱者如果把“大梁门”门匾和“开封府”门匾作一下对比,作为颜楷的前者更讲究法度,而后者脱胎于唐楷,却有鲜明的个性,不大受被奉为圭臬的唐楷法度的约束。
千年前的北宋王朝,有一任开封府的最高行政长官,他是宋代书法最重要的人物之一。
今天,开封知名景区开封府的门匾,集的是他的字。
他就是蔡襄,宋代书法代表人物“苏、黄、米、蔡”中的“蔡”即是他。
书法上有著名的一个观点: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
以“苏、黄、米、蔡”为代表的宋代书法的“尚意”,指的是以书法来表现个人意趣、情怀,这种美学理念,强调了书法艺术抒发情怀的功能。
书法的美,有其外在的形态,“尚意”观点的提出,使书法艺术与人的性情、品格有了直接的关系,书法所传达出来的美感,不但有内在的神韵,还体现出了作者的精神风貌。
“尚意”的宋四家,以年庚论,蔡襄是老大,他比另三家中年庚最大的苏轼还大25岁。
他的书法艺术风格同苏、黄、米相比,没有这几位兄弟个性鲜明。
苏轼丰腴跌宕,黄庭坚纵横拗崛,米芾俊迈豪放,他们的书风均自成一格,个性都十分突出。
同时,苏、黄、米都以行草、行楷见长。
而把楷书写得规规矩矩,又与唐楷风貌截然不同,把行草书写得浑厚端庄、淳淡婉美的,是蔡襄。
他是尚意书风的先驱者。
蔡襄,字君谟,是当世政治家、书法家、文学家。
蔡襄为人忠厚正直,讲究信义,官声极佳,不论在哪里做官,他都努力造福一方,整治官场不良风气。
尤其他在福建做官时,修建了泉州洛阳桥,这是我国现存年代最早的跨海梁式大石桥。
蔡襄还积极发展农事,千年来福建茶业、荔枝产业的兴盛,都与蔡襄当年的努力有很大关系。
蔡襄口碑良好,加上书法大师的身份,自然粉丝众多。
蔡襄的书法,从皇上到官场同僚、普通百姓都十分喜爱,都希望得到他的墨宝。
而蔡襄颇为自惜,轻易不给人写字,用今天书法圈里的话来讲叫做“手紧”。
物以稀为贵,蔡襄写得既好又少,因此,当世的人们更加看重他的墨宝。
要是当时讲润格的话,蔡襄估计会是宋四家中最高的。
古今茶客之蔡襄蔡襄,是宋代著名的书法家,世人评他的书法是行书第一,小楷第二,草书第三。
与苏轼、黄庭坚、米芾,共称“宋四家”。
蔡襄又是我国茶史上一个很重要的人物。
在茶史上,蔡襄有两大贡献,一是创制了“小龙凤团茶”,二是撰写了一部《茶录》。
小龙凤茶在宋代,是很名贵的茶,时人说它“始于丁谓,成于蔡襄”。
在庆历年间,蔡襄任福建转运使时,开始改造成小团,一斤有二十饼,名曰“上品龙茶”。
对于小龙凤茶,欧阳修曾给予过高度评价。
宋人王辟之在《渑水燕谈录》说:“一斤二十饼,可谓上品龙茶。
仁宗尤所珍惜。
”也就是说,在当时,蔡襄的小龙凤茶,被视为朝廷珍品,甚至很多朝廷大臣和后宫嫔妃都只能一睹其形貌,难获亲口品尝。
蔡襄撰写的《茶录》。
其文虽只千余字,却非常系统。
全文分为两篇,上篇论茶,下篇论茶器。
上篇中对茶的色、香、味和藏茶、炙茶、碾茶、罗茶、候汤、熁盏、点茶作了深入浅出而又简明扼要的论述。
在下篇中,他又对茶焙、茶笼、砧椎、茶铃、茶碾、茶罗、茶盏、茶匙、汤瓶进行了系统的论述和说明。
此外,蔡襄还很喜欢与人斗茶。
一次,他与苏舜元斗茶。
蔡襄使用的是上等精茶,水选用的是天下第二泉惠山泉;苏舜元选用的茶劣于蔡襄,用于煎茶的却是竹沥水。
结果,在这次斗茶中,蔡襄输给了苏舜元。
在茶事上,蔡襄还有一段趣闻:一天,欧阳修要把自己的书《集古录目序》弄成石刻,因此就去请蔡襄帮忙书写。
虽然他俩是好朋友,但蔡襄一听,就向欧阳修索要润笔费。
欧阳修知道他是个茶痴,就说钱没有,只能用小龙凤团茶和惠山泉水替代润笔,蔡襄一听,顿时欣喜不已,说道:“太清而不俗”。
于是,两人就都笑了。
蔡襄一生爱茶,实可谓如痴如醉,在他老年得病后,郎中就叫他把茶戒了,说不戒茶的话,病情会加重,对此,蔡襄无可奈何,只得听从郎中的忠告。
此时的蔡襄虽不能再饮茶了,但他每日仍烹茶玩耍,甚至是茶不离手。
蔡襄对于茶的迷恋,正所谓:“衰病万缘皆绝虑,甘香一事未忘情。
”。
宋四家的手札,尽显文人气质,实在是美宋四家的手札,尽显文人气质,实在是美书画加 2018-06-08 19:06:00古代人最常用的联系方式就是通过书信传递,来交换信息。
古代的书信称之为书札,透过书札,我们可以了解到一些历史故事,同时,也能透过书札,学习和欣赏古人的书法特色。
今日,我们一起来看看,宋代人的书札,了解宋代的书法特点,领会宋代人的文人气质。
(文中出现的书札均来自宋四家)第一位:蔡襄宋四家中,排行第四的为蔡襄。
曾有人传言,宋四家中的“蔡”实际上指的是蔡京,但因为蔡京的为人品质恶劣,而被踢出宋四家的排名中。
但是无论历史真相是如何,如今我们看来,蔡襄与蔡京书法更具特色,而从笔法上而言,蔡襄的书法一点也不输于蔡京。
蔡襄的书法浑厚端庄,淳淡婉美,自成一体。
仔细欣赏他的书札,都有一种如履春风的感觉。
宋四家中的苏东坡对蔡襄赞赏有加,他说:蔡君为本朝第一。
这种夸奖并非是同行之间的客套话,而是真心实意表达对蔡襄书法的肯定与赞赏。
《脚气贴》《暑热贴》《蒙惠帖》第二位:米芾米芾应该是宋四家四人中最怪异的一位,人称“米颠”,因为他的举止癫狂,遇石称“兄”。
但是也或许正是因为这种随性的个性,因此,他的书法潇洒奔放,稳不俗、险不怪、老不枯、润不肥。
他即要求在变化中达到统一,又把裹与藏、肥与瘦、疏与密、简与繁等对立因素融合起来。
章法上,重视整体气韵,兼顾细节的完美,成竹在胸,书写过程中随遇而变,独出机巧。
《清和帖》《伯允帖》《临沂使君帖》第三位:黄庭坚黄庭坚出于苏轼门下,与张耒、秦观、晁补之并称为"苏门四学士",后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
他最重要的成就是诗。
诗论标榜杜甫,但是强调读书查据,以故为新,"无一字无来处"和"脱胎换骨,点铁成金"之论。
他在宋代影响颇大,开创了江西诗派。
他又能词,兼擅行、草书。
《致景道十七使君尺牍》《致天民知命打主薄书》一《致天民知命打主薄书》二第四位:苏轼苏东坡是中国古代绝无仅有的天才人物:诗有苏黄之美誉,词成豪放开派之祖,文列唐宋八大家,书冠苏黄米蔡宋四家。
谈宋代书法四大家“苏黄米蔡”中“蔡”的变迁任德果在宋代,出现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书法四大名家“苏黄米蔡”,他们分别指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四人。
其中,蔡襄(公元1012~1067年),是宋书四大家中的长者,较苏轼大二十四岁,在他去世时米芾才是十二岁的孩子,按照我国尊老传统,无论如何也不该把这位长者排在第四位。
据史学家推断,原来这个“蔡”指的是北宋末年宰相蔡京。
蔡京(1047~1126),北宋名臣,字元常,兴化仙游(今属福建)人。
蔡京是王安石变法的坚决拥护者和得力干将。
熙宁二年(1069),王安石被宋神宗任命为宰相,实行变法;次年,蔡京进京应试,得中进士。
短短数年,蔡京由地方政府官员变成朝中大臣,受到宋神宗和王安石的重用。
当时,反对变法者却众多,甚至连太皇太后和皇太后也出面,带头反对。
后来神宗动摇,罢了王安石的官。
宋神宗死后,子哲宗立,高太后临朝听政,1086年,司马光出任宰相,尽复旧人旧法,对新人新法一概排除,蔡京这个王安石变法的得力干将,成了被打击的主要对象。
在反对派面前,这个兴化之子却无立锥之地,终被逐出京城。
由于高太后临朝听政,对变法者大打出手,使北宋政权又陷入了严重的政治危机。
元祐八年(1093年),哲宗亲政,重新使用变法者,任命章淳为相。
不久,蔡京回都城,任户部尚书。
宋徽宗即位后,蔡京左迁尚书左臣右仆射。
其时,童贯奉徽宗之命收集书画古董,蔡京认为时机难得,于是对童贯极力奉承讨好,因此备受赏识,前后四任宰相,长达16年之久。
大观年间,拜太师。
政和二年(1112年),封鲁国公。
蔡京在任相期间,投机钻营,欺下媚上。
为了排斥异己,不择手段大肆罗列罪状。
首先是司马光,其他如文彦博、范祖禹、苏轼、苏辙、晁补之、黄庭坚、秦观等共309人被列为奸党,并刻石文德殿门。
又自书《元祐党籍碑》,颁令郡县皆刻石,大肆迫害与自己不同政见者。
他设应奉局和造作局,为满足皇帝的雅趣,大兴“花石纲”之役,到处采集名花异石,为运一块高达数丈的太湖石,动用役夫数千人,沿途不惜拆桥毁城,许多破产的商人自杀,农民累死道旁;建延福宫、艮岳,从全国运来数不清的奇花异石,大造七彩楼阁,山上放入珍禽异兽,皇帝大驾光临,成千上万的珍禽飞集左右,造成一种人间仙境。
书法家蔡襄名字怎么读蔡襄是北宋著名的书法家,宋四家之一,那么蔡襄名字怎么读?下面是我为你收集整理的蔡襄名字怎么读,希望对你有帮助!蔡襄读音是什么蔡〞的读音是cai第四声,与菜的读音一样。
“蔡〞有两个词性,本义是野草,是一个形声字,取的祭声。
作为名词的时候,蔡有野草、大龟的意思,在周代的时候,“蔡〞还是其中一个国家的国名。
用作大龟的意思的时候,一般指的是占卜用的大龟。
作为动词的时候,“蔡〞有杀、减、流放的意思。
蔡襄的“蔡〞在这里那么是作为姓氏。
关于这个“蔡〞的姓氏来源,有两种说法,一种说着“蔡〞姓出自于黄帝的支裔“姞〞姓,还有一种说法是“蔡〞姓来源于周文王的后裔“姬〞姓。
“襄〞的读音是xiang第一声,与乡的读音一样。
“襄〞一般用作动词,在“襄〞的释义中,“襄〞指的是解衣而耕,也就是说拿着农具在地里挖出一个个的小洞,然后在一个个的小洞中放进种子,再用土盖上。
而在现在,“襄〞用作动词的时候,主要有帮助、完成、冲上、上举、和扫除的意思,为扫除的意思时,“襄〞同“攘〞。
当“襄〞为形容词时,为高的意思,作为名词可作姓和谥号之用。
蔡襄姓蔡名襄,“襄〞字作为名,代表了蔡襄的父亲对他寄予的厚望,希望蔡襄能够扫除一切困难,积极向上,能够有高的成就。
而蔡襄的一生,确实就如他的名字一般,在书法方面有着很高的成就。
蔡襄的书法蔡襄出生于1012年,是北宋人士。
蔡襄书法有着浑厚端庄的特点,在欣赏蔡襄书法的时候,人们会有一种春风拂面的感觉,字里行间充满着一种妍丽温雅的气息。
因此,他的书法深受当时民众的推崇,盛誉极高。
包括同属唐宋八大家之列的苏轼和欧阳修都非常地推崇蔡襄书法。
但是蔡襄非常的爱惜自己,从来不随便为他人书写,因此蔡襄的书法作品流传下来的很少。
再加上当时的年代已经与唐代的书坛风气有所不同,很多人都将书法作为一种低下之人才做的事,那些文人名士都不愿意再书写作品。
即使当时的皇帝已经公布了旨意来改变这一个思想,但是并没有什么效果。
文苑阁:各朝代名家之宋代四家《蔡襄》愚雅轩祝朋友们全家幸福安康
文苑阁:各朝代名家之宋代四家《蔡襄》
蔡襄(1012~1067),北宋书法家。
兴化军仙游(属今福建)人,字君谟。
官至端明殿学士。
为官清正,威望卓著。
他性情忠厚,正直,尚信义,学识渊博,诗文粹美。
当然成就最高的还是书法,在宋初曾有“当时第一”的称誉。
尤其是行、楷、草,都可在书法史中占一席之地,是宋代少见的一个书法多面手。
宋初的书坛是一片凋零,正如欧阳修所说:“书之盛莫盛于唐,书之废莫废于今。
”可见当时书风非常之靡弱。
在这种状况下,蔡襄力揽狂澜,为当时书法界注入新的灵魂,成为宋代尚意书风的奠基人,堪为宋四家之首。
从现存蔡襄的作品来看,有30多件墨迹最能反映他的水平。
面对这些作品,我们会惊异地发现其风格跨度之大体,
态变异性之强烈,是宋其他书家所难比拟的。
蔡襄的风格基本属婉媚秀劲一类,然而他能在这一风格式样中,极其灵活多变地把各个侧面都展现一番。
蔡襄的行书中时常掺入草书,而草书又时常带有行书意趣。
因作品大多为手札之类,非常随便,信手拈来,没有严格的书体规范。
这种融合行、草书于一体的习惯大概发端于汉末魏晋的民间书法,从现存的那个时代的残纸(如楼兰残纸)上很明显有这种形式。
而把这一形式推向高潮的当推二王,特别是王献之。
这种书体能更加自由灵活地发挥作者的情思,而在字型上有更多的选择余地。
可是经历隋唐,行、草书体便泾渭分明。
如著名的《兰亭序》、《争座位》、《祭侄帖》等都属较正规的行书,而像孙过庭、张旭、怀素则属纯粹的草书。
在这种行草相参形式几乎式微的情况下,由蔡襄首先得到复兴。
宋四家中,他年龄辈份,应在苏、黄、米之前。
宋四家中,苏、黄、米都以行草、行楷见长,而喜欢写规规矩矩的楷书的,还是蔡襄。
他的书法学习王羲之、颜真卿、柳公权,浑厚端庄,雄伟遒丽。
苏东坡说:“君谟天资既高,积学至深,心手相应,变化无穷,遂为本朝第一。
”蔡襄为人忠厚正直,学识渊博,他的字“端劲高古,容德兼备”。
《颜真卿
自书告身跋》得鲁公笔法而修于鲁公书,可为楷则。
沈括说他善于“以散笔作草书,谓之散草,或曰飞草,其法皆生于飞白,自成一家。
”这说明蔡襄这位稍欠改革精神的书法家还不是泥古不化的,他也在追求古趣,力创新意。
《蔡襄尺牍》:又名《澄心堂帖》。
其楷书的代表作之一。
字字端雅,雍容大度,一笔不苟,似乎全用颜法,只是结体略扁。
《郊燔帖》:行草书札的代表作。
笔画浑雄敦厚,婉转有致,运笔飞动自如。
《陶生帖》:草书翰札。
潇洒劲逸。
结体欹正大小,重轻疏密,随心所至,一气呵成。
黄庭坚说:“君谟真行简札甚秀丽,能入永兴(虞世南)之室”是很正确的。
此帖取法于《伯远帖》,又参以章草笔法,使之有机地融为一体,形成蔡襄独特的草书风格。
《蒙惠帖》:行楷作品。
取法《兰亭序》而又参以颜鲁公敦厚沉稳的成分,继而宏大了宋代行书尺牍书法的艺术内涵,使书法艺术发展到一个新时期。
襄《澄心堂纸帖》尺牍纸本1063年作行楷书24.7cm×27.1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这幅蔡襄书写的尺牍,又名《澄心堂帖》。
宋代士大夫讲究生活品味,对于文房用具,尤其考究。
蔡襄写此一信札,便是为了委托他人代为制作、或是搜寻纸中名品-“澄心堂”
纸。
“澄心堂”纸源自五代南唐,据说它“肤如卵膜,坚洁如玉,细薄光润”,在北宋就已经是相当珍贵、难求的名纸了。
这幅书迹的纸质缜密光洁,很可能就是蔡襄用来作为“澄心堂”纸的样本。
精致的纸质,配上蔡襄秀致而庄重的墨迹,使得这幅“澄心堂”帖格外显得清丽动人。
全文以行楷写成,结体端正略扁,字距行间宽紧合适,一笔一画都甚富体态,工致而雍容。
信札署有“癸卯”(1063)年款,蔡襄时年五十二岁,正是他晚年崇尚端重书风的代表之作。
释文:澄心堂纸一幅,阔狭、厚薄、坚实皆类此,乃佳。
工者不愿为,又恐不能为之。
试与厚直,莫得之?见其楮细,似可作也。
便人只求百幅。
癸卯重阳日,襄书。
蔡襄《大研帖》(致彦猷尺牍)1064 纸本25.6cm×25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释文:襄启:大研盈尺,风韵异常,斋中之华,繇是而至。
花盆亦佳品,
感荷厚意。
以珪易邦,若用商於六里则可。
真则赵璧难舍,尚未决之,更须面议也。
襄上,彦猷足下。
廿一日,甲辰闰月
蔡襄《虹县帖》尺牍1051年纸本行楷书31.3×42.3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释文:襄启:近曾明仲及陈襄处奉手教两通,伏审动静安康,门中各佳,喜慰喜慰!至虹县,以汴流斗涸,遂寓居。
馀四十日,今已作陆计,至宿州,然道途劳顿,不可胜言。
尚为说者云:渠水当有涯,计亦不出一二日。
或有水,即假轻舟径来;即无水,便就驿道,至都乃有期耳。
闽吴大屏皆新除,想当磐留少时。
久处京尘,无乃有倦游之意耶?路中诚可防虞,民饥鲜食,流移东方,然在处州县,须假卫送,老幼并平善。
秋凉,伏惟爱重,不宣。
襄顿首。
郎中尊兄足下。
谨空。
八月廿三日,宿州。
蔡襄《虹县帖》尺牍1051年纸本行楷书31.3×42.3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蔡襄《京居帖》1062年纸本27.2cm×32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释文:襄启:去德于今,盖已*(氵存)岁。
京居鲜暇,无因致书,第增驰系。
州校远来,特承手牍兼贻楮幅,感戢之极!海濒多暑,秋气未清,君侯动靖若何?眠食自重,
以慰遐想。
使还,专此为谢,不一一。
襄顿首。
知郡中舍足下。
谨空。
九月八日。
蔡襄《蒙惠帖》尺牍1052年纸本22.7cm X16.5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蒙惠帖》为行楷作品。
取法《兰亭序》而又参以颜鲁公敦厚沉稳的成分,
继而宏大了宋代行书尺牍书法的艺术内涵,使书法艺术发展到一个新时期。
释文:蒙惠水林檎花,多感。
天气暄和,体履佳安。
襄上,公谨太尉左右。
蔡襄《贫贤帖》纸本高31.36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释文:昔之贫贤寒俊,偶有流落失职者,其为文章,多所怨诽,不得其正。
又况久处乐而行患难,乃能克意文翰,而无前所累者,非胸中泰定,有以处之,
非数数能也。
故人之弟以示余,故书。
襄。
蔡襄《山堂诗帖》1066 纸本24.8cm×26.7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释文:《丙午三月十二日晚》“欲寻轩槛倒金尊,江上烟云向晚昏。
须倩东风吹散雨,
明朝却待入花园。
”《十三日吉祥院探花》“花未全开月未圆,看花待月思依然。
明知花月无情物,若使多情更可怜。
”十五日山堂书。
蔡襄《暑热帖》(致公谨尺牍)1052 纸本23cm×29.2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释文:襄启:暑热,不及通谒,所苦想已平复。
日夕风日酷烦,无处可避,
人生缰锁如此,可叹可叹!精茶数片,不一一。
襄上,公谨左右。
牯犀作子一副,
可直几何?欲托一观,卖者要百五十千。
蔡襄《思咏帖》尺牍1051年纸本纵29.7厘米横39.7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释文:襄得足下书,极思咏之怀。
在杭留两月,今方得出关,历赏剧醉,不可胜计,
亦一春之盛事也。
知官下与郡侯情意相通,此固可乐。
唐侯言:王白今岁为游闰所胜,
大可怪也。
初夏时景清和,愿君侯自寿为佳。
襄顿首。
通理当世屯田足下。
大饼极珍物,青瓯微粗,临行匆匆致意,不周悉。
蔡襄《纡问帖》1052年纸本26.7cm×28.7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蔡襄《远蒙帖》尺牍1061 纸本28.6cm×28.6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释文:襄再拜。
远蒙遣信至都波,奉教约,感戢之至。
彦范或闻已过南都,旦夕当见。
青社虽号名藩,然交游殊思君侯之还。
近丽正之拜,禁林有嫌冯当世独以金华召,
亦不须玉堂唯此之望。
霜风薄寒,伏惟爱重,不宣。
襄上,彦猷侍读阁下。
谨空。
蔡襄楷书《颜真卿告身帖跋》.
蔡襄行楷书《持书帖》纸本纵27.2cm×57.4cm 故宫博物院藏
此帖系蔡襄致友人的一通尺牍,内容谈到自己当时身体状况欠佳。
因知是其至和三年(1056)初知福州所作,作者时年四十五
岁。
钤有“知颐印记”、“颐”,安歧诸朱文印记。
释文:襄启:数日前遣使持书棨戟之下,辄邀行舸光临弊境,计已通达当直,
未审尊怀如何?惠然一来,殊为佳事。
病躯不常得安,多缘饮食而致。
山羊涩而无味,
虽食不过三二两,鱼鳖每食便作腹疾,以此气力不强,日久必须习惯,今未凋适耳。
蒙书并海物,多感多感! 谨奉手启上闻。
不宣。
襄上,宾客七兄执事。
八月二十四日。
谨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