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_道德经中的积极人格与美德

_道德经中的积极人格与美德

_道德经中的积极人格与美德
_道德经中的积极人格与美德

第26卷第3期2008年6月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Journal of C hangzho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S ocial Science Edition)

V ol.26 N o.3

Jun.2008

收稿日期:2008204229《道德经》中的积极人格与美德

黄之晖 任 俊

(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浙江金华321004)

摘要:积极心理学研究了智慧、勇气、仁爱、正义、节制和卓越六种美德,包括了二十四种积极人格。而这六种美德和二十四种人格中的一些早在几千年前就存在于中国文化和思想体系中了。文章仅以《道德经》为例,探讨《道德经》中这些美德和人格理论。拟将这一新兴学科与中国古代的哲学智慧联系起来,既是为了本土化的需要,也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研究这门学科,以此达到对它更深的认识。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道德经;美德;积极人格

中图分类号:B8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887(2008)03-0037-04 

积极心理学是美国心理学界正在兴起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以S e ligm an和C sikzen t m ihaly i 的2000年1月“积极心理学导论”[1]为标志而兴起的一场积极心理学运动。积极心理学是“利用心理学目前已比较完善和有效的实验方法和测量手段,来研究人类的积极力量和美德等积极方面的一个心理学思潮”[2]。积极心理学“在个人层面上的研究领域就是对积极人格特质(p ositive ind iv idual tra its)的研究”[3]。积极心理学主要研究勇敢、正值、乐观、幽默等二十四种积极的人格特质。包括在“智慧(w isdom)、勇气(cou rage)、仁爱(hum an ity)、正义(justice)、节制(tem p e rance)和卓越(ranscendence)这六种美德中。这六种美德广泛存在于全世界范围内几乎所有的文化中”[4]。

中国一直以来都是以德为美的国家,其思想文化中包含了很多对于美德的研究和思考。积极心理学的这些诸多思想与中国的许多传统思想和文化不谋而合。作为中国文化中最重要的经典之一的《道德经》就是以“道”和“德”为主题的。我们细读《道德经》可以发现,积极心理学对于积极人格和美德的研究都可以在《道德经》中找到一些影子。所以本文就《道德经》五千言中的一些片段来论述对于积极心理学中这六种美德的思考。

一、道德经谈智慧

(一)“不行而知,不见而名,不为而成”———积极思考的力量

创造性思维、批判性思维是最近教育学界、心理学界研究的热门问题,对于如何培养创造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有很多人提出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方法。但是回过头来看看中国古代的思想家们的教育观,我们不难发现,我们现在研究的很多问题其实早在几千年前就有人已经提出了,并得出了一些方法。比如对于创造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老子早就已经在书中给出了答案,这就是“不为而成”。遵循事物本来的规律,不凭自己的主观意志去判断。随着人们对世界认识的加深,“人为了自己认识事物的方便常常给事物加上各种各样的名目和限制”[5]128,这样可以提高认识的速度,却也在一定程度上禁锢了思维的灵活性和开放性。

有人说任何一个三岁小孩的问题都是一个诺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08年

贝尔奖的研究课题。在我们慢慢长大的过程中,我们的知识不断丰富,我们从书本上从学校里面去认识世界,并且接受了这个被大家认识的世界,我们开始习惯以绝对的眼光去看世界,所以我们的创造性和批判性思维逐渐减少。可是老子说“不为而成”,就是要抛弃自己,甚至是别人的固有观点,以认识世界的本质为宗旨来进行思考。不管是重新证明了那些已有结论的正确性还是发现了其错误之处,都可以使我们的学习或思考上升到另一个高度。

(二)“夫唯不盈”———培养智者的人格特质

在积极心理学研究的二十四种积极人格力量里面,有一种人格力量是“好奇心(curiosity)”。在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有些人随着年龄的增长,知道的越来越多,好奇心越来越少。可是有的人能够几十年如一日地保持对求知的热情,其原因就在于老子说的“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一个人应该永远保持虚怀若谷、谦虚谨慎的态度,千万不要自满自大,自以为是。如果一个人认为自己什么都懂了,什么都不需要学习了,那自然没有什么好奇心可言了。只有像亚里士多德那样,把自己置于“无知”的态度,才能保持求知的动机。只有不贪求盈满,才能不断地从陈旧中创新,不断地吐故纳新,提高自己。

二、道德经谈勇气

(一)“大道甚夷”———成功没有捷径可走

有一句话说得很经典:“我们每天都不可避免要走很多弯路,因为地球是圆的。”这句话咋看是一句幽默的话,可是笑过之后细细想来,却有一番大道理。的确,在很多时候,我们要追求快捷,要追求方便。我们研发行驶速度更快的汽车,我们使用科学的方法做事以提高效率。可是这种“速”之所以能够“达”,最重要的是不管多么快速,它始终遵循一系列严格的规则和程序来进行,如果盲目地冒然前行,则只能是“欲速则不达”。

老子告诫人们不要“好径”还有一个原因是“唯施是畏”,走在大道上心里是坦然的,唯有偏离大道才会使人心生畏惧。因为小路虽快,却也是最容易误入歧途的。能够快速通往山顶的路,往往是一些羊肠小道。但是这些小道往往也是荆棘满布,危险重重的。一不留神就会危及生命安全[5]260-207。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人就是贪图这样的捷径,而使自己陷入泥沼,误入歧途。

(二)“慎终如始”———困难面前永远不妥协

一个人要想取得成功,最重要的就是要做到善始善终,最忌讳缺乏恒心和毅力。一个人如果没有坚强的意志力,做什么都会半途而废,最终一无所获。老子在这里提出了一个很重要的观点———慎终如始,这句话可以从两方面来看。首先,要做到“慎始”。也就是一开始就要沿着正确的道路和方法进行。这也就是上面所说的如何选择正确道路的问题。除此之外,还要有迎接困难的心理准备,树立战胜困难的信心,相信自己一定能够做到。

“慎始”是大多数人都可以做到的,但是要取得成功难就难在“慎终”。比如做实验研究,很多人都已经努力了很久,但是最后遇见了一点问题或是挫折,就放弃了。所以成功往往属于那些能够坚持到最后,能够做到“慎终如始”的人。

三、道德经谈仁爱

(一)“绵绵若存”———永远心怀感恩之心

中国人讲究“百善孝为先”,认为一切美德中最重要的就是要有孝心。一个人受之于父母的东西是最多的,时间也是最长久的,所以要感恩就要先从自己身边的亲人做起。

但是,我们不仅要回报我们的父母,对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对社会都应该抱有感恩之心。“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其实,不仅是老人和小孩,对每一个关心过我们的人,帮助过我们的人,都应该存感恩之心。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应该时时不忘回报,这样,我们的社会才会更和谐,我们的生活才会更快乐[6]。

(二)“胜而不美”———永远心怀怜悯之心

在我们的生活中,难免有与人发生矛盾产生纷争的时候。当有矛盾产生时,我们第一要做的就是尽量不要挑起事端,力求以和为贵。可是在现实生活中,争执或是纷争也是不可避免的,输赢也总是存在的。但是我们胜利时,不能狂妄自大,因为骄兵必败。更重要的是,对失败的一方我们要心怀怜悯之心,因为失败只是暂时的,不仅如

83

第3期黄之晖,任俊:《道德经》中的积极人格与美德

此,对于我们周围的任何一个人,我们都要做到慈悲为怀,宽容大度。

(三)“圣人无常心”———永远心怀爱护之心

老子说:“圣人无常心,以百姓之心为心。”并不是说圣人没有思想,而是说圣人做人做事总是以他人为先,站在他人的立场上看问题,为他人着想。老子说:“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这句话包含了两层意思。一是高尚的人对善良与不善良的人,有诚信与没有诚信的人都一视同仁,没有私心。二是高尚的人会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教化那些不善良、不诚实的人。他以身作则,以自己高尚的品德去做一个榜样。不善良的人看到了他如何善良行事自然会受到感染,变得善良起来;不诚实的人看到他如何真诚待人也会受到影响变得真诚起来。

四、道德经谈正义

(一)“贵以身为天下”———舍小利成大义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有些人得势的时候趾高气扬,不可一世,一旦失势,就变得卑躬屈膝起来。这种人就是老子说的“宠辱若惊”之人。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无论恩宠还是侮辱,都是上级给下级的,接受者都是出于地位低下的状态。所以要做到正义,首先就是要把自己置于一个不卑不亢的位置上,这样才不会如履薄冰,才能做到心胸坦荡。

要做到正义,第二点就是要抛弃“贵大患若身”的思想。贪生怕死是人的本能。但是我们要成大义,就要舍得牺牲“小我”。要能够把自己的利益抛开,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才能够做到以集体利益为重,才能够做到舍小利成大义。

(二)“为而不争”———合作与竞争的智慧

竞争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但是合作也是我们生活中很重要的一部分。与人合作,贵在取长补短,以集体的力量发挥出最大的潜能。但是人与人在脾气秉性、思维方式等很多方面都是不尽相同的。要想很好地与人合作,就应该做到老子说的“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合作,最重要的就是要抛弃竞争之心。在团体中,讲的是团体精神,合作精神,只有把自我表现的欲望先抛弃,把队友当成是朋友而非敌人,才能发挥出集体的最大潜能。

五、道德经谈节制

(一)“甚爱必大费”———学会控制贪欲

老子说:“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过分的喜爱必定会导致更大的损耗,过多的居藏必定会导致更大的损失。这样的例子在生活中随处可见。人有追求更大财富的趋势的,可是如果无自制力地去追求财富,去获取不属于自己的财富,就会一发不可收拾,最终走上犯罪道路。

所以,老子得出结论———“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对于名利的追求是人之本性,也是人之常情,但是在思想上,在头脑中一定要有一个度,要知道满足。如果放纵自己的欲望,就会变成贪念。同样,在行为上,也要懂得适可而止,该收手时就要果断地收手。贪图眼前利益,必然会招致更大的损失。

(二)“自爱不自贵”———不要过分高估自己

一直以来,我们都被教导要“自爱自重”。无可厚非,这是一个人最重要的美德之一。可是过度的自爱自重就不是美德了。俗话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人最难看清的就是自己,特别是自己的缺点和不足之处。所以我们应该多做自我总结,自我反省和自我批评,客观地认识自己。自己不如他人的地方要多向他人学习,及时纠正;自己的成就也不要到处炫耀,而是要努力更上一层楼。

(三)“知足之足长足”———知足才能常乐

老子在书中对君王说“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治理国家是这样,为人处世也是同样道理。一个人如果处处拿自己的没有的和别人拥有的比较,就会越加向往别人拥有的东西,从而生出贪念。

要去除贪欲,最重要的是要“知足”。一个人要多看到自己所拥有的,少看到自己所没有的。要珍惜自己所拥有的,这样人才会得到满足感,才会每天生活在快乐之中。

六、道德经谈卓越

(一)拥有正确的价值观

一个人要拥有美好的品德,首先要做的就是树

93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08年

立正确的价值观。老子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也就是说天下人知道了美为什么是美就知道了什么是丑恶的;知道了善为什么是善也就知道什么是不善了。

老子还说:“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圣人不是没有是非观念,恰恰相反,他非常清楚对错,所以不需要刻意去提醒自己,约束自己,他自然而然地就会去行正道。事实上,一个人不可能永远在别人的监督和敦促下生活。如果自己内心没有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一旦离开了外界的约束,就会分不清善恶,做出不好的事情来。

(二)“用其光,复归其明”———不忘本才懂得感激

在“卓越”这个美德中有一个很重要的人格力量叫“感激”。做一个懂得感激的人,老子给了我们两个建议。第一,“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在这里,老子想要告诉我们的是,有些人不懂得感激,原因就在于利欲熏心。他们只是利用别人的帮助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当然不会怀有感激之情。第二,“见小阅明,受弱曰强”。有很多时候,我们并不是不懂感激,而是忽视了别人的帮助。所以我们要时常反省自己,时常停下来看看自己的得失,时常静下心来思考一下自己的经历,自然就会有所感悟,就会发现很多被我们忽视的东西。

积极心理学开创了对于积极人格力量的研究。“从某种程度上讲,积极人格理论或许还是一个打上引号的理论。”[7]对于积极人格的研究可以在很多方面拓展开来。在这些潜在的研究方向中,跨文化研究和本土化研究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

如今是知识爆炸的时代,各种新东西层出不穷,我们不仅要及时了解这些讯息,还要将这些新观点与自己本国的思想文化和社会联系起来。本文以《道德经》为例,探讨了此书中对于积极人格的思考,仅算是对于积极人格研究的冰山一角。一个学科的发展是飞速前进的,积极心理学的研究领域越来越广,而社会文化的发展也是不断前进的。我们只有不断地接受、不断地挖掘,才能更好地促进这门学科的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3]Seligm an M E P,Csikszent m ihalyiM.Positive psychology:

an introduction[J].Am erican Psychologist,2005(55):5-14. [2]李金珍,王文忠,施建农.积极心理学:一种新的研究方向

[J].心理科学进展,2003,11(3):321.

[4Seligm an M E P,S teen T Park N,Peterson C.Positive psychology p rogress:em p irical validation of interventions[J].Am erican Psy2 chologist,2005,60(5):410-421.

[5]东方老道.道德经活学活用[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

2004.

[6]巴蛮子.读老子通人情懂世故[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

2006:23.

[7]任俊.积极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243.

责任编辑:庄亚华

04

老子的人生哲学对今人的启示

从小到大,在我的的印象中,老子是一尊神,是主宰我们凡间的,和我们生活在两重天。和我们的距离,确切的说是天壤之别。那么,老子和我们这个世界到底是什么关系呢?昨天,山西文瀛书院的院长卫方正先生座客万象书城,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揭秘。 一、老子似乎不属于我们这个世界 老子是唯一被道教化,被神化的人物。我们中国土生土长的教会,是道教。这个宗教组织的创始人,就是老子。传说天地是他所生,他诞生于天地之前。他生活在三十三重天,坐在兜率宫中,为玉帝和王母冶炼仙丹。在《封神演义》和《西游记》两部神话小说中,老子是个被神化被妖化了的形象。在民间的各个行业中,老子被封为祖师爷,来庇护子孙后代的生活一帆风顺,生意兴隆。所以,老子好像不属于我们这个世界。 二、老子应该属于我们的世界 我们先说个题外话,我们尊称的圣人孔子,属于我们这个世界,而老子和孔子见过面。《淮南子》和《吕氏春秋》曾经有过记录,既然老子属于我们这个世界,那么老子又是哪里人?是怎样一个人呢? 老子是楚人,司马迁在《史记。老子韩非子列传》中曾经说:“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而且,在《老子》一书中,多出实用楚地方言,跟同样产生于楚地的《楚辞》有很多相同的地方性语言;老子在《老子》一书中所说的自然界的状况,都是楚地的特点。比如

他总是在说水,但是他说江、说海,说谷,就是不说河,因为在他那个时代,“河”就是黄河。老子作为南方人,尽管很可能见过黄河,但是他总习惯了拿自己最熟悉的南方河——“江、海、谷”来作比喻。而他多次用到的那个“谷”字,就是南方最“河”的称呼。当然还有其他证据,比如,他总是喜欢用“兮”字,这是典型的南方系统语言。 老子出身贵族,老子曾经做过图书管的馆长,这个职位是世袭的,在老子生活的时代,穷苦人家是没有能力也没有资格读书。只有达官贵族才有接受教育的权利,儿她这个图书馆馆长的职务,也是从父辈那里继承的,可见老子祖上是贵族,而他也绝对不是贫家子弟。 老子祖上姓李,有两种来源: 1据《姓氏考略》记载,周之前未见有李氏,自从有老子姓李,名耳,为利贞的后裔,因祖上世代为理官,理、李两字古音相通,便也以李为氏。显然,李氏是始于李耳称姓的。 2,第二种说法也是传说,有人说,老子的母亲碰巧是在李树下生了老子,老子一出生就能说话,指著李树说:“就用它作我的姓吧。” 三,老子的智慧:说起老子的智慧,要先说说老子的三件宝贝,第一件是慈爱;第二件是节俭;第三件事,不敢为天下先。 老子认为,正是因为仁慈,所以才能做到英勇无畏;正是因为节俭,统治者的统治地位才能长久;正是因为谦和退让,才能成为万物

道德经概述

道德经概述 道德经是二千多年前中国伟大哲学家,思想家老子留给后人的传世巨著。古今无数学者都拜读过道德经,很多人也从道德经中领悟到了智慧的火种,并结合自身的思想和现实环境留下了更多地的智慧宝典照亮中华文明并不断辉煌前行。当然,也有众多的人只知其表,不知其义,即便拜读多篇也不能理解道德经所讲述的根本思想。这里通过我对道德经的学习和理解,简单描述一下道德经是一部怎么样的经典?主要在讲什么思想?我们又如何在生活工作中学习应用道德经的思想?由于能力有限,有错误的地方也请批评指正,一起进步。 根据理解,道德经是老子以国家及圣人(伟人)为立足点,以“道”即自然平衡法则为其思想根本,通过其以往治理国家的经验所写的一篇治国及修身的传世巨著。通过对“道”和“德”的不同表述,指导后人根据自然发展规律及当前所处的现实环境状态如何运用“无为而治” 和“有为得治”的方法去管理好其国家,民众及自身。 “道篇”的中心思想就是国家及管理者圣人因依照自然平衡法则,丢弃不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种种作为,根据现实社会的情况,借助自然平衡法则的力量,以积极无为的管理方式管理国家,民众及自身,让社会保持健康有序的发展。“无为”是利用自然社会平衡法则为的基础的“有为”。这里所讲的“道”就是指顺应自然平衡法则的无为,即抛弃种种违背自然规律的有为,采用顺应自然平衡规律的无所作为。 “德篇”的中心思想就是国家及管理者圣人因依照自然平衡法则,以为而不争顺应社会发展规律的积极作为,根据现实社会的情况,以符合自然平衡法则的规律,用主动有为的管理方式管理国家,民众及自身,让社会保持健康有序的发展。“有为”是顺应自然社会平衡法则为基础的“无为”。这里所讲的“德”就是指顺应自然平衡法则的有为,即按照自然发展的规律,采用符合自然又不破坏自然规律的种种积极作为。 由于老子智慧的渊博,道德经所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但不管哪个论点都围绕着自然的平衡法则即”道”展开,其很多思想观点对当今社会仍然具有现实指导意义,值得当代人去思考学习,例如:“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治大国若烹小鲜”等等对当代人依旧具有开人智慧,指导行为的现实意义。但由于老子所处环境时空与当代社会明显不同,有些思想已经不能适用与当代社会的发展需要。例如:“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这种思想对于古代信息沟通不便社会治理能力弱而言,“愚民”对当时国家帝王来说是很有用的管理方法,但对当今信息瞬时共享物质富足的社会来说,愚民只能让这个国家失去创造力,最终会导致国家因失去社会竞争力而衰亡。当然对于“民之难治,以其智多”的治国难题,如果单以国家的法律制度,道德规范加以束缚,那就是下策,但如果国家在加强法律制度,道德规范的同时,通过宣扬并广开社会奉献的“善”的渠道,同时也使民众因付出奉献在社会中得到相应的地位,名誉,财富等不同的回报,必将激发社会的活力,国家社会必然也因为民多智广而强盛不衰。这里需要提醒的是,学习道德经等其他经典千万不能死记硬背,必须要理解作者的意图及其思想核心,并通过领悟及根据自己现实社会环境加以灵活运用,这样也才能把他人的智慧变成为自己的智慧。否则,任何的死记硬背,照搬照抄只能让自己的思想更加的僵化愚昧,并自愚愚他祸害社会。

浅谈《道德经》与个人修养

浅谈《道德经》与个人修养 摘要:老子的《道德经》蕴含深刻的哲理,对我国古代及世界思想文化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道德经》五千言,流传两千多年,对人类精神世界影响深远。《道德经》一书内容丰富,博大精深,对我们为人处世、养生、修养都提供了很多有益的启示。 关键词:老子;道德经;修养 《道德经》五千言,流传两千多年,对人类精神世界影响深远。今天,我们正处在经济社会的急剧上升期,也可以说是人的思维意识与社会结构的巨大转型期,如何在处处有欢歌的盛世,保持一点清醒、常态、低温,保持一点警觉、思辨、冷眼?我以为读读《老子》,对个人修养和我们认识社会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哲学思辨,宗教情怀 老子《道德经》带来了大部分哲学思辨、小部分宗教情怀的对于大道的追求与皈依。他的道是概念之巅,概念之母,概念之神,是世界的共性、世界的本源、本质、本体,是世界的归宿与主干。“道”是《道德经》一书的重要哲学概念。据统计,“道”字在《道德经》中出现了76次之多,可以说是整部书的灵魂。因此。《道德经》的基本思想是“道”,并把“道”视为超越时空的天地万物的根源。“道”贯穿于大至宇宙,小至一草一木、一器一皿之中,无处不在,无时不在。老子把实存性的道升华为哲学理念上的“道”,说得玄妙极了。《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德经》第1章)又说“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第21章)这就是说,“道”这个东西,讲说的就不是永恒不变的道。“名”这个东西啊,可以命名的,就不是永恒不变的名。道是恍恍惚惚、惚惚恍恍,但是其中有形象,其中有事物。道是深远昏暗的,但是其中有精神,那精冲是非常真实的,真实中有他的证验、规律,说得多好啊!如果演绎一下,那么你要选择你的成功之道,也是隐隐约约、恍恍惚惚的,是很难找到的,但是天地间的那个“道”确实存在啊!你要由模糊到清晰,就要自己努力去寻找。老子说得多好,这话的味道越咀嚼越有味儿。你一生走那条路取得成功?首先你要找着路、找准路,这是不容易的,但是努力之后是可以找到一条最适合自己的成功之路的。你要成功,就要有一个极其艰苦的寻找成功道路的过程。 《道德经》充满了哲学思辨。老子用相生、相成、相较、相倾、相和等词说明同一关系,“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道德经》第2章)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事物内部及事物之间相互依存、相互转换、相互渗透的关系,世界上不存在绝对孤立的事物。又如,“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第58章)对此,毛泽东曾给予高度赞扬,他说:“在一定条件下,坏东西可以引出好的结果,好的东西也可以引出坏的结果。”老子在两千多年前就说过“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读之心旷神怡,胸有

读道德经感悟人生

读《道德经》感悟人生 知道《道德经》,对老子也非常崇拜,但一直没有认真仔细的读过。近来,翻看几遍,细细品味,听了宫玉海老师的讲解,我感悟颇深,让我对人生有了新的看法。 知足常乐,从人生的态度上讲,我原本崇尚进步,崇尚追求,经过7余年的工作,我的人生态度有所改变,挣多少钱,当多大官都是身外之物,都不如一个健康的身体,都不如一个美好的家庭。何为社会进步,何为繁荣富强,都要建立在全民健康的大环境下。知足常乐不是安于现状、裹足不前,更不是厌世嫉俗、消极怠工,而是把心态摆正,把境界提升,甩掉包袱,轻装上阵,已积极乐观的态度应对人生,保持最佳状态。 第一,“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就是说要尽量使自己的心灵达到一种虚寂状态,牢牢地保持住这种宁静;万物都在蓬勃生长,我由此看到了循环往复的规律:万物纷繁、茂盛,最终各自又会返回到它的本原。返回到本原,这叫做平静,即无欲、无知、不争、不乱,平静就叫万物返回到上天赋予的本性。 大道无形,来去无踪。“道”就是自然规律,看不见摸不着,但是它无时不刻不在伴随着我们,顺之则成功,逆之则必然失败。

这是自然规律与人生的哲学思辨,所以我们在自己的工作生活中就应该研究什么是“道”,然后在遵循“道”的基础上思考我们的工作、生活和学习。 1、人不能浮躁,心态要平和,不能因为外界的干扰而失去自己。“致虚极”,让我们的内心达到极度的虚旷,让我们的心灵就像天籁一样极其地安宁,让自己的心灵充满无穷的力量;“守静笃”,一是要守住自己内心的寂静,“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假如因为外界的干扰而失去了自己,你的心态就不会平和,二是要朝着自己的理想全力以赴。你就是你,你有自己的身体,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对生命、自然的理解,要把自己的生命、躯体看得无比神圣,千万不要失去自己,要有自己的见解,坚持自己正确的价值判断,不能人云亦云。同时,我们又要忘记自己,不要总是想着自己,想着自己的利益,自己的是非巧拙,自己的成功失败。一个“小我”的境界是会限制一个人思想自由和行动自由的。当我们闭上双眼,把自己变成一颗星星在寂静浩瀚的宇宙中漂浮,变成一片雪花在山顶上沉思,变成一株小草在草原上摇曳的时候,忘记自我,忘记一切功名利禄的牵绊,把自己融入自然,你会发现自然就是你,你就是自然,当你的灵魂和肉体与自然融为一体,拥有了“道”的力量,你就会变的无比强大,就将无往而不胜,最终成就一个大的自我。 2、一定要按规律做事。要在遵循规律的基础上,确定我们的目标,修炼内心的定力,朝着我们的目标“守静笃”。当我们

对老子第一章的看法

对老子第一章的看法 摘要:经过一学期《老子读解》课程的学习,谈谈对老子第一章所讲的个人看法,结合资料和所学对老子所讲进行解释。以及学习老子第一章之后的感受。关键词:道常道名常名无有欲 一、我对老子第一章的逐句理解 (一)、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为什么说“道,可道,非常道”呢?“道”为什么说不出呢?我认为“道”是一种体验。体验是无法传达的。如果你不知道什么是爱,当有人为爱献身的时候,你会觉得不可思议。你可以在字典里找到这个“爱”字,但你会理解不了它的意义。如果你真的爱过什么人,你就知道“爱”这个字的意义了。意义来自于体验,当你有了体验,它就变得有意义了——否则它就是空洞的。文字可以被传达,但文字只是一种容器。如果你没有体验,你拿到的就只是一个空洞的容器。当你看到它、或者听到它,你会用你的体验去理解它。许多人一辈子都没有爱过,他们一辈子也不能理解“爱”这个字的意义,当他们听到有人为爱献身的时候,他们会觉得那个人很傻。尽管字典里也在解释这个“爱”字的意义,但他们理解不了,他们只能姑妄听之。所以说,“道”是一种体验。你只有通过亲身体验才能理解它,没有人能够代替你,就像没有人能够代替你吃饭和恋爱一样。所以说,如果“道”可道的话,那一定不是永恒的道(常道),或者理解为正确的道。 那又为什么说“名,可名,非常名”?经过一学期的学习,我的看法是,名,可以用名称界定的,就不是恒久的名。对某事物进行定义,这个定义必然存在偏差。天地万物首先都是没有定义(名字)的,但是我们要先给它一个定义,它才算某物。认为可以称呼的名称都是应物而起的,它们随事物的发展而变迁,都不是永恒的。 (二)、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个人的思路是,这句的重点在于有和无的含义。有与无,是中国哲学史的一对范畴。在《老子》书中专门讨论“有”、“无”问题的有十几章之多。有,指有形,有名,实有等。无,指无形,无名,虚无等。老子提出这对范畴,他用无和有来指称“道”,表明“道”由无形向有形落实的活动过程。无,是作为天地初开、混沌未分之际的命名;有,是作为万物本原的命名。在老子看来,世界是统一的,由‘道’的运动产生的。老子认为‘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老子》第三十二章)由于天地相合,产生万物之后,才有名(概念)的出现。因此,“无”和‘有’分别代表世界产生过程的两个阶段。在有与无这一对范畴中,我推测,老子认为无和有同样重要,是世界重要组成。如“三十幅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老子》第十一章)。 我把这句结合《老子》第四十章所云:“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认为老子可能是在表达世上是从无实形到有实形继而衍生万物。 (三)、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又是何意?人排除主观的欲望,就可以看出万物的奧妙,亦即万物形成一定的秩序。依此可以猜想造物的神奇,推源「万物之始」无法说出的奥秘。其次,常有欲,以观其徼,又是何意?人若想了解特定的现象,就得设计某些情境,由之看出其广大边界(徼)。

解析《道德经》中的“道”字

解析《道德经》中的“道”字 作者:杨君 指导教师:吴媛媛 摘要:老子的《道德经》,蕴含了丰富的人生哲理。他提出了“道”这个概念,作为全文的思想体系核心,其涵义博大精深。老子以“道”字,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角度来阐述宇宙、人生、和社会的关系。如何理解老子的“道”?“道”具有怎样的现实意义?这些问题反映了老子本身对“道”的理解及其所蕴涵的哲学深度。本文将对“道”字从文字结构与老子对“道”的理解两方面阐述其意义。关键词:道;老子;古文字 Analysis of the Significance of "Dao(道)" in " Dao De Jing " Abstract: The "Dao De Jing" wirte by Lao Zi, it contains a wealth of philosophy of life. He put forward the "Dao" as the center of this article, it has both extensive knowledge and profound scholarship. He used the "Dao",which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ialectical materialism to explain the universe,life,and society.But how to understand the "Dao"?What the practical significance does it have?These problems reflect interpretation of "Dao" by Lao Zi himself,and the philosophical depth what it has.This article will explaining the "Dao" from the text structure and the interpretation by Lao Zi. Key words:Dao;Lao Zi's;Ancient writing

《道德经》古典哲学思想对幼儿园

《道德经》古典哲学思想对幼儿园 摘要:目前,我国很多幼儿园在管理上存在着一些持久得不到解决的问题,比如:收费标准不明确,教师流动性大,组织缺乏整体性,民主性不高,资源浪费,等等。产生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幼儿园管理者管理理念的不正确。老子的《道德经》蕴涵了丰富的管理哲学思想,对于深化幼儿园管理者的管理理念,提高其管理水平具有一定的影响。本文旨在通过对老子思想的深入探讨,为管理者树立正确的管理理念提供借鉴,从而提高管理的有效性。 关键词:幼儿园管理理念《道德经》管理哲学思想 目前,幼儿园管理者管理理念的不正确导致幼儿园出现了一些持久得不到解决的问题。“理念”,顾名思义,即理性的概念,“管理理念”即管理在理性方面的概念。“管理理念”的提升就是对管理的进一步认识,简而言之,就是对管理的重新定义。[1]有什么样的管理理念就会采取什么样的管理行为,管理理念是实施管理的指导思想,因此,树立正确、科学的管理理念是至关重要的。 当然,一个组织的管理理念并不是管理者凭空想出来的,而是建立在丰富的管理哲学基础之上的。老子所著《道德经》蕴涵了丰富的管理哲学思想,对管理者来说是一份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财富。 一、“道法自然”,即把握整体性,遵循客观性 “道法自然”强调自然规律的重要性。“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万物最初起源于“道”,各自持有“道”的内在机制,即万事万物都有客观发展的规律,并且不以人的意识改变为转移,除此之外,世界统一于“道”,组成一个整体,万物相互联系,和谐相生。《道德经》第二十五章写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认为人当效法于地,地当效法于天,天当效法于道,道当效法于自然,“自然”才是最高境界,这里“自然”就是指“客观、外在之自然规律”。[2]老子倡导在自然界中应顺规律而行之,反对领导者凭借手里的权威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他认为,居上者应知悉自己的责任只是“辅万物之自然”而已,应当清心寡欲,清静恬淡,要避免从己私出发,胡乱施政,只有做到这样,才能使管理效率达到最大化。

道德经中的人生智慧

道德经中的人生智慧 老子的《道德经》五千言,给世人留下了丰富的哲理宝藏,我们不仅可以从社会、文化、政治、经济方面研究其思想所起的指导作用,对我们个人的学习、工作、生活也有着宝贵的启示作用。 关于《道德经》,后代解读的各家说法很多,很多专家也都说了,对于“道”每个人的感悟都不相同,有很多可以说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真谛。今天我和大家分享《道德经中的人生智慧》,我也苦于自己的人生经验并不丰富,所以主要是通过搜集很多专家的观点和一些通俗易懂的故事,希望能通过我的浅薄的分享,激发大家对传统精华的重新重视和对人生的一些思考,也就是我此次论文分享的最大收获了。 刚才已经给大家分享了,《道德经》共五千余字,虽然简短,但却内容丰厚,不但可以说是章章精辟,甚至可以说是字字珠玑,内涵深远。我主要将其中一些与我们生活贴近的智慧与大家分享一下,由浅入深,我从个人、家庭、事业等角度,分为以下几方面:首先,作为女生,我首先关注了《道德经》中对女性智慧的赞美。在中国古代社会里,普遍受到传统女性三从四德思想以及女子无才便是德等思想的影响,女性地位普遍低下,而在古代社会中为数不多推崇女性地位的思想家中,最早的正是老子,而在当时全世界范围内的思想家,最推崇女性的也是老子,老子是2500年前第一个女权主义者。 老子认为在女性身上蕴含着极大的力量,老子之所以认为看似柔

软的女性身上有着极大的力量,是因为她们有三个特点:老子认为女人强大力量的第一个来源正是安静。比起男性,女性更加沉稳。老子说:“牝以静胜牡”。就像我们走在野外仰望浩瀚的星空,宇宙是安静的,正是这种安静的力量才是更本质的力量。 老子认为女性的第二个力量来源是柔弱。柔弱是一种更强大的力量。老子说:“柔弱胜刚强”。关于柔软,老子和他的老师有一个故事。说老子在他老师临终前,请教他的老师,说老师您在临走前还有什么要交付于我的么?老师说,你认为牙齿和舌头,哪个刚强哪个软弱?老子说当然是舌头软弱。这时老师张开嘴让老子看,老师因为年老,牙齿已经都掉落了,而软弱的舌头还在。老子因此而悟道。 关于软弱胜刚强,我还要跟大家分享一个故事。在欧洲十世纪的时候,有位康拉特三世,他有一个仇敌巴伐利亚公爵,在一次交战中,康拉特三世将巴伐利亚公爵逼回城内,并把全城包围了起来,决定一举战胜仇敌。但是在欧洲的骑士有一种风度,不伤害女人。所以这个康拉特三世就对城内喊话了,说你们城里的这些女人,我允许你们撤出城去。女人们就问可不可以带一些需要的东西,康拉特三世就想人都放了还差点东西么,再说女人那么柔弱能带多少东西,就同意了。过了不久城门打开,惊人的一幕出现了,女人们纷纷走出来,并且全部抱着自己的孩子背着自己的丈夫,有的还用工具拖拉自己的父母,就连巴伐利亚公爵也坐在他妻子的肩上。虽然早已超过了女人们能承受的负荷,但是为了他们爱的人,他们爆发出了惊人的力量。康拉特三世本来杀人不眨眼,但是看到这一幕,他也留下了眼泪,他也被感

“道德经”与人生修养

“道德经”与人生修养 ——读《道德经智慧与应用》有感 根据办“一季一度”活动安排,我阅读了《道德经的智慧》一书,由于时间关系虽然只是浮光掠影、走马观花似的匆匆概览,却是深感受益匪浅,在不得不佩服古人精妙智慧的同时,也多多少少能体会到办领导强烈推荐这本书的出发点,确实是值得一读的好书。 总的感到,贯穿全书起码有以下几个观点: 一是道家思想利于促进和谐发展。道家强调要顺应自然之道,在天人合一基础上追求的社会的进步与持续发展。 二是道家利于调适心理。在争名夺利、唯利是图的现代社会里,道家思想崇尚宠辱不惊的处世态度,可以使我们从容坦荡地对待人生历程中的成败得失。不计功利,不怕压力,才能赢得人生中的持久发展。 三是道家思想利于调节人际关系。人在职场,关系微妙。道家思想坚持抱朴守真、以诚相待、谦下不争的姿态,确实能够加深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和信任,提升团队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可以说,熟读《道德经》,也就掌握了个人的生存之道。今后必须要将《道德经》作为为人处世的原则,并在个人工作、生活中积极谋划和应用。 美国的哲学家和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有一句名言:“播下一种思想,收获一种行为,播下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因此,可以说,养成良好的习惯,才能承担起应有的责任。当务之急,必须要养成一些良好的习惯,通过习惯的带动强化自身修养,全面方位提升自我。 1、孜孜不倦,养成热爱学习、终身学习的习惯。古语云,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学习是内修身、外创业的必要条件。一是积极参加各类思想政治学习,增强党性修养,筑牢理想信念;二是利用空余时间多读书,读好书,除了熟悉法律法规等业务知识,还应掌握现代管理的一些方式方法以及阅读国学经典来强化个人修养;三是善于思考总结和应用,为防止读死书,要把理论和实际结合起来,反思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及如何改进等,在反省中提高个人能力素质。 2、珍惜岗位,养成感恩守信、与人为善的习惯。感恩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感恩是一种境界、是一种生活态度,是一种智慧品格。通过感恩,营造积极和谐氛围,在肯定别人的同时也升华了自我。 3、严以修身,养成拒绝浮躁、静心静气的习惯。当前这个社会,在往往讲求“速成”的同时,往往亦使我们容易陷入一种浮躁的状态之中,有时候我自己越来越感到心难以沉下来、静下来。但是,如果我们通过读这本书,也许体会到的道理会更多,我们在学习了解老子的思想同时,更能通过他的思想去体会人生的道理,去正确的在面临人生选择的时候多一分静气,积极平和的心态,克服浮躁心理、侥幸心理、攀比心理,拒绝诱惑,守住内心的纯净,真正能做到“每临大事有静气”。

从《道德经》中看“道”

从《道德经》中看“道” 老子的《道德经》只有区区的五千多字,却表述了自然之理,令人茅塞顿开,意义深刻。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要想成为圣人实非易事,要想成为圣人,应该有一颗谦虚的心,不耻下问,努力地用知识与道德来充实自己。同时,要忌空无实际的志向,应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结合自身实际,去实现符合自己能力的理想与目标。值得注意的是,以上的这些,要有一个前提,那就是有强健的体魄。因为"身体是革命的本钱。" "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困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整体离不开部分,部分有时也会决定整体。我们注重整体的同时,也不应忽视部分的作用。凡大事者,皆从小事做起。即使是社会主义的大厦,也是一块块砖建起来的。因此,我们在实现自己的理想时,要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终成大事,实现理想。 "柔弱胜刚强。""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坚。""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行,莫能行。""天下非刚至强,柔变强。如水滴石穿,绳锯木断等。以柔克刚,柔能胜刚,即使天下至柔之物,也能打败天下到坚之物,这是道之一。但是,天下人皆知其道,而能真正做到的却很少,甚至没有。人民在强权之下,也许是很柔弱的,但在暴

政之下,人民看起来的柔弱,却能推翻暴政。如秦朝的来亡,便是一个例子。 "上善若水。"静能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人是一种高级动物,动物尚有冲动,更何况是人。那么,我们该如何抑制自己的冲动呢?这就需要我们修心养性,以致使自己做到"清静"、"无为"。这样,我们即使面对世间的变幻莫测,乌云密布,也应处之泰然,冷静、沉着地面对,最终将云开见日。倘若自己先乱,即会做出冲动之事,其结果会更糟。 "夫唯不争,故无忧。""见素抱朴,少见寡欲,绝学无忧。""故知足之足,常足矣。""知足不辱,知此,可以长久。"人有一大缺点,那就是不知足。人要想改变这一大缺点,就是淡泊名利,少思寡欲,保持一颗平常心,方能知足。知足者,少有烦恼。无烦恼者,常带有微笑,能开心、快乐与幸福,这就能够使自己寿命延长,安度天年。 总的来说,《道德经》惜字如金,字字经典,使人在知道自然这理,依道而行。同时,让人明白世俗中的为人处世之道,以清静无为,使自身开心、快乐与幸福。

道德经辩证思想对人们的指导意义

通选课《老子道德经》期末试卷(A卷) 试卷编号:QR34010-01 考核方式:开卷笔试论文/作文满分:100分考试限时:第十八周随堂进行80分钟考试时间:2013-2014学年度上学期;2013年 12月 姓名:王学平学院/专业/年级/班级:英文学院1202班 学号:20120100073 读书讨论学习小组(所属学院):英文学院 上课时间: 8:00班(北周三晚)(在上课时间处打√) 任课教师姓名:黄胜海副教授论文/作文题目:《道德经》辩证思想对人们的指导意义 《道德经》辩证思想对人们的指导意义 《道德经》这部书问世在春秋战国之交起,一直到现在约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了,成为传统中国最重要的几部经典著作之一,它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朴素辩证法思想,用不多的字数,阐述了道家对事物的产生、发展、变化的规律及社会观、人生观的基本思想,对人类精神世界影响深远。通过研读老子的《道德经》,可以体会到老子的祸福相依、知止不殆以及夫唯不争的辩证思想,对于处在激烈竞争的现代社会的人们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一、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老子认为,幸福与不幸的关系是辩证的,是互为基础的,又是可以相互转化的。《道德经》曰:“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意思是:灾祸后面有福在那依托着,福禄后面有灾祸在那潜伏着,有谁知道哪是个头哪? 自古以来,很多人都论述过祸福转化之关系。例如《易传·系辞下》中说:“危者,安其位者也;亡者,保其存者也;乱者,有其治者也,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也就是说,交上好运时要明白祸之福所依,福之祸所伏的道理,不要趾高气扬,因为无数事实证明,成功或胜利后,如果忘乎所以而沾沾自喜、止步不前,很可能紧跟来的就是失败以至灾祸;也就是安全时放松警惕,麻痹大意,灾祸可能马上就会发生。例如屈原被放逐,著《离骚》;左丘失明,著有《国语》;孙子膑脚而论兵法;吕不韦迁

浅谈老子《道德经》中道与德的阐释要点

浅谈老子《道德经》中道与德的阐释要点 摘要:老子是我国着名的思想家之一,他开创了道家,是修行的大觉者,在他一生的贡献中,创作了《道德经》这一着作,彰显了道与德二者之间的关联性。现如今我们每每提起道与德时,都简单的称作道德,但二者并不是同一个概念,也不是同一个等级层次中的,因此本文将重点探讨二者之间的关系以及内涵,希望对今后的探究工作能够提供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道德经》;道;德;内涵 在老子所着的《道德经》中,主要分为道经与德经两个组成部分,道与德也是文中最为主要的思想核心,在通常情况下的认知中,人们对道与德之间的认识为“道体德用”,但是仔细研究就会发现,道与德之间还存在很多交叉的部分,其概念具有较广的涵盖面,并且在有些地方还具有不同的义涵,因此有些人认为道与德之间的关系是合二为一的,二者具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因此本文将以此为出发点,进一步阐述道与德之间的关联性及其内涵,希望能够对今后的研究工作带来一些参考。 1 道与德的含义 要想厘清二者之间的关联性,首先我们就应该弄清何谓

道、何谓德?首先,今天人们提起道与德时,经常是合二为一的称作道德,主要是指一个人的言谈举止以及人品修养等,但是在诸子百家时期,不同学派对二者之间的含义进行过较多的阐释,例如“天道”、“商道”等,在《道德经》中明确的给出了道与德的含义,并且是最为全面以及系统的。在这之中,“道”所包含的内容是十分丰富的。例如“道”可以称得上是宇宙最高的规律以及法则。其对宇宙的看法是亘古不变的,并且也是对宇宙最高规律的整体概括。又比如道的本源性是万物之源,是所有事情循序渐进发展的基础,失道而行是万万不可的。在“道”中,最基本的特征是对自然界的崇尚,按照客观事物的本质规律而发展,违反事物发展规律的行为必将会失败。另外,“道”还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层次性的要求,不同人才处于不同的层面上,并且按照不同的角度理解“道”的本质,这样才能遵循其发展。 在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中比较崇尚重德积善,因此在对德的阐释中,主要是指人的规范,是位于道之下的一种表现方式,与道是相互依存而存在的。只有道的出现才能存在德,而道的实现途径之一也是德。在我国古代,一些具备高尚思想与道德情操的人都被称之为道德之士。并且德同样也是一种思想与行为,处在道的框架之中,德与正、善又具有一定的差异性,我们通常所说的仁义礼智信等包含在正、善的范畴中。在长时间的修炼中,德是可以不断积累的,积少成多,

山谷与人生——摘自赵妙果道德经学用系列

山谷与人生——摘自赵妙果道德经学用系列【卷首语】 老子《道德经》第六章中说:“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老子用简洁精炼的方式,来教导人们向自然学习;老子用自然的演绎力和联想力,希望人们要主动地与自然接触,向谷神学习,就是向山谷精神学习——山谷精神的灵魂是空,空的灵魂是生生不息、绵绵不绝、取之不尽的。当我们读到山谷精神时,我们会自然而然地想到自己登山过程中,所看到山的整体,看到山峰与山谷,因为山谷的存在,才使得山峰显得更加雄伟。 【山谷的虚空意味着什么】 幸福人生如同老子所说的俊美山峰,人人向往,人人喜欢,但是俊美的山峰美在哪呢?美在山谷提供了一个“空”的意境,离开了山谷的虚空,就没有山峰和整个山的美丽。 这里一个关键是老子通过山谷的“空”,向我们传达了什么人生哲理呢? 山谷的“空”意味着广阔,意味着有发展的余地,意味着不可穷尽。在具体生活中,我们落实“空”的智慧,就是要修炼一颗无我的心,学会放空自己,驱除欲望的枷锁,化除生活中许许多多不愉快的事情,让心灵更加自由与开放——自由与开放意味着面对无限和无限变化的可能性。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不喜欢虚空,大家更愿意追求充满,追求看得见的东西。追求权力,追求名利,追求自我标榜,追求虚荣。因此,无法摆脱你争我斗、尔虞我诈的怪圈……这些都是社会动乱的根源,都是人类无法超越厄运的根源。 山谷的虚空是什么?是心善,是言善,是行善;是对人厚道,是不与人为了一句话而斤斤计较。 山谷的虚空是什么?是没有口舌,没有妄语,没有争斗是非,没有自以为是,没有自称为王。 山谷的虚空是什么?是清新,是法喜,是陶醉,是向往。 我们可以推想一下,我们具有这样像山谷一样的虚空胸怀吗?我们希望人生像山峰一样俊美吗?如果我们读懂了老子的山谷精神,那么一个人的福报也就快要到了,人生山峰和山谷精神就会更加稳定和常在。因为每个人生的山峰都伴随着山谷的存在,而且山谷恰恰是人生山峰存在的基础和背景。 离开山谷的人生山峰是不存在的,离开人生山峰的山谷也是不存在的。 【山谷的精神与人的心量】 我们用山谷精神,来观察一个人、一个家庭、一个团队、一个社会、一个国家。用山谷精神来观察日常生活中人和事。 如果遇到别人因为一句话就让我们不高兴;因为一件事就让我们不满意,就生气啦,发火啦。生气是什么概念?发火是什么概念?生气会在人体内产生一种灰色的气体,毒害我们健康的肾上腺素;发火会烧掉我们做的功德,会烧坏我们免疫系统。 所以,我们能不能把生活中发生的不愉快的那些小事不要放在心上?我们一丝毫怨恨心都没有,我们的心是平静的、宁静的、、广大的、包容的,这就是山谷精神,这就是大道心,

道德经之人生智慧

. 20种人生大智慧:柔的哲学,水的境界《道德经》字,所以又称五千言。作为5000《道德经》,也就是《老子》,因为全文仅有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仅用五千字就囊括了宇宙人生、囊括了修身、治国、军事、养生等诸多方面的内容,而且见解精辟,受到后世乃至外国思想家的推崇。《道德经》推崇柔弱的智慧,崇尚守柔贵雌,其他如功成身退、祸福相倚、上善指引我们人生的也是照亮我们前进道路,若水等思想不仅对历史产生重大影响,大智慧。译多则惑。少则得,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做人要懂得迂回的智慧弯曲可以保全,受压反而伸直;低陷得到充盈,凋敝于是更新;单一因而得文:到,繁多所以迷惑。 很多人喜欢直来直往,结果把事情办坏了。春秋时期齐景公喜欢养鸟,他感悟:让臣子烛邹看管一只鸟,烛邹不小心,这只鸟飞了,齐景公生气要杀烛邹。齐国国相晏子知道了,就说:好吧,把烛邹这家伙杀了给大王谢罪,在杀死他之前我要当着大王的面数落他的罪行,让他死得瞑目。晏子命人绑了烛邹,数落其罪,共有三条。其一,大王的鸟竟然让你放飞了;第二,你放飞了大王的鸟,惹得大可是大王为一只鸟而杀人的事情传出第三,王为一只鸟而杀人;你死了不要紧,其他诸侯国的国君和国民会笑话我们齐国国君把一只鸟看得比人的生命更重去,“赶齐景公闻言笑了,烛邹该杀。说:这不是败坏大王的声誉吗?有此三条,要,快放人,我明白了。”这就是晏子“曲则全”的智慧。做人要有水的精神.

.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译文:最善的人好像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 感悟:在老子看来,最高的德性、最高的善就像水一样,具有道的精神:生化、利生。我们都知道“地球上有了水,才有了生物”。地球上一切原始生命都孕育于水。故说:水是生命之源。水的第二个精神就是“不争”,能顺势而为。水无常势,水无常形,道也如此,道不跟万物争,而天地万物无法与道相争。人要学水的精神,抱着利他、不争的心态做事,才会如鱼得水。持而不盈、富贵不骄。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译文:执持盈满,不如适时停止;显露锋芒,锐势难以保持长久。金玉满堂,无法守藏;如果富贵到了骄横的程度,那是自己留下了祸根。一件事情做的圆满了,就要含藏收敛,这是符合自然规律的道理。 感悟:日中则昃日,月影则亏。一定要知道为人处事的度在哪里。事不可做绝,话不可说尽。老子说的是不要在某个方面因为自己的专长而盈满,说话、做事要留有余地,才会有发展与回旋的空间,不要给自己留下祸患。这是处世的大智慧。有才学有特长的人爱显摆,富贵中人生骄傲。 功成身退是一种舍得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译文:生长万物而不居为己有,抚育万物而不自恃有功,导引万物而不主宰,这就是奥妙玄远的德。感悟:道是万物的内在秩序、信息和生长能量,而道体现于人类,就是母爱般的、师长般的恩德。读懂玄德,懂得了舍得。舍得不是只教我们放弃,舍得是一种功成身退。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做出了贡献不据为己有,. .

老子《道德经》全文 原文原版无标点整理

序:根据众多的考古资料得知,老子五千言《道德经》原本是“德篇”在前、“道篇”在后的排序,这是老子以德进道的本义。本文是以熊先生所校《老子.德道经》为范本,对文字进行简体化,并去其标点,以求最大限度还原《德道经》原貌。 另外,根据笔者的研究发现,目前对《德道经》主流的断句方式都是有问题的,所以笔者建议,如果想更好的理解这本巨着的意思,还请看本文。 《道德经》全文 德篇 第一章论德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也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也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也上礼为之而莫之应也则攘臂而乃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泊也而乱之首也前识者道之华也而愚之首也是以大丈夫居其厚而不居其泊居其实而不居其华故去皮取此 第二章得一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浴得一以盈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其至之也谓天毋已清将恐裂谓地毋已宁将恐发谓神毋已灵将恐歇谓浴毋已盈将恐竭谓侯王毋已贵以高将恐蹶故必贵而以贱为本必高矣而以下为基夫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谷此其贱之本与非也故致数与无与是故不欲禄禄若玉硌硌若石

第三章闻道 上士闻道堇能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弗笑不足以为道是以建言有之曰明道如费进道如退夷道如纇上德如浴大白如辱广德如不足建德如输质真如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刑道隐无名夫唯道善始且善成 第四章反复 反也者道之动也弱也者道之用也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第五章中和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中气以为和天下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自名也勿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觐殷死议而教人故强良者不得死我将以为学父 第六章至柔 天下之至柔驰骋于天下之至坚无有入于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能及之矣 第七章立戒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第八章请靓

《道德经》第2章解析:美丑、高下、善恶的哲学思想

《道德经》第2章解析:美丑、高下、善恶的哲学思想 【原文】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shì),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译文】天下的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丑的观 念也就出来了;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恶的观念也就产生了。“有”和“无”互相对立而产生,困难和容易互相矛盾而促成,长和短互相比较才形成,高和下互相对照才有分别,音和声由于对立才显得和谐动听,前和后彼此排列才有顺序,这是永远如此的。因此,有道的人用“无为”的法则来对待世事,用“不言”的方式施行教化;让万物兴起而不加倡导,生养万物而不据为已有;抚育万物但不自恃己能,立下了功勋而不自我夸耀。正因为他不居功,所以他的功绩就不会失去。【导读】 老子通过美与恶、有与无、难与易、高与下、长与短等事物表象的相互对立、相互依存关系,说明世间万物相互联系、相互统一的规律,确立了对立统一的永恒普遍法则。然后,在这种辩证观点的基础之上,又提出了圣人处世、治世的无为之道。【解析】本章主旨讲的是“道”的内涵。天下 万物,在表象上都可以分为真善美和假恶丑两个对立的方面。

美的可以造成恶的结果,善的可以造成不善的影响,任何美善的事物,本身都包含着不美不善的一面。一切事物也都处于运动变化之中,美转化为不美,善转化为不善,乃是大道运行之必然,亦是事物发展之规律。若把美的事物当成永恒的美,把善的事物视为绝对的善,那必然会事与愿违,终究会导致不善的结果的出现。老子说明事物相互依存及变化发展的规律,并提出了一些基本的行为准则,即“无为”、“不言”、“弗始”、“弗有”、“弗恃”、“弗居”等。这些准则在老子道论中是深得于“玄德”的体现,也是老子道论的基本行为主张。当然,人类作为宇宙中的一个小分子,和宇宙中的其他事物一样,都是由肉眼看不见的分子、原子、中子、中微子等基本元素转化或组合而来的,所以人和其他事物是同源的,没有本质上的不同,都是由大道衍生出来的,所以也都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和变化中,而且和其他物体同样可以相互依赖、互相转化。人类从生命一开始,到最终走向坟墓,从来没有终止过变化。在此过程中生过病,犯过错,当然也享受过成功的乐趣,体验过失败的沮丧,也因而知道了什么叫对错、什么叫荣辱。可在这布满荆棘和矛盾的人生道路上,无论是享受幸福和喜悦,还是体验迷茫和无奈,最终的结局都是一样的,既然这样,那又何必给自己制造那么多的苦恼?所以,面对荣辱、得失、成败、哀乐、爱怨,为何不能泰然处之?其实,矛盾的产生是因为人人们的头脑中有了知识的概念。

浅谈《道德经》

浅谈《道德经》 《道德经》,顾名思义,就是“道”经和“德”经上下两部分组成的,然而作为道家学说的经典,《道德经》并非鸿篇巨制,原文只有5000来字,还没有琼瑶阿姨写的几篇口水段落字数多。据说《道德经》的由来是老子到了晚年觉得自己通透一切感到这世界众生实在无聊,于是骑着一个青牛出函谷关想去西方的国家看一看,函谷关令尹喜觉得你这么厉害怎么能不留下点什么就跑路呢。最后老子没辙,洋洋洒洒5000字,写了一本书,也就是《道德经》。 从道德经全文来看,这是一篇讨论治国策略的论文。为了论述这个策略,老子大量使用了世间常见的基础道理做铺垫,使其成为后世很多人进行哲学延伸的基础,所以它的基本思想代表了中国人的基本哲学。老子那个时代,语言概念和哲学思想极其贫乏,不像我们动不动就柏拉图、黑格尔的,所以,他首先得给自己的论述定概念。 他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道,其实是一条路,即事物延伸出去的那个轨迹,再引申就是“规律”,规律是明晰的,被跟随的,可遵循的。如果我告诉你“现在买房可以升值”,这是个规律,但假设大家都知道了,人人都去抢着买,那么这个规律可能就被打破了。规律这东西,不是没有,但都知道的时候规律本身就会发生变化。总的来说,“道”是可以“道”的,但不是那种想象中的静态的规律,它是演变的,递归的。对道进行描述,是道下一个发展的其中一个输入,改变这个输入,会改变道的发展本身。 名,就是名称。我们前面定义了一个名字“道”,后面还有更多的名字,这些名字其实取决于我们的认知。我说漂亮的东西叫美,那也得你认才行,你也可以把它看成“丑”。你觉得给穷人送钱是“善良”,但也有人说,让人不劳而获,才是最大的“恶”。所以,名字这东西并不是我们通常以为“必然”的意思。所以,名这个东西在讨论规律的时候挺不靠谱的。比如你可以跟我说,“共产党员都是为人民服务的”,我说怎么党员张三还贪腐呢?你可以说,“张三不是真正的共产党员,只是混入党内的敌对分子”,或者“他那是为了更大的好处,不是你想象中那种贪腐”。甚至你还可以说,“难道为人民服务就不能先贪腐吗?”。所以,“名”来源于我们的认知。如果在一个问题上没有达成相同的认知,那么这个问题的答案无法命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 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