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对话课阅读课区别

对话课阅读课区别

对话课阅读课区别
对话课阅读课区别

对话教学

教学目标

高年级对话教学应该强化学生的听说能力,强化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帮助有困难学生提升语言熟练程度和运用能力,获得新的语用语境,获得新的交际功能。

鲁子问教授强调:不宜用阅读方式进行对话课文教学,因为课文性质不同,只有一种情况下可以把对话上成阅读:学生听说能力已经超过课程标准要求,而阅读能力远远低于课程标准要求。

教学设计的思路:

我们教学设计的思路,依然是在解读文本的基础上,提倡关注文本内容的理解,关注文本语言的学用,关注文本情感的体验,围着文本,围着课本,围着教材讲,因此,内容、语言和情感,无论怎样,都是组成一堂课的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老师要整体关注,整体理解,整体学用,让学生能够有了整体体验。

文本解读:

拿来文本,要怎么解读,老师要了解这个文本的意思。文本是什么,是我们教材的内容。教材的内容,当你拿进课堂时就变成了教学的文本。教材的文本,拿到手,先想三件事。一,文本的内容它说了什么。(根据天气合理着装)二,文本的语言要我们做什么,学生该学什么。(How much is it? It’s …没有练习,却练习了Can I help you? 是语境语言,什么是语境语言?)三,文本应具有什么样的文化和情感。(How much is it? --- I like it Mom! Mom: Sorry, Amy, it’s too expensive.)我们要研究和解读的任何文本,应该首先要关注的是它的内容,语言和感情。就是文本带给我们的什么东西。

为什么必须解读文本?

文本的解读我们做和不做,会影响到我们教师专业修养的发展,

其次还会影响我们课堂的效果,也就是左右你课堂的效力。从而还将左右学生能否形成有效的学习方式。学生学得好坏,主要是课堂中的感染和传授,解读文本将让学生能够真正的体验到语用,有没有这种语言的体验,会直接影响学生的语用。

第三,他还加速了学生是不是对英语学科萌生那种情感。

其实关心文本,解读文本,是一堂课成与否的极为关键的因素。

教学方法:

学习对话,了解语境,了解交际功能,开展对话。

教学重点:语音、语调、语感,语言的交际功能

目前,语音教学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有些被忽略,有些教师甚至认为孩子太小,不能进行语音教学,其实,老师们对语音教学的理解存在一定的误区,其实,语音教学不是单纯的音标教学,也不是单纯的字母组合教学,语音教学的内涵是很宽的,在PEP教材和新标准教材中,都有一些语音板块的编写,但有些老师在此部分的教学时也仅仅是点到为止。所以教师应该将语音教学灵活地融入字母、词汇、对话、阅读等课堂教学中。

小学阶段语音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语感。所以,我们在语音教学中,要关注语音的运用,比如,关键语音的辨析、重音、语调等,要引导学生反复跟着录音带模仿课文的语音、语调,尽可能克服朗读腔,不要形成“读”英语的语感,而要形成“说”英语的语感。让学生知道单词有重音,句子有节奏、重音、语调、连读等等。

例子:How long does it take you to get there? (预设)

昨天下午一位老师:学生语调好了提出表扬,鼓励其他学生模仿

多数:Try to imatate. Listen and pay attention to your pronunciation and intonation. 其实学生说什么样,是否模仿像了,根本没有在意,只是说给评委听的。

How much is it?

Whose is it?

强调:模仿录音,毕竟我们的发音不那么地道,(文本跟老师读,我想还是让学生模仿录音较好。)

三、教学设计与过程

目前三种方式

我们现在的课大概有三种方式,我们老师设计的时候大概有单列式,以词句分述,第二种整体上以词句合并的,第三种,以句本体合并的,我把三种各起了个名字,叫单列式的,整体式的,语境式的,这三种都可以,但是目前比较推崇的,希望老师能够从中逐渐提高自己教学效益的是逐渐的从单列式的到整体然后是从整体到语境。但是还要看学生,还要看条件,这几天多数选手呈现给大家的就是第三那种方式,前两种方式都是我们比较熟悉的,也是以前用的,和现在正在用的。第三种方式对于相当一部分老师来说是刚刚接触(一个老师说:别人都是上的阅读课,她怎么上成对话课了?她听得其他人都是以第三种方式上的课,而她称之为对话课的一节就是以第二种方式上的。这位老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认识?一是她对目前的推崇的第三种方式不了解,二是我们上课的老师真得把对话课上成了阅读课,她知道第三种方式要今早打开文本,但开文本做什么,怎么做,不是很清楚,导致把对话课上成阅读课。只有一种情况可以把对话课上成阅读课,那就是:学生的听说技能已超出课标要求,而阅读技能远远没有达到课标要求。)

教学步骤:

1、热身、导入话题

2、解读对话文本。在导入对话后教师还要重点引领学生在整体感知对话文本的基础上通过听、说、读、写等多种形式的活动进一步解读对话文本,以此达到突出重点,分解难点,理清脉络的目的。一般而言,对话文本可按话题的转换或场景的变化进行分段解读。采用不同形式的练习帮助学生对文本进行了有侧重、有层次的解读和梳理。当然,分段突破、解读文本的练习形式可依据文本需要采用多种形式。如重点内容可采用填空、回答问题等形式。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必须少而精,紧扣知识点,使学生容易把握,同时尽可能避免“Y es”或“No”问题,填空练习要凸显关键信息。对于对话文本中的非重点内容则可选用判断、选择、打勾等形式。

3、巩固操练提倡在对话教学最后的巩固操练阶段,应尽量避免模式化的课文表演,要鼓励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从听、说、读、写多个角度巩固和运用所学的知识,从而提升对话文本。对话背诵这种做法既不符合教学实际,也

歪曲了对话教学的本质。对话文本只是个载体,对话文本的教学,除了要求学生能够掌握好教材提供的语言材料外,更希望学生能够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4、实际运用,提升对华文本教材中的许多话题都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走出文本的模式,鼓励学生围绕话题,根据课文的语言材料,结合生活实际展开话题讨论,让学生在各种实践性活动中把对话文本语言活化为生活中的真实语言。

5、总结、作业

对话课课例:

阅读课几点思考:

高年级阅读语篇中的语法词汇不需要提前处理,这不是低年级以语言学习为主要目标的教学,高年级应该是以综合运用为主要目标的教学

高年级的语法如何处理?新语法项目,只要求理解。比如When…从句、定语从句等在小学的教学要求是什么?相反,已学基本语法项目,要求强化运用,如I visited Shanghai last month. 阅读要不要听录音跟读?若训练意群,需要。若课文读音是广播剧风格的,可以帮助学生理解,需要。

朗读与阅读是不同的,朗读是强化活动,阅读是理解活动,不能混淆。

本次研讨会的目标和任务是小学高年级语篇教学和对话教学,郝建平在总结发言中指出,通过研讨基本形成如下观点:即,1.在文本的处理过程中处理生词、新句;2.加强体现阅读的过程,从文本走向生活,充分体现课堂生成;3.会话课教学模式、阅读课教学模式各有特点,不可混为一谈。

以上是我在南京三天的学习体会,肯定又对专家观点理解不到位的地方,请大家提出疑问,我们在交流。谢谢大家。

课外阅读课导入方法研究

《课外阅读课导入方法研究》的结题报告 1、课题的提出 1.1选题的背景 古人有“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之说。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家吕淑湘先生也说过,他学习语文,30%得益于课内,70%得益于课外。我国当代著名教育家朱永新说过:一个多读书的人,其视野必然开阔,其志向必然高远,其追求必然执着。苏霍姆林斯基对课外阅读推崇备至,他曾说过:在小学里,独立阅读在学生的智力发展、道德发展和审美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为此,不论是《语文新课程标准》还是上级下发的文件中,都一再强调要加强对小学生课外阅读的重视和指导,一些校园精心打造阅览室,设置阅读课,举办阅读节,其目的就是为了让更多的师生参与到课外阅读行列中来。这样一来,从表面上看,是对课外阅读重视了。而其实呢,从很多老师和孩子口中得知阅读课就是大家所公认的副科,他们从来就没有转变过以往的看法。 原因可想而知,首先是老师们的观念还没来得及转变过来,孩子们也只是学着老师的口吻人云亦云罢了。其次也许是从事阅读课教学任务的老师所上的课或者所推荐的书目吸引不了孩子眼球的缘故吧。 1.2课题的实践好处 第一,导入是课堂教学的第一环节,也是不可缺少的环节。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对“导”说得最为切中:“‘导’者,多方设法,使学生能逐渐自求得之。”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说:“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

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导入得法,能够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好奇探究心理,唤起学生的阅读欲望,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第二,在教学过程中,导入起十分重要的作用。具体表此刻以下几个方面:1、有效的导入如同一把开启学生兴趣大门的金钥匙,能一下子就扣住学生的心弦,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引导学生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从而为整节课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开端。2、有效的导入能够铺设桥梁,促进新旧知识间的衔接,以旧知识带动新知识的学习。3、恰当的导入对学生起诱导作用,让学生的探究欲望和情绪沿着教师事先设定的方向前进。4、导入对整堂课起总领的作用,主要表此刻对对教学过程的驾驭和教学资料的总体把握上。 2、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2.1王宝大的导入技能 哈尔滨师范大学王宝大教授在《导入技能结束技能》一书中指出课堂导入的一系列目的:导入新课,新旧衔接,启发学生,激发兴趣,说明目的,暗透动机,创造氛围,营造情境等等。 2.2胡淑珍(1996)的课堂教学理论 导入也叫开讲,她认为导入作为课堂教学重要的一环,它能够是一堂课的开始,有时也贯穿于课堂教学之中。 2.3阎承利(1999)的课堂导入艺术 提出了新课导入、设计导语应遵循的一些原则,并介绍了某些学科课堂教学最优化的一些导入方法。

在阅读教学中如何进行对话教学

在阅读教学中如何进行对话教学 《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明确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就要求我们确立新的阅读教学过程观,即变“传话”教学为“对话”教学。阅读教学中的“对话”教学,包含着“阅读对话”和“教学对话”两层意思。“阅读对话”是讲阅读是读者与文本的主体之间的对话过程,其形式主要有“师本对话”和“生本对话”。“教学对话”,是讲阅读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过程,其形式主要有“师生对话”和“生生对话”。那么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如何进行有效的对话教学呢?通过近年的新课标的课堂教学,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三方面进行。 1.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是进行有效对话的前提。 在对话式的阅读教学中,只有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才能在师生互动中形成体验、探究的生态氛围,这是实施有效对话的前提条件。因此,在对话教学中,教师一方面要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让每一位学生享有平等参与对话的机会,不能使二小部分学习好的学生成为对话的“主角”,绝大部分学生沦落为对话的“听众”。另一方面,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当发现学生在对话过程中有了独特的见解时,教师要及时进行表扬和鼓励,以激发他们对话的热情,让他们从对话中体验到成功的欢乐,从而促进他们认知与情感的协调发展。 2.师生共同走进文本,是进行有效对话教学的基础。 阅读教学中的对话,一般是围绕文本中的话题或由文本生成出来的相关话题来展开的,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和学生都必须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并形成各自的想法和认识。试想,如果自己对文本的内容一无所知,那么,你拿什么和学生“对话”呢?因此,师生共同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是进行有效对话教学的基础。阅读教学的实践证明,师生双方与文本的契合程度越深,师生之间的对话水平就会越高,越有效。 教师和文本的对话,就是要钻研好教材,只有把教材钻研好了,才具备与学生对话的“底气”。教师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的最重要的途径有两条:一是读,二是想。读,是指反复朗读教材,读出教材中的精妙之处,读出自己独到的发现,想,就是要想一想:学生在阅读教材时可能会遇到哪些疑难问题?帮助学生解决这些疑难问题的有效策略有哪些?从目前阅读教学的现状来看,相当一部分语文教师不把主要心思放在认真读书、钻研教材上,而是粗略地读几遍课文,就开始匆忙地写教案了。这样做,既不能提高对话教学的效率,也不利于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 在学生与文本对话时,教师一方面要引导学生认认真真地把课文读好,除了读正确、读流利、读出感情外,还要求学生读出自己独特的感受,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学生只有通过熟读课文,有了自己的感悟和见解,才具备与同学、老师进行对话的“底气”。然而,从目前阅读课的课堂教学现状来看,相当一部分的语文教师片面追求形式上的热热闹闹,左一个讨论,右一个交流,挤掉了学生宝贵的个体阅读的时间,结果学生的讨论和交流常常出现啼笑皆非的谬误,甚至出现一篇课文教完,还有相当一部分的学生不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的怪现象。这怎能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呢?另一方面,教师要为学生与文本对话架起“桥

小学二年级阅读课教案

课题1、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课型实践感受型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通过实践活动,理解书籍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热爱读书的好习惯。 2、教给学生正确的读书方法,养成良好的爱书,护书的好习惯。课前准备①收集名人格言;②准备一本自己喜爱的图书;③准备读书感受一条。 教学过程: 一、格言导入激发兴趣 1、引导学生交流格言。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高尔基 书籍为理智和心灵插上翅膀—高尔基 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钥匙。 ——列夫?托尔斯泰 2、揭示本课目的,板书课题——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1、学生交流名人格言 2、参与全班交流。 二、自由交流、感悟方法 1、组织学生小组、全班交流读书感受。 2、评选读书之星老师给读书之星颁奖。 3、教师小结:好书的确是人类生活不可缺少的朋友,多读好书,可

以使人终身受益。所以莎士比亚说:“书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中没有书籍,就像没有阳光;智慧中没有书籍,就像鸟儿没有翅膀。” 4、小组自由交流读书感受: ①书籍给了我知识; ②书籍使我懂得了做人的道理; ③书籍使我树立远大的理想。。 5、推派代表参加全班交流。 三、检测体验、培养习惯 1、出示检测: ①上课时,小红看起课外书来;放学后,作业没做,又着迷地看起课外书来。 ②小兰只爱看《卡通画册》,对别的书没兴趣。 ③小云一天看好几本书,每本只看插图就好了。 2、组织交流。 3、小结: 4、学生参与检测,并说明理由: ①小红看书时间不对。 ②小兰应该培养多种兴趣,读各种各样的书。 ③小云要认真阅读理解内容。体会感情。 四、课后延伸、巩固升华布置课后作业: 我们班级将开展与好书交朋友的活动,希望大家认真读书,一个月后,比一比谁读的书多,收获大。回家或利用课余时间订计划阅读课外书

阅读教学中的对话教学

阅读教学中的对话教学 这儿所说的“对话”,不是一般语言学意义上的对话,而是一种教学对话。克林伯格认为,在所有的教学中,都进行着最广义的对话,不管哪一种教学方式占支配地位,相互作用的对话都是优秀教学的一种本质性标志。在他看来,教学原本就是形形色色的对话,具有对话的性格。这就是“教学对话原理”。那么到底何谓语文对话教学?如何进行语文对话教学呢?“对话”有狭义和广义两种理解,狭义的理解就是《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两个或更多的人之间的谈话”或“两方或几方之间的接触或谈判。”即与单个人的独白相对应的一种言语形式,属于纯粹的语言学现象。广义的对话,还指不直接发生在人与人之间,而发生在人与人的精神产品、自然、社会之间,这种对话并不以口头语言的交会为特征,而是通过人对文本、他者的理解、感悟和批判、表达展开。在此意义上,今人可以与古人对话,一个人可以与客观存在但他极可能永不会熟识的人、自然、社会进行对话。语文教学中的对话就是广义的对话,既指师生双方狭隘的言语交谈,也指通过人对文本、他者的理解、感悟和批判、表达而展开的精神活动,是师生双方各自向对方敞开心扉和彼此接纳,不断地体认、吸纳、批判、反思、重构和创造的过程,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精神平等与沟通,承载着厚重的社会意义和文化意义。 应如何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实施这种对话式的教学呢? 阅读教学不是先生讲学生听,不是单方面的灌输。阅读教学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的阅读实践活动。学生在阅读活动中具有自主性、独立性,教师则起引导、点拨的作用。我们应当以这样的理念来调整三个要素之间的关系,以实现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 我们应把着力点放到疏通学生与文本对话的渠道上。教师要让学生直接面对文本,充分地去读书。学生直接面对文本,不是单方面地吸收文本所负载的信息,而是学生与文本“对话”。这是因为阅读的过程就是文本意义与阅读主体意识之间互相交流、双向互动的过程。阅读时,各种相关的知识与生活体验都被读物的信息激活,与文本意义发生碰撞。有人将阅读活动比喻成“缘文会友的交往行为”,是很有见地的。基于个人生活经验与相关知识积累而产生的对文本的理解是形形色色、各不相同的。可以让学生各自表达自己的理解,进行平等的、无偏见的、无权威的交流。在此基础上,可以对他人的观点进行发问、评价,以促进学生加深或反思自己对文本的理解。 实施对话教学,要处理好以下几个问题: 一、要处理好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关系 对话本身就体现了民主、平等和彼此沟通等理念。只有建立起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才能在师生互动中形成体验、探究的氛围。老师要尊重学生的差异,在教师的眼里,每个学生的意见都是值得珍视的。当学生在对话中有了独特的见解,教师要及时反馈与鼓励。学生受到激励、鞭策、鼓舞、感化和召唤,其心态才是

小学生课外阅读指导课教案

王垸小学托补兴趣班阅读备课

课件出示内容 一、课外阅读的作用 课外阅读不仅可以使我们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培养良好的自学能力和阅读能力,还可以进一步巩固我们在课内学到的各种知识,对于提高我们的认读水平和作文能力,有助于形成良好的道德品格。 一、课外阅读有助于我们形成良好的道德品格和健全的人格。 我们大量阅读富有人文精神的童话故事、人物传记、少年小说、世界名著缩编本等,内心世界很容易产生震荡。一部英国儿童小说《哈利.波特》,竟然征服了全世界,连成人都不禁为小主人公的人格魅力所折服。多读中国文学、优秀中华人物事迹更有必要:从屈原"伏清白以死直"的忠诚,李白"安能摧眉弯腰事权贵"的傲骨,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怀,文天祥"留取心照汗青"的豪情到鲁迅"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赤子之心……几千年的民族精神,在这些文字中呼之欲出。我们在自己阅读课外书时,读懂其生动有趣的情节,心中再现栩栩如生的形象,体味关于爱、友谊、忠诚、勇敢、正直乃至爱国主义等永恒的人类精神,从而开启自己的内心世界,激荡起品味人生,升华人格的内在欲望,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促进我们独立、自然地成长,其效果远胜于教师口干舌燥的说教。 二、课外阅读有助于在读中积累语言。 所谓“书到用时方恨少”,这“少”字的含义有二:一是读的少,二是记住的少。所以说话、作文时便没词儿了。如果让我们多读点,多积累些,天长日久,等到自己说话写作文时便能呼之即出,信手拈来,随心所欲,左右逢源。“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三、课外阅读有助于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 课外阅读对于语文水平的提高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且看古今部分文学大师和语文教育专家们的看法: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退笔如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苏轼 多读,可以改进你的写作技能。--老舍 这些大师的话,足以证明课外阅读在提高我们的语文实际能力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四、课外阅读有助于培养我们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 让我们自由选择自己爱读的书籍,本身就是尊重我们个性的表现。而我们由封闭式读书转为开放式阅读,本身又极大激发我们自主学习的积极性。通过大力推动课外阅读,让我们自己去获取,去探求,去寻觅,去掌握,从而感受读书的乐趣,激发更强烈的读书欲望,最终形成习惯。课外阅读把追求学问变成我们自觉自愿的行动,有助于实现增强我们的主体意识,发展我们的主体能力,塑造我们的主体人格的目的。 二、阅读方法 1、精读法亦称细读法、研读法。是指以正常的或极慢的阅读速度深入钻研全书的内容, 以求对全书内容有全面透彻的理解, 详细掌握书中的每一个论点、论据和论证方式, 清晰地勾划出全书的结构或情节.

阅读教学中的多重对话之我解

阅读教学中的多重对话之我解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 年版)》重点展示 2011 年版课标在阅读教学目标、教学建议、教学评价等方面呈现出的变化,具体说明变化的原因,阐释变化背后的理念与思想。以帮助教师了解 2011 年版课标的变化,帮助教师完成语文教育教学理念的转变。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 德国的接受理论先驱汉斯·罗伯特·姚斯指出:“一部文学作品,并不是一个自身独立、向每一时代的每一读者均提供同样的观点的客体。它不是一尊纪念碑,形而上学地展示其超时代的本质。它更多地象一部管弦乐谱,在其演奏中不断获得读者新的反响,使文本从词的物质形态中解放出来,成为一种当代的存在。”教育思想家保罗·弗莱雷说:“对话即是在认知和再认知学习目标中将教师和学生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共同活动。”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对话”,就笔者理解应该包含:一是人本对话,即教师与文本的对话、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二是人人对话,即教师与学生对话、学生与学生对话;第三种对话就应该是与编者的对话了,也就是教师与编者的对话、学生与编者的对话。 文本本身是作者无声的语言,是作者思想的一种表达形式。而教材中的选文,已经经过了编者与原文的对话,已经是编者多方面、多角度的斟酌、筛选梳理,精心“打扮”过的,此时的文本只能算是作者的“二次

语言”了。因此,教师在进行备课、解读文本和教学时,一定要明白在教科书中读到的作品的文本意义,除了有作者的思想之外,还与编者有一定的关系。因此,与教科书编者对话,揣摩编者的意图是很有必要的。

阅读教学中的“对话”策略

阅读教学中的“对话”策略 阅读是一种理解活动,它使阅读者和文本之间发生意义关联,而阅读教学是师生之间关于文本阅读的情况进行信息交流与沟通的活动。伽达默尔说:任何真正的理解活动在本质上都是对话性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收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所以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而处于主体的、互动的、多层次平等对话的教师、学生、文本实际上也存在个“场”。在这个“对话场”中,教师学生和文本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依存。那么,应该如何引导学生进行对话,最终创设和谐、融洽的“对话场”呢? 一、在学生的独立阅读中进行对话 学生和文本的独立对话,是阅读教学过程中“对话场”得以形成的基础。没有学生和文本的独立对话,没用学生的独立思考、分析理解,学生是很难自已构建知识体系的。怎样才能使学生和文体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独立对话呢?关键是教师要学会做一个“隐藏者”,在课堂中隐去身影,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而要真正成为一个“隐藏者”,教师要努力做到“两个保证”。一要保证学生和文本独立对话的时间。特别是要注意保证学生质疑问难的时间。质疑问难是学生和文本独立对话的重要形式,也是帮助学生形成“对话场”,完成意象构建的一种基本策略。它能引导学生真正经历与文本对话的全过程,从而获得一次又一次的阅读体验,帮助学生培养阅读的兴趣。二是保证学生和文本独立对话的空间。在设定教学目标、过程或问题时留给学生更多的自主和思考的余地,从而扩大他们与文本的对话空间。 二、在教师的科学整合中进行对话 是“对话场”得以形成的基础,但它并不是全部。学生和文本的对话,在学习之初,肯定是肤浅的,不完整的。仅仅依赖这种对话,是不能完成对文本的深刻理解和感情的。而教师的科学整合,则是对话得以形成的关键。在上课之前,教师要对教学过程进行预设,设想如何在学生独立对话的基础上,通过一两个大的问题,不断把对话引向深入。这一两个问题的确定,关键要围绕“三个思路”即作者的写作思路、学生学习的思路、教师的教学思路进行整合,并作为课堂教学的切入点和突破点。这种预设性整合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对话场”是否最终天成。上课时,教师要注意对学生在课堂中形成的一些生成性问题给予及时的整合。学生课堂中形成的一些生成性问题,教师要随机给予解决,或是对学生问题进行整合,形成一两个有价值的核心问题,临时改变自己的预设性教案,并围绕这一两个核心问题组织教学。 三、在文本的多向拓展中进行对话 文本不仅仅指教材,也包括其他与教材内容相关的各种教学资源。教师、学生、文本三者进行对话时,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和教材对话,还要努力调动学生已有的与教材内容密切相关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积累以及其他各种背景资料、音像资料来共同参与对话。同时,学生对文本是否真正地理解和掌握、关键是要看学生头脑中的“主观文本”是否已经通过对话,经过激活,而变得鲜活、灵动起来;是要看文本中那些冰冷、生硬的铅字是否已变成活灵活现、有声有色、充满情感的画面。教师可以在倾听、观察,了解学生已有“主观文本”建构情况的基础上,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通过语言、动作、表情等情境表演对话,对学生既有的“主

阅读教学中与文本对话的策略

阅读教学中与文本对话的策略 1、师生对话策略。 对话理论使阅读教学凸现以下特点:一是教学过程是师生互为主体,共同构建、共同创造的过程,是师生真正意义上的心灵交流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师生要建立平等、自由、同情、关心、宽容、鼓励、帮助的关系。对话和理解使双方面对面的相遇,每一方都把另一方看作是与自己“交谈”的“你”,这是第一人称与第二人称的关系,双方亲临在场,在精神深处被卷入被沈浸和被吸引到对话之中。这就要求老师一要消解权威,树立平等观念。“平等”并非法律上的平等,而是内在的当下个体能感受到的真实的“我——你”之间的平等关系。这就要求教师要转变传统的高高在上的“师道尊严”为“彼此朋友”的和谐融洽的关系的新型师生观念。二是要创设民主、真诚、信任的对话氛围。为此,教师要有现代的人学观,有意识地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这就要求老师像父母在自然地教育子女,充满着爱。三是充满追求与创新的精神。教学中的对话交流,每一种思想观念都是真实的,每个想法都应别出心裁的摒弃陈腐、雷同,发展一元与多元价值思维。 2、预设、激活的策略。 预设是指教师在与文本先期对话的基础上设计的学生与文本对话的基本路线。这种预设主要是利用和挖掘对话资源,包括外部资源和内部资源。外部资源包括文本的背景知识、作者的生存状况、学生的学习状态和生活环境、链接的知识短文、教学空间、教学手段等;内部资源既指文本自身的意义,包括语言要素、表达方式、阐发的道理、作者的思想感情、价值价存在观念等,又指学生的生命的智慧和潜能,包括学生的情商、生活经验等。例如与《背影》对话,一是把握文本的特定背景。有的学生从父亲爬站台攀越栏栅的事件中,读出了“父亲违反交通规则”的感受,显然脱离了文本的特定环境和时代背景。二是文本结构的预设。从父亲攀越栏栅的事件中,有的读出“违规结构”,从买橘子的行为中,有的读出“违背环保”、“不文明”的认知结构,显然是违背了文本的“亲情结构”范型。三是思维逻辑预设。如果父亲“违反交通规则”,就要受交警的处罚;如果父亲“违反环保”就要接受环保部门教育,这些是否与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文本的情节相悖呢?显然,抛开文本自身意义,就不能进行对话。这是预设的基础条件。预设不能脱离背景、结构、逻辑,否则就会陷入导向“任意拓展”、非理性的“过分阐释”、违反阅读规律的“伪阅读伪问题”等歧途。 如果说预设是实施对话控制,那么,激活则是发展形象思维、创造性思维的推动器,两者相辅相成,生成一个驱动阅读主体与文本展开对话的系统。与文学类文本对话就要利用文学文本的“空白点”、“未定点”,整合预设激活,通过解读使文本说话,一旦文本主体被激活(当文本成了解释对象时),他便向阅读主体提出问题,促进文本内在意义与阅读主体的外赋意义共同作用,以唤起阅读主体的生活感动,驱动内动力去创建文本意义与价值。对话理论认为,不能为对话而对话,要整合内外资源,激活对话主体。首先,考虑与文本对话会产生什么问题,做较为充分的准备。其次,考虑与文本对话的问题区间,对区间问题进行激活:一

阅读教学中的“对话”

阅读教学中的“对话”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的能力。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学生之间对话的过程,这是阅读教学的本质。由此可见,阅读教学中的对话就显得尤为重要。 阅读教学中的对话不仅仅指教师和学生之间平等的对话过程,它包括师生对话、生生对话,还包括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教师与文本、教师与编者的对话。其中教师与文本和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最终都要通过教师和学生的对话反映出来。但对话的中心人必须是每一个学生。因此,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处理好“对话”。 一、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 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就要引导学生学会在学习过程中,全身心地进入课文所创造的意境中,与文本进行对话,领会文本的深刻内涵。这个过程实际上是学生同作者、同作品中的人物进行无声语言的对话过程。是学生在作者身上,在作品中人物身上吸取一些精神营养的过程。我们可以通过引导学生默读课文,将自己的所思、所感、所惑以符号或文字的方式,在文中的空白处记录下来,也可以对文本进行评价。这样做既改变了教师繁琐分析的教学方式,又培养了学生探索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使学生真正走入文本,回归生本课堂。使我们的语文课本也

真正从“教本”变成了学生的“读本”。例如,教学《尊严》一课,在深入阅读时,教师抓住“尊严”一词,先理解字面意思,再思考杰克逊大叔说哈默有尊严,引导学生抓住描写哈默外貌、语言、动作、和神态的语句进行品味。给学生自主解读文本的时间和空间,这样就给学生提供了与文本充分对话的机会。通过与文本对话,产生了真切的角色认同,仿佛自己来到了哈默的身边,发自肺腑的对文本进行了个性话解读,哈默苍白的脸色、骨瘦如柴的身材和不肯接受施舍的坚决态度,让学生分析的淋漓尽致。学生神游在文本之中,心灵在体验,思想在碰撞。使“尊严”一词的含义在学生内心得到了升华。 二、师生之间展开平等对话 阅读教学中教师既要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进行对话,又要引领学生走出文本展开交流。因为阅读教学也是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这种对话不仅是彼此接受文本的意义,而且是通过“对话”,升华情感,真情表达的过程。 三、促进生生对话 《语文课程标准》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一般方式是小组合作或同桌合作,合作学习是促进生生交流的有效途径。在汇报交流时,教师也要为学生创设补充、评价、质疑的机会,这也有利于进行生生交流。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生生之间的对话,对于学生理解

初中英语阅读课的导入方式

初中英语阅读课的导入方式 上传: 刘世燕更新时间:2013-2-3 21:31:49 初中英语阅读课的导入方式 阅读课的新课导入是整堂课的一个关键点,是使学生从平和达到兴奋的转折点。因为新课导入的好坏,关系到学生在学习课文时是否充满期待的心情,是否具备兴奋的状态,关系到这节课的整体效果。这也就是俗话说的,“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用正确而巧妙的方法进行导入,可以使学生在心理和知识上做好学习的准备,创造良好的英语氛围,安定学生情绪,引导学生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从而把他们的注意力引导到指定的教学任务和程序中来,自然地过渡到新内容的教学。导入的方法众多,笔者认为可用以下几种方法进行初中英语阅读课的导入。 一、设疑和悬念导入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所以,有经验的英语教师在教学开始时常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提出形式多样、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回忆、联想、预测,或渗透本课学习的主题。因而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是让学生全神贯注地进入课堂学习最有效的方式之一。上课一开始,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制造悬念,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带着问题去听课或阅读文章,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听课效率和阅读速度,更好更快地获取信息。教师在导人阶段要引导学生对即将阅读的材料进行预测,这样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就会迫不及待地验证自己的预测是否正确,因而阅读效率很高。如在教学New Standard English Book 3 Module 5 Unit 2 You mustn’t move一文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根据课文标题You mustn’t move进行联想:When mustn’t we move? S1: When we are flying national flags. S2: When we are on the weighing machine. S3: When someone puts a handgun on my head. S4: When we meet dangerous animals...这时,教师趁机让学生看图(图的内容是:在一个有月亮的傍晚,一只熊在一个帐篷边上找食物),发挥他们的想象,继续猜测:What will the story talk about?思考片刻后,同学们争先恐后地举手发言:The story talks about a bear. The story talks about some students and a bear. The story tells us what we should do when a bear is around. The story tells us we should put our food in right place when we are in the forest...这个问题能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并且能为正确预测到文章所涉及的部分内容而感到成功的喜悦。 二、故事导入 这种方法一般适用于故事性较强的课文。初中生好奇、好动,对故事特别感兴趣。抓住这一特点,采用故事导入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主动性,为新内容讲授作铺垫,还可以通过故事本身使学生练习口语,培养良好的语感。如在教学New Standard English Book 2(下) Module 2 Unit 2 A beauti-ful smile一文时,教师可用学生以前学过的词语,用浅显的语言把它们改编成小故事先讲给学生听。如:There was a boy who was very lonely. He was afraid to make friends with anyone. One day a girl smiled at him, it made him feel happy, lively and warm. The smile changed his life. Do you want to know the detailed story? 学生会迫不及待地想去看文章。讲故事时,还可配以声音、动作来帮助理解,如有难以理解且又难避免的生词、短语或句子,教师可写在黑板上。这样做既能帮助学生通过故事情景理解语言的应用,又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用熟知的事物导入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文学作品高效精读教学 对话篇(二)

摘要:在文学作品阅读教学的多重对话中,师生与文本的对话处于基础的核心的地位。没有与文本的高效对话,就没有高效的阅读教学。与文本的高效对话,必须有科学的对话策略作保证:巧选对话的切口,优化对话的方法,找准对话的着力点,巧妙处理对话主体之间的辩证关系。 关键词:文学作品阅读教学对话策略 优化与文本对话的方法 选准对话入口之后,还必须精选并优化对话的方法,才能保证阅读对话的扎实深入,卓有成效。现举几例,略加说明。 一、吟读法。 与文本对话的第一步就要引导学生亲近文本、接触文本,而亲近与接触文本的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吟咏与诵读。唯其读,才能“明其言,会其声,感其情,悟其旨,得其辞,体其义。”因此在对话之初,一定要引导学生放开手脚,放声朗读,尽情吟咏。在吟读中去感受文本的言中之情,领悟文本的弦外之音,把握作者在文本中跳动的情感脉搏,静心去倾听作者在优美的语言文字中潺潺流淌的心灵声响。读出迥异的文风,读出鲜明的形象,读出甜畅的文气,读出严谨的文理,读出微言大义。充分的吟读是对话的基础。如果学生在与文本的审视中,感知不深,理解不进,自然就悟之不透,难以共鸣,难以沟通,对话也就无法进行. 二、体验法 文学作品就其情感来说,是作者生活体验的个性化表达。人类的情感是可以跨越时空的,如果读者仍以体验之法,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设身处地的与文本及作者对话,最易切中肯綮。“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这是一首抒写人生体验的词,若以体验之法对之,极易和作者心灵共鸣——少时未经忧患,气盛神勇,登高赋诗,因不知愁为何物,却要说“愁”只能免强为之,这便是“强”字的由来。而历尽人生忧患之后,饱尝过人间的辛酸,愁海无边,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欲说还休之时,只能说一句“却道天凉好个秋”啊,……体验之法,还可以去休会隐藏在文字深处的作者情感。例如,川端康成《花未眠》中有这样一句颇为费解的话:“它盛放,含有一种哀伤的美”。花儿盛放娇艳绝美,为何却说它含有“哀伤”?若用理性分析的方法,很难理解。若借用感性体验之法,联系人生的真切体验即可领会寄寓在这“哀伤”里的情思了。——它的“哀伤”来自无人发现,无人欣赏。凌晨四点海棠美丽芬芳,却无人喝彩,被人冷落,像中国古代诗人笔下幽怨的嫔妃宫女,有一种“恨无知音赏”的落寞与悲伤。——它的“哀伤”来自对生命的眷恋与不舍。在花儿盛开之时就预示着它已接近凋零衰败。它只能拥有瞬间的芳华,这种惊艳的美永远无法重来,就像生命里一个匆匆的过客,是一种走向衰败的无奈与哀伤。——它的“哀伤”来自错过之遗憾。“一生都在追求美,然而真正的美却这样无声地从身边滑走”,人生有多少擦肩而过啊!对美的错过,就象错过了一场凄美的爱情…… 由此可见,体验之法,可以洞穿语言的迷雾,体察文字的冷暖,填补文本的空白,丰富作品的意义,使阅读美不胜收。 三、比较法 比较之法往往能帮助读者领会作者独具的匠心和文本的鲜活意趣。比如《阿Q正传》,如果把文中骂阿Q的话,略作比较,迥然鲜活的人物个性便会跃然纸上。 赵太爷(未庄以老一辈上等人的自居的土老财):“阿Q,你这浑小子……”骂声中散发着地主的霸气、老气和土气。 秀才:(在科举的阶梯上开始上爬的年轻地主),“忘八蛋!你反了……”俨然以官场人自命

对话理论对语文阅读教学的影响(1)

简述“对话理论”对语文阅读教学的影响 摘要: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合作学习需要引入对话理念。阅读教学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加深学生的文化底蕴,提升学生的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而对话具有内在的未完成性与自由开放性,要求教学中的交流与对话,其最终的目的不是说服与压制,而是在不断汇聚、融合的过程中形成新的意义。只有通过各种形式的平等对话,才能使积重难返的阅读教学重获生机与魅力,才能切实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力,达到促进学生发展的目的。 关键词:对话理论、语文阅读教学 一、语文阅读教学现状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半壁河山,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手段。新课程标准对“阅读”是这样进行阐述的:“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可以把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自行的阅读实践。应该让学生们在主动和积极的思维当中去加深理解并亲身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让学生们获得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所带来的乐趣。”[1]加强语文阅读教学,是当前语文教学大纲和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也是现实的需要与学生学习的需要。 然而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出现的“灌输式”和“习题式”课堂教学模式却让语文阅读教学走入一种尴尬的境遇。教师以“教”代“读”。阅读教学观念陈旧落后,教学中“教”的太多,学生阅读的太少,因而造成学生的文化积淀太浅,缺乏语文功底。学生阅读量少。除课本外,学生很少接触到课外阅读,《中学生必读名著篇目》形同虚设。更为明显的是有些教师过于强调分数第一的功利性,将所要教学的课文,按照考试阅读模式训练学生,要求学生熟记难写的字词,背诵有关的文学常识及名言佳句,作一点理解性的归纳,教学的八股使学生缺乏阅读兴趣,难以和文本对话及情感交流,缺少思维碰撞和审美情趣。那么,有没有一种方法能让语文阅读教学逐渐走出这种误区呢? 二、对话理论是什么 对话理论这一思想最早的提出者是俄国文艺理论家巴赫金,他认为,人类情感的表达、理性的思考乃至任何一种形式的存在都必须以语言或话语地不断沟通为基础,“两个声音才是生命的最低条件,生存的最低条件”,对话无处不在,广泛而深入,“……在每一句话、每一个手语、每一次感受中,都有对话的回响(微型对话)”,而且,“人是作为一个完整的声音进入对话。不仅以自己的思想,而且以自己的命运、自己的全部个性参与对话”[2]引导对话从哲学理论向教育和教育观转变的,首推当代巴西教育家保罗·弗莱雷。弗莱雷认为,传统的教育是“储存式的教育”。“学生是保管人,教师是储户。教师不是去交流,而是发表公报,让学生耐心地接受、记忆和重复储存材料”,“归根结底,在这种(最多是)误导的制度下,倒是人们自己因为缺乏创造力,缺乏改革精神,缺乏知识而被淘汰出局”。而在对话教育的理念下,教育要“成为一种颠覆性的力量”——即“在学习读和写的过程中,那些获得了新的自我意识并开始批判性地看待自己的社会处境的人,常常会主动采取行动,去改造那个剥夺了他们参与机会的社会”,通过这种教育,“每个人又重新赢得了说出自己的话,也即命名世界的权利”。教育就是要促使人觉醒,让每一个人看到自己的价值,承担起自己的责任,“无论一个人有多么无知,也不论一个人被‘沉默文化’淹没得有多深,他都可以通过与别人的对话接触来批判性地看待这个世界”,最终改造世界,追求更完善的人性,创造一个更容易使人爱的世界。[3] 传统的教育过程里,学生只被要求去记忆教师所讲的东西时,其结果是认识行为被降低为只是传递现存的知识,教师只是传递知识的专家。这种知识是僵死的知识体,缺乏与学生的现实活生生的联系。长期以往,学习将成为一件灌输式的令人疲倦的杂务。而在对话式教育中,知识不是一种给定的或完成的东西,它始终要求人类变革性活动的动态的认识过程。对话需要沟通与交流,引用弗莱雷的话语,“认识的对象放在认识主体之间的桌子上面,他

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实现“对话式”教学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5a16663823.html, 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实现“对话式”教学 作者:温陆琼 来源:《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2009年第07期 【摘要】改变过去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培养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和学会学习的习惯相当重要。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要实现“对话式”教学,可从三个方面去进行:教师在“对话式”教学中转变角色;巧设对话的话题;创设民主、平等的对话氛围。 【关键词】语文阅读教学对话教学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过程中进行。”这无 疑是让我们语文教师重新审视我们的语文教学。长期以来,语文教师往往受旧观念和旧思维方 式的支配,有意无意地把学生当作接受知识的容器。课堂上普遍存在着教师讲,学生听;教师说,学生记;教师问,学生答的现象。这种教学方式最大的弊端就是师生之间缺乏交流和沟通,致使许多学生感到语文课枯燥无味,从而丧失学习语文的兴趣。现代教育要求教师培养的学生是有创新 意识、能主动学习、有合作精神的人。因此,改变过去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培养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和学会学习的习惯就显得相当重要。新课标还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如何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实现“对话式”教学?笔者认为可从以下三点入手: 一、教师在“对话式”教学中转变角色 长期以来,“灌输—训练”的方式是语文阅读教学的主要方式,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教师是居高临下的权威,控制着知识和信息的话语霸权。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压抑的地位,只有被动地接受,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资格。《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学习需要,积极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实现“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的目标。当然,教师在转变教学方式的同时,也在转变角色。 笔者认为,在对话前,老师应是一个设计师。在“对话式”教学进行之前应做一系列问题的思考:什么是话题,设置怎样的话题,为什么要设置这样的话题,学生是否有话可说,设置这个话题可 能会出现什么状况,能收到怎样的效果等。只有教师能把这些问题了然于胸后,“对话式”教学才会收到较好的效果。值得注意的是,这里所倡导的“总设计师”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包办一切的可以发号施令的人,而是保证“对话”井然有序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其次,在对话活动中教师应是一个

浅谈小学语文课阅读课的导入

浅谈小学语文课的导入 导入是一节课的开始,也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开始,它直接影响到整节课的效率。教学导课,就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准了,就为整个演奏或歌唱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教师必须在导入新课时,千方百计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因此导语的设计就显得越来越重要了。导入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有激发兴趣、沟通感情、导明方向三大功能,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常见的导入类型有情境型、质疑型、激趣性、知识型、直入型等。实际应用时,导入要注意有启发性、针对性、趣味性和简洁性。本文从课堂导语的作用和意义、导语的要求、课堂导语的类型来介绍不同的导语,以期得到良好的课堂效果。 教学可以看作是一门艺术,课堂导入作为教学艺术的一个重要环节,也称为开讲艺术。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做事如此,讲课也是如此,小学语文阅读课的导入更是应该如此。《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阅读课的导入可以说负有酝酿情绪,带学生入境的任务,可以激发学生的强烈兴趣。好的课堂导入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听课热情,能够影响学生的认知结构,帮助教师确定新课教学的切入点。但凡有经验的教师都十分注重导语的设计。魏书生老师在《魏书生谈语文教学艺术》说:“好的导语像磁铁,一下子把学生的注意力聚拢起来,好的导语又是思想的电光石火,能给学生以启迪,催人奋进。”上课也是如此,第一锤就应敲在学生的心灵上,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 [2] 何为导入?每个人的理解各有不同。有的老师说导入,或称导入语、导语,是教师在进入新课时,运用建立问题情境的方式,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其明确学习目标,形成学习动机,建立知识间联系的一种教学行为。有的老师认为:导入是指教师采用各种教学媒体和运用某些教学手段,来换起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兴致,引导学生进入预定的教学程序和轨道的教学行为;还有的老师认为:课堂导入是教师采用简洁的语言或辅助动作来开一堂课的序幕,随之进入课堂教学主体的过程,它是教师上课时的“开场白”,是

第二节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读者与文本对话

教师要做文本对话的先行者 无锡市洛社高级中学卫宇兰(214187)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阅读中的对话和交流,应指向每一个学生的个体阅读。教师既是与学生平等的对话者之一,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这既是阅读教学新理念的生动阐释,又是阅读教学策略的具体解说。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多重对话就是师本对话、生本对话、师生对话、生生对话以及师生与文本作者和教材编者的对话,其中师本对话、生本对话是最基本最重要的两种阅读对话。王纪人教授说:“作品文本所提供的意义框架,这是常量;另一是读者对文本的认识、阐释所形成的意义,就是变量”。1这句话告诉我们教师学生与文本对话的过程结果是不尽相同的,教师不能以自己的阅读代替学生自身对教材的感悟,而学生如果缺乏教师对教材感悟的引领,要与文本深入对话,也有一定难度。从这一点说,教师阅读文本,与文本对话应当是整个阅读对话的第一步,也就是说,教师与文本对话要先行。 著名特级教师徐振维曾说过:“我要求自己上课前必须反复朗读课文,朗读、默读、读全文、读重点句段,虽不能烂熟于心,也要做到确有所感,确有所悟,至少在课文的某些方面有个人的体会。我总是先读课文,确定目标,设计教学,有了基本的教学思路,才去读教学参考资料,补充、修正自己的想法。这样备课,上起课来才有个性,才能让学生活跃起来。”新语文教材文本是遵循“新课标”精神精挑细选、反复洗练设计编排的,是新课程理念的最好载体;教材文本又是语文教学的出发点和支点,是课堂教学设计和教学活动的凭借。如果一个教师缺乏解读文本的能力,即使树立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教学效果不会很好。教师阅读文本,并不是按照“教参”去阅读,也不是仅仅为了研究文本的知识点,而是凭教师的阅读个性和经验积累走进文本,从文本创作的角度与作者与文本对话,获得理解和感悟,从“为学生学习设计教学”的角度,为满足师生对话需要与作者与文本对话,寻找教学突破口和教学设计思路。教师的这种阅读对话,不只局限于教科书,而应广泛涉猎,以增厚自己的文化积累和对话经验。教师与文本的对话并非是消极地接受文本和照搬教参,而是带着自己的个性解读文本,在与文本的对话中形成关于教材文本的新的意义,实现教师与文本的视界融合。对语文教师来说,没有自身对文本的深入把握和个性化解读,就无法与学生分享自己的体验,所谓观点的交流、思维的碰撞也就成了一句空话。 请看苏州高中特级教师黄厚江老师《阿房宫赋》教学片段2: 师:同学们,我读《阿房宫赋》,反复读反复读,越读越短,读到最后呢,这篇文章只剩下几个句子,我大胆地把它缩成这样一段话:(投影显示) 阿房之宫,其形可谓()矣,其制可谓()矣,宫中之女可谓()矣。宫中之宝可谓()矣,其费可谓()矣,其奢可谓()矣。其亡亦可谓()矣!嗟乎!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可()矣! 1转引自肖健兴左晓卫《文学作品意义理解的个性视角》一文,《语文教学通讯》2007年第2期 2郑桂华王荣生《语文教育研究大系》(教学实践卷)(1978—2005),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12月)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基本流程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基本流程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基本流程,即“初读课文,畅谈收获——合作探究,解读文本——巩固梳理,拓展应用”,这是小学阅读教学的一种常用流程。该流程可以用一课时完成也可以用二、三课时完成,具体讲:篇幅短小语言精练优美的文章可用一课时完成;篇幅较长又难懂的课文可用二至三课时的时间进行教学,但原则上以两课时为主,在两课时的教学中基本式的后两个流程可以有机地分散到第一课时和第二课时中,为保持结构的完整性最后一个流程也可以在第一课时中体现,要视情况而定。 第一课时的教学流程 激趣导课,揭示课题——初读交流,整体感知——细读理解,品味感悟——拓展升华,归纳总结。 1、激趣导课,揭示课题。 导课的方式有两种:一是间接导课,二是直接导课。间接导课,即通过创设一定的教学情景,提出所要学习的课题,并板书课题。间接导入的方式很多,譬如,故事导入法、谜语导入法、预习导入法、歌曲导入法、画面导入法、游戏导入法、疑问导入法等等。前六种导入法其导入要和教学内容有关,是对教学内容的一种铺垫和衬托;游戏导入法可以和教学内容无关,目的是通过师生之间的游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达到快乐学习的境界。直接导课,即开门见山直接明确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提出学习要求,学习新课。。 2、初读交流,整体感知。 该阶段为阅读教学基本式中的“初读课文,畅谈收获”环节,初读的目的是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让课文的内容能够在学生脑海中留下初步的印象,由初读到整体感知课文内容需要经历以下几个环节: (1)读课文,找生字,指导学生识字、写字。 (2)读课文,指导学生将课文读正确、流利、通顺。 (3)谈收获,提问题,初步把握课文要点及主要内容。 说明:第一,(1)环节中要让学生通过初读课文,找出本课的生字、新词,通过借助拼音、查字典、问同学问老师等方式,正确认读生字新词,了解部分生字新词的意思;还要根据课文篇幅的长短、生字新词的多少适当设计组词造句、记忆字型、指导写字的环节;检查学生识字情况的方式方法要灵活多样。第二,(2)环节要体现出“过程性和指导性”地有机结合,教师在检查学生读书时不能停留在学生读完全文后纠正“字音对错和通顺不通顺”上,应让学生按自然段去读,在学生读的过程中,教师以及学生应注意倾听读者的读书情况,发现问题随时解决。遇到难读的句子或长句子教师要通过范读指导学生将句子读通顺流利。第三,(3)环节主要是验证学生读书的效果。这一环节重在鼓励学生积极谈收获,敢于提出不明白的问题。学生的收获,可以是对字词句的理解,可以是对教学内容的感悟等,教师要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初步掌握课文的要点及主要内容;学生提出的问题,可以是不懂的词句,可以是对内容的困惑等等。学生的收获如果能触及到课文的主旨教师要及时进行提炼板书;学生的问题如果非常简单可当时解决,如果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则要板书出以待后续解决;如果学生提不出有价值的问题,教师则可以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学习。该环节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注意倾听学生的收获和问题,以便顺学而导,为下一步的教学做好铺垫。此外该环节还要注意年级特点:低年级侧重引导学生有提出问题的兴趣、能够发现问题和敢于提出问题;中、高年级重在引导学生善于提问,能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第四,(1)、(2)、(3)三环节还可以进行整体教学,即,读书——识字——感知内容一体化,让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随文识字随文感知内容。第五,低年级暂不安排把握课文要点及主要内容;进入中高年级后,对(1)、(2)两项要求主要通过课前预习及课堂反馈予以落实。 3、细读理解,品味感悟。 该阶段为阅读教学基本式中的“合作探究,解读文本”环节,细读理解的目的是让学生先把语言文字弄清楚,以便(初步)掌握课文要点、主要内容,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该阶段是教学的重点,包括以下4个环节: (1)梳理初读及整体感知情况。 (2)围绕疑难问题,师生合作探究。 (3)体验思想情感,积累语言材料。 (4)小结理解课文的情况。 说明:第一,(1)环节要紧扣第三阶段中的第(3)环节,要在第(3)环节的基础上总结读书及感知课文的情况,以表扬激励为主。第二,(2)环节是教学的重中之重,是阅读教学的关键环节,是解决重点克服难点的环节,该环节的设计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进一步明确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二是要突出重点句段的学习;三是要设计语言文字的训练项目,达到文意兼得;四是要采取多种方法理解重点句段,譬如,可采取读议法、读画法、表演法、以问促读法、理解感悟法、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等方法理解重点句段,进一步掌握课文的要点、主要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五是要注重朗读的指导,要指导学生读出感情,在指导的过程中要看到学生由读不好到读好的过程,要看到学生由理解不深到有所理解的过程,要看到学生由不会学到会学的过程;六是在该环节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适时适度补充教学内容,扩充教学资源。第三,本阶段第(3)环节,是落实语文阅读教学“整体—部分—整体”教学程序的重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