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7年北京公众生态环境满意度调查

2017年北京公众生态环境满意度调查

2017年北京公众生态环境满意度调查
2017年北京公众生态环境满意度调查

2017年北京市公众生态环境满意度调查方案

一、调查目的

了解公众对空气、水和土壤等生态环境质量的主观满意程度,为北京市生态文明建设评价考核提供参考依据。

二、调查范围与对象

此次调查的范围为全市16个区,调查对象为在本地区居住半年及以上的常住市民。

三、调查内容

调查问卷全面系统反映人居环境健康的各个方面,重点关注居民反映强烈且与生活密切相关的空气、水、土壤以及其他生活环境等方面的满意程度,同时调查居民对垃圾污水处理、危险废物处置处理及噪声、光污染、电磁辐射等其他环境问题的主观态度。

四、调查方式

调查采用计算机辅助电话调查(CATI)方式。

五、样本分布及配额要求

调查方案设计遵循全面、客观、科学、横向及纵向可比原则,采取分层随机抽样方法和计算机辅助电话调查手段,调查结果对全市和各区具有代表性。调查结果可分别测算全市和各区的公众生态环境满意度指数及各分类指数。

调查总体为全市16个区全体成年居民,采取分层随机抽样方法抽选调查对象,调查总样本量为6400人(置信度95%,最大允许误差1.2%)。每区调查样本为400个(置信度95%,

最大允许误差4.9%)。

同时,为保证有较高的抽样精度和主要调查指标有较好的代表性,调查中每个区的男女比例控制在1:1左右,按照年龄段平均分配,每个年龄段控制在20%左右。(见表1)

表1 配额要求

六、主要结果指标

公众生态环境满意度调查可提供两个结果指标,一是公众生态环境满意度,二是公众生态环境满意程度指数,以公众生态环境满意度为主。这两个结果指标都根据问题Q14计算所得。

1.公众生态满意度是指问题Q14中选择“非常满意”和“比较满意”的比重之和。

公众生态环境满意度取值在0-100%之间,表示对于生态环境持积极评价态度的公众所占的比重。由于该比重不区分“比较满意”和“非常满意”,因此同一结果由于结构差异可能带来满意程度的不同。

2.公众生态环境满意程度指数是指用问题Q14的4个选项选择比重加权计算的综合满意度分值。具体计算方法如下:

首先对Q14题的选项赋值如下:当居民选择“非常满意”时,赋值X1=2;选择“比较满意”时,赋值X2=1;选择“不

太满意”时,赋值X3=-1;选择“很不满意”时,赋值X4=-2。

公众生态环境满意程度指数=(((N1X1+ N2X2 + N3X3 + N4X4)/N)/2*100+100)/2;式中,Ni为选择Xi的人数,N 为答题总人数;Xi为各选项的赋值。

公众生态环境满意程度指数取值在“0—100”之间。“0”表示“极端不满意”,100表示“非常满意”,“50”为“满意”和“不满意”的临界值。当满意程度指数大于50时,表明公众对生态环境趋于满意,越接近100满意程度越高;小于50时,表明公众对生态环境趋于不满意,越接近0不满意程度越深。

七、调查时间安排

调查时间初步安排为2017年7月-8月。

八、调查成果

调查数据、调查分析报告。

2017年北京市公众生态环境满意度调查问卷

先生/女士你好:

我是北京市社情民意调查中心的访问员,正在进行“公众生态环境满意度调查”,想了解您对当地生态环境方面的看法。占用您几分钟可以吗?谢谢!

甄别部分

A1请问您的年龄是?(单选)(18岁以下或70岁以上终止访问)

1.18-30岁

2.31-40岁

3.41-50岁

4.51-60岁

5.61-70岁

A3请问您在____区(显示A2被访者所在区的名称,下同)的居住时间?(单选)

1.半年以下(停止访问,其他选项继续)

2.半年到一年(含)

3.一至三年(含)

4.三年以上

A4请问您的居住地是城镇还是农村?(单选)

1.城镇

2.农村

A5记录被访者性别:(单选)

1.男

2.女

主体部分

请注意:同一问卷中最多只能选择4个“⑤不清楚或不关注(不读出)”,超过4个则终止访问。

Q1 您对______区的空气质量是否满意?(单选)

1.非常满意

2.比较满意

3.不太满意

4.很不满意

5.不清楚或不关注(不读出)

Q2您对______区的饮用水质量是否满意?(单选)

1.非常满意

2.比较满意

3.不太满意

4.很不满意

5.不清楚或不关注(不读出)

Q3您对______区的土壤质量是否满意?(单选)

(注:土壤是否受到过量化肥、农药、企业污水排放等污染而使土壤质量发生恶化。)

1.非常满意

2.比较满意

3.不太满意

4.很不满意

5.不清楚或不关注(不读出)

Q4您对______区的环境绿化情况是否满意?(单选)

1.非常满意

2.比较满意

3.不太满意

4.很不满意

5.不清楚或不关注(不读出)

Q5您对______区的污水集中处理情况是否满意?(单选)

(注:污水集中处理,指通过排水管网收集生产、生活污水,并输送到污水处理厂进行净化后再排入水体或者再次使用。)

1.非常满意

2.比较满意

3.不太满意

4.很不满意

5.不清楚或不关注(不读出)

Q6您对______区的生活垃圾分类状况是否满意?(单选)

(注:生活垃圾分类,指建立了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处理设施,并集中收集、运输、分类处理生活垃圾。)

1.非常满意

2.比较满意

3.不太满意

4.很不满意

5.不清楚或不关注(不读出)

Q7您对______区公共厕所卫生条件是否满意?(单选)

1.非常满意

2.比较满意

3.不太满意

4.很不满意

5.不清楚或不关注(不读出)

Q8您认为______区的河流、湖泊受污染的程度是?(单选)

(河流、湖泊污染:指排入河流/湖泊的污染物导致河水/湖水水质恶化。)

1.没有污染

2.轻度污染

3.中度污染

4.严重污染

5.不清楚或不关注(不读出)

Q9您认为______区企业排污带来的污染程度是?(单选)

(注:企业排污带来的污染,指企业生产过程中排出的有害气体、污水、有害废弃物导致的大气、水、土壤污染和噪声污染等。)

1.没有污染

2.轻度污染

3.中度污染

4.严重污染

5.不清楚或不关注(不读出)

Q10您认为______区农业污染的程度是?(单选)

(注:农业污染,指化肥、农药和农膜的不合理使用造成的土壤和水等污染,以及养鸡、养猪等畜禽养殖造成的污染等。)

1.没有污染

2.轻度污染

3.中度污染

4.严重污染

5.不清楚或不关注(不读出)

Q11您认为______区的噪音污染的程度是?(单选)

(注:噪音污染,指交通、建筑施工、娱乐场所等噪声对人及周围的环境造成的不良影响。)

1.没有污染

2.轻度污染

3.中度污染

4.严重污染

5.不清楚或不关注(不读出)

Q12您认为______区的光污染的程度是?(单选)

(注:光污染,指过量的光辐射如建筑玻璃幕墙、磁砖墙面反光,广告灯、霓虹灯等对人类生活和生产环境造成的不良影响。)

1.没有污染

2.轻度污染

3.中度污染

4.严重污染

5.不清楚或不关注(不读出)

Q13您认为______区的电磁辐射污染的程度是?(单选)

(注:电磁辐射,包括电子、电气设备、高压输电线、广播电视发射台或中转站、移动通信基站、轻轨和高铁、电车等产生的电磁辐射。)

1.没有污染

2.轻度污染

3.中度污染

4.严重污染

5.不清楚或不关注(不读出)

Q14您对______区的生态环境是否满意?(单选)

1.非常满意

2.比较满意

3.不太满意

4.很不满意

5.不清楚或不关注(不读出)

Q15与去年相比,您认为______区的生态环境有什么变化?(单选)

1.好很多

2.好一些

3.没变化

4.差一些

5.差很多

6.不清楚或不关注(不读出)

Q16您对北京市(包括区)的生态环境建设还有哪些希望、意见和建议?欢迎您提出来,您谈得越具体越好。

背景资料部分

下面我想问您几个有关您和您家庭的问题,供资料分析用,希望您不要介意。

C2.请问,您的受教育程度(最高学历水平)是什么?(单选)

C3.请问,您的职业或身份是什么?(单选)

访问到此结束,谢谢您的配合,再见。

北京市生态安全格局

作者:俞孔坚王思思马强 经历近三十年来的快速发展,我市面临这一系列资源环境制约,国土生态安全面临威胁:水资源严重短缺,河湖调蓄能力明显下降;土地后备资源不足,节约性和集约化利用程度有待提高;建成区“摊大饼”式扩张,城市空间结构不尽合理;景观破碎化趋势明显,绿色空间尚没有形成有机系统等[1-3]。如何从空间上协调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实现精明增长与精明保护的双赢,已经成为紧迫而现实的问题。鉴于上述问题,《北京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年)》提出的规划重点之一便是构建首都生态空间保护体系。此次规划修编中将城市生态安全格局(Ecological Security Pattern)理论和方法引入土地规划中,与传统的生态区划式生态空间保护体系的构建不同,城市生态安全格局更加强调维护城市生态系统结构和过程健康与完整。在我国,生态安全格局被认为是实现区域或城市生态安全的基本保障和重要途径[4-9]。 1 生态安全格局的概念 生态安全格局以景观生态学理论和方法为基础,通过对各种生态过程(包括城市的扩张、物种的空间运动、谁和风的流动、灾害过程的扩散等)的分析和模拟,来判别对这些过程的安全与健康局有关建议以的景观元素、空间位置及空间联系,这种关键性元素、战略位置和联系所形成的格局就是生态安全格局[10-11]。生态安全格局旨在解决如何在有限的国土面积上,以最高效的景观格局、维护土地生态过程、历史文化过程、游憩过程等的安全与健康的问题。针对北京是生态问题,重点研究综合水安全格局、地质灾害安全格局、生物保护安全格局、文化遗产安全格局和游憩安全格局,并将他们整合为总体综合生态安全格局,形成北京市国土生态保护和未来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基础设施。 2北京市生态安全格局 2.1 综合水安全格局 快速城市化导致城市水文过程的根本改变:人口的快速膨胀导致水资源严重短缺;不透水铺装面积的增加知识内涝频发;雨水资源大量流失,亟待深度开发利用;地下水采补失衡,引起湿地萎缩;工程化措施对水文过程造成负面影响。城市水系统和水环境的完整与健康已成为制约北京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环节。本文已恢复天然水文过程和维护城市雨洪安全为目标,运用ArcGIS空间分析技术,对洪水、地表径流等过程进行分析和模拟,构建洪水安全格局和雨水安全格局,并考虑地表和地下水源保护以及地下水补给,叠加形成综合水安全格局。

国土尺度生态安全格局

进入工业时代以来,随着人口的激增和工程技术的不断进步,人类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速度改变着自然环境,导致许多生态环境问题的出现[1]。尤其在我国,快速的人口增长和大规模的快速城市化进程对资源环境带来巨大压力[2]。同时受全球气候变暖和不合理土地利用活动共同影响,我国出现冰川后移、冻土退化、湿地萎缩、水土流失[3]、沙漠化[4]、洪涝灾害加剧[5]、生物多样性下降[6]和水源涵养能力降低等诸多生态环境问题[7,8],生态安全已成为科学研究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点关注领域。 我国学者针对生态安全议题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尤其在生态安全评价理论与方法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9-14],但区域景观格局优化与调控方面的研究仍处于探索阶段。近年来提出的景观安全格局[14,15]、区域生态安全格局[16]理论与实践为抽象的生态系统服务概念和可实施的空间规划之间建立了沟通的平台,并开展了部分探索性的研究[17-22]。在国家政策制定层面,我国在自然区划、农业区划基础上相继开展的生态区划[23]、生态功能区划[24]和主体功能区划[25]等工作都对国土与区域尺度空间格局调控有积极的推动作用。新出台的《城乡规划法》[26]和新修订的《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27]也将生态保护作为重要内容。在当前生态要素分部门进行管理的行政体制下,如何构建一个在操作层面上能与生态区划、主体功能区划、土地利用规划、城市规划相衔接的综合性概念、框架和工具成为科研和实践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 国际上国土尺度的保护规划研究起步较早。美国早在1915-1916年由景观规划师曼宁(Manning W.H.)开展的国土规划(National Plan)旨在制定资源综合保护与利用战略,并提出以自然资源和自然系统为基础的土地分类思想[28]。从1950年代逐渐兴起的以绿色廊道(Greenway)运动为代表的生态网络规划建设逐渐成为自然资源保护规划的新热点[29],如美国绿色廊道体系全面实施后将会提供220,000 km 的绿色廊道和大约5亿hm2受保护的绿色空间[30]。欧洲也出现绿色廊道、生态网络、生境网络、洪水缓冲区等概念[31,32]。亚洲的新加坡等国也陆续开展绿色廊道规划研究[33]。我国的防护林体系建设也可看作为国土尺度的绿色廊道网络[34]。1990年代以来在国内外逐渐兴起的生态(绿色)基础设施概念[35-37]正日益成为自然资源保护和空间规划领域广泛认可的新 工具,并在美国马里兰、明尼苏达、伊利诺斯、佛罗里达、佐治亚、阿拉巴马、密西西比、南卡罗莱纳、田纳西、肯塔基等州相继开展相关规划研究[36]。我国也在浙江台州[38]、山东威海[39]、菏泽[40]等地进行了生态基础设施规划的探索研究。这些研究为各种尺度上开展生态安全格局规划提供了很好的借鉴案例。 本文从我国面临的主要生态问题出发,旨在初步探讨国土尺度生态安全格局的基本构架,从水源涵养、洪水调蓄、沙漠化防治、水土保持、生物多样性保护5个主导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出发,在对单一生态过程的分析与评价基础上进行叠加与综合,初步构建保障生命支持系统健康与安全的国土尺度生态安全格局框架。

基于景观安全格局分析的生态用地研究_以北京市东三乡为例_俞孔坚

基于景观安全格局分析的生态用地研究 * ———以北京市东三乡为例 俞孔坚 乔 青 **  李迪华 袁 弘 王思思 (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北京100083) 摘 要 借助较为成熟的景观安全格局理论和方法,根据自然、生物和人文过程的分析,可判 断和规划对某种生态过程具有战略意义的景观安全格局,即维护某种生态过程的最小生态用地(包括格局和面积).本研究从土地的地表属性和空间属性2个方面界定了生态用地的概念,将其定义为:在不同空间尺度上,对维护关键生态过程和提供生态系统服务具有重要意义的生态系统(土地单元)及其空间部位.以北京东三乡为例,分析了基于雨洪管理和生物保护需求的生态用地,得出该区低、中、高3种安全水平下的生态用地分别占研究区总面积的20.4%、31.1%和48.6%.结果表明,基于关键生态过程的景观安全格局分析是生态用地定量研究的有效方法,该方法对城市规划和土地规划等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关键词 生态用地 景观安全格局 土地利用规划 北京东三乡文章编号 1001-9332(2009)08-1932-08 中图分类号 Q 149 文献标识码 A E c o l o g i c a l l a n d u s e i n t h r e e t o w n s o f e a s t e r n B e i j i n g :Ac a s e s t u d y b a s e d o n l a n d s c a p e s e c u r -i t y p a t t e r n a n a l y s i s .Y UK o n g -j i a n ,Q I A OQ i n g ,L I D i -h u a ,Y U A NH o n g ,W A N GS i -s i (G r a d u -a t e S c h o o l o f L a n d s c a p e A r c h i t e c t u r e ,P e k i n g U n i v e r s i t y ,B e i j i n g 100083,C h i n a ).-C h i n .J .A p p l .E c o l .,2009,20(8):1932-1939.A b s t r a c t :W i t h t h e w e l l -d e v e l o p e dt h e o r y a n d m e t h o d o l o g y o f l a n d s c a p e s e c u r i t y p a t t e r n ,a n d b y t h e a n a l y s i s o f n a t u r a l ,b i o l o g i c a l ,a n d c u l t u r a l p r o c e s s e s ,i t 's p o s s i b l e t o j u d g e a n d p l a n t h e l a n d -s c a p e s e c u r i t y p a t t e r n o f d e f i n i t e e c o l o g i c a l p r o c e s s ,i .e .,t o m a i n t a i n t h e m i n i m u me c o l o g i c a l l a n d u s e o f t h i s e c o l o g i c a l p r o c e s s b o t h i np a t t e r n a n d i n a r e a ,w h i c h i s o f s t r a t e g i c s i g n i f i c a n c e . F r o m t h e a s p e c t s o f l a n d c o v e r a g e a n d s p a t i a l q u a l i t y ,t h i s p a p e r d e f i n e d t h e e c o l o g i c a l l a n d u s e a s t h e e c o s y s t e m(l a n d u n i t )a n d i t s s p a t i a l p o s i t i o n t h a t h a v e i m p o r t a n t s i g n i f i c a n c e i n s a f e g u a r d i n g c r i t i -c a l e c o l o g i c a l p r o c e s s e s a n dp r o v i d i n gc r i t i c a l e c o s y s t e m s e r v i c e s .T a k i n g t h r e et o w n s i ne a s t e r n B e i j i n g a s a ne x a m p l e ,t h e e c o l o g i c a l l a n du s e b a s e do ns t o r m w a t e r m a n a g e m e n t a n db i o l o g i c a l c o n s e r v a t i o n w a s a n a l y z e d .I n t h e s t u d y a r e a ,t h e e c o l o g i c a l l a n d u s e a t l o w ,m e d i u m ,a n d h i g h s e -c u r i t y l e v e l s o c c u p i e d 20.4%,31.1%,a n d 48.6%o f t h e t o t a l ,r e s p e c t i v e l y ,i n d i c a t i n g t h a t t h e l a n d s c a p e s e c u r i t y p a t t e r n a p p r o a c h b a s e d o n c r i t i c a l e c o l o g i c a l p r o c e s s e s w a s a n e f f e c t i v e t o o l i n t h e q u a n t i t a t i v e s t u d y o f e c o l o g i c a l l a n d u s e ,h a v i n g i m p o r t a n t r e f e r e n c e v a l u e f o r u r b a n a n d l a n d p l a n -n i n g .K e y w o r d s :e c o l o g i c a l l a n du s e ;l a n d s c a p es e c u r i t y p a t t e r n ;l a n du s ep l a n n i n g ;t h r e et o w n s i n e a s t e r n B e i j i n g C i t y . *北京市国土资源局朝阳分局委托项目(北京市东三乡土地利用规 划)资助. **通讯作者.E -m a i l :q i a o 1979@126.c o m 2009-01-13收稿,2009-06-10接受. 自然生态系统及其生态过程可为人类提供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条件和效用,维持与保育生态系统服务是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1-2] .自然生态 系统服务具有调节功能、生命支持功能、生产功能和审美启智功能等[3-4] ,但长时间以来,生态系统功能 并未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并因此导致了一系列的生态问题,尤其是在当今中国的快速城市化过程中,自然生态系统提供服务的能力面临着严重损害.在此背景下,一个很中国化的概念———“生态用地”被提出(在国际学术语境中,“生态用地”一词本身并 应用生态学报 2009年8月 第20卷 第8期 C h i n e s e J o u r n a l o f A p p l i e dE c o l o g y ,A u g .2009,20(8):1932-1939 DOI :10.13287/j .1001-9332.2009.0306

景观安全格局

摘要:景观中有某种潜在的空间格局,被称为生态安全格局(Security patterns,简称SP), 他们由景观中的某些关键性的局部,位置和空间联系所构成。SP对维护或控制某种生态过程有着异常重要的意义。SP的组分对过程来说具有主动,空间联系和高效的优势,因而对生物保护和景观改变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生物的空间运动和栖息地的维护需要克服景观阻力来完成. 所以,阻力面(流动表面)反映了生物扩散和维持的动态. SP可以根据流动表面的空间特性来判别。一个典型的生物保护安全格局由源,缓冲区,源间联结,辐射道和战略点所组成,这些潜在的景观结构与过程动态曲线上的某些门槛相对应。本文揭示了一般流动表面模型的点和线的特征与景观生态学和保护生物学中的景观结构间的关系,证实了生态过程动态与趋势中某些门槛值的存在以及应用这些门槛值定义SP的可能性。SP可作为捍卫生物安全,维护生态过程的相对高效的空间战略。 关键词:景观安全格局,生物保护,生态规划,景观生态,空间分析 引言 有一些基本的景观改变和管理措施被认为是有利于生物保护的,包括核心栖息地的保护、缓冲区、廊道的建立和栖息地的恢复等(Frankel and Soule, 1981; Harris, 1984; Noss and Harris, 1986; WRI et al. 1992; Smith and Hellmund, 1993; Forman, 1995;俞孔坚,李迪华,1997)。问题是如何定义缓冲区,如何设廊道或在何处引入栖息地斑块,才能最有效地影响生态过程,实现生物保护目的。这些问题对自然保护区的管理和规划以及更大范围内的景观或区域生态规划都具有战略意义,而在国际上引起重视。 比较而言,有两类生态过程,垂直生态过程和水平生态过程。前者发生在某一地域单元之内,过程之状态直接反应其所依赖的资源的分布,如发生在某一地域单元内的地质,水文,植被和动物群落之间的生态过程。在处理这种垂直生态过程时,景观规划专业已发展了一整套完整的生态规划方法,集中体现为适宜性和可行性分析模型,它最早可以追溯到生态和规划家Patrick Geddes 或更早(见Faludi, 1987; Steiner et al 1987)。这一模式到I. McHarg (1956,1981)发展到了高峰,并被称为"千层饼"模式。对垂直生态过程的控制可以直接通过资源本身的改变来完成。水平生态过程则是发生在景观单元之间的流动或相互作用,如物种的空间运动,干扰和灾害的空间扩散。他们的空间动态很难通过"千层饼"模式来表达。 生态学家和地理学家发展了众多的模型来描述水平生态过程(见Olsson, 1965, Bartlett, 1975; Sklar和Costanza, 1990),如引力模型(Gravity model) 和潜在模型(Potential model)。更具体的模型诸如树木种子的扩散模型(Johnson, 1988; Frelich 等1993)。虫害扩散和火灾漫延模型(见Sklar and Costanza, 1990)。这些模型都可以形象地用潜在表面(Potential surface,Warntz, 1966)或趋势表面(Trend surface)(Chorley and Haggett, 1968)通过等值线来表达,如表示动物空间运动的潜在可能性和可达性表面(Surface of accessibility)。所以,要改变景观以控制水平生态过程,一条可能的途径是通过潜在表面判别和设计某种高效的景观格局。 在19世纪Reech等人工作的基础之上,理论地理学家Warntz对流动表面进行了较全面的研究(1957, 1966, 1967)。他将表面用四种点的特征:峰(Peak)、陷(Pit)、关(Pass)和鞍(Pale);两种线的特征:谷线(Course)

生物保护的景观生态安全格局

生物保护的景观生态安全格局 俞孔坚,生态学报,1999,Vol.19, No.9:8-15 摘要 景观中有某种潜在的空间格局,被称为生态安全格局(Security patterns,简称SP), 他们由景观中的某些关键性的局部,位置和空间联系所构成。SP对维护或控制某种生态过程有着异常重要的意义。SP的组分对过程来说具有主动,空间联系和高效的优势,因而对生物保护和景观改变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生物的空间运动和栖息地的维护需要克服景观阻力来完成. 所以,阻力面(流动表面)反映了生物扩散和维持的动态. SP可以根据流动表面的空间特性来判别。一个典型的生物保护安全格局由源,缓冲区,源间联结,辐射道和战略点所组成,这些潜在的景观结构与过程动态曲线上的某些门槛相对应。本文揭示了一般流动表面模型的点和线的特征与景观生态学和保护生物学中的景观结构间的关系,证实了生态过程动态与趋势中某些门槛值的存在以及应用这些门槛值定义SP的可能性。SP可作为捍卫生物安全,维护生态过程的相对高效的空间战略。 关键词:景观安全格局,生物保护,生态规划,景观生态,空间分析 引言 有一些基本的景观改变和管理措施被认为是有利于生物保护的,包括核心栖息地的保护、缓冲区、廊道的建立和栖息地的恢复等(Frankel and Soule, 1981; Harris, 1984; Noss and Harris, 1986; WRI et al. 1992; Smith and Hellmund, 1993; Forman, 1995;俞孔坚,李迪华,1997)。问题是如何定义缓冲区,如何设

廊道或在何处引入栖息地斑块,才能最有效地影响生态过程,实现生物保护目的。这些问题对自然保护区的管理和规划以及更大范围内的景观或区域生态规划都具有战略意义,而在国际上引起重视。 比较而言,有两类生态过程,垂直生态过程和水平生态过程。前者发生在某一地域单元之内,过程之状态直接反应其所依赖的资源的分布,如发生在某一地域单元内的地质,水文,植被和动物群落之间的生态过程。在处理这种垂直生态过程时,景观规划专业已发展了一整套完整的生态规划方法,集中体现为适宜性和可行性分析模型,它最早可以追溯到生态和规划家Patrick Geddes 或更早(见Faludi, 1987; Steiner et al 1987)。这一模式到I. McHarg (1956,1981)发展到了高峰,并被称为"千层饼"模式。对垂直生态过程的控制可以直接通过资源本身的改变来完成。水平生态过程则是发生在景观单元之间的流动或相互作用,如物种的空间运动,干扰和灾害的空间扩散。他们的空间动态很难通过"千层饼"模式来表达。 生态学家和地理学家发展了众多的模型来描述水平生态过程(见Olsson, 1965, Bartlett, 1975; Sklar和Costanza, 1990),如引力模型(Gravity model) 和潜在模型(Potential model)。更具体的模型诸如树木种子的扩散模型(Johnson, 1988; Frelich 等1993)。虫害扩散和火灾漫延模型(见Sklar and Costanza, 1990)。这些模型都可以形象地用潜在表面(Potential surface,Warntz, 1966)或趋势表面(Trend surface)(Chorley and Haggett, 1968)通过等值线来表达,如表示动物空间运动的潜在可能性和可达性表面(Surface of accessibility)。所以,要改变景观以控制水平生态过程,一条可能的途径是通过潜在表面判别和设计某种高效的景观格局。

完整版《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

完整版《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 来了! 2017-09-29 23:56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总则第1条指导思想(略) 第2条主要规划依据(略)第3条规划范围 本次规划确定的规划区范围为北京市行政辖区,总面积为16410平方公里。 第4条规划期限 本次规划期限为2016年至2035年,明确到2035年的城市发展基本框架。近期到2020年,远景展望到2050年。 第一章落实首都城市战略定位,明确发展目标、规模和空间布局第一节战略定位第5条北京城市战略定位是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第二节发展目标(略)第三节城市规模第14条严格控制人口规模,优化人口分布 按照以水定人的要求,根据可供水资源量和人均水资源量,确定北京市常住人口规模到2020年控制在2300万人以内,2020年以后长期稳定在这一水平。 1.调整人口空间布局 通过疏解非首都功能,实现人随功能走、人随产业走。降低城六区人口规模,城六区常住人口在2014年基础上每年降低2—3个百分点,争取到2020年下降约15个百分点,控制在1085万人左右,到2035年控制在1085万人以内。城六区以外平原地区的人口规模有减有增、增减挂钩。山区保持人口规模基本稳定。2.优化人口结构 形成与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功能疏解提升相适应的人口结构。制定科学合理的公共服务政策,发挥公共服务导向对人口结构的调节作用。加快农村人口城镇化进程。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提升人口整体素质。采取综合措施,保持人口合理有序流动,提高城市发展活力。 3.改善人口服务管理 构建面向城市实际服务人口的服务管理全覆盖体系,建立以居住证为载体的公共服务提供机制,扩大基本公共服务覆盖面,提高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在常住人口2300万人控制规模的基础上,考虑城市实际服务人口的合理需求和安全保障。 4.完善人口调控政策机制 健全分区域差异化的人口调控机制,实现城六区人口规模减量与其他区人口规模增量控制相衔接。加强全市落户政策统筹,建立更加规范的户籍管理体系,稳步实施常住人口积分落户制度。强化规划、土地、财政、税收、价格等政策调控作用,加强以房管人、以业控人。强化主体责任,落实人口调控工作责任制。 5.转变发展方式,大幅提高劳动生产率 到2020年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由现状19.6万元/人提高到约23万元/人。 第15条实现城乡建设用地规模减量第16条降低平原地区开发强度(略)第四节空间布局第17条构建“一核一主一副、两轴多点一区”的城市空间结构为落实城市战略定位、疏解非首都功能、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充分考虑延续古都历史格局、治理“大城市病”的现实需要和面向未来的可持续发展,着眼打造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完善城市体系,在北京市域范围内形成“一核一

北京城市扩张的生态底线_基本生态系统服务及其安全格局

19 【摘要】在土地极其有限、保护与发展压力同样巨大的形势下,科学判别和保护城市扩张的生态底线具有重要战略意义。探讨城市生态底线的科学内涵,提出通过构建生态安全格局保障城市的基本生态系统服务。以北京市为例,运用景观安全格局理论和GIS技术,通过对水文、地质灾害、生物、文化遗产和游憩过程的模拟和分析,判别维护上述过程安全的关键性空间格局,构建不同安全水平的综合生态安全格局,特别是界定最低安全标准下的景观格局。并以生态安全格局为刚性框架,模拟北京城镇扩张格局。结果显示:基于生态安全格局的城镇发展格局,用尽可能少的土地,维护城市的基本生态系统服务,同时为城市发展提供充足的建设用地,是实现精明保护与精明增长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土地规划;生态系统服务;景观安全格局;生态底线;反规划;北京 ABSTRACT: With Beijing as an example, the mini-mum ecological security pattern is defined as the es-sential spatial pattern safeguarding the basic ecosys-tem services for the city. First, it defines the basic ecosystem services in Beijing, including hydrological regulation, geological disaster prevention, biodiversity and cultural services. Second, based on the theory of landscape security pattern and GIS models, ecological security patterns are designed to manage urban flood and storm water, prevent geological disasters, con-serve biodiversity, and protect cultural heritage and recreation. These patterns are integrated into a com-prehensive ecological security pattern with different security levels. The minimum ecological security pat-tern is then used as the framework to delineate future urban growth pattern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ur- ban growth pattern based on ecological security pat-tern maintain the basic ecosystem services with the least land and provide full construction land for the city. It is an effective way towards the smart protec-tion and smart growth. KEYWORDS: land use planning; ecosystem service;landscape security pattern; ecological baseline; nega-tive approach to planning; Beijing 1 引言 1.1 关于生态系统服务和安全格局 生态系统服务(Ecosystems Services)是人类从生态系统中获得的产品和服务,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恩惠之源。通常,生态系统服务被归纳为4类:调节服务、供给服务、支持功能和文化服务[1-7]。然而在我国快速城市化进程中,不合理的人类活动极大地改变了生态系统的结构,导致生态系统提供服务的能力降低,严重威胁可持续发展和居民生活质量。如何在巨大的发展压力和较为脆弱的生态条件下,有效地维护和恢复城市的生态系统服务,协调城市发展和生态保护之间的矛盾,实现精明发展与精明保护,已成为当代中国学术界和政府决策部门所必须面对的严峻挑战。正如保护基本农田已成为我国粮食安全的底线一样,维护城市基本生态系统服务也应该成为我国城市生态安全的底线。 当前,我国学者在城市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景观格局变化与生态效应、生态安全等方面展开了卓有成效的研究[8-14]。然而,对于人地关系高度紧张的快速城市化地区来说,更具现实意义的问题是:如何判别和保护城市扩张的生态底线?这方面的探讨有待进一步开展。从土地规划和城市空间扩张的角度来说,城 【作者简介】 俞孔坚(1963-),男,博士,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院长,博士生导师。王思思(1983-),女,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博士研究生。 李迪华(1967-),男,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副院长。 乔 青(1979-),女,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研究助理。 【收稿日期】2009-08-12【文章编号】1002-1329 (2010)02-0019-06 【中图分类号】TU984;X32013【文献标识码】A* 北京市国土资源局资助 项目“北京市生态安全格局战略研究”。 YU Kongjian; WANG Sisi; LI Dihua; QIAO Qing

生态安全格局与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优化

生态安全格局 与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优化 2012年11月8日,举世瞩目的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以下简称十八大)在北京召开。此次大会工作报告的重要内容之一是非常具体而专业地表述了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意义,并使用了“生态安全格局”这样的专业词汇,明确提出其在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中的地位:“国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空间载体,必须珍惜每一寸国土。要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控制开发强度,调整空间结构,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加快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推动各地区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定位发展,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 一年之后,2013年11月12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进一步提出“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并指出应“建立空间规划体系,划定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开发管制界限,落实用途管制。健全能源、水、土地节约集约使用制度”,并具体提出应“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坚定不移实施主体功能区制度,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区定位推动发展。” 这其中涉及三个核心概念:国土利用的空间格局(包括城镇化格局、农业生产格局和生态安全格局)、生态红线和主体功能区。这三个概念明确了将国土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空间载体的定位。而这其中有一个关键的学术概念“格局”,尤其是“生态安全格局”。 生态安全格局的概念最早于1995年提出,是景观安全格局的一种。景观安全格局的精髓是把景观中的水平过程(包括雨洪过程、火灾蔓延、动物迁徙、城市扩张、农业开垦等)作为竞争性的空间控制和土地覆盖过程来理解,它们必须有效地克服空间阻力来完成这样的空间覆盖。换句话说,要维护某种过程的安全和健康,必须占据一个关键性的格局,这个格局就称为景观安全格局。景观安全格局研究主要针对中国国土和城市规划建设中面临的重大问题:紧张的人地关系问题,即保护和开发这两类基本的水平空间过程。在这两大类格局之下,可以细分为多种竞争性的控制和覆盖过程,形成包括农业用地、工业用地、城市建设用地、旅游用地等用地类型的格局。 正如围棋中的“金角、银边、草肚皮”所描绘的,无论对白方或黑方来说,占据“角”和“边”这样的空间位置都至关重要。城镇化格局、农业生产格局、生态安全格局有时是互不相干的,但更多情况下是重叠的,如平原滨水地带,它们既是农业的高产地带,也是城镇建设的关键地段,更是保障生态安全的关键地段。必须强调的是,与围棋博弈不同的是,这场格局间 主编 俞孔坚 译 萨拉·雅各布斯 张健的博弈不是非赢即输,而是以平衡与和谐为目标的多赢博弈。其理论支点是博弈论关于平衡点或者安全点的研究—事实上,安全格局概念本身最初也是受到了博弈论中的“安全点”的启发。 生态安全格局是维护生态过程(如雨洪过程、动物栖息地和迁徙等)的安全和健康的关键性格局,即空间意义上的生态底线,或称为生态红线。由于生态过程在当今快速的城镇化过程中总是处于劣势,因此,确定生态安全格局、划定生态底线(生态红线)就显得格外重要,除了其科学的意义之外,还有环境伦理的意义。相仿,农业用地在中国的城镇化过程中也极易被侵噬,因此,耕地保护红线也至关重要。好在中国政府对粮食问题一直较为关注,所以有了“18亿亩耕地保护红线”的概念—这一数据的准确性暂且不论—但相对于生态安全格局来说,农业生产格局的保护要受重视得多。 真正使生态安全格局被提升到今天这样高度的是十八大之后新一届政府的认识水平。过去30年的城市扩张带来的一系列生态安全危机日渐凸显,特别是近年来的城市洪涝问题日益严峻,生态危机已经成为危及人类生存的问题。但相较于农业生产格局,生态安全格局或生态底线空间的研究、规划和管理等则相对滞后得多。过去30多年,尽管在达成三个格局的和谐方面,我们已经失去了许多机会,但所谓“亡羊补牢,未为晚矣”,今天来推动关于生态安全格局和生态基础设施的研究仍然具有重要意义。而且,中国的经验将为其他发展中国家及早开展 国土生态安全格局研究,以及协调生产、生活与生态三个格局提供借鉴。

现状及分析 - 北京市规划委员会

1.现状及分析 1.1村庄自然条件 蒋家堡村属大陆性季风气候,处于温暖较湿润气候区,冬季多西风,夏季炎热多雨,年平均降雨量为400毫米,多集中在七、八月份;年平均气温为6℃~8℃,较北京市年平均气温低5℃~7℃;全年无霜期155天左右。 村庄地处延庆盆地冲积平原,地势平坦,土壤为潮土,属冲积洪积物,质地肥沃,宜耕种。 根据国家地震局、建设部发布的《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1990年)》,属于地震烈度七度区。 1.2区位条件 蒋家堡村位于延庆县延庆镇东北部,距延庆县城约5公里,村西距旧110国道约1公里。村庄东与双营村相邻,西与唐家堡村相连。 1.3现状人口 根据2007年人口调查,蒋家堡村下辖231户,户籍人口469人。其中农业人口396人,占总人口的84.4%;非农业人口73人,占15.6%。 农业人口中有劳动力188人,其中从事一产37人,占总劳动力的19.7%;从事二产5人,占2.7%;从事三产146人,占77.6%。 村民普遍文化程度不高,七成以上为初中文化程度以下。 1.4村庄经济 2007年,全村总收入190万元,其中第一产业36万元,占三次产业收入的18.9%;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共收入154万元,占三次产业收入的81.1%。农民人均纯收入7945元。 第一产业:果树(杏和李子)(主导产业),该村90%以上的村民都以收获、销售杏和李子为主要经济来源。2007年,该村果农人均收入5000余元。千亩果园已成为该村的主导产业。 第二产业:村庄内有北京长城众和门窗有限公司,效益不太理想,目前属于半歇业状态。 第三产业:目前村内只有三家小商店,为村民所开,主要服务于本村居民。蒋家堡村民俗旅游业现状不具规模,只有在村口处有一处村民开的春长旅游农家乐园。1.5土地 1.5.1村域现状用地 全村村域面积168.52公顷,其中耕地65.67公顷,园地80.01公顷,林地5.46 。 1.5.2村庄现状用地 蒋家堡村现状建设用地12.71公顷,人均建设用地为271平方米。 从以上指标看出,人均建设用地、人均居住建筑用地指标都远远高于《村镇规划标准》的额定指标,土地浪费现象较严重。 1.6住宅 村内房屋建筑比较整齐,17%左右的房屋建于1970年以前,主要有生坯砖瓦构成;36%的房屋建于1970年-1980年;36%的房屋建于1980年-2000年,全部为砖瓦水泥结构;11%的房屋建于2000年以后,为砖瓦水泥钢筋结构,采用铝合金门窗,房屋高大宽敞,大多数村民院落总面积在150—250平方米,闲置房屋近10户。1.7公共设施现状 村内有村委会办公室近6间。村委会院内有一处篮球场地。有健身公园一处,约4000平方米。3处便民商店。卫生所一处,公厕一处。 1.8基础设施现状 道路状况:村庄建设用地范围内主要道路长度2000余米。村内街道全部硬化,硬化面积13500多平方米。 给水:村庄现有自备井2眼,饮用井水,通过水塔蓄水通入各户,自来水管道为上世纪70年代埋设。 电力:电力设施基本满足需求,电线采取空架的方式。 电信:电话基本已在全村普及,电视信号由室外天线接收,安装有线电视。 排水及污水处理:无排水系统,污水自然排放。厕所基本为自建旱厕,2005年进行对厕所改造,现已改造成水冲式厕所近五成。 卫生及垃圾处理:村内有垃圾箱1个,垃圾池2个,小型垃圾中转站一座,村内垃圾有专人收集,送到指定垃圾箱,由县里统一收集处理。 生活燃料:生活燃料主要以煤,秸秆为主、煤气为辅。 交通工具:村内机动车、农用车共计26辆,于自家停放。

生态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

生态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 一、生态安全的定义和由来 什么是生态安全?生态安全是指生态系统的健康和完整情况。是人类在生产、生活和健康等方面不受生态破坏与环境污染等影响的保障程度,包括饮用水与食物安全、空气质量与绿色环境等基本要素。健康的生态系统是稳定的和可持续的,在时间上能够维持它的组织结构和自治,以及保持对胁迫的恢复力。反之,不健康的生态系统,是功能不完全或不正常的生态系统,其安全状况则处于受威胁之中。 生态安全这个概念早在上个世纪70年代就已经被提出,但是由于生态安全内涵的丰富和复杂性,以及人们对生态安全的研究尚不够深入,因而一直也未能形成统一并普遍接受的定义。“生态安全”概念在1991年12月19日颁布的《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自然环境保护法》中首次正式使用。中共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同国防安全、经济安全一样,生态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维护生态平衡和保证生态安全是建设和谐社会系统的基石。2014年4月15日起,我国对生态安全的认识提升到了一个新高度。当天,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召开,明确将生态安全纳入国家安全体系,生态安全由此正式成为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生态安全的重要性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经济得到快速发展,但很多都是以牺牲生态环境做为代价的。伴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的生态安全形势已十分严峻:土地退化、生态失调、植被破坏、生态多样性锐减并呈加速发展趋势,生态安全已经向我们敲起了警钟!生态问题能否得到妥善解决,事关人民福祉的碧水蓝天能否成为常态,是事关中华民族伟大中国梦能否实现得关键所在!

习总书记明确指出,要将生态安全纳入国家安全体系之中。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进一步明确提出,坚持绿色发展,有度有序利用自然,构建科学合理的生态安全格局。由此可见,生态安全的重要性日益得到广泛认可和重视。 三、维护国家生态安全措施和方法 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绿色发展,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可持续发展,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新贡献。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自然岸线格局,推动建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产业体系。 加强国家生态安全法治建设。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法治建设是国家实现生态安全的重要保障。具体说来,加强国家生态安全法制建设,一是要加强立法。目前,我国生态方面的立法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多头执法、选择性执法现象仍然存在,和形势要求相比,与生态保护相关的法律亟须进一步完善。应在现有各类法律法规基础上,立足国家生态安全需求,健全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家生态安全法律支撑体系。二是要加强执法。立法宗旨的有效实现,关键在于执法。要牢固树立“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指导思想,对于事关国家生态安全的重大事件,要开展多部门联合执法,严厉责任追究,提高违法成本,使违法者不敢越雷池一步。三是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生态环境事关人民大众,保护环境是全民性的事业。要出台相关法规,鼓励和引导人民群众积极参与;保障人民群众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让人民群众从生态文明建设中深切体会和明确认识自己的利益所在,激发其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热情。要把生态文明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全过程,大力开展生态安全法治教育,培育广大干部群众的生态安全意识,积极主动地监督危害国家生态安全的行为,形成良好的社会法治环境。

北京生态安全格局研究分析

北京生态安全格局研究分析 经历近三十年来的快速发展,我市面临这一系列资源环境制约,国土生态安全面临威胁:水资源严重短缺,河湖调蓄能力明显下降;土地后备资源不足,节约性和集约化利用程度有待提高;建成区“摊大饼”式扩张,城市空间结构不尽合理;景观规划设计破碎化趋势明显,绿色空间尚没有形成有机系统等[1-3]。如何从空间上协调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实现精明增长与精明保护的双赢,已经成为紧迫而现实的问题。鉴于上述问题,《北京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年)》提出的规划重点之一便是构建首都生态空间保护体系。此次规 划修编中将城市生态安全格局(Ecological Security Pattern)理论和方法引入土地规划中,与传统的生态区划式生态空间保护体系的构建不同,城市生态安全格局更加强调维护城市生态系统结构和过程健康与完整。在我国,生态安全格局被认为是实现区域或城市生态安全的基本保障和重要途径[4-9]。 1 生态安全格局的概念 生态安全格局以景观生态学理论和方法为基础,通过对各种生态过程(包括城市的扩张、物种的空间运动、谁和风的流动、灾害过程的扩散等)的分析和模拟,来判别对这些过程的安全与健康局有关建议以的景观元素、空间位置及空间联系,这种关键性元素、战略位置和联系所形成的格局就是生态安全格局[10-11]。生态安全格局旨在解决如何在有限的国土面积上,以最高效的景观格局、维护土地生态过程、历史文化过程、游憩过程等的安全与健康的问题。针对北京是生态问题,重点研究综合水安全格局、地质灾害安全格局、生物保护安全格局、文化遗产安全格局和游憩安全格局,并将他们整合为总体综合生态安全格局,形成北京市国土生态保护和未来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基础设施。 2北京市生态安全格局 2.1 综合水安全格局 快速城市化导致城市水文过程的根本改变:人口的快速膨胀导致水资源严重短缺;不透水铺装面积的增加知识内涝频发;雨水资源大量流失,亟待深度开发利用;地下水采补失衡,引起湿地萎缩;工程化措施对水文过程造成负面影响。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