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信息化发展规划(黄石)
- 格式:doc
- 大小:33.50 KB
- 文档页数:13
黄石市制造业信息化工程发展规划
为了进一步落实中央“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社会生产力跨越式发展”的战略,及时抓住我市被科技部批准为“全国制造业信息化工程重点城市”的机遇,切实加强对全市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的领导,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培育合格的人才队伍,促进各类资源的优化配置,指导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的顺利实施,实现提升我市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推进全市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社会经济跨越式发展的既定目标,根据市政府转发的《黄石市制造业信息化工程实施意见》的总体要求,特制定本发展规划。
一、基础条件
1、黄石具备实施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的良好基础。黄石市地处湖北省东南部,是长江中游的重要开放港口。位处沪蓉、京九、京珠高速公路交汇处,由高速公路至武汉仅70公里,交通十分便利,区位优势明显。我市是我国重要的老工业基地,工业基础雄厚,制造业在黄石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到2001年底,制造业资产已经占到全市工业企业总资产的81.5%,制造业工业总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84.9%(按不变价值)。以华新为代表的建材行业、以冶钢为代表的冶金行业、以锻压、纺机、东贝为代表的机械行业、以美尔雅为代表的服装行业、以劲酒为代表的酿酒行业等,不仅是我市经济的支柱,而且在全国同行业中名列前茅,其中有5家上市公司,另有3家企业捆绑上市。
2、黄石具有实施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的迫切需求。实施制造业信息化工程,是我市传统产业提档升级的重要途径,对黄石市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九五”期间,我市集中财力,累计投入100多亿元,
实施了1000多个高起点的技改项目,先后改造了冶金、建材等行业的生产线90多条,使一批制造业骨干企业的主要技术装备水平达到了90年代先进水平。“十五”期间,我市更是把实施制造业信息化工程作为推进传统产业提档升级的突破口。在“十五”计划中,对工业结构调整明确突出两个重点:一是重点抓好冶金、建材、机械、纺织、轻工等五大传统产业的创新和改造;二是重点扶持光电子信息、新材料、新型医药和生物技术、机电一体化、环保节能等五大新兴产业。技改投入将比“九五”时期有较大辐度的增加。
3、黄石为实施制造业信息化工程在体制和机制上进行了先期改革。“九五”时期,我市以国家定点“优化资本结构试点城市”为契机,先后有500余户企业完成了改组改制任务,全市90%以上的国有中小企业退出了国有序列;国有控股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试点稳步推进,目前大部分企业建立了新的运行机制,步入良性发展轨道,极大地增强了技术创新和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自主能力。早在八十年末,黄石就是国家科委定点的全国科技体制改革试点城市,在科技体制改革,实施科教兴市战略方面作出了贡献,1995年被评为全国科教兴市先进城市。近几年来,我市又在科技计划体制改革、推进产学研结合、创建科技创新中介服务体系、建立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基地、扶持科技工业园区等方面取得了可喜的进展,在体制上为实施制造业信息化工程创造了条件。
4、黄石“九五时期制造业信息化建设起步较好。“九五”期间,我市按国家科技部和湖北省科技厅部署,大力推进了以CAD为代表的信息化技术的推广应用。建立了“CAD技术培训中心”,实施了CAD/CIMS示范工程,建成了30多个CAD/CAM系统。企业对制造业信息化工作认识较高,不少企业成立了专门机构,配备了专业人员,投入了一定的资金。信息化技术在全市企业中得到了较好的应用,
骨干企业CAD普及率达到70%以上,部分企业在设计、生产、销售、管理等环节应用了信息化技术,有的还实现了局部信息集成,开展了网络建设和电子商务,锻压等企业CIMS应用通过了国家科技部验收。全市数控设备制造及电子信息产品开发有了长足的进展,磁湖高新技术开发区创建了电子信息产业园、国家信息安全产业基地,孵化了一批高新技术企业,部分企业产品的数控化率达到70%。这些都为我市“十五”时期实施制造业信息化工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指导思想
1、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的内涵是:将信息技术、自动化技术、现代管理技术与制造技术相结合,带动产品设计方法和工具的创新,企业管理模式的创新,企业间协作关系的创新,实现产品设计制造和企业管理的信息化,生产过程控制的智能化,制造装备的数控化,咨询服务的网络化,全面提升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
2、实施黄石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的指导思想是:贯彻“抓应用、创环境、促发展、见效益”的方针。围绕我市经济发展及结构调整的主线,加强领导,整体规划;着眼长远,立足实际;分步实施,重点突破,力争在应用示范、技术服务、政策环境三个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实现传统制造业的优化升级和新兴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
3、实施制造业信息化工程应遵循的主要原则是:
⑴政府引导的原则。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切实加强领导,协同配合,努力营造环境,做好顶层设计。通过制定规划、研究政策、建立标准、整合资源、发展中介服务机构以及组织对重大关键技术的研究开发、推广应用和试点示范等项措施,大力推进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的顺利实施。
⑵企业为主的原则。实施制造业信息化必须以企业为主体,充分调动企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企业真正成为信息化建设的主要投资
者,主要实施者和主要受益者。
⑶因企制宜的原则。企业信息化总体方案的设计、重点及步骤的确定应坚持以企业需求为导向,提倡多样化和个性化,同一家企业不要求面面俱到,一步到位,不同的企业不强求统一模式、齐头并进,一切从实际出发,务求取得实效。
⑷科学决策的原则。制造业信息化是一个存在一定风险的系统工程。实施前,企业必须对要解决的问题、项目人员组织、成本考核标准进行周密的计划,实施中要严格按照计划运作和管理,坚持科学决策,确保工程项目的顺利实施。
⑸制度创新的原则。制度创新是推进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的体制保障。企业要按照先进的管理模式和信息化设计要求进行机构重建和流程重组,适时推进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
⑹市场运作的原则。要按照市场化运作的原则组织示范项目、开展中介服务。技术服务体系起着沟通关键技术和企业应用的桥梁作用,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制造业企业与软件开发公司、咨询服务企业三者间在市场机制的指导下开展密切合作,是制造业信息化成功的关键。
三、总体目标
1、“十五”及“十一五”前期,我市实施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的总体目标是:创建四个“体系”,构筑四个“平台”,全面优化实施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的宏观环境,提升制造业的综合竞争力,推进全市工业结构的调整步伐,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
⑴创建四个“体系”。一是建立市政府主要领导牵头,政府顶层设计,部门协调配合,项目属地管理,高效、透明的“领导管理体系”;二是建立按市场化机制运作、熟悉业务、面向企业、联系武汉、沟通全国的“中介服务体系”;三是建立以大专院校、骨干企业为依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