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57.50 KB
- 文档页数:4
第一单元沉和浮第7课时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教案一、学情分析之前的学习中,学生对浮力的研究着眼于物体本身,本节课则将展开对另一个变量的研究,向学生展示一个新的探索项目——液体,提示学生要注意提高思维的全面性。
教师在本节课中主要研究不同浓度的液体,对马铃薯沉浮的影响。
调制一杯能使马铃薯浮起来的液体,可以使学生看到只有在液体中溶解足够多的物质时,马铃薯才能浮起来,渗透了改变液体密度会影响物体沉浮的概念。
二、教学目标1.知道物体在不同的液体中沉浮情况不同;2.知道在液体中溶解足够量的物质能够改变物体沉浮。
三、重点难点【教学重点】通过实验探究马铃薯在不同液体中的沉浮情况。
【教学难点】能够加热液体和调制液体。
四、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1.师:人在死海中可以直接漂浮起来,在普通的海水中却需要借助游泳圈才能漂浮,这是为什么呢?(学生自由回答)2.师:物体的沉浮可能还和什么因素有关?(学生自由讨论)设计意图:本堂课以问答的形式展开,对比人在死海和普通海水的不同现象,吸引学生将关注点聚焦在液体上,从而引出本堂课的主要内容。
二、新知初探活动一:观察马铃薯的沉浮。
1.活动材料:马铃薯、一杯清水和一杯不知名的液体。
师:将同样一个马铃薯分别放入两杯等量的液体中,观察马铃薯在不同液体中的沉浮情况。
学生进行活动。
2.教师展示马铃薯在不同液体中的沉浮情况图片:师:同样一个马铃薯,在清水中是怎样的?在不知名的液体中是怎样的?生:在清水中下沉,在不知名的液体中上浮。
师:试着解释其中的原因。
(学生自由回答)3.教师展示马铃薯在清水中的受力分析:师:马铃薯在清水中下沉,受到的浮力比自身的重力小。
教师展示马铃薯在不明液体中的受力分析:师:马铃薯在不明液体中上浮,受到的浮力比自身的重力大。
师:同一个马铃薯,在自身重力不变的情况下,在清水中受到的浮力小于在不明液体中受到的浮力。
4.师:马铃薯的沉浮可能还和哪些因素有关系?(学生自由回答)师:马铃薯的沉浮可能还和液体有关。
《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教学设计《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教学设计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
如何把教学设计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收集的《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教材分析:本课选自教科版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7课。
教材是在学生原有认知基础上展开活动。
学生对沉浮的关注一般落在物体本身,很少关注到液体的性质,液体对沉浮的影响对学生来说是个意外的发现。
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很少有这样的经验。
影响物体的沉浮因素不仅仅有物体本身的重量和体积,而且还有液体的密度。
本课将展开对另一个量的研究,向学生展示一个新的探索项目。
联系本单元的第1课,继续研究影响物体沉浮的因素。
本课主要研究不同浓度的液体,对马铃薯沉浮的影响。
调制一杯能使马铃薯浮起来的液体,可以使学生看到只有在液体中溶解足够多的物体时,马铃薯才能浮起来,渗透了改变液体密度会影响物体沉浮的概念。
学生分析:学生在前面已经知道了有些物体在水中下沉,有的物体在水中上浮,知道了能够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具备了必要的基础知识,因此,学生的思维难度不太大。
一般情况下,学生们对物体沉浮的关注,只落到物体的本身,如大小、形状、轻重等,很少关注到液体的性质,液体对物体沉浮的影响对学生来说是个“意外”的发现。
日常生活中,学生也很少有这方面的经验,本课将引导学生展开对另一变量——液体密度的研究,向学生展示一个新的探索项目。
科学概念:1、液体的性质可以改变物体的沉浮。
2、一定浓度的液体才能改变物体的沉浮,这样的液体有很多。
过程和方法:1、使学生经历一个典型的“观察—发现—推测—验证”的科学探究过程。
2、通过加热液滴和调制液体来探索未知液体的性质。
3、学会液滴加热的技能。
情感态度价值观:懂得确定一种物质的性质,需要有很多的证据。
教学重点:通过加热液滴和调制液体来探索未知液体的性质。
《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液体的性质可以改变物体的沉浮。
2、一定浓度的液体才能改变物体的沉浮,这样的液体有很多。
过程与方法1、经历一个典型的“观察――发现――推测――验证”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
2、通过加热液滴和调制液体来探索求知液体的性质。
3、学会给液滴加热的技能。
情感态度价值观:懂得确定一种物质的性质,需要有很多的证据。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重点:研究不同浓度的液体,对马铃薯沉浮的影响。
教学准备:每组木夹子、钢勺、蜡烛、火柴(以上均为两个)一个培养皿、内装一些食盐(其中有两组培养皿内装的是白糖)、一个小勺、一个玻璃瓶(内装100毫升清水)、一根搅棒、一小块马铃薯、一张记录表。
演示:两个烧杯、一个装有清水、一个装有盐水、两个滴管、一个马铃薯。
教学过程:一、观察马铃薯的沉浮――情境激疑教师出示一个马铃薯,并分别放入两个烧杯中,学生观察马铃薯在清水和盐水中的沉浮情况。
1、猜测后放入第一杯即清水中适时讲述:今天我们研究的是第7课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
(板书:7、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
2、猜测马铃薯在盐水中的沉浮的情况,推测后试验。
二、观察比较两种液体――作出假设,证明假设。
1、引导学生观察比较第2杯液体和第1杯(即清水)有何不同?并猜想原因,指向液体的不同。
2、分组实验:液滴加热实验。
①、讨论:怎样比较两种液体的区别?讲解:液滴加热的观察实验。
板书:液滴加热②、带领学生认识各实验器材的用法。
教师提问:桌上有两个木夹装置,干什么用的?要加热的液体从哪取得?(安排每组派1人到讲台上取液滴,并交待注意木夹标号和烧杯标号一一对应。
)③、注意事项:此实验我们需要注意些什么?A、注意安全,不碰被加热的金属部分,以免被火烫伤。
B、分工合作,不争不抢。
④、学生分组展开实验,教师巡视视机指导。
⑤、汇报交流:液滴干了以后,看到了什么现象?这说明什么?板书:溶解了物质三、调制一杯使马铃薯浮起来的液体――继续验证师引导:想不想亲手调一杯盐水,试试马铃薯能不能浮起来?1、调制前讲解方法:①、向学生明确老师为各组准备好了盐和糖(只有两组)。
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教案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教材】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是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沉和浮”第七课【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知道液体的性质可以改变物体的沉浮。
2.了解一定浓度的液体才能改变物体的沉浮。
过程与方法:1.经历一个的“观察—发现—推测—验证”的科学实验探究过程。
2.通过加热液滴和调制液体来探索未知液体的性质。
3.学会给液滴加热的技能。
情感、态度、价值观:1.明白要确定一种物质的性质,需要很多的假设和不断的实验的科学探究精神。
教学重点】使学生经历一个的“观察—发现—推测—验证”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
【教学难点】1.加热时需注意的安全事项。
2.通过实验来不断证明自己的假设。
学情分析】学生对物体沉浮的关注,一般只看物体本身,很少会关注到液体的性质,液体对沉浮的影响对学生来说是个意外的发现。
在日常生活中,学生也很少有这样的经验。
影响物体的沉浮的因素不仅仅有物体本身的重量和体积(密度),而且还有液体的密度。
本课将展开对这一变量的研究,向学生展示一个新的探索项目。
联系本单元的第一课,继续研究物体沉浮的因素。
本课首要研究不同浓度的液体,对土豆沉浮的影响。
调制一杯能使土豆浮起来的液体,可以使学生看到只有在液体中溶解足够多的物质时,土豆才能浮起来,渗透了改变液体密度会影响沉浮的概念。
1讲授准备】演示实验:一个土豆,一杯清水,一杯味精水。
小组实验:每组一个土豆、酒精灯、调羹2个、浓盐水、40克食盐(已包装好)、40克白糖(已包装好)、2只烧杯、一根筷子,打火机和小木棍。
【讲授过程】1、导入新课师:同学们看,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什么?生:土豆师:现在我要将它放在这杯水中,你们猜一猜,它会沉还是浮?2、观察土豆的沉浮:1.推测马铃薯放人水中是沉还是浮。
2.把土豆轻轻放人清水中,观察它的沉浮状况。
3.把土豆从清水杯中拿出、擦干,轻轻放人另一个杯子中,观察它的沉浮。
怎样解释马铃薯在不同杯子中的沉浮?影响马铃薯沉浮的原因是什么?怎么解释马铃薯的沉浮现象?三、观察比较两种液体:1.观察两杯液体有什么不同。
《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液体的性质可以改变物体的沉浮。
2、一定浓度的液体才能改变物体的沉浮,这样的液体有许多。
过程与方法:1、经历一个“观察—发现—推测—验证”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
2、通过加热液滴和调制液体来探索未知液体的性质。
3、学会给液滴加热的技能,掌握滴管和玻璃棒的使用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懂得确定一种物质的性质,需要有很多的证据。
【教学重点】经历一个“观察—发现—推测—验证”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
【教学难点】懂得确定一种物质的性质,需要很多的证据。
【教学准备】演示实验:1个马铃薯,一杯清水,一杯浓盐水。
小组实验:每组二个马铃薯、酒精灯、火柴一盒、不锈钢勺2个、一杯清水,一杯盐水,60克食盐、80克白糖、80克味精、2只烧杯、2根筷子、两张纸巾、一块抹布。
【教学过程】一、观察马铃薯的沉浮同学们看,老师今天给大家带来了什么?(马铃薯)现在我要把它放入这杯水中,同学们猜一猜,它会沉还是会浮?再看,(放入2号杯中)怎么会这样?这是为什么呢?这节课我们就探究“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板书课题)二、观察比较两种液体1、同一个马铃薯为什么在1号杯中沉,在2号杯中浮呢?2、这两杯水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吗?师:1号杯液体清,2号杯液体浊,这说明什么?生:2号杯中加了可以溶解于水的物质师:加了什么物质呢?生:盐3、怎样证明2号杯中溶解了其他物质呢?生:尝师:这个办法好,不过,对于不明物质,我们是不能轻易尝的,既不卫生也不安全,还有更好的办法吗?生:加热师:加热后会怎样呢?这个办法不错,让我们来试一试。
4、出示课件——实验要求师:实验需要注意什么?(防止烫伤)5、材料员取材料。
6、学生实验:液滴加热。
7、汇报交流:你有什么发现?师:哪种描述更科学、更准确(白色粉末或颗粒)师:实验证明了什么?(2号杯中水中溶解其它物质)师:白色粉末可能是什么?(盐、糖、味精等等)师:老师今天为大家准备了盐、糖、味精这三种物质。
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现象解析马铃薯是人们餐桌上广泛使用的食材之一,而在科学上,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现象也是比较有趣的研究。
今天我们就来详细解析一下这个现象。
一、实验材料1. 水杯2. 清水3. 生马铃薯4. 盐水二、实验步骤1. 准备材料:在水杯中放入清水,再取出一个生马铃薯。
2. 先将生马铃薯轻轻放入水杯里,观察马铃薯的沉浮情况。
3. 在另一个水杯里放入盐水,洗好生马铃薯后,再轻轻的放入盐水中观察沉浮情况。
三、实验结果分析在清水中,生马铃薯会浮在水面上,这是因为马铃薯比水密度小,浮在水面上。
而在盐水中,生马铃薯则会沉至底部,这是因为马铃薯的密度比盐水大,会沉入到盐水底部。
四、实验原理在这里,我们再来详细讲解一下实验背后的一些科学原理。
1. 密度密度是物体单位体积的质量,以千克/立方米为单位。
在水中,由于水的密度是1克/立方厘米,而马铃薯的密度小于这个值,马铃薯会在水中浮起来。
盐水的密度比清水大,这是因为盐粒子增加了水的质量,盐水的密度更大。
当生马铃薯和盐水接触时,马铃薯的密度不如盐水大,它会沉入盐水底部。
2. 阿基米德原理阿基米德原理告诉我们:在液体或气体中,浮力等于被液体或气体排出的物体的重量,也就是说,当物体浸入液体或气体时,液体或气体会给物体一个向上的力,这个向上力就是浮力,用来抵消物体沉下去的重力。
当生马铃薯浸入清水中时,它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它受到了水的浮力,从而浮在水面上。
而当它浸入盐水中时,它的密度大于盐水的密度,它会受到向下的重力,沉到盐水底部。
这个实验通过简单的实验方法,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密度和阿基米德原理的概念,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现象。
《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教学设计《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教学设计作为一名老师,时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
如何把教学设计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知道液体的性质可以改变物体的沉浮。
了解一定浓度的液体才能改变物体的沉浮,这样的液体有许多。
2、过程与方法:①经历一个典型的“观察——发现——推测——验证”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
②通过加热液滴和调制液体来探究未知液体的性质。
③学会给液滴加热的技能。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懂得确定一种物质的性质,需要有很多依据。
教学重点:怎样使马铃薯在清水中浮起来。
教学难点:验证使马铃薯浮起来的液体是有一定浓度的溶液。
教学准备:教师:浓盐水、清水、一个马铃薯、胶头滴管。
学生:每组一个马铃薯、一个大烧杯、酒精灯、木夹子、两把勺子、清水、40克食盐(或200克白糖)、一根搅拌棒。
教学过程:教师:同学们,在上课之前,我们先来做一个游戏。
老师这有一杯清水,现在我把乒乓球放进去了,它怎么样了?(浮在水面。
)我把棋子也放进去了,棋子怎么样了?(沉下去了。
)你还知道哪些这样的现象?学生:石头在水中是沉下去的,落叶在水中是漂浮的,泡沫在水中是漂浮的??老师:同学们观察的真仔细,都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接下来别眨眼,看,这是什么?学生:土豆,马铃薯。
教师:对了,这就是一年四季经常出现在餐桌上大家都熟悉的一种蔬菜——土豆,学名马铃薯。
它可是今天的主角,这节课我们研究的就是《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
板书: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教师:同学们,老师这有一杯300ml的液体,标号1号溶液,如果我将这个马铃薯放进去会怎么样呢?学生1:浮起来。
学生2:沉下去。
??教师:有说浮起来的,有说沉下去了,现在我们就来试一试??看清楚了吗?马铃薯它??(沉下去了。
《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教学设计刘晓燕一、教材分析科学课是由一个个观察、研究、认识周围事物和周围环境的探究活动组成的。
在本单元前六课,学生在一系列的探究活动中寻找到了一条物体沉浮的规律:当浮力大于重力时物体上浮,当浮力小于重力时,物体下沉。
《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是本单元的第7课,这节课将把注意力转向另一个变量的研究,即从液体角度探究影响物体沉浮的规律。
本课安排了三个活动:观察马铃薯的沉浮;观察比较两种液体;调制一杯使马铃薯浮起来的液体。
随着这三个活动的展开,使学生得出结论:只有在液体中溶解足够多的物质时,马铃薯才能浮起来。
从而渗透了改变液体密度会影响物体沉浮的概念。
二、学情分析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将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五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仍然需要直观形象的支撑,因此我们教师要从现象和事实出发,帮助学生进行概括总结,得出结论,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通过本单元前面六课的学习,学生已经能够用浮力和重力的关系来解释沉浮现象。
但学生对沉浮的关注,一般落在物体本身,很少会关注到液体的性质。
所以液体对沉浮的影响对学生来说是个意外的发现。
三、教学目标科学概念:认识到一定浓度的液体可以改变物体的沉浮,这样的液体很多。
过程与方法:1.经历一个典型的:“观察——发现——推测——验证”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
2.学会给液滴加热的技能。
3.通过推测、验证活动获得数据,并转化为证据,形成科学概念。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物体的沉浮现象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可以被我们认识的。
四、教学重点、难点重点:通过“观察——发现——推测——验证”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认识到液体的浓度, 会影响物体的沉浮。
难点:懂得确定一种物质的性质,需要很多的证据。
五、教材调整根据以上分析,我对教材做了如下几个调整:1、教材上的第一部分“观察马铃薯的沉浮”部分是演示实验,但是考虑到学生上台来取液会浪费很多时间,何不把这时间用于亲自探究呢?所以第一部分我就安排的是学生和老师一起动手实验,观察马铃薯的沉浮。
7、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液体的性质可以改变物体的沉浮。
2、一定浓度的液体才能改变物体的沉浮,这样的液体有许多。
过程与方法:1、经历一个典型的“观察—发现—推测—验证”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
2、通过加热液滴和调制液体来探索未知液体的性质。
3、学会给液滴加热的技能。
情感、态度、价值观:懂得确定一种物质的性质,需要很多的证据。
【教学重点】经历一个典型的“观察—发现—推测—验证”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
【教学难点】懂得确定一种物质的性质,需要很多的证据。
【教学准备】一个马铃薯、一杯清水、一杯浓盐水、一把不锈钢调羹、一支蜡烛、木夹子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师:同学们看,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什么?生:马铃薯、土豆、洋芋师:现在老师拿出两杯液体,请同学们猜一猜老师接下来要做什么?生:把马铃薯放入杯中。
师:同学们真聪明!猜的非常准确。
今天我们就来硏究《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板书课题)。
二、观察马铃薯的沉浮:1、观察马铃薯的沉浮。
(1)推测马铃薯放入水中是沉还是浮。
(2)把马铃薯轻轻放人其中一杯液体(清水)中,观察它的沉浮状况。
(3)把马铃薯从清水杯中拿出、擦干,轻轻放入另一个杯子中,观察它的沉浮。
怎样解释马铃薯在不同杯子中的沉浮?影响马铃薯沉浮的原因是什么?怎么解释马铃薯的沉浮现象?三、观察比较两种液体:1、推测引起马铃薯沉浮变化的原因是液体不一样。
观察两杯液体有什么不同。
(方法:看、闻、尝、加热)2、做液滴加热实验,教师先指导加热的方法,然后从两个杯子里各取几滴液体,分别滴在不锈钢调羹上加热,比较液滴变干后留下的痕迹。
(液滴加热:各取一滴液体来观察一下:把液体滴在不锈钢调羹上,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观察比较液滴变干后留下的痕迹。
加热后,其中一个不锈钢调羹上会留下比较明显的白色颗粒物。
)3、观察两种留下的痕迹,有什么不一样,两种液体一样吗?能使马铃薯上浮的液体有什么特点?四、调制一杯使马铃薯浮起来的液体:1、提问:是不是只要水中溶解了物质就能够使马铃薯浮起来呢?2、每个小组调一杯盐水试试,马铃薯在盐水中能上浮吗?注意调制盐水的要求,取400毫升水,往杯子里依次加盐,每次加一平勺食盐。
教案:五年级科学下册《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了解马铃薯在不同的液体中的沉浮现象。
2. 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教学重点:1. 马铃薯在不同的液体中的沉浮现象。
2. 影响物体沉浮的因素。
教学难点:1. 实验设计和操作。
2. 沉浮现象的原理。
教学准备:1. 学生分组,每组准备马铃薯一个、各种液体(水、盐水、酒精、碳酸饮料等)适量。
2. 测量工具(尺子、电子秤等)。
3. 记录表格。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展示图片或实物,引导学生关注马铃薯,激发学生对马铃薯的好奇心。
2. 提问:“你们知道马铃薯在液体中会是什么样子吗?它会沉下去还是浮起来?”二、实验探究(10分钟)1. 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种液体,将马铃薯放入液体中,观察其沉浮现象,并记录。
2. 学生互相交流实验结果,发现马铃薯在不同的液体中的沉浮现象不同。
三、分析讨论(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发现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现象与液体的密度有关。
2. 学生讨论:为什么马铃薯在不同的液体中的沉浮现象不同?四、总结延伸(5分钟)1. 教师总结: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现象与液体的密度有关,密度大的液体中马铃薯容易沉下去,密度小的液体中马铃薯容易浮起来。
2. 学生思考:还有哪些因素会影响物体的沉浮?五、作业布置(5分钟)1. 学生回家后,寻找生活中的例子,观察和记录物体在液体中的沉浮现象。
2. 完成实验报告。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了解马铃薯在不同的液体中的沉浮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得出正确的结论。
要鼓励学生思考生活中的实例,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六、探索浮力与物体密度的关系(10分钟)1. 教师提出问题:“你们知道物体在液体中的浮力与物体的密度有什么关系吗?”2.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引导学生回顾阿基米德原理,即物体在液体中受到的浮力等于物体排开的液体的重力。
《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马铃薯在液体中沉浮的原理。
2.观察实验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实验记录能力。
3.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教学准备:1.马铃薯2.清水3.盐水4.糖水5.鸡蛋6.透明容器7.测量杯8.实验记录表9.记号笔10.实验报告纸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引导学生回忆一下之前学习过的物体在不同液体中的沉浮情况,例如铅在水中沉、泡沫在油中浮等。
提问学生是否知道为什么一些物体能在液体中沉下去,而另一些物体却浮起来。
步骤二:实验引导1.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准备一个透明容器和一些盐水、糖水。
2.实验前先观察一下马铃薯的外观和质地,然后每个小组用测量杯分别往容器中加入一定量的清水、盐水和糖水。
3.学生将马铃薯放入各个容器中,观察并记录马铃薯在不同液体中的行为。
4.学生根据观察结果填写实验记录表和实验报告纸。
步骤三:实验讨论1.学生合作分享实验结果,比较各组的观察结果以及每组使用的液体。
2.引导学生思考:马铃薯在不同液体中的沉浮是由什么原因导致的?为什么有些液体能让马铃薯浮起来,而另一些液体却让它下沉?步骤四:知识解释1.引导学生了解: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是由于马铃薯的密度和液体的密度之间的关系。
2.密度是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密度高的物体会沉到密度低的液体中,而密度低的物体则会浮起来。
3.解释盐水和糖水的密度高于清水,因此在盐水和糖水中马铃薯会浮起来。
步骤五:总结归纳学生用自己的话总结马铃薯在不同液体中的沉浮原理,并将总结记录在实验报告纸上。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给予鼓励和指导。
步骤六:实验拓展鼓励学生思考并开展进一步的实验,例如尝试将马铃薯浮起来的液体进行比较,使用不同密度的液体观察马铃薯的浮沉情况等。
步骤七:家庭作业要求学生回家对其他物体在不同液体中的沉浮情况进行观察并记录,为下节课做准备。
教学评价:1.观察学生的实验记录和实验报告,评估其观察能力和实验记录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教学设【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液体的性质可以改变物体的沉浮。
2.一定浓度的液体才能改变物体的沉浮,这样的液体有许多。
过程与方法:1.经历一个典型的“观察—发现—推测—验证”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
2.通过加热液滴和调制液体来探索未知液体的性质。
知识与技能(1)通过调制液体来探索液体的性质,并知道液体的性质可以改变物体的沉浮。
(2)通过调制多种不同浓度的液体,知道不同液体对物体的浮力作用大小不同。
3.学会给液滴加热的技能。
情感、态度、价值观:懂得确定一种物质的性质,需要很多的证据。
(1)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能主动提供自己的想法,分享他人的智慧,体验合作愉快。
(2)通过活动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积极参与探究身边的科学活动。
【教学重点】:通过调制多种不同浓度的液体知道液体的性质能改变物体的沉浮。
【教学难点】:通过实验来证明不同的液体对物体的浮力作用大小不同。
懂得确定一种物质的性质,需要很多的证据。
【设计理念】①关注学生的原有认知,把学生的前概念作为教学的起点和增长点。
②指导学生经历典型的科学探究活动,体验探究的乐趣,发展探究能力,建构科学概念。
③体现教学的开放性、自主性,交给学生自主权、选择权,同时注重教学的科学性和自主性的有机结合。
【教学准备】每个小组:一个马铃薯、一个水槽、一个烧杯、蜡烛、木夹子、小勺子、食盐、糖、味精、筷子,教师:烧杯,马铃薯、一定浓度的盐水和清水、【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游戏导入1、同学们,今天在上课之前我要给大家变一个魔术。
(拿出一个马铃薯)同学们都认识它吗?师:对,土豆的学名叫马铃薯。
(板书部分课题:马铃薯)下面我将利用这么一个普通的马铃薯给大家变一个魔术,看仔细了:师:这是一杯水,我把它轻轻地放进去。
马铃薯怎样啦?(生:沉下去了。
)现在,同一个马铃薯,老师想让它在液体中浮起来(用筷子将同片马铃薯取出用毛巾擦干、藏起烧杯),只要老师对它吹一口仙气,它马上就具有了魔力,快速放进另一杯中。
教案: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实验了解物体在液体中沉浮的原理。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索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1.物体在液体中沉浮的条件。
2.实验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
教学难点:1.液体密度与物体沉浮的关系。
2.实验数据的收集与分析。
教学准备:1.马铃薯若干、清水、盐水、酒精。
2.电子秤、量筒、烧杯、玻璃棒、镊子。
教学过程:一、导入1.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物体在液体中为什么会有沉浮现象吗?2.学生回答:因为物体的密度和液体的密度不同。
二、实验准备1.教师发放实验材料,学生分组进行实验。
2.教师讲解实验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
实验操作步骤:1.用电子秤称量马铃薯的质量。
2.将马铃薯放入装有清水的烧杯中,观察马铃薯的沉浮情况。
3.将马铃薯放入装有盐水的烧杯中,观察马铃薯的沉浮情况。
4.将马铃薯放入装有酒精的烧杯中,观察马铃薯的沉浮情况。
5.记录实验数据。
实验注意事项:1.在实验过程中,要轻拿轻放马铃薯,避免损坏。
2.实验过程中要注意安全,不要将液体弄到身上。
3.实验结束后,将实验器材整理干净。
三、实验操作与观察1.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2.学生观察马铃薯在不同液体中的沉浮情况,并记录数据。
四、数据分析与讨论1.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数据分析,引导学生发现规律。
2.学生讨论:为什么马铃薯在不同液体中的沉浮情况不同?五、课堂小结2.学生分享实验心得,交流学习收获。
六、作业布置2.学生思考:还有哪些物体在液体中的沉浮现象?尝试分析原因。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让学生了解了物体在液体中沉浮的原理,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在实验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气氛活跃。
但在实验操作过程中,部分学生操作不够熟练,需要加强训练。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重难点补充:一、教学重点补充1.物体在液体中沉浮的条件教师演示:将一个马铃薯分别放入清水和盐水中,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大家看到了什么现象?能解释一下这是为什么吗?”对话延伸:教师问:“如果我们想要让马铃薯在清水中上浮,我们该怎么办?”学生可能会回答“增加水的密度”,教师接着问:“怎么增加水的密度呢?”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可以加盐”。
教科版科学五下1.7《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教案一. 教材分析《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是教科版科学五下1.7的内容,这部分内容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了解马铃薯在不同液体中的浮沉情况,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教材通过实验的方式,引导学生发现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浮沉与液体密度之间的关系,使学生感受到科学的魅力,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部分内容时,已经掌握了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对科学探究的过程有一定的了解。
但部分学生在实验操作细节和观察能力上还需加强。
此外,学生对液体密度这一概念可能还比较陌生,需要通过实验和讲解让学生理解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了解马铃薯在不同液体中的浮沉情况。
2.引导学生发现马铃薯浮沉与液体密度之间的关系。
3.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4.使学生感受到科学的魅力,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马铃薯在不同液体中的浮沉情况,液体密度对物体浮沉的影响。
2.难点:液体密度的概念及其在实验中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1.实验法:通过让学生亲自操作实验,观察马铃薯在不同液体中的浮沉情况,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2.引导法:引导学生发现马铃薯浮沉与液体密度之间的关系,帮助学生理解液体密度这一概念。
3.讲解法:对实验原理和液体密度进行讲解,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六. 教学准备1.实验材料:马铃薯、各种液体(如水、盐水、酒精等)、实验容器、称重工具等。
2.实验仪器:电子秤、量筒、搅拌棒等。
3.教学课件:液体密度相关知识、实验操作步骤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有关物体浮沉的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5分钟)向学生展示各种液体,让学生猜测马铃薯在这些液体中的浮沉情况,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并记录马铃薯在不同液体中的浮沉情况。
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马铃薯在不同液体中的沉浮现象。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实验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1. 马铃薯的沉浮现象2. 影响马铃薯沉浮的因素3. 实验操作步骤与方法4. 科学原理的解释5. 生活实践中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马铃薯在不同液体中的沉浮现象及影响因素。
2. 教学难点:实验操作步骤的掌握和科学原理的解释。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实验探究法、问题驱动法和小组合作交流法进行教学。
2.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实验、思考和讨论。
五、教学准备1. 实验材料:马铃薯、针筒、各种液体(水、盐水、酒精、醋等)。
2. 实验仪器:电子秤、量筒、计时器等。
3. 教学课件和教学素材。
六、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马铃薯沉浮的视频,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2. 讲解与演示:教师讲解马铃薯沉浮的原理,并进行实验演示。
3. 学生实验: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马铃薯在不同液体中的沉浮现象。
4. 讨论与分析: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影响马铃薯沉浮的因素。
5. 知识拓展: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马铃薯沉浮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
七、课堂小结1. 学生总结马铃薯在不同液体中的沉浮规律。
2. 教师强调影响沉浮的因素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八、作业布置1. 学生完成实验报告:记录实验过程、现象和分析。
2. 预习下一节课内容:马铃薯沉浮实验的拓展与应用。
九、教学反思1. 教师总结课堂教学效果,反思教学方法是否恰当。
2. 学生评价学习收获,提出改进意见。
十、课后评价1. 学生自评:评价自己在实验和讨论中的表现。
2. 同伴评价:评价他人的实验和讨论成果。
3. 教师评价:对学生的实验操作、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评价。
六、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马铃薯沉浮的视频,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教学设计【背景和目标】学生对沉浮的关注,一般落在物体本身,很少会关注到液体的性质,液体对沉浮的影响对学生来说是个意外的发现。
在日常生活中,学生也很少有这样的经验。
影响物体沉浮的因素不仅仅有物体本身的重量和体积(密度),而且还有液体的密度。
本课将展开对另一个变量的研究,向学生展示一个新的探索项目。
联系本单元的第1课,继续研究影响物体沉浮的因素。
本课主要研究不同浓度的液体,对马铃薯沉浮的影响。
调制一杯能使马铃薯浮起来的液体,可以使学生看到只有在液体中溶解足够多的物质时,马铃薯才能浮起来,渗透了改变液体密度会影响物体沉浮的概念。
(根据现在的教学进度,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完本课,为了尊重教学的真实性,在教学设计时以四年级学生为教学对象。
)科学概念●液体的性质可以改变物体的沉浮。
●一定浓度的液体才能改变物体的沉浮,这样的液体有许多。
过程与方法●经历一个典型的“观察—发现—推测—验证”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
●通过加热液滴和调制液体来探索未知液体的性质。
●学会给液滴加热的技能。
情感态度价值观懂得确定一种物质的性质,需要很多的证据。
【教学重难点】●经历一个典型的“观察—发现—推测—验证”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
●懂得确定一种物质的性质,需要很多的证据。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一个马铃薯(大)、小刀、抹布、一次性筷子、两只分别装有清水和浓盐水的烧杯、两根胶头滴管。
学生准备每组一个马铃薯(小)、生日蜡烛、打火机、一根筷子、塑料勺、浓盐水、清水、瓶装纯净水、纸巾、烧杯、两把不锈钢汤勺、三个一次性塑料杯、40克盐、40克白糖、40克味精。
【教学过程】一、课前谈话师:同学们准备好了吗?我们要开始上课了!生:准备好了!师:好,上课!同学们好,同学们请坐。
师:孩子们,你们喜欢做实验吗?生:喜欢!师:老师也很喜欢做实验呢,今天这节课啊,咱们将共同完成几个科学实验,希望孩子们在实验时能够做到:仔细观察、小心实验、认真思考、及时记录。
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一、教学背景本次课程是四年级科学下册教学中的一堂课,教材为《教科2001版》。
本节课程以实验作为主要教学方式,通过实验让学生体会物体在液体中的沉浮性质。
二、教学目标1.通过实验观察和探究物体在液体中的沉浮规律;2.发现、总结牛奶和饮用水中马铃薯的沉浮规律;3.加深学生对液体的认识,理解液体的性质;4.提高学生观察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请同学们观察一下黑板上的图片(在黑板上画一张由牛奶和水构成的杯子图片),请问这是一种什么物质?学生回答:“是液体。
”教师将材料搬到桌面,向同学们展示,让他们仔细观察一下。
让同学们互相讨论杯中的物质是什么?为什么他们会这样认为?通过引导让学生发现:杯子中放了两种液体——牛奶和水。
最后,教师向学生们介绍本节课的实验: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
2. 实验过程1.准备实验器具:饮用水、牛奶、装马铃薯等物品。
2.将装有马铃薯的容器放在水面上,观察其是否沉浮于液体中,观察容器是否完全浸入液体中。
3.将装有马铃薯的容器放在牛奶中,观察其是否沉浮于液体中,观察容器是否完全浸入液体中。
4.将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到实验报告中,分析马铃薯在不同液体中的沉浮规律。
3. 实验报告通过实验,让学生填写实验报告,让他们记录马铃薯在不同液体中的沉浮规律。
学生可将实验报告内容概括为以下几点:•在饮用水中马铃薯是浮起来的;•在牛奶中马铃薯是沉下去的。
4. 总结1.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报告总结马铃薯在不同液体中的沉浮规律,以及马铃薯的沉浮与液体的密度有关。
2.向学生介绍其他液体可能会对马铃薯的沉浮产生影响。
四、教学效果评价1.学生是否能够正确定义物体在液体中的沉浮性质;2.学生是否能够通过实验观察和探究物体在液体中沉浮规律;3.学生是否能够发掘并总结牛奶和饮用水中马铃薯的沉浮规律;4.学生是否能够通过实验加深对液体的认识,理解液体的性质;5.学生是否能够通过实验提高观察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认识到一定浓度的液体可以改变物体的沉浮,这样的液体很多。
过程与方法:
1.经历一个典型的:“观察——发现——推测——验证”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
2.学会给液滴加热的技能。
3.通过推测、验证活动获得数据,并转化为证据,形成科学概念。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物体的沉浮现象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可以被我们认识的。
教学过程
一、引入:马铃薯的沉浮
师:同学们喜欢看魔术表演吗?(喜欢)今天,老师给大家表演一个小魔术。
1.出示马铃薯,让学生猜测它在水中的沉浮情况。
2.将马铃薯放入装水的烧杯中,让学生观察马铃薯的沉浮情况。
3.将马铃薯捞出来,对着它吹口气,放入盛盐水的烧杯中,让学生观察马铃薯的沉浮情况。
为什么老师对着马铃薯吹口气就能让马铃薯浮起来呢?大家想知道这其中的奥秘吗?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
(板书课题: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
二、观察比较两种液体
1、师: 同学们能不能找出老师表演魔术的破绽呢?
生:把马铃薯放回第一个烧杯,它还是沉,放入第二个烧杯它就浮了。
2、师:你来猜一猜,出现这种现象可能是什么原因?
生:跟马铃薯没有关系,是因为两只烧杯中的液体可能不一样。
3、师:都这么认为吗?(是的)那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来检验这两种液体是否相同呢?
①尝一尝(尝的方法不可取,因为在我们不知道是什么液体时,就随便去尝,既不卫生也不安全,还可能会有生命危险。
)
②用看的方法。
(我们一直在看,也没能看出来,看是不可能了。
)
③闻一闻。
(闻的方法也不行,没有特殊的气味区别。
)
④用酒精灯烧。
(师:在科学课中烧叫做加热)
现在最可取的检验方法就是用酒精灯加热两种液体了。
4、师:那么,用加热的方法来检验,你觉得需要用到哪些材料呢?
生:酒精灯、火柴、塑料滴管、铁匙……
(教师引导补充完成实验材料,并展示)
5、师:在这个实验中你觉得我们需要注意些什么?(学生独立思考后发言)
6、师:根据你们说的,老师帮大家把这个过程归纳为以下四个操作步骤:(出示操作步骤)
①用滴管分别从两个烧杯中各取一些液体,分别在两个药匙上各滴加2—3滴。
两支滴管分开用。
②点燃酒精灯,用酒精灯的外焰对药匙进行加热,待液体快要完全蒸发时停止加热。
③用酒精灯盖熄灭火焰。
④观察比较两个药匙上液滴变干后留下的痕迹。
学生按照试验要求完成实验做好实验记录,然后让学生汇报实验结果。
师:实验结束了,让我们来看看两个铁勺中的现象有什么不同呢?
生:我们发现1号烧杯中的液体在加热后没有留下痕迹,2号烧杯中的液体在加热后出现了白色颗粒物质。
师:现在你猜到1号杯中的液体是什么了吗?
生:水。
师:那你认为使马铃薯浮起来的2号杯中的液体有什么特点呢?
生:在水里加了一些物质。
师:你能确定白色颗粒物质是什么吗?
生:不能。
师:你知道其他可以溶解于水中的白色颗粒物质呢?
生:糖、味精……)
师:你真会开动小脑筋!其实,老师的确在这个烧杯里加入了一些食盐。
三、调制一杯是马铃薯浮起来的液体
1、师:那么,是不是只要水中溶解了其他物质,马铃薯就能浮起来呢?我们来试着调制一杯这样的液体,怎么样?(生答:好)
分发实验用品:一些食盐,一些白糖,每一小组还会有一杯100ml的清水、筷子、小马铃薯片、小塑料勺。
师提示:为了准确记录多少糖或者是盐能使马铃薯浮起来,能不能一下子把盐、糖全倒进去呢?(生答:不能)
师:那么应该怎么操作?
生:用勺子一勺一勺地往烧杯中放。
师:怎样才能保证每个小组每勺放入的量是一样多呢?
生:每次加入一平勺,用筷子刮平。
出示实验步骤
①选择一种物质,在调制过程中,要一次次地加入,每次加入一平勺,不要一下子把全部的物质都倒入杯中。
②用搅拌棒对加入的物质进行充分地搅动,加速其溶解速度,但不要用力过大,谨防液体溢出杯外。
③加入的物质完全溶解后,等到液面平静时,观察马铃薯的沉浮情况。
④随时做好实验记录,直到马铃薯浮起来为止。
各选择一个用食盐和白糖让马铃薯浮起来的小组来汇报实验结果。
师:那么请同学们想一想,是不是只要加入了食盐或白糖,就会立刻使马铃薯会浮起来?
生:不是。
师:说说你的理由。
生:是加入了一定量的食盐后,才浮起来的。
师:也就是说液体达到一定的浓度时,马铃薯才会浮起来,对吗?
(师板书:一定浓度的)
生:对!
四、阅读资料
1、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盐水、糖水等液体达到一定浓度时马铃薯就会浮起来,那么,这样的液体能不能也让人浮起来呢?
2、师:在我们的生活中,还真有这样神奇的地方,在约旦和巴勒斯坦之间,有一个名叫死海的咸水湖。
(播放有关死海的资料)死海里的水咸极了,含盐量比普通的海水高出六、七倍。
因为水太咸了,湖边很少长草,水里没有鱼,一片死气沉沉,所以得了个死海的名称。
可是死海却淹不死人。
即使不会游泳的人在死海里也不会下沉。
人能在死海的湖面上漂浮,要是有兴致的话,还可以悠闲地躺在水面上读书看报呢。
五、课堂小结
1、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2、同学们课后想不想继续探究还有哪些液体可以使马铃薯浮起来呢?为什么它们会使马铃薯浮起来呢?下节课,我们继续研究这个问题。
六、板书设计
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
1号烧杯水号烧杯盐水
沉浮
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实验记录表
实验记录表二马铃薯在100毫升水中的沉浮情况记录
第()小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