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航空工业发展史
- 格式:pdf
- 大小:1.25 MB
- 文档页数:3
139
航空工业作为工业之花,是国家战略性产业,是国家技术、经济、国防实力和工业化水平的重要标志。
在《航空春秋》里记录了1949年那段历史:“开国大典的空中阅兵开始了,第一组为9架P51战斗机;第二组为2架“蚊”式战斗轰炸机……”
60年后,空中梯队再次飞越天安门广场,接受祖国和人民的检阅,空中编队的12个梯队151架飞机全部由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研制生产,全面展示了中国航空工业的整体实力,反映了我国航空科技的巨大进步。这些飞机大部分是近10年来研制生产的新型装备,实现了1949年阅兵飞机从“全外国产”到“全国产化”的跨越。
阅兵飞机的集中展示,体现出航空装备国产化、信息化、跨越化、系列化和规模化5大特点,表明我国已跻身少数几个能够系列化、多谱系自主研制具有国际先进水平航空装备的国家之列。我国正在加速从航空工业大国向航空工业强国迈进。
原中国一航民机部部长王启明向记者透露:“新中国刚成立时,参加阅兵的19架军机都是外国制中国 工业发展史
大回旋,飞出氢弹杀伤范围,背对试验区。
几道蓝白相间的强光穿过光罩,灼射着他的眼睛,这种强光把座舱淹没了。好奇心迫使他又拉开遮光罩。随即,氢弹爆炸。一个通红耀眼的巨大火球跃动在沙漠中,好像一轮经过海水浴的太阳。清晰可见的十字靶标、效应物群,顷刻
间被“太阳”吞噬了。冲击波伴着炸雷般的吼声袭过来,飞机抽风似地上下左右颠簸,如汽车驶过搓板路一般。
转眼之间,一朵硕大的蘑菇云扭动着粗壮的身躯,翻卷升腾,昂首冲天,以极快的速度上升到万米高空。
这是一次非常成功的爆炸,世
界舆论惊呼:1972年1月7日,北京时间15时整,中国成功地爆炸了第一颗实战氢弹!
人们张开双臂,向他欢呼,把他抬起来。为了满足群众一睹杨国祥风采的愿望,基地领导让他站在敞篷汽车上,绕场数周。人们看清了——他,中等个,黑黑的面孔,机智干练,眉宇间充满自信……
航空
◎今 科
140
造的。应该说,中国的航空工业由军机起家,民机发展晚于军机。但是光有军机,没有民机,是不完整的航空工业,一定要军民结合、寓军于民。民机产业是一个国家的战略储备,也是高科技发展的重要产业。”
新中国航空工业自1951年4月17日创建以来,从小到大,从弱到强。逐步形成了专业门类齐全,科研、试验、生产相配套,具备研制生产当代航空装备能力的高科技工业体系,培养造就了一支技术精湛、能打硬仗、献身航空的职工队伍,已研制出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航空装备,大幅度地缩小了与国外先进水平的差距,实现了我国航空工业与国外从“望尘莫及”到“望其项背”、从“捉襟见肘”到“得心应手”的转变,我国已跻身于能够研制先进的歼击机、歼击轰炸机、直升机、教练机、特种飞机等多种航空装备的少数几个国家之列,为我国国民经济建设、国防现代化建设和社会科技进步做出了重大贡献。
完整工业体系的形成 新中国成立初期,百业待举,经济困难。然而,为了建设强大的国防,发展中国的航空事业,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和政务院于1951年4月17日颁发《关于航空工业建设的决定》,航空工业管理委员会成立,新中国的航空工业在抗美援朝的烽火中诞生。
当时,国家组织了对航空工业大规模的重点建设,仅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1953~1957年),国家就投入大量资金,在苏联的技术支援下,组建了一批航空高等院校,建设了13个重点骨干企业,使航空工业迅速完成了由修理到制造的过渡。
迎着抗美援朝的烽火,从航空工业的初创到第一批骨干企业的建立,从组建最早一批科研院所到火热的大“三线”建设、再到门类齐全的航空工业体系的形成,其间是27年的风雨历程。
1954年7月,中国生产的第一架飞机——初教-5试制成功。在这之后,于1956年试制成功我国第一
架喷气歼击机——歼-5飞机;1958年试制成功多用途运输机——运-5飞机和中国第一架直升机——直5;1959年超音速喷气式飞机——歼-6又试制成功。50年代取得的一系列重要成就和历史性的突破,使中国跨入了当时世界上少数几个能够成批生产喷气式飞机的国家行列。
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航空工业进入完全依靠自己力量,独立自主地建设和发展时期。其间虽然受到“文革”的严重干扰,但仍
然取得了巨大成绩。在着眼长远、全面规划的基础上,为提高航空科研能力,广泛吸引海内外航空科技人才,设立了航空研究院和22个航空专业设计所、研究所;根据增强试制生产能力、完善配套需要,展开了大规模的“三线”建设,到70年代后期,中国航空工业不仅在东北、华北、华东有了比较强的飞机及其配套生产能力,而且在中南、西南、西北等地的“三线”地区建成了能够制造歼击机、轰炸机、运输机、直升机及其发动机、机载设备的成套生产基地。航空工业布局发生重大变化,形成了比较完整配套的生产能力。
完整工业体系的形成 新中国成立初期,百业待举,经济困难。然而,为了建设强大的国防,发展中国的航空事业,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和政务院于1951年4月17日颁发《关于航空工业建设的决定》,航空工业管理委员会成立,新中国的航空工业在抗美援朝的烽火中诞生。
当时,国家组织了对航空工业
141
大规模的重点建设,仅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1953~1957年),国家就投入大量资金,在苏联的技术支援下,组建了一批航空高等院校,建设了13个重点骨干企业,使航空工业迅速完成了由修理到制造的过渡。
迎着抗美援朝的烽火,从航空工业的初创到第一批骨干企业的建立,从组建最早一批科研院所到火热的大“三线”建设、再到门类齐全的航空工业体系的形成,其间是27年的风雨历程。
1954年7月,中国生产的第一架飞机——初教-5试制成功。在这之后,于1956年试制成功我国第一架喷气歼击机——歼-5飞机;1958年试制成功多用途运输机——运-5飞机和中国第一架直升机——直5;1959年超音速喷气式飞机——歼-6又试制成功。50年代取得的一系列重要成就和历史性的突破,使中国跨入了当时世界上少数几个能够成批生产喷气式飞机的国家行列。
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航空工业进入完全依靠自己力量,独立自主地建设和发展时期。其间虽然受到“文革”的严重干扰,但仍然取得了巨大成绩。在着眼长远、全面规划的基础上,为提高航空科研能力,广泛吸引海内外航空科技人才,设立了航空研究院和22个航空专业设计所、研究所;根据增强试制生产能力、完善配套需要,展开了大规模的“三线”建设,到70年代后期,中国航空工业不仅在东北、华北、华东有了比较强的飞机及其配套生产能力,而且在中南、
西南、西北等地的“三线”地区建成了能够制造歼击机、轰炸机、运输机、直升机及其发动机、机载设备的成套生产基地。航空工业布局发生重大变化,形成了比较完整配套的生产能力。
大飞机翱翔蓝天应有时 “大飞机项目的建设,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可以说中国已经进入了发展大飞机的最佳时期。通过发展大飞机项目,可提升航空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与影响。”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周民良说。
中国大飞机项目于2007年正式立项,2008年5月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在上海成立,标志着中国的“大飞机”研制启动。
“我们搞大飞机的意义绝不仅仅是为了大飞机本身。研制大飞机对提升一个国家的整体实力,带动产业升级,促进科技进步,形成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等的意义更大。”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张庆伟说。
大飞机处于产业链的顶端,堪称拉动工业技术链条的“总龙头”,其研制势必会促进相关产业
的优化升级。大型客机是目前世界
上最为复杂、技术含量最高的产品,被誉为“工业之花”,仅零部件就达300万到600万之多。
通过大飞机研制还能带动相关科技领域关键技术的群体突破。大飞机是现代高新技术的高度集成,涉及到流体力学、固体力学、计算数学、热物理、化学、信息科学、环境科学等诸多基础学科。
据透露,标配168座的国产大飞机C919计划在2014年进行首飞,2016年交付航线使用,预计到2020年前,我国自己研制的大型飞机将飞上蓝天。
中国现已一跃成为全球民航运输业第二大市场,背后需要强大的航空工业体系支撑。而具有“工业之花”的中国航空业,更离不开航空运输业的鼎力支持。
未来的世界航空之林,除了美、欧寡头垄断,被称为“第三级”的中国,该凭借怎样的实力,才能拥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2014年,当C919从上海的天空腾空而起时,我们该是如何地欢呼雀跃?那是一代又一代的中国航空人,用汗水、泪水书写的飞天梦,也将是“BrandinChina”的中国骄傲。