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教育叙事研究的案例及启示

  • 格式:ppt
  • 大小:2.58 MB
  • 文档页数:30

下载文档原格式

  / 30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把尊重孩子放到了极高的位置,提出“成人需要学会把孩子当成客人 一样对待”的观点,那种我们与客人和陌生人说话时所使用的彬彬有 礼的语言,他坚决反对用粗鲁的方式教育孩子懂礼貌。
这种尊重更表现在:成人在关系到影响孩子生活的事情上,要给孩子 选择的机会,说话的机会,做事的机会:
依赖是敌意的温床,要想减少敌意,成人应给孩子提供体验独立的机 会。孩子越自主,敌意就越少;孩子越独立,对成人的不满就越少。
满聪明的人时,我就拿出一号作品给他看,我 想知道他是否真的有理解能力。然而这些人都 说:“这是一顶帽子”。于是我就不会再跟他 说什么……而只谈桥牌、高尔夫、政治,还有 领带。
h
6
第二叙事片断:儿童语言的“秘码”
海姆·G·吉诺特,心理学博士、 临床心理家、儿童心理学家、儿 科医生。孩子,把你的手给我
教师必须具有赢得学生尊重的实力,这就是知 识、能力和水平,更需要一种吸引人、影响人、造 就人的人格魅力;
教师成长、发展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不断 重塑自己,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形成教育自 信心和自尊感,赢得学生尊重、敬重的过程。
教育尊重,需要有对教育工作、对教师职业、 对学生发展的敬畏感和惊喜感。
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建构起互相尊重的动态生成关 系。尊重与不尊重,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尊重少一点 还是多一点,是可以不断生成的;表面尊重还是实质 尊重,是具有建构和发展空间的。
h
26
对教师而言
பைடு நூலகம்
建构互相尊重的师生关系和教育过程,主动权 在教师,教师尊重学生,学生才可能尊重教师,才 可能形成互相尊重的良性循环;
经过长时间的思考,现在我把主题确定为“教育的理解与 尊重”,当然我所使用的材料也可以组装到其他研究中,以诠 释其他的主题;
引用汉娜·阿伦特的话说:“讲述生命是赋予生命意义的基 础行为”,我把这句话改造为“讲述教育是赋予教育意义的基 础行为”,以阐明教育研究的目的。
h
2
第一叙事片断:从《小王子》引出的话题
师的自觉行为。 不是说说的口号,而要付之于行动。
h
13
我们需要一种“蹲下”的“姿态”
中国人的推论:
肢体下蹲:一种师生平等的外部“象征”;
肢体“下蹲”的同时,更需要心灵的“下 蹲”;
心灵的“下蹲”比肢体更重要,如果没有心 灵的下蹲,肢体下蹲也是白蹲;
于是真正的师生平等,无论如何肢体都可以 不下蹲。
h
19
形成新的问题
什么是体罚?为什么教师认为是体罚,而学 生并不认为是体罚?
教师靠什么去赢得学生的尊重?靠什么去吸 引和影响学生?
无疑,教师需要进行的行为改善,但行为改 善指向何处?我们需要改善什么?
h
20
几点启示
1、关于“教育理解” 的思考; 2、关于“教育尊重”的思考; 3、关于做叙事研究的思考。
颠覆上述推论:需要从肢体做起,无论心灵
是否下蹲,首先蹲下肢体。
h
14
第四叙事片断:理解和尊重的双向性
选自苏南某校教学案例:一个苏北的 大学本科生小A毕业,分到苏南某初中 教初一。学生看不起他,经常上课时用 苏南话议论他、嘲笑他,他很生气,与 学生越来越对立。走在校园内,学生不 看他,也不叫他,他非常郁闷和失落, 甚至想到回老家教书。
在相当程度上,我们是根据我们的教育理解 来采取教育行为的,因而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 学会理解就是学会教育。
h
24
2、关于“教育尊重”的理解
尊重是教育的绝对前提,没有尊重就没有 教育,就没有人性化的教育,也不可能获得教 育自身的尊严和价值。无论是给人幸福还是痛 苦,无论是享受愉悦还是经历磨难,无论是知 识的增长、能力的提升、人格的健全,都必须 增进人的自信和尊严。
h
18
第五叙事片断:禁止扔粉笔头
某中学化学男教师小B有一绝技,扔 粉笔头特准。很多男生喜欢他的课,因 为他有这一武功,女生也觉得好玩,都 觉得化学课值得期待。后经过“自我反 思”、“同伴互助”后,他改正了上课 扔粉笔头的毛病,以尊重学生,但学生 认为上课不好玩,就开始睡觉和做其他 事。他陷入了深深的迷惑。这是为什么?
在教育中,尊重既是手段也是目的,这二 者是统一的。能够尊重人的教育,教会人尊重 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h
25
尊重什么?
孩子需要尊重。因为他是生命,因为他是人,因 为他是儿童,具有一种发展的无限可能性,更因为孩 子在尊重的阳光中才能更好地成长。
教师需要尊重 。教师需要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获得 学生的尊重和理解,赢得学生的热爱和喜欢,甚至是 崇拜和敬仰。这不仅是教学有效的前提,也是形成教 师自信与自尊,获得更好发展的前提。
h
8
妈妈与园长
妈妈:
感觉没有面子,很 丢人,于是就说: “闭嘴,不要乱说”, “要有礼貌!”完全 不懂女儿的语言中所 传递的信息。
园长:
很镇静地回答: “小朋友画的画, 无论好坏,都可以 挂在墙上”,“玩 具就是给小朋友玩 的,玩坏不要紧”。
h
9
小女孩的担心与期望
小女孩语言信息的解码: 自己画画不好,还可能挂在墙上吗? 自己不小心玩坏了玩具,会受到指责吗? 女园长读懂了小女孩语言中的“密码”,
h
28
3、关于教育叙事研究的启发
新课程背景下,课例研究和叙事研究成为教师 做研究的主要方式,但从“研究”的视角来看,需 要解决以下三个问题:
1、狭窄化:局限于自身的亲身体验,需要超 越自身的经验;
2、简单化:局限于一事一议一得,做简单的 成功归因,需要形成和建构研究过程;
3、表面化:缺少问题意识,缺少比较和参照, 需要建构复杂思维,形成深度开掘。
法国人德·圣埃克 苏佩里的伟大的小 书。周国平曾说: 用头脑思考的人是 智者,用心灵思考 的人是诗人,用行 动思考的人是圣徒, 他集三者于一身, 是先知。
h
3
问题的出现:蛇吞象的“杰作”
忘记了曾经是孩子的大 人,“我”小时候的 作品:
一号作品:外观图,被大 人误认为是草帽;
二号作品:透视图,是一 号作品的剖面图
h
15
偶然的发现——
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在校园内,他 碰到两个初二的陌生女生,笑着走过来, 他随口说:“同学好”!两个学生快乐地 回答:“老师好”!他忽然受到启发,试 着主动与本班学生主动打招呼,得到了本 班学生的强烈回应。他受到了巨大的鼓 励……
h
16
向学生敝开:建立理解和尊重的基础
他想到一招:回到宿舍后,把在大学所获 奖状挂在墙上;把获全国大奖的手工兵器放在 房间的显眼处;把体现他学问的书籍放满书架。 邀请三位男生到宿舍来玩,学生来后非常惊讶, 很快传遍全班,全班学生对小A老师刮目相看, 开始崇拜。从此,当他走进教室时,他发现气 氛不一样了,学生看他的目光不一样了,他找 回了教学的自信,教学越来越精彩,越来越受 学生欢迎。
3、理解儿童需要在与儿童相处、对话、沟通的实践中进行, 需要在与共同的儿童生活、学习、游戏中实现,需要尊 重儿童、研究儿童、向儿童学习,需要怀有一颗永远的 儿童之心。
h
23
对教师而言
对教师而言,最重要的是能够深入了解自 己所教的每一个学生,理解自己与学生之间的 互动关系和生成关系,理解并试图改善和调整 自己的观念和行为,从而获得教育的成效和自 身的发展。
h
27
“过激”的判断__
学生自然而由衷的对教师的尊重和敬重,就是对教 育的尊重和敬重,就是对学校的尊重和敬重;
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享受到学生的尊重和敬重, 是教师建立教育自信和尊严的基础,它在相当程度 上代表着教育的自信和尊严,代表着学校的自信和 尊严;
学生在有自信有尊严的教育中所获得的自信和尊严, 将成为他(她)健全人格的一部分,影响他(她) 终身发展和成就。而这就是教育的终极意义和价值。
h
11
第三叙事片断:蹲下去看孩子
加拿大BC省 高等教育部副部 长汤姆·文森特, 在参访扬州的一 所小学时,蹲着 为孩子签字,对 每一个孩子有求 必应,以至站起 身来时打晃。
h
12
理念、行为还是习惯?
与汤姆·文森特的对话: 不要俯视孩子,要与孩子的视线平齐。 不是个别人的个别行为,是加拿大每一个教
一个教育叙事研究的案例及启 示
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所 彭钢
h
1
一个叙事性的研究案例
这是我做的一项研究“实验”:一种关于叙事研究的尝试, 是一种关于研究自身的研究。
这项“实验”经历了很长的时间,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我 只有问题,而问题来源于故事和画面的片断,没有形成完整的 主题和诠释主题的充分材料;
技巧、技术都呈“悬空”状态。我们需要增进和改 善教育理解力和判断力。
h
22
关于儿童的理解
1、成人与孩子分别处于两个不同的发展阶段,是两个完全 不同的世界;孩子有自己的认识世界的独特方式。不把 孩子看成是缩小的大人,承认孩子有自己的话语方式和 表现方式,是理解的关键;
2、孩子是可以理解的、可以交流、可以沟通的,关键是成 人(教师与父母)要愿意倾听并能够读懂孩子的“密 码”。要读懂孩子,不仅需要抽象而普适的爱,更需要 具有理解的智慧、策略和技艺;
3、选择多属性的材料。不同属性的研究材料所包含的问题空间是不同 的,好的研究材料具有丰富的问题空间。成功的教育教学现象不 一定是好的研究材料,因为它可能不包含任何问题。有不同行为 方式的结构性比较,可以是包含在叙事情境之中,也可以是从外 部引进,可以增大形成问题的可能。以问题为中心切入,每一个 叙事单元会形成新的问题,研究结束时以新的问题结束,表征着 研究的开放性。
初版于1965年,在出版初期, 长达一年多的时间里高居美国各 大图书排行榜榜首,并陆续被翻 译成31种语言畅销很多国家。
在此书的开始部分,他提出了 著名的儿童语言的“密码”问题, 他认为有效的教育起始于儿童语 言的理解,在理解基础上才能够 获得有效的沟通。
h
7
第一天上幼儿园的故事
妈妈带着女儿第一天上幼儿园,园长 带着她们熟悉幼儿园的环境。小女孩看见 墙上挂着的小朋友的画,说:“画得这么 差,还挂在墙上”;看见地上有一辆玩坏 的玩具汽车,说:“玩具坏了,随地乱扔! 真不应该!”
h
4
大人们的表现——
我画了透视图,大人们就可以看得懂了。 唉,大人最麻烦了,老是需要解释。
大人们看完了以后,叫我把这些蟒蛇图, 不论是外观的或透视的都丢掉,只要继续 好好地念地理、历史、算术和文法就好了。 这也是为什么我在六岁时,就放弃成为画 家这个绝佳行业的原因。
h
5
大人的普遍理解力——
无论何时,每当我遇到一个看起来似乎还
她的回答小女孩很满意,很放心,于是 愿意留在这所幼儿园。
h
10
吉诺特教授的观点
良好的教育,是基于人性的,是尊重人性的,是帮助孩子形成和建立 良好人性的过程。为了能达到人性的目标,我们需要学习人性的方法! 要承认过程就是方法,结局并不能证明手段的有效和正当。
要求用一种人性的方法对待孩子,无论是指导孩子的具体生活、学习、 交友,还是形成孩子抽象的纪律、独立、责任、爱心等,均要针对孩 子的具体的行为、具体的事件,而不是针对孩子的人格和人品。要在 具体行为和事件的指导中形成孩子健全的人格和人品。
h
21
1、关于“教育理解”的思考
提出“教育理解”的概念: 1、教育理解是一种包括实践体验和价值选择在内的教育
基本认识和判断,在相当程度上影响和左右着我们的 教育“视觉”、教育感受和教育行为; 2、教育观念的更新、教育理念的提升、教育实践的变革、 教育研究的开展,在不同方面和不同角度影响着我们 的教育理解(课程理解和教学理解); 3、教育理解从根本上是一种人的理解,人性的理解,儿 童的理解,儿童发展规律的理解。没有对人的深入理 解,对人性的深刻把握,所谓的教育教学规律、原则、
h
29
方法建议:
1、采用多单元的研究方式。本研究采用了五个叙事单元,叙事来源多 样化,以相同的主题或线索贯穿,侧重于问题的不同侧面,超出 自身经验的局限,建构了研究空间,并不断拓展和深化;
2、强调经历研究过程。整个研究经历了“积累过程”、“选择过程”、 “思考过程”和“发现过程”。积累过程要广泛收集研究事实和 现象,以供充分选择;选择要切合主题,要能够丰富和扩展主题 的相关意义;思考要结合实践,尤其要形成现实针对性;最终要 有新的发现:实现原有认识、思想和观念的拓展或深化。缺少过 程的研究,只能是简单化的、概念化的研究,不可能具有研究的 品质。
h
17
对比前后小A:
我们得出这样的启示: 理解和尊重是一种相互之间的关系,是双向的,
不可以也不可能有单向度的理解和尊重; 师生之间的相互理解、相互尊重,主动权在教
师,教师理解和尊重学生,学生才可能理解和尊重 教师;
教师受到学生尊重,前提是教师具有足够的自 信,具有足够的实力,具有值得学生期待和希望的 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