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外国小说欣赏《一单元 话题:叙述 叙述角度》优质课教案_11
- 格式:doc
- 大小:43.50 KB
- 文档页数:5
高考文学类阅读考点——叙述人称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本考点在高考中的考察形式,以便有针对性地复习。
2.掌握三种叙述人称的特点和作用,把握答题方法和思考要点。
3.培养学生阅读文学作品的兴趣,让他们在品味与研读中更好地感受文学作品的魅力。
二.教学重难点1.让学生掌握三种叙述人称的特点、作用以及小说中的“我”的作用。
2.通过课堂练习,让学生掌握将考点理论与文本相结合的答题方法。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比较阅读法谈论探究法四.教学工具:多媒体五.教学课时:一课时六.教学过程1.导入《外国小说欣赏》的第一个话题是“叙述”。
这是高考文学类阅读鉴赏的必考点。
今天我们结合高考要求,一起来学习一下“叙述”中的一个小点“叙述人称”。
2.直击高考,明确高考题型设置。
高考常见设题形式:(1)本文在叙述手法或艺术手法上有何特色?请简要赏析。
(2)这篇小说在情节构思上别具匠心,请分析。
(3)这篇小说在人称运用上有何特点?有何效果?(4)这篇文章多种人称的使用有何效果?(5)“我”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3.对比品味,学习三种不同叙述人称等特点和作用。
⑴出示《孔乙己》《项链》经典片段,让学生思考与讨论:细读《孔乙己》和《项链》片段,探讨小说中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各有什么特点和作用。
片段示例1:中秋过后,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看看将近初冬;我整天的靠着火,也须穿上棉袄了。
一天的下半天,没有一个顾客,我正合了眼坐着。
忽然间听得一个声音,“温一碗酒。
”这声音虽然极低,却很耳熟。
看时又全没有人。
站起来向外一望,那孔乙己便在柜台下对了门槛坐着。
他脸上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穿一件破夹袄,盘着两腿,下面垫一个蒲包,用草绳在肩上挂住;见了我,又说道,“温一碗酒。
”……我温了酒,端出去,放在门槛上。
他从破衣供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放在我手里,见他满手是泥,原来他便用这手走来的。
不一会,他喝完酒,便又在旁人的说笑声中,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
——鲁迅《孔乙己》片段示例2:她也是一个美丽动人的姑娘,好像由于命运的差错,生在一个小职员的家里。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外国小说欣赏”《话题:叙述之叙述视角》【教学目标】1.掌握小说的叙述角度和叙述人称。
2.掌握小说的叙述角度和叙述人称与内容、主旨的关系。
【教学重点与难点】1.了解并掌握全知视角与有限视角的运用与作用。
2.掌握叙述采用第一人称“我”的作用3.掌握小说的叙述角度和叙述人称情节、人物、主题的关系。
【教学方法】教授法、点拨法【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课前准备1、预习《外国小说欣赏》第7、8页,了解叙述视角与叙述人称,并完成学案上的表格。
2、预习《桥边的老人》,并思考学案上的问题。
二、教学新课(一)导入新课《大明宫词》的开头,听到一个苍凉的声音在诉说故事,这就是讲故事的人,即叙述者,从“我的出生”一句,我们知道这是“我”在讲故事,我是作者本人吗?不是,我是太平公主,故事里的人物,作者隐藏在叙述者的背后。
(二)有限视角的运用与作用《桥边的老人》主要是谁在叙述?“我”。
我是谁?“我的任务是过桥去侦察对岸的桥头堡,查明敌人究竟推进到了什么地点。
”“那天是复活节的礼拜天,法西斯正在向埃布罗挺进。
”推测:“我”也许是名抗击法西斯的侦察兵(战士),也许是名战地记者。
“我”是叙述者,是故事中的一个人物,“我”来讲故事,即故事主要采用有限视角叙述,有限视角的特征是什么?(表格显示)有限视角的作用:最大限度地发挥读者的能动性,参与文本的解读与重构。
(就像所有影视作品都是导演对小说文本的解读与重构,就如前一阵热火的《流浪地球》原著与电影是有别的,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作者采用有限视角叙述,有意隐藏了什么呢?大家发挥能动性一起来破解吧。
老人是谁?“看管动物”你可推测出:一个动物饲养员作者还故意隐藏了什么?作为读者的“你”试着推测、判断、评价三个对话回合背后的作者有意隐藏的内容。
第一回合对话:我的任务是过桥去侦察对岸的桥头堡……而老人始终坐在那里。
(大车、卡车、男人、女人和孩子们正在涌过桥去)这时车辆已经不多你从哪里来?”我问他(从这开始推动情节)“从圣卡洛斯来,”他说着,露出笑容。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叙述角度的概念,掌握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等叙述角度的运用。
2. 培养学生运用不同叙述角度进行写作的能力,丰富文章的视角和表达效果。
3. 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分析作品中叙述角度的应用。
二、教学内容:1. 叙述角度的定义及分类: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
2. 不同叙述角度的运用方法和特点。
3. 通过对经典文学作品的分析,体会叙述角度在写作中的重要作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掌握不同叙述角度的定义和运用方法。
2. 难点:如何运用不同的叙述角度丰富文章的表达效果。
四、教学方法:1.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经典文学作品,让学生了解不同叙述角度的运用。
2. 讨论法: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不同叙述角度的认识和体会。
3. 实践法:让学生动手尝试运用不同叙述角度进行写作。
五、教学过程:1. 导入:以一首诗歌或短文为例,引导学生关注叙述角度的概念。
2. 新课导入:讲解叙述角度的定义及分类,分析不同叙述角度的特点。
3. 案例分析:选取经典文学作品,分析其中的叙述角度运用,让学生体会不同叙述角度的魅力。
4. 小组讨论:分组让学生就某一叙述角度展开讨论,分享自己的认识和体会。
5. 写作实践: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尝试运用所学叙述角度进行写作。
6. 作业讲评:在下一节课上,让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互相评价,教师进行总结和指导。
7.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不同叙述角度在写作中的重要作用。
8.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提问等方面的积极性,评估学生对叙述角度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在课后作业中运用叙述角度的准确性和创新性。
3.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观点阐述、交流互动等。
4. 作品展示:对学生在课堂上的作品进行评价,关注叙述角度的应用和文章的整体效果。
小小人称,大有深意——谈小说中的叙述人称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辨析小说中的叙述人称和叙述视角;2.理解并掌握文学作品中常见的人称及其作用;3.体验小说中的人称的使用与替换形成的审美效果。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理解并掌握文学作品中常见的人称及其作用,体会小说中的人称的使用与替换形成的艺术效果。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体验特定语境下的小说人物的内心与情感,感悟作者的精神与襟怀;2.理解小说中的人生哲理,感悟人生真谛。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并掌握文学作品中常见的人称及其作用。
2.难点:感受审美表达,培养审美情趣。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练习法四、课时安排:1课时五、教学过程:(一)导入(PPT播放)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卞之琳《断章》同学们,当我们品评这卞之琳的这首小诗不同凡响的题旨,流连于这首小诗含蓄隽永的意境之时,我们更惊叹于作者神奇而灵活的庄周梦蝶式的视角转换。
在这首诗中,有三个视角:一个是“你”的视角,“你站在桥上看风景”、“明月装饰了你的窗”,这时候这两个风景片段都有你的视角,也就是你的视角都在里面暗含着。
你看风景,你看明月,视角自然是你的。
第二个,别人的视角。
别人在楼上看你,别人做梦梦到了你,那视角自然是别人的视角。
第三个,还有一个视角,作者的视角,超然于物外的视角,上帝的视角,全能的视角。
同学们,我们接下来看一个短片(韩剧:“请回答1988”片段),约3分钟。
看之前我想请大家注意在这个片段中的叙述上有没有什么特点?明确:在这个片段中,出现了第一人称的“旁白”,这时候旁白者能够知道被叙述人物的全部秘密,先于被叙述人物知道他们所面临的命运。
事实上这个旁白对于这个事情就有了全知全能的视角,但这里的“我”因为是第一人称,也就是说对于其他事,他仍然是受限视角。
这里,我们谈到了视角和人称,那么他们之间的关系是如何的?小说中的人称又有什么作用呢?我们今天一起来谈谈小说中的叙述人称。
《外国小说欣赏》叙述视角和人称教学设计冯小艳河北秦皇岛市山海关第一中学一、【设计理念】1.教材分析:叙述角度和人称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书高二语文选修教材《外国小说欣赏》第一单元话题叙述中的内容。
主要是引导学生初步感知小说基本特征,是小说欣赏的的第一步,而叙述人称又和叙述角度密不可分,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
2.学情分析: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获得语文学习经验的直接参与者、行动者,更是语文学习中能力提升和价值观培养的主角。
平时大多数人有看小说的习惯,对一些技巧可能没有过多关注过,所以在小说写作上也没有大胆尝试,通过叙述角度和人称的讲解希望学生在阅读小说甚至在写作上能有个很好的促进作用。
二、【教学目标】1.了解叙述角度和人称的有关知识,初步感知小说基本特征。
2.通过阅读及反思,尝试“讲故事”,学会选择合适的叙述视角,运用恰当的人称。
3.进一步反思小说中第一人称的作用,联系高考,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重点】1.注意从不同角度解读小说,学会运用人称写作,表达。
2.用所学解决高考试题中的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一)问题导入,激发兴趣大家爱听故事吗?小说就是一个故事,它要有个讲述人,下面我们看一下《祝福》改写版,思考谁在讲故事。
展示:《祝福》改写版:祥林嫂,卫家山人,一生非常艰辛、坎坷。
早年嫁给比她小十岁的丈夫,有婆婆和一个小叔子,家中以打柴为生。
某年春,丈夫不幸去世,祥林嫂孤身一人来到鲁镇,后在鲁四老爷的家中作女工。
祥林嫂虽然是一个寡妇,但她模样周正,手脚都壮大,又常常顺着眼,是一个安分耐劳的人。
试工期内她干活勤快有力,很快就成为了鲁四老爷家中正式的女工。
日子一天一天的过去,但是祥林嫂的做工却丝毫没有懈怠,到年底,筹备福礼,全是一人担当。
然而好景不长。
新年刚过不久,祥林嫂的婆婆突然来到了鲁镇,并强行带走了祥林嫂。
哪知道祥林嫂的婆婆为了给小叔子筹办结婚的彩礼,竟然将祥林嫂强行嫁到了山里。
第一单元话题前言叙述[话题诠释]叙述即记叙和述说,它是一种记人叙事并陈述其来龙去脉的表述方法。
它一般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结果六个要素。
叙述是记叙性文章的主要表达方法。
一、叙述角度小说一开始,作者就要给自己找一个叙述的身份和位置,这就是叙述视角,或者叙述角度。
这是小说的立足点,它决定了叙述者以何种身份、何种角度来讲述故事。
在具体的作品中,“叙述者”既不等同于作者,也不完全等同于小说中的人物。
“作者——叙述者——人物”三者呈现不同程度的交叉重合关系,从而使小说的叙述方式产生不同的审美效果。
1.全知视角叙事人相当于上帝,对所有的线索、发展和结局都了如指掌,对每个人物的心理、过去和未来都清清楚楚。
2.有限视角故意隐藏一些环节,留给读者自己去推理、判断与评价,完全依赖人物的眼睛来看小说中的世界。
二、叙述人称叙述腔调是指叙述人流露出的感情色彩、年龄、性别、身份等个性特征。
1.讲述叙述者时不时地到场亮相,对小说中的人和事加以一定的解释与判断,还会情不自禁地流露出对那些人与事的感情。
2.显示叙述者差不多完全消失在文字背后,让读者在阅读时独自面对一段生活,面对一个人、一件事。
四、叙述方法[例] 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巧妙的乞讨[美]莫瑞尔·纳恩①听到丈夫即将下岗的消息,当时的震惊令我永远无法忘怀。
②那时我们的婚姻已经经历了10个年头,约翰向我表露了对于这噩梦般遭遇的忧虑。
他向我保证,将尽一切努力找到新工作来维持生计。
我们有3个不到5岁的孩子,还有一个马上就要出世,约翰是全家唯一的经济支柱。
③“生活还要继续,”约翰说,看起来他比我乐观得多,“我们至少还拥有健康,失去的只不过是份工作。
另外,公司会继续发3个月的工资,在这期间我肯定能找到新工作,用不着担心。
”④约翰毕业于名牌大学,具有优异的工作背景,我相信他的自信是有道理的。
约翰早年丧父,他很早就肩负照顾母亲和弟弟妹妹的责任。
他还曾是奥运健将,懂得如何面对挑战,如何苦干加巧干。
《外国小说欣赏》第一单元表达视角与表达人称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选修)《外国小说欣赏》第一单元表达视角与表达人称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选修)一、小说表达角度与人称(一)关于视角小说的视角就是小说中故事的“表达者”的观察角度。
在具体的作品中,“表达者”既不等同于,也不完全等同于小说中的人物。
“ --表达者--人物”三者呈现不同程度的交叉重合关系,从而使小说的表达方式产生不同的审美效果。
(二)视角与人称的复杂关系全知视角,通常采用"上帝俯瞰"的方式表达故事。
即表达者超越小说的所有人物和事件,了解小说的全部细节和所有人物的心理及命运。
这时表达者往往就是本人的化身,为了更清楚地向读者讲述故事,在表达故事的过程中会参加自己的评论及对人物心理的描写,如鲁迅的《阿Q正传》。
现代小说的全知视角也有变通的形式,表达者以超然的纯客观姿态表达,对客观事件保存全知的权威,但不再参加自己的评论和对人物的心理描写,使故事蕴藉性、象征性增强,引发读者的思索,如海明威的《凶手》。
人称:一般以第三人称为主。
好处:1,表达者处于全知全能的地位,凌驾于整个故事之上,洞悉一切,作品中的人物、故事、场景等无不处于其主宰之下,调度之中。
2,随时对人物的思想及行为做出解释和评价,对故事情节及人物形象进行加工处理害处:过多干预和介入在作品和读者之间产生了距离,降低了作品的真实度和可信度。
有限视角,即“凡人目光”。
即表达者只了解故事的局部情节,这时表达者往往是小说中的一个人物。
首先是第一人称方式,由小说中的人物“我”来讲故事,“我”可以是小说的主人公,如鲁迅的《狂人日记》,也可以是小说的次要人物,如《桥边的老人》。
其次是第三人称方式,这种方式是全知视角与有限视角第一人称方式的融合与开展,小说中的“我”仅是故事的表达者,主要采用第三人称叙事,如鲁迅的《孔乙己》。
人称:常采用第一人称,有时用混合视角运用有限视角的`好处:1,给人一种亲历的感觉,可增加真实性与亲切感,2,能使读者的能动性发挥到最大限度,去想象故事背后的故事,故事以后的故事。
《叙述角度》教学设计(部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引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叙述角度的概念及重要性。
培养学生对不同叙述角度的感知和分析能力。
1.2 教学内容叙述角度的定义与分类。
叙述角度在文学作品中的应用。
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叙述角度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文学作品中的叙述角度。
1.4 教学步骤导入:引导学生思考叙述角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新课导入:讲解叙述角度的定义与分类。
案例分析:分析文学作品中的叙述角度。
课堂讨论:学生分享对不同叙述角度的理解和感悟。
总结与拓展: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第二章:第一人称叙述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第一人称叙述的特点和应用。
培养学生对第一人称叙述的分析和欣赏能力。
2.2 教学内容第一人称叙述的定义与特点。
第一人称叙述在文学作品中的应用。
2.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第一人称叙述的基本特点。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文学作品中的第一人称叙述。
2.4 教学步骤复习导入: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第一人称叙述的特点。
新课导入:讲解第一人称叙述的定义与特点。
案例分析:分析文学作品中的第一人称叙述。
课堂讨论:学生分享对第一人称叙述的理解和感悟。
总结与拓展: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第三章:第二人称叙述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第二人称叙述的特点和应用。
培养学生对第二人称叙述的分析和欣赏能力。
3.2 教学内容第二人称叙述的定义与特点。
第二人称叙述在文学作品中的应用。
3.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第二人称叙述的基本特点。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文学作品中的第二人称叙述。
3.4 教学步骤复习导入: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第二人称叙述的特点。
新课导入:讲解第二人称叙述的定义与特点。
案例分析:分析文学作品中的第二人称叙述。
课堂讨论:学生分享对第二人称叙述的理解和感悟。
总结与拓展: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第四章:第三人称叙述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第三人称叙述的特点和应用。
人教版高二年级《话题:叙述角度》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这个话题是人教版选修《外国小说欣赏》第一单元的内容,小说叙述角度是叙述技巧中首先必须解决的问题。
这问题在考试中文学类文本阅读会考到。
【二】学情分析1、在学习了课文《桥边的老人》以及完成了“改写人称”的练习后,学生对叙述人称已有一定的了解。
2、学生并不能真正理解人称和叙述角度的关系,对叙述角度的概念也未形成,故练习中还存在着较多的问题。
3、先对小说叙述角度的技巧有个全面的了解,再通过练习加强理解并巩固。
【三】学习目标1、了解小说的一般性知识,学会选择不同角度鉴赏小说的叙述艺术。
2、掌握小说的叙述角度和常用人称。
3、考察小说叙述角度和叙述人称与内容、题旨呈现的关系。
【四】学习重点1、掌握小说的叙述角度和常用人称。
2、学会选择若干角度鉴赏小说的叙述艺术。
【五】学习难点全知视角与有限视角在小说中的交替出现的赏析和作用。
【六】课前准备1、学生学习准备。
学生完成了《桥边的老人》的“人称改写”练习,并已预习《话题叙述》的内容。
2、教师的教学准备。
学生作业“人称改写”练习已批改,并已总结问题所在。
精心查找阅读了相关的理论书籍,并有相当详细的备课资料,以及可实际操作的多媒体课件。
3、教学用具的准备。
操作性强的教学多媒体PPT课件。
【七】教学过程:一、导入以不同叙述角度表述寓言《狐狸和乌鸦的故事》,整体认知叙述角度。
大家也许还记得寓言《狐狸和乌鸦的故事》,故事内容大体是这样的:一天,一只乌鸦偷来一块肉,它停在树上,正要饱餐一顿,这时,树下走来一只狐狸。
这只狐狸也正好肚子里饿得难受。
当它看见树上乌鸦嘴上的那块肉时,已经垂涎三尺了。
它想,怎样才能将肉骗过来呢?它想了想,灵机一动,抬头对乌鸦说:“尊敬的乌鸦小姐,你今天可真漂亮,不过据说你的歌声更美,不知是不是这样?”乌鸦一听,知道狐狸在打自己的主意,便闭口不理。
狐狸看见此计不成,拔脚就走,边走边说:“没想到我今天碰到一只哑巴,原来你根本不会唱歌。
我的教学设计
环节一:2016年与2017年文学类文本阅读之比较:
学生在比对中得出结论:
命题变化与指向
(1)命题材料
由重视小说变为散文小说
并重;
(2)题型设计
一道客观选择题、两道主观题,分值被压缩到14分;
(3)考查重点
注重作品的原初阅读,整体理解文意,强化审美鉴赏能力考查。
运用图表形象直观,学生可以一目了然的看出16年和7年考查的变化。
环节二:明确散文的概念及特点
教师总结:
散文概念:散文是作者运用生动活泼、形象具体的语言描摹社会生活中的人、事或自然景观,深入挖掘其中的真谛、哲理,真挚表达对社会、人生、自然的感悟的一种文体。
散文特点:1、取材广泛2、形式灵活3、语言优美
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散
文,总结特点:形散神不
散
先明确概念,在
讲解之前做到
纲举目张。
环节三:课堂探究
按提示阅读导学案,完成1-3题,并总结做题技巧(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统一考试新课标Ⅱ)
阅读提示:
1、专注阅读课标卷2文学类文本——《窗子以外》(林徽因),梳理文章层次结构,概括各部分大意。
2、完成1-3题(注意设问角度,总结答题方法)。
1.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第二段描写窗外四个乡下人的背影,笔触细致,表学生认真阅读文本,梳理
文章结构结构:
窗子以内窗子以外
有形的无形的
有同学选择了C选项,认
理解文本是答
任何题的关键,
好多学生之所
以答错往往在
于文本理解偏
颇或错误,所以
做题之前我先
让学生梳理结
构。
《叙述人称》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掌握三种叙述人称的的特点、好处和不足。
2、理解叙述人称之间相互转换的好处。
3、学以致用,运用所学的知识灵活运用到试题中。
教学重点:叙述人称的作用教学难点:叙述人称的转换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根据近几年全国卷部分问题设置的学情分析导入新课二、教学新授(一)、初步了解叙述人称在作家作品中的不同选择第一人称--------- 最基本的叙述形式第二人称--------- 最少见的叙述形式第三人称--------- 最成熟的叙述选择(二)、结合所学的作品分析三种人称的特点、好处、不足。
1、第一人称:特点:叙述人“我”是故事的讲述者、参与者、见证者、亲历者。
可以是主要人物,也可以是次要人物。
好处:真实亲切,拉近小说与读者的距离,便于抒情。
不足:叙述的眼光较为主观,只能局限于叙述人“我”的所见所闻,受到一定的限制,是“有限的讲述”。
2、第二人称:特点:“你”不是讲述者,只是故事中的人物,它和第三人称的情况差不多,叙事者也在局外,但与第三人称又略有不同:它与人物有着一种密切的对话关系。
好处:拉近叙述者和人物之间的距离,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
3、第三人称:特点:叙述者不是故事中的人物,他是站在故事外部,以旁观者的身份讲述故事,叙述人是作为“第三者”隐形的“他”,并不是出现于故事中的“他”。
故事中的他是叙述者眼中被叙述的人物。
好处:叙述自由,超越时空,无所不知,可洞察小说人物的内心活动。
不足:叙述缺乏亲切感,使小说与读者之间产生距离。
(三)、结合作品分析人称之间的相互转换1、第一人称“我”转换为第三人称“他”示例:鲁迅《祝福》2、第三人称“他”转换为第二人称“你”示例:闵文《老师,妈妈》三、了解高考考查的常见题型1、故事的主体部分采用第几人称叙述?有什么效果?2.小说末两段采用第一人称“我”来叙述,有什么好处?3.作品是怎样叙述……的故事的?这样写有什好处?请简要分析。
《话题:叙述角度和人称》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小说的一般知识,学会选择若干角度鉴赏小说的叙述艺术;掌握小说的叙述角度和常用人称。
过程与方法考察小说叙述角度和叙述人称与内容、题旨呈现的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阅读文学作品的兴趣,学会欣赏小说的叙述艺术。
教学重点掌握小说的叙述角度和常用人称;学会选择若干角度鉴赏小说的叙述艺术。
教学难点有限视角的两种类型;学以致用,用所学相关知识进行答题训练。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温故知新,积累知识储备1.四大文学体裁:小说、散文、诗歌、戏剧。
2.小说概念:一种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情节和环境的描写来概括地反映社会生活、表达主题的叙事性文学体裁。
3.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
4.小说的分类:(1)按篇幅:长、中、短、微。
(2)按创作原则:现实主义浪漫主义。
(3)按时代:古代小说、现代小说、当代小说。
(4)按国家:中国小说、外国小说。
(5)按题材:言情、武侠、科幻、魔幻、侦探、历史、纪实……(6)表现手法:诗体、书信体、章回体、意识流。
5.小说的主要描写手法:按内容:语言、动作、肖像、神态、心理、细节、环境(景物)。
按技巧:工笔、白描,侧面、正面。
环境:自然与人文(社会)。
6、小说的情节模式:完整模式: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一般模式: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二、改编故事,体会叙述艺术1.以不同叙述角度讲述《狐狸和乌鸦的故事》,整体认知叙述角度。
大家也许还记得寓言《狐狸和乌鸦的故事》,故事内容大体是这样的:一天,一只乌鸦偷来一块肉,它停在树上,正要饱餐一顿,这时,树下走来一只狐狸。
这只狐狸也正好肚子里饿得难受。
当它看见树上乌鸦嘴上的那块肉时,已经垂涎三尺了。
它想,怎样才能将肉骗过来呢?它想了想,灵机一动,抬头对乌鸦说:“尊敬的乌鸦小姐,你今天可真漂亮,不过据说你的歌声更美,不知是不是这样?”乌鸦一听,知道狐狸在打自己的主意,便闭口不理。
横看成岭侧成峰——小说“叙述角度”教学设计【教学设想】在第一课时已经学习了《桥边的老人》的基础上,本堂课的目标是以小说的叙述视角为切入点,依托层层深入的课堂活动展开教学环节,设计“小小说阅读”“表格填写”“文影比较”“知识迁移”“看图写话”等活动引导学生真正读懂小说,提升阅读能力。
这些活动设计不单单是让学生熟悉小说文本,更是以活动为引导,促使学生可以从某些特定的角度入手,更加深层地理解小说的主题表达与艺术魅力。
当学生在完成比较、补白等学习活动,主动地去探究小说为什么是这样写而非那样写时,阅读的自主性也可得到很大程度的提升。
【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两篇课外的微型小说,理清叙述视角的概念和特点,为后面探讨叙述视角的功能及运用奠定基础。
2.通过填写表格,对小说《竹林中》进行文本分析,探讨叙述视角之于小说的意义。
3.通过小说《竹林中》与电影《罗生门》的比较,进一步体会视角的转变会对作品产生重大影响。
4.通过知识迁移、探究,进一步探讨叙述视角的多维度运用。
5.通过看图写话,实践如何用不同的视角讲故事。
【课前准备】阅读小说《竹林中》,观看影片《罗生门》。
【教学步骤】活动一.阅读小小说,理清“叙述视角的概念和特点”。
1.(导入)有一句诗歌叫“横看成岭侧成峰”,意思是从不同的角度去欣赏一片风景,目之所见也是不同的,同样的,讲述一个故事也可以有不同的角度,作者是以什么角度来讲故事,就是小说的叙述视角。
问:小说有哪些叙述视角?【明确】小说的叙述视角分为:有限视角——第一人称叙述全知视角——第三人称叙述2.问:请同学阅读鲁迅的《一件小事》和哈巴特·霍利的《德军剩下的东西》,回答它们分别运用了怎样的叙述视角?联系以往所学的小说,说说这两种叙述视角有着怎样的特点?《一件小事》鲁迅我从乡下跑到京城里,一转眼已经六年了。
其间耳闻目睹的所谓国家大事,算起来也很不少;但在我心里,都不留什么痕迹,倘要我寻出这些事的影响来说,便只是增长了我的坏脾气,——老实说,便是教我一天比一天的看不起人。
“151”练习之叙述人称的作用例1:《溜索》我战战兢兢跨上角框,领队吼一声:“往下看不得,命在天上!”猛一送,只觉耳边生风,僵着脖颈盯住天,倒像俯身看海。
自觉慢了一下,急忙伸手在索上向身后拔去。
这索由十几股竹皮扭绞而成,磨得赛刀。
手划出血来,黏黏的反而抓得紧。
手一松开,撕得钻心一疼,不及多想,赶紧倒上去抓住。
猛地耳边有人笑:“莫抓住不撒手,看脚底板!”方才觉出已到索头。
慎慎地下来,腿子抖得站不住,脚倒像生下来第一遭知道世界上还有土地,亲亲热热跺几下。
猛听得空中一声忽哨,尖得直入脑髓。
回身却见领队早已飞到索头,抽身跃下,走到汉子们跟前。
牛们终于又上了驮,铃铛朗朗的响着,似是急急地要离开这里。
上得马上,才觉出一身黏汗,风吹得身子抖起来。
顺风出一口长气,又觉出闷雷原来一直响着。
1、问题:本文以第一人称叙述有什么作用?例2:《孩子,我为什么打你》有一天与朋友聊天,我说,就是在文化大革命中当红卫兵,我也没打过人。
我还说,我这一辈子,从没打过人……你突然插嘴说:妈妈,你经常打一个人,那就是我……那一瞬屋里很静很静。
那一天我继续同客人谈了很多的话,但所有的话都心不在焉。
孩子,你那固执的一问,仿佛爬山虎无数细小的卷须,攀满我的整个心灵。
面对你纯真无瑕的眼睛,我要承认:在这个世界上,我只打过一个人。
不是偶然,而是经常,不是轻描淡写,而是刻骨铭心。
这个人就是你。
在你最小最小的时候,我不曾打你。
我生怕任何一点儿轻微地碰撞,将你稚弱的生命擦伤。
我为你无日无夜地操劳,无怨无悔。
面对你熟睡中像合欢一样静谧的额头,我向上苍发誓:我要尽一个母亲所有的力量保护你,直到我从这颗星球上离开的那一天。
你像竹笋一样开始长大。
你开始淘气,开始恶作剧。
对你摔破的盆碗、拆毁的玩具、遗失的钱币、污脏的衣着……我都不曾打过你。
我想这对于一个正常而活泼的儿童,都像走路会跌跤一样应该原谅。
第一次打你的起因,已经记不清了。
人们对于痛苦的记忆,总是趋向于忘记。
《话题:叙述角度和人称》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小说的一般知识,学会选择若干角度鉴赏小说的叙述艺术;掌握小说的叙述角度和常用人称。
过程与方法考察小说叙述角度和叙述人称与内容、题旨呈现的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阅读文学作品的兴趣,学会欣赏小说的叙述艺术。
教学重点掌握小说的叙述角度和常用人称;学会选择若干角度鉴赏小说的叙述艺术。
教学难点有限视角的两种类型;学以致用,用所学相关知识进行答题训练。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温故知新,积累知识储备1.四大文学体裁:小说、散文、诗歌、戏剧。
2.小说概念:一种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情节和环境的描写来概括地反映社会生活、表达主题的叙事性文学体裁。
3.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
4.小说的分类:(1)按篇幅:长、中、短、微。
(2)按创作原则:现实主义浪漫主义。
(3)按时代:古代小说、现代小说、当代小说。
(4)按国家:中国小说、外国小说。
(5)按题材:言情、武侠、科幻、魔幻、侦探、历史、纪实……(6)表现手法:诗体、书信体、章回体、意识流。
5.小说的主要描写手法:按内容:语言、动作、肖像、神态、心理、细节、环境(景物)。
按技巧:工笔、白描,侧面、正面。
环境:自然与人文(社会)。
6、小说的情节模式:完整模式: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一般模式: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二、改编故事,体会叙述艺术1.以不同叙述角度讲述《狐狸和乌鸦的故事》,整体认知叙述角度。
大家也许还记得寓言《狐狸和乌鸦的故事》,故事内容大体是这样的:一天,一只乌鸦偷来一块肉,它停在树上,正要饱餐一顿,这时,树下走来一只狐狸。
这只狐狸也正好肚子里饿得难受。
当它看见树上乌鸦嘴上的那块肉时,已经垂涎三尺了。
它想,怎样才能将肉骗过来呢?它想了想,灵机一动,抬头对乌鸦说:“尊敬的乌鸦小姐,你今天可真漂亮,不过据说你的歌声更美,不知是不是这样?”乌鸦一听,知道狐狸在打自己的主意,便闭口不理。
狐狸看见此计不成,拔脚就走,边走边说:“没想到我今天碰到一只哑巴,原来你根本不会唱歌。
”乌鸦一听急了,赶紧张开嘴唱歌,这样一来,肉就掉下去了。
狐狸叼起肉,一溜烟跑了。
这个故事我们可以改编成另外两种版本。
版本一《我受骗了》(乌鸦版):一天,我偷来一块肉,停在一棵树上正要美餐一顿,这时,树下走过来一只狐狸。
我马上警惕起来。
因为我知道狐狸向来很狡猾,他老是骗人。
看样子他今天又没安好心。
我不理他,开始吃肉了。
狐狸看见我在吃肉,馋得直流口水,急得在树底下直打转。
看我把你馋死!我故意把吃肉的声音弄得很响。
忽然,狐狸在树下说话了:“尊敬的乌鸦小姐,你今天可真漂亮,不过据说你的歌声更美,不知是不是这样?”我一听就知道狐狸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他是要引诱我张嘴,骗我嘴上的肉。
于是我沉默不语,仍然吃得津津有味。
过了一会儿,狐狸看见我没理他,拔腿就走,边走边叹气说:“没想到我今天碰到一个哑巴,原来你根本不会唱歌。
”我一听这话急了,我想,我平生最怕的就是被人看扁,我今天可不能让一只狐狸给小看了。
于是,我不顾一切地张开嘴巴,这样一来,肉掉下去了。
狐狸叼起肉,一溜烟跑了。
我气得哇哇大叫,真后悔自己太爱慕虚荣,一顿到嘴的美味就这样没了。
版本二:《今天的运气真不错》(狐狸版):我已经好几天没有吃一顿饱饭了,这年头,弄点吃的可真不容易。
我饥肠辘辘地在一棵树下走来走去,饿得头发晕。
这时,我听到头顶上有响声,我抬头一看,原来飞来了一只乌鸦,嘴里还衔着一大块肉呢!她停在树上。
一大块肉,足足有三两重。
好,美味来了!我心里一喜。
可是我心里又一急,怎么样才能把肉从树上骗下来呢?我脑子飞快地转动,好,想起来了,不是听说乌鸦爱慕虚荣吗?我就从这里下手。
我清了清嗓子,抬头对乌鸦说:“尊敬的乌鸦小姐,你今天可真漂亮,不过据说你的歌声更美,不知是不是这样?”说完这话,半天没有听到树上的回答,我想,这只乌鸦,可能识破了我的计谋。
听得树上吃肉的声音,我心急如火,心想还不快想办法,肉就被她吃光了。
我又生一计,假装要走的样子,边走边说:“没想到我今天碰到一个哑巴,原来你根本就不会唱歌。
”我偷眼瞧瞧乌鸦,看见她终于急了,只听“哇”的一声,那块肉掉了下来。
我赶紧跑过去,叼起肉一溜烟跑掉了。
同样的一个故事,用了三种讲法。
这三种讲法有什么不同呢?指导:三个故事用了两种人称、三个人物的角度来叙述的。
第一个故事是第三人称;第二个故事是第一人称,故事中的乌鸦变成了“我”,以乌鸦的口吻来讲这个故事;第三个故事是第一人称,故事的中狐狸变成了“我”,以狐狸的口吻来讲这个故事。
内容一样,角度不同,故事刻画的心理活动、所表现的性格,最后在读者这里表现的效果也不同。
这就涉及到小说叙述视角问题。
2.小说,是一种叙事艺术,主要是叙述,讲故事。
既然要讲,就有一个选择和确定讲述角度问题。
所谓叙述角度,就是故事是由谁讲的,故事里发生的事是谁亲眼看到的,或者是谁想的,它决定了叙述者以何种身份、何种角度来讲故事。
三、研读文本,探究叙述角度1.阅读下面的片段,分析其叙述角度的不同。
(1)我小时候,家在哈佛尔,并不是有钱的人家,也就是刚刚够生活罢了。
我父亲做着事,很晚才从办公室回来,挣的钱不多。
我有两个姐姐。
(《我的叔叔于勒》)(2)我从十二岁起,便在镇口的咸亨酒店里当伙计……专管温酒的一种无聊职务了。
我从此便整天的站在柜台里,专管我的职务。
虽然没有什么失职,但总觉得有些单调,有些无聊。
掌柜是一副凶脸孔,主顾也没有好声气,教人活泼不得;只有孔乙己到店,才可以笑几声,所以至今还记得。
……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孔乙己》)(3)她也是一个美丽动人的姑娘,好象由于命运的差错,生在一个小职员的家里。
她没有陪嫁的资产,也没有什么法子让一个有钱的体面人认识她,了解她,爱她,娶她;最后只得跟教育部的一个小书记结了婚。
她不能够讲究打扮,只好穿着朴朴素素,但是她觉得很不幸,好像这降低了她的身分似的。
因为在妇女,美丽、丰韵、娇媚,就是她们的出身;天生的聪明,优美的资质,温柔的性情,就是她们唯一的资格。
(《项链》)问题:说说这些片段使用什么人称叙述?第一篇:第一人称。
第二篇:第一人称。
第三篇:第三人称。
第一、二篇的叙述以一个小孩的口吻叙述,他的视角(相对于社会来说)是仰视的,这个视角决定了这样的叙事是一种“现在进行时”的叙事,使读者与作品中的人物一同经历着成长的或者所见到的人间的悲欢。
第三篇小说是第三人称,只知道介绍的内容,看不出具体是谁,但是“他”很厉害,仿佛知道她的一切,“前世今生”。
2. 小说是要有一个讲述人的,即故事由谁来讲。
要给自己找一个叙述的身份和位置,这就是叙事的角度。
它也可称为视角,是一个小说叙述的立足点;它决定了叙述者以何种身份、何种角度来讲述故事。
叙述角度包括“全知视角”和“有限视角”,分别又称为上帝俯瞰”和“凡人目光”。
全知视角:小说的叙事人就是作者,全知全能,无所不在,绝对控制,什么都为读者安排妥当了。
往往用第三人称来叙事。
叙事人相当于上帝,他对情节的发展,人物的心理、命运了如指掌,甚至走到前台对人物评应论足。
好处:①便于作者对人物、情节的掌控;②便于作者对人物主评判,使作者的倾向鲜明地展示在读者面前。
有限视角:小说的叙事人不再是全知全能的上帝——作者,而是小说中的某个人物,讲究含蓄,讲究隐藏、留白。
往往用第一人称来叙事。
依靠人物的眼睛来看小说中的世界。
好处:能充分激发读者的阅读能动性,主动参与,全心投入,更能体验到阅读的魅力,将读者变为小说的第二作者。
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让读者去推理、评判。
3.这两种视角的区别是什么?明确:全知视角的叙述者是全知全能的,了解小说全部的细节和所有人物的心理和命运,甚至在叙述过程中加入评论,对人物的心理描写。
有限视角的叙述者则只介绍故事的部分情节,把一部分内容隐藏起来了。
4.有限视角是现代小说的一大贡献。
而这一贡献主要是由西方小说家作出的。
有限的视角又有两种情况:(1)叙述者和人物知道得一样多。
在《桥边的老人》中,小说主人公“我”就是故事的讲述人。
叙述者和人物是重叠的,“我”作为作品中的一个人物,完全以自己的世界观和立场出发叙事。
在讲述这个故事时,叙述者似乎和人物所知道得一样多。
(2)叙述者知道得比人物少。
这在侦探类小说中尤为常见。
侦探类小说往往以案件的结果作为开头,引起悬念。
在柯南道尔《福尔摩斯探案集》和阿加莎·克里斯蒂的侦探小说中,总是由侦探展开调查,不断地抛出迷惑读者甚至叙述者的线索,不到最后侦探揭示谜底,似乎连叙述者都不知道谁是真凶。
叙述者完全站在一个旁观者的角度,通过人物的外部对话和行动来展开故事,他显然是要等人物行动之后,才能和读者一起判断出事情的发展。
5. 在同一篇小说中,视角也可以灵活转换。
芥川龙之介的《莽丛中》讲叙一件杀人案件,由多个当事人各自叙述案件发生的经过。
作者巧妙地将有限视角与全知视角结合,将有限视角统摄于全知视角之下,有节制地讲述故事,又回避了作者参与的痕迹。
作者将每个当事人的叙述汇总在一起,而每个人物的视角都是有限的,作者让这些来自于不同视角的互相矛盾的叙事互相颠覆、互相印证,从而叠加出一个破碎的难以确定的所谓“真相”。
6. 课堂练习:阅读下面小说,分别以回乡士兵和约安的视角,用第一人称有限视角来叙述这篇小说的内容,可以适当增加细节和增删词语。
《德军剩下来的东西》法哈巴特·霍利战争结束了。
他回到从德军手里夺回来的故乡。
他匆匆忙忙在路灯昏黄的街上走着。
一个女人捉住他的手,用吃醉了酒的口气和他讲:“到哪去?是不是上我那里?”他笑笑,说:“不。
不上你那里——我找我的妻子。
”女人突然嚷了起来:“啊!”他也不由自主抓住了女人的肩头,迎着灯光。
他的手指嵌进女人的肉里。
他们的眼睛闪着光,他喊着“约安!”把女人抱了起来。
提示:小说反映了“二战”中纳粹德军对法国领土的践踏和对法国人民的蹂躏。
战争剩下的不仅仅是残垣断壁,一片废墟,更严重的是对人民心理和灵魂上的巨大创伤。
小说当中,让抗战英雄在前线流血,又让他们回故乡流泪,这是怎样的惨烈的悲剧。
小说由此来突出反战主题,控诉战争的罪恶,意义深远。
改写示例:以士兵的视角叙述这该死的战争终于结束了,我急急忙忙收拾好行装,踏上回乡的火车。
我美丽的家乡,我迷人的约安,你还好吗?征战这么多年,都没收到你的消息,你还好吗?快到了,快到了,我匆匆忙忙走着,寻找着我熟悉的街区,这条步行街啊,都成什么了,残垣断壁,路面布满坑坑洼洼,昏黄的路灯一闪一闪,像是快要断气一样。
这时,一个女人低着头,从旁边的巷子跌跌撞撞冲过来,披散的头发遮住了半边脸,浑身酒气,她靠过身来一把抓住我的手说,“到哪去?是不是上我那里?”我急忙推开她,笑笑说“不。
不上你那里——我找我的妻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