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经
- 格式:docx
- 大小:15.29 KB
- 文档页数:4
《三字经》教案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诵读课文,读出节奏感。
2.了解孟母三迁、五子登科两个故事。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1)你们的爸爸妈妈疼爱你吗?他们希望你成为什么样的人呢?(2)父母是我们的第一任老师,也是终身老师,所以我们要听父母的话。古代的家长是怎样教育孩子呢?
今天,我们来学习《三字经》第1课《人之初》。
二、初步诵读和感知
1.要求学生翻开课本,自己试读课文,要求把复杂的拼音、不懂的字词标识出来。到学生中间检查学生标记生字的情况。
2.教师范读,或利用音频示范正确的读音,让学生跟读。学生跟读至少2遍。要求学生特别注意自己不同的字词。
三、诵读感悟
1.点名一两个孩子试读一下课文。让其他孩子注意他读得对不对,指出读错的音。提醒孩子要注意自己读不好的音。
2.教师范读,学生跟读,要求他们校正自己读音。
3.布置学生自由读,要大声阅读课文,把文句读通顺。
4.分组分角色朗读,一半读上句,一半读下句。读2遍之后,交替读。要求达到读得快、读得准。
5.教师再一次范读,读出感情色彩。
《子不学》诵读教案
一、教材解读
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
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
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
1.经典研读
(1)整体把握
(2)字句梳理
①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
“子”,指小孩子。“不学”,即不肯读书。“非所宜”,不应如此。“幼”,年少之时。“老”,年老之时。“何为”,是反问句,可以解释为“有什么作为呢?”或“有什么用处呢?”
②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琢”,雕刻玉石。“器”,指器物。“义”,做人的道理。“玉不琢不成器”,出于《礼记•学记》。“君子比德于玉”,美玉比喻君子所应该拥有的品德。制玉必须经过切、磋、琢、磨的过程。学习像制玉一样,必须经过切磋琢磨的过程。
③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
“方”,表示时间,相当于“在”、“当”。“少时”,小时候。“亲”,亲近。“师友”,良师益友。“礼仪”,礼节、仪式。孩子小的时候,应该特别注重学习礼貌,懂规矩。如果懂得礼节,一言一行合乎节度,就是一个彬彬君子的样子。
④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
“香”,黄香,东汉湖北安陆人。“九”,九岁。“执”,坚持始终,身体力行。这是一个讲孝顺的故事。黄香是一个确实存在的历史人物,曾经担任过尚书令。皇帝赞叹:“天下无双,江夏黄童。”
⑤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
“融”,指孔融,东汉鲁国人。“弟”,即悌,在这里当动词解,意思是弟弟敬爱哥哥,名词当动词用。“长”,兄长。“知”,明白。“宜先知”,应该早早就知道。孔融让梨的故事能够传诵千百年,关键就在于“谦让”二字。兄弟之间,要“兄友弟恭”,而孔融表现的就是弟恭。
(3)全文翻译
小孩子不努力学习,是不应该的。如果小时候不好好学习,长大了哪能有所作为。
玉石不经过打磨雕琢,就不会成为精美的玉器。人不努力学习,就不会懂得做人的道理。
为人子弟,正当年少的时候,应该亲近良师益友,学习为人处世的礼
仪。
黄香九岁时就知道孝敬父亲,在冬天用身体为父亲温暖被褥。这是每个孝顺父母的人都应该实行和效仿的。
孔融四岁时,就知道把大的梨让给哥哥。尊敬兄长,是从小就应该明白的道理。
二、诵读感悟
1.点名一两个孩子试读一下课文。
2.教师范读,学生跟读。
3.布置学生自由读,要大声阅读课文,把文句读通顺。
4.分组分角色朗读,一半读上句,一半读下句。读2遍之后,交替读。要求达到读得快、读得准。
5.教师再一次范读,读出感情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