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二 清炒法
- 格式:ppt
- 大小:84.00 KB
- 文档页数:16
清炒法实验心得体会清炒法是中国传统的烹饪方法之一,将食材切成一定大小的块状或片状,用少量的油加热,迅速翻炒,使食材保持原汁原味的状况。
在这个实验中,我选择了清炒西兰花作为研究对象,以下是我的心得体会。
首先,清炒法的优点非常明显。
翻炒的时间短,食材的营养很好地保留下来,颜色也鲜艳,口感也更加地鲜嫩可口。
在我的实验中,我将西兰花切成小朵,进行了块状和片状两种不同形状的处理。
经过短暂而高温的翻炒,西兰花保持了原有的翠绿色,形状也依然完整,保留了充分的营养成分和原汁原味,整体上看更加诱人。
其次,我发现清炒法非常适合一些口感细腻的食材。
西兰花是蔬菜中口感较嫩的一种,使用清炒法烹饪后,西兰花的嫩度更加出众,吃起来非常的鲜嫩可口。
此外,一些其他的蔬菜,如豆芽、小葱等也非常适合采用清炒法烹饪,将它们翻炒后,保持了其原有的脆爽和鲜甜。
第三,清炒法讲究的是技巧和火候。
在我的实验中,我注意到热锅热油非常重要。
当油热到六七成热时,我将西兰花放入锅中迅速翻炒,要求每个西兰花块都均匀地受热。
同时,为了保持食材的原汁原味,我没有加入太多的调料,只用了盐和少许生抽进行调味。
这样烹饪出来的西兰花不仅口感独特,还保留了原有的香气。
最后,清炒法的局限性也是需要注意的。
清炒法要求食材切成块状或片状,所以并不适合一些纤维较粗的食材,如鸡腿肉等。
这类食材需要长时间的烹调才能使其变得嫩软,采用清炒法会导致食材的外层过熟,内层过生。
在实验中,我曾尝试用同样的方法烹饪鸡腿肉,结果并不理想,因为鸡腿肉的纤维结构比较复杂,需要借助其他烹调方法来进行处理。
总的来说,清炒法是一种简单而有效的烹饪方法,而且非常适合一些口感细腻的食材。
通过我的实验,我发现清炒西兰花健康、美味,而且操作简便,非常适合日常家庭烹饪。
值得一提的是,清炒法的成功需要掌握一些炒菜的技巧和火候,以及对不同食材的了解。
希望通过今后的实验和学习,能够更好地掌握清炒法,并尝试将其应用到更多的食材烹饪中。
一、实验目的1. 了解清炒法的原理和操作步骤。
2. 掌握不同药物清炒过程中的火候控制。
3. 分析清炒前后药物的性质变化。
4. 熟悉清炒法在中药炮制中的应用。
二、实验时间2023年10月25日三、实验地点中药炮制实验室四、实验指导老师张老师五、实验内容本次实验选取了三种中药:王不留行、山楂、苍耳子,分别进行清炒法炮制,并观察其性质变化。
六、实验材料1. 王不留行:净选,去除杂质。
2. 山楂:净选,去除杂质。
3. 苍耳子:净选,去除杂质。
4. 清炒锅、炒药筛、电子秤、温度计、计时器等。
七、实验步骤1. 准备工作:将王不留行、山楂、苍耳子分别称重,记录初始重量。
2. 清炒王不留行:(1)将王不留行置于炒药筛中,均匀摊开。
(2)预热炒药锅,调整火力为中火。
(3)将炒药筛放入炒药锅,翻炒至王不留行表面呈黄色,有爆裂声,取出放凉。
(4)称重,记录清炒后重量。
3. 清炒山楂:(1)将山楂置于炒药筛中,均匀摊开。
(2)预热炒药锅,调整火力为中火。
(3)将炒药筛放入炒药锅,翻炒至山楂表面呈焦黄色,取出放凉。
(4)称重,记录清炒后重量。
4. 清炒苍耳子:(1)将苍耳子置于炒药筛中,均匀摊开。
(2)预热炒药锅,调整火力为中火。
(3)将炒药筛放入炒药锅,翻炒至苍耳子表面呈焦黑色,取出放凉。
(4)称重,记录清炒后重量。
5. 观察并记录清炒前后药物的颜色、气味、质地等性质变化。
八、实验结果与分析1. 王不留行:(1)颜色:清炒前为浅黄色,清炒后为深黄色。
(2)气味:清炒前有轻微的腥味,清炒后有香味。
(3)质地:清炒前较硬,清炒后较脆。
结论:清炒法可提高王不留行的有效成分含量,改善其药效。
2. 山楂:(1)颜色:清炒前为红色,清炒后为焦黄色。
(2)气味:清炒前有酸味,清炒后有焦香味。
(3)质地:清炒前较硬,清炒后较脆。
结论:清炒法可降低山楂的酸味,提高其药效。
3. 苍耳子:(1)颜色:清炒前为灰绿色,清炒后为焦黑色。
(2)气味:清炒前有腥味,清炒后有焦香味。
一、实训目的本次实训旨在通过实际操作,使学生掌握中药炮制清炒法的操作步骤、注意事项及适用范围,提高学生对中药炮制技术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二、实训时间2022年10月28日三、实训地点中药炮制实验室四、实训指导教师张老师五、实训内容1. 清炒法简介清炒法是中药炮制过程中常用的一种方法,包括炒黄、炒焦、炒炭三种方法。
炒黄是将药物炒至表面呈黄色或较原色加深,炒焦是将药物炒至表面呈焦黄或焦褐色,炒炭是将药物炒至表面焦黑色,内部呈焦黄色或焦褐色。
2. 实验操作(1)炒黄以薏苡仁为例,操作步骤如下:①将薏苡仁洗净,晾干。
②取适量薏苡仁置于预热至150℃的炒锅中,用中火翻炒。
③炒至薏苡仁表面呈黄色,内部呈黄色,取出晾凉。
(2)炒焦以山楂为例,操作步骤如下:①将山楂洗净,晾干。
②取适量山楂置于预热至200℃的炒锅中,用武火翻炒。
③炒至山楂表面呈焦黄或焦褐色,内部呈焦褐色,取出晾凉。
(3)炒炭以槐米为例,操作步骤如下:①将槐米洗净,晾干。
②取适量槐米置于预热至250℃的炒锅中,用武火翻炒。
③炒至槐米表面呈焦黑色,内部呈焦黄色或焦褐色,取出晾凉。
3. 注意事项(1)炒制过程中,火候要适中,避免药物烧焦或炒制不充分。
(2)炒制过程中,要不断翻炒,使药物受热均匀。
(3)炒制完成后,要及时取出晾凉,避免药物回潮。
(4)根据不同药物的特性,调整炒制时间和火候。
六、实训结果与分析通过本次实训,学生对中药炮制清炒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掌握了炒黄、炒焦、炒炭的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
在实验过程中,发现以下问题:1. 炒制过程中,火候控制是关键,火候过大或过小都会影响药物的炮制效果。
2. 炒制过程中,翻炒速度要适中,避免药物烧焦或炒制不充分。
3. 炒制完成后,要及时取出晾凉,避免药物回潮。
4. 根据不同药物的特性,调整炒制时间和火候,以达到最佳的炮制效果。
七、实训总结本次实训使学生掌握了中药炮制清炒法的基本操作和注意事项,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清炒法实验报告实验名称:清炒法实验实验目的:通过清炒法研究不同温度对食材的影响,探究清炒法的优点和缺点。
实验原理:清炒法是一种常见的中式烹饪方法,通过高温快炒的方式将食材炒至成熟。
清炒法的优点是炒菜快速,食材保持原汁原味,并使菜肴色香味俱佳。
然而,清炒法也存在一些缺点,如食材易糊焦,有时容易出现油烟。
实验步骤:1. 准备食材:可以选择适量洋葱、胡萝卜和绿椒等食材。
2. 切成适当大小的块状。
3. 将炒锅加热至适当的温度,加入少量食用油。
4. 待油热后,将食材倒入,快速炒煮。
5. 注意掌握火候,避免食材过火或炒糊。
6. 待食材熟化后,撒入适量盐、鸡精等调味品,快速拌炒均匀。
7. 炒熟后,即可食用。
实验结果:实验中我们分别选取了高温(180℃)和中温(150℃)进行了清炒实验,以下是我们的观察结果:1. 高温下炒制的食材熟化速度较快,但容易出现糊焦现象。
2. 中温下炒制的食材熟化速度较慢,但炒制的食材色泽较鲜艳,口感较嫩。
实验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清炒法是一种快速烹饪方法,可以保持食材的原汁原味和色香味俱佳。
2. 清炒方法在烹饪过程中需要注意掌握火候,避免食材过火或炒糊。
3. 温度的选择会对炒制食材的口感和色泽产生一定影响。
实验中可能存在的误差:1. 实验中掌握火候的水平会影响最终结果,不同的厨师可能会炒制出不同口感的食材。
2. 炒锅的性能差异可能会影响最终的炒制结果。
改进方法:为了减小实验误差,可以进行以下改进:1. 在实验中使用同一种炒锅,保证锅具性能的一致性。
2. 在实验中多次重复炒制同一种食材,以求得较为准确的平均结果。
中药炮制实验报告中药炮制毕业实验报告实时间和地点:指导老师:实课目:实主要内容:清炒和炙法的炮制方法。
实验一:清炒法实验目的:1.了解清炒的目的和意义。
2.掌握炒黄、炒焦和炒炭的基本方法和质量标准。
3.掌握三种炒法的不同火候,炒后药性的变化及炒炭“存性”的总义。
实验原理:炒分清炒和加辅料炒两种。
根据妙的火候不同,清炒又分为炒黄、炒焦和炒炭。
炒黄多用“文火”,炒焦多用“中火,炒炭多用“武火”。
炒制的目的是为了改变药性,提高疗效,降低毒性和减少副代用,矫味、矫臭以及便于制剂等等。
实验内容:1.炒黄酸枣仁、XXX、牵牛子、冬瓜子、薏苡仁。
2.炒焦山楂、槟榔、麦芽、栀子。
3.炒炭蒲黄、槐米、荆芥。
实验器材:炉子、铁锅、铁铲、瓷盆、筛子、温度计、天平、竹匾等。
实验方法:1.炒黄1.1 酸枣仁取净酸枣仁,称重,置热锅内,用文火炒至鼓起微有爆裂声,颜色微变深,并嗅到药香气时,出锅放凉,称重。
成品性状:本品呈紫红色,鼓起,有裂纹,无焦斑,手捻种皮易脱落。
具香气。
1.2 XXX不留行,称重,置热锅内,用中火加热,不断翻炒至大部分爆成白花,迅速出锅放凉,称重。
成品性状:本品炒后种皮炸裂,80%以上爆成白花,体轻质脆。
1.3 牵牛子取净牵牛子,称重,置热锅内,用文火加热,不断翻炒至鼓起,有炸裂声,并逸出香气,取出放凉,称重。
用时捣碎。
成品性状:本品炒后色泽加深,鼓起,有裂隙,微具香气。
1.4 冬瓜子取净冬瓜子,称重,置热锅内,用文火加热,炒至表面略呈黄白色稍有焦斑,香气逸出时,取出放凉,称重。
用时捣碎。
成品性状:本品炒后呈黄白色,鼓起,有裂口,微有焦斑。
具香气。
1.5 薏苡仁取净薏苡仁,称重,置热锅内,用文火加热,炒至微黄色,鼓起,微有香气时,取出放凉。
称重。
成品性状:本品呈黄色,略具焦斑,有香气。
2.炒焦2.1 山楂取净山楂,称重,分档置热锅内,先用中火后用武火加热,不断翻炒至表面焦褐色,内部焦黄色,有焦香气逸出时,取出放凉。
一、实训目的通过本次实训,了解清炒法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掌握炒黄、炒焦、炒炭三种清炒工艺的技术要点,提高中药炮制技能,确保中药饮片的质量和安全。
二、实训时间2023年X月X日至2023年X月X日三、实训地点中药炮制实验室四、实训指导老师XXX五、实训内容1. 炒黄法- 实验材料:王不留行、苍耳子、山楂等。
- 操作步骤:1. 准备净选或切制后的药物。
2. 将药物置于预热过的炒制容器中。
3. 用文火或中火加热,翻炒至药物表面呈黄色或较原色加深,或发泡鼓起,并透出药物的固有气味。
4. 取出放凉,进行性状鉴定。
2. 炒焦法- 实验材料:山楂、栀子、槟榔等。
- 操作步骤:1. 准备净选或切制后的药物。
2. 将药物置于炒制容器中。
3. 用武火或中火加热,翻炒至药物表面呈焦黄或焦褐色,内部颜色加深,并具有焦香气味。
4. 取出放凉,进行性状鉴定。
3. 炒炭法- 实验材料:蒲黄、决明子、牵牛子等。
- 操作步骤:1. 准备净选或切制后的药物。
2. 将药物置于炒制容器中。
3. 用武火或中火加热,炒至药物表面焦黑色,内部呈焦黄色或焦褐色。
4. 取出放凉,进行性状鉴定。
六、实训结果与分析1. 炒黄法- 王不留行:炒至大部分爆成白花,表面呈黄色,质地较松散,气味清香。
- 苍耳子:炒至表面呈黄色,质地较松散,气味清香。
- 山楂:炒至表面呈黄色,质地较松散,气味清香。
2. 炒焦法- 山楂:炒至表面呈焦黄色,质地较紧实,气味焦香。
- 栀子:炒至表面呈焦黄色,质地较紧实,气味焦香。
- 槟榔:炒至表面呈焦黄色,质地较紧实,气味焦香。
3. 炒炭法- 蒲黄:炒至表面呈焦黑色,内部呈焦黄色,质地较硬,气味焦香。
- 决明子:炒至表面呈焦黑色,内部呈焦黄色,质地较硬,气味焦香。
- 牵牛子:炒至表面呈焦黑色,内部呈焦黄色,质地较硬,气味焦香。
通过本次实训,我们掌握了清炒法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了解了不同清炒工艺的特点。
在实训过程中,我们注意以下几点:- 根据药物的性质选择合适的炒制方法。
清炒法实验报告摘要:本实验旨在探索清炒法在中餐烹饪中的应用,并对该方法的热传导原理进行了初步分析。
实验结果表明,清炒法相比传统的热油爆炒法,能够更好地保留食材的原味和风味,是一种更为健康、环保的烹饪方式。
实验原理:清炒法是指在不加油的情况下,直接将切好的食材放在锅里,用中火快速炒熟。
其原理在于,当锅底温度达到180°C时,食材表面的水分会立即蒸发形成一层蒸汽层,减少了食材和锅底的接触面积,从而达到不粘锅的效果。
在高温下,蔬菜类食材中的天然糖类会被分解,释放出更为复杂的香味化合物,是彰显食材本味的一种更为健康、环保的烹饪方式。
实验步骤:1.准备食材:本次实验选用洋葱、青椒、土豆等蔬菜类食材。
2.热锅空炒:将干净、干燥的锅(不锈钢锅)放在中火上预热5-6分钟。
3.放入蔬菜:将切好的洋葱、青椒、土豆等食材放入锅中,用铲子快速炒匀,同时在锅口不断加食材汁水,均匀撒匀。
4.调味:加入适量食盐、味精等调味料,翻炒均匀即可出锅。
实验结果:经过实验,我们发现清炒法确实能够更好地保留食材的原味和风味,特别是对于蔬菜这一类脆嫩且水分含量高的食材,采用清炒法能够避免因热油爆炒而破坏营养成分,同时也没有热油炸制时产生的煤气和二氧化碳等有害副产物,是一种更为健康、环保的烹饪方式。
结论:本次实验通过探索清炒法的热传导原理,比较传统的热油爆炒法和清炒法的区别,发现清炒法能够更好地保留食材的原味和风味,同时也是一种更为健康、环保的烹饪方式,值得推广。
在今后的实际操作中,我们应该积极采用清炒法这一绿色、健康、环保的烹饪方式,促进社会和谐、可持续发展。
清炒法实验总结清炒法是我国传统的烹饪方法之一,它以简单、快速烹调方式,保持食材的原汁原味,突出原料的鲜香味道。
在这次实验中,我们以豆芽、青菜和葱姜蒜为主要食材,采用清炒法进行烹饪,并观察了炒菜的颜色、口感和营养变化等方面。
以下是实验的详细总结。
首先,我们准备了足够的食材和调料。
豆芽是我们选择的第一道菜,它富含蛋白质、维生素和纤维素,是一种非常有营养的食材。
青菜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有助于身体健康。
葱姜蒜是调味料中常用的三宝,能增加菜肴的香味和口感。
其次,我们使用适量的油进行清炒。
在实验中,我们选择了植物油,它具有较高的烟点和稳定性,能够保持食材的原汁原味。
在清炒过程中,我们使用中火,将油烧热后加入葱姜蒜进行爆炒,以增加菜肴的香气。
清炒的关键在于火候的掌握。
在烹饪豆芽和青菜时,我们迅速将食材倒入锅中,并用铲子迅速翻炒,以保持食材的鲜嫩和色泽。
短时间内高温翻炒,使豆芽和青菜保持了原有的绿色,营养和口感更佳。
此外,适量的盐和鸡精也是清炒过程中的必备调料。
我们在炒菜的最后加入了盐和鸡精,以调整菜肴的咸度和鲜味。
这样能够更好地将食材的鲜香味道凸显出来,并增加菜肴的风味。
同时,为了保持菜肴的色泽,我们还加入了少量的味精。
经过实验,我们发现清炒法烹饪出的豆芽和青菜颜色鲜亮,口感鲜脆,保留了食材的原味和营养。
清炒的烹调方式简单,短时间内就能制作出美味可口的菜肴,非常适合家庭日常烹饪。
然而,清炒法也存在一些注意事项。
首先,由于炒菜的时间较短,需要保持锅中的温度,避免食材被炒过度而变老。
其次,在加入调料时要适量,过多的盐和鸡精会破坏食材的鲜香味道。
最后,清炒法适合用于新鲜的食材,食材质地较嫩的场合,对于一些硬质食材则不太适用。
总的来说,清炒法是一种简洁、健康的烹饪方式,通过适当调整火候和加入合适的调料,能够使食材保持原汁原味,同时突出其鲜香味道。
在实验中我们以豆芽、青菜和葱姜蒜为主要食材进行了清炒实验,并对炒菜的颜色、口感和营养变化等方面进行了观察。
中药炮制学清炒法实验报告炒法分为清炒法和加辅料(固体辅料)炒法两大类。
每类又包括数种操作方法。
清炒法包括炒黄、炒焦、炒炭;加辅料炒法包括麸炒、米炒、土炒、砂炒、蛤粉炒及滑石粉炒。
一般说来,炒黄多用文火,但王不留行、苍耳子、山楂用中火;炒焦多用中火;炒炭多用武火,但蒲黄用中火。
加辅料炒多用中火或武火,其中砂炒用武火。
炒法分手工炒和机器炒两种,机器炒常用平锅式炒药机和滚筒式炒药机。
一、清炒法的操作方法:清炒法包括炒黄、炒焦、炒炭3种不同的火候要求,炒黄(包括炒爆)是将净选或切制后药物,置炒制容器内,用文火或中火加热,炒至药物表面呈黄色或较原色稍深,或发泡鼓起,或爆裂,并透出药物固有气味,如牛蒡子、芥子、王不留行、酸枣仁、槐花等。
芥子炒黄散出香辣气。
王不留行炒至大部分爆成白花。
炒焦是将净选或切制后的药物,置炒制容器内,用武火或中火加热,炒至药物表面呈焦黄或焦褐色,内部颜色加深,并具有焦香气味,如山楂、栀子、槟榔等。
炒炭是指将净选或切制后药物,置炒制容器内,用武火或中火加热,炒至药物表面焦黑色,内部呈焦黄色或焦褐色。
炒炭要求存性,“存性”是指炒炭后药物只能部分炭化,更不能灰化。
未炭化部分应保存药物的固有气味;花、叶、草等炒炭后仍可清晰辩别药物原形,如槐花、菊花、荆芥、大蓟等。
蒲黄用中火炒至棕褐色。
荆芥武火炒至表面黑褐色。
[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二、清炒的目的有:1.增强疗效种子果实类药物均可通过炒黄,使其果皮、种皮爆裂,易于煎出有效物质,如紫苏子、芥子、决明子等;炒黄可杀酶保苷的有槐米、芥子、牛蒡子、杏仁等;谷芽、麦芽、山楂炒后产生焦香气,可增强健脾消食作用。
2.降低毒性或消除副作用如苍耳子炒黄降低毒性;牵牛子炒后可缓和峻烈作用,莱菔子、瓜蒌仁等生品有闷臭气,易致恶心或呕吐,炒后气香,可纠此弊。
3.缓和或改变药性有些药物作用峻烈,炒后药性缓和,免伤正气,如葶苈子、郁李仁、川楝子等;牛蒡子炒黄缓和寒滑之性;芥子缓和辛散走窜之性;有些药物炒后药性会发生一定的变化,以适应临床的需要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如干姜偏燥,长于温中散寒,回阳通脉。
中药炮制清炒法实验报告中药炮制清炒法实验报告引言•介绍中药炮制的重要性和历史背景•简要说明清炒法的原理和作用实验目的•评估清炒法对中药炮制过程中药材的影响•观察清炒法对中药炮制过程中药材的性质变化实验材料•中药材:材料1、材料2、材料3•炒锅、火源•手套、护目镜等实验安全用具实验步骤1.准备中药材和炒锅等实验材料2.预热炒锅,并调整火源温度3.把材料1放入炒锅中,进行清炒处理–观察材料1的颜色、气味等变化–记录下炒制过程中的细节4.重复步骤3,将材料2和材料3分别进行清炒处理5.冷却处理后的材料,并进行保存备用6.对清炒处理后的材料进行性质分析和对比实验结果1.材料1在清炒处理后颜色由原色变为变色2.材料2在清炒处理后气味由气味1变为气味23.材料3在清炒处理后的性质变化较小,变化主要在颜色方面实验讨论•通过清炒法处理中药材,可以改变其颜色和气味•不同的中药材对清炒法的响应不同,可能与其化学成分有关•清炒法可能对中药材的药效产生一定影响,需要进一步的研究结论•清炒法可以通过改变颜色和气味,对中药材进行炮制处理•清炒法对不同中药材的处理效果有所差异,需要根据具体药材进行调整和优化参考文献[1] 张三, 李四. 中药炮制清炒法实验研究[J]. 中药研究, 2020, 10(2): .中药炮制清炒法实验报告(续)实验方法1.准备三种中药材:材料1、材料2、材料32.设置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使用清炒法对中药材进行炮制处理–对照组:不进行任何炮制处理,保持原始状态3.对实验组中的每种材料进行清炒处理1.准备干净的炒锅,预热并调整火源温度2.将材料放入炒锅中,不停地翻炒,直至变色或变香3.炒制过程中,需注意火候的掌握,避免过度炒糊或炙烤4.将炒制后的材料进行冷却,并进行标记和保存实验结果与讨论材料1•实验组:经过清炒处理后,材料1的颜色由原色变为变色,并散发出新的气味。
•对照组:保持材料1的原始状态,颜色和气味无变化。
大厨《食材与烹饪实验》离线作业实验报告答案实验一:炒鸡蛋根据实验要求,我使用了以下材料和步骤进行炒鸡蛋的实验:- 鸡蛋:2个- 油:适量- 盐:适量1. 打开火,热锅加油。
2. 打鸡蛋入碗中,加入适量盐搅拌均匀。
3. 将鸡蛋倒入热锅中,用铲子搅拌均匀。
4. 炒至鸡蛋熟透即可。
实验二:清炒时蔬根据实验要求,我使用了以下材料和步骤进行清炒时蔬的实验:- 时蔬:包括青菜、胡萝卜和蘑菇等- 油:适量- 盐:适量1. 打开火,热锅加油。
2. 将时蔬洗净切块。
3. 将时蔬放入热锅中,用铲子翻炒均匀。
4. 炒至时蔬变软熟即可。
实验三:水煮鱼根据实验要求,我使用了以下材料和步骤进行水煮鱼的实验:- 鱼:去鳞洗净切块- 油:适量- 辣椒粉:适量- 豆瓣酱:适量1. 打开火,热锅加油。
2. 将鱼块放入热锅中,煎至两面金黄。
3. 加入适量的辣椒粉和豆瓣酱,煸炒均匀。
4. 加入适量水,煮开后继续煮数分钟。
5. 撒上一些葱花和香菜即可。
实验四:红烧肉根据实验要求,我使用了以下材料和步骤进行红烧肉的实验:- 猪肉:适量- 料酒:适量- 生姜:适量- 糖:适量- 酱油:适量- 料理烹调方法:1. 将猪肉切块,加入开水中焯水去腥。
2. 热锅加油,放入适量生姜煸炒。
3. 放入焯水后的猪肉块,煸炒至两面微黄。
4. 加入适量料酒、糖和酱油,翻炒均匀。
5. 加入适量开水,调小火炖煮30分钟至肉烂熟。
实验五:汤的制作根据实验要求,我使用了以下材料和步骤进行汤的制作:- 鸡骨:适量- 蔬菜:适量- 葱姜蒜:适量1. 鸡骨放入水中焯水后捞出备用。
2. 热锅加油,放入葱姜蒜煸炒出香味。
3. 加入适量清水和焯水后的鸡骨,调大火煮开。
4. 放入蔬菜继续煮数分钟。
5. 汤煮开后改小火慢炖20分钟即可。
实验六:面食的制作根据实验要求,我使用了以下材料和步骤进行面食的制作:- 面粉:适量- 温水:适量1. 将面粉放入碗中,慢慢加入温水搅拌均匀。
2. 搓揉面团至表面光滑。
清炒法的实验体会与感悟清炒法是根据食物中的鲜味物质和菜肴的鲜味物质分开炒制,并保持两种以上不同性质物质之间相互反应的一种烹调方法。
由于采用不同种类和不同方法炒制、烹制而得名。
“清炒法”是我国烹饪技术中一种较有特色的烹调方法,是我国古代烹饪理论和烹饪技术在食品加工制作方面的反映,有清炒豆腐)和清炒海椒(清炒虾仁)两种。
清炒法是我国北方地区制作面食时主要采用传统方法制作而成,是中国北方传统菜肴制作方法中最具特色和生命力的方法之一。
近年来我国北方地区对清炒法的研究日益深入,但由于清炒法操作复杂而又不能长时间烹制,致使我国北方地区制作出的“清炒法”具有强烈的地方特色。
一、对清炒法的研究我国北方地区制作面食时,以白面为主要原料,以其特有的质地和风味受到人们的喜爱。
清炒法也就在其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王少荣,2004)。
但是传统的清炒法存在着两个缺点:其一,不能长时间炒制;其二,难以长时间保存食物中的营养素。
为此,进行了对清炒法性能因素和加工方法试验研究),因此从制作清炒法到制作菜肴都对其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探索,并在实践中得到应用,提高了制面质量和制品的感官品质(周永刚,,2005)。
二、实验方法对清炒虾仁和清炒豆腐进行实验,采用单因素实验和三因素实验相结合法对三种不同比例(0、5、10)鲜虾加工制作过程中分别添加0 g、5 g和10 g鲜虾,进行鲜味物质与原料鲜味物质之间,二者与食材表面鲜味物质含量结构与相互变化关系等因素进行对比研究,以确定鲜味物质在清炒法中所占重要地位与鲜味物质在食材表面和内部成分组成是否与食材表面活性成分相同以及鲜虾中有效物质是否减少。
以鲜味物质和原料不同比例鲜虾为实验材料。
鲜味物质用10 g鲜虾添加适量水加入适量盐、味精制作样品;鲜味物质为原料鲜味物质用15 g鲜虾添加少许水加入适量盐、味精、淀粉制成样品;鲜虾中有效物质由鲜虾体内游离氨基酸组成不发生改变;鲜味物质为原料鲜虾中有效因子由鲜虾体内游离氨基酸组成不发生改变;鲜味物质用10 g鲜虾添加适量水加入适量淀粉制作样品;鲜味物质用10 g鲜虾添加大量鲜虾含有丰富维生素A、 B、 C、 D以及人体所需的各种氨基酸等物质;鲜味元素选用鲜虾中有效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