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文化比较
- 格式:docx
- 大小:26.75 KB
- 文档页数:5
中西方文化的主要区别是什么?一、价值观念的差异中西方文化价值观念的差异较为显著。
中华文化强调团队合作、传统文化、家庭观念,尊重长辈,有着悠久历史的传统美德。
而西方文化则强调个人主义、人权、利益至上、重视民主自由。
1、家庭观念家庭在中国文化里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一家人会尊重长辈,有责任照顾家人。
而在西方文化里,独立和个人的自由和权利更受重视,家庭并不如中国文化一样被视为社会的基础单位。
2、人权和民主西方文化倡导人权和民主,西方国家注重公民的个人权利,强调个人的自由和平等,为每个人提供平等的机会。
在中国文化里,虽然国家在这方面进行了一些改革,但仍然有许多不同于西方的特点。
二、思维方式的不同中西方人的思维方式有着明显的差异。
中国人相对更加注重内省和集体思维,强调借助集体智慧而不是独立判断,而西方文化则强调独立思考和批判思维。
1、传统观念和现代思维在中国文化里,许多人仍然保留着传统观念。
这种传统观念是一种内省的力量,可以帮助人们更好的理解世界。
而西方文化则更加注重现代思维,对于过去的经验、传统观念持有的态度较为谨慎。
2、群体思维和个体思维中国文化里有着集体思维的传统,许多人更愿意充分利用集体思维。
而西方文化则更加注重个体思维,更倾向于自己做出独立的判断和决策。
三、行为方式的异同中国和西方文化有着许多行为方式上的异同。
中国文化更加强调文明礼仪、尊重长辈,而西方文化则更多地侧重自由和快乐。
1、文明礼仪和表达方式在中国文化里,文明礼仪是一种值得尊重的行为方式。
尤其是在家庭和公共场合中,礼节非常重要。
而西方文化则更加注重直接、简单、直率的表达方式。
2、享受生活和慈善公益西方人看待生活方式的态度比较开放,观念较为自由,在生活中更注重享受生活的美好,花费时间和金钱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而在中国文化里,许多人将更多的关注点放在了慈善公益方面,关注社会问题,尝试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为社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综上所述,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涉及到许多方面,例如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等。
世界文化丰富多彩,今天我们来盘点一下那些中西方的文化差异。
首先,在饮食文化方面,中国人十分注重形式,所以对于菜品的要求就是色香味都要“上道”,而且餐具方面中国人习惯使用筷子,因为其灵活轻巧的特点也让它一直流传至今。
而西方的人们则比较看重实际,对于食品的外貌要求并不是很多,所以他们的菜品也相对简单和单调,在餐具方面则喜欢使用刀叉。
在文化观念上,我们的东方文化一直讲究和谐的观念,主要表现在人与人以和为贵,人与自然以顺应为主,主张合乎天道,孟子也提出,人类的很多活动应该在不影响自然的前提下进行。
所以,在这种观念下,古往今来的很多人也愿意依附自然,比较注重精神方面的享受。
而西方的文化观念则比较注重理性,主张从本源出发,要从根本上认识世界,要善于运用理性的思维来对世界进行积极的改变,所以,西方的思维更多着重在改造世界并使其适应人类方面。
因此,在这种观念下,人们也更加注重物质生活。
在隐私方面,西方人比较尊重人权和个人自由,所以不会窥视和传播别人的隐私和秘密,对此,他们认为,热衷于别人隐私的人事不道德和令人厌恶的。
而东方的人们对这个没有那么敏感,相反,很多人对别人的隐私还会有一些莫名的兴趣,总喜欢打听和讨论,甚至有的还会把别人的隐私当做一种娱乐工具,用以寻找话题和娱乐消遣,其实这是东方文化里面的一种愚昧。
在教育文化方面,我们受封建儒家文化影响较深,所以虽然看重学习,但是大多数都是为了一张文凭,并且很多单位在人才的取向上也对文凭有着要求。
在求知上也比较死板,习惯于循规蹈矩死记硬背。
而西方在这方面则截然不同,他们注重的是个人能力,所以对于文凭也没有很多硬性要求。
在求知上西方人提倡的是创新和批判能力,要求学生善于创新并且培养学生的批判能力,这也是诺贝尔奖的获得者大多来自西方的国家的原因。
在竞争方面,中国的传统文化以儒家为核心,所以儒家所主张的“中庸之道”也十分深入人心,尽管现在很多领域竞争都十分激烈,但是从观念来看,儒家所表达的竞争是不道德的说法,依然在人们心目中有一定地位。
中西文化差异比较中西文化是世界上最为重要的两个文化系统之一,它们在历史、宗教、价值观念、社会组织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下面将从不同角度进行比较。
1.历史与传统中西文化从历史和传统方面有很大的差异。
西方文化主要源于古希腊罗马文化,强调个体的权利和自由。
而中国文化则源于古代儒家文化,注重社会秩序、家庭和谐。
西方文化以发展和创新为主要动力,注重个体的自由和权利。
中国文化则更加强调集体和家庭的利益。
2.宗教与信仰宗教对于中西文化的影响也存在差异。
西方文化主要受到基督教的影响,强调个体与神的关系,并倡导人类平等和博爱。
中国文化则以儒家思想为主,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道德伦理的培养。
虽然现代中国有多种宗教信仰,如佛教、道教、伊斯兰教等,但儒家思想仍然对中国文化影响深远。
3.社会组织与价值观念中西社会组织和价值观念也有明显的差异。
西方社会以个人为单位进行组织,强调竞争和个人的权利。
而中国社会则更加强调集体,注重家庭和社群的利益。
在价值观念方面,西方文化主张自由、公平和个人主义,而中国文化强调稳定、和谐和集体主义。
4.沟通和交流方式中西文化在沟通和交流方面也存在差异。
西方文化注重直接和明确的表达,倾向于直接提出自己的意见和看法。
中国文化则更加注重间接和含蓄的表达,倾向于通过暗示和隐喻传达信息。
此外,在个人关系方面,西方文化注重私人空间和个人隐私,而中国文化注重团体互助和群体利益。
总的来说,中西文化存在明显的差异,包括历史、宗教、社会组织和沟通方式等方面。
这些差异反映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不同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
了解和尊重这些差异是促进中西文化交流和合作的重要前提,有助于增进双方的相互理解和共识。
中西文化比较教程一、引言中西文化是指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在历史的长河中各自独立发展形成的两种文化体系。
中西文化的比较研究有助于增进对两种文化的理解,促进文化交流与融合。
本教程将从多个方面对中西文化进行比较,并探讨其差异与共同点。
二、价值观比较1. 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西方文化强调个人的自由、独立和个体权利,而中国文化注重集体利益和社会秩序。
2. 时间观念:西方文化注重时间的准确性和高效性,强调“时间就是金钱”,而中国文化注重人际关系和情感,重视“人情时间”。
3. 知识崇拜与传统尊重:西方文化崇尚科学、理性和创新,追求知识和进步,而中国文化注重传统、尊重前辈和历史文化。
三、社会习俗比较1. 礼仪与礼貌:西方文化注重个人的自由和平等,不太重视礼仪,而中国文化非常重视礼仪和尊重他人。
2. 家庭观念:西方文化注重个人独立和自由,家庭关系相对松散,而中国文化注重家庭观念和尊重长辈。
3. 饮食习惯:西方文化注重个人口味和多样性,食物种类繁多,而中国文化注重饮食的协调和营养平衡,有许多饮食禁忌。
四、教育制度比较1. 教育目标:西方文化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批判思维和自主学习能力,而中国文化注重学生的纪律性、积极性和集体协作能力。
2. 教育方式:西方文化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鼓励学生发表个人意见,而中国文化注重教师的权威和传授知识。
3. 考试制度:西方文化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强调考试的公正性和客观性,而中国文化注重考试的分数和学术成就,强调竞争和选拔。
五、艺术表达比较1. 绘画:西方绘画注重透视和自由创作,追求形式美和个人表达,而中国绘画注重笔墨和意境,强调表达中的意蕴和哲理。
2. 音乐:西方音乐注重和声和旋律,追求情感表达和个人风格,而中国音乐注重调式和节奏,强调音乐与自然的和谐。
3. 戏剧:西方戏剧注重情节和角色的心理深度,追求表演技巧和舞台效果,而中国戏剧注重意境和象征,强调对人性和社会的思考。
1、文化与文明的关系:(1)《苏联大百科全书》中概括:“文化概念最初是指对自然的有目的的影响,以及人本身的培养和训练。
培养不仅包括培养人们遵守现有的准则和习惯的能力,而且包括鼓励他们遵守这些准则和习惯的愿望,使他们相信文化能够满足人的全部要求和需求。
任何社会文化都包含这两层意思。
”(2) 中国古代的典籍中涉及到文明,《尚书》、《易经》等,李渔的《闲情偶记》中有“求辟草昧而致文明,不可得也”,隐含与蒙昧相对应的文化状态的含义,接近现代意义。
西方的文明概念与城市文化兴起关系密切。
(3)在许多情况下,文明和文化两个词通用。
文明往往指的是相对成熟或者高级的文化形态。
中华文明古希腊文明等。
但对于处在低级状态下的文化,一般不用文明一词。
如因纽特文明。
(4)一些学者认为文化为精神现象,而文明指制度化、形态化的社会现实,如政治、军事、法律等。
有的学者(美国巴格比)用文明将较大较复杂的文化与较小较简单的文化区别。
四大文明古国与一些“亚文明”。
许多人不加细究地把文明作为文化的广义解释,用它来描述那些综合性、整体性较强的文化事实。
工业文明、农业文明、精神文明等。
2、中西学者对文化的阐述:1把文化看做一个包含多层次、多方面内容的综合体,用它来概括人类创造和积累起来的全部物质与精神财富以及人们的生活方式。
2把文化理解为人类精神现象或观念形态的总和。
3强调文化作为人的社会行为与习俗的意义。
4还有一种普遍的认识,即把文化主要视作人类的艺术活动及富有仪式性的民俗活动的概括。
5一部分学者尤其是历史哲学家十分重视文化的历史传承性质,他们倾向于把文化理解为一个社会的传统行为方式或全部社会遗产。
6从功能和价值层面来认识文化的意义是文化概念探讨的又一思路。
7强调文化对人的思想行为的潜在指导和规范作用是另一类文化阐释的核心。
3、文化性质和特征:1、我们赞成把文化看做具有多层次结构的有机系统。
2、我们把民族性和地域性看做五年后的重要特征。
3、文化还具有规则性。
东西方文化差异比较尽管那种生活在同一个星球上,但中西文化却有着本质的区别,无论是在宏观层面,包括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还是在微观层面,表现在教育制度、餐饮文化、服饰追求等方面等都有着很大的差异。
以下是店铺精心整理的东西方文化差异比较的相关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中西文化差异表现1、思维模式的异同中国人喜欢站在生命的更高处思考问题,跳出现实,重视对生命的思考,在对人和人之间,人和自然界之间,人的精神和肉体之间的关系都有深刻的思考。
西方人偏重于逻辑思维或者理性思维;中国人属于抽象思维或者感性思维。
而西方人更注重于从物质世界入手,去探索和求证问题的本源。
2、对待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的异同中国人更看重集体利益,包括家族利益、国家利益,主张控制自己的欲望,反对极端个人主义和英雄主义,往往把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国家利益联系在一起,富于爱国和献身精神。
而西方人更重视个体利益,追求人权,崇尚自由,认为如果连个体利益都无法保障,更谈何集体利益,正是这样的思想认识,最终推动了西方民主政治的发展;3、民主观念的异同中国人注重精神的自由,把自由、民主看成是君主权贵的赏赐。
所以我们的人民总在渴望青天,希望能有好官的出现为民谋利。
而西方的民主政治认为,政出于民,一切的政权只是人民授予,让政府来行使的一种公权力。
4、科学观的异同中国人更相信先人的经验和权威,相信古人甚至超过相信今人,迷信权威,缺乏创新和探索精神。
而西方人重视实践和理论,富于探险精神,倡导理性思维。
通过正规的学院式教育对科学成果进行普及和推广,极大的促进了科学的发展,也最终建立了完整的科学体系;5、中西方的道德观是迥然不同的西方强调个体本位,而中国人提倡群体本位。
中西方道德观的不同,使中西方的伦理体系和道德规范具有了不同的特点:西方重契约,中国重人伦;西方重理智,中国重人情;西方伦理重于竞争,中国则偏重于中庸、和谐;西方的伦理道德是以人性恶为出发点,强调个体的道德教育,中国儒家是从人性善的观点出发,强调个体的道德修养。
中西文化比较教程第一课:概述中西文化比较是一门研究中西文化之间相似性和差异性的学科。
通过比较中西两种文化,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自己的文化,同时也能够拓宽我们的视野。
本教程将以不同的主题来比较中西文化,从而帮助学习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中西文化。
第二课:价值观比较中西文化在价值观上存在一些差异。
西方文化注重个人自由和权利,而中国文化注重集体和家庭的重要性。
这种差异在家庭、教育和法律等领域都有所体现。
学习者将通过比较不同的价值观,学习到中西文化在这方面的差异和共通之处。
第三课:宗教和哲学比较中西文化在宗教和哲学上也存在一些差异。
西方文化主要受到基督教和希腊哲学的影响,而中国文化则深受佛教、道教和儒家思想的影响。
学习者将通过比较不同的宗教和哲学,了解中西文化在这方面的不同和相似之处。
第四课:社交礼仪比较中西文化在社交礼仪方面也存在一些差异。
西方文化注重个人隐私和个人空间,而中国文化注重社交关系和面子。
学习者将通过比较不同的社交礼仪,了解中西文化在这方面的差异和相似之处。
第五课:饮食文化比较中西文化在饮食方面也存在一些差异。
西方文化注重个人口味和品味,而中国文化注重食物营养和医疗功效。
学习者将通过比较不同的饮食文化,了解中西文化在这方面的差异和相似之处。
第六课:艺术和文学比较中西文化在艺术和文学方面也存在一些差异。
西方文化注重个人表达和创造力,而中国文化注重传统和自然的表达方式。
学习者将通过比较不同的艺术和文学作品,了解中西文化在这方面的差异和相似之处。
第七课:教育体制比较中西文化在教育体制上存在一些差异。
西方文化注重个人发展和创造力,而中国文化注重知识传承和考试成绩。
学习者将通过比较不同的教育体制,了解中西文化在这方面的差异和相似之处。
第八课:工作文化比较中西文化在工作文化上也存在一些差异。
西方文化注重个人成就和竞争力,而中国文化注重集体荣誉和合作精神。
学习者将通过比较不同的工作文化,了解中西文化在这方面的差异和相似之处。
中西文化比较文化是人类创造的精神财富,是人类为生存和发展而创造的智慧结晶。
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是世界上最有代表性的两种文化,它们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影响深远。
这篇文章旨在比较中西文化的不同之处,以及了解它们互相学习和交流的重要性。
价值观不同中国和西方文化在价值观方面存在显著差异。
中国人特别看重儒家思想和孔子的道德观念,这些观念强调家庭、社会和国家的利益高于个人利益。
西方文化则强调个人权利和自由,追求独立、竞争和成功。
这些不同的文化价值观使得中西方人在许多事情上持不同的态度,如对待权利、责任、自我表达和社交礼仪等。
信仰和哲学中国和西方文化在宗教和哲学方面也存在着巨大差异。
中国传统文化中信仰的对象包括祖先、宗教、命运等等,哲学体系则主要有道家、儒家和佛教等等。
西方则有基督教、天主教、伊斯兰教等不少有信徒的宗教体系。
另外,波斯、希腊和罗马的哲学体系对西方文化的影响很深,尤其是笛卡尔、康德、黑格尔等德国哲学家的思想对西方哲学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这些宗教和哲学的差异反映出中西方文化中对人生和世界的不同理解。
礼仪和文化习俗尽管中国和西方文化有许多不同之处,但是它们的礼仪和文化习俗也存在相似之处。
在中国和西方,日常生活中的礼仪、饮食、娱乐和节日庆祝等方面都有规范和传统的方式。
例如,中国人在新年期间通常会吃团圆饭、贴春联和放鞭炮等,而西方的节日如圣诞节也有相应的食物和习俗。
同时两个文化都非常重视礼貌和尊重,比如遵守道德规范、尽可能避免冲突、讲究礼仪和礼节等等。
跨文化交流的重要性中西文化有许多不同之处,但是了解彼此文化的异同是跨文化交流的基础。
中西文化的相互交流除了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彼此的文化和传统,还可以促进世界和平、跨文化合作和互相尊重。
在全球化和信息技术发达的现代社会,中西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已经不再是一件难事,它们的互惠互利,共同进步发展,是我们共同的目标。
结论在当今世界,中西文化已经深度融合,互相影响。
1、中西文化的不同地理差异和自然条件对文化形成的影响。
中国的地理位置比较特殊(相对处于一个比较封闭的环境中),较少受到远方异族的骚扰,所以中国文化几千年来一直能够不间断地发展和积淀,源远流长。
它是以血缘为基础,以“天人和谐”为核心,鼓吹顺从天意,同时又具有浓郁的家长制特点,强调人的社会属性,强调人际伦理关系,主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由此也产生了一系列的价值观念,如民族认同感,和平安定意识,善良忍让意识,集体主义,以及勤劳俭朴的精神等等。
相比较而言,西方文化的历史沉积性略弱,现代感更强,更注重现实;而中国文化则有更深厚的历史底蕴,现代气息却不甚浓烈,富于理想化。
华夏文明的发源地——黄河流域却是一块土地肥沃的地区,土地资源很适合农业的生产,气候也较少异常,总之,人和自然很容易达到一种和谐状态,因而人对自然并不是很敬畏,而是崇尚自然,“天人合一”便成了中国文化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最高概括。
古希腊的自然条件不是特别的恶劣,但也非特别的良好。
人们必须通过与自然进行斗争,才能够获得成就,长此以往,人与自然便形成了一种相互对立的关系。
由此,中西方在宗教信仰上也表现出鲜明的差别,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道教便强调了“顺其自然”,因为自然确确实实给中国人带来了好处,使古代中国的农业经常有很好的收成。
因此,人们便往往留恋人间的生活,中国古代的许多神话传说都表达了一种面对死后,希望来世再到人间享福的精神。
西方文化中,他们面对死亡,大多追求灵魂升入天堂。
中国文化比较注重人际关系,有一整套的道德伦理基础。
而西方文化则注重人与自然的关系,不大重视人事。
这与自然环境有一定关系:中国文明起源于辽阔平原,地理地貌比较单一、平淡,自然界给人们的恩惠较多,所以人们“爱乎天然”、“顺乎天然”,认为天是完美无缺的,同时由于土地肥沃,良好的农耕条件很容易使人们满足于现状,缺乏探索和进取精神;由于自然条件的束缚,西方文化则注重人对自然的征服力,注重“天人相分”,因为人要生存,就必须向自然界去索取物质生产资料,当自然条件不能满足人们的愿望,不能向人类提供充分的天然生活资料时,人就感觉到必须竭尽努力,发掘自然界一切对自己有用的东西,于是就产生了一种对自然界的探索欲、征服欲,进而产生了科学。
中西文化比较教程引言:中西文化是世界上两个重要的文化体系。
中西文化的比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两种文化的差异和共同点。
本文将从语言、宗教、价值观和风俗习惯等方面对中西文化进行比较,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两种文化之间的异同。
一、语言差异中西方的语言在词汇、语法和语音等方面存在巨大差异。
中文注重文字的意境和修辞,注重抒发情感;而英语则更注重表达准确和逻辑性。
中文使用汉字作为基本的书写形式,而英语使用拉丁字母。
此外,在表达方式上,中文更加委婉含蓄,而英语更加直接明了。
二、宗教信仰中西方的宗教信仰也存在差异。
中国是多元宗教共存的国家,主要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等。
而西方主要以基督教为主流宗教,包括天主教和新教。
中西方宗教信仰的差异导致了不同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例如,中国人注重家庭和谐、孝顺和忍让,而西方注重个人自由、个人权益和独立性。
三、价值观差异中西方的价值观也有很大的不同。
中国人注重集体主义和人际关系,强调家庭、亲情和友情。
而西方则更加注重个人主义和个体权利,强调独立和自由。
在工作和生活中,中国人更注重和谐、稳定和长期的发展,而西方人更加重视效率、竞争和短期的成功。
四、风俗习惯差异中国和西方在风俗习惯上也存在许多差异。
例如,在饮食方面,中国人喜欢使用筷子,注重色、香、味的搭配,而西方人则更倾向于使用刀叉,注重食物的口感和烹饪技巧。
在礼仪方面,中国人注重尊重和谦虚,常常以双手叠在一起表示敬意,而西方人则更注重个人空间和个人隐私。
结论:通过对中西文化的比较,我们可以看到两种文化之间的差异和共同点。
中西文化的比较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西文化的比较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适应跨文化的环境,提高我们的文化素养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1. 杨明杰, 张倩. 汉英文化比较. 外语教学与研究, 2018(2): 49-56.2. 张丽. 中西文化比较与跨文化交际. 河北法学, 2017(3): 62-64.3. 蔡晓云. 跨文化交际中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比较及应对策略. 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9(2): 108-110.。
中西文化差异
中西文化差异可以从多个方面来比较,以下是一些主要的方面:
1. 社交礼仪:中西方的社交礼仪差异较大,比如在西方,人们经常用握手来问候和告别,而在中国,人们更倾向于用鞠躬或行礼来表示尊重和敬意。
2. 风俗习惯:中西方的风俗习惯也不尽相同,比如在西方,人们吃饭时会用刀叉,而在中国,人们则使用筷子;西方国家的圣诞、复活节等节日在中国并不普及。
3. 教育观念:中西方的教育观念也不同,比如在西方国家,注重自主学习和思维能力的培养,而在中国,则更注重考试成绩和应试能力。
4. 宗教信仰:中西方的宗教信仰也有差异,西方国家基督教是主流宗教,而在中国则有佛教、道教等多种宗教。
5. 思维方式:中西方的思维方式也不同,比如西方强调逻辑思维和分析能力,而东方则更注重整体思维和细节把握。
综上所述,中西文化差异存在于社交礼仪、风俗习惯、教育观念、宗教信仰、思维方式等多个方面,需要更深入的跨文化交流和理解。
中西文化的比较随着全球化的加速,中西方的文化交流越来越频繁。
虽然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人们的生活习惯、思考方式、信仰观念等都有所不同,但是人类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是相通的。
因此,比较中西方文化不仅有利于增进相互了解,也有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对全球化带来的变革和挑战。
一、文化观念1. 中文化观念中国有悠久的文化传统,其核心是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强调“仁者爱人”,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天下为公”,强调个人道德修养、社会责任、忠诚和信誉等。
因此,中国文化对于随从和服从有较大的关注。
家庭和社区关系非常重要,并且尊重长辈是一种基本的传统。
2. 西方文化观念西方文化的核心是个人主义,即信任个体的价值和独立性。
这与中文化观念的差异很大。
西方文化鼓励个人追求自己的目标,注重实现个人权利和自由,重视私人财产和私有权利等。
尽管西方文化强调个人权利,但在立法和道德标准方面,社区和大众利益通常优先考虑。
二、社交礼仪1. 中文化社交礼仪在中文化中,默认规则是关于尊重他人的方面。
人们使用敬语和正式的称谓,如姓氏、头衔和尊称。
更重要的是,人们关注传统的社交礼仪,如小礼仪、宴会礼仪等。
在这些场合中,人们按照文化规范行事,以表示尊重和礼貌。
2. 西方文化社交礼仪在西方文化中,约定俗成的规则并不像中文化那样重要。
较为普遍的做法是坦诚、直言不讳和尊重他人。
在正式场合中,人们通常使用礼貌用语、礼仪、礼品等,但这并不像在中文化中那么重要。
相比之下,在西方文化中,心照不宣、默契和自由运动的表现更受重视。
三、教育体系1. 中文化教育体系近年来,中国的教育体系得到了快速发展。
中国的教育注重理论和讲解,即人们向学生传达的知识和概念,包括道德准则和社会责任。
同时,教学还依赖于讲解、记忆、应用和重视考试成绩。
在学校和家庭中,学生往往需要遵循纪律、尊重老师的意见,并接受思想上的指导。
2. 西方文化教育体系在西方教育体系中,学校强调的是学生的创意和创造力。
中西方文化比较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
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
确切地说,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
由于历史渊源,风俗习惯,生存环境,宗教信仰等等不同,导致了中西文化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如整体性和个体性的差异;中西方言谈的差异;价值观与道德标准的差异;社会关系的差异;社会礼仪的差异;社会习俗的差异等。
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是极其必要的下面从民族性格、宗教文化、礼仪三方面对中西方文化做一个比较。
一 中西方民族性格差异(一)天人合一与天人二分中国传统的宇宙观是“天人合一”。
所谓“天人合一”,是指人们对自然规律的顺从和对大自然的崇拜,人们把自然中日夜交替、季节更迭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活动周期相一致起来,一切都处于不断的循环往复之中,并与自然和谐统一。
在“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下,自古以来,中国人在思想意识、思维模式和言语行为等方面都倾向于求整体、求综合。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西方文化主张人与自然的分离,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对立,强调“主客二分”的思维方式。
西方文化不是将人类看成自然界的一个组成部分,而是将人类看成自然万物的主宰者,认为人的价值高于自然万物,自然万物都要为人类服务,都得听从人类的摆布,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
因此西方人总是试图以高度发展的科学技术征服自然,掠夺自然。
(二)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中国传统的社会经济形态是农耕经济,经济上对土地的过度依赖,限制了人们的视野,使人们对集体或群体怀有强烈的归属感,这样就形成了集体主义。
在社会秩序中每个人都必须严格遵从并适应他在家庭关系网络乃至整个社会结构中被确定的身份和角色,不能有所逾越。
因此,中国文化中“自我”意识缺乏或丧失,个人作为个体的独立人格和地位也无从谈起。
个人主义是西方民族性格的突出特征。
西方社会遵循个人价值至上的原则,提倡个人利益为最高利益,强调主动进取,追求自由平等、自立自强,注重个人自由和权利,并把它视为实现自我价值的积极表现。
1.饮食观念及味道和营养:由于中西哲学思想的不同,西方人于饮食重科学,重科学即讲求营养,故西方饮食以营养为最高准则,进食有如为一生物的机器添加燃料,特别讲求食物的营养成分及各类无机元素的含量是否搭配合宜,卡路里的供给是否恰到好处,以及这些营养成分是否能为进食者充分吸收,有无其他副作用。
而菜肴的色、香、味如何,则是次一等的要求。
中国五味调和的烹调术旨在追求美味,其加工过程中的热油炸和长时间的文火攻,都会使菜肴的营养成分被破坏。
平心而论,谈到营养问题也触及到中国饮食的最大弱点。
西方的现代烹调思潮,特别强调养生、减肥,从而追求清淡少油,强调采用新鲜原料,强调在烹调过程中保持原有的营养成分和原有的味道,所以蔬菜基本上都是生吃。
所以说西方饮食之重营养是带有普遍性的。
我们从来都是把追求美味奉为进食的首要目的。
“民以食为天,食以味为先”。
人们内心之于“色、香、味”,从来都是“味”字“挂帅”的。
而西方烹调讲究营养而忽视味道,那带血的牛排与大白鱼、大白肉,生吃的蔬菜,白水煮豆子、煮土豆,虽有“味”而不入“道”,他们拒绝使用味精,凡此种种都反映了西方人对味觉的忽视。
2.烹饪的随意与规范:西方人于饮食强调科学与营养,故烹调的全过程都严格按照科学规范行事,牛排的味道从纽约到旧金山毫无二致,牛排的配菜也只是番茄、土豆、生菜有限的几种。
再者,规范化的烹调要求调料的添加量精确到克,烹调时间精确到秒。
中国的烹调与之截然不同,不仅各大菜系都有自己的风味与特色,就是同一菜系的同一个菜,其所用的配菜与各种调料的匹配,也会依厨师的个人特点有所不同。
就是同一厨师做同一个菜,虽有其一己之成法,但也会依不同季节、不同场合,用餐人的不同身份,加以调整。
中国烹调不仅不讲求精确到秒与克的规范化,而且还特别强调随意性。
3.用餐方式及餐具:在用餐方式上。
在中国,无论什么宴席,都是大家团团围坐,共享一席,美味佳肴放在桌子中间,它既是一桌人享用的对象,又是大家交流感情的媒介。
一.填空1.孔子曰“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俗语曰“百善孝为先”,孝的最基本内容是父为子纲,形成了事君如事父,移忠作孝的君臣、臣民关系。
忠孝相沟通,父为子纲衍生出君为臣纲,孝道转化为治道。
《孝经》说“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
2.伊壁鸠鲁学派肯定了个人追求快乐享受幸福的要求和权利,认为“获得相对于别人而使自己得到安全的任何手段都是自然的善”。
3.费尔巴哈说“你的第一个责任便是使自己幸福,你自己幸福,你也就能使别人幸福。
”4.希腊哲学家普罗泰戈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
5.两种不同的宗教态度。
中国文化体现为对现实生活的热爱,具有人本的价值尺度。
西方文化则表现对一个超越的彼岸世界的向往,价值上是以神为本。
6.中国艺术体现强烈的写意性、程式化、整体感和运动感,追求内容与形式的高度和谐,西方艺术体现写实性、科学性和真实感。
7.教父哲学代表奥古斯丁最重要的著作为《忏悔录》、《上帝之城》和《论三位一体》。
8.托马斯阿奎那的著作为《反异教大全》、《神学大全》、《哲学大全》。
9.经院哲学之父为安瑟尔谟,他认为教父哲学是一种惰性哲学。
10.斯多葛学派的塞内卡提出人应该顺应自然,服从命令。
愿意的人被命运领着走,不愿意的人被命运拖着走。
11.笛卡尔提出“普遍怀疑”和“我思故我在”,“心物二元论”,代表作《谈谈方法》、《第一哲学沉思集》。
12.“天人合一”成为中国哲学最近本最重要的命题。
13.佛教以苦、集、灭、道四谛作为理论基础。
14.“罪感”成为基督徒最基本的心理体验(原罪说)。
15.苏格拉底——认识你自己(德尔菲神庙)。
柏拉图——人的意识由意志、理性、情欲构成(洞穴隐喻)。
二.名词解释1.中庸:何谓“中庸”,宋代理学家程颐云:“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朱熹又进一步解释:“中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之名,庸,平常也”。
中庸的核心是思想行为的适度和守常。
归结到对个体人格的要求,则是要求为人庄重谨慎、节制个人情感欲望,反对固执一端的偏激片面,以达到出世通达圆融。
2.三位一体:是基督教最基本的教义,同时也是最难理解的奥秘,出自教父哲学奥古斯丁的著作《论三位一体》,具体内容是(1). 教父哲学的神秘主义特点集中地表现在基督教的正统教义中,在早期基督教神学所关注的上帝论,基督论和人性论等三大领域中,分别形成了“三位一体”“基督神—人性”“原罪”与“救赎”等基本教义。
(2). 三位一体是基督教最基本的教义,同时也是最难以理解的奥秘,德尔图是最早系统地论及到“三位一体”的教父,在《驳普拉克西亚》一书中,他对圣父、圣子、圣灵的关系解释到:“通过实质的合一,全部合为一体;这个整体又一分为三,这个奥秘的划分仍然是严守的秘密。
这三者按着顺序是:父、子、圣灵。
但是,所谓一分为三,并不是从实质上而是从形式上,不是从能力上而是从现象上。
因为他们是同一实体,同一本质,同一能力。
因为上帝是一位,只是以父、子、圣灵为名被认为是等级、形式和面貌。
”这种表示对于理性来说无疑是玄奥和不可理解的,然而德尔图良看来,这种超理解性恰恰是信仰的基本特点。
3.普遍怀疑:怀疑主义是17世纪西欧思想流行的一种普遍方法。
笛卡尔的普遍怀疑不同于西方的怀疑主义,怀疑本身不是目的,而是一种手段,要通过普遍怀疑去寻找那些不可怀疑的东西,即怀疑是为了“把沙子和浮图挖掉”,从而“找出磐石和硬土”,但其仅仅把怀疑限制在思想范围内,在实践上表示要“服从我国的法律和习俗”。
从这些表述中可以看出笛卡尔的谨小慎微,他在思想上敢于向包括经院哲学在内的传统权威挑战,在行动上却奉行明哲保身,与世无争的人生哲学。
他把“清楚分明”的理性确立为判定真理的唯一标准,认为任何东西,只要我在那些东西里找到哪怕是一点点可疑的东西,就足以使我把它们全部都抛掉。
据此,笛卡尔首先对感觉进行了怀疑,感官本身是骗人的,只要他骗过我们一次,我们就不应该再相信它。
但有一样东西却是不可怀疑的,那就是“我在怀疑”这件事。
因为即使对“我在怀疑”进行怀疑,仍然证明了“我在怀疑”。
怀疑就是思想,思想必然就会有一个思想者即“我”存在,这样笛卡尔就从他的普遍怀疑中引出了再也不可怀疑的第一原理,即“我思故我在”。
4.我思故我在:这里所说的第一个“我”是指一个思想主体,他认为:我只是一个在思想的东西,即我只是一个心灵,一个理智或一个理性。
这个“我”是超越形体的,因为“我”完全可以想象自己没有形体,不能摄取营养和走路,但是无论如何也不能想象“我”没有思想,思想是“我”的本质属性,我能想多久,就存在多久,我只要一停止思想,自身也就不复存在。
笛卡尔把思维的“我”确立为哲学的绝对起点,表现了近代哲学中自我意识的觉醒。
“我思故我在”是笛卡尔哲学的第一原理,他正是以此作为根基而构建起整个形而上学体系的。
但“我思故我在”这条原理本身却不是逻辑推理的结论,二是建立在内在反省的自我经验之上的,它是一种直觉活动的后果。
笛卡尔自己也承认“我思故我在这个命题也是如此,存在也不是通过三段论法从中思维中推出来的,这里只不过通过直觉的活动承认一个简单地给与肯定的事实。
”由此可见,唯理论哲学在一开始就是建立在某种理智直观之上的,这种直观往往又被看作是一种内在的“经验”,而与经验派的外在经验有异曲同工的关系,所以笛卡尔又被看作经验论者。
三.叙述题1.简述“天人合一”和“物我二分”的具体内容。
天人合一:中国哲学的一个最基本的问题,就是天与人,或天道与人道、自然与人的关系问题。
他构造了一个阴阳、天人、形神、理物、道器、内外等重大范畴统一的宇宙;它培育四海皆王土的广王大众的文化;它向往大同社会四海为家中央集权一统天下;它崇尚秩序追求和谐不尚竞争;它倡导知行合一实践原则要求言行一致。
包含了四个方面(认识论,社会观,自然观,宗教观):A.作为宇宙观照的自然观,“天”是化生万物的本源人是天工造化之物,所谓“天人合一”是人与天道本性生养、赞化、共运的关系,即人与自然的整一协调有机的联系。
B.作为认识论基本范畴,“天”是指认识对象、客体,“人”是指认识主体,天人合一是指认识主客体相互依存相互包容得一体关系。
C.作为社会观照的社会观,“天”是人格化的有德性的实体,它是一切社会法则和价值的来源,天人合一是指天道法则与社会法则、天道模式与社会模式的一体性。
D.作为对神秘力量探测的宗教观,“天”是人事不能及,无能为力之事的终极原因,是天命、命数、命运。
所谓“天人合一”是说天主宰着人事,而人能以至诚求神助,天人是共同的关系。
物我二分:西方文化在逐步进入文明发展的高级阶段,对自然的认识于驾驭能力不断提高的过程中,创立了人与自然分离的哲学认识,即由原始混沌、物我相通的朦胧关系走向物我分离,主客对立的二元世界。
A.物我两分强调人与自然的对立关系,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西方文化一开始就表现出控制与征服自然的强烈愿望,强调人与自然的对立关系是整个西方文化突出的特征。
B.在认识论上表现为主客体的对立二分,主客体的二元对立成了西方哲学思维的基本前提,构成了现象与本质形式与内容、主体与客体、感性与理性、原因与结果、必然与偶然等哲学范畴。
C.二元对立的思想,还体现在对社会关系的认识上。
西方文化认为个人是自由独立的、有鲜明个性特征的而群体则注重共同目标,强调个人与社会群体在利益立场上的根本差别和对立,也强调人与社会群体的依赖关系。
西方文化不仅关注社会群体存在本身和社会运行过程中的社会和个人的对立也承认每个个体之间存在利益的冲突,因此努力保护社会中每个人独立权利。
D.最后二元对立还表现为人自身的分裂,人的存在也有理性与物性,心与物或灵与肉的二元对立。
西方文化正是认定事物内部外部的矛盾冲突促成了事物的发展,人也在这个对立分裂的世界中饱尝文化的重压和孤独之苦,必须面对一切挑战孤军奋斗。
2.简答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和西方文化精神主要特点中国文化的的核心价值:就是人文传统,即指中国全部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都是围绕着人的社会存在而建立起来的,他不刻意于宗教与神灵的寄托,也不追求纯自然的知识体系,而是专注于人的社会关系的和谐与道德人格的完成。
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那时开始将关注的中心由神转向人类社会,致力于讨论人格塑造、人的社会活动、人际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等人文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一套迥异于西方科学文化的独特伦理文化。
主要体现在以下:1中国文化较之世界其他文化更早的摆脱了神的权威的控制2以礼乐教化为中心的道德理性这无疑是中国文化精神的最根本的体现3只是努力发展各种与人伦社会有关的思想学说,而不关心对客观自然的认识不热心逻辑认识体系和自然科学体系的建立4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是中国文化人文传统的又一表征。
西方文化的精神主要特点:1西方文化以科学精神为中心,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理性精神,客观态度和探求真理的执着。
2西方文化强调人作为有理智、尊严和自由意志的独立个体的地位,要求人对自己的命运负责,即强调个人本位,追求个人主义的自由和权利,形成了个人本位的文化精神。
3西方文化是以个体的商业活动为基础,崇尚力争,西方人鼓励竞争,追求功利,崇尚力量和进取的价值目标,形成了崇力好斗善争的民族性格和文化精神,表现为功利主义的道德原则和强烈的竞争意识。
4.西方文化较为开放,形成了热烈好动,重汲取,求变化,广拓展的文化精神,西方文化重视开拓与求新,善于从不同异质文化中汲取经省养料,积极向外开拓,求变务新。
4..简述中和婉约和激扬奔放1.宁静淡泊的闲情逸致。
中国艺术在儒家“温良恭谦让”中庸哲学思维熏陶下,注重感情的表现委婉而节制,向往怨而不怒,哀而不伤,乐而不淫的温婉柔情和温柔敦厚的含蓄有致。
中国艺术追求的最高境界是“中和之美”,所谓中和,就是适中和谐,他强调对立面的朴素和和谐统一。
强调人与自然、主体与客观、感性与理性、情感和理智的朴素和谐,强调按照一定的文化法则把多样或者相反的因素构成一个和谐的整体。
2.灵动冲突的生命体验。
西方艺术崇尚刚性之美,倡导英雄主义与悲剧精神,在艺术作品中充溢着率性的铺张、浪漫的激情和深沉博大的气势。
西方人“天人相分”的宇宙意识,确定了人与自然只能是一种并列关系。
只是人与自然界其他存在物不同,他们具有感知能力和理性精神,在与自然的相处中,常常显示出一种能动的支配权,对可感世界认识越多,理解越深,就越接近宇宙的本原,越靠近真理。
这样,人就成为了把握世界的主体。
这种“天人相分”的宇宙意识以及认知方式,使西方人的思维趋于外在的客观世界。
在西方人看来,认识活动是一种人对客观自然的冷静、理智的思维活动,身处自然之外的无可消除的认知距离和心理距离,使人与自然宇宙不可能达到一种完全有机的融合。
从人类思维发展史看来,认识思维总是从这种片面性向一种片面性发展的,人们所具有的寻求圆满的欲望和认识的每个具体阶段不可能完满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永远是人的认识不断向前发展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