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与公共关系在中国的发展
- 格式:docx
- 大小:14.69 KB
- 文档页数:6
2007年5月号下旬刊摘要:儒家文化对中国公共关系有着深远的影响,儒家文化中的核心思想“仁,义,礼,智,信”在当前中国公共关系的具体实践中仍然起着重要的作用,公共组织只有把握了儒家文化的内涵,才能把握公共关系中公众的心理倾向,获得事业的成功。
关键词:儒家文化公共关系影响“公共关系”源于英语的“PublicRelations”一词,也被译为“公众关系”。
公共关系是一种内求团结、外求发展的经营管理艺术。
它运用合理的原则和方法,通过有计划而持久的努力,协调和改善组织机构的内外关系,使本组织机构的各项政策和活动符合广大公众的要求,在公众中树立起良好的形象,以谋求公众对本组织机构的了解、信任、好感和合作并获得共同利益。
公共关系主要由社会组织、社会公众和公共关系媒介三个基本要素构成。
一个国家、一个企业或是其他社会组织与社会公众关系深受一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公众对于社会组织的公关是否接受也与公众的社会心理、意识形态以及性格倾向等密切相关。
儒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它必然与中国公共关系的模式建构存在着一定的联系。
一、中国公共关系的发展渊源中国公共关系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尧、舜、禹时期,例如《尧典》说尧死时,“百姓如丧考妣”,这是一种不因胁迫而发出的对善良酋长的社会敬意。
(范文澜,《中国通史》,第一册,第20页)禹的《伐苗誓辞》说:“你们听我讲话,不是我喜欢打仗,是那庙人前来攻掠。
我现在率领众邦君长,去惩罚他们。
”(范文澜,《中国通史》,第一册,第21页)禹的演讲唤起了民众的认同。
在奴隶社会时期我国公共关系思想初步萌芽。
政治家注重利用成功的统治经验与运用有效的统治技巧。
如《左传》载辅佐成王的周公定供赋法的三原则,“施恩惠要厚,用民力要平,收租税要轻”,(范文澜,《中国通史》,第一册,第77页)深得民心,从侧面反映了公共关系的作用。
封建社会时期,公共关系思想和实践的萌芽更表现在政治活动、外交活动、军事活动乃至于经济生活中。
浅析我国传统文化对公共关系学发展的影响一、前言公共关系学是一门以企业、政府等机构与公众之间的关系为研究对象的学科。
而公共关系的内容涵盖了众多方面,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也逐渐成为了不可避免的一项工作。
然而,我们可以看到,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也有着许多关于人际交往和沟通方面的智慧和实践,那么这些传统文化对公共关系学发展有什么影响呢?二、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人际交往智慧1.“礼”文化的影响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礼仪文化一直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它所强调的是人们在社交场合中必须注意的各种礼仪规范和行为准则。
这种礼仪文化不仅仅体现在个人之间的交往上,也在政治、商业等涉及到公共关系的领域发挥着积极作用。
例如,在我国的商业场合中,常常存在与客户之间的关系非常紧张的情况。
而这时,如果一方采取了符合礼仪的谈判方式,能够更好地协调和保障双方的利益,避免不必要的矛盾和争端。
同时,这样的行为也会受到其他人的称赞和肯定,形成了“善治必先治其情”的智慧。
2.“君子之交淡如水”的思想这一思想强调人际交往中高尚的品格和难能可贵的友谊。
这种为人处事和沟通方法,要求人们在交往中更注重心灵的沟通和理解,而非追求实际利益的和谈判。
在商业和政治领域中,这种思想也体现在交往中的诚信原则。
只有真诚、信任和崇高的目标才能为长久的合作提供基础。
这一思想强调的是,不管在什么场合,人们都应该以真诚和责任心为最高价值,追求公正和公平的交往形式。
三、传统文化对公共关系学发展的影响1.礼仪文化对公共关系组织的影响在我国政府和企业中,礼仪文化对公共关系组织的影响很显著。
在日常工作和业务处理过程中,需要遵循的规范、标准和礼仪都能有效地维持各种团队和合作关系的稳定发展。
这种礼仪文化的传承还可以帮助员工更好地了解公司的文化传承和文化背景,更好地融入公司的组织文化中。
2.君子之交淡如水的影响在公共关系领域中,一直都存在着两个关键问题,一个是沟通,一个是信任。
如果各方都遵循一种高尚的品格和难能可贵的友谊方式,就可以增加彼此的信任和认同,从而促进公共关系的发展。
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公关意识摘要:现代公共关系学发祥于西方,作为西方现代新潮理论,伴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传入我国,而且以最快的速度由南到北发展,在中国的大江南北一度兴起“公关热”。
公关进入中国大陆之初,曾被扭曲误解为庸俗的应酬,“劝酒学”误认为公关不外是凭的是脸蛋子,耍的是嘴皮子,使的是手腕子,其实公共关系学是一门伴随着商品经济发展的而产生的一门应用性很强的科学。
跟西方国家相比,现代意义上的公共关系学在我国的发展时间并不是很长,但这并不能表明古代中国就是公共关系的沙漠。
现代公共关系学之所以能在中国最终生根、发展、巩固,其重要原因是现代公共关系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相似、相通、相融。
一般来讲,一种外来的职业方式和文化现象在本国的根植,不但要与本国的文化土壤相适应,更要考虑与其所根植的文化土壤的交融问题。
事实证明,中国的传统文化为现代公共关系学在中国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土壤,公共关系学中的人文主义恰与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合拍的。
正因如此,这两种个性极强的文化逐渐地从冲突走向融合。
关键词:公共关系;中国传统文化;融合公共关系活动中, 在我国古已有之。
战国时苏秦、张仪的连横、合纵, 三国时诸葛亮舌战群儒等等,这些,都是古时公关活动的最好证明。
现代公共关系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相通表现在二者在重公众、重事实、重信息、重和谐团结、重信誉、重谋略等方面表现出的相似性。
(一)“仁爱”思想与现代公共关系学的“公众意识”古代儒家思想的代表者孔子把“仁”作为最高道德原则,而“仁”的主要内容是“爱人”。
“仁爱”学说要求人们做到由己及人,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进而,孔子从“仁者爱人”出发提出了“博施于民而能济众”的主张,提出爱民、养民、利民、富民、安民的思想主张。
儒家思想的另一代表孟子提出“民为贵,君为轻”,强调百姓是根本。
中国传统文化的这种“仁爱”思想在现代公共关系学中体现的淋漓尽致。
简述公共关系在我国现代的发展公共关系是指在社会中,各个组织或个人之间为了达到自己的目标,通过互相沟通、合作和交流,建立良好的关系和形象的活动。
在我国现代,公共关系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逐渐成为社会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现代公共关系的发展可以追溯到改革开放初期。
在那个时期,中国迎来了对外开放的新时代,各个领域的组织和个人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
为了更好地适应国际社会的发展趋势,各个企业、政府部门和非营利组织开始关注和重视公共关系的建设和管理。
他们开始注重与各方利益相关者的沟通和交流,积极传递信息,塑造自己的形象和声誉。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的公共关系行业逐渐成熟起来。
越来越多的企业、政府部门和非营利组织开始意识到,公共关系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宣传手段,更是一种战略性的管理工具。
他们开始注重公共关系的规划和战略,通过研究市场和舆情,制定相应的公共关系策略和方案。
同时,公共关系的专业人才也得到了广泛培养和提升,行业协会和机构的建立也进一步促进了公共关系的发展。
在我国现代公共关系的发展中,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兴起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互联网的普及和社交媒体的发展,使得信息传播的速度和范围都得到了极大的扩展。
公共关系活动也逐渐从传统的媒体渠道转向了新媒体渠道,通过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平台,各个组织和个人可以更直接、更广泛地与公众进行互动和沟通。
这也给公共关系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需要更加注重信息的准确性、传播的效果和公众的参与度。
我国现代公共关系的发展还受到了国际经验和理论的影响。
随着全球化的进程,各个国家和地区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公共关系也成为了跨国企业和国际组织不可或缺的管理工具。
我国的公共关系从业者开始学习和借鉴国际先进的公共关系理论和经验,积极参与国际交流和学术研究,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和水平。
总的来说,公共关系在我国现代的发展经历了改革开放初期的起步阶段,逐渐成熟起来,并受到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影响,同时也借鉴了国际经验和理论。
公关关系在中国的发展现代公共关系思想和公共关系实践进人中国,应以20世纪60年代公共关系登陆香港、台湾地区为发端,而中国大陆则到20世纪80年代初才开始引进。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特别是经济体制改革后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在中国大陆掀起了一股学习公共关系、研究公共关系和从事公共关系的热潮。
当然,公关在中国大陆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由于受到种种因素的干扰和制约,在发展过程中曾经历许多挫折但总体看来,公共关系在不断发展,影响在不断扩大,而且前景也被众多业内人士看好。
综观20年中国大陆公关发展史,我们发现,公共关系作为一种新的经营管理和技术传入中国后,呈现出由南向北、由东向西、由服务行业向工业企业、由外资企业向国有企业、由企业组织向政府组织逐步发展的格局,而且发展过程也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
当代中国公共关系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三个时期。
—、积极引进、迅速发展时期20世纪80年代初,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中国在引进资金、技术的同时也引进了先进的管理经验。
公共关系作为一种理论和职业,开始引起了中国人的广泛关注。
在深圳、广州等改革开放的桥头堡,一些中外合资企业和外商独资企业开始按照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管理模式,设立了公共关系部。
1980年,中港合资的深圳蛇口华森建筑设计顾问公司率先成立我国第一个公共关系性质的专业公司。
1982年,深圳竹园宾馆成立公共关系部,开展以招徕顾客为目标的、扩大影响的服务性公共关系活动。
1983年,中外合资的北京长城饭店成立公共关系部,并因成功策划接待美国总统里根访华而名扬海内外。
1984年,广州中国大酒店设立公共关系部。
后来,广东电视台以宾馆、酒楼的公共关系活动为题材,拍摄了中国第一部反映公共关系理论与实践的电视连续剧《公关小姐》。
1984年9月,我国国有企业的第一家公共关系部——广州白云山制药厂公共关系部正式成立。
至此,中国人用照搬照抄的模式初步完成了公共关系在中国的导入。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公共关系在中国的发展进人了一个全面引进的高潮时期,专业性公共关系公司、公共关系协会如雨后春笋般纷纷建立起来,同时,公共关系教育培训以及公关理论研究也发展迅速。
中国传统文化与公共关系在中国的发展公共关系是指企业或组织与公众之间的相互关系,是一种传递信息、建立联系和塑造形象的管理活动。
而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深受中国人民的喜爱和重视。
本文将探讨中国传统文化对公共关系发展的影响,以及公共关系在中国的发展现状。
一、中国传统文化对公共关系的影响1. 价值观念的传承与延续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忠诚、诚信、和谐与互敬互惠的价值观念,这些价值观念对于公共关系的建立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企业或组织若能践行这些价值观念,与公众建立起良好的互信和沟通关系,将有助于提升公众对企业或组织的认同和支持。
2. 文化符号的传播与运用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符号和象征,例如中国古代的诗词、书画、戏曲等。
在公共关系的传播中,运用这些文化符号可以更好地与公众进行情感共鸣和沟通。
比如,企业或组织可以通过推广传统文化的形式,以及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产品或服务的设计与宣传中,增强公众对企业或组织的认同感。
3. 社会责任的履行与传递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了社会责任的重要性,提倡个人和组织应承担起对社会的责任。
在当前社会发展的背景下,公共关系的成功离不开企业或组织履行社会责任的表现。
通过传播中国传统文化中弘扬的社会责任观念,可以引导企业或组织以更好的方式履行社会责任,赢得公众的支持和认同。
二、中国公共关系的发展现状1. 政府主导的公共关系在中国,政府在公共关系的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政府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和法规,引导和管理公共关系的发展。
政府也注重对外传播中国传统文化,以提高国家形象和国际影响力。
政府与公众之间的互动也成为公共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2. 企业自主开展的公共关系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也开始重视和关注公共关系的建设。
企业积极运用各种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平台,通过公共关系活动来与公众进行交流和传播信息。
同时,企业在履行社会责任方面也更加重视,以提升企业形象和竞争力。
3. 公众参与的公共关系中国社会逐渐注重公众参与和公共治理,这也对公共关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中国古代公共关系的发展
中国古代公共关系是指在古代社会中,人们之间进行信息传递、交流、协商等活动的各种方式和手段。
公共关系在中国古代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从商业、政治到文化和社会等方面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在古代中国,公共关系的发展可以分为几个阶段:
一、古代社会的口耳相传阶段:在这个阶段,人们主要通过口头传统的方式进行信息交流和传递。
在这个阶段,人们之间的互动主要是基于家族、血缘和地域等因素建立的亲密关系。
二、古代社会的书写文化阶段:在这个阶段,由于汉字的发明和普及,人们开始使用书面语言进行信息传递和交流。
在这个阶段,千古名篇《诗经》和《礼记》等文化遗产得以保存并流传至今。
这个时期也是公共关系的一个重要阶段。
三、古代社会的官方机构阶段:在这个阶段,政府机构开始成为公共关系的主要载体。
政府机构通过制定法令、发布公告等方式来传达信息和管理社会。
同时,政府机构也开始使用文字和印章等公共关系工具。
四、古代社会的商业文化阶段:在这个阶段,商业文化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人们开始使用货币和商业信用等手段进行交流和合作。
同时,商业宣传也开始出现,
商家之间开始使用广告和促销等手段来进行竞争和宣传。
总之,中国古代公共关系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作用。
今天,公共关系在中国社会仍然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促进了信息交流、文化传承和社会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文化与政府公共关系的融合汪贵合 安徽大学管理学院摘要: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异彩纷呈,“诸子百家”的思想精粹、“经史子集”的文化大观,孕育了独特魅力的民族气质,其中以儒家文化为之最。
本文着重探讨了儒家文化的特点与政府公关之间的联系,对儒家传统精华文化与我国政府公关的研究,可以指导目前我国政府进行公关工作的方向,进一步推进我国社会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政府公共关系;儒家文化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9)021-0405-02公共关系(P.R.,亦可称为“公关”)是由“Public Relations”英文单词翻译过来的,也可以解释为“公共关系”或者“公众关系”,在这里,政府公关的作用就是介于政府与公众之间的传播管理,政府的形象通过各种渠道传递给公众,跟公众进行双向地交流,指导公共关系的开发、疏通、建立,政府公关工作的实质就是运用合理的原则和途径,经过有计划的并且是持续不断的努力,通过 组织协调和调整改善政府组织机构与社会公众的内外关系,已达到让政府机构出台的各项政策和策划的各种活动能迎合人民公众的需求,这样政府就可以社会公众中建立起良好的组织形象和权威,也进一步或者了社会公众对政府组织机构的认识、信任、支持从而获得双方共赢的效果。
一、关于政府公共关系概念定义1.何为政府公关(1)定义目前,总结出的关于政府公共关系的定义有四层:一是政府收集尽可能多的公众信息去管理和解决社会问题,这就引起了在政府组织与社会公众之间需要来往的信息越来越多。
二是政府运用公众舆论手段解决出现的社会问题,因为任何政府组织都处在外界各种特定的公众舆论环境之中,那么政府的各项政策和各种行为就会受到社会上的公众舆论的束缚和影响。
三在我国,社会公众关系是政府组织生存和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社会生态环境,影响着政府组织目标的设定、政策的执行以及行政行为的成败。
从中国的发展看我国公共关系公共关系作为一种新兴的学科,现代公共关系的产生与发展是有着丰富的社会条件的,它不是自发产生的,而是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必然产物。
中国公共关系行业是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步伐和中国社会经济的繁荣发展而逐渐成长起来的。
在改革开放的号角声中,一度封闭的文明古国终于果决地推开了自己厚重的大门,迈出了拥抱世界的第一步。
伴随着外资企业、合资企业在中国的兴起,“公共关系”这个西方文明的产物,从大洋彼岸舶来,在中国南海登陆。
改革开放的三十年间,中国社会经济的繁荣发展既为中国公共关系融入世界准备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充分的智力资源,也在客观上推动了这种国际化趋势的进程。
我国公共关系的发展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由于对外开放政策的实行,经济特区及沿海开放城市直接从外国引进了公共关系这种新的经济管理职能。
它以实践的形态传到中国后,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从客观上推动了我国的公关理论的研究和教育的发展。
在中国近三十年的发展过程中,中国的公共关系行业大致经历了引入期、虚热期和理性发展三个阶段。
在这个过程中,整个行业的发展有起有落,但伴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繁荣发展,总体上呈现出积极进步的状态。
近三十年来,公共关系的概念在社会上得到了普及和明晰,公关意识逐步深入人心;在本土公司和国际公司的博弈中,中国的公关市场逐步形成并得到社会的认可;公共关系教育体系也已基本形成,公关教育体系的完成促进了中国公关关系学术界与国际的交流。
伴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确立和逐步完善,对于中国政府而言,随着公关理论的突破和公关理论的更新,公共关系正在有力的助推着国家的发展,如在外交领域,公共关系正促使“公共外交”成为“大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形象正在作为国家的软实力,日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使中国在世界舞台上施展着独特的魅力,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
而在这之中,08奥运会的成功举办,无疑是对我国公关界的一个挑战。
公共关系在中国的发展
公共关系是管理机构与公众之间关系的一种活动,对于一个国家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中国,公共关系的发展经历了几个阶段。
首先是改革开放初期的“播种阶段”。
在20世纪80年代,中国
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吸引了大量外资和外企进入中国。
在这个时期,公共关系主要集中在对外企业的形象塑造和传播上,以吸引更多的外资和技术。
接着是90年代的“培育阶段”。
中国GDP持续快速增长,国内
企业开始重视自身形象的塑造和管理。
在这个阶段,公共关系开始出现在国内企业的管理体系中,并逐渐展开对政府、顾客、员工和社会的沟通和互动。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社交媒体的兴起,公共关系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中国的互联网用户规模庞大,社交媒体成为了人们获取信息和表达观点的主要平台。
公共关系从传统的媒体和公共活动扩展到了线上线下的多种渠道,企业需更加注重舆论监管和危机管理。
如今,中国的公共关系发展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重视。
政府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公共关系在促进社会发展和文化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良好的公共关系对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企业开始建立专门的公共关系部门,加强与各类利益相关方的沟通与合作,提高企业形象和声誉。
总的来说,中国的公共关系在经历了不同的阶段后,正逐渐成为社会发展和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公共关系的发展将会进一步促进中国社会的和谐稳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浅析我国传统文化对公共关系学发展的影响摘要:20世纪80年代,公共关系这门学科传入我国,伴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公共关系学不断发展和完善的同时,或多或少带有些鲜明的中国特色,尤其是历史悠久、内涵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对公共关系学的发展产生了诸多方面的影响。
关键词:中国特色传统文化公共关系1正面影响现代公共关系起源于西方资产阶级的工业社会,虽在我国起步较晚,但短短二十几年的时间内也发展得如火如荼,在我国的政治经济发展乃至社会生活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我国传统文化是崇尚儒家思想的仁义、礼智、孝廉和中庸,它至少在以下几个方面对公共关系学的发展产生了正面影响。
1.1“人本”与“民本”当时的一种较为进步的政治思想,它产生于中国社会的民主政治思想之前。
“人本”强调道德实践,甚至推崇为最高地位,毕竟它对于人的精神境界拓展和个体道德修养的完善都有意义。
“民本”把民心向背作为政治清明、统治有效与否的一种衡量标准,对社会秩序的维护和社会关系的协调也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儒家思想最重视“人”,即“民为邦本”的人文思想。
孔子对其宣扬的“仁”曾有过精辟言论:“仁者,人也。
”他认为“仁”是人际交往的最高道德准则。
孟子秉承前人的思想精髓,于是就有了最著名的“民贵君轻”思想。
在儒家思想来看,统治的巩固和政权的稳定皆取决于民,凡君者,要善于体察民情、听取民意、满足民众的诉求。
这种力求维护官与民之间关系,前所未有的开明政治主张被后世争相传颂,并不断得以发扬光大。
新中国成立后,我党在开展群众工作时,要求党员领导干部走群众路线,并提出“一切为人民服务”。
可见“人本”“民本”思想在当代中国公共关系活动中已经根深蒂固,国家工作人员作为公共关系学的主体之一,也必须尊重人民群众的意愿,把群众高不高兴、满不满意放在第一位考虑,按照广大群众的要求开展公共关系活动,广泛吸收公众参与,接受公众监督。
如此,公共关系的两大主体,公职人员与群众才能同气连枝,各类社会组织开展的公共关系活动,才能被社会公众广泛接受并予以大力支持,进而达到塑造公共组织形象的目的。
浅析公共关系在中国的兴起和发展摘要:公共关系起源于20世纪的美国,并于80年代初正式进入我国,经过了这么多年的时间,如今公共关系已在我国有了十足的发展,并且在原有发展的基础之上,有了新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升华,也必将随着中国的发展脚步,茁壮成长。
关键词:兴起发展中国特色“公共关系”一词最早出现于1807年美国的《韦氏新九版大学辞典》,而在后来的《韦伯斯特20世纪新辞典》中又对公共关系有了这样的界定:公共关系是“通过与一般公众简历的关系;是公司、组织或军事机构向公众报告它的活动、政策等情况,企图建立有利的公众舆论的职能。
”作为一种早期的对于公共关系的定义,这一说法强调了组织的单向信息发布,而忽视了公众信息的逆向反馈,把公众完全看成了简单的、机械的信息接收者,从根本上忽略了关注公众的利益的重要性。
而在国外流行的公共关系的种种说法和定义中,集大成者莫过于美国公共关系研究和教育基金的哈洛博士了。
1976年,哈洛博士把“公共关系”定义为:公共关系是一种特殊的管理职能.它帮助一个组织建立并保持与公众之间的交流,理解,认同与合作;它参与处理各种问题与事件;它帮助管理部门了解民意,并对之做出反映;它确定并强调企业为公众服务的责任;它作为社会趋势的监测者,帮助企业保持与社会同步;它使用有效的传播技能和研究方法作为基本工具。
但这样的定义,虽比较全面但稍显繁琐。
同时,国内公共关系学学者在参考国外资料文献和审视我国自身公共关系实践的基础上,呼应我国公共关系学发展的需要,也给出了一些说法和定义。
其中,以居延安教授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提出的以“公关三要素”为核心的定义较为中肯,即公共关系的主体是社会组织;公共关系的客体是公众;公共关系是一个传播过程,这一定义在中国公关教育界和公关实务部门得到了普遍认同,国内的多种著述都沿用了这一表述。
在居延安教授主著的《公共关系学》一书中,对公共关系给出了一个较为满意的工作定义:公共关系是一个社会组织或公众人物,在一定的职业伦理规范的指引下,为谋取有关公众的理解和合作而从事的一种交流、沟通、劝说活动。
浅析我国传统文化对公共关系学发展的影响2000字公共关系学是以传播、应用社会科学、管理学和人际关系学的理论为基础,研究企业、政府及其他组织内部和外部关系的学科。
而我国传统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体系和文化传统,对公共关系学的发展也起到了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从儒家思想、“和为贵”文化、礼仪文化等方面分析我国传统文化对公共关系学发展的影响。
一、儒家思想对公共关系学的影响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一种思想,儒家思想关注社会道德规范、交往方式及人际关系的发展。
在儒家思想中,“仁”被视为社会之本,也是稳定社会的关键因素。
仁者不以权势为重,不以自我为中心,而是在和谐共处、宽宏大量的前提下通达百姓的心,获取这些人的支持和信任。
这种信任关系就是公共关系学所倡导的公共信任关系。
在现代公共关系学中,公众的信任是公共关系管理的核心问题之一。
公众的信任包括对公司、政府、媒体、公共组织等的信任。
儒家思想所推崇的“仁”和谐共处、宽容待人的精神,在公共关系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不断加强与公众的信任建立,实现公众对组织的认同和支持,组织也会得到更好的发展。
二、“和为贵”文化对公共关系学的影响“和为贵”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观念。
在公共关系学中,这一观点是非常重要的,它体现了对“和谐”合作的重视。
在现代社会中,公共关系的成功关键在于建立和谐、平等的关系。
“和为贵”文化传承着和谐共处、尊重他人和融合利益的意识,在公共关系中具有重要的启示。
建立和维护合作平等、互相尊重的伙伴关系是企业成功发展的关键所在。
如果一个企业能够坚持“和为贵”的原则,就能够扩大企业的社会影响,促进企业的系统化、规模化、专业化的发展。
这就是“和为贵”文化在公共关系学中所起的作用。
三、礼仪文化对公共关系学的影响中国是一个礼仪之邦,礼仪文化已经深入民众的生活。
礼仪文化资深加强了人际关系,塑造了社会道德规范和公共行为习惯,形成了一个正面和深入的社会公共环境。
在公共关系中,礼仪文化所谓的“礼崇人贵”的原则,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收稿日期:2020-5-15作者简介:沈竹(1982 ),女,四川南充人,讲师,研究方向:公共关系学㊂论现代公共关系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沈㊀竹(四川文化艺术学院,四川绵阳㊀621000)㊀㊀[摘㊀要]公共关系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产物,是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由西方引进的 舶来品 ㊂中华民族历史源远流长,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现代公共关系学之所以能够在我国扎根并发展,究其原因是与我国传统文化存在相通之处㊂本文围绕现代公共关系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这一研究课题进行探讨,旨在通过研究,为我国公共关系工作给予指导,发展中国特色公共关系事业㊂[关键词]现代公共关系;中国传统文化;儒家文化;政府公关[中图分类号]C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711X (2020)20-0141-03doi :10.3969/j.issn.2096-711X.2020.20.064[本刊网址]http ://㊀㊀引言在中国公共关系协会成立三十周年纪念会上,中国公共关系协会会长在致辞中明确表态 努力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共关系事业推向前进㊂ 伴随改革开放,有关现代公共关系行业的学术研究㊁人才培养逐步发展,现代公共关系在我国的发展受到中国传统文化影响,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呈现出较为明显的中国特色㊂一㊁公共关系相关概述公共关系,可简称为 公关 ,由 Public Relations 直接翻译而成,也可解释为 公众关系 机构传讯 ㊂对于不同的研究领域,关公共关系的概念不同,但其表达的意思基本是指组织机构与公众环境之间的沟通与传播关系㊂基于此,公共关系的特征可简要概括为三点㊂一是,广泛性,包含两层含义,一层是指公共关系贯穿于主体生存与发展的整个过程中,另一层是指公众具有广泛性特点㊂二是,整体性㊂公共关系是指通过一系列活动,使公众更加全面了解自己,进而提升自身知名度,即侧重于个人或组织机构在社会中的竞争地位或者整体形象㊂三是,长期性㊂公共关系具有经常性㊁计划性的管理职能,公共关系工作也应当视为一种长期性工作㊂二㊁中国传统文化相关概述文化并不是静止的㊁固定的㊂相反,文化通常表现为某种流动和演变的过程㊂中国传统文化是有价值的文化体系,经过了几千年历史文化的积淀㊂其中,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儒家文化主张宣扬的伦理道德思想,已经深深根植于文化的土壤中,潜移默化的影响人们的行为方式以及思想观念,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㊂儒家文化具有鲜明的文化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㊂一是,人伦道德㊂儒家文化重视 情义 ,包括亲情㊁友情㊁师生情等㊂同时,在公共关系中,长辈㊁领导㊁权威人士相较于普通群众,具有更强的号召力㊂二是,强调个人或组织的集体主义精神㊂即在进行一项活动中,需要充分考虑到集体利益,具备社会责任感㊂三是,以礼为中心,建立社会秩序㊂四是,以和为贵,即实现政府㊁人民与社会之间共同和谐发展㊂三㊁现代公共关系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的特点中国传统为文化建立在古代农业经济㊁宗法社会与人伦特性的基础上,至今对于人类社会影响重大㊂公共关系始于西方理念,初入中国时,必定会与中国传统文化发生碰撞㊂比如,中国传统文化在处理人际关系方面通常以 义 为基础,而现代公共关系通常以 利 为基础和行为准则㊂但中国传统文化是有价值的文化体系,现代公共关系本身也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因此,现代公共关系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符合社会发展规律㊂(一)融合具有可行性现代公共关系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的可行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㊂1.两者融合并不存在根本矛盾㊂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关义 的人际关系及其准则,表面上看与公共关系准则中的 利 不可两全,但事实上,古语有云:君子爱财取之于道,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并未将追求利益的人完全纳入 小人 的范畴,通过合理途径并运用正当手段追求利益的人,仍符合 君子 的定义,为伦理道德所容㊂基于此,现代公共关系也可以理解为:在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时,也在为公众创造利益,在此过程中运用诸如广告策划㊁媒体宣传等手段是合法且合理的,并不违背中国传统文化中伦理的相关准则㊂2.两者之间存在相同之处㊂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其核心内容之一是处理人际交往关系,具体体现在 情义 方面㊂以我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中,两段故事情节为例:三国时期,刘备㊁关羽㊁张飞因缘相遇,桃园结义为异姓兄弟,以及刘备三顾茅庐,以情动人,建立了良好的兄弟关系与君臣关系,共同建立蜀国㊂同理,现代公共关系活动中,公众是活动对象,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及公共关系是活动的目标㊂虽然在行为方式上以 利 为主要手段,但同样体现出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重点是以公众为对象㊂基于此,现代公共关系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有相通之处,中国深厚的文化底蕴为现代公共关系在中国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㊂3.中国自古以来对外来文化具有良好的兼收并蓄能力㊂也正因为如此,大大增加了现代公共关系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的可行性㊂中国吸收外来文化的传统,春秋战国时期有所体现,如赵武灵王提倡 胡服骑射 ;唐代诗词中也有对 回纥服装回纥马 的描述㊂时至近代,有北京大学提出的 百家争鸣,百花齐放 治学方针㊁毛泽东提出的 批判地继承有价值的东西,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思想理论以及改革开放等,均能够印141第33卷第20期㊀总第282期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Vol.33.No.20(Gen.No.282)2020年10月(下)Journal of HUBEI Open Vocational CollegeOct.(last half)2020证中国乐于且能够有效吸收外来文化,并加以融合㊂此外,现代公共关系学说是西方重要思想之一,其理论的提出到形成一套成熟的体系,历经几代社会科学家潜心研究,传入中国时,已较为完善,具备一定的科学性㊂基于此,现代公共关系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体现了可行性㊂(二)融合具有必然性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能够为公共关系提供丰富的思想资源,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㊂其一,在公共关系策划方面,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谋略文化为其提供了丰富的思想遗产,有利于丰富现代公共关系,提升其理论水平㊂如,儒家思想中,重视人际关系以及对人才的管理思想;兵家思想中重视战略战术思想,道家思想中的无为而治思想,以及法家积极进取的思想等㊂这些具有实践价值的思想可以直接嫁接到公关工作中,作为公共关系工作的指导思想㊂其二,改革开放后,随着我国不断深入改革,越来越多的西方观念引入中国,不仅包括先进的思想观念,也包括较为陈腐的观念㊂受陈腐观念的冲击,敲诈等不良社会现象愈加增多,利令智昏,人与人之间存在的信任感日益降低㊂也正因受到社会风气转变的影响,单纯以利益为纽带的公共工作难以发挥真正的效用㊂在此种背景下,急需要重振中国传统文化,以其诚㊁信㊁礼㊁义㊁仁的精髓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㊂同时在公共活动中,单纯以 利 为核心的公共活动难以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因此结合中国传统文化重要思想作为活动进行的手段已成必然的发展趋势㊂其三,以 利 为核心的公共活动所展现出缺陷不符合中国传统伦理观念与道德观念,在发展中必定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随之改变㊂以利益为主要手段而建立的公共关系,通常表现为个人或组织为了达到公关效果,采取非正当㊁不道德甚至违法的手段,如贿赂㊁欺诈手段等㊂此时就需要借助中国传统文化,运用其正确的道德观念对公共关系工作活动进行约束,使现代公共关系朝向健康方向发展㊂因此,中国传统文化中正确的伦理观念与道德观念有责任㊁有必要发挥效用,促进现代公共关系良性发展㊂四㊁现代公共关系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的具体表现以政府公关为例,政府公关的主要作用是介于政府与公众之间的传播管理,通过各种渠道以及合理手段,向公众传递政府形象,并与公众进行双向交流,在社会公众中树立良好的组织形象并具备权威性,而政府机构出台的各项决策以及策划的各种活动符合人民群众的需求,最终达到双赢的局面㊂(一)公关意识层面公关人员的思想意识对于政府公关极为重要,是政府公关在公关人员思维中的具体表现㊂融合 仁㊁信㊁义 等中国传统文化,政府公关组织须树立 君轻民贵 的思想,在实际管理中做到 外仁内礼 ,具备良好的传统伦理道德意识㊂儒家文化对政府公共关系中,人员公共意识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需要政府组织公关人员在进行公关关系工作中,以民为贵,对社会公众持有 仁爱 之心㊂(二)公关手段层面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孟子提出 仁言不如仁声入人心也,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 的主张,主要强调人际关系中舆论传播的重要性㊂人际关系网络与社会关系网络同属于政府公关网络,因此政府的公关活动中应考虑公众的家庭成员关系,如规避制度㊂同时,公关工作中不仅要注重 晓之以情 还应注重礼 ,在政府公关策略中, 礼 是用于定亲疏㊁决嫌疑㊁别同异㊁明是非的关键㊂基于此,政府公关活动需重视个人关系,以及重要任务在公关事件中的影响力㊂(三)公关处理层面中国传统儒家文化中, 和而不同 以及 和为贵 等理念,在一定程度上与现代政府公关实践体现的思想殊途同归,均重视人际交往㊁沟通协作以及和谐发展㊂因此,在处理政府公关事件的过程中,面对突发性且影响较为广泛的事件时,公关人员应尤其注意处理事件的方式与态度,避免公关事件恶化,对政府组织的形象造成不良影响,激化民众与政府之间的矛盾,甚至危害到社会关系稳定,不利于社会和谐稳定发展㊂五㊁对现代公共关系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的展望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为我国公关失业的发展提供了支撑㊂ 公共关系 从 舶来品 到现在受到中国文化㊁政治㊁经济㊁社会等多方面影响,已经在逐渐融合的过程中呈现出中国特色㊂业界有学者研究指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公共关系学,离不开对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关于 准公关 内容的合理借鉴与积极汲取㊂而 准公关 的思想技巧包括:发挥公关组织主题效用需结合组织整体性与多样性㊁公关组织内部具备凝聚力㊁工作者具有归属感等㊂基于此,现代公共关系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将会得到持续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㊂首先,深入挖掘传统文化与公共关系智慧㊂进一步融合发展传统文化与现代公共关系,需要公关工作者以充分吸收优秀传统文化以及明确西方公关理论为基础,结合我国改革开放至今的社会发展实际,系统性㊁深入性挖掘传统文化蕴含的丰富资源以及公共关系智慧,为公共关系事业提供支持㊂其次,多领域应用㊂中国公共关系实践不仅要关注商业传播促进经济发展㊁重视公共传播促进社会进步,还应注重中国特色政治协商工作㊁统一战线工作㊁党群工作㊁信访工作㊁精神文明工作等㊂现阶段我国公关关系在信息公开㊁危机公关㊁公共外交等领域被广泛应用,并取得良好成效㊂未来在政协㊁统战㊁信访等领域中,融合传统文化,公共关系将会有更多应用与发展㊂最后,拥有全球视野㊂现代公共关系加强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还需要站在一定高度,积极吸收借鉴各国学者优秀的理论结果,在此基础上结合中国国情与传统文化进行创新,推出一套适应中国国情的公共关系知识和理论,促进中国特色公共关系事业发展,使公共关系事业做到本土化与国际化相平衡,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㊁中国风格㊁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作出突出贡献㊂结论现代公共关系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符合我国社会发展规律,具有可行性和必然性㊂公共关系工作者应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充分借鉴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结合我国实际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及政治体制改革的需要,构建适应我国国情的现代公共关系,促进中国特色公共关系事业的发展㊂(下转第145页)241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0)第33卷第20期㊀总第282期Research on Development Status and Trend of Children s Art Training Industry under the New SituationXIE Yan -yue,LU Jia -wei(Changzhou Vocational Institute of Textile and Garment,Changzhou Jiangsu 213164,China)Abstract :The children s art training industry is the product of the times and is bor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strategy of cultural power,the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industry and the promotion of cultural literacy.At present,the industry presents an overall upward,uneven;the main focus is stable,emerging and rising development trend,and under the influence of the new situation formed a brand pattern,regional pattern and pluralistic pattern development trend.The vigorous development of children s art training industry will contribute to the realization of cultural power strategy and enhance cultural self -confidence.Key words :children s art;training industry;development status;trend of development(责任编辑:章樊)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上接第142页)参考文献:[1]汪贵合.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文化与政府公共关系的融合[J].现代经济信息,2019(14):405,407.[2]祝佳琪.四种公共关系模式对现代数字社会适应性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8,21(21):173-174.[3]刘练.批判公共关系的界定㊁理论建构与研究方法[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8.[4]赵新利.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公共关系的发展[J].青年记者,2018(7):67-68.On the Integration of Modern Public Relations and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SHEN Zhu(Sichuan Institute of Culture and Art,Mianyang Sichuan 621000,China)Abstract :Public relations is the product of capitalist market economy and an imported product introduced from the West since China s reform and opening up.The Chinese nation has a long history and profound traditional culture.The reason why modern public relations can take root and develop in our country is that it has something in common with our traditional culture.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study of the integration of modern public relations and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aiming to guide the work of public relations in China and develop the cause of public relations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Key words :modern public relations;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Confucian culture;government public relations(责任编辑:范新菊)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重㊀要㊀声㊀明经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同意,‘湖北函授大学学报“(CN 42-1453/G4)更名为‘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CN 42-1902/G4)㊂从2018年11月第21期起,刊物正式以‘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刊名出版,原国际刊号(ISSN 1671-5918)从2019年7月第13期起,变更为(ISSN 2096-711X ),特此声明㊂541第33卷第20期㊀总第282期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Vol.33.No.20(Gen.No.282)2020年10月(下)Journal of HUBEI Open Vocational CollegeOct.(last half)2020。
中国传统文化与公共关系在中国的发展一、儒家伦理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与发展儒家哲学的核心是“人”,一个完善的人或人格, 以及实现这完善的功夫。
儒家言“道”、“命”、“理”、“气”、言“天”、“地”、“物”、“器”,都是以人的世界为中心的。
言“心”、“性”、“情”、“才”,都是言人所具有的发展完善的能力的,等等,都是言人的发展和完善自身所需用工夫的方式。
在根源上,道家学说是守本、归本的哲学。
在这种学说中,道始终是弥漫的、无定的而又无所不在的。
儒家学说是从本达到末、达到器物人事的哲学。
在这种学说中,道虽然是弥漫而无处不在的,却已然可以在一种笼罩得的上来谈论,而这笼罩的德,在人的意义上,可以在器物与人事两者上加以识别。
两家学说在精神相同,却又显示很大不同。
基于儒家伦理传统的观念,在公共生活中,儒家在传统上认为,一个人在家庭中孝敬父母,在社会的公共生活中就会做事合乎伦理。
近来,中国的公共关系发展产生了许多困惑的问题,这些问题与基于上述观念的以儒家伦理传统为基础的家庭伦理与教育似有些联系。
(一) 儒家伦理的视野偏差近几十年来中国社会在发生着激烈的变革,在这个过程中感谢儒家的重视家庭的传统,亲情依然是中国人家庭中最为真实的东西,敬与孝的伦理也依然是中国文化中的牢固观念。
而与此同时,家庭正在由于公共生活的迅速扩展而边缘化,家庭对公共生活的影响已大大地缩小。
人们在公共生活中遇到了越来越多的问题。
这些问题虽然表现纷繁,从现象上大致可以归为两类,即对待陌生人的态度问题和对待公共生活的规划的态度问题。
(二) 儒家伦理在公共关系中儒家的孝与敬的伦理是家庭的伦理,不适宜也不能够推广到公共生活中。
解决近日的公共生活问题,有赖于人们对周围的陌生人的尊重态度的发展。
基于这种态度才能够有照顾弱者的态度和尊重公共生活的发展。
基督教文明的西方文化,较发达地发展了这种态度,“每个人都是人”成为普遍的观念,所以公共生活规划得到普遍尊重。
在以儒家文化为根基的中国,发展培育尊重身边的陌生人、尊重公共生活规则的伦理态度,使之逐步地成为民族的健康人格的两个方面,这也许是可以期求于今后的社会发展与教育。
浅谈现代公共关系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摘要:公共关系作为一种客观存在,与人类社会相伴而生。
而现代公共关系却是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信息传播技术的进步和人类文明水平的提高,于20世纪初发展起来。
伴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公共关系传入我国,而且以最快的速度由南到北发展。
虽然在我国发展时间不长,却与本国的文化土壤非常适应。
事实证明,中国的传统文化为现代公共关系学在中国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土壤,公共关系学中的人文主义恰与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合拍的。
正因如此,这两种个性极强的文化逐渐地从冲突走向融合。
本文介绍了公共关系学在儒家文化上的体现、传统文化和公共关系的相通性、传统文化对公共关系的影响这三个方面。
关键词:公共关系中国传统文化融合“公共关系”一词源于英文的“Public Relations”,按英语词汇直译为“公共关系”。
作为一门学科的现代公共关系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发展起来的。
但是公共关系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关系和一种管理思想和活动方式却源远流长。
从广泛的意义上来讲,公共关系实际上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是社会关系,是自人类社会诞生之日起就存在的。
一、公共关系在儒家文化上的体现中国是礼仪之邦,其伦理观念之深厚,是没有哪一个国家可比的。
而儒家的诚、信、礼、义、仁等观念,则是中国传统伦理观念的核心,它是我们祖先进行一切活动的行为准则。
中国是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文明古国,从中国古代的儒家政治伦理文化可以窥见包含其中的精深的公共关系意识。
公共关系的基本目标就是塑造与美化组织形象,这就决定了公共关系必须以组织利益和公众利益的协调为基本原则。
为此,公共关系必须以“公众的利益”为出发点,奉行“真诚合作,互惠互利”的原则,同时要求人们在公共关系交往中讲究礼节、礼仪,塑造富有魅力的形象,最后在公共关系活动中形成双向交流,建立协调、和谐的社会关系。
作为以上所述的公共关系的基本思想,二千多年前儒家对此均已有了系统的论述,具体体现在儒家的崇仁、重义、隆礼,奉行“人和”的思想中。
中国传统文化与公共关系在中国的发展一、儒家伦理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与发展儒家哲学的核心是“人”,一个完善的人或人格, 以及实现这完善的功夫。
儒家言“道”、“命”、“理”、“气”、言“天”、“地”、“物”、“器”,都是以人的世界为中心的。
言“心”、“性”、“情”、“才”,都是言人所具有的发展完善的能力的,等等,都是言人的发展和完善自身所需用工夫的方式。
在根源上,道家学说是守本、归本的哲学。
在这种学说中,道始终是弥漫的、无定的而又无所不在的。
儒家学说是从本达到末、达到器物人事的哲学。
在这种学说中,道虽然是弥漫而无处不在的,却已然可以在一种笼罩得的上来谈论,而这笼罩的德,在人的意义上,可以在器物与人事两者上加以识别。
两家学说在精神相同,却又显示很大不同。
基于儒家伦理传统的观念,在公共生活中,儒家在传统上认为,一个人在家庭中孝敬父母,在社会的公共生活中就会做事合乎伦理。
近来,中国的公共关系发展产生了许多困惑的问题,这些问题与基于上述观念的以儒家伦理传统为基础的家庭伦理与教育似有些联系。
(一) 儒家伦理的视野偏差近几十年来中国社会在发生着激烈的变革,在这个过程中感谢儒家的重视家庭的传统,亲情依然是中国人家庭中最为真实的东西,敬与孝的伦理也依然是中国文化中的牢固观念。
而与此同时,家庭正在由于公共生活的迅速扩展而边缘化,家庭对公共生活的影响已大大地缩小。
人们在公共生活中遇到了越来越多的问题。
这些问题虽然表现纷繁,从现象上大致可以归为两类,即对待陌生人的态度问题和对待公共生活的规划的态度问题。
(二) 儒家伦理在公共关系中儒家的孝与敬的伦理是家庭的伦理,不适宜也不能够推广到公共生活中。
解决近日的公共生活问题,有赖于人们对周围的陌生人的尊重态度的发展。
基于这种态度才能够有照顾弱者的态度和尊重公共生活的发展。
基督教文明的西方文化,较发达地发展了这种态度,“每个人都是人”成为普遍的观念,所以公共生活规划得到普遍尊重。
在以儒家文化为根基的中国,发展培育尊重身边的陌生人、尊重公共生活规则的伦理态度,使之逐步地成为民族的健康人格的两个方面,这也许是可以期求于今后的社会发展与教育。
(三) 私人交往与公共交往私人交往与公共交往是儒家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私人交往与公共交往在现实生活中往往是重叠的,一个人从生来到成人往往会承担许多社会角色,这些角色在一个人身上彼此交叠。
在中国,总归受着儒家文化固有观念的影响,在不同文化的国度,私人交往、公共交往都会受到本民族文化的熏陶,公共关系在中国的发展也必然带有浓厚的儒家文化色彩。
中庸之道,可谓是许多人在交往中默默怀在心里的准则。
二、“做人与做事”:交往伦理观念“做人”和“做事”在不同的国度有不同的文化底蕴的支持,在中国自有他的特点,我们从最简单而又难以简单说清的“做人与做事”的原理出发,谈谈中国传统文化对公共关系在中国发展的影响。
(一) 中国传统文化对“做人”观念的影响解读中国人日常的“做人”观念,最重要的莫过于指出这样一点:这个观念主要是同一种“内部”的观念联系在一起的。
同陌生人的关系中通常同“做人”问题无关。
“不相识的陌生人”也通常被当作日常交往与公共生活,既有差别的交往与无差别的交往之间的界限。
日常交往关系的本性在于情感联系,公共生活关系的本性则在于交换。
在公共生活中,做一个公民对每个人都意味着相同的内容;在私人生活中,“做人”对一个人的含义则可能与对另一个人的完全不同。
如果“做人”就是处理一个人在他的私人交往生活范围内的交往事务,就是在这些事务上要按照某种适当的方式做事情,那么结论也是显然的,就是要在每一种私人交往关系上,具体来说,就是在中国人所说的物种人伦关系上,按照某种适当的方式做事情。
在这些关系上,按照适当的方式做事情就被看作是合理的,不按这种方式做事情被看作是没有德性的,甚至是行为上的劣迹。
在最一般的形式上,“做人”所包含的这些基础性的德行可以概括为子女对父母的孝敬、父母对子女的关爱、丈夫与妻子间的忠诚、兄弟姐妹以及朋友(以及邻里、同事等)之间的诚实。
这些德性的基础性的部分向来受到重视,并且是舆论关注的基本点。
这些基础性的德行通常是包含在“做人”的观念之中的。
但是“做人”的观念并没有同他们全体或其中的某一种德性观念有清楚的联系。
他们是同“做人”的观念是以朦胧暧昧的方式联系在一起。
所以,在不同人们的观念中,“做人”可能意味着十分不同的东西。
对一个人来说,他可能意味着对父母孝敬和报答养育之恩,对另一个人来说,他可能意味着对朋友要诚实或者对丈夫或妻子忠实,对其他某个人来说,他可能意味着别的什么。
这也就是“做人”的观念始终可以同任何一个人对日常生活事物的感觉产生相关性的原因所在。
中国人似乎终归要通过私人的感情的交往生活而成为“人”,这种传统里面有他的生命的“根”。
“做人”是中国人熟悉且摆脱不了的日常观念,他带给中国人独特而丰富的对私人实践事务的感觉。
这种感觉能否同每日每时在把人们卷入其中的公共交往生活得实践事务相互协调, 并普遍产生健全的人格意识,这是中国人在新世纪中的实践问题。
(二) 中国传统文化对“做事”观念的影响“做事”一词有相当广泛的意思:外出经商是“做事”,担任公职是“做事”,从事科学研究也是“做事”。
“事”在日常语言中有两个相近的意义:一个是“事务”,一个是“事情”。
其中事务一般是指某些经常性的、需要不断处理的事。
与此相区别,事情常常是具体的、有始有终的事。
所以在日常语言中事情是分为“件”,而不是分为“类”。
“做事”在日常语言里通常是在笼统的、总体的意义上指从事职业和生计的活动而同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而不是指做某一件具体的事情。
中国的父母们常常劝导子女和年轻人“学会‘做人’‘做事’”、“好好‘做人’,好好‘做事’”。
关于“做人”和“做事”的意思似乎是不需要加以解说的,以为这种意思被假定为人们(包括年轻人)的日常意识。
这其实只是一个原因,另一个原因则是,这两个语汇是关于交往的实践事务的总体性的观念,包含的意思很难用清楚而又有概括性的语言说明白。
一个人从出生到长大会受到家庭的影响、学校教育的影响、朋友的影响等等。
总之在中国他就会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因为生活处处有文化。
三、构建和谐社会谈到中国传统文化对公共关系在中国发展的影响,笔者想构建和谐社会应是其最具体的说明了。
和谐社会它包括很多内容,其中包括和谐的经济、和谐的社会、和谐的文化。
它的发展也就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公共关系,也就是受到中国文化熏陶的公共关系。
(一) 和谐社会中的公共关系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处理好社会生活中关于人的最基本的三个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
从这个意义上讲,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必须使这三个基本关系长期稳定地处于相对和谐的状态,而这三个基本关系中的任何一个关系的不稳定、不和谐,都会影响整个社会生活的稳定、和谐。
所以,建立三个基本的和谐关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抓手,也是政策、法规调控的准确切入点。
1.建立人与人的和谐关系人是社会发展的主体,而个人是社会的最小单元,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和谐关系是和谐社会的最小组成部分。
人的素质的全面提高和全面发展,是建立人与人和谐关系的必要条件。
一个文明、进步的社会必定又是高素质的公民群体。
所以,从根本上说,建立和谐社会,就是要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建立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
而要建立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就要求每一位公民具有健全的人格,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方法论。
2.建立人与社会的和谐关系人与社会的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核心,这是因为人不但有自然属性,还具有社会属性,既有独立的自我,但同时又是社会的一分子。
所以人与社会的关系是个体利益与整体利益之间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和谐就是个体利益与整体利益之间的和谐。
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都必须建立在人与社会和谐的基础之上。
在绝大多数时候,社会道德要求个体利益服从整体利益,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中,个体利益服从整体利益起着主导作用,但在极少数情况下,整体利益对个体利益也要做出妥协和让步。
因为,和谐作为一种关系,关系是有两面性的,必须从两方面来看问题,从两方面共同建立和谐,什么时候都不能只看一面,否则和谐就建立不起来。
目前,我国社会总体上是和谐的,但是也存在不少影响人与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主要是: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很不平衡,人口资源环境压力加大,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医疗、住房、安全生产、社会治安等方面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比较突出。
这些矛盾与问题使得各社会成员处于不同的利益群体,这些利益群体之间又不能得到有效调节,致使社会成员之间存在贫富差距,同时在权利、机会、规则等方面出现不平等,导致人与社会有一定矛盾和冲突。
人与社会和谐,就势必在坚持个体利益服从整体利益的前提下,整体利益也要为个体利益的存在提供权利、机会、规则等方面的平等要求。
(二) 儒家文化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影响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其中“贵和”、“诚信”的伦理道德理想,深深根植于我国人民的实际生活,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
中国古代哲人根据天人合一的观念,要求以和善、友爱的态度对待自然万物,善待鸟兽草木,提出了丰富的保护自然资源的思想。
在人与人的关系上,提倡宽和处世,协调人际关系。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批判继承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总之, 儒家文化在构建和谐社会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和谐社会作为公共关系在中国发展的典范强有力地说明了中国传统文化对公共关系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