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德育教育
- 格式:doc
- 大小:25.00 KB
- 文档页数:5
浅谈小学德育教育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指出:“中小学教育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的发展”。
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和受教育者的需要,遵循品德形成规律,采用言教、身教等有效手段,通过内化和外化,发展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法制和道德几方面素质的系统活动过程。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
”作为教师,首先是“传道”,然后才是“授业解惑”。
小学阶段正处于人的发展的基础阶段。
儿童的品德行为正处在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过程阶段,可塑性强,只要正确地引导,就能促进儿童向健康的方向发展,变得更加优秀。
反之,如果在德育的某一环节上出现偏差,则将使儿童向不良的方向发展,就成了大家眼中的“坏孩子”。
当今世界的竞争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和民族素质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所以,德育具有重要的基石作用。
人们常说:“体育不好出废品,智育不好出次品,德育不好出危险品。
”这是大家总结出来的经验,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思想品德是灵魂,起着导向的作用,德育也就起着导向作用的重要意义。
在小学德育教育过程中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对德育教育认识不清,缺乏重视学校对德育教育的目的要求不明确,意义作用不清楚,从根本上没有取得过真正认识,因此学校不能根据学生的年龄
特点、知识结构确切地提出德育教育的具体要求。
如:课堂教学采取什么手段,获得什么效果,达到什么目的,平时如何关注学生的举止行为、思想动态、情感变化,德育教师很少思考。
学校无具体的要求,教师无精心的准备,课堂无优质的教法,学生难以主动地投入学习。
为此我们要更加注重德育教育的实效性:
一、明确德育工作的内涵及紧迫性和重要性
加强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是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首要任务。
小学生正处于长身体、长知识和思想品德逐步形成的时期。
由于年龄小、知识少、阅历浅和缺乏社会生活经验,是非观念模糊,对人对事缺乏明辨能力,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很大的模仿性,同时又有很大的可塑性,容易接受外界的各种影响,正如俗话说得:嫩枝易弯也易直。
因此思想基础打得好坏对小学生的健康成长,以至今后一生都有极大的影响,所以必须从小学生抓起,加强对小学生心理健康和道德品质教育,培养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
二、校内教育延伸到校外,增强社会实践经验
有效地抓住课堂教学,以学生为本,调动学生学习德育的积极性,学生由被动汲取变为主动学习。
比如,创设教学情景,让学生置身于其中,进行直接的情感体验,使道德认识条理化、清晰化;也可以根据教材内容让学生自导自演,把课堂留给学生,让他们在感悟、体验中激发出兴趣,使之对德育给予优先注意和主动探索,表现出心驰神往,从而主动、积极地参与。
灵活地利用课外活动,选择部分代表性、有违背道德的现象,组织学生展开讨论。
在讨论时,教师重点引导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允许他们在相互的争论中剖析现象的背景、原因,了解正面作用、负面影响,从中吸取正确的道德思想,剔除其中糟粕,使他们对道德规范的认识和操作不仅知其然而且还知其所以然,培养其自律的品质。
认真组织好社会实践活动,把社会实践活动作为加强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径,并把实践活动作为考评的依据之一。
让学生走出去,参与到社会实践活动中去。
学校只有开展好这些活动,才能减少学生接触社会不良分子或受到不良的教育的机率。
因此,学校应本着抓住机会、精心准备、计划组织的原则,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如开展主题班会活动、参加传统教育报告会、组织学生帮助孤寡老人。
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让学生接触群众,接触社会,体验生活。
在实践活动中,逐渐提高道德认识,增强辨别是非能力。
诚然,家庭生活是学生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学生在家庭中所受到的教育往往比其他教育更具影响力。
三、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
斯人有言“人之为人在于德”、“德才兼备、以德为先”,都毫无疑义地指明了德育的重要性和指向性。
创新德育教育的基础前沿工作,是每一个德育工作者所肩负的责任。
我们常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的思想教育,但学生对于实际的意义不甚明确,我们不仅要从理论上对学生进行教育,而更应该教育
学生知道什么样的行为才算是爱国主义。
要让学生知道要爱国会主义,首先要爱家乡、爱学校,让他们从小事做起。
教师要引导学生创建优美的校园环境,让学校内的一草一木都成为我们教育学生的阵地,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提高。
德育在中小学生接受教育中有着非常特殊与重要的地位,任务更加艰巨。
四、课堂教学活动实施德育的主阵地。
创设情境,体验生活。
发挥导入的激励功能就是,要求我们在设计品德课堂导入时,要根据教材呈现的不同情景,结合学生的实际,设计灵活多样的导入方法,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参与学习的欲望,保持对学习主题的高度关注,积极主动学习。
比如在《我也能行》的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教师可以向学生有针对性地提供实践操作场所和材料,具体创设诸如“谁来洗小手帕”、“看谁的书包收拾得最整齐”、“谁系鞋带又快又好”、“谁的小手最灵巧”等活动场景。
让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将良好的道德情感转化为道德行为。
以“趣”入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
”学生对学习主题产生兴趣,就会产生探索知识的迫切愿望,并积极主动地,心情愉快地投入学习。
树立榜样,贴近生活。
品德课程中许多主题是指导学生热爱生活,学会基本的生活技能,这些内容,学生都有一定的亲身经历,非常感兴趣。
这类课堂的导入,设计时采用精心的裁剪的生活情景,凸现潜在的教育导向意义,以“趣”入境,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让他们自然的
对教育主题感兴趣。
情感在教学中,对教师和学生的行为或活动具有支配、指导作用,学生强烈的内心体验,能使教学主题的要求较为容易的转化为学生的学习需要,以“情”入境,即要用语言、情节感染学生,引起情感共鸣。
如果课堂品德教育主题,主要是通过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在道德情感的体验中受到教育,那么在导入时,就要先行孕育道德情感。
“学而不思则罔”,从反面说明了思在学习中的作用。
在导入时,结合内容,创设情景,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使学生处于“心愤口悱”的积极思考的学习状态。
这是一种非常理想的导入设计。
提高认识,引导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是现行品德课程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这类课堂导入时,应更多的考虑,在导入环节中以“思”入境,引发学生对课堂教育主题做一定的思考,便于把课堂主题教育进行的更为深刻。
总之,我们所倡导的融入生活的德育,能够最大限度地吸引学生,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体现生活的教育价值。
当然,我们更推崇的是“学以致用”,即为学生开辟一条与他们的生活世界交互作用、持续发展的渠道,帮助学生在真切的生活体验中潜移默化地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让他们在广泛的生活世界中实践道德,提升自我,谋求自我与社会、自然的和谐发展,奏响扣人心弦的德育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